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代表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寻根文学表达了基于文学本位的话语寻求并诉诸文学实践,这股写作风潮可视作对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寻求,但文化意图过于明显,有主题先行的痕迹,较少传递现实信息,在虚幻的框架中重构生活和人性。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指以寻找民族文化根源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该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与文化倾美的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回顾历史,寻找中国文化传统的渊源,以期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民众,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寻根文学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揭示历史真相和反思中华民族的文化困境,试图摆脱外来文化的束缚,塑造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

同时,寻根文学也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

在创作主题上,寻根文学多关注农村、山区和边疆地区,探讨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作家们常常以寻找自我、回归乡土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矛盾心理的描述,展示当代中国人在文化转型中的困惑与挣扎。

这种创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贴近现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寻根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描写传统文化的符号、艺术形式等细节,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性。

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对诗词、小调、传统戏剧等的引用与借鉴,同时也注重对方言、方言诗、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然而,寻根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做传统文化的宣传或模仿,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中寻找时代联系和现实价值的转换。

寻根文学的艺术追求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反思,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文学形象,描绘出更加复杂、真实的社会图景。

总之,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通过寻找传统文化根源,探讨民族文化困境,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并在艺术表现中注重对细节的刻画。

寻根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作品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系,试图寻找中国社会的根源和文化认同。

这些作品通常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以及一些影视作品。

代表作品包括:
1. 《红高粱家族》: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庄家家族的兴衰史,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2. 《白鹿原》: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山西村庄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3. 《青春之歌》:龙应台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几个台湾少年的故事,探讨了台湾文化的多元和变迁。

4. 《活着》: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5. 《菊花石头》:刘醒龙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女子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和女性的自我解放。

这些作品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和社会认同的重要表达和反映。

- 1 -。

80年代小时文学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80年代小时文学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80年代小时文学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1.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XX年韩XX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2.伤痕文学
指粉碎XX集团初期以揭露十年浩劫在人们心灵中造成的创伤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它以19XX年刘XX的《班主任》和19XX年卢XX的《伤痕》等短篇小说为标志,从不同侧面揭露了XX精神路线在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上所造成的严重伤害,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1983 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98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

2.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1987 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

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

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题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题

简答、论述题1、“寻根文学”产生的缘由: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进一步深入,“寻根文学”的出现也是文学发展内在规律使然;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这一切的变化必然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新的变化。

外来文化、西方近代以来的各种哲学思潮和文化理论大量涌入也对这场变革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旧有的保守的文学观必然成为阻碍。

“2、“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韩少功:《文学“根”》:“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 “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

3、寻根小说的特点: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4、“寻根文学”的美学意义: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5、汪曾祺小说之特色:(详见课本P109—110)一,叙事风格;二,题材风格;三,语言艺术6.汪曾祺创作的美学意义:小说:P109—110;散文:P205第三段7.王安忆创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代表作品:“雯雯的系列”。

寻根文学的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的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的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运动”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运动。

寻根口号的提出和具体的实践都是历史主流要求的反映,这一切都源自于现代化历史愿望,“寻根文学运动”主要内容是:
1、民族文化的审视,代表作有邓友梅《那五》《烟壶》、冯骥才《神鞭》;
2、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性。

寻根文学把笔伸向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从人们的现实心态中,发掘出历史的沉淀物,探索并解剖批判中国文化并解剖批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

3、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例如阿城的小说《棋王》和《孩子王》;
4、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

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精神的认同, 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活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注进我们民族所特有美学气韵和情致。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1)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国门敝开后, 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大融汇, 思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讨论的热 潮。 “寻根”一词最早借用了美国表现黑人 归乡寻祖意识的长篇小说《根》的名字 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 又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


第七章 第十节 寻根文学

一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 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1、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


文化上的回归意识,早在“寻根”的大 旗被正式张扬出来之前,已显露端倪。 汪曾祺、邓友梅、刘绍棠、陆文夫、张 承志等分别创作了《大淖纪事》、《那 五》、《蒲柳人家》、《美食家》、 《黑骏马》等中短篇小说。




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表现出平淡 冲和、旷达淡泊的艺术人格; 郑万隆对那些山野汉子们粗犷强悍、质 朴自然的感性力量的张扬; 韩少功对原始古老的初民心态的冷峻审 视及作品的神秘瑰丽, 贾平凹的朴拙凝重,郑义的深沉悲壮, 张承志的雄浑奔放。
四、寻根文学的意义

寻根小说既是“反思” 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再 次呈现和发展,更是 在更为广大的空间和 更为长久的时间之流 中探寻我们民族生存 命运的文化奥秘。

读者的心也被定串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小 脚印撩动得痒痒的,对踩出小脚印的人, 生满爱怜之意。
(四)散文化的小说



1、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 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 写之中,散漫、随意、淡泊,却又 令人回味。 2、运用散文化的笔调,注重气氛, 淡化情节,铺开一幅幅水乡风俗画。 3、运用诗化语言,简洁明快,流畅 自然。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兴起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

寻根文学主要关注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通过对个体经历和乡土生活的探索,回溯和重建祖国的根源和文化记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寻根文学的内涵。

一、回归乡土,追溯根源寻根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回归乡土,追溯个体和祖国的根源。

作家通过刻画主人公的乡土经历和成长环境,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描写,表达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热爱与理解。

这种追溯根源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体成长背景的反思,也是对祖国民族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二、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寻根文学在探讨个体与文化的关系时,常常涉及到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体的身份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寻根文学通过展示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彷徨,探讨个体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选择和平衡,引发人们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三、历史记忆与群体命运寻根文学借助历史记忆,回顾群体的命运变迁。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个体的亲身经历的描写,寻根文学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历史的痕迹和群体的命运,揭示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这种对历史记忆的追溯,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审视。

四、乡土叙事与艺术创新寻根文学强调乡土的特殊性和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倡导以乡土为背景的叙事创作方式。

通过细腻的描写,作者能够让读者深度体验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寻根文学的乡土叙事方式注重细节的描绘,力求还原乡村的真实画面,给人以真实感和历史感。

五、对乡村现实的反思与呼唤寻根文学中的作家通过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他们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命运,关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问题。

这种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体现了作家们对乡村的责任与担当,也激励社会各界和政府加强对农村的关注与支持。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于1978年在《文汇报》上提出,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种全新文学题材。

文革之后,涌现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谴责极左路线的破坏为核心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

刘心武的《班主任》成为伤痕小说的奠基之作。

卢新华《伤痕》,使“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得名于此。

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小说缺点在于理论先行。

2、寻根小说:在1984年12月,在杭州《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中提出,韩少功提出“文学有根”,“根”是指民族传统文化。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贾平凹、陈建功、郑万隆、李杭育。

艺术特色:对小说情调氛围的营造;向平淡、节制的语言倾斜,或者直接融进文言的词汇和句子,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小说章法结构取自于古代小说,尤其是“唐人传奇”和“宋人笔记”。

意义:小说偏离了主流小说的政治批判,现实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的现象,对日常生活、风俗、民情的描写,拓展了小说的表现领域。

3、新写实小说:是具有传统写实意义的小说。

代表人物刘震云、池莉、刘恒。

小说的写实特点:还原生活。

对日常的、平庸的、琐碎生活的关注。

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典型化”,包括放弃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对过去“宏大历史叙述放弃,代之的是对日常的、琐碎的、平庸的日常生活”的表现与兴趣。

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了一种开放的态度,表现为“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方式。

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造成了对意义的消解这一新的盲区。

4、先锋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重视“叙述”的过程。

代表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格非的《逆舟》和苏童的《妻妾成群》。

寻根文学及代表作家

寻根文学及代表作家





一、民族文化形态的一种理性批判 当代文化意识的高度赋予寻根作家多元化的思维。 他们认识到,人是自然生态的一部份,大自然也 是他们要寻的一条“根”。 首先,自然生态面貌(如贫乏、闭寨、灾害等) 无疑是决定人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大自 然的容貌不可置疑地塑造着人的性格和人的文化 面貌。所谓“面山者智,近水者灵”,“北方人 的性格”和“南方人的性格”以及“地域文化” 等等说法,都是说明自然与人与文化关系的密切。 其次,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产生了知 识、思想与信仰。这些知识、思想和信仰一代一 代地积淀下来,就形成了他们的文化和习俗。文 化和习俗反过来又主宰着他们后代的人生。



真正大规模打出“文化寻根”大旗的时间,是在 1985年。 1985年文化寻根意识的崛起,在政治和文化的 多重关系下直接带动了文学上的实验,唤起作家艺 术家对艺术本体的自觉关注。 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 “根”》中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 他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 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 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 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 1983年以后,随着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 《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的发表和引起轰动, 许多知青作家加入到了“文化寻根”的写作之中,并成为 这一文学潮流的主体。
• 1984年12月,在《上海文学》杂志社与杭州《西湖》 杂志社等文化单位在杭州举办的座谈会上,许多青年作家 和评论家讨论近期出现的创作现象时提出了文化寻根的问 题。
民族的才是世界 的
——寻根文学及代表作 家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提简答题诗歌鉴赏题一:名词解释: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6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现象,他以近代以来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小说。

梁斌《红旗谱》等。

2、伤痕文学:是指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结构模式,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开端,以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作品揭露和控诉了文革期间的政治给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感情挤掉和情感化倾向。

3、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上兴起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里的挖掘,他们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指当代作家要用现代意识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对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进行重新的审视,发觉弘扬民族精神的精华,批判民族传统、民族心理中的糟粕,并对中华民族的灵魂进行改造和重铸。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上月开始的真理标准文学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突破了伤痕文学的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左和大跃进等政治活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7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5、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家们开始关着现实,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形成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寻根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寻根文学

因为急于从人物性格表现之中抽象出 某种传统文化思想,出现的两个缺失: 1、人物观念化 2、风俗民情,掌故轶闻淹没了或者置 换了性格
四、寻根文学的意义:过去与当下
1、寻根是极富意味的现代文化症候 2、绚烂的传统文化将为中国的当代文学带来瑰丽的想 象
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观点,文化对抗的主体是 民族。“寻根文学”是本土经验的记述,包 含了尖锐的反抗——反抗西方文化的曲解和 封锁,反抗西方文化强加的编码方式和评价 体系。这一切均是西方武力征服撤除之后遗 留的文化钳制。
栖居于某一个地域的社会成员积 累了各种生存经验,这些经验的 提炼,归纳以及形成的传统即为 文化。
没有一种文化不是活跃在相对的 时间条件与空间条件之中,永恒 的法则仅仅表明历史语境的构造 依然如故。这个意义上,所谓的 文化正统无非是尚未瓦解的统治 思想罢了。
每一种文化价值的完整评估必须进入对 话关系网络。
二、 “寻根”的心理动机
“众多的语义场”包含了多种分寻找依靠——仍然 是许多人最为常见的精神动力。还暴露了 某种精神上的软弱。
美国畅销书《根》
三、“寻根”与当代文学的转折
1、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2、文学与个性的关系 3、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依据的共同 观念体系,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习惯等等所构成的观念综合体。 毫无疑问,一个民族的文化先于作家个人而 存在。它将以一整套知识背景与符号体系强 有力地规定了作家的文学写作.作为超越个 人的观念体系,传统文化宛如波普尔所说的 “世界”。波普尔看来,这些观念构成了一 个庞然而威严的客体,成为人的精神寄存之 所。作家的心灵并非一个完全自由无羁的个 性,作家心灵只能存活于文化传统之中,即便 作家所处理的文学素材是当下的现实,文化 传统也将参预于他们的感觉、推断、分析、 预测之中。

现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

现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
❖ 主要代表作有: ❖ 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鸡窝洼人家》《腊
月·正月》等; ❖ 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系列”:《最后一个渔老儿》
《沙灶遗风》等; ❖ 韩少功的“湘楚文化系列”:《爸爸爸》《女女女》
等; ❖ 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王安忆的《小鲍庄》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寻根小说也有其自 身的局限性,它对 于“根”的理解是 静止的、非历史的, 最终一些作家一味 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难以寻找 到真正有生命力的 文化之根。
五、寻根文学的旗手
❖ 1983年以前为第一 阶段:《西望茅草 地》。
❖ 1985年后为第二阶 段:《爸爸爸》
《爸爸爸》-对国民性的批判
❖ (1)内在原因:它是反思文学的进一步 深化,是一种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 反思,同时也是对改革文学的反拨和超越。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 (2)外在原因:80年代西方文化艺术思 潮大量涌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 大融汇,思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讨 论的热潮。
(3)直接原因:拉美文学的崛起提供了一个 辉煌的例子。
艺术特色
❖ A、叙述方式的特别:日常化的平和叙说 ❖ B、语言文字的特别:简洁练达、生动传神
的语言文字。 ❖ 王蒙 “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
民族化而不过‘土’,嘎嘣利落但仍然细密 有致,刻画入微却又惜墨如金。”
王安忆《小鲍庄》-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 《小鲍庄》通过对一个 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 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 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 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 袭的以“仁义”为核心 的文化心理结构,揭示 了“仁义”文化走向衰 落的历史命运。

中国现当代文学:十三、莫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十三、莫言

三、寻根文学发展概况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的文化意识觉醒者。 二三十年代的巴金、老舍、曹禺、沙汀等人,也有朦胧的地域文化意识在内。 具有浓厚文化意识的当数“京派” 的沈从文和废名。 80年代寻根文学作品出现于创作之前。85年,如韩少功《文学的“根”》,郑 万隆《我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等,打出 了寻根的旗号。 最初,讨论的主要是什么是文学的“根”,又转入了讨论文化的根是什么的问 题——即形成一种文化形态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韩少功:“本能与才具”(思维方式),郑万隆:“集体无意识”,阿城:“游 戏说”,莫言:“生命的冲动”等。(运用西方文化和哲学理论解释中国生活)
寻根文学的两种倾向
一、文化崇拜派 传统文化既滋养了民族的历史,也包含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切, 是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指针,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如阿城的《棋王》,莫言的《红高梁家族》,汪曾祺的《受戒》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
二是文化批判派: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更新机制,缺少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与现代社会 格格不入,这是走向衰落的原因。但传统文化也有优点和长处,如耐力韧性、 牺牲精神等。关键是如何选择吸收。 这类作家人数众多。代表者有贾平凹、韩少功、王安忆、邓友梅、张炜、 郑义等等。
四节写王一生与九人大战。
莫言
(1956—— )山东高密人。1981年开 始写作,有《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红 高梁家族》《白棉花》《丰乳肥臀》《檀香 刑》等。
早期作品写实, 80年代中期寻根时代 以《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梁家族》抒情、 写意为主,并具有先锋实验性质。
90年代以《丰乳肥臀》为代表的作品倾 向于新历史小说。2011年,凭借《蛙》获得 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寻根文学及代表作家

寻根文学及代表作家
❖ 造成鸡头寨现实生存状态的最根本的原 因还是鸡头寨人和他们的文化。
❖ 鸡头寨人自称是刑天的后代。为了生存, 他 们的祖先从东方的海边迁徙而来。他们的 历史悠久。他们以宗亲为纽带, 以祠堂为社 会组织形式。沿着他们祖先的耕作习惯, “一年一道犁, 不开水圳也不铲倒不堪力 ” 地靠农业为生。他们的生命是顺其自然的。 他们没有宗教信仰, 最敬仰他们的祖宗神灵, 迷信自然界中的鬼神。小说以峻冷的笔调 通过对鸡头寨人的风俗、习惯、乡规、土 语、迷信、传说、历史、信仰、祭祀、服 饰、食品以及其他生存状态的描述, 描绘出 鸡头寨人的文化概貌。
❖ 文学寻根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刻地揭示我们 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状态, “从而使人们看 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优根和劣根, 看到我 们民族所赖以生存的精神品性和背上的因 袭的精神重担” 。这大概就是韩少功等寻 根作家努力探寻的民族文化的一种劣根。
❖ 深山老林使鸡头寨与世隔绝。在这里一个 玻璃瓶子, 一盏破马灯, 一条能长能短的松 紧带, 一张旧报纸或一张小照片, 一双皮鞋 都是那么新鲜的玩意儿。这些“玩意儿” 还能使仁宝这个后生“更有新派人物的气 象”, 使他的身份和身价与众不同。但大自 然给人生存条件是造成鸡头寨人贫困、愚 昧、落后的外在原因。
❖ 素的思考。”——樊篱
❖ 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 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
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小说以一个痴 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 描述鸡头寨奇异的 风俗、来历, 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 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 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
❖ 生存环境:
❖ 祠堂是这群人的文化核心。祠堂不仅凝聚着他们祖先的神 灵, 而且还象征着他们祖先的信念, 象征着类似今天法律的 他们族规的威严。这里深藏着他们族人文化的根。所以, 祭祀、占卜吉凶、打冤盟誓、重大的部落集会等都在祠堂 举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吃”之外,王一生有一大嗜好,即下棋。 与“吃饭”相对,下棋是一种精神存在方式。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
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 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 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 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 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 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
一个封闭的生活世界鸡头寨和一个白 痴丙崽的形象,象征了传统文化的痼 疾。
丙崽形象的象征意义:
小说试图承继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以现代文明去映照民族的精神病根。
⑴他一生只会两个简单音节,高兴时逢人不
管男女老幼一律叫“爸爸”,反映了古老民
族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
丙崽形象的象征意义:

⑵他那声口状貌、言动举止的迟钝愚顽,痴呆无 知,正是民族文化不开化的象征;
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重视和追求,标志着
文学创作界文化意识的觉醒,中国当代文学 从此改变了单一的政治视野,生成了更为开 阔的文化视野;另外寻根小说中的浪漫倾向 及其对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的探索,打 破了小说创作单一的现实主义格局,并在语 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 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出了文学的自觉。
王安忆《小鲍庄》-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小说中捞渣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象征
意义,他的身上集中了我们民族全部 的美德,传统自然也包含着“仁义” 这一道德准则,而他的死亡正是我们 民族文化中“仁义”观念走向消亡的 象征.

二、寻根的主张和理论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韩少功说:“寻根文学是一个 先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 ‘有意为之’的文艺流派。这在现当代文学史上 倒是罕有先例。” 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说:“文学有 根,文学之根应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茂 则叶难盛”。
寻根小说
思潮四:寻根文学


、文化寻根思潮的形成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 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 学现象和文学种类。

提出:1984年12月,一些青年作家和评论 家在杭州举办座谈会,主要主张:
一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 表文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欲对民 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性格中的民族文化 素质。韩少功〈文学的根〉(1985.4〈作家〉)寻 根文学的宣言。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郑万隆《我的根》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 1 )内在原因:它是反思文学的进一步
深化,是一种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 反思,同时也是对改革文学的反拨和超越。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 2 )外在原因: 80 年代西方文化艺术思
潮大量涌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 大融汇,思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讨 论的热潮。
旷达淡泊的艺术人格,郑万隆对那些山野汉 子们粗犷强悍、质朴自然的感性力量的张扬, 韩少功对原始古老的初民心态的冷峻审视及 作品的神秘瑰丽,贾平凹的朴拙凝重,郑义 的深沉悲壮.
四、寻根文学的意义

寻根小说的创作从思想 延续的角度看,它既是 “反思”在新的历史阶 段的再次呈现和发展, 更是超脱相对具体和粘 着的时代背景,在更为 广大的空间和更为长久 的时间之流中探寻我们 民族生存命运的文化奥 秘。

阿城的人物形象
阿城的人物没有悲剧人物要求的奋进、
追求、坚韧意志、强者气质,以及奋力 抗争命运,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品格 。他 们悠闲、淡泊、宁静、平和,随遇而安, 顺其自然,
《棋王》

《棋王》讲述的是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十分简单,就是下棋和吃饭。王 一生的“吃”,蕴含着一种人生态度,即中 国普通老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寻根小说也有其自
身的局限性,它对 于“根”的理解是 静止的、非历史的, 最终一些作家一味 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难以寻找 到真正有生命力的 文化之根。
五、寻根文学的旗手
1983年以前为第一
阶段:《西望茅草 地》。 1985年后为第二阶 段:《爸爸爸》
《爸爸爸》-对国民性的批判
这部小说是民族文化的寓言,它通过
1、词典体小说
马 桥土语——乡土词典 2、小说突出的是马 桥的民间语言,文 本中的语词解释构 成有趣的故事。
3、运用小说的方式撰写了马桥的语
言,也撰写了马桥人的世界、马桥人 的心灵。
阿城《棋王》-道家文化的颂扬

阿城(1949- )原名钟阿城。“文 化寻根派”中主张延续民族文化传统 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棋王》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寻 根文学”扛鼎之作,获 1983 - 1984 年 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5 年 他又相继发表了《树王》、《孩子王》 《遍地风流》
艺术特色
A、叙述方式的特别:日常化的平和叙说
B、语言文字的特别:简洁练达、生动传神
的语言文字。 王蒙 “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 民族化而不过‘土’,嘎嘣利落但仍然细密 有致,刻画入微却又惜墨如金。”
王安忆《小鲍庄》-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小鲍庄》通过对一个 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 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 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 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 袭的以“仁义”为核心 的文化心理结构,揭示 了“仁义”文化走向衰 落的历史命运。

4、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
寻根作家大都是基于艺术视野的开拓,审美
意识的更新的愿望和要求,进而提倡文化寻 根的。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 精神的认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 活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 注进我们民族所特有美学气韵和情致。
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表现出平淡冲和、
(3)直接原因:拉美文学的崛起提供了一个 辉煌的例子。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
义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融夸张、变形、怪诞等 艺术手段于一体,成为 民族精神与外来现代文 明巧妙结合的典范。
三、寻根的主要内容
1、对特定地域民俗风
情的描写。汪曾祺的小说;
邓友梅《那五》《烟壶》 冯骥才 《神鞭》
2、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 性
寻根作家对民族文化传 统的开掘,是以现代意 识对传统文化加以新的 选择和重构的。 把笔伸向民族文化心理 的深层,从人们的现实 心态中,发掘出历史的 沉淀物,探索并解剖批 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时, 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是 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子王》 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对中国传 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有特色的寻 根小说代表人物。
⑶富有象征意义的结尾表明,丙崽这个怪物是与 社会历史母体有着巨大而深刻的联系的,他不仅 活得很顽强,而且还将继续下去。


⑷丙崽象征了人类顽固、丑恶,又充满神秘色彩 的生命本性,
1、、背景模糊,充
满神秘、荒诞的气 息。 叙事 文体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
主要代表作有: 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鸡窝洼人家》《腊 月· 正月》等; 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系列”:《最后一个渔老儿》 《沙灶遗风》等; 韩少功的“湘楚文化系列”:《爸爸爸》《女女女》 等; 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王安忆的《小鲍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