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

合集下载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害 而易被病原微生物侵染; 的
病 果肉、微管束与种子变褐;
因 组织发生变化,例如软化、降解等,进而影响到产
品风味;
失去了生长或发芽能力,特别是繁殖器官;
果实不能后熟,或完熟时品质下降;
腐烂变质。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温度不适
侵 2、低温:
染 性
(1)冷害
病 橡胶冷害流胶





性 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非 (二)不良物理因素 ——光照不适
侵 染
光照的影响包括光强度和光周期。

光照不足通常发生在温室和保护地栽培的情况
病 下,导致植物徒长,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
害 植株黄化,组织结构脆弱,容易发生倒伏或受到病
的 病
原物的侵染。
因 韭黄

非 (三)不良化学因素——营养失调
侵 染
4)缺Ca识别:

桃树对钙的需求量比苹果树小,桃树缺钙叶片
病 有斑枯,果实易出现 软腐病。





非 (三)不良化学因素——营养失调
侵 染
5)缺镁:







非 (三)不良化学因素——营养失调
侵 染
5)缺镁:
性 明脉
病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非 (三)不良化学因素——营养失调
侵 染
非侵染性病害:

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
病 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

植物病理学: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病理学:非侵染性病害

Chlorotic Flecking, Marginal Browning
非侵染性病害
Environmental Effects -------Chlorine , Ammonia
Light Browning On Tips and Edges
非侵染性病害
Plant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Human Practices ------------Cultural
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
• 改善环境条件 • 消除致病因素, • 适地适树
非侵染性病害
Environmental Effects----COLD
Winter Desiccation
Evergreen Damage
Northern Exposure Rhododendron Damage
非侵染性病害
Environmental Effects----COLD
诊断的目的: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 响应的防治措施。
诊断方法:现场调查、排除侵染性病害、治疗诊断。 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没有病症, 成片发生;
没有传染性 ,可以恢复。
生理性病害与病毒病因为均无病症,容易混淆,区别 是一般病毒病的田间分布是分散的,且病株周围可以 发现完全健康的植株,生理病害常常成片发生。
--HAIL(冰雹)
非侵染性病害
Environmental Effects
--------------------------Lightning
非侵染性病害
Environmental Effects -----Gas Injury
Plants Affected May Be Far Removed From The Gas Leakage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分类
总结词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如按病因、症状、发生部位等。
详细描述
根据病因,非侵染性病害可以分为环境胁迫型和营养 失调型。环境胁迫型包括由光照不足、水分过多或过 少、温度过高或过低等因素引起的病害;营养失调型 是指由于缺乏某些必需营养元素,如氮、磷、钾、钙 等,导致的植物生长异常。根据症状,非侵染性病害 可以分为黄化、萎缩、坏死、腐烂等类型。根据发生 部位,非侵染性病害可以分为根病、叶病、茎病等。
土壤因素
土壤酸碱度不适
土壤过酸或过碱,会影响植物对 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导致生长不
良。
土壤质地不良
土壤过于紧实、板结或砂质化,会 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水分吸收。
土壤污染
土壤受到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 会对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水分问题
干旱或水淹
水分供应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 植物的正常生长,导致萎蔫、黄 化等问题。
通过合理的施肥、灌溉和修剪等农艺措施,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其抗逆性。
应用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化学物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其对非侵染性 病害的抵抗力。
建立预警系统
定期对植物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非侵染性病 害的迹象。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指导农民采取有效的 防治措施,减少病害 的危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 遥感技术,建立预警 系统,实现快速、准 确的预警。
04
CHAPTER
案例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素症的案例
总结词
植物缺乏必需营养元素而引起的非侵染性病 害。
详细描述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各种必需营养元素, 如氮、磷、钾、钙、镁等。如果土壤中缺乏 这些元素,植物就会出现缺素症状,如生长 缓慢、叶片黄化、落花落果等。例如,缺铁 引起的黄化病,缺锌引起的簇叶病等。

第七节非侵染性病害课件

第七节非侵染性病害课件

水稻僵苗
总结词
由土壤质地不良、水分管理不当等原因引起 ,表现为植株矮小、生长停滞。
详细描述
水稻僵苗是由于土壤质地不良、水分管理不 当或肥料不足等原因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 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土壤粘重、水分过多或 过少、肥料不足等原因,导致水稻植株矮小 、生长停滞,出现僵苗现象。这种病害严重 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进行防治。
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非侵染性病害往往与环境因素有关,如水分、养分、土壤质地、气候等 。观察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非侵染性病害。
03
对比已知的非侵染性病害症状
将观察到的症状与已知的非侵染性病害症状进行对比,有助于更准确地
判断是否为非侵染性病害。
病原检测
采集样本
采集具有异常症状的植物组织样本,用于病原检测。
发生。
加强植物管理
通过加强植物管理,提高植物的 抗逆性,从而减轻或消除非侵染
性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 行防治,但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 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植物造成不
良影响。
04
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 技术
农业防治
01
02
03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非侵染性病害具有 较强抗性的品种,提高作 物的抗病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非侵染性病害的类型
营养失调
总结词
营养失调是由于土壤中缺乏必需的营养元素,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
详细描述
土壤中缺乏氮、磷、钾等必需营养元素,或者营养元素比例不均衡,都会影响 植物对营养的吸收,从而引发非侵染性病害。这种病害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叶片 发黄、植株矮小、生长缓慢等。

如何诊断非侵染性病害

如何诊断非侵染性病害

如何诊断非侵染性病害空气中的氯气对植物的叶肉细胞有很大的杀伤力,能很快破坏叶绿素,产生褪色伤斑,严重时全叶漂白、枯卷甚至脱落。

受伤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无明显界线,同一叶片上常相间分布不同程度的失绿、黄化伤斑,那植物病害的种类有哪些呢?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那充如何诊断非侵染性病害呢?非侵染性病害的病株在群体间发生比较集中,发病面积大而且均匀,没有由点到面的扩展过程,发病时间比较一致,发病部位大致相同.如日灼病都发生在果,枝干的向阳面,除日灼,药害是局部病害外,通常植株表现在全株性发病,如缺素病,旱害,涝害等。

1.症状观察对病株上发病部位,病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质地有无病症等外部症状,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非侵染性病害只有病状而无病症,必要时可切取病组织表面消毒后,置于保温(25~28℃)条件下诱发.如经24~48小时仍无病症发生,可初步确定该病不是真菌或细菌引起的病害.而属于非侵染性病害或病毒病害。

2.显微镜检将新鲜或剥离表皮的病组织切片并加以染色处理.显微镜下检查有无病原物及病毒所致的组织病变(包括内含体),即可提出非侵染性病害的可能性。

3.环境分析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环境引起,因此应注意病害发生与地势,土质,肥料及与当年气象条件的关系,栽培管理措施,排灌,喷药是否适当,城市工厂三废是否引起植物中毒等,都作分析研究,才能在复杂的环境因素中找出主要的致病因素。

4.病原鉴定:确定非侵染性病害后,应进一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进行鉴定.①化学诊断:主要用于缺素症与盐碱害等.通常是对病株组织或土壤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其成分,含量,并与正常值相比,查明过多或过少的成分,确定病原。

非侵染性病害病原ppt课件

非侵染性病害病原ppt课件

水分不足干旱
其病状:叶片雕萎、黄化、 花芽分化减少、早期落 花、落果,久旱遇雨可 造成落果和裂果。
水分多涝害
其病状:土壤缺氧、抑制 植物呼吸作用、根系腐 烂、全株死亡。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
2 、水分失调
葡 萄 水 份 多 引 起 裂 果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1、营养条件不适宜
一品红缺N
月季缺铁病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
2 、水分失调
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其含量占植物重量 的40%—97%。
其作用:参与植物内各种物质的转化和合成,维持 细胞的膨压,溶解土壤中矿物质,平衡植物体温。
水分不足或过多,都导致植物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 非寄生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
由不适宜的非生物 因素引起的病害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
1、营养条件不适宜
N
园艺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C、P、K、Ca、Mg和微量元

素Fe、B、Mn、Zn、Cu等10 多种。

缺少某种元素,会出 现缺素症。

某种元素(尤其是微
(2)高温
苹 果 日 灼 病
园艺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 4、光照不适宜
照(
过 弱
) 光
1
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的进 行,受害植物叶色发黄、枝条细弱、花 芽分化低、易落花落果、果实品质降低、 特别是温室和温床栽培的植物更易呈现 出上现象。
照(
过 强
) 光
2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这些元素因作物种类、器官和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
营养失调:包括营养缺乏、养分比例失调或营养过剩
一、营养失调
●缺素症:指植物体内某一时期,或某一段时间内某种元素 供应不足,而发生的缺素症状。 ●缺素原因: 1)土壤中缺少某种元素,植物体就缺少某种元素 2)土壤中本身存在某种元素,但由于多种原因处在不能 被植物吸收状态 3)由于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土壤中各元素比例失调
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1.诊断的目的: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响应的防治
措施。 •2.诊断方法:现场调查、排除侵染性病害、治疗诊断。
•3.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没有病症。 (2)成片发生。
(3)没有传染性。(4)可以恢复。
•4 .生理性病害与病毒病因为均无病症,容易混淆,区别是一般病毒 病的田间分布是分散的,且病株周围可以发现完全健康的植株,生理 病害常常成片发生。
• 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药害。
• 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害。
第二节 物理因素
1.温度不适: 2.水分湿度不适: 3.光照不适:
一、温度不适
1、高温:干旱、强日光、强热风 危害: 植物开花和结实异常 灼伤 幼苗伤害 2、低温: 冷害 冻害 3、变温:冻裂 4、晚霜、早霜 5、水温和土温低:扎根不好
缺素识别:
3)缺P
症状: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植株瘦小,僵直 分孽分枝少,开花结果少,籽粒不饱满。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4)缺K:
症状:老叶先表现,叶尖和叶缘以及脉间失绿黄化,进而焦枯 根系生长不良。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识别:
5)缺Mo:叶畸形 症状在植株上部新叶出现

非侵染性病害PPT课件

非侵染性病害PPT课件

.
3
第一节 物理因素
一、温度不适 二、水分、湿度不适 三、光照不适 四、其它因素
.
4
一、温度不适
高温:引起灼伤(常在向阳面)。
机制:钝化某些酶的活性,促进其它酶的活性,导致异 常的生化反应和细胞死亡。蛋白质变性,细胞质膜的破 坏、窒息和毒性物质的释放。 低温(冷害和冻害):当气温在0~10℃时,一些喜温作 物(黄瓜、水稻 亚热带地区的果树)易受到冷害。表现 为变色、坏死、表面斑点、芽枯。当气温在0℃以下时, 植物会受到冻害。表现为幼叶或幼茎出现水浸状暗褐色 病班,逐渐死亡;严重时整株干枯死亡。
症状在幼嫩组织上先出现(钙、硼、铁、硫、锰、铜、钼的缺乏):
顶芽易枯死(钙、硼):
茎、叶软弱,发黄枯焦,早衰……………………………………………………………缺钙 茎、叶柄变粗、脆、易开裂,开花结果不正常,生育期延长…………………………缺硼
顶芽不易枯死(硫、锰、铜、铁、钼的缺乏):
新叶黄花,失绿均一,生育期延迟………………………………………………………缺硫 脉间失绿,出现斑点,组织易坏死………………………………………………………缺锰 脉间失绿,发展至整片叶淡黄或发白……………………………………………………缺铁 幼叶萎蔫,出现白色斑点,果穗发育不正常……………………………………………缺铜 叶片生长畸形,斑点散布在整片叶上……………………………………………………缺钼
.
12
第二节 化学因素
引致非侵染性病害的化学因素主要有营养失 调、空气污染及化学物质的药害等。
一、植物的营养失调
营养条件不适宜包括营养缺乏、各种营养间 的比例失调、营养过量。
如在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地块,在连作频 繁的保护地栽培等情况下,土壤中大量元素与微 量元素的不平衡日益突出,在这种土壤环境中生 长的作物,往往会表现出营养失调症状。

非侵染性病害30页PPT

非侵染性病害30页PPT
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第7章 非侵染性病害

第7章 非侵染性病害

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1.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有哪些不同类型的病因?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s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不适宜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不适宜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栽培制度和措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复种指数的提高,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使农作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步人工化;以及将获取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作为单一追求目标而造成的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植物生长的环境变坏,植物营养的不均衡更加突出,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种类增多,发病面积扩大。

2.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非侵染性病害?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二是依据侵染性病害的持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三是进行治疗诊断。

病害的现场观察和调查十分重要,这对于初步确定病害的类别、进—步缩小范围很有帮助。

非侵染性病害不是由病原物传染引起的,因此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而没有病征,这就可以通过检查有无病征初步确定是否非侵染性病害。

在区分非浸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时,应该明确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是:①没有病征。

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

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

普通植物病理学--非侵染性病害 PPT课件

普通植物病理学--非侵染性病害 PPT课件
7
(一)营养失调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完备的 营养成分:不仅需要大量元素(占植物干 重大于 0.1% 的元素) C、H、O、N、P、K、 Ca、Mg、S 等和微量元素(占植物干重的 0.01% 以 下 的 元 素 ) Fe、Mn、Zn、Cu、Mo、 B、Cl 等,而且还需要各种营养元素在量 上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如果一旦缺少了某 种元素,或比例失调,植物就会生病,特 别是微量元素。
(二)温度失调
气 温 土 温 水 温
低温 高温 变温
霜害:早春的晚霜,秋季的早霜。 冷害:0℃以上的相对低温的伤害。 冻害: 0℃以下低温的伤害 休眠期、储藏期。 引起日灼(烧)病 (常伴强光)
导致裂果、破腹病 (如梨裂果病、杨树破腹病)
25
(二)温度失调(低温)

一般植物在 1-4℃之间都能正常生长,但忍受的最低和最高 温度因植物种类而异,同种植物的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对 有害温度的敏感性也不同。 一般幼苗比成株敏感。 幼嫩和分生组织比老熟组织敏感。 生长点、幼芽比茎叶敏感。 一般说低温危害比高温危害更常见。
(一)营养失调
农作物微量元素的临界范围是:一般 植物地上部正常含Fe量为50-250ppm;Mn 为 20-500ppm,大于 1000ppm 植物生长遭 受毒害; Zn 为 25-150 ppm,大于 400ppm, 则会中毒; Cu 为 5-20ppm,大于 20ppm, 则可能出现毒害; Mo 含量极微,正常范 围为 0.1-0.5 ppm, 但植物含钼量变幅很 大,且毒害浓度不很明确,牧草中钼含 量大于 15ppm 时,牛吃了会中毒。 B 含量 正常为20-100ppm;Cl含量为0.02%。
3、其他缺素症的识别
P素缺乏或过量

玉米非侵染性病害及防治

玉米非侵染性病害及防治

玉米非侵染性病害及防治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非侵染性病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非侵染性病害的定义、症状、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及特点非侵染性病害是指由于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玉米植株发生的异常状态,其特点是在没有病原微生物存在的情况下,由于环境和生理因素引起植株出现异常表现。

非侵染性病害通常是由于环境因素、营养失衡、生理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的植株异常生长和发育,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无关。

1. 生长不良:非侵染性病害常常导致玉米植株的生长缓慢、营养吸收不良,影响植株的生理代谢和发育。

2. 叶片异常:叶片出现发黄、弯曲、裂缝、瘤状等异常表现,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3. 产量减少:非侵染性病害会导致玉米的穗粒数减少、籽粒填充不良,进而降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4. 抗性降低:植株因为受到非侵染性病害的影响,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其他病害的侵袭,导致综合病害的危害。

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抗性,提高植株的养分吸收能力,增强植株的抵抗力,从而减少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2. 保持土壤湿润:保持土壤湿润可以降低干旱和缺水对玉米植株的影响,有利于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4.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减少植株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植株的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5. 科学管理: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要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玉米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经济收益。

非侵染性病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减少玉米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七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七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1、如土壤积水,土壤中缺氧,根吸收受阻碍,另 一方面,缺氧有利于土壤中嫌弃微生物活动,产生 亚硝酸、亚硫酸等物质毒害根系。病状:根系衰弱 腐烂,上部生长缓慢甚至停止,老叶发黄甚至出现 黑褐色湿斑,植物有时萎焉。
2、土壤持续干燥后忽进行过量灌溉,或天气干旱 河涝变化急剧,导致柑橘、番茄等裂果病。N过剩 而Ca不足,水分供应失常,发生苹果苦陷病。
第七章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Non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 疾病,或由于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合的物理、化 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的不同个体 间不能互相传染,又叫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 病害。
第一节 化学因素
二、温度失调
一般植物在1~40℃之间的温度范围内都能正常生 长。但植物种类不同所能忍受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 度亦不同时,植物在其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部位对 有害温度的敏感性颇有不同。
小麦在孕穗期至抽穗期若遇到低温危害,只要有一 天早晨最低温度低于5℃,以后抽穗则呈畸形,成 为秃尖(顶部小花不育或中部小花不育)。水稻在抽 穗扬花期若遇低温寒潮,也会发生畸形穗,部分不 育穗和“直脖穗”(冷害不实)。
大白菜干烧心病 病因:缺锰
二、大气污染
有些气体,如:氨、氯、乙烯、水银蒸汽等 扩散不远,其危害仅限于污染源附近.
另一些则能扩散很远造成更大危害,如氟化 氢、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各种尘埃。
特别是二氧化硫和气团水汽结合,进入天气 过程,会形成酸雨,毁坏它处成片的作物和 森林,如氟化氢,为害后叶片边缘变黄而枯 死,并从叶片上脱落。
局部的异常高温会引起日灼溃疡和日烧病。
番茄高温障碍
病因:35-40℃,持续4h

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

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

大量元素:N、 P 、 K。氮素是广泛存在于细 胞内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中;磷存在 于DAN、RNA、膜磷脂和ADP、ATP中;钾
主要作为很多反应的催化剂,它们都是可以由
植物下部组织向上输导的,所以缺乏的症状首 先表现在下部叶片上。

微量元素:镁、锌、钙、硼、硫、铜、钼和锰。
镁存在于叶绿素中,是很多酶的辅助成分;
三、植物的药害

各种农药(杀菌剂fungicide、杀虫剂 insecticide、杀线虫剂nemacide、除草剂 herbcide等) 化学肥料如使用浓度过高,或用量过大,或 使用时期不适宜,均可对植物造成化学伤害。

植物药害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药害:一般在施药后2~5天发生,常常在叶面上 或叶柄基部出现坏死的斑点或条纹,叶片褪绿变黄, 严重时凋萎脱落。植物的幼嫩组织或器官容易发生此 类药害。

锌则参与生长素的合成和糖的氧化。 钙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变化,它与果胶形成钙盐参与植物 的抗病性,


硼的功能不确知,可能影响糖的运输和钙的利用;
硫存在于一些氨基酸相辅酶中; 铁是叶绿素合成的催化剂,并作为很多酶的辅助成分; 铜、钼和锰分别是很多氧化酶、硝酸还原酶和呼吸、光合 以及氮代谢酶的辅助成分;







高粱低温冷害是高粱生育期间,遇到低温,造成生 理活性下降,生长发育延迟或性细胞生长发育受阻, 从而使产量降低。 高粱低温冷害分延迟型、障碍型、混合型3种。 中国北部高粱产区主要表现为 延迟型:即在营养生长期或生殖生长期较长时间遭 受低温,生活活性明显减弱,生长、发育明显滞缓, 抽穗成熟延迟,霜前不能充分灌浆,不仅产量锐减, 且品质变劣,籽粒不饱满,带壳籽粒增多,蛋白质 含量低。 障碍型:主要是生殖器官分化期至抽穗开花期, 遭受短时间异常低温,妨碍生殖细胞的正常发育和 受精结实,造成不育或部分不育。这一类型仅个别 年份局部地区发生。

《非侵染性病害病原》课件

《非侵染性病害病原》课件

遗传测试
利用遗传学方法进行病原物鉴 定和检测。
防治策略
1 健康种植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灌溉,增强植物 抵抗力。
2 积极监测
定期检查植物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 病害。
3 化学控制
使用植物保护剂进行病害防治,但要遵循安 全和环保的原则。
4 农业管理
合理轮作、间套种植和采取措施减少病害传 播。
3 生态平衡
了解非侵染性病害对植物 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保护农作物和生态平衡的 关键。
病原分类
微生物
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 常见的非侵染性病害病原。
动物传播
昆虫、螨虫和线虫等动物作为 媒介,传播植物病害。
环境因素
非生物性因素,如气候变化和 土壤条件,也可能引发非侵染 性病害。
病原生物特征
水源污染。
3
昆虫传播
昆虫、螨虫和虫媒病原物通过叮咬、触 碰或排泄物传播病害。
病害发病周期
感染期
病原在植物体内感染并繁殖。
发病期
凋萎期
病害症状在植物体上出现并扩散。
植物组织衰弱,可能导致死亡或 产量下降。
病害诊断方法
实验室分析
通过检测植物样品和病原物的 存在进行病害诊断。
病害症状
观察植物的病害症状和部位, 有助于确定病害类型。
微小而隐蔽
非侵染性病原物通常微小且不易察觉,需要专业方法进行检测和诊断。
病害特异性
不同的病原物会造成特定的病害症状,有助于诊断和辨别病害。
适应力强
非侵染性病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病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播途径
1
空气传播
病原物随着风、气味或灰尘等因素在空

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哪些

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哪些

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哪些农作物由于受到病原体的侵染造成根部坏死或造成植株维管束堵塞而阻止水分的向上运输,使农作物缺水而引起植株萎蔫,这种萎蔫往往经过几次反复而使植株死亡,而有的症状轻微的则可缓和。

如棉花、茄子的枯萎病、玉米的青枯病等,那植物病害的种类有哪些呢?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大家知道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有哪些吗?1、缺镁症常在酸性土及轻沙土的果园发生。

主要发生在老叶上,尤其以挂果多的老年树,其结果母枝的老叶为甚。

最初表现为老叶顶端及两侧的叶片出现轻微的黄化,主脉附近少许叶片呈绿色,严重时仅叶片主脉基部呈楔形绿色区、其余部分黄化,甚至全叶黄化,提早脱落,新梢不能正常转绿。

2、缺锰症常在酸性土和砂质土的果园发生。

发病初期叶片黄化症状与缺锌相似,且缺铁症状常隐藏于缺锰症,因此缺锰症不易判断,常被误为缺锌症。

缺锰症黄化程度较轻,主、侧、细叶脉附近叶肉多不黄化,且新梢叶片大小正常。

3、缺锌症常在酸性砂质土及轻沙土的果园发生。

新生老熟叶片的叶肉先出现淡绿色或黄色斑点,发病的新梢叶片比正常叶片明显小且窄,新梢节间缩短,小枝顶枯,果实偏小、僵硬,汁少味淡。

4、缺铁症常在碳酸钙或碳酸盐过多的碱性土壤的果园发生。

初期新梢顶叶呈淡绿色,进而叶脉间的叶肉黄化,仅叶脉网状绿色,叶片失绿黄化失去光泽,与严重缺氮症相似,但同树老叶仍为正常绿色。

叶片早落,果实变小,幼果果皮绿色变淡。

5、缺钙症常在酸性土和砂质土的果园发生。

新梢幼叶先出现症状,嫩叶的叶缘处先产生黄色或黄白色;主、侧脉间及叶缘黄化,但主、侧脉及附近叶肉绿色,叶面黄化产生枯斑,嫩叶窄小黄化,不久脱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在幼嫩组织上先出现(钙、硼、铁、硫、锰、铜、钼的缺乏):
顶芽易枯死(钙、硼):
茎、叶软弱,发黄枯焦,早衰……………………………………………………………缺钙 茎、叶柄变粗、脆、易开裂,开花结果不正常,生育期延长…………………………缺硼
顶芽不易枯死(硫、锰、铜、铁、钼的缺乏):
新叶黄花,失绿均一,生育期延迟………………………………………………………缺硫 脉间失绿,出现斑点,组织易坏死………………………………………………………缺锰 脉间失绿,发展至整片叶淡黄或发白……………………………………………………缺铁 幼叶萎蔫,出现白色斑点,果穗发育不正常……………………………………………缺铜 叶片生长畸形,斑点散布在整片叶上……………………………………………………缺钼
二、水分、湿度不适
缺水:供应不足时会使幼嫩组织变为厚壁的纤维细胞,可溶性糖转变为 淀粉而降低品质,同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植株矮小细弱。剧烈干旱可 引起植物萎蔫、叶缘焦枯等症状。 土壤中水分过多:氧气供应不足,植物根部缺氧,导致根变色、腐烂, 地上部叶片变黄、落叶、落花等症状。
三、光 照 不 适
光照的影响包括光强度和光周期。 ◆光照不足(常发生在温室及保护地栽培的情况下),导致植物徒长,影响叶绿素 的形成和光合作用,植株黄花,组织结构脆弱,容易发生倒伏或受病原物 的侵染。 ◆光照过强很少单独引起病害,多与高温、干旱相结合,引起日灼病和叶 烧病及枯斑。 ◆光照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光照条件不适宜,可导致延 迟或提早作物的开花和结实,造成产量的损失。

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抗病性降低,利于侵染性病原的侵入和发病。如冻 害不仅可以使细胞组织死亡,还往往导致植物的生长势衰弱,使许多病 原物更易于侵入。 侵染性病害有时也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如某些叶班病害 不仅引起木本植物提早落叶,也使植株更容易受冻害和霜害。 加强栽培管理,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及时处理病害,可以减轻两类病 害的恶性互作。
三、植物的药害
各种农药 (杀菌剂、杀虫剂、杀线虫剂、除草剂等) 和化学肥料, 如使用浓度过高或用量过大,或使用时期不适宜,均可对植物造 成化学伤害。
黄瓜叶片药害
植物药害按发生时间快慢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药害:
急性药害发生快,症状明显,一般在施药后2~5天发生。表现为: 叶片上出现麻斑点、穿孔、焦灼、枯萎、黄化、失绿、畸形、厚叶、 卷叶、落叶等症状; 果实上出现斑点、畸形、变小、落果、不结实;花瓣表现为枯焦、落 花、落蕾、基部粗短肥大且缺少茸毛、表面变厚发脆或变色腐烂; 植株生长迟缓,株体矮化,茎杆扭曲,甚至全株死亡。 植物的幼嫩组织或器官容易发生此类药害。施用无机铜、硫杀菌剂和 有机砷类杀菌剂容易引起急性药害。
另一些则能扩散很远造成更大危害,如氟化氢、二氧化氮、臭 氧、过氧酰硝酸盐(PAN)、二氧化硫等。
环境污染引起的症状:
1、臭氧:叶面斑驳或褪绿斑,或植株矮化、提早落叶。 2、二氧化硫:生长抑制、叶片失绿、脉间漂白。 3、氮化物(内燃机废气、石油或煤燃烧):幼叶叶缘变色(红褐色、亮黄褐色)。 4、乙烯(汽车废气、煤、油燃烧、后熟的果实等):叶片早衰、植株矮化、花 果减少。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1、不适宜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 化学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2、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
第一节
物理因素
一、温度不适 二、水分、湿度不适 三、光照不适
表现为变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畸形)等特点与非侵染性病害相区别。
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无病症(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
2、田间分布常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大。 3、无传染性,田间无发病中心。 4、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在遇到新病害或难于区分的病害时,应采用柯赫氏法则证明病害是否 有侵染性。
第二节
化学因素
引致非侵染性病害的化学因素主要有营养失调、空气污染及化 学物质的药害等。
一、植物的营养失调
营养条件不适宜包括营养缺乏、各种营养间的比例失调、营养过量。 如在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地块,在连作频繁的保护地栽培等情况下,土 壤中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不平衡日益突出,在这种土壤环境中生长的作物, 往往会表现出营养失调症状。




田 间 水 稻 缺 磷
玉 米 缺 磷
棉 花 缺 磷




油 菜 缺 磷 叶 序
梨 树
缺 磷
水 稻 缺 钾
玉 米 缺 钾
水 稻 缺 钙
大白菜缺钙 - 干烧心
大白菜干烧心病
水 稻 缺 镁
玉 米 缺 镁
葡 萄 缺 镁
柑 橘 缺 镁
二、环境污染
主要是指空气污染,其它还有水源和土壤的污染、酸雨等。 空气污染最主要的来源是化学工业和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如氟 化氢、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 有些气体如水银蒸气、乙烯、氨、氯气等,不会扩散太远,其 危害仅限于污染源附近;
作物缺素症检索表
症状在老组织上先出现(氮、磷、钾、镁、锌的缺乏):
不易出现斑点(氮、磷):
新叶淡绿,老叶黄花枯焦,早衰 ………………………………………………………缺氮 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推迟 ……………………………………………………缺磷
容易出现斑点(钾、锌、镁):
叶尖及边缘先枯焦,斑点症状随生育期而加重,早衰 ………………………………缺钾 叶小,斑点可能在主脉两侧先出现,生育期推迟 ……………………………………缺锌 脉间明显失绿,有多种色泽斑点或斑块,但不易出现组织坏死 …………………….缺镁
不适当地使用除草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也会引起药害,如使用
2,4-D进行番茄蘸花保果,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茎畸形皱缩,叶片变为鸡爪状。
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1、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
分析病害的田间分布类型。 水、肥、气象因子和有毒气体等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发生分布普遍而均匀, 面积较大,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病害出现不规则的分布,往往与地势、地形和风向 有一定的关系。
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noninfectious disease)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
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 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又叫 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2、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非侵染性病害? 答: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相
应的防治措施。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是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 的变化; 二是依据侵染性病害的持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 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 三是进行治疗诊断。病害的现场观察和调查十分重要, 这对于初步确定病害的类别、进—步缩小范围很有帮助。 非侵染性病害不是由病原物传染引起的,因此表现出的 症状只有病状而没有病征,这就可以通过检查有无病征初步确定 是否非侵染性病害。 在区分非浸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时,应该明确非侵染 性病害的主要特点是: ①没有病征。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 有腐生菌类出现。 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 面积较大。 ③没有传染性,田间没有发病中心。 ④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在遇到新病害或 难于区分的病害时,应采用柯赫法则证明病害是否有侵染性。
番茄低温障碍
<13℃ 不能正常座果 <15℃ 落花落果 <10℃ 冷害
番茄高温障碍
病因:35~40℃,持续4h
苹果日灼病(Apple sun scald)
病因:强光、高温、干旱。
李子日灼病(Apple sun scald)
病因:强光、高温、干旱。
柑桔裂果病
(disorder caused by water stress)
3、治疗性诊断
根据田间症状的表现,拟定最可能的非侵染性病害治疗措 施,进行针对性的施药处理,或改变环境条件,观察病害的发 展情况。通常情况下,植物的缺素症在施肥后症状可以很快减 轻或消失。
4、换位诊断
土壤——空气
土壤调换;作物调换; 土作同移:可以判断是否与空气有关。
土作互换:可以判断是否与土壤有关。
2、依据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 害的可能
非侵染性病害只有病状而没有病征,具体操作需注意:一是病组织上可能存在非 致病性的腐生物,要注意分辨;二是侵染性病害的初期病征也不明显,而且病毒、植 原体等病害也没有病征。 对于无病征的病毒、植原体等病害通过如下判定:田间有无中心病株或发病中心; 病状分布是否均匀(一般幼嫩组织重,成熟组织轻甚至无病状);病状是否为复合的(通常
苹果苦痘病
(Apple bitter pit)
病因:氮、钙比例失调。氮/钙10~30
苹果水心病
(Noninfectious disorder of apple)
病因:钙氮不平衡,山梨醇积累。
李黄叶病
(Iron deficiency of plum)
病因:铁素不足。
猕猴桃黄叶病
(Iron deficiency of kiwi)
A
B
本章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有哪些不同类型的病因? 答: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于植物自身
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 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 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 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两 大类,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 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不适宜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 的异常; 不适宜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 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栽培制度和措施发生了很大变 化,如复种指数的提高,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使农作物赖以生 存的环境逐步人工化;以及将获取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作为单一追 求目标而造成的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植物生长的环境变坏, 植物营养的不均衡更加突出,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种类增多,发病面 积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