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研究
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
![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6dfc036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4.png)
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川东北地区是指中国四川省东北部的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是一个地势较高,气候较为严寒的地区。
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色,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对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路径选择。
一、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的现状川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特色农业发展突出。
在该地区,主要的特色农产品包括高山有机蔬菜、高原优质特色小麦、高原牛羊肉等。
这些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农业生产方式滞后,生产水平低下。
由于地处高寒地区,气候条件严苛,加之生产技术缺乏,农业生产的效益不高。
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市场营销不足。
由于交通不便,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有限,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农产品质量不稳定,供应链缺乏统一管理,国内外认证标准差距大。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针对川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寻找路径选择,促进特色农业的稳健发展。
应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培训基地,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应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市场开发。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和冷链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运输速度和品质,拓宽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还可以通过拓展电商渠道、开发特色农产品节庆等方式,加强市场宣传和推广。
应该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准化生产的监管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提高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准入门槛。
还可以加强与国际质量认证标准的对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应该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补贴和扶持政策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保护和收购价,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四川的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如何
![四川的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3cc7a7e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3.png)
四川的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如何四川是中国农业大省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农田面积。
在过去几十年中,四川的农村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四川的农村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分析四川的农村发展现状,同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四川的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四川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如天府之国的茶叶、豆瓣酱、竹笋等,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四川的农村改善了交通和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旅游业的兴起和特色小镇的建设,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成就为四川农村的千千万万农民带来了福祉。
然而,四川的农村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短缺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随着农村年轻人的外出务工增加,农村地区面临着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压力。
这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
其次,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民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足也制约了农村发展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四川的农村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道路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
其次,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溯源体系,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此外,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旅游业和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未来,四川农村的发展将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趋势。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四川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优先、农村特色、农民富裕,将为四川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其次,数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四川农村带来新的技术和商机。
川西北贫困山区农村产业选择和发展——以青川县林果业为例
![川西北贫困山区农村产业选择和发展——以青川县林果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18d1625b4daa58da0114abd.png)
2012年第4期总第214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区域经济】川西北贫困山区农村产业选择和发展研究———以青川县林果业为例赵琼孟凌王如渊(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对川西北贫困山区农村实地调查发现,山区农村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充分利用山区非耕地资源,选择林果业作为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对推进川西北贫困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川西北;山区农村产业;林果业[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89-02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0ZA028)资助。
一、相关研究概述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贫困山区农村产业研究代表性的有:陆远权(2009)指出西部贫困山区的农村工业发展落后,第二、三产业的比例较低,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并提出对策;李建强(2009)指出了贫困山区农民自身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马征杰(2010)以陕南汉中市为例,介绍了秦巴山区庞大的贫困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正确处理好人口、生态、环境发展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可见,贫困山区农村发展状况在近几年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三次产业比例仍不协调,以第一产业为主,整体上滞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很少有学者针对川西北贫困山区进行研究,本文以川西北贫困山区的典型—青川县为例,探讨川西北山区农村如何进行产业选择和后续发展问题。
二、山区农村产业选择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区域的自然基础条件不同,产业的选择不能脱离了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要深刻认识到资源优势与不足。
川西北境内群山起伏,耕地面积相对不足并且质量低劣,特别是“5·12”地震后,水土流失严重,但是该地区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特别是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
2.可持续发展原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
![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d88eefb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2.png)
以阳光村为试点,推行村级自治、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 的乡村治理模式。
04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通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农村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四川农村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需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03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稳定。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四川省现行农业政策
四川省现行农业政策包括粮食安全政策、农民增收政策、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农业科技创 新政策、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等。
四川省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川省农业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 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等。
农业政策发展趋势与建议
农业政策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政策的发 展趋势是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
、提高农民振兴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
化经营和现代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03
推动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绿色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
村生态服务价值。
发展目标与愿景
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 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革 命、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政策目标
农业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 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政策内容
农业政策内容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进、农业技 术创新、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
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
![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d4d790392f60ddccda38a0a4.png)
一、四川省农业发展概况总体概况: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5.1%,居第五位。
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水面占0.58%。
2012年末,四川总人口909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85.3万人,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4410个乡(镇)。
全年肉猪出栏6579.1万头,比上年下降5.0%;牛出栏267.3万头,下降0.5%;羊出栏1780.4万只,增长1.4%;家禽出栏65259.8万只,下降3.7%。
猪肉产量下降4.5%,牛肉产量增长2.7%,羊肉产量增长1.3%。
禽蛋产量下降2.4%,牛奶产量增长1.5%。
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54.6万公顷。
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1769.9万公顷。
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64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9个。
年末森林覆盖率38.03%,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全年水产养殖面积22.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水产品产量154.4万吨,增长6.2%。
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1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87.6万公顷。
全年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7万公顷,累计945.7万公顷。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530万千瓦,新增80万千瓦。
全年农村用电量189.4亿千瓦小时,增长3.4%。
二、四川省农业政策政策制定在我国国家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时制宜的农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政策在我国的实施有一个目标,针对大的方针各个省市自治区因自身条件而异,制定合理的政策。
从自身出发,结合中央总体规划以及中央指导指示意见,建立各个层面的完善政策发展总规原则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引导传统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紧密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
川西北贫困山区农村产业选择和发展研究——以青川县林果业为例
![川西北贫困山区农村产业选择和发展研究——以青川县林果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ab5d417a76e58fafab00353.png)
理 。充分利 用山 区非耕地 资源, 选择 林果业作为 山区农 民致 富的重要 产业 , 对推 进川 西北贫 困山 区农村 产业
结构 的优化 升级 , 实现农 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 义。 [ 关键词 ]川 西北 ; 山区农村产业 ; 林果业 [ 中图分类号 ]F 2 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2 9 3 8 (0 2 0 0 8 o 0 5— 2 3 2 1 )4— 09一 2
相 关 研 究 概 述
出发 点 。
一
、
目前 国内学 者关 于贫 困山区农 村产业 研究代表性 的
三 、 川 县 农 村 产 业 的选 择 青
有: 陆远权(09 指 出西部 贫 困山区的农 村工业 发展 落 20 )
后 , 二、 第 三产业 的 比例 较低 , 商品经 济 尚不发达 并提 出 对策 ; 李建强 (0 9 指 出了贫 困山区农 民 自身 以及产业 20 ) 结构调整 中存在 的 问题 和应 采取 的措施 ; 马征 杰 (0 0 2 1)
烈 。“ 地无 三尺平 , 门就 爬坡 , 年两 洪 涝 , 出 三 十年 九 干
量对经济 的影 响以及 正确处理好人 口、 生态 、 环境发展关
系的对策 和建议 。可见 , 困山区农 村发 展状 况在 近几 贫
旱, 年年灾情多 ” 是青 川县农业 自然条 件的真实写 照。并 且耕地质 量低 劣 、 农作物增产 的潜力小 , 全县 的耕地 主要 分布于坡 面 , 而绝 大多数 早地 没有灌 溉条 件 。这 些不 利 于种植业 发展 的因素 , 却适宜林果业 的发展 , 加之境 内是 亚热带湿 润季风气候 , 日照适 宜 , 体气 候 明显 , 立 为林 果
选择和后续 发展 问题 。
三农行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
![三农行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69d587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e.png)
三农行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第1章引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第2章三农行业发展概况 (3)2.1 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3)2.2 农村经济发展概述 (4)2.3 农民增收与扶贫政策概述 (4)第3章农业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4)3.1 生态农业发展案例 (4)3.1.1 案例概述 (4)3.1.2 案例分析 (4)3.2 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案例 (4)3.2.1 案例概述 (4)3.2.2 案例分析 (5)3.3 农业科技创新案例 (5)3.3.1 案例概述 (5)3.3.2 案例分析 (5)第4章农村经济发展案例分析 (5)4.1 农村电商发展案例 (5)4.1.1 案例背景 (5)4.1.2 案例分析 (5)4.1.3 案例成效 (6)4.2 农村旅游发展案例 (6)4.2.1 案例背景 (6)4.2.2 案例分析 (6)4.2.3 案例成效 (6)4.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案例 (7)4.3.1 案例背景 (7)4.3.2 案例分析 (7)4.3.3 案例成效 (7)第5章农民增收与扶贫政策案例分析 (7)5.1 农民合作社发展案例 (7)5.2 农村扶贫政策实施案例 (8)5.3 农村金融创新服务案例 (8)第6章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 (9)6.1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概述 (9)6.2 主要农业产业化模式分析 (9)6.2.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9)6.2.2 农民合作社模式 (9)6.2.3 家庭农场模式 (9)6.2.4 产业园区模式 (9)6.3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6.3.1 存在的问题 (10)6.3.2 对策 (10)第7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案例分析 (10)7.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概述 (10)7.2 农村土地流转案例 (10)7.3 农村土地征收与补偿案例 (11)第8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11)8.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概述 (11)8.2 生态农业发展案例 (11)8.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案例 (12)第9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12)9.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概述 (12)9.2 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案例 (13)9.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案例 (13)第10章三农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14)10.1 三农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4)10.1.1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 (14)10.1.2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4)10.1.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14)10.1.4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14)10.2 政策建议与展望 (14)10.2.1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14)10.2.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4)10.2.3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5)10.2.4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15)10.3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三农行业发展前景 (15)10.3.1 农业产业升级,农产品质量提高 (15)10.3.2 农村经济多元化,农民收入增长 (15)10.3.3 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民生福祉提升 (15)10.3.4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15)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d809bb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5.png)
摘要介绍了宁蒗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现状;问题;对策;云南宁蒗中图分类号F3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1-0298-01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张忠喜1陈国才2李仲培3(1云南省宁蒗县宁利乡农技推广站,云南宁蒗674306;2宁蒗县土肥站;3宁蒗县大兴镇农技推广站)农村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而农业生产又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体。
笔者多年在高寒贫困山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对高寒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以宁蒗县为例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1宁蒗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1.1地理概况宁蒗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断东侧,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林立,沟壑交错,属典型山原地貌。
绵绵山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海拔1300~4510m ,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区,干湿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立体气候显著。
年均降雨量910mm ,年均日照时数2298h ,年均无霜期200d ,年均气温12.7℃。
全县境内山高谷深,高寒山区占80%以上,俗称“小凉山”,幅员面积6025km 2,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山区农业特困县。
1.2农村经济现状全县辖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1152个自然村,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7万人,占总人口的91.2%,有可耕地7.07万hm 2,常年种植的耕地面积为2.64万hm 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荞麦、马铃薯、豆类、燕麦等。
据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县农业总产值为6232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7939万元,畜牧业产值17375万元,渔业产值911万元,林业产值4933万元,服务业产值11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84元。
粮食总产量72974t ,人均占有粮食312kg ;蔬菜播种面积1220hm 2,总产量8400t ;烤烟面积866.67hm 2,总产量1988t 。
四川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难点与对策研究
![四川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难点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d08a31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9.png)
四川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难点与对策研究四川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贫困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四川省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
本文将对四川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地理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是贫困地区人口分散。
四川省贫困地区多为山区和边远地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导致贫困户难以接受产业培训、技术指导和就业机会,制约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三是贫困户信息不准确。
由于缺乏精准的贫困线和贫困标准,加之相关部门数据不及时更新和准确统计,导致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户的信息不准确,无法精确识别贫困户,影响了扶贫帮扶的效果。
四是贫困地区人才匮乏。
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严重,企业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地方政府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限制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三是加强产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和就业岗位,帮助贫困户提高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增加收入来源,实现脱贫致富。
四川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着一些难点和问题,但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贫困户信息精准识别机制、加强产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d2b0c562b160b4e767fcf95.png)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喜德县代理县长曲木伍牛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西跨横断山脉,东抵四川盆地,北至大渡河,南临金沙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415.48万人,其中彝族181.5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7%,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是有名的攀西“聚宝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在这样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却令人不可思议地存在着普遍的、原始的贫困。
凉山州所辖17个县市,有11个县(主要是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整个四川省36个县的近三分之一。
这里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如此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民族即彝族身上,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长期以来,凉山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扶贫工作先易后难,从平坝地区到二半山区再到高寒山区,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但是,凉山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贫困现状依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聚集了整个凉山州的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可以说,凉山的贫困根本上就是彝族的贫困。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凉山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西部大开发和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所以,深入认识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研究其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促进凉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状及其特点贫困,就是生活困难和贫穷。
联合国《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贫困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贫困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5ac1e1bf18583d0496459a3.png)
存在的主要 问题
1 .结构调 整 的资金严 重不 足
贫 困 山区 自然环 境 恶劣 ,基础设 施落后 ,交通 不畅 ,很大程 度 上造成 了农 产品 流通不畅 ,农 民增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 程 ,引进优 良品种 ,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的 加工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贫困山区大多数农户 都是刚刚跨过温饱线 ,有些还在这之下 ,资本积累 水平很 低 ,资金短 缺 的问题 尤为 突 出。 2 .市场 和信 息体 系建设缺 位 贫困山区大都处于老、少 、边、远地 区,交通 不便,信息闭塞 ,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严重缺位 , 很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农户通常是根据前
标 ,必须解决好农村 的小康 问题 ,没有农村 的小 康, 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
点在农 村 ,难 点 在 贫 困 山 区 ,关 键 在 增 加 农 民收
入。而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是增加农 民收入,脱 贫致富的根本措施 。当前 ,贫困山区农业结构不合 理 ,受农 民素 质不高、农业投入 不足、农技 员短 缺 、市场与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 农业 结构 调整步 伐缓 慢 ,农 民增 收难 。因此对 贫 困
期产品的供求和价格情况来决定本期 的生产规模
和方 向 ,在 农业 结构 调整 中往 往表 现 出较 强 的趋 同
性 。农户们经常一哄而上地生产前一期价格较高的 产品 ,又一哄 而散地 放弃 生产 价格 下跌 的产 品 ,使
收稿 日期:20 0 0 6— 4—1 7 作者简介 :范超 (9 8一) 15 ,男 ,助研 ,从事宏观农业研究。
维普资讯
4 0
农 业 问题
四川农业农村发展情况汇报
![四川农业农村发展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581c925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0.png)
四川农业农村发展情况汇报
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农村土地。
近年来,四川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了全面了解和汇报四川农业农村发展情况,特进行以下汇报。
首先,四川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稻谷、
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居全国前茅。
同时,四川还是重要的畜牧业大省,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肉类、奶制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四川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四川农村经济
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逐渐成为主流。
一大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相继建成,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再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四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同时,信息化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四川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开展农田水土保持和农业生态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的来看,四川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不懈努力。
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扶贫模式研究——以四川省昭觉县为例
![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扶贫模式研究——以四川省昭觉县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71d7d8b02d276a200292e3d.png)
( .Colg fTr d 1 l eo a e& Ad nsr t n e miitai -Ch n qn ie st o o g ig Unv r i y-Ch n qn 0 0 4-Chn o g ig4 0 4 ia;
2 ol eo c n mi .C l g f o o c& Ma a e n 。 o g ig No ma Unv ri - h n qn 0 0 7 C ia e E n g me t Ch n qn r l i s y C o g ig 4 0 4 , hn ) e t
Ab t a t sr c :T h o r y a lv a i e p ve t le i ton wor i he w e t r m i ort ount n k n t s e n n iy m aious a e s o r a fCbi a i m p t tbutdf iul c m pa e n si oran ifc t o rd wih o he r a ft ou r t t ra e s o hec nt y,a t uc e s wilbe co e y a s it d w ih e hni old rt nd t e lz in oft e g al nd iss c s l l s l s oca e t t cs i a iy a he r aiato h o sof .
建议 。
关键词 : 民族 贫 困山 区 } 贫 ; 三 集 中 ” 贫 模 式 扶 “ 扶
中图分类号 :178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5 7 ( 0 8 0 17 3 9 2 0 3—0 2 0 J 0 3— 5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对策——以四川巴中为例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对策——以四川巴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c34fc6c1ed9ad51f01df208.png)
维普资讯
中共 四川省 委省级 机关党校 学报
水利灌溉设施老化 , 田灌溉有效面积 比较有限 , 农 农 民实际上是靠 天吃饭 。如果没有一批 骨干水利 工程作支撑 , 农业 和农 民生产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 响。农村 电网改造 尚未完成 , 部分农村通 电难 、 用 电贵 , 一些地方 电价高达 17 .元一度 。 ( 社会事业落后 , 三) 上学难 、 看病难尤其突出 自实 施 “ 免 一补 ” 两 政策 以来 , 务教 育 阶段 的 义 学生上学难情况虽然有所改变, 但贫 困山区的孩子 上学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 三个 方 面 : 是农 村 中小学 危 房较 多 , 需 改 造 。 一 急 全市农村校舍大多是 2 世 纪 6一8 年代修 建的 O o O 土木、 砖木结构房屋 , 有的早 已超期服役 , 隐患 安全 大。二是教学设施差。一些学校教室紧张 , 超额大 班情 况严重 , 中学 最 高 班额 达 10人 。 学 最 高 班 0 小 额达 1 人 ; 0 8 有的学校教师没有办公 室 , 个老师 两 合用一张办公桌 , 同住一间房 , 同睡一架床 ; 学生的 活动场所就是坑坑洼洼的土操场 ; 更不用说图书阅 览、 实验设备 、 体育器材、 音乐美术设施及教具了。 三是学校经费缺口大。办公经费、 教师培训费严重 不足, 教师待遇低, 基本上校校有债务。四是读高 中、 大学的费用太高 , 农民对高 中以上的教育望而 生畏 。 看病难、 看病贵是贫困山区农民急切盼望解决 的重大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 一是农村 医疗基础条件差 , 业务用房严重不足 , 危房较多 , 医 疗设备极其简陋 ; 二是医疗技术人才奇缺 ; 三是投 入严重不足 ; 四是因病致贫人 口较多 。由于乡村医 疗条件差 , 技术落后 , 导致农 民生病必须到县城就 医, 从而增加了看病成本 , 而且药价居高不下。医 疗费用的快速上升, 大大超出了山区农民的支付能 力 。“ 做个阑尾炎 , 白耕一年 田” “ 、救护车一响 , 一 头猪 白养”这样的现状 , , 直接导致广大农 民不得不 采取“ 小病拖 , 大病挨 , 重病才往医院抬” 的做法 。 ( 农 民整体素质低 , 村管理跟不上形势 四) 农 的需要 全市农村人 口中初中文化 占 3 .%, 9 1 小学文 化 占 4 .%,5岁以上文盲率 占 83 28 1 .%。近年来 , 青壮年农民大都外 出打工 , 在农村搞生产的基本上 是老 、 妇 、 , 弱、 幼 这些人的文化素质低 , 思想观念比 较落后, 致使农村农 民整体素质低下 。由于农村素 质较高的人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收入 , 基本上都到外地打工或移居城市, 加之待遇低下 , 些能人不愿意于村级管理工作 , 致使村级干部队 伍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滑坡现象 , 村级管理工作 没有 到位 , 村级管理严重脱节 , 跟不上形势需要。 表现为: 一是部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 、 号召力不强 ; 二 是基 层组 织 驾驭市 场经济 的能力 比较 差 , 理 复 处 杂 问题和依法执政的能力不强 ; 三是村级班子中政 治素质好、 工作能力强 、 有知识 、 善管理 的年轻干部 “ 青黄不接” 。这些给新农村建设 工作带来不利影
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四川南部山区的实证研究
![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四川南部山区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276833e83c4bb4cf7ecd1e3.png)
We s t F o r u m O n Ec o n o my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2 0 1 3年 l O月
Oc t . 2 01 3
山 区 农 业 专 业 化 发 展 的增 收 效 应 研 究
我 国是一 个 多 山的 国家 , 全国8 9 5个 山 区县级 行 政 区域 的国土 面积 达 到 了 4 2 4万平 方公 里 , 占整个 国土
面积的 4 4 %( 根据《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 0 1 1 》 计算所得) 。山区是我国农村贫困的高发 区, 全国 1 1 个连片特 困地 区 的绝大 部分 区域 均 属于 山 区 。山区也 是 我 国农 业 生产 的重 要 区域 , 农 业在 山区 产业 结 构 中所 占比重
也 远 远高 于全 国平 均水 平 。 因此 , 山 区农 业 已经成 为 低收 人人 口的生计 来源 和生 存保 障 , 山 区农 业经 济发 展
对 于 农 民增 收也具 有重 要 意义 ¨ J 。
农 业 经济 发展 不仅 体 现在农 业 生产 经 营规模 的不 断 扩大 , 而且 伴 随着农 业产 业结 构 的不 断调整 和优 化 。 国 内外 农业 发 展历 程表 明 , 专业 化发 展是 现代 农业 发 展 的重要 方 向 。在 农业 专业 化发展 的增 收效应 研究 上 , 何 学松 、 陆迁( 2 0 0 5 ) 、 张艺 萍 ( 2 0 0 1 ) 研 究 表 明农业 专业 化发 展有 助 于提 高农 产 品的价 格 竞争 力 、 质 量竞 争 力
和信誉竞争力 , 进而成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 - 4 J 。王继权 、 姚寿福( 2 0 0 5 ) 认为 , 农业分工 与专业化生 产 可 以提 高农 产 品 的 生 产 效 率 和 质 量 , 进 而 降低 农 民 生 产 成 本 、 提 高竞 争 力 , 促 进 农 民增 收 _ 5 J 。G r e g s o n
我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我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8be62b5901020207409c57.png)
我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摘要:通过对我国山地环境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本文评述了我国山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潜在的生态危机。
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山区生态环境发展1.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30万km2,占国土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全国有570个贫困村,其中460个分布在山区。
目前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全国还有2300万人口尚未脱贫。
为了改善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寻求山区经济发展最佳模式,振兴山区经济已成为科技界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国山区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2.我国山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2.1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短缺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4亿,人口绝对过剩,而全国耕地面积由1949年1.45亿公顷降至1.22亿hm2,人均耕地0.094hm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
秦巴山区的云阳县人口由1958年的63万增至130.47万,人均耕地由0.11hm2降至0.06hm2,土地已负荷超载,远于临界状态,这必然带来粮食短缺。
在山区人多地少、粮食短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粮食增长率,就不能保持山区经济持续发展。
目前南方山区人均耕地仅0.062hm2,人均粮食335kg,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考虑,设定山区农业总能力为常态,将粮食增长率()简单表示为:=f(x)同理可以构建人口增长率函数,分别以fx和fp来表示粮食和人口增长函数,在一定的年度内,若fx≥fp,则山区粮食增长是持续的,若fx<fp,则山区粮食就不能保证持续供给。
因此,控制山区人口恶性增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走周年立体栽培,开发荒山资源发展木本粮油是解决山区粮食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2.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森林状况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林园建设,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仍不乐观。
山区农村谁种粮——四川筠连县农村种粮群体调查与思考
![山区农村谁种粮——四川筠连县农村种粮群体调查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b40749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4.png)
山区农村谁种粮——四川筠连县农村种粮群体调查与思考罗付乾;李万旭【摘要】粮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以四川省筠连县为调查样本,分析了我国西部山区谁在种粮、谁愿种粮,谁会种粮、谁来种粮的现状,其原因是,山区农民外出务工能脱贫,种粮辛苦地位低,投入大而收入少,由此提出了解决现状问题的一些办法供参考.以期引起有关部门及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The problem of food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a country. Taking the Yunlian as a sample, an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issues like who is planting the crops, who is willing to plant the crops, who is equipped with the planting skills and who can be relied on to plant the crops. The reasons that lead to the current dilemma include: to work in the cities as a laborer can rid farmers of poverty; planting crops is painstaking and is of poor economic return with a costly investment.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th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problem-solving and rousing governmenfs attention in this regard.【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7)006【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山区农村;谁种粮;四川省;筠连县【作者】罗付乾;李万旭【作者单位】筠连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四川筠连645250;中共筠连县委党校,四川筠连6452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家能否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根本问题.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提速,水平更高,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尤其是我国西南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与城市经济发展相比,形成明显的较大落差,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山区农村的空心化,粮食的生产问题成了当下山区农村的紧迫问题,更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隐忧.山区农村谁在种粮、谁会种粮、未来谁来种粮?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更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我国山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面积的69%,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占50.32%(六普数据),四川农村人口占比高达59.82%(六普数据),而山区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山区粮食生产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必要对山区农村种粮群体进行调查和思考. 带着农村谁种粮这个问题,我们在筠连县243个村1574个组中随机抽取了筠连镇的联络、保合,腾达镇的冒水、泉水、小溪、水茨,维新镇的公坪,沐爱镇的大坪,巡司镇的西牛,龙镇乡的金狮等12个村69个组,从策划到形成论文整整用了一年(2010年10月~2011年11月)的时间.我们下农村,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询问了解,先后发放调查表600多份,召开座谈会18场,走访农户120户180人,对山区农村的粮食生产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以此为样本,提出我们的思考,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预警.筠连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东邻珙县,南接云南的彝良,西连云南的盐津,北靠高县,海拔368.5~1777米,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常年平均气温北半部17℃,南半部15℃,相对湿度80%,无霜期超过300天,年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年均日照1053小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适宜水稻、玉米、小麦、薯类、豆类等粮食作物和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长,又利于烟、茶、桑、果、药及多种蔬菜的种植,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幅员面积1256km2,辖9镇9乡243个村,1574个组,户籍人口41.7万人(常住人口3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95万人,农村劳动力19.4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多达9.5万人(县外务工近9万人),占49%,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不足10万人.全县有农耕地221.1km2,农村人均不足666.6 m2地.山区农村种粮现状令人担忧.主要集中在四个问题上:即谁在种粮、谁愿种粮、谁会(能)种粮、未来谁来种粮.在我们随机抽查的12个村中,有总人口19511人,有劳动力12291人,其中外出务工5980人,占比为48.7%;留守在家的劳动力6311人,占比为51.3%.在这6311个劳动力中,18岁至49岁的青壮年仅2205人,占34.9%,且多为妇女;50岁至59岁的2670人,占42.3%,仍多是妇女;60岁以上的1436人,占22.8%,男女几乎各占一半.在调查走访时,我们发现,目前山区种粮群体中,妇女和老人成了种粮的主力军,是典型的“3899”部队.如维新镇公坪村种粮劳动力400人,50岁以上的340人,占85%;沐爱镇大坪村种粮劳动力517人,50岁以上的465人,占89.9%.很多家庭,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爷爷、奶奶及孙子、孙女,或外公、外婆及外孙、外孙女.筠连镇联络村六组的陈大云、赵友凤夫妇都是年过70的老人,儿子、儿媳都外出务工去了,二老在家不仅种了6亩地,养了3头猪,还要带孙子.同村十组70岁的李宏春,老伴黄泽芬68岁,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务工,两位老人种了3333m2地,喂了两头牛,养了5头猪,这样的情况在农村是相当普遍的.这些农村老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只要还能动就得下地干活,不然基本生活都成问题.妇女撑起一片天.有相当部分家庭,因上有老人要照顾,下有婴幼儿要抚养,无法脱身外出打工.如龙镇乡金狮村一组38岁的杨昌芹,丈夫外出打工,她既要照顾二老和年幼的小孩,还种了3333m2地,养了3头猪;沐爱镇大坪村六组45岁的赵启秀,丈夫外出打工,她带着两个上学的孩子,一人种3999.6m2地,养了1头母猪和10头仔猪.这些妇女一年劳累下来,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虽然妇女们都很能干,但这种劳累奔波,长期两地分居的生活,并不是她们想追求的.种粮群体中,青壮年以妇女为主,在我们进行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也得到证实,武德、腾达、乐义等地的培训中参培学员妇女占2/3.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发展,新生代农民不愿呆在农村种粮,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的情况可见一斑。
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脱贫对策研究
![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脱贫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767878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4.png)
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脱贫对策研究四川省是中国西部地区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在实施精准扶贫与脱贫任务上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对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脱贫对策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了解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情况需要对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
四川省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区、边远地区和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
农村贫困人口主要依赖农业生产为生,但由于资源有限、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导致农业产能低下,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精准扶贫对策1. 科学测算贫困线。
根据四川省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贫困线标准,科学合理地测算四川省农村贫困线,确定贫困人口的范围。
2.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通过政府部门、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确保帮扶对象的准确性。
3. 开展就业培训。
通过开展就业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4. 发展乡村产业。
鼓励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的乡村产业,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收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福利,确保贫困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加强组织领导与政策保障1. 加强政府组织领导。
成立专门的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加强统筹协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根据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包括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政策扶持等,为贫困地区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3. 加强考核评估。
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加强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1. 加大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成就,增强民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信心和支持。
四川省苍溪县贫困特征研究
![四川省苍溪县贫困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e0ac3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7.png)
-133-收入·消费四川省苍溪县贫困特征研究唐梦莹,王 芳,曹海霞(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了贫困的多发、高发,而这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在世界范围内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而四川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之一,据统计,全省2012年贫困人口高达750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1.5%,农村贫困问题集中而突出,制约了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
研究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苍溪县,可以发现,苍溪县贫困人口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程度深,其农村贫困受自然环境约束,呈现出贫困区域集聚分布、农村产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落后等特征,发展基础薄弱,各村之间的贫困发生率也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特征;苍溪县[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1978-2019年,历经40多年地不懈努力,我国在不停地实践当中探索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
按照现行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贫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最初的7.7亿人降低至现下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最初的97.5%降低到0.6%,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应该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地区依旧面临巨大挑战,贫困仍旧呈现出数量大、分布广、程度深的困境,这也成为了当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川作为西部人口大省,地理环境复杂,贫困发生率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而四川省苍溪县地处我国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同时,它还是四川省集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14年精准识别时,贫困人口达9.2万。
近年来,苍溪县发展加快,贫困发生率降低,但是贫困程度深、范围广、致贫因素复杂等问题仍旧十分突出,苍溪县扶贫攻坚任务仍旧紧迫。
1 苍溪县区域概况苍溪县位于31°37′N—32°10′N、105°43′E—106°28′E,位于四川盆地的北部、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苍溪县的东西南北分邻恩阳区、剑阁县、阆中市、昭化区和旺苍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生(业余)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四川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研究办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校外学习中心泸州学习中心专业年级 09春指导教师鞠齐学生姓名潘江涛学号 DC109137012 2011年2月20日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业余)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专家评阅意见表(纸不够可另加附页)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业余)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意见表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学生:潘江涛指导教师:鞠齐摘要本文就四川贫困山区农业的基本情况说起,谈到了四川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滞后的因素,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
皆是本人一些拙见,望指正。
目录前言第一章四川贫困山区农业现状第二章四川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滞后的成因第三章四川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对策结语前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四川则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其中四川的贫困山区较多,贫困山区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情况都很差,使得贫困山区农业发展困难重重,如何发展四川贫困山区的农业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也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第一章四川贫困山区农业现状四川农村贫困地区和人口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布极广,地域几乎涵盖全省,集中分布于川西北高寒藏羌区(甘孜州、阿坝州)、攀西老凉山地区(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川北秦巴山区(绵阳市、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南充市、广安市)、川南乌蒙山区(宜宾市、泸州市)和川中丘陵区纳入“十年扶贫规划”的重点贫困村。
(1)自然特征。
四川贫困地区大都位于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原区,这些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复杂,自然灾害频繁。
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恶劣,耕地资源少。
贫困人口居住的山区、高原及部分丘陵和高原地区,土地资源总量少,土地质级差,土地贫瘠,大多土层薄,土质差,不宜农耕,耕地多数以陡坡为主,耕地质量不高,产出量低,近年来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严重,致使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均占有量低且成下降趋势,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不足,在时间、地域和人口占有量上分布不平衡。
现有的贫困地区土地资源中,水源充足,排灌设施齐全的优质耕地面积少,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增大了农业风险和贫困地区脱贫的难度。
2生态环境脆弱甚至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四川贫困地区大多数处于生态敏感地带。
所谓生态敏感地带是指介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明显差异的生态环境的过渡带和交错带,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对环境因子变动的敏感性强,因其环境或景观的变化,会导致土地生产力的明显下降乃至消失。
许多贫困地区的旱灾情况非常严重,降雨量小,且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致使地表水渗透严重。
有些地区十年九旱,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
有些贫困山区高寒阴冷,日照稀少,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农业的耕作。
还有一些地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
这些恶劣的生态环境本来就给当地农户的生存带来了困难,加上过度的开垦,毁林开荒,使得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植被被破坏,蓄水、地下水、河水水位逐年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层瘠薄,养份流失,生产能力下降,形成贫困地区“愈穷愈垦,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
虽然近年来四川贫困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这些地区除了自然资源外缺少其他可以替代的资源,森林过伐、土地过垦、草场过牧的现象仍然存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主宰着当地经济。
3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开发利用程度低。
四川大部分贫困山区都处于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都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程度非常低,大部分自然资源仍然被闲置。
已经利用的自然资源,则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而几尽耗竭,再生能力差。
现在的生态建设,由于政策、资金、技术、文化等的限制,效果不够理想,没有形成社会、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生态重建的压力依然沉重。
(2)经济特征。
四川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生产方式落后。
四川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以低层次平面垦殖方式为主要特征,即低素质的生产经营者凭借传统简单的农耕技术和经营方式,以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体力劳动为主,直观表现为以锄头、犁耙和畜力为主的生产技术手段同自然界进行简单的能力交换过程,甚至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在某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仍然比较普遍。
生产技术长期落后,耕作粗放,往往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生产后劲严重不足。
1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在贫困地区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四川贫困地区农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分别占了生产总值和就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第二、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发展滞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转移。
在贫困地区,农业在县域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仍然是县域主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而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都或多或少地与农业生产有联系。
2经济呈封闭的自给半自给状态,商品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
贫困山区由于商品经济发育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多、工业产品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其经济发展处于以内向为主的低层次,缺乏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市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3居民收入水平低下。
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生活质量处于满足生存需求线以下,收入水平低,就会衍生出生活质量低下,如住房短缺、健康状况不佳、受教育水平不高、婴儿死亡率高、预期寿命及劳动年限短等皆与收入低下直接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贫困地区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呈扩大之势。
4资本形成能力严重不足。
贫困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乡镇企业落后,财政入不敷出,集体积累空虚;农户拥有的可用资本少,农业扩大再生产难,缺少自我发展和自我改造的能力,决定了贫困地区农民长期滞留在贫困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贫困山区财政由于长期赤字,造成公共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财政长期拮据,贫困地区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社会服务,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单一。
由于收入水平低,所以积累能力有限,公共积累也难以提取,造成集体经济的组织能力弱化,有效的社会服务体系不能建立起来,严重阻碍贫困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贫困山区的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等非国有经济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讲十分落后,不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给予应有的推动作用。
5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贫困山区基础建设起点低、底子薄、欠账多,人畜饮水、灌溉、交通、能源、通讯条件无法满足生产发展和经济开发的需要,原有的基础设施大多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是贫困地区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山区长期发展的保障。
贫困山区基础设施长期落后,加之当地政府缺乏必要的财政资源,改善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仍是今后扶贫的重要内容。
6经济功能不完善,构成要素发育程度低下。
所谓经济功能是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能保持正常运行而必须具有的吸纳功能、增生功能和优化功能。
显然,对于贫困山区来说,这些功能都是不完善的,或者说是不健全的。
贫困山区一般偏离经济中心,不是从自然地理距离上远离经济中心,便是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从而在经济地理上拉开与经济中心的距离,导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功能的弱化。
随着国民经济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贫困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回流效应的冲击更为强烈。
市场机制的利益导向,将导致贫困山区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能够获得较高回报的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而且这种流动速度日益加快。
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在资源配置市场化条件下面临着自身累积能力弱、资源转换率低、对外开放程度低、回流效应冲击大的严峻挑战的话,那么,在经济技术发展程度更低的贫困山区所面临的冲击将会更大,所遇到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3)社会文化特征。
四川贫困山区不仅在地理和经济上有着非常典型的特征,在社会文化上所表现出的知识型贫困和精神型贫困等也引人深思。
1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快。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四川贫困人口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过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特别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人均收入低。
过快的人口增长使得这一矛盾愈加突出,导致脱贫成效降低,返贫率高,成为贫困山区经济状况难以改变、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2地方病人口比例高,医疗卫生恶化,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山区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加上一些地区近亲结婚和水土条件造成的地方病,贫困地区人口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这不但是造成贫困人口智力低下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农户难以脱贫、重新返贫的一条重要原因。
另外,贫困地区来自于政府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常有限,医疗机构缺乏,设施陈旧,药品匮乏,医务人员素质低,加上贫困农民负担不起医疗费用,看病、就医、用药十分困难,这使得贫困山区地方病高发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并导致贫困户常见病难以得到及时治疗。
3科技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差。
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偏僻,办学条件差,许多村寨没有学校,加之贫困户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适龄儿童失、辍学率高,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低。
农户科技、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重大。
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缺乏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工副业生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管理人才更是奇缺。
由于教育水平落后,各类人才十分缺乏,农业科技推广进程十分缓慢。
人才数量少、而且质量低,现有的人才严重流失,从外部引进人才十分艰难,并且也远未形成引进机制,真正懂经营会管理,大公无私,具有组织号召力,敢闯市场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更是十分缺乏。
4观念陈旧落后。
四川贫困山区由于经济文化不发达,产业结构单一,环境封闭,活动范围狭小,人口极少流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缓慢,与外界隔绝的社会文化机制使科学文化和现代经济信息的传播受到制约,由此决定了贫困地区人民的需求层次较低,无暇顾及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贫困山区显得十分匮乏,社会发育程度较低。
与此相应,贫困山区农民的思想文化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大,人们的思想观念愚昧落后,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自我封闭意识,如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迷信意识、家族宗教观念盛行等。
他们既抵制商品经济,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抵制经济文化交流,又表现出悲观无奈、消极坐等以及表现出“小富即安”的自满自足观念。
更严重的是一部分干部形成了一种自甘落后、以穷为荣、不愿苦干、不思进取、眼睛向上、依赖着国家救济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