金相组织定义和特征

合集下载

热处理各个金相组

热处理各个金相组

金相特征-贝氏体金相特征-贝氏体-2
下贝氏体:是黑色针状,有一定取向,比淬火马氏体易 腐蚀,极相似于回火马氏体。 下贝氏体组织特征:针 状铁素体内沉淀有碳化物,碳化物的取向与铁素体的长 轴成55~60° 轴成55~60°。 粒状贝氏体:在低中碳合金中,特别是连续冷却时( 粒状贝氏体:在低中碳合金中,特别是连续冷却时(如正 火、热扎空冷或焊接热影响区) 火、热扎空冷或焊接热影响区)往往出现这种组织,在等 温冷却时也可能形成。其形成温度在中温转变区的较高 温度。是由铁素体和它所包围的小岛状组织所组成。岛 状组织刚形成时为富碳奥氏体,随后的转变可以有三种 情况:分解为铁素体和碳化物;发生马氏体转变;仍然 保持为富碳的奥氏体。
奥氏体与铁素体
奥氏体 -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 -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 fe中的固溶体, 仍保持γ 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 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 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 的空隙处 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 fe中的固溶体。 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 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 出。
回火屈氏体-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 它由马氏体在350~500℃时中温回火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 粒状碳化物,针状形态已逐渐消失,但仍隐 约可见,碳化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 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镜下才能清晰分 辨两相,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回火索氏体
回火索氏体- 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 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 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 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 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 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 晰,但在光镜下也难分辨,在电镜下 可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

十五种金相组织的介绍

十五种金相组织的介绍

十五种金相组织的介绍奥氏体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特征: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

有些淬火钢能使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这种奥氏体称残留奥氏体。

奥氏体一般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晶粒内有孪晶。

在加热转变刚刚结束时的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晶粒边界呈不规则的弧形。

经过一段时间加热或保温,晶粒将长大,晶粒边界可趋向平直化。

铁碳相图中奥氏体是高温相,存在于临界点A1温度以上,是珠光体逆共析转变而成。

当钢中加入足够多的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化学元素时,Ni,Mn等,则可使奥氏体稳定在室温,如奥氏体钢。

铁素体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特征: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渗碳体定义: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特征:渗碳体不易受硝酸酒精溶液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但受碱性苦味酸钠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黑色。

渗碳体的显微组织形态很多,在钢和铸铁中与其他相共存时呈片状、粒状、网状或板状。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珠光体定义: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特征: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金相组织定义和特征

金相组织定义和特征

金相组织定义和特征一、金相组织的定义及特征区别(一)金相:指金属组织中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能相同的组成,其中包括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及纯物质。

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二)各种金相组织特征: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针间的空隙处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

各种金相组织的定义和区分

各种金相组织的定义和区分

金相组织金相组织,用金相方法观察到的金属及合金的内部组织.可以分为:1.宏观组织.2.显微组织.金相即金相学,就是研究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科学。

不仅如此,它还研究当外界条件或内在因素改变时,对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影响。

所谓外部条件就是指温度、加工变形、浇注情况等。

所谓内在因素主要指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

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热处理各个金相组

热处理各个金相组
3
渗碳体
• 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在液
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 (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 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 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 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 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 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 薄片状。
10
回火马氏体
• 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 型碳化物与过饱和(含碳较低)的a-相混合 组织 它由马氏体在150~250℃时回火形成。
• 这种组织极易受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 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 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 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
11
回火索氏体- 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 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 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 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 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 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 晰,但在光镜下也难分辨,在电镜下 可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
13
莱氏体和粒珠光体
莱氏体- 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呈 树枝状的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6
下贝氏体
下贝氏体×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过冷 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双 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 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 叶不交叉,但可交接。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 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 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 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高碳高合金 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 碳低合金钢细。
4
珠光体

金相组织必懂几个定义

金相组织必懂几个定义

⾦相组织必懂⼏个定义⾦相及⾦相组织定义所谓“相”就是合⾦中具有同⼀化学成分、同⼀结构和同⼀原⼦聚集状态的均匀部分。

不同相之间有明显的界⾯分开。

合⾦的性能⼀般都是由组成合⾦的各相本⾝的结构性能和各相的组合情况决定的。

合⾦中的相结构⼤致可分为固溶体和化合物两⼤基本类型。

所谓“⾦相”就是⾦属或合⾦的相结构。

⾦相是指⾦属或合⾦的内部结构,即⾦属或合⾦的化学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在合⾦内部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

⾦相组织是反映⾦属⾦相的具体形态,如马⽒体,奥⽒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义的⾦相组织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在微观状态下的混合状态以及相互作⽤状况。

⾦属材料的显微组织直接影响到机械零件的性能和使⽤寿命,⾦相分析是控制机械零件内在质量的重要⼿段。

在新材料,新⼯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在提⾼⾦属制品内在质量的科研中,都离不开⾦相技术分析。

⾦相检验(或者说⾦相分析)是应⽤⾦相学⽅法检查⾦属材料的宏观和显微组织的⼯作。

⾦相学:狭义的⾦属学,也就是研究合⾦相图,⽤⾁眼观察,在放⼤镜和显微镜的帮助下,研究⾦属和合⾦的组织和相变的学科。

⾦属学研究成分、组织结构及其变化,以及加⼯和热处理⼯艺等对⾦属、合⾦性能的影响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狭义的⾦相图⽚是将⾦属试样进⾏切割、镶嵌、磨光、抛光、腐蚀处理后,使⾦属显露出它的晶粒、晶界、缺陷、夹杂等微观晶体结构,并在OM(光学显微镜)下进⾏显微摄像得到的图⽚。

它的放⼤倍数⼀般最⾼达到2000倍。

现在的很多⾦相也通过SEM(扫描电⼦显微镜)、TEM(透射电⼦显微镜)来直接获得。

他们主要⽤来观察材料的位错(能看到清晰的位错线),放⼤倍数⼀般为5000到30000倍。

更精密的仪器是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它的放⼤倍数可以达到原⼦级别,也就是纳⽶级,主要⽤来计算材料的晶粒度。

(晶粒度即晶粒的平均尺⼨。

)晶体晶体即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晶体有三个特征(1)晶体有整齐规则的⼏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晶体(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金相组织及特点

金相组织及特点

金相组织及特点金相组织就是指材料的显微组织有关金相组织与特性:铁索体(F)1.组织:碳在a 铁中的固溶体2.特性:呈体心立方晶格。

溶碳能力最小,最大为0.02%;硬度和强度很低,HB=80~120、sb=250N/mm2;而塑性和韧性很好,d=50%、?=70~80%。

因此,含铁素体多的钢材(软钢)中用来做可压、挤、冲板与耐冲击震动的机件。

这类钢有超低碳钢,如:0Cr13、1Cr13、硅钢片等。

奥氏体1.组织:碳在? 铁中的固溶体2.特性:呈面心立方晶格。

最高溶碳量为2.06%,在一般情况下,具有高的塑性,但强度和硬度低(HB=170~220),奥氏体组织除了在高温转变时产生以外,在常温时亦存在于不锈钢、高铬钢和高锰钢中,如奥氏体不锈钢等渗碳体(C)1.组织:铁和碳的化合物(Fe3C)2.特性:呈复杂的八面体晶格。

含碳量为6.67%、硬度很高、HRC70~75、耐磨,但脆性很大。

因此,渗碳体不能单独应用,而总是与铁素体混合在一起。

碳在铁中溶解度很小,所以在常温下,钢铁组织内大部分的碳都是以渗碳体或其他碳化物形式出现。

珠光体(P)1.组织:铁素体片和渗碳体片交替排列的层状显微组织,是铁素体与渗碳体机械混合物(共析体)。

2.特性:是过冷奥氏体进行共析反应的直接产物。

其片层组织的粗细随奥氏体过冷程度不同,过冷程度越大,片层组织越细性质也不同。

奥氏体在约600℃分解成的组织称为细珠光体(有的叫一次索氏体),在500~600℃分解转变成用光学显微镜不能分辨其片层状的组织称为极细珠光体(有的一次屈氏体),它们的硬度较铁素体和奥氏体高,而较渗碳体低,其塑性较铁素体和奥氏体低而较渗碳体高。

正火后的珠光体比退火后的珠光体组织细密,弥散度大,故其力学性能较好,但其片状渗碳体在钢材承受负荷时会引起应力集中,故不如索氏体。

莱氏体(L)1.组织: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2.特性:铁合金溶液含碳量在2.06%以上时,缓慢冷到1130℃便凝固出莱氏体。

金相组织判定依据

金相组织判定依据

金相组织判定依据金相组织是指金属材料在显微镜下的显微结构。

通过对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材料的性质、组织特征以及可能的缺陷和损伤。

金相组织判定依据是指根据金相组织的特征和变化来判断材料的性质和质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金相组织判定依据,包括晶粒尺寸、晶体形貌、晶界特征、相组成和显微硬度等方面。

1. 晶粒尺寸晶粒尺寸是金相组织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晶粒尺寸的大小和分布对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显微镜观察金相组织中晶粒的尺寸和分布情况,可以判断材料的晶粒长大程度、晶粒形貌和晶粒界面的特征。

一般来说,晶粒尺寸较大且均匀分布的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

2. 晶体形貌晶体形貌是金相组织中晶粒的外部形态特征。

不同材料的晶体形貌各不相同,常见的晶体形貌有等轴晶、柱状晶、板状晶等。

晶体形貌的不同反映了材料的凝固过程和热处理过程中的晶粒生长方式。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可以判断材料的晶体形貌,进而推测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

3. 晶界特征晶界是相邻晶粒之间的界面,是金相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晶界的形状、取向和分布对材料的性能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晶界的特征,可以判断晶界的密度、取向和形状,从而推测材料的晶界强度、晶界迁移和晶界蠕变等性能。

4. 相组成相是指材料中具有相同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区域。

金相组织中的相分布和相组成对材料的性能和用途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和分析,可以判断材料中的相类型、相含量和相分布情况,进而推测材料的相变行为、相变温度和相变速率等性质。

5. 显微硬度显微硬度是指材料在显微尺度下的硬度性能。

金相组织中不同晶粒和相之间的硬度差异可以通过显微硬度测试来评估。

显微硬度测试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硬度印痕的形貌和尺寸,从而判断材料的显微硬度分布和显微硬度差异。

显微硬度的差异反映了材料的组织均匀性和力学性能。

金相组织判定依据包括晶粒尺寸、晶体形貌、晶界特征、相组成和显微硬度等方面。

常见金相组织及其特点

常见金相组织及其特点

常见金相组织2010-03-11 13:35奥氏体[编辑本段]奥氏体英文名称:austenite晶体结构:面心立方(fcc)字母代号:A、γ定义:碳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微观表述:γ-Fe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最大空隙为0.51×10-8cm,略小于碳原子半径,因而它的溶碳能力比α-Fe大,在1148℃时,γ-Fe最大溶碳量为2.11%,随着温度下降,溶碳能力逐渐减小,在727℃时其溶碳量为0.77%。

性能特点:奥氏体是一种塑性很好,强度较低的固溶体,具有一定韧性。

不具有铁磁性。

因此,分辨奥氏体不锈钢刀具(常见的18-8型不锈钢)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磁铁来看刀具是否具有磁性。

古代铁匠打铁时烧红的铁块既处于奥氏体状态。

另外,奥氏体因为是面心立方,四面体间隙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碳。

钢中的奥氏体特性:磁性:具有顺磁性,故可作为无磁钢。

比容: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

膨胀: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胀系数高出约一倍。

故也可被用来制作要求膨胀灵敏的元件。

导热性:除渗碳体外,奥氏体的导热性最差。

为避免热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不可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加热。

力学性能:具有较高的塑性、低的屈服强度,容易塑性变形加工成型。

可作为高温用钢。

铁素体铁素体(ferrite,缩写:FN)即α-Fe和以它为基础的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点阵。

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通过先共析析出形成铁素体。

这部分铁素体称为先共析铁素体或组织上自由的铁素体。

随形成条件不同,先共析铁素体具有不同形态,如等轴形、沿晶形、纺锤形、锯齿形和针状等。

铁素体还是珠光体组织的基体。

在碳钢和低合金钢的热轧(正火)和退火组织中,铁素体是主要组成相;铁素体的成分和组织对钢的工艺性能有重要影响,在某些场合下对钢的使用性能也有影响。

纯铁在912℃以下为具有体心立方晶格(注1)的α-Fe。

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以符号F表示。

由于α-Fe是体心立方晶格结构,它的晶格间隙很小,因而溶碳能力极差,在727℃时溶碳量最大,可达0.0218%,随着温度的下降溶碳量逐渐减小,在600℃时溶碳量约为0.0057%,在室温时溶碳量几乎等于零。

金相组织基本概念

金相组织基本概念

金相组织基本概念金相组织是指金属在宏观上呈现出的颗粒、晶粒和晶界等微观结构组成情况,是金属材料性质的重要因素。

金相组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金属的晶体结构、晶体缺陷、晶粒形状、晶界形态、相组成及相分布等方面。

晶体结构是金相组织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金属晶体结构是由原子在晶体中的排列方式所决定的有序性结构,不同金属的晶体结构是不同的。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包括面心立方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体结构、六方最密堆积晶体结构等。

晶体缺陷是指晶体结构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包括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在点缺陷中,最常见的是晶格缺陷,即原子在晶体中的位置存在偏移。

而在面缺陷中,则包括晶界和孪晶。

晶粒形状是指金属材料中晶粒在宏观上呈现出的形态特征。

晶粒的形状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如晶粒尺寸越小,硬度越大、塑性越好。

晶粒形状的改变也会影响材料的性能,如晶粒长大会导致塑性降低而强度提高。

晶界形态是指晶粒和晶粒之间的边界形态。

不同形态的晶界对材料的性能影响也不同,如曲线形晶界有助于提高强度和塑性。

而宽晶界则容易引起材料的脆性断裂。

相组成及相分布是指金属材料中不同相的组成和分布情况。

金属材料中的相有多种,如铁碳相、铝铁相等。

不同相之间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差异很大,相间界面处的特殊结构也影响着材料以及特殊属性,如相界面吸附能、界面能和迁移能等。

相分布和相间距等参数也是反映材料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总之,金相组织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为材料的制备和选用提供依据。

同时,金相组织研究也为材料的性能分析和优化提供了途径。

因此,金相组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金相组织

金相组织

金相组织金相即金相学,就是研究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科学。

不仅如此,它还研究当外界条件或内在因素改变时,对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影响。

所谓外部条件就是指温度、加工变形、浇注情况等。

所谓内在因素主要指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

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奥氏体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铁素体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 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 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

金相组织必懂几个定义

金相组织必懂几个定义

金相组织必懂几个定义达编制定义:金相/金相组织晶体单晶体多晶体晶粒晶胞晶面晶界晶向金属键金相及金相组织定义所谓“相”就是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结构和同一原子聚集状态的均匀部分。

不同相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分开。

合金的性能一般都是由组成合金的各相本身的结构性能和各相的组合情况决定的。

合金中的相结构大致可分为固溶体和化合物两大基本类型。

所谓“金相”就是金属或合金的相结构。

金相是指金属或合金的内部结构,即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在合金内部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

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广义的金相组织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在微观状态下的混合状态以及相互作用状况。

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直接影响到机械零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金相分析是控制机械零件内在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在提高金属制品内在质量的科研中,都离不开金相技术分析。

金相检验(或者说金相分析)是应用金相学方法检查金属材料的宏观和显微组织的工作。

金相学:狭义的金属学,也就是研究合金相图,用肉眼观察,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帮助下,研究金属和合金的组织和相变的学科。

金属学研究成分、组织结构及其变化,以及加工和热处理工艺等对金属、合金性能的影响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狭义的金相图片是将金属试样进行切割、镶嵌、磨光、抛光、腐蚀处理后,使金属显露出它的晶粒、晶界、缺陷、夹杂等微观晶体结构,并在OM(光学显微镜)下进行显微摄像得到的图片。

它的放大倍数一般最高达到2000倍。

现在的很多金相也通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TEM(透射电子显微镜)来直接获得。

他们主要用来观察材料的位错(能看到清晰的位错线),放大倍数一般为5000到30000倍。

更精密的仪器是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它的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原子级别,也就是纳米级,主要用来计算材料的晶粒度。

(晶粒度即晶粒的平均尺寸。

)晶体晶体即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常见金相组织及其特点

常见金相组织及其特点

常见金相组织2010-03-11 13:35奥氏体[编辑本段]奥氏体英文名称:austenite晶体结构:面心立方(fcc)字母代号:A、γ定义:碳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微观表述:γ-Fe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最大空隙为0.51×10-8cm,略小于碳原子半径,因而它的溶碳能力比α-Fe大,在1148℃时,γ-Fe最大溶碳量为2.11%,随着温度下降,溶碳能力逐渐减小,在727℃时其溶碳量为0.77%。

性能特点:奥氏体是一种塑性很好,强度较低的固溶体,具有一定韧性。

不具有铁磁性。

因此,分辨奥氏体不锈钢刀具(常见的18-8型不锈钢)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磁铁来看刀具是否具有磁性。

古代铁匠打铁时烧红的铁块既处于奥氏体状态。

另外,奥氏体因为是面心立方,四面体间隙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碳。

钢中的奥氏体特性:磁性:具有顺磁性,故可作为无磁钢。

比容: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

膨胀: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胀系数高出约一倍。

故也可被用来制作要求膨胀灵敏的元件。

导热性:除渗碳体外,奥氏体的导热性最差。

为避免热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不可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加热。

力学性能:具有较高的塑性、低的屈服强度,容易塑性变形加工成型。

可作为高温用钢。

铁素体铁素体(ferrite,缩写:FN)即α-Fe和以它为基础的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点阵。

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通过先共析析出形成铁素体。

这部分铁素体称为先共析铁素体或组织上自由的铁素体。

随形成条件不同,先共析铁素体具有不同形态,如等轴形、沿晶形、纺锤形、锯齿形和针状等。

铁素体还是珠光体组织的基体。

在碳钢和低合金钢的热轧(正火)和退火组织中,铁素体是主要组成相;铁素体的成分和组织对钢的工艺性能有重要影响,在某些场合下对钢的使用性能也有影响。

纯铁在912℃以下为具有体心立方晶格(注1)的α-Fe。

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以符号F表示。

由于α-Fe是体心立方晶格结构,它的晶格间隙很小,因而溶碳能力极差,在727℃时溶碳量最大,可达0.0218%,随着温度的下降溶碳量逐渐减小,在600℃时溶碳量约为0.0057%,在室温时溶碳量几乎等于零。

t10钢的金相组织 -回复

t10钢的金相组织 -回复

t10钢的金相组织-回复T10钢是一种常见的工具钢,其金相组织对其性能和用途有着重要影响。

在中括号内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T10钢的金相组织以及该组织对其性能的影响。

让我们一步一步回答以下问题,以深入了解T10钢的金相组织。

第一步:什么是金相组织?金相组织指的是金属材料中的晶粒结构、相分布和相对量等特征。

通过对材料进行磨削、腐蚀、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处理等操作,可以对材料的金相组织进行分析和表征。

第二步:T10钢的成分和用途是什么?T10钢是一种经典的高碳工具钢,其成分主要包含碳(C)、硅(Si)、锰(Mn)和磷(P),其中碳含量较高,可以达到0.95到1.04。

T10钢通常用于制作手工刀具、冲模和工具等,在工艺加工中具有良好的切削性能和耐磨性。

第三步:T10钢的金相组织是什么样的?T10钢在不同的热处理条件下,其金相组织也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T10钢经过退火处理后,其金相组织为珠光体和少量的全奥氏体。

珠光体是由铁铁素体和碳化物颗粒交替排列而成的组织,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塑性。

全奥氏体则是由奥氏体晶粒构成的组织,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

第四步:金相组织如何影响T10钢的性能?金相组织对T10钢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珠光体的存在可以提高T10钢的韧性和塑性,使其具有较好的耐冲击性能。

其次,全奥氏体的存在可以提高T10钢的硬度和强度,使其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切削性能。

不同比例的珠光体和全奥氏体在T10钢中的分布情况,将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

第五步:如何改变T10钢的金相组织?通过调控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变T10钢的金相组织。

一般来说,退火处理可以使T10钢中生成珠光体和全奥氏体。

调整退火温度和时间可以改变珠光体和全奥氏体的比例。

此外,通过淬火、回火等处理,也可以进一步改变T10钢的金相组织,以获取不同性能要求的材料。

在总结中,T10钢的金相组织对其性能和用途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了解T10钢的金相组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工具钢。

教你看金相组织(有定义有特征)

教你看金相组织(有定义有特征)

教你看金相组织(有定义有特征)奥氏体: 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特征: 一般是存在于高温下的组织,200-300℃奥氏体开始分解;随加热温度升高晶粒将逐渐长大。

一定温度下,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越粗大。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无磁性,塑性很好,强度较低,具有一定韧性;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针间的空隙处;过冷奥氏体:在A1温度以下存在且不稳定的、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晶格,溶碳能力极差;特征: 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塑性;呈明亮的多边形晶粒组织;存在于较高温度1400℃以上,故称高温铁素体或δ固溶体,用δ表示;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0.77%的含碳量)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共析:两种或以上的新相,从母相中一起析出,而发生的相变)马氏体: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体心正方结构;常见的马氏体形态:板条、片状;马氏体形态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形成温度,而形成温度又取决于奥氏体中碳和合金元素的含量;对于碳钢来讲,含碳量增加,板条马氏体数量相对减少,片状马氏体数量相对增加;特征: 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由奥氏体急速冷却(淬火)形成,它不是一种平衡组织,在加热到80~200℃情况下很容易分解;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成群的、相互平行排列的板条所组成的板条束。

空间形状是扁条状的,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到5个);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常见于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 合金中;当最大尺寸的马氏体片小到光学显微镜无法分辨时,便称为隐晶马氏体。

在生产中正常淬火得到的马氏体,一般都是隐晶马氏体回火马氏体:低温(150~250oC)回火产生的,过饱和程度较低的马氏体和极细的碳化物共同组成的组织。

80~200℃马氏体分解,当钢加热到约80℃时,其内部原子活动能力有所增加,马氏体中的过饱和碳开始逐步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马氏体中碳的过饱和程度不断降低,从而形成过饱和程度较低的马氏体和极细碳化物的混合组织;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Fe3C;特征: 含碳量为6.67%,具有复杂的斜方晶体结构;硬度很高,脆性极大,韧性、塑性几乎为零;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特征: 呈现珍珠般的光泽;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中,塑性和韧性较好;片状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以薄层形式,交替重叠形成的混合物;根据珠光体片间距的大小不同可以分为:珠光体(片间距450~150nm,形成温度范围A1~650℃,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来)索氏体(片间距150~80nm,形成温度范围650~600℃,只有高倍光学显微镜下才分辨出来)屈氏体(片间距80~30nm,形成温度范围600~550℃,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出来)粒状珠光体:渗碳体以颗粒状形式,存在于铁素体基体上的混合物;粒状珠光体一般是通过球化退火得到的;(球化退火:为了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上贝氏体:在温度下降到550~350℃范围时,由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形成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特征:呈羽毛状,脆性,硬度较高;500倍光学显微镜下基本能够识别清楚。

2205金相组织特征

2205金相组织特征

2205金相组织特征
金相(金属lograph)是指用显微镜观察金属材料时呈现的微
观组织结构。

金相组织特征是指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来的特点和特征。

金相组织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晶粒形状和大小:金相组织中的晶粒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如等轴晶、柱状晶等。

晶粒的大小与冷却速率、合金成分等有关。

2. 晶粒结构:金相组织中的晶粒可以呈现出晶界、晶内等不同的结构,晶界的特征包括晶界角度和晶界形貌等。

3. 相含量和相分布:金相组织中的相含量和相的分布状态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金相组织观察可以揭示不同相的存在情况以及相的分布情况。

4. 缺陷和杂质:金相组织中能够观察到的缺陷和杂质包括晶内夹杂物、晶界和位错等,这些缺陷和杂质对材料的性能和机械行为有重要影响。

5. 凝固结构:金相组织中的凝固结构可以反映材料的凝固过程和凝固方式,如晶核形成、晶粒生长等。

通过观察金相组织的特征,可以分析材料的性能、结构和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对金属材料的制备和加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金相组织

金相组织

(一)组织特征显微组织特征是指晶粒、相、组织的形状、大小、数量和分布。

对于纯金属来说,指的是晶粒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对于合金来说还要研究相和组织特征。

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是研究和分析钢铁材料的基础,所谓平衡状态的显微组织是指合金在极为缓慢的冷却条件下(如退火状态即接近平衡状态)所得到的组织。

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主要指碳钢和白口铸铁组织。

所有碳钢和白口铸铁的室温组织均由铁素体(F)和渗碳体(Fe3C)这两个基本相所组织。

但由于含碳量不同,铁素体(F)和渗碳体(Fe2C)相对数量、析出条件以及分布情况均有所不同,因为呈现各种不同的组织形态。

在金相显微镜下平衡组织一般有下面几种基本组成物。

(1)铁素体(F)——是碳α—Fe中的固溶体。

铁素体为体心立方晶格、具有磁性及良好塑性,硬度低。

用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显微镜下呈现明亮的等轴晶粒,亚共折钢中铁素体呈块状分布,当含碳量接近于共折成分时,铁素体则呈现断续的网状分布于珠光体周围。

图1 铁素体(2)渗碳体(Fe3C)——是铁与碳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其碳含量为6.69%,质硬而脆。

耐腐蚀性强,经4%硝酸酒清溶液浸蚀后,渗碳体呈亮白色,若用苦味酸钢深液浸蚀。

则渗碳体能被染成暗黑色或棕红色,而铁素体仍为白色。

由此可区别铁素体与渗碳体。

按照成分和形成条件的不同,渗碳体可以呈现不同的形态。

一次渗碳体(初生相)是直接由液体中析出的,故在白口铸铁中呈粗大的条片状:二次渗碳体(次生相)是从奥氏体中析出物,往往呈网络状沿奥氏体晶界分布;共晶渗碳体是由液体在发生共晶反应时得到的,呈层片状结构,与铁素体共同构成珠光体。

三次渗碳体是由铁素体中析出的,通常呈不连续薄片状或粒状存在于铁素体晶界处,数量极微,可忽略不计。

图2 渗碳体(3)珠光体(P)——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在一般退火处理情况下是由铁素体与渗碳体相互混合交替排列形成的层片组织。

经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具有不同特征的珠光体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相组织定义和特征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一、金相组织的定义及特征区别
(一)金相:指金属组织中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能相同的组成,其中包括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及纯物质。

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二)各种金相组织特征: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 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针间的空隙处
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
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
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

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

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6、下贝氏体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

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

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

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7、粒状贝氏体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

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
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
8、无碳化物贝氏体板条状铁素体单相组成的组织,也称为铁素体贝氏体形成温度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

板条铁素体之间为富碳奥氏体,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也有类似上面的转变。

无碳化物贝氏体一般出现在低碳钢中,在硅、铝含量高的钢中也容易形成马氏体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9、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相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到5个)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常见于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 合金中,针叶中有一条缝线将马氏体分为两半,由于方位不同可呈针状或块状,针与针呈120o角排列,高碳马氏体的针叶晶界清楚,细针状马氏体呈布纹状,称为隐晶马氏体
10、莱氏体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呈树枝状的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11、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型碳化物与过饱和(含碳较低)的a-相混合组织它由马氏体在150~250℃时回火形成。

这种组织极易受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
12、回火屈氏体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它由马氏体在
350~500℃时中温回火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粒状碳化物,针状形态已逐渐消失,但仍隐约可见,碳化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镜下才能清晰分辨两相,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13、回火索氏体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晰,但在光镜下也难分辨,在电镜下可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粒状珠光体由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它由过共析钢经球化退火或马氏体在650℃~A1温度范围内回火形成。

其特征是碳化物成颗粒状分布在铁素体上
14、魏氏组织如果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
宜,先共析相有可能呈针状(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称为魏氏组织亚共析钢中魏氏组织的铁素体的形态有片状、羽毛状或三角形,粗大铁素体呈平行或三角形分布。

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界,同时向晶内生长过共析钢中魏氏组织渗碳体的形态有针状或杆状,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粒的内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