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最大区别和相同之处

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最大区别和相同之处

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最大区别和相同之处,以及各自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格有何影响?国学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主要是儒释道三家。

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首先,儒释道都重视个人的人生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

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

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在人与道的合一中发掘人生命价值。

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槃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

其次,儒释道三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

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事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

儒释道三家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真、善、美,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

再次,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人生与道德的关系,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

儒家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举止,用“诚意”、“正心”、“慎独”来规范人的内心世界。

道家则以虚寂守静来开发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排除杂念的干扰,求得心灵的宁静。

佛教则要求人们在心中“念”才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住,不让它生起,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

由此可见,重视人生道德,关注心性修养,乃是三家成就理想人格的根本之所在。

通观儒释道三教,一般就个性而论,强者往往尊崇儒,智者往往笃信道,慧者往往推崇佛。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儒释道三者都可以满足不同的精神需求。

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

谁能完美解答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

谁能完美解答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

谁能完美解答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儒释道三家虽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却是错综复杂的。

我们将深入探讨儒释道三家的区别和相同之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传统。

我们来看一下儒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即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了“中庸之道”、“君子之道”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接下来是释家。

释家是佛教的一种流派,强调人类解脱和超越苦难。

释家的核心观念是空,即一切都是无常和虚幻的。

释家的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佛,他提出了“四谛”、“八正道”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释家的经典著作包括《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

最后是道家。

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流派,强调自然和道的重要性。

道家的核心观念是道,即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经典著作包括《道德经》、《列子》、《庄子》等。

通过以上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儒释道三家的区别和相同之处。

它们的核心观念和代表人物都不同。

儒家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代表人物是孔子;释家强调解脱和超越苦难,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佛;道家强调自然和道的重要性,代表人物是老子。

它们的经典著作也各有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释道三家的区别和相同之处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话题。

通过深入了解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传统,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探索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释、道三家文化七大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七大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差异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积极进步的文化儒家提议知识的获得和道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依照规律的文化道家依照自然规律,提议无为而治,自但是然,是一种敬爱自然,敬爱规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包括了慈善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

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义原指 " 宜 " ,即行为适合于 " 礼 " 。

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围。

智同"知" ,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围。

信:指待人做事的诚实不欺,言行符合的态度。

恕是指宽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

孝是对父亲母亲的敬爱。

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文化——领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开创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宽泛法规。

两个互相矛盾的对峙面以及对峙面的互相转变都是由道完成的,只存心会了“道”,才能更好的适应自然。

别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也是利用了转变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实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众望所归。

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

所以佛家提议信徒慈善为怀,多积善果。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步、立功立业《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数。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正确阐释,人三十当立,应该立功立业。

道家文化——自但是然、自我完满道家的自但是然看法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平共处。

这绝非简单简单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虑观察和学习,自我完满。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佛家文化中有业报观,讲究对人间万物都报以相同的慈善,无私奉献,超凡脱俗。

儒释道三者的异同点

儒释道三者的异同点

3.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相互渗透。

从认识论讲,都注重整体的领悟和类比联想。

儒释道三家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通的是在世理方面,劝善止恶,社会教化是比较接近的,不同的地方是出世方面。

儒家思想:儒家的核心是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宗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进世,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组成,积极进世型。

道家思想: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宗旨是自然,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觉得“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准则。

佛家思想:佛家遵循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

佛家,唯心主义,夸张自己修养,讲的是超世,释教是教育,是教人要坚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飘逸循环,度己度人,成绩佛果。

对比: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槃”,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道教信奉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佛教和道教他们的目标一个是成佛,一个是成仙都是打算脱离尘世,不再管人世中的事,儒家则不同,儒家则是以治世为主,所谓修身,治国,齐天下,被作为治世工具,这是主要功能,对于出世的功能几乎没有。

总结: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

讲的是超世。

不过,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的对比与启示

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的对比与启示

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的对比与启示儒家、释家、道家是中国古代三大传统思想体系,它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是一种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兼爱、秉性自然、尊师重道、治国安民的思想。

释家是一种以佛教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解脱、超越生死、求涅槃的思想。

道家是一种以老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

三家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强调道德修养、自然、和谐等,但也有很多区别。

例如,儒家强调仁爱、尊师重道,而释家和道家则更注重解脱和超越。

在处世方面,儒家强调治国安民,而释家和道家则更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超越物欲。

对比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这对我们自己的处世哲学、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优点,例如道德修养、仁爱、尊师重道等;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释家的优点,例如内心的平静、解脱、超越生死等。

而道家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例如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

当然,在实际应用这些思想时,我们也要注意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差异,避免混淆。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避免从当下的角度去误解和评价古代思想。

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的处世思想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为我们的处世哲学、人生观、价值观等提供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在进一步探讨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的对比与启示之前,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这三家思想的基本特点。

儒家是一种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兼爱、秉性自然、尊师重道、治国安民的思想。

儒家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仁、礼、义、智、信五德,通过修养和学习,人们可以发扬自身潜能,做到“仁者爱人”。

儒家思想主张维护社会秩序,因此提倡服从统治者,并认为只有在有序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真正发扬自身潜能。

释家是一种以佛教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解脱、超越生死、求涅槃的思想。

谁能完美解答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

谁能完美解答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

谁能完美解答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儒家、道家、佛教三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三大流派。

虽然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信仰方式。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相同之处。

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重视家庭、社会和政治秩序。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达到人类的最高境界。

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礼”,即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礼”的实践,可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道家道家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流派,道家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在修炼和自我超越。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即“宇宙的本质和规律”,道家认为通过修炼和领悟“道”,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道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即不作为、不干预。

道家认为通过“无为”的实践,可以达到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佛教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它的核心信仰是“四谛”,即生命的苦、苦的原因、苦的终结和达到终止苦的方法。

佛教强调人的内在修炼和自我超越,认为通过消除贪欲、瞋恚和无明等烦恼,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佛教强调“八正道”,即正确的信念、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谋生、正确的精进、正确的念和正确的定。

佛教认为通过八正道的实践,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区别与相同之处儒家、道家、佛教三家在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信仰方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一些相同之处。

儒家、道家、佛教三家都强调个人的内在修炼和自我超越,认为通过修炼和领悟,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儒家、道家、佛教三家都强调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儒家强调家庭、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和谐,道家强调自然和个人的和谐,佛教强调内心和外在环境的和谐。

儒家、道家、佛教三家都有着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它们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内涵

总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内涵

总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内涵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思想流派,它们分别是儒家、道家和佛教(释家)。

虽然它们有各自独特的思想内涵,但却都以人的生活、幸福和修养为出发点。

下面将分别对儒家、道家和佛教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提倡“仁”的道德伦理观念。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他们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在于修养自己,取得道德的高尚品质,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对家庭和社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社会的奉献。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修养来建立和维系社会秩序,并通过君子的品德来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倡导“道”的哲学观念。

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们认为人应该以自然为师,融入自然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修身养性,遵从道的规律,达到个人的内心平和和自由自在。

他们认为追求个体的自由自在是人类最高的境界,但也不排斥外部社会的存在。

道家思想注重追求个人的真实自我,反对一切形式的僵化和约束,倡导放松自在、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最后是佛教思想。

佛教以释迦牟尼为创始人,主张“苦、集、灭、道”的四大真理。

佛教认为人类生活中的苦难是由于欲望和无明所导致的,解决苦难的途径是通过修行实现内心的觉悟和解脱。

佛教倡导解脱众生的理念,强调舍弃私欲和执着,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佛教思想注重个体的内心修炼,通过冥想和禅修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觉悟。

同时,佛教也强调菩萨的精神,即利他利己的精神,提倡慈悲和无私的行为。

佛教思想对于个体的追求和社会的和谐都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和方法。

综上所述,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家思想都关注人类的生活和修养,强调个人的内在成长和外在表现。

儒家注重社会的秩序和道德的建立,道家强调个人的自由自在和融入自然,而佛教则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

这些思想流派囊括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理解,对于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注重人伦、礼制、教育;佛教注重修行、慈悲、因果;道家注重自然、无为、道德。

儒、释、道三家思想相互交融、彼此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面貌。

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伦和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顺、忠诚和公正等道德观念,提倡“以人为本”,强调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学者如孔子、孟子等对于人性的善良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

1. 仁爱和孝道: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孝道的重要性。

仁爱是指对他人的关怀和关爱,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心和体谅。

孝道则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以及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儒家将仁爱和孝道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伦理观念,认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2. 教育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儒家学者如孔子提出了“教育无疆”的观念,强调教育应该普及、包容和人本,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儒家的教育理念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修行慈悲的教化佛教思想源于印度,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和慈悲的重要性,倡导摒弃欲望和贪婪,通过修行实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

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人类的痛苦,并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1. 修行和慈悲:实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佛教强调修行的重要性,通过禅定、打坐、念佛等方法,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越日常尘世的境界。

佛教也非常注重慈悲,号召人们关注他人的痛苦,以自己的慈悲心为他人带来温暖和救济。

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核心要素的见地与果地对照表

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核心要素的见地与果地对照表

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核心要素的见地与果地对照表一、见地1. 儒家的见地:在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仁。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的互动,强调情感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仁者爱人,尊重他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提倡的是“礼、义、廉、耻”,要求人们尊重长辈、友善待人,尊重传统、尊重规矩。

儒家追求的是人的完善和道德高尚。

2. 释家的见地:释家重视的是解脱和慈悲。

在释家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是般若和慈悲。

释家强调的是人们对自己内心的觉知和解脱,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释家倡导的是般若智慧和般若心态,要求人们超脱世俗的纷扰,明心见性,慈悲善待一切众生。

释家追求的是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3. 道家的见地:道家注重的是自然和无为。

在道家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是道。

道家强调人和自然的融合,追求心灵的清静和自然的本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而然的处世之道。

道家倡导的是顺势而为,随遇而安,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道家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二、果地1. 儒家的果地:在儒家文化中,儒家见地的果地是人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和睦,社会秩序的安定。

儒家认为,如果人人都能以仁为本,尊重他人,尊重规矩,就能实现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儒家的果地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2. 释家的果地:在释家文化中,释家见地的果地是内心的解脱和心灵的平静。

释家强调人们超脱世俗的烦恼,明心见性,内心得到解脱。

释家认为,如果人们能够修持般若和慈悲,超脱纷扰,就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释家的果地是一个平静、慈悲的内心世界。

3. 道家的果地:在道家文化中,道家见地的果地是心灵的宁静和自然的顺应。

道家强调人们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违自然而治。

道家认为,如果人们能够顺应自然,养成无为而治的态度,就能实现心灵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道家的果地是一个自然、宁静的心境。

个人观点和理解:以上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核心要素的见地与果地对照表,可以看出儒释道三家在核心价值观和追求的结果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儒道释三家思想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土壤里慢慢生长融合发展起来的,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人类思想的结晶。

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本土生长起来的,来源于易经,儒家是乾卦,道家是坤卦。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繁荣于两晋南北朝,大唐最大的贡献是把佛教完全中国化。

三家思想的共同点:一、都是生存哲学;二、都是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问;三、都是回答了人类最根本的问题。

它们的思想是相通的,导出的结果也基本一致,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中心思想是相同的。

这个中心思想是什么?不论它们对世界怎么看,到最后归根结底还得到人,因为是人类的思想,人是主体,解决人类的生存是最终的问题。

人类想要生活更美好,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利他的思想,做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事情。

本质就是做人一定要无私、无我。

对,它们都是这么认为的。

解放全人类,人间正道是沧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西方的普世价值观,都是这个意思。

利他其实就是儒家说的仁,道家说的德,释家说的度。

它们都要求人们要积极向善,帮助他人,成就社会,成就民族,成就国家,为人民服务。

天下为公、普渡众生就是它们共同的价值观。

最后它们还不忘告诉你,成就别人,最终成就的都是自己。

只有这样做了,你才有可能成圣成仙成佛。

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利有所往。

一句话,就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得到永生。

我想它们的证实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普遍原理和基本观点是经世间、时间、实践、事件检验过得,不得不信。

下面,说说它们的不同点吧。

儒家是入世哲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具有阳刚之气,它是积极向上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可无不可。

告诉我们的是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生而为人应该积极的去做事情,必须要融入这个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明天,说的是未来。

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解决的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求生之学。

人与社会的关系靠什么解决?孔子的答案就是靠伦理纲常,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所以儒家又是伦理学的教科书。

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的对比完整版

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的对比完整版

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的对比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的对比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基石,按照过去人们通常的理解是道家以哲学为主,儒家以思想为主,而释家则以宗教为主。

还有一种理解是儒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道家与释家都称为宗教。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分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哲学的基本概念还比较模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还认识不到位。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广义而又很难表述的问题,但又是每个研究哲学的人都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尤其是我们正面对着曹雪芹的这部绝世经典,如果对哲学定义都含糊不清的话,那就很难从根本上去解读《红楼梦》的整个哲学体系。

可以这么说,自从人类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之后,哲学也就随之产生了,但那不过是一种自发的、零星的、朦胧的哲学思维而已,而哲学成为一种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载体问世,最早的要算是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在易经里也包含了很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哲学理念,孔子的《论语》也是这样,但都不象《道德经》那样成为专门的哲学理论体系。

不过在当时还没有人提出“哲学”这个词汇和概念,只是被世人当作一种高深莫测的思想来加以膜拜。

“哲学”这一词汇最早是出现在古希腊文里,当时的意思是“爱智慧”。

根据这一概念,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哲学应该就是一门研究智慧的学问。

希腊着名的哲学家伯拉图,他对哲学的经典注解就是:“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只有神才配拥有它,我们人类只能是爱智慧。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有一句比较着名的话:“哲学几乎就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在2003年5月给哲学的定义为:哲学是人理性的工具,哲学从起源就肩负着解决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有关各门类知识总结的问题的使命。

儒释道三家对中和的理解

儒释道三家对中和的理解

儒释道三家对中和的理解
儒家、释家、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三大流派,它们各自对中和的理解有着独特的见解。

儒家认为中和是一种道德修养,释家认为中和是一种心态平和,道家则认为中和是一种自然之道。

儒家强调“中庸之道”,认为一个人应该遵循“中庸”的原则,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在儒家看来,中和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做人处世的准则。

儒家注重内心的平和与谦逊,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仁爱”、“忠恕”等美德,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释家则认为中和是一种心态平和。

释家强调“般若”,认为人应该超脱世俗的纷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释家主张“无我”、“空性”,认为心无所执,不贪不恶,能够达到心灵的中和平衡。

道家则认为中和是一种自然之道。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中和。

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对中和的理解都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释家强调心态平和,道家强调自然之道,但它们的根本目标都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儒释道三家的理念,努力追求中和之道,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区别
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
儒家——入世的哲学,
道家——隐世的哲学,
佛家——出世的哲学.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
儒家——治世,
道家——治身,
佛家——治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
儒家——进取文化,
道家——规律文化,
佛家——奉献文化.
4.从身心修养来说:
儒家——正心,
道家——静心,
佛家——明心
5.从气度的修养来说:
儒家——养正气,
道家——养大气,
佛家——化怨气.
6.从研究的方向来讲:
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佛家——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关系.
用南怀瑾对儒释道三家的总结是:佛为心,
道为骨,
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
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战火未熄疫情未退飞机坠难…… 意外与明天?
未雨绸缪
世界在变
要变好自己
利及大家
同频才共振。

秒懂儒释道三家的六面不同

秒懂儒释道三家的六面不同

秒懂儒释道三家的六面不同
对于儒释道三家的不同之处,以下六面的直白对比解释,也许不尽准确,但做定性了解足够了
一、文化主旨面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面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面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服务人类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敬畏苍生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精神富足
四、世界观面
儒家文化=人类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面
儒家文化=在创造人类社会精神与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与自然发展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面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佛家文化=出世哲学
话糙理不糙,儒家文化等于粮食店,不吃米饭馒头人就会饿死。

道家文化是药房,祛除个人与社会的病痛,有病得治。

佛家文化是山姆会员店,琳琅满目都是好东西,得看你有没有修行与缘分的货币。

儒释道思想比较

儒释道思想比较

儒释道思想比较儒、释、道是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流派,这三个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个流派代表的观点、思想和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分割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尝试比较儒释道三个思想体系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首先,我们来讲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成才,追求社会和谐,主张仁义礼智信诸德。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等概念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认为道德行为可以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儒家思想是一种强调人伦与道德的学说。

其次,我们来讲释家思想。

释家思想是佛教的一支,强调人的超脱和解脱,告诫人们不要贪图名利和沉迷于现实的世界。

佛教学说中一切都是短暂的,人的肉体不过是一种罪恶的产物,追求物质享受是无法获得真正幸福的。

释家思想鼓励人们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实现人的自我救赎。

也就是说,释家思想是关注人作为单个个体如何超越生死与苦难的个人信仰的学说。

最后,我们来讲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皆有道。

道不可言,不可思议,所以人不可轻易触犯道。

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状态,评价事物的尺度自然界而非人类道德标准。

道家学说尊重人的本性与自然,强调天人合一,达到和谐的境地。

因此,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宇宙中的脉动,追求太极无极,清静无为,讲究超越人类思维,融合于世界中的不变和可变之间。

总之,道家学说是一种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的学说。

儒释道三个学说有着相同的许多地方,这些地方表现在具体的思想、价值观上。

他们都强调道德,推崇道德品格,认为道德行为是伦理与文化的根基。

他们都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自我提升。

此外,这三个学说都强调自我完善和独立,认为个体要为自己负责。

当然,儒释道三个学说也存在差异。

儒家思想重视社会伦理和道德行为,关注社会和谐。

佛教学说强调超越现实世界及个体的涵义,达到大自然和平的和谐。

文化符号知识:儒释道三家文化符号的比较与反思

文化符号知识:儒释道三家文化符号的比较与反思

文化符号知识:儒释道三家文化符号的比较与反思儒释道三家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三大哲学流派。

这三家思想体系在影响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亚洲的同时,也成为了当今世界文化符号的一部分。

在今天,儒、释、道的影响日渐增强,不仅在中国,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文化领域的重要元素。

儒家注重人类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道德优越性。

与此相对,佛教提出了一种教义,强调因果性和人性的救赎。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和个人之间的关联性,提倡超越世俗及个人改造的行动。

儒释道三家文化符号的比较与反思,实于他们之中所体现的人性观念的不同,进一步反映了人类的多元思想和价值观。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类社会及其维护。

佛教则关注因果性的关系,提倡人类的救赎和超越。

而道家则是强调自由和放松心态,强调内在和外在的和谐。

从整体上看,在世界文化中,儒释道三家被视为“亚洲三家”,代表了亚洲文化符号的重要元素。

它们不仅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它们对人类文化都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发展影响力甚至大于其他两家。

儒家诸多理论和思想被吸纳到了中国Socialist and Confucianist Ideology 的形成和发展中,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元素。

尽管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汉族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的优越性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然而,尽管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它在当代仍然受到了批评。

一些学者指出,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社会秩序和规范,导致了社会与人类的仁慈本性之间的割裂。

持异议人士也认为,儒家思想过于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导致了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压制。

相比之下,佛教强调因果性和人性的救赎,在道德层面上强调慈悲,对人类情感的呼应有所改善。

然而,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较小,其强调的禅修与祈求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国文化的特点需求。

而道家的存在则不同于儒家与佛教的思想打造,道家并没有致力于提供一套完整的教义或指导人类的行动,这导致了很多教义存在矛盾,更多应该被视为独特的哲学思想,不同于儒释道三家的其他观点。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儒释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思想流派,它们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会详细介绍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

首先,儒家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亲情。

儒家思想主张,一个人首先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然后才能在社会上发挥作用。

与此相反,道家注重个体的自我提升和追求,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放松。

“为己复仇,顺乎天而行,是谓道”就是道家主张的道德准则。

而释家则强调度化身心的修炼和提升,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觉醒。

其次,儒家重视规范和仪礼,倡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

儒家提倡社会等级制度,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秩序。

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反对桎梏和束缚,注重心性的修养。

释家则主张舍离世俗纷扰,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第三,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儒家关注的是人的修养和学问,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善。

而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强调个人内在的修炼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它主张通过与自然相融合,达到生活的满足和境界。

而释家则主张通过修行和启蒙,实现心灵的悟道,追求解脱和超脱。

第四,儒家思想注重政治伦理和治国理政,强调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角色,提倡民主宽容和仁慈。

道家则反对政治干预和权力的滥用,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让大自然自己运行。

释家则主张度化众生,强调慈悲为怀,追求心地广大和真诚的人际关系。

第五,儒家注重家庭和家教,特别是男女之间的孝亲和夫妻之道。

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孝道和夫妻之道是社会和道德发展的关键。

道家则注重个人追求和个体自由,不强调家庭和婚姻制度。

释家则主张无我无人,超越世俗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强调智慧和慈悲。

第六,儒家思想注重人的社会角色和义务,主张人们应该尽职尽责,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儒家注重传统和习俗的维护,在社会和家庭中形成一种自觉的责任感。

与此不同,道家主张自由自在,反对规范和束缚,鼓励个体的追求和享受生活。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比较研究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比较研究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比较研究在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家一直是被广泛传承和发展的三大重要思想流派。

三家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哲学内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从而探究这三家的差异和共通点。

一、儒家儒家始于春秋时期,强调人的道德和责任。

儒家学说从孔子开始,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五伦思想。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有一个总体规律和道德标准,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身养性,追寻到这种道德的存在。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人伦”,即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儒家提倡君子的修身养性,通过修身可以达到做好事情的境界,最终实现个人成功和国家和社会的和谐。

二、释家释家则更专注于个人层面的生命意义和境界。

释家强调破除人的束缚,通过禅修和舍去浮躁的欲望,修炼自身,获得内心的平静。

释家流传最广泛的两大菩提道学派:禅宗和律宗。

禅宗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达到心如止水的境地时,才能真正产生原本清净无染的自性;律宗则认为必须严格约束自己,遵守佛教的戒律,达到戒定慧的境地。

三、道家道家的思想内涵最特殊,其核心在于形而上学。

道家始于战国时期,它强调道的存在并追求道的真正含义。

道家认为道是本体,道贵无为。

道家主张追随道的自然方向,不可过于强求,要顺应天道。

道家反对明确的理性和道德观念,而是主张无意识,无意义的行为,通过达到“无为而治”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四、三家共同点三家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它们也有很多的共通之处。

首先,三家都认为宇宙存在一定规律,世间万物皆由阴阳变化而来。

其次,它们都强调尊重自然与天地,认为人要顺应自然,不能太过于自满和自傲。

最后,三家都强调一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能强求自己的欲望,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体来说,三家的思想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儒,释,道三家各有优点并互相补充,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修身、教育、政治与社会生活当中。

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

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

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中国古代哲学历经漫长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三纲五常、儒释道三家等丰富多彩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重点介绍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意义,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仁爱和礼仪。

其早期代表人物是孔子,后来又有孟子、荀子等思想家。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提倡以仁爱为中心的人伦道德,强调个人品格修炼、家庭美德、社会和谐,追求天下大同、社会和谐。

其文化特点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教育、礼仪、雅乐、史书等方面的发展。

儒家哲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这些伦理道德的核心要义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和行事准则,例如“以孝报恩”、“五常修养”等,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规范和公正司法提供了智力支持。

同时,儒家的思想体系也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影响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

释家文化释家哲学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思想体系,其核心价值观是慈悲、智慧和空性。

佛教的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后来有大乘佛教、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等分支发展。

佛教思想注重禅境、“涅槃”、工具化的“因果”等概念,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解脱”方向性,强调内在的思想境界和修行道路,尤其重视心性净化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其文化特点是较为深入地挖掘人类内心世界的寓意和天然精神,强调心灵独立、生命拯救等价值关怀。

佛教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人类的文化繁荣和思想进步。

佛教思想注重的是人的内心和境界、心灵与世界的关系、人类本质和人生意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其重要,能够促进人类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完善。

佛教的艺术和文学也深入人心,经典要义、佛像雕塑、曼陀罗、音乐艺术等等,催生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

道家文化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追求道的自然和虚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

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佛教以“牺牲”为教义,“牺牲”就是奉献。

地藏王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佛家讲布施,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

4、从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来讲:儒家——粮店,道家——药店,佛家——百货店儒家思想,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DNA。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世中,受伦理道德的规范,有礼有节地待人接物。

怀有积极入世的热情,去投身自己的事业。

儒家精神,是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的。

当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的时候,道家就像一剂良药,为社会疗伤。

人在社会中遭遇不顺的时候,也需要去药店逛逛,疗疗伤,舒缓一下紧绷的心。

以道家的广阔视角看我们生活的人世间,实在很渺小。

生活中的烦心事,更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暂时放下尘世的事务,体会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大逍遥境界。

佛家则是不论生病或不生病,它都存在。

百货店不是必须的,有粮吃、治好病,就可以在世上生存了。

百货商店可以去逛逛,不去也不会不能生存。

正如佛家,信仰也好,不信也好,是每个人的选择。

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从佛家的佛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史上最全: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5、从身心修养来说: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儒家讲“正心”。

《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

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

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道家讲“静心”。

《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

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

所以道家讲要“静心”,修虚静之心。

佛家讲“明心”。

“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

“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6、从气度的修养来说:儒家——养正气,道家——养大气,佛家——化怨气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

养大气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

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

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

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气呢?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

”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更别提区区怨气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

7、从提升的方式上来讲:儒家——敬,道家——静,佛家——净儒家讲敬是敬畏,人要有敬畏感,才能敬天,敬地,敬人。

道家讲静是清静无为,人要有清静感,只有在内心清静的时候才能感悟到道的存在。

佛家讲净,是指人心内的清净没有污浊,欲望和烦恼。

心净了也就是放下所有烦恼痛苦,人也就得到解脱,获得了自在。

做事敬心,敬德,敬自然,谨慎而为!谓之儒!为人自省,除欲安心,心平不澜,喜怒自然,不行于色,追求静花止水,谓之道!十方世界,花是花,物是物!心中执念以来世,清心薄欲修来生!这应该算佛,不痴不嗔!无欲无求!烦是自扰!遵循万物,道法自然!8、从研究的方向来讲: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佛家——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关系,所以儒家心目中的人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各种伦理关系的总和,把个体视作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占据特定置的人。

因此,儒家尤其强调一个人的“份”,即一个人在伦理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身份。

其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爱孝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自生而能长生,告诫人们不要做无谓的争斗和掠夺,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切要顺其自然,就像水一样无往不利。

不争不胜,才得以长存!反自然之道而行之,就将作茧自缚,必然会危害人类自身,引起自绝于天地的严重后果,甚至被大自然把整个人类都开除出"地球村"。

佛家处理的则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讲生命的超越。

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和其他生命最深的因缘,我们跟宇宙大化最深的连接,乃至直接地了生脱死,这是佛家修行要你观照的地方。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问“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动物,在这里就有人与超自然的连接,而它关联着终极的关怀。

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超验的生死观,中国人才有了死后来生、轮回转世这些观念。

9、从智慧的角度来讲:儒家——德性的智慧,道家——空灵的智慧,佛家——解脱的智慧儒家强调礼乐教化,内圣外王;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强调缘起性空,转识成智。

10、从人生观方面来讲: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

同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士不可以不弘毅”,“不怨天,不尤人”。

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这种“忧道不忧贫”、忧天下而不忧个人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成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启迪、昭示着后人,激励着后世之仁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地为国家分忧,为人民大众分忧。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道家受“无为意识”的支配,倡导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社会理念,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而发的东西。

即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

佛教的人生观是普世的人生观,它关注一切生命,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本身,把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都作为考察和关怀的对象。

同时,佛教的人生观既联通现世,又承接过去,指引未来。

人生苦短,处处的无常和苦难困扰着我们,作为人本身要重视当下的自我完善,从当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灵的和谐和生命的升华,扬善除恶,用“慈悲喜舍”、“悲智双运”的佛教思想,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从世界观方面来讲:儒家——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道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佛家——相由心生,世界在自己心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2、从个人修养角度来讲: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家——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13、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儒家——在努力进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佛家——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

14、从游戏的角度来讲:儒家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道教讲的是“游戏技巧”,佛家则是讲的游戏中融通的大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