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原文背诵大全
【中医考研】精品总结!中基必背84个经典原文汇编!
【中医考研】精品总结!中基必背84个经典原文汇编!中医基础理论必背经典原文汇编(研研叫你来店铺)(一)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2.《素问·脉要精微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二) 阴阳的基本概念文明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三)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5.“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6.《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四) 阴阳对立制约7.《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8.《管子·心术上》:“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9.《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10.《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太过)“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制约不及)(五) 阴阳互根互用11.《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中医基础学说-中基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学说-中基最全笔记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其基础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本文档将全面介绍中医的基础学说,包括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的病因与病机理论、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理论主要受道家、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象学等思想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健康和疾病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系统,通过平衡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的病因与病机理论中医的病因与病机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所致,即病因。
病机则是指疾病在人体内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
中医通过病因与病机的分析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来推测疾病的情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音等来了解疾病的状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来获取信息;切诊是通过触摸、按压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状态。
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包括辨证施治、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
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草药的配方和用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以上就是中医的基础学说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中医还有其他的疑问,欢迎继续咨询。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中医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55.“先天之本”是指:肾。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doc
考点天人合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划分《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原文真题对比《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2008-1 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人体“春日浮”,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2005-1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2001-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水火】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2001-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左右】昼为阳 --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夜为阴 -- 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2004-71 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阴中之阳】《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2004-72 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属:【阴中之阴】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必背原文汇总(建议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必背原文汇总(建议收藏)中医基础理论(下文简称“中基”)是我们所有中医类考生踏入中医之门的第一门课,但它也是很多考生在考试中非常头痛的科目之一。
中基概念性的知识点多,易混淆;尤其是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部分会考察很多中医经典书籍中的原文。
接下来马老师就将“阴阳学说”中最容易出现混淆的“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转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方便大家学习。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的属性相反的两个事物之间会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所以,如果我们在原文当中,看到一些关键字眼,像“制、胜、虚”,这些都是在反应阴阳的对立制约的。
比如“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阳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二、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生”。
如果阴阳互根的关系被破坏,则会形成“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情况。
阴阳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即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如果某些情况下,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破坏,阴阳不得相互资助,则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变。
三、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中基
1.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是--------------五脏。
2.--------------------,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心”3.“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虐”“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qiu)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秋---,冬善病痹厥。
”4.“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浮-----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素问·脉要精微论》5.“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人气长,长则胜邪,故昼安-----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夕加-----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6.“风寒感冒”属于证候,而不是疾病。
7.构成宇宙本源的是------------精气8.-------人体的本原物质是-------------精气9.天地万物联系的中介是-------------精气10.古哲学中,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指水地为万物生成之本源;气的概念的产生,源于---云气说:气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
11.“精气”首见的著作----《管子》与《周易》12.“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
13.昼夜分阴阳:上午(6-12点)---阳中之阳;下午(12-18点)---阳中之阴;前半夜(18-24)---阴中之阴;后半夜(0-6)---阴中之阳。
(没有中午!)14.体现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的是:①阴阳属性互相转化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③比较对象不同。
(没有“对立制约”,所谓的相对性指的是可转化的)15.“阴中求阳”的理论依据是:互根互用。
(互根指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互用指相互资生、促进、助长。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16.阴阳交感:阴阳相互发生作用,是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中基》第一单元重点归纳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物质(2)气是万物的本原(3)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升、降、出、入、聚、散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4)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2.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相互关联,相互对立)3.阴阳的特性:(1)阴阳的普遍性(2)阴阳的关联性(3)阴阳的规定性(4)阴阳的相对性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和交合的相互作用。
阴阳交通相合,彼此交感相错,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2)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指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现象固有的属性。
(3)阴阳互根(4)阴阳消长(5)阴阳转化(6)阴阳自和6.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阴阳交感是阴阳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的前提,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基础;阴阳的对立、互根是事物两个方面的固有属性,说明阴阳之间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在阴阳对立、互根的基础上,阴阳的消长、转化体现事物的量变与质变过程,说明阴阳的运动变化是使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阴阳自和是阴阳自身通过彼此之间制约和互用,自我调节以维持相对、动态的平衡。
7.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8.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土爰稼穑:承载、收纳、生化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变革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冷、闭藏9.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33页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一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规律;二是五行生克的异常变化11.五行生克制化(1)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和抑制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又递相制约,生化中有制约,制约中有生化,二者相辅相成,从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和正常协调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背诵版
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人脏腑,为内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雍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
中医认。
识到疾病的成因是:内生、外侵、它犯而成。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方法。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滋阴派;5.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对温病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6.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
在治疗上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中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闽东卫校 13级临床医学(2)班张卫铖绪论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中基方剂中药笔记
解毒泻,收敛止血清热解毒药:风热热,消痈散结散结,利湿通淋痈散结消肿消斑利咽肿,清肝泻火定惊贯众:有小毒。
凉血止血,杀虫排脓,利尿通淋咽消肿血止痢止痢利湿通淋关节痉,清肝明目清热凉血药:生津滞辟秽,消肿瘀神曲:消食和胃胀化痰水毒消痈毒消痈,利尿疮目止咳利尿化瘀止血药:痛经蒲黄:化瘀止血,利尿收敛止血药:肌消积,止痢杀虫利尿温经止血药:经,止痛催产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党参:益气生津养血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太子参:补气生津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 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淫羊藿: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仙茅:有毒。
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补肺气,定喘咳 肺平喘,止血化痰 养血 补血药: 痛,润肠填髓 痛,敛阴止汗 疟解毒,润肠通便燥 安神 补阴药:津心安神 津,清心除烦,润肠津,润肠 津 渴 气 润肺。
止血 明目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方剂学;阎氏升麻葛 :陶氏柴葛解:大承气汤用硝:金匮大黄牡:金匮大黄附痛非常。
三物备急丸方急救先。
润下剂麻子仁丸功效高。
济川煎法堪宗。
逐水剂十枣汤用无差。
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秘此方良。
增液承气汤小柴胡汤此方宗。
蒿芩清胆汤恶总能除。
调和肝脾四逆散奏效奇。
逍遥散糖为君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大建中汤:大建中汤建中阳,饴糖人参配椒姜,中阳衰弱胸腹痛,痛而拒按服之康。
中基要背
注意:这些不是随便背背的,希望大家引起重视!12.26中基课考默写。
第四周大学·第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五周《中庸天命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六周《中庸问政章》节选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八周《中庸尽性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九周《易经彖(tuàn)传上》《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易传系辞上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中基歌诀
《中医基础理论》歌诀(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天地之道万物纲,对立统一名阴阳。
无限分割相对观,昼夜动静热与寒。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古哲理中寓阴阳,对立制约是其常。
阴内守而外使阳,互根互用不可单。
动态平衡互消长,此之消来彼即长。
万物化醇交感彰,极则转化反方向。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组织结构定性清,人体内外须分明。
五脏属阴内藏精,六腑为阳传化勤。
背外为阳腹内阴,四肢内外阴阳经。
阴阳还可分阴阳,变化之机细细寻。
生理病理寓阴阳,阴平阳秘体安康。
阴胜则寒热责阳,阴虚热来阳虚凉。
阴病治阳阳治阴,阳中求阴阴求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诊察治疗细参详。
(四)五行生克乘侮:五行如环复运行,相生相克是常情。
生为资生助长意,木火土金水相从。
克是克制与制约,木土水火须次金。
欺凌反克为相侮,超常制约相乘逢。
(五)五行学说的运用:五行比类万物情,肝风木而火属心。
脾为湿土肺燥金,肾寒属水需分清。
肝味酸来其色青,心属苦味赤色明。
甘黄归脾咸黑肾,莫忘肺白味为辛。
(六)气的功能:推动激发原动力,防御护卫实腠理。
阳气产热起温煦,营养之功体得益,液态物质赖固摄,代谢全凭气化利。
(七)气的分类:元气来源肾中精,依赖三焦全身行。
推动激发各脏腑,生命原始动力兴。
大气水谷生宗气,积于胸中行呼吸。
贯心脉而行气血,视听语言活动济。
水谷精微化营气,十四经脉循行迹。
精纯柔和濡脏腑,化生血液营养施。
卫气亦为谷中精,昼行于阳夜行阴。
温养调节司开合,防御外邪保康宁。
(八)血:中焦受气取汁膏,循行脉中营血号。
滋润濡养各脏腑,神志活动源有靠。
(九)津液:津液原是水谷精,三焦通道赖循行。
渗于肌肤入血脉,质清滋润谓之津。
进入髓脑滑关节,质地稠厚液为名。
化生血液运载气,排泄产物调阳明。
(十)脏象:脏居于内形外见,取名脏象来体现。
精华之气归五脏,藏而不泻为特点。
六腑专司传化物,泻而不藏是为权。
脑髓骨脉胆胞官,奇恒之府有专篇。
(十一)五脏:心主神志血脉通,开窍于舌面为荣。
拓睿教育中基病机(七)背诵要点
拓睿教育中基病机(七)背诵要点肾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的病机肾精亏虚表现:1.影响生长发育;2.阻碍性腺发育;3.早衰;4.脑髓空虚:智力减退,动作迟钝,两足痿弱。
肾气不固原因:A.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充;B.年老体弱,肾气不足;C.久病劳损,耗伤肾气。
肾阴亏虚原因:A.热病后期。
消灼肾阴;B.五脏之火。
五志过极化火。
房事过度;C.过服温燥壮阳之品;D.久病伤阴。
肾阳不足对肾的生理功能的影响:1.生殖机能的减退;2.水液代谢机能的减退。
原因:1.心、脾阳虚及肾房劳过度;2.寒象胆①胆汁贮藏,排泄障碍→影响脾胃运化原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阻遏气机病机特点与表现:犯脾胃→胁下胀满疼痛,食少,厌食油腻,腹胀便溏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外溢肌肤→黄疸②胆郁化热,挟痰上扰原因:情志抑郁,胆失疏泄,郁而化热,灼津为痰,痰热互结→内扰心神,胆气不宁,心神不安。
病机特点与表现:胆怯心烦,失眠多梦,惊悸不宁。
胃胃气虚——原因:1.饮食;2.禀赋;3.久病。
表现:1.胃气虚受纳与腐熟功能减退;2.胃失和降: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
胃阴虚——原因:1热病后期,邪热久留;2.久病不复。
表现:1.受纳腐熟功能极度衰退;2.胃失和降;3.胃气衰败。
胃寒——原因:1.过食生冷;2.过用寒凉药物伤阳;3.素体中寒。
表现:1.腐熟减退;2.气机不利。
胃热——原因:1.邪热犯胃;2.饮食;3.郁结化热、化火;4.肝胆之火,横逆犯胃。
表现:1.腐熟功能亢进:胃中嘈杂,消谷善饥;2.消烁津液,燥热内结:口苦、口渴引饮、大便秘结;3.胃气上逆:恶心、呕吐酸苦黄水;4.胃火循经上炎:齿龈肿痛;5.火热灼伤胃络:呕血。
小肠小肠功能失调表现为:(1)失于受盛:食下腹痛、泄泻、呕吐;(2)不能化物:食入腹胀,完谷不化;(3)泌别清浊功能失司:腹痛肠鸣、上吐下泻。
小便淋浊刺痛——湿热下注;小肠火——心火旺盛,循经下移小肠。
大肠功能失调表现为:排便的异常。
【中医考研】中基49条必背知识点,中医考研必看!
【中医考研】中基49条必背知识点,中医考研必看!1.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2.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3.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4.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5.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6.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7.五体,指筋、脉、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
具体联系是: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肾主骨。
8.五志分属于五脏。
即怒为肝志,喜为心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9.五脏化五液。
具体联系是:肝在液为泪,心在液为汗,脾在液为涎,肺在液为涕,肾在液为唾。
10.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11.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12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
13.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三个方面:(1)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3)主液。
14.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5.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水液运行之通路。
16.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
17.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
18.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9.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温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20.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21.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2)温煦与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中介作用。
22.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壮满。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灵枢·刺志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黄帝内经.灵枢》: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素问·举痛论》:“帝曰:善。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灵枢·决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
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岀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
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
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
岐伯曰:壅遏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素问·五藏生成》:“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临证指南医案》:“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灵枢·经脉》在论述足阳明胃经的经气虚实时所说:“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又说:“足阳明之别……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
”《素问·厥论》:“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足太阳经)《灵枢·经脉》:“厥气上逆则霍乱”(足太阴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疯,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曩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
色先青白,乃死矣。
阳明终者,口木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臏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懔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各守其乡。
《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阴主寒,阳主热。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清·徐大椿《难经·经释》说:“邪挟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如《难经经释》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
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
跗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清·林珮琴《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