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原文背诵大全
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素问・脉要精微论》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阴阳的基本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对立制约: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管子•心术上》“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中医医师规培考核中医经典原文背诵要点(全)
中医医师规培考核《黄帝内经》原文背诵要点(全)
1、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3、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4、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6、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7、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8、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9、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10、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湿胜则濡泻。
11、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3、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4、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15、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16、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17、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18、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19、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20、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21、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中医基础理论背诵版
1﹒绪论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
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人脏腑,为内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
传,雍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中医认。
识到疾病的成因是:内生、外侵、它犯而成。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
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方法。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
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滋阴派;
5.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对温病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中年级古诗背诵篇目(28首)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诗词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
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诗句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诗词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白话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鹿柴[lù zhà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
《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学中医必背《黄帝内经》一级原文80条
学中医必背《黄帝内经》一级原文80条
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3.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4.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疾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考背诵篇目原文(新)
2010中考背诵篇目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曹刿论战〔春秋〕《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论语》〔春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中基】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背诵歌诀
【中基】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背诵歌诀
中基大纲
哲精气血津液神,藏象五六奇恒伸。
经络经奇别筋皮,因淫疠情食劳理。
发即徐伏继合复,病机邪阴精五津。
防治则正反标本,阴阳调理制三因。
绪论
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初形成,内难神农伤寒经。
晋王叔和脉经许,甫谧针灸甲乙经。
诸病源候隋元方,千金百科思邈成。
南宋陈言三因极,金元刘张李朱声。
完素寒凉六化火,从正三法攻邪正。
东垣脾胃来补土,震亨滋阴相火宁。
景岳献可重命门,温病成熟于明清。
又可温疫缘口鼻,天(士)温热卫气营血。
薛雪湿热因传变,鞠通条辨三焦明。
医学全书百家出,清任瘀血改错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特点须记清,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自然社会人一体,季节昼夜与地域。
辨证辨因位性势,论治证法方药出。
同病异治异病同,辨证辨病结合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哲学三基础,精气阴阳与五行。
阴阳
阴阳对立与统一,属性相对互转化。
比较对象又不同,复有阴阳无限分。
基本内容六个记,对立制约互根用。
交感互藏与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
此处原文需分辨,治则更应合与前。
阴阳学说需要掌握的三个重点内容:
1.阴阳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懂得判别原文是属于哪个内容)
3.阴阳学说的应用。如判别哪个属阳,哪个属阴。阴阳的病理(偏盛,偏衰具体表现),阴阳偏盛偏衰的治则
必考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的判别。即给出《内经》或其他古文的一段论述让你判断属于阴阳的何种关系。
五行
五行木火土金水,曲直为木升发畅。
火曰炎上热光明,土曰稼穑载化成。
金曰从革沉杀收,水曰润下寒闭藏。
五行相生与相克,相乘相侮母子病。
中考必背古诗文原文
中考背诵默写的古诗文篇目
一、文言文篇段
1.《曹刿论战》全文(选自《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孟子》二章)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中考专题基础知识,初中必背139篇古诗文
部编版一年级(上)
《咏鹅》(诵读)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江南》(诵读)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画》(必背★)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悯农(其二)》(诵读)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朗月行》(节选)(诵读)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风》(诵读)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部编版一年级(下)
《春晓》(必背★)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赠汪伦》(必背★)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静夜思》(必背★)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寻隐者不遇》(必背★)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池上》(必背★)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必背★)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画鸡》(新增)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部编版二年级(上)
《梅花》(必背★)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小儿垂钓》(必背★)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中哲原著选读背诵内容
中哲原著选读背诵内容:
第一题:背诵《周易•系辞上传》下列两段:
1.从“《易》与天地准”至“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2.从“一阴一阳之谓道”至“阴阳不测之谓神”。
第二题:背诵老子下列三章:
第一章:从“道,可道”至“众妙之门”;
第二章: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至“是以不去”;
第七十七章:从“天之道”至“其不欲见贤”。
第三题:背诵老子下列三章:
第五章:从“天地不仁”到“不如守中”;
第十四章:从“视之不见”至“是谓道纪”;
第十六章:从“致虚极”至“没身不殆”。
第四题:背诵老子下列三章:
第二十五章:从“有物混成”至“道法自然”;
第四十二章:从“道生一”至“吾将以为教父”;
第七十六章:从“人之生也柔弱”至“柔弱处上”。
第五题:背诵孟子《尽心上》下列三段:
1.从“孟子曰:尽其心者”到“所以立命也”;
2.从“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至“善教得民心”;
3.从“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至“达之天下也”。第六题:背诵孟子《尽心上》下列两段:
1.从“孟子曰:广土众民”到“四体不言而喻”;
2.从“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至“不成章不达”。第七题:背诵《中庸》下列两段:
1.从“天命之谓性”至“万物育焉”;
2.从“大哉圣人之道”至“其此之谓与”。
第八题:背诵《中庸》下列两段:
1.从“自诚明谓之性”至“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2.从“在下位不获乎上”至“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第九题:背诵王弼《老子指略》从“夫物之所以生”至
“靡使不经也”。
第十题:背诵慧能《坛经•般若品》从“善知识,迷人口念”至“变三毒为戒定慧”。
第十一题:背诵慧能《坛经•般若品》从“善知识,智慧观照”至“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中基》讲稿
三焦的生理功能与部位划分
三焦的生理功能
运行水液 通行元气
上焦:膈上胸中;心肺 三焦的部位划分 中焦:膈下脐上:(肝)胆脾胃
下焦:脐下腹部;(肝)肾膀胱肠
十二经脉的走向、流注与分布规律
走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到头, 足之三阴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流注:肺—大—胃—脾—心—小—膀—肾— 包—焦—胆—肝—肺
13.津液代谢与相关脏腑功能的关系
生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主宣发,肺主肃降; 肾主气化,肾主水液
排泄:汗——肺主宣发; 尿——肺主肃降,肾主气化, 膀胱司开合;
14.心主血脉与心脉失常
心主血脉——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表象:舌象、脉象、面色、心胸部感觉
治则 治法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肝以生心)(泻心以平肝)
相克——抑强(抑木扶土)扶弱(佐金平木)
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相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7.气的哲学概念与人体之气的中医学概念
气的哲学概念——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 运行不息的物质;气是万物联系的中介。 气的医学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
2.不同的阴阳失调的理论根据分析
中基课件-藏象五脏-心
心藏神
心具有统帅人体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 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18
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
生理方面
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
19
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
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人体的三宝:精、气、神 神能驾驭气的运行和调控精的输布,使精气濡养和推动各 脏腑机能的发挥。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 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 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 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 邪客》)。
21
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
3、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
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 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所以就这个意义讲, 又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神异常,心血输布必定 失常,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
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 《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 较为明确的记载。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
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中基
1.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是--------------五脏。
2.--------------------,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心”
3.“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虐”“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
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qiu)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秋---,冬善病痹厥。”
4.“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浮-----夏日
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素问·脉要精微论》
5.“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人气长,长则胜邪,故昼安
-----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夕加-----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6.“风寒感冒”属于证候,而不是疾病。
7.构成宇宙本源的是------------精气
8.-------人体的本原物质是-------------精气
9.天地万物联系的中介是-------------精气
10.古哲学中,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指水地为万物生成之
本源;气的概念的产生,源于---云气说:气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
11.“精气”首见的著作----《管子》与《周易》
12.“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阴
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
13.昼夜分阴阳:上午(6-12点)---阳中之阳;下午(12-18点)---
阳中之阴;前半夜(18-24)---阴中之阴;后半夜(0-6)---阴中之阳。(没有中午!)
中医第一课背诵内容
中医第一课背诵内容
中医,又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等。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的对立面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生物体内外的平衡。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归纳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认为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重要影响。气血津液理论强调了人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重要性,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与平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获取诊断信息。问诊是医生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以帮助诊断病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变化。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药物治疗是通过中药的药性和功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是利用细针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穴
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功是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学强调预防和调理,注重个体化的治疗。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讲究饮食起居的调节,注重身心的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外界环境、饮食起居、情志因素等密切相关,只有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11-内经-中编-咳论
方:苍 术 10克 黄 柏 10克 川牛膝12克 萆 薢 10克 滑 石 12克 生苡仁15克 木 通 6克 独 活 6克 车前子10克 赤小豆12克 络石藤12克 五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再诊:下肢沉重减轻,膝痛未作。上方再进五剂。 病愈。
摘自--《黄帝医术临证切要》
2、脏腑组织分证: 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原文分析】 一、因寒而卒痛的机理 客脉外
寒邪伤气
→经脉失养 血少(血少气虚)
寒
客脉中
凝滞气血
卒 痛
气滞(气滞血瘀) →经脉不通
【原文分析】 二、寒痛的病证病机 1、寒客脉外
卒然而痛——寒客脉外,脉络拘急
遇寒痛久——寒以助寒,寒甚痛甚
得热痛止——热以散寒,寒散痛解
【原文分析】 二、寒痛的病证病机 2、寒客脉中
1、五脏咳的主症:咳+本脏、本经失调之症
2、腑咳的形成:
五脏咳
不已
六腑咳
久不已
三焦咳
规律:表里相传 实质:病邪扩散,病势发展(由轻转重,由单纯变复杂)
(1)与外感由脏出腑为由阴转阳、由虚转实为顺不同 (2)三焦,当指部位三焦而言,概指五脏六腑在内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聚于胃——内伤由胃传 关于肺——外感由皮毛入
【原文分析】 三、五脏六腑咳的病机 脏腑 受邪 秋季:外邪袭肺→五脏六腑 春夏冬季:脏腑受邪→肺 脏气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
《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壮满。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灵枢·刺志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
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黄帝内经.灵枢》: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素问·举痛论》:“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灵枢·决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岀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五藏生成》:“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临证指南医案》:“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灵枢·经脉》在论述足阳明胃经的经气虚实时所说:“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又说:“足阳明之别……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
《素问·厥论》:“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足太阳经)
《灵枢·经脉》:“厥气上逆则霍乱”(足太阴经)
《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疯,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曩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木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