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4个

合集下载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4个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4个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初中常用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1、【之】(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子墨子闻之。

(《公输》)②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3.这,此。

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愚公移山》)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③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④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

如: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音序排列:01而,02夫,03盖,04何,05乎,06乃,07其,08且,09然,10若,11所,12为,13焉,14也,15以,16于,17与,18则,19者,20之。

(有下划线的为课标称篇目)一、而(ér)连词一般用在词、短语中间。

有时用在两个分句的后一个分句之前来连接两个分句。

前后关系及形式为: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才”,或不译。

如:(1)温故而知新。

(《论语》)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2.表并列,可译为“并且”“而且”,或不译。

如:(1)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

(《核舟记》)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脸色平和。

3.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等。

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如: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幼时记趣》)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土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

5.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一则》)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没有看到天的尽头呢?6.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想法,那只要按我的指挥行事就行了。

二、夫(fú)(一)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

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二)语气助词多用于句首,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

如:(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失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的一方。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1. 而(ér)(1)连词。

①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②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③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④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忽如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2. 夫 (fú)(1)指示代词。

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2)语气助词。

多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

通常称作:发语词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盖(gài )(1)连词。

①一般放在句首,连接前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②用于句首或句中,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2)语气词。

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

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4. 何(hé)(1)代词。

①译为“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②“何用”连用,译为“怎么样”“怎样”“什么样”。

欲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副词。

①何必。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②怎么能,哪里。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③询问时间,什么时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④“一何”连用,译为“多么”。

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5. 乎(hū)(1)介词。

①介绍动作发生、出现的处所或范围,译为“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②介绍动作发生的原因,译为“在”。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③介绍行为动作的趋向,译为“于”“至”。

河北省中考涉的文言文14个常见虚词用法整理1

河北省中考涉的文言文14个常见虚词用法整理1

河北省中考文言文涉及到的14个常用文言虚词:下面结合初中教材中的例句.对这些虚词加以总结。

所选例子尽可能选自中考文言文篇目.实在不好想到的.从非中考篇目中选择。

一、【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代词.“他”.指曹刿。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代词.他们.指齐军。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②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物.可译为:“它”或“它们”.用作宾语。

学而时习之.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

渔人甚异之。

代词.“它”.指奇异的景象。

3.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此”。

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马说》)5.语气助词。

凑足音节.无义.不译。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③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常用虚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或作用例句代词1 、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 、代第一人称的。

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3 、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助词1 、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之2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3 、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期年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动词到、往、到……去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其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而置之其座。

(《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他、它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18个文言虚词及意思

18个文言虚词及意思

18个文言虚词及意思
1. 也(yě):表示同样、并且的意思。

2. 乃(nǎi):表示是、就是的意思。

3. 莫(mò):表示不、没有的意思。

4. 亦(yì):表示也、同样的意思。

5. 皆(jiē):表示都、全都的意思。

6. 或(huò):表示或者、或许的意思。

7. 岂(qǐ):表示表示反问的意思。

8. 弗(fú):表示不、没有的意思。

9. 非(fēi):表示不、非常的意思。

10. 斯(sī):表示如此、这样的意思。

11. 前(qián):表示之前、以前的意思。

12. 后(hòu):表示之后、以后的意思。

13. 亦(yì):表示也、同样的意思。

14. 者(zhě):表示人、物的意思。

15. 矣(yǐ):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的意思。

16. 乎(hū):用来构成疑问句的意思。

17. 焉(yān):用于构成疑问句或感叹句的意思。

18. 矣(yǐ):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的意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虚词整理1.---才。

2.---表顺承。

3.代词,代指元方。

4.---就。

5.而:表顺承。

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6.---表转折。

---为:给、替。

而:表转折。

8.---表修饰。

9.---表顺承。

10.---表转折。

11.---代词,代指颜回。

12.者---之:代词,学问事业。

者:……的人。

13.---表修饰。

14.于此,在其中。

15.其:他们。

而:表顺承。

之:代词,优点。

16.---代词,这河水。

17.---表并列。

18.---代词,代指前面的困难。

---对于,介词。

20. ---的。

21. ---连词,来22. ---就。

23. ---把。

24. 代词,代指狼。

25.---表转折。

---而:表转折。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7.---代词,代指狼。

28.---代词,代指麦场。

29.---乃:于是,就。

其:代指积薪。

---其:其中的。

于:在。

31.---音节助词,不译。

---用。

33 .代词,代指狼。

34.---代词,代指积薪。

---以:来,表目的。

其:代词代指屠夫。

36.代词,代指狼。

---才。

38.---来。

---表转折。

40.---的。

41.罢了。

42. ---表顺承。

43. ---代词,代指丁氏。

44. ---而:表顺承。

之:代指这件事。

者:……的人。

45. ---之:代指这件事。

于:向,对46. ---之:的。

于:在。

47. ---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48.代词,杞人。

---代词,那。

七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1.---用。

2.---于是、就。

3.---表顺承。

4.---凭借。

5.---在。

6.---表顺承。

7.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凭借、靠。

之:射箭凭手熟的道理。

---乃:于是。

以:用。

10.---就。

11.---宾语前置的标志。

12.---的13.---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

14.而:表转折。

焉:语气词。

15.为:做。

之:指“版印书籍”。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初中常用文言文虚词

初中常用文言文虚词

【初中常用文言文虚词】【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左传》)(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何】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作者:姜晓艳阅读: 1181 时间: 2010-9-30 11:54:14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实词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

(养)2、卑非天质之卑(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3、备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犹得备晨炊(准备)4、被被于来世(影响)皆被绮绣(通“披”,穿)5、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肉食者鄙(目光短浅)6、毕毕力平险(尽)群响毕绝(全部)7、薄薄暮冥冥(迫近,接近)不宜妄自菲薄(轻视)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8、策执策而临之(马鞭)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策勋十二传(记录)束手无策(计谋)9、长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死者长已矣(长远)Zhà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10、称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èn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11、诚帝感其诚(诚心)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惩山北之塞也(苦于)惩善扬恶(惩罚)13、驰愿驰千里足(骑)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4、出皆出酒食(拿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计将安出(产生)15、辞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未尝稍降辞色(语言)16、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18、当当之无愧(承当、承受)当奖率三军(应当)今当远离(将要)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19、道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伐无道,诸暴秦(道义)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20、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21、等等死,死国可乎(同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22、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23、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人皆吊之(慰问)24、度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计,推测)关山度若飞(过,越过)25、端左手执卷端(画幅的右端)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26、恶恶能无纪(怎么)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27、发有时朝发白帝(出发)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à头发)28、凡则凡是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凡三往(总共)29、方方七百里(见方)有朋自远方来(地方)长方形(方正)30、分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必以分人(分配,分给)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本分)31、奉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奉)32、否尚能饭否(fòu用在句末表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陟罚臧否(恶、坏pǐ)33、夫予观夫巴陵胜状(fú,发语词,那)夫环而攻之(fú,发语词,那)夫鼾声起(丈夫)罗敷自有夫(丈夫)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34、扶便扶向路(沿着,顺着)出郭相扶将(挽扶)35、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bì辅佐)以手拂之(轻轻擦过)36、福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此何遽不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37、富与仓禀府库池苑囿之富且大(富丽)家富良马(富有,充足,有许多)38、更即更刮目相待(重新)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更相庆(互相)更上一层楼(再、又)举杯消愁愁更愁(更加)39、苟苟富贵(如果)故不为苟得(苟且)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苟无饥渴(且,或许,希望)40、固固以怪之矣(本来)当汝心之固(顽固,固执)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君子固穷(安守,固守)41、故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余虽愚(所以,因此)42、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无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4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44、冠以才略冠天下(居第一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帽子)既加冠(男子成人礼)45、光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仿佛若有光(光线)46、归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47、过过秦汉之故都(经过)及鲁肃过寻阳(到)人恒过(犯过失)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48、好秦氏有好女(美)好鸟相鸣(美)好收吾骨瘴江边(以便,能够)好为梁父呤(喜欢)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49、号阴风怒号(háo大叫,呼啸)故自号曰醉翁也(hào别号)号为张楚(国号)号令召三老(号令)50、还飞鸟相与还(回家)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同“旋”,xuán回转,掉转)51、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无冻馁之患(忧患)为乡人所患(当作祝害,认为是……祸害)52、惠大五加惠(恩惠)汝之不惠(通“慧”,聪明)53、或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或王命急宣(有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许)54、极此乐何极(尽头,穷尽)南极潇湘(尽,到)尝极东方(穷尽)初极狭(非常,最)55、寂视端容寂(平静)寂寥无人(寂静)56、加而山不加增(更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57、间立有间(jiān一会儿)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间)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量词)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夹杂)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开)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又何间焉(参与)58、见路转溪头忽见(通“现”出现)胡不见我于王?(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接见)曹刿请见(召见,接见)子墨子见王(拜见)见往事耳(知道)贵人过而见之(看见)59、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将领,名词;率领)公将战(将要)出郭相扶将(挽扶)宫使驱将惜不得(无实在意义)60、角于厅事之东北角(角落)梦回吹角连营(号角)61、借每假借于人(借)愿借子杀之(依靠)62、尽担中肉尽(没有了)林尽水源(没有了)利尽南海(全部取得)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63、就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接近,趋向)颓然就醉(接近,趋向)承受即使64、居居十日(过了)不可久居(停留)65、举举大计亦死(发动)管夷吾举于市(被举用)黄生举进士(参加)举国欢庆(全)举世无双(全66、具具答之(通“俱”,全,都)各具情态(具有)67、决孔子不能决也(判断)意难决舍(分别)故决然舍去(断然)68、绝隔绝以为妙绝(极点)群响毕绝(停止,消失)极高的,陡峭的69、开日出而林霏开(散开)连月不开(放晴)旁开小窗(打开)70、可高可二黍许(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71、苦天下苦秦久矣(苦于)苦其心志(使……受苦)何苦而不平(愁)72、乐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钟鼓乐之(使……快乐)而不知人之乐(乐趣)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快乐)73、类绝类弥勒(类似)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同类)74、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的)兵革非不坚利(锐利)怀抱利器(锐利)利尽南海(物资)75、隶世隶耕(属于)隶而从者(跟着)76、良良多趣味(真,实在)此皆良实(善良)77、临执策而临之(面对,对着,当着)临溪而渔(来到,在)临池学书(来到,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近)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将要)78、鳞鳞浪层层(像鱼鳞一样)呷浪之鳞(借代,指鱼)79、令乃令符离人葛婴(命令)忿恚尉,令辱之(让,使)陈守令皆不在(县令)80、妙妙无一人肯泊岸(奇怪)以为妙绝(奇妙)81、名名之者谁(命名,起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故虽有名马(出名的,有名声的,著名的)82、谋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聚室而谋曰(商量)深谋远虑(思考,思虑)83、奇明人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邑人奇之(惊异)长约八分有奇(jī零数)84、骑骑千余(骑兵)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马)85、前其一犬坐于前(前面)狼不敢前(上前)86、强刚强侠气(强悍)赏赐百千强(有余)不可强以仕(勉强)慕义强仁(力行)以弱为强者(强盛,强大)项为之强(通“僵”,僵硬)87、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88、清水尤清冽(清凉)回清倒影(清凉)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清)89、情必以情(实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友情,交情)90、请请献十金(请允许,敬辞)曹刿请见(请求)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请教)91、穷欲穷其林(穷尽,动词)而不其所穷(尽头,名词)乐亦无穷也(穷尽,形容词)穷冬裂风(深)所识贫乏者得我与(贫穷)92、屈猥自枉屈(委屈)手指不可屈伸(弯曲)93、去一狼径去(走开,离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94、阙不知天上宫阙(宫殿)略无阙处(通“缺”,中断)95、容虽席地不容闲(许,让)视端容寂(神色)花态柳情,山容水貌(容貌)96、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奶头)97、善岂爱人之善(专长,名词)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罗敷善蚕桑(擅长,动词)98、尚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尊重,推崇)而君前途尚可(还)尚且99、少少时(shǎo一会儿)宾客意少舒(稍微)饮少则醉(不多)陈涉少时(shào年轻)100、舍至舍(shè学舍,书馆)屋舍俨然(shè房屋)舍文轩而窃敝舆(舍弃)便舍船,从口入(舍弃)意难决舍(丢开,离去)故决然舍去(丢开,离去)舍与你的(施舍)101、尝射于家圃(射箭)乐安敢轻吾射(射箭的技术)102、恶所恶莫甚于死者(超过,厉害,严重)流辈甚称其贤(十分)103、胜此时无声胜有声(取胜,胜出,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美好)高处不甚寒(忍受,能承受)驴不胜怒(忍受,能承受)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104、施然后施行(施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加)105、食食不饱,力不足(吃)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106、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使于秦(出使)使子为使(使者)107、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曾经)千呼万唤始出来(才)108、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109、势逼兵势耳(势头)其岸势犬牙差互(姿势,形状)110、是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动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代词,这样)111、适抱而适市(往)正此地适与余近(正好)其体不适(舒适)112、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得鱼鳆中书(文字,字条)一男附书至(书信)军书十二卷(文件)113、数众数虽多,甚末足畏(shù数目,数量)珠可历历数也(shǔ计算)扶苏以数谏故(shuǒ屡次)已遂述数行(完成)遂逐其师(就,于是)然操遂能克绍(竟,终于)115、所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地方)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所”与“为”组合,表被动)116、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用什么办法)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117、通初极狭,才通人(通过)未能通习吏事(通晓,掌握)政通人和(顺利,顺畅)通计一舟(整个)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通报,传达)中通外直(贯通)不图观瀑一至于斯(想)此可以为援而不可以图(谋取)119、徒叶徒相似(仅仅,只)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免冠徒跣(光着)徒步旅行(光着)120、推推王君之心(推究,考察)其亦欲推其事(推广)121、屯大雪屯门(堆积)屯大泽乡(停驻)122、望先达德隆望尊(声望)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看见)123、为孰为汝多知乎?(以为,认为)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做,制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替,给;做,制造)此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为人五(刻有)故不为苟得也(为了)今为宫室这美而为之(接受)124、谓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对)太守谓谁(是)予谓莲(认为)舍人相谓曰(商量)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太守自谓也(命名)125、文皆披文轩(画着文采)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舍其文轩(彩饰)126、闻余闻之也久(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127、下蕲下(攻下,攻克)日光下澈(向下)下见小潭(往下走)128、鲜芳草鲜美(xiān鲜艳)陶后鲜有闻(xiǎn少)129、贤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如此其贤(有才能)130、相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一起,共同)舍人相谓曰(互相)131、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取得成效)132、屑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133、谢使君谢罗敷(请问)长跪而谢之曰(道歉)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致意)134、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实)谓为信然(确实)岂信然邪(确实)欲信大义于天下(shēn通“伸”,伸张)135、行性行淑均(品德)xíng háng行收兵,比至陈(行军)xíng行深山巨谷中(行走)xíng皆次当行(háng,行列,队伍)行阵和睦(háng,行列,队伍)136、许杂然相许(赞成)时人莫许之(答应,承认,同意)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承认,同意)高可二黍许(大约的数量)曳物许许声(hǔ拟声词)137、学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问)学而时习之(学习)138、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139、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句末语气词)140、艳艳装骑驴(妖艳,艳丽)略无慕艳意(欣慕)141、夷船背稍夷(平)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师夷长技以制夷(少数民族)142、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留给,给予)深追先帝遗诏(死去的人留下的)遗风余思(死去的人留下的)得遗金一块(丢失的)143、已蒹蔬采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虚词(全)

文言虚词(全)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 必有余地矣。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其不受教者常有一二。 4、公问其故。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则齐国其庶几乎?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4、若
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 彰其咎。 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与结盟好。 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⑦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6)“何意”:⑴什么意思。 却不害我, 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⑴如何。 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何由知吾可也?
(8)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二)副词。
1. 于是,就;因而。
2. 缘由,缘由,机缘。
(三)动词
1. 依据
2. 沿袭,接着。
14、于
(一)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 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①于是来宾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口技》)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状况下,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③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行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在这里。)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今)(《崤之战》)
表示被动。
15、与
(一)介词。
②指从今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名词。译为:缘由,缘由。
(六)通假
1.通" 已" ,已经。
2.通" 已" ,止。
认为, 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把……设为。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意思是" 说的就是……啊"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靠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初中阶段文言虚词归纳总汇

初中阶段文言虚词归纳总汇

初中阶段文言虚词归纳总汇文言虚词比现代汉语虚词范围较广,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六类。

初中阶段常见的虚词按其作用可分为十六点。

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yú)、卬(áng)朕(zhèn)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女(rú)尔(ěr)、若、乃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之、其、彼、伊(yī)、渠、厥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它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他的、他们的”。

二、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兹(zī)、之、夫说明: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种”。

远指代词:彼、其、夫说明: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虚指代词:或、某说明:虚指是有所指,但所指的对象并不确定。

“或”可译为“有的、有人”。

无指代词:莫、毋(wú)、无说明:“莫、毋、无”在句中用作主语,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的意思时,就是无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说明:旁指是表示“别的、旁的”的意思。

三、疑问代词问人:谁、孰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或“哪一个”。

问事物:何、曷(hé)说明: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问处所、情况或原因:安、焉、奚(xī)、胡、恶(wū)、盍(hé)、乌(wū)、何说明:问处所、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

四、程度副词表轻度:稍(今译“稍微”)、略(今译“略微、几乎”)、少(今译“稍微”)、颇(今译“略微”)表比较:益(今译“越、更加”)、弥(今译“越”)、愈(今译“更加”)、尤(今译“更加”)、更(今译“更加”)加(今译“更”)、滋(今译“更加”)表高度:殊(今译“很、极、特别、非常”)、颇(今译“很”)、最(今译“最”)、极(今译“非常”)、至(今译“最”)、甚(今译“很”)、绝(今译“极”)、良(今译“很”)、酷(今译“极”)、孔(今译“很”)五、范围副词表全部、概括:皆(今译“全、都”)、咸(今译“都”)、悉(今译“全、都”)、举(今译“全、都”)、俱(今译“全、都”)、尽(今译“都”)、毕(今译“都”)、既(今译“全部”)、凡(今译“一共、总共”)、共(今译“一起、一同”)、并(今译“一起、一同”)、率(今译“全、都”)、偕(今译“一起、一同”)、备(今译“都”)表局部、个别:但(今译“只、仅、不过”)、唯(今译“只”)、止(今译“只、仅”)、徒(今译“只、仅、只是”)、独(今译“只有”)、仅(今译“差不多”)、第(又作“弟”,今译“只、仅、不过”)六、否定副词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译“不”)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七、时间副词表示过去:已(今译“已经”)、曾(今译“曾经”)、尝(今译“曾经”)、既(今译“已经”)、业(今译“已经”)、向(此义繁体字写作“嚮”,与方向的“向”不同,今译“从前、过去”)、初(今译“当初”)、曩(nǎng ,今译“从前、过去”)、昔(今译“从前”)表示现在:方(今译“正在”)、会(今译“正、正巧碰上”、适(shì,繁体字为“適”,今译“刚才”)、向(今译“刚才”)、立(今译“立刻、马上”)表示将来:且(今译“将要”)、将(今译“将要”)、行(xíng ,将、将要)、欲(今译“将要”)、其(今译“将要”)表示经常:常(今译“经常、平常”)、素(今译“一向、向来”)、雅(今译“一向、向来”)表示短暂:俄(今译“不一会儿”)、旋(今译“一会儿、过一会儿”)、须臾(今译“一会儿、片刻”)、且(今译“暂且”)、暂(今译“暂且”)、乍(今译“忽然”)、暴(今译“忽然、突然”)、未几(jǐ,繁体字作“幾”,今译“不久”)、忽(今译“忽然”亟(jí),今译“赶快”)八、情态副词表示确信:诚(今译“真正”)、良(今译“确实”)、信(今译“实在”)、实(今译“确实”)、必(今译“一定”)固(今译(1)坚决;(2)本来)表示缓急:渐(今译“渐渐”)、稍(今译“渐渐”)、徐(今译“慢慢”)、遽(jù,急忙)表示终究:竟(今译“终究”)、终(今译“终究”)、卒(今译“终于”)表示态势:果(今译“果真、果然”)故(今译“故意”)乃(今译(1)却、竟然;(2)才;(3)就、于是)、徒(今译“白白地”)、几(jǐ,繁体字作“幾”,今译“几乎、差点儿”)九、语气副词表示劝勉、命令:尚(可不译出。

14个文言虚词归纳

14个文言虚词归纳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

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妇拍而呜之。

——代人,他。

《口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3、动词“到”、“往”、“去”等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其1、副词。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写方式,包含许多虚词,用于表达语法关系、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1.助词:
•之、乎、者、也、矣、耳、焉、哉、矣、亦、庶、乃、则、与、且、皆、而、乎、若、乘、自、之、其、所、有、无、
者、此、彼等。

2.连词:
•与、及、或、而、若、乃、何、且、然、乎、矣、因、若、即、安、呜、呼等。

3.副词:
•不、亦、已、弗、莫、未、毋、每、屡、往、何、故、尝、豈等。

4.介词:
•于、乎、之、以、若、对、随、由、自、從、於、予、余、乎等。

5.叹词:
•哉、乎、欤、矣、吁、嗟等。

6.语气词:
•乎、哉、矣、焉、耳、欤、吁、嗟、矣、吧等。

7.感叹词:
•哉、嗟、哀、欤、呵、吁、乎等。

8.代词:
•之、其、彼、此、是、彼、其、吾、尔、予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语法和修辞功能,用于表达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感情、态度等。

了解这些虚词的使用有助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
“从”。如: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公输》)
。如: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
“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
②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
。如: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心亭看雪》 )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

3.代词,相当于“之” ①忽啼求之,父异焉。 ②
。如: (《伤仲永》)
专业资料分享
Word 格式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 如:
(《桃花源记》 )
③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
④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
+之 +名词 / 名词性短语。如: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③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
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①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
②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
⑤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 (《公输》)
5.递进关系,译作“而且” “并且”或不译。如: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二章》 )
⑤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
专业资料分享
Word 格式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①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 ②受制于人。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
,后一个“其”可译
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 )
④其恕乎。(大概,也许) (《论语》)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 )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在那里”。
①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
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怒触不周山》 )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判论战》 )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唐雎不辱使命》 ) (《陈涉世家》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 “可是”“却”。如:
①夫汉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 )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隆中对》)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唐雎不辱使命》 )
⑤以衾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 )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 ④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
‘“因而”。如:
(《愚公移山》 )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 (《狼》)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 )
③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
④寡人欲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
+之 +谓语动词 / 介词。如: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
④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
的原因”等,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
⑤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 )
⑥亮躬耕陇亩,好为 <<梁父吟 >> 。(《隆中对》)
⑦为坛而盟。 (《陈涉世家》 )
3.以为,认为。
如:
①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源自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4.成为,变成。
如: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
②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如: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 )
③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
④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论语》)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 ①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接着”,或不译。如:
。如: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 )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②
。如: (《陈涉世家》 )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
“竟然”。如: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送东阳马生序》 )
②见渔人,乃大惊。 (《送东阳马生序》 )
(《〈论语〉十则》 ) (《口技》)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那个”、“那些”、“那里”。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
③其喜洋洋者也。 (《醉翁亭记》 )
也可译作“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狼》)
“为了”。如: 《鱼我所欲也》 )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等到”,如: (《晏子故事两篇》 )
【者】
1.结构助词,译作“
,, 的”“,, 的人” “ ,, 的事物” “ ,, 的情况” “ ,,
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 )
。如: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 ②皆以我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格式:于 + 动词。如: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 “因为”。如: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 ②
【为】 (一)“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
“就是”。如:
1.是。 如:
①必为有窃疾矣。 (《公输》)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③此为何若人?( 《公输》) ④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 )
2.做。 如:
①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公输》)

? (《岳阳楼记》 )
(二)“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
“对”等。如: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
③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