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第二部分 第11~13章)【圣才出品】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名词解释题 2. 简答题 3. 辨析题 4. 论述题1.教育中介系统正确答案:教育中介系统是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
教育中介系统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教育活动方式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
2.认知风格正确答案:认知方式是心理层面上的学习风格成分,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认知风格,是个体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于是就形成了人们认知方式的差异,如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等。
3.社会本位论正确答案: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等。
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相对于个体而言,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
社会本位论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但是忽视了个体的价值,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
4.正迁移正确答案: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方面看,迁移的发生并非总是积极的影响,它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的影响通常被称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被称为负迁移。
如阅读理解的学习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是一种正迁移。
教学中要积极利用知识的正迁移。
5.课程内容正确答案: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重选择两方面的知识,即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1)间接经验的选择: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
333教育综合专硕考研大纲
333教育综合专硕考研大纲一、考试性质333教育综合是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和运用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教育管理人才。
二、考试目标1. 考查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和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1. 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2.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四、考试内容与题型1. 教育学基础:占40分,其中简答题4道,每题10分;论述题2道,每题20分。
2. 心理学基础:占40分,其中简答题4道,每题10分;论述题2道,每题20分。
3. 教育心理学:占30分,其中简答题3道,每题10分;论述题1道,每题20分。
4. 教育法规:占20分,其中简答题2道,每题10分;论述题1道,每题20分。
5. 教育管理:占20分,其中简答题2道,每题10分;论述题1道,每题20分。
五、复习策略1. 熟悉大纲,掌握知识点:考生应深入研读大纲,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掌握各个知识点。
2. 多做真题,掌握考试形式:通过做真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了解考试难度和命题特点。
3. 系统复习,注重理解:考生应系统复习各个知识点,注重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模拟考试,提高应试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模拟考试场景进行自我测试,提高应试能力。
六、参考资料《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33教育综合大纲解析》(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编写)。
七、考试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考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2. 评价方法: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客观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观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第2章 教育的概念)【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的概念2.1复习目标1.了解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熟悉教育的历史发展;3.掌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概念。
2.2考点归纳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这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3.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4.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设想与实施。
这些教育并不都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但从教育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看,从教育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意义看,特别是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基本需要看,可以认为教育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1.教育者(1)定义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2)地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3)作用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第8章 教学(上))【圣才出品】
第8章教学(上)8.1复习目标1.掌握教学的含义;2.掌握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3.掌握教学原则。
8.2考点归纳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3.教学的任务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知识、技能、技巧三者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但不同类别的学科及内容的教学,对三者关系的处理应有所不同。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总之,教学既要贯彻教育目的,完成德、智、体、美和综合实践教育的任务;又要依据教学机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智能与创造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这两个维度的任务在教学实际中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性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①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
②教学过程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即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①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
个体的学习与认识活动都是通过交往进行的,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也是通过社会交往与联系社会生活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与社会价值,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第13章 学校管理)【圣才出品】
第13章学校管理13.1复习目标1.了解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2.熟悉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3.掌握学校管理体制;4.掌握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13.2考点归纳一、学校管理概述1.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简言之,学校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2.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1)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者是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的人。
它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学校管理者包括:学校的正、副校长和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
此外,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校的管理者。
(2)学校管理对象学校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管理活动的承受者,即学校管理者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学校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
(3)学校管理手段①学校组织机构学校组织机构是根据一定的组织原理和工作需要建立起来的,可以分为:a.行政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等;b.非行政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各种团队、工会、妇联、学生会等团体组织。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管理机构主要有教导处、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教研组、年级组、教育科学研究室等。
②学校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全体成员日常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重要保证。
它一般包括学校的领导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
3.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它是学校管理的枢纽,对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发挥着全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的作用。
学校管理体制包括学校组织机构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两个方面。
4.校长负责制(1)校长负责制的提出198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中小学的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及标准答案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总分:2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6,分数:12.00)1.素丝说(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墨子的贡献是“素丝说”,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的,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的颜色,以此来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有了进步。
)解析:2.熙宁兴学(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熙宁兴学是北宋期间的第二次兴学,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
改革措施如下: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解析:3.国防教育法(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教育面临改革,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改革教育的呼声就更为强烈,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
其主要内容有:(1)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3)强调“天才教育”; (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
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题 3. 简答题 4.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是( )。
【2014年-重庆师大】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广州同文馆D.福建船政学堂正确答案:A解析: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知识模块:中国教育史2.由维新派创立的学校是( )。
【2013年-华中师大】A.京师同文馆B.万木草堂C.爱国学社D.南洋公学正确答案:B解析:备选项A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产物;备选项C“爱国学社”是中国教育会创办的著名革命学校;备选项D“南洋公学”是盛宣怀创办的。
知识模块:中国教育史3.我国首次提出义务教育的学制是( )。
【2015年-陕西师大】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寅学制正确答案:A解析:“壬寅学制”规划义务教育性质为“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它是首次提出义务教育的学制。
知识模块:中国教育史4.近代第一个实行的学制是( )。
【2016年-重庆师大】A.壬戌学制B.癸卯学制C.壬寅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正确答案:B解析:由张百熙、张之洞等人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颁布并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知识模块:中国教育史5.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的是( )。
【2017年-南京师大】A.军国民教育B.公民C.世界观D.美育正确答案:C解析:五育当中,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知识模块:中国教育史6.把造就“完全人格”即发展个性和群性作为其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的教育家是( )。
【2016年-南京师大】A.洛克B.陶行知C.蔡元培D.杨贤江正确答案:C解析: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五育”并举思想。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33教育学(统考)》真题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资料2018年教育学333(统考)考研真题答案解析选择题:1.某家长认为目前学校课业负担过重,担心会影响孩子创造力和批判反思能力的发展,决定亲自给孩子上课。
该事例说明学校教育具有()A.正面显性功能B.负面显性功能C.正面隐性功能D.负面隐性功能【参考答案】D2.教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主要依据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是()A.差异性和阶段性B.差异性和顺序性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D.阶段性和顺序性【参考答案】D3.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质疑,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用来区别不同人能力的手段,这种观点属()A.冲突论B.文凭理论C.结构理论D.劳动力市场理论【参考答案】B4.农耕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统治者,工业时代兼顾脑力劳动者和体力者的培养。
信息时代更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说明教育的目的受限制于()A.文化传统B.生产方式C.教育政策D.教育理论【参考答案】B17.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超越政治的教育为()A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B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C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D军国民教育、美感教育【参考答案】C18.20世纪20年代的"工读主义"教育思潮有一派认为,工读就是用自己的劳动延续求学经费而已,不必去理会什么主义,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A周予同B胡适C李大钊D王光圻【参考答案】B19.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戊辰学制"的指导原则,对1922年新学制标准进行了调整,特别提出()A"多留各地伸缩余地"B"使教育利于普及"C"根据本国国情"D"谋个性之发展"【参考答案】C20.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规定大学的办学目标是()A研究高深学问,培养专门人才B教授应用科学,培养专门人才C教授应用科学,培养技术人才D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技术人才【参考答案】A21.下列选项符合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的()A直接的知识要优于书本知识,故书本知识应予以摒弃B打破学科组织体系,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C儿童经验固然是重要的,但学科课程体系也不可破坏D打破知识的学科界限,按照儿童的兴趣组织课程内容【参考答案】B22.20世纪30年代初期,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菏泽两县设立乡农学校,开展乡村教育实验,这种乡农学校性质上属于()A农业职校B农民夜校C教育与行政合一的机构D教育与军事合一的机构【参考答案】C2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社会教育以成人教育为核心,其最广泛、最普遍的教育形式是()A工读校B半日校C列宁学校D冬学【参考答案】D24.创设文法、修辞、辩证法科目,为后来七艺成型奠定基础的是()A智者派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毕德哥拉斯学派【参考答案】A25.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主张,在雄辩家培养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A高尚品质的培养B雄辩技巧的练习C优雅举止的训练D文雅风度的练习【参考答案】A26.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实践中,以"骑士七技"为主要学习内容的阶段是()A家庭教育B礼文教育C侍从教育D社会教育答案暂无27.17世纪,以爱丁堡大学为代表的苏格兰大学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相比,更重视()(教育学必胜习题库--中世纪大学)A大学自治B教授治校C科学教育D古典教育【参考答案】C28.为十八世纪后期德国泛爱主义教育运动兴起提供直接的思想启蒙和理论指导的是()A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B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C夸美纽斯自然主义教育理论D裴斯泰洛奇要素教育理论【参考答案】A29.依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科目设置和教学内容组织的两项基本原理是()A相关与集中B平行与分配C均衡与差异D连续与顺序【参考答案】A30.20世纪30年代联共(布)中央颁布实施《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确定该时期苏联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实施综合教学大纲B恢复班级授课制度C建立统一劳动学校制度D加强教学与生产劳动的联系【参考答案】B31.运用心理胚胎期和敏感期概念表述儿童发展过程阶段性特征的教育家是()A福禄贝尔B赫尔巴特C第斯多惠D蒙台梭利【参考答案】D32.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主题是()A返回基础B普及科学C天才教育D大众教育【参考答案】A33.确立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办学原则的教育法案是()A《大学令》B《帝国大学令》C《高等教育法》D《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参考答案】D34.在小莉眼里所有物体都有生命,她常常会对玩具、小草说话,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莉处于()A.感觉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参考答案】B35.根据过度学习原则,如果一个学生经过4次复述刚好可记住某个英语单词,那么他学习该词最适宜的复述次数应该是()A.5次B.6次C.7次D.8次【参考答案】B学术必胜习题库第七章36.有的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而面对不喜欢的老师则不愿意努力学习。
2018教育综合333大纲
2018教育综合333大纲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第10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圣才出品】
第10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10.1复习目标1.了解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重点掌握“西南联大”;2.了解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过程、意义及结果;3.熟悉“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10.2考点归纳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1.党化教育1927年5月,蒋介石提出要实行“党化教育”,并授意各省成立“党化教育委员会”,拟定“党化教育大纲”。
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第81次会议的一项决议中要求“实行党化教育”,于是“党化教育”就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强制实行。
按照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的“国民政府教育方针”的阐述,“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主化。
”换句话说,“党化教育”就是教育方针的提出应以不违背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为前提。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三民主义”教育由“党化教育”蜕变而来。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并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公布。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具体内容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该宗旨实质上是国民党反共、反对民族民主革命和建立独裁统治的手段,完全背离了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1937年8月,国民党政府对教育界有识之士“变更教育制度,以配合抗战需要”的合理要求置若罔闻,提出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办学方针,颁布了以“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宗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顽固地推行其“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教育。
但该方针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二、教育制度改革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1)试行过程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根据蔡元培和李石曾的提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地方试行大学区,以此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教育行政制度。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第11章 班主任)【圣才出品】
第11章班主任11.1复习目标1.了解班集体与学生群体的概念;2.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和培养方法;3.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1.2考点归纳一、班主任工作概述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班主任素质的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
二、班集体的培养1.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班集体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每一个成员产生持续的教育影响。
同时,班集体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具有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纠错的能力,是一个发展中的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集体主体,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自身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平台。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为个性健康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内涵,创造良好的环境。
(3)班集体特别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使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适应环境。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第2章 参考教材、教辅、课程和题库说明)【圣才
第2章参考教材、教辅、课程和题库说明一、参考教材教育硕士考试只有一个命题指导意见(仅供各院校参考,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没有指定统一的参考教材,但是在分析命题指导意见的具体考查内容并对比大量的教材和各院校历年考研真题后,我们发现各院校考题与下述六本教材的内容最为相近。
因此,我们推荐教育硕士考试的参考教材为:1.《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2.《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5.《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注意:由于教育硕士考试是由各院校自行命题,因此其参考教材多为各院校日常授课所采用的教材,但其考查内容大多依托于以上六本教材。
此外,常用的教材还有十二校《教育学基础》、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等。
建议考生在备考的时候,除了参考目标院校使用的考试大纲及命题指导意见之外,也要阅读上述教材,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二、教辅、课程和题库(一)参考教辅(圣才考研网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1.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2.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名校考研真题及模拟试题详解3.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说明:前两本是精华本,需要好好复习,后几本对于时间充裕的学员可以参考!(二)考研专业课辅导体系更多关于各个高校教育硕士的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详情请登录(圣才考研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
第二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11章班主任
11.1复习目标
1.了解班集体与学生群体的概念;
2.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和培养方法;
3.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1.2考点归纳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
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家长的心肠;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6)善于待人接物。
二、班集体的培养
1.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
班集体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每一个成员产生持续的教育影响。
同时,班集体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具有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纠错的能力,是一个发展中的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集体主体,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自身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平台。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为个性健康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内涵,创造良好的环境。
(3)班集体特别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良好
的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使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适应环境。
班集体内还有共青团或少先队组织,这些组织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
2.班集体与学生群体
(1)班集体的概念
班集体是指由整个班级所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2)学生群体
①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a.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
此外,还有为配合开展班集体活动,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
b.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
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而要给予关怀和尊重,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之间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②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并以此调节
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
它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由于每个学生选择的和心目中向往的参照群体与他实际参加的学生正式群体往往并不一致,因而给教育工作造成了极为复杂的情况。
班主任只有系统、深入地了解学生,弄清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追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3.集体的发展阶段
(1)组建阶段
在该阶段,班的核心和动力是班主任。
班主任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集体目的和应当遵守的制度与要求,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促进集体的发展。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谊与信赖,学生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并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班的组织与功能较健全,班的核心初步形成,班主任与集体机构共同履行集体的领导与教育职能。
班集体能够在班主任指导下积极组织和开展班的工作与活动。
班主任可以向班干部提出建议,由他们组织开展集体的工作与活动。
(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是积极分子队伍壮大,学生普遍关心、热爱班集体,能积极承担集体的工作,参加集体的活动,维护集体的荣誉,形成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已形成,并成为教育的主体。
4.培养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目标;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而单独进行的教育,一般包括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指导、辅导和帮助等。
个别教育工作包括:
(1)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典型;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1)基本内容
①了解学生个人情况
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德、智、体的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品质、性格,他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等。
②了解学生集体情况
了解学生集体情况是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全班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等一般情况,以及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貌,班风与传统等。
(2)主要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谈话、分析书面材料、调查研究等方法。
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1)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
(2)加强学习纪律教育;
(3)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组织班会活动
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
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
组织好一次班会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要确定能引人注目、激动人心、吸引青少年学生的主题;
(2)要选择能表现主题、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
(3)要尽可能使多数学生参与准备。
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1)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
在开展课外与校外活动方面,班主任主要负责动员和组织工作,此外,班主任还要为本班开课外活动创造条件,如聘请有关教师、家长、社会人士或有特长的学生担任指导等。
(2)指导课余生活
对学生的课余生活,班主任的责任是经常关心、了解、给予必要的指导。
班主任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爱好,也应严格要求他们遵守学校制度和纪律。
5.组织学生的劳动
学生劳动的内容主要有校外工农业生产劳动、校办工厂农场劳动、建校劳动和各种公益劳动。
在组织学生劳动方面,班主任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