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第六讲——节日民俗
中国传统民俗简介
中国传统民俗简介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民俗是独特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一直秉承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些观念和准则都体现在各种民俗活动中。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民俗进行简单介绍。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持续十五天。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烟花、吃饺子、拜年等。同时,春节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家与亲人团聚,共度佳节。
二、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5日左右举行。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插柳等传统活动。
三、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活动。此外,端午节还有贴艾草、挂菖蒲等传统习俗。
四、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中秋节是人们祭拜月神的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等传统活动。此外,中秋节还有猜灯谜、玩兔子等传统习俗。
五、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九日举行。重阳节是纪念老人的节日,人们会前往老人家中探望,表达对老人的敬爱之情。此外,重阳节还有登高、插茱萸等传统活动。
六、腊八节
腊八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腊八节是祈求丰收的节日,人们会吃腊八粥、挂蒜等传统习俗。此外,腊八节还有打麻将、唱戏等传统活动。
七、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元宵节是庆祝团圆的节日,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等传统活动。此外,元宵节还有放烟火、舞龙舞狮等传统习俗。
岁时节日习俗
岁时节日习俗
篇一: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
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
【教学目的】
掌握岁时节日民俗形成的原因,掌握我国岁时民俗节日的分类及特征;了解汉族及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岁时节日及其民俗。
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三、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这两个部分是有紧密联系的。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
和传承。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
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
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
中华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华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华民俗是指中国各地区民间的传统风俗和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俗
丰富多彩,涵盖了节日、婚礼、葬礼、饮食、服饰、工艺等各个方面。在这里,我将从各
个方面来总结中华民俗的知识点。
一、节日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春
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赏花灯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大节日,也是休息修整的时候。人们会到祖先的坟
墓前扫墓、祭祖,并进行一些纪念活动。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节气之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日子。中秋节的习俗包括赏月、吃
月饼、赏桂花等。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华山的望乡台《桂屋记》这个故事而
设立的。人们在这一天会赏菊花、登高、饮菊花酒等。
二、婚庆
1. 婚礼习俗:中国的婚礼习俗丰富多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比如,北京的婚礼要吃
喜糖,四川的婚礼要喝结发酒,广东的婚礼要悬飘带,等等。
2. 嫁妆:婚礼中的嫁妆是新娘家送给新娘的一些物品,如首饰、衣物、家具等。嫁妆的多
少和品质代表着新娘家的诚意和新娘的地位。
3. 三替习俗:三替是指新婚夫妇参拜天地、家庙和妯娌的习俗。在这一天,新娘会换上三
套新衣服,每次更衣都要在亲友的帮助下完成。
4. 四相扭与认字:婚礼当天,新娘要进行四相扭和认字的仪式。四相扭是指离开娘家时的
第六章民俗文化
第一次加冠的意义是表示缅怀先祖,不忘祖
德。
第二次加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弁是地位居中者。皮弁是用于
军礼、田狩礼,意味着冠者可以辅佐朝政, 保家卫国。
二、成人礼仪
第三次加的爵弁地位最高,是随国君祭祀场
合才可穿戴。当时人们以祭祀为精神核心, 是宗法制的重要表现,拥有祭祀权至关重要。 完成爵弁的加冠,就意味着从此可以参与重 要的祭祀活动,也就意味着被所在阶层正式 接纳。
缸炉是早年间北京满人饽饽铺
的一种点心,由火炉烧缸的烤 制工具烘烤而成并以此命名。 旧时,看望亲朋好友,特别是 老人及坐月子的产妇,缸炉是 必不可少的。缸炉虽比蛋糕硬, 但味道甜香,很好吃。梁实秋 先生曾把缸炉称做满汉细点, 也叫“缸捞”或“干酪”。
还有一些习俗惯例,就是婴儿诞生时,家里的
人要煮红蛋分送亲友。通常生男孩红蛋要分送单数,
“洗三”,婴儿出生后 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 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 吉,这就是“洗三”, 也叫做“三朝洗儿”。 “洗三”的用意,一是 洗涤污秽,消灾免难; 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 利。
一、诞生礼仪——三朝礼
“洗三”时,家人要摘一些槐枝、艾叶,用温开
水浸泡后加入花椒、草药等作为洗澡水,请有经 验的接生婆为婴儿洗涤全身,边洗边唱祝词。如 桂元,桂元,连中三元
2、给宝宝拍百日写真集
一、诞生礼仪——周岁礼
中国社会风俗
中国社会风俗
中国社会风俗
——节日、服饰、孝道
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
一、中秋节
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有人统计,各地区、各民族有影响的节日就有160多个。传统节日具有浓厚家庭伦理特色,遵守礼仪和道德是节日风俗基本原则。
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涂雄黄、吃粽子,七夕看牛郎织女相会,中秋团圆,所有的节日几乎都在家庭组织下进行的。因此,在古代离开家或没有家,也就没有了节日。节日期间,亲戚、朋友之间繁琐的互访、馈赠,流于世俗的应酬,都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礼尚往来的珍视。唐代王维诗“每蓬佳节倍思亲”,宋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所以被千古传颂,就是因为它是中国人阖家团圆观念的切身体验。
今天是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关于中秋节,我们先看看关于月宫的传说。
早在战国之前,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问》中说:“顾菟在腹”,后闻一多先生考证,顾菟就是蟾蜍,所以古人称月亮为“蟾宫”。西汉《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这就是嫦娥奔月的传说。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教治兵”。由于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古人要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叫“秋社”,这些活动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
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从汉代开始的祭月逐渐演变出赏月之风。但并没有固定在八月十五,所以没有形成节日。
中秋节正式形成是在唐代。据传,八月十五夜,唐玄宗备酒宴,
传统节日及节日风俗ppt
清明节:扫墓、踏青
清明节风俗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扫墓和踏青是其中的重要风俗。 扫墓是祭奠先人的习俗,踏青则是享受春天的气息。
扫墓习俗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 等物品,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踏青习俗
踏青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走出家门,欣赏春 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定义
分类
节日起源
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是为了祈求丰 收、祭祀祖先和庆祝重要事件而设立的。
发展历程
随着历史的演变,传统节日逐渐融入了各个民 族的文化特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 统 节 日 风 俗
春节:贴春联、放鞭 炮、吃团圆饭
春节风俗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来庆祝。春联寓意吉祥,鞭炮驱邪避凶,团圆饭象征家 人团聚。
端午节风俗
01 赛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风俗。
赛龙舟的意义
02 赛龙舟是祈求丰收和驱邪的重要仪式,通过齐心协力划船表达团结精神。
吃粽子的象征
03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象征着团圆和丰收,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中秋节风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赏月和吃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
的风俗。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传统节日的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维系民 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俗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 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 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 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 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 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 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 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 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 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中国民族民俗概况:
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中国人口分布格局:东南密、西北疏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居住
第 二 节 汉 族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 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 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 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 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 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 基督教等。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PPT课件
习俗
守岁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吃香肠,腊肉 看春晚(近年来才有
30
放鞭炮
31
贴春联
32
过年赏花
赏灯习花俗灯自
古由来已 久,到了 北宋发展 到了极致。
一直流传 到现在, 南京的夫 子庙灯会
33
守岁,吃年夜饭
•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 年俗活动之一 。除夕 之夜,各相与赠送, 称为“馈岁”;酒食 相邀,称为“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 称为“分岁”;大家 终夜不眠,以待天明, 称曰“守岁”。
答案:A
49
“福”字是则指“福气”、“幸福”。春 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 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 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怎样贴“福” 字的习俗?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 A 正着贴 B倒着贴 C 反着贴
答案:B
50
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 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 ), 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象征今年做什么事都 会顺利,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也 宣告新年开始。这项习俗的名字是什么? A 打开门炮 B 贴年画 C 祭财神
后来李世民夜宿霍邑衙门,多次在梦中被两个无头人惊醒。李世民仔细琢磨,这 两人一个像公元617年在霍邑被斩的隋将宋老生,另一个却像那个被充作刘武周割了头 的人。这两个无头鬼时时骚扰,使得李世民坐卧不宁。李世民召见徐茂公求计,徐茂 公道:“主公屈杀这似刘武周之人,是因为急于收降敬德将军,主公可派敬德将军夜 守衙门,也许得以安宁。”李世民依言,使尉迟恭守门,果然那个似刘武周的冤魂不 再来扰,而那个像宋老生的冤魂仍至。李世民再次求计于徐茂功。徐茂功道:“臣闻 宋老生虽为隋将,但其忠勇可嘉。听说宋老生极敬佩秦二哥为人,试增派秦二哥夜守 衙门,或许得安。”李世民依言增派秦琼夜守衙门,果然宋老生冤魂也不再来。
中国民俗节日ppt课件
赏菊
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人 们在这一天会欣赏菊花,并饮
用菊花酒,以祈求长寿。
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特有的食品, 由米粉制成,上面加上各种水 果和坚果,寓意着步步高升。
重阳节的文化和象征意义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代 表着中国人民对生命、健康和长
寿的追求。
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丰富多彩, 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智
02
春节
春节的日期和历史
春节的日期
春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也称 为“过年”或“新春”。
春节的历史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 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据史书 记载,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 首祈年祭祀,由此演变而来。
春节的庆祝方式
家庭团聚
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到家乡与 家人团聚,共度佳节。这是春
节最重要的庆祝方式之一。
。这种习俗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端午节的文化和象征意义
爱国精神
端午节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Hale Waihona Puke Baidu更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庆祝端午 节,人们可以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家庭团圆
端午节是一个家庭团圆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庭成员会一起包粽子、 一起观看龙舟比赛,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这种家庭团圆的氛围不仅让人们感 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也能促进亲情和友谊的进一步加深。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
民酒 高 重 主 为 阳 萸 要 农 6 俗、 气 阳 要 一 节 、 有 历 活食 爽 登 内 个 中 食 登 九 重 动花 之 高 容 以 的 菊 高 月 阳 。糕 时 消 的 登 信 花 、 初 节 ,结灾游高仰糕赏九 依伴观乐、成等菊日 然郊念性赏分。、为 是游早节菊日随饮重 民、已日、渐着菊阳 间赏淡。宴淡岁花节 广菊然到饮薄月酒。 泛、,了、,流、其 流饮而近赋而逝 活 传菊趁现诗演,佩动 的花秋代为变重茱主 ,
岁时节日的由来
来自百度文库
二 岁时节日的发展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 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第二节 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一 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二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 1 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 2 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 – 3 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3 清 明 节
五代· 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4 端午节
明· 饮菖蒲酒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 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 妨纵饮入醉乡!
七夕节
七夕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星在 七月七日这天会合,故称。王勃的《七夕赋》点出了一年 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夜 晚。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 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 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 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 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习俗PPT课件(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元宵节等)
一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生 产、生活及祭祀三大类型;除了某些单 独的祭祀节日外,在大部分生产与生 活类传统节日中,祭祀也是最主要的 活动内容之一;此外,这三种类型的节 日都被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岁时节令 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起来。
1、二十四节气 2、历法(黄历):从夏历到公元纪年 3、传统节日体系→ 多元的节日体系
1月1日元旦 2月2日世界湿地日2月14日情人节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3月5日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国际妇女节3月9 日保护母亲河日 3月12日3月14日白色情人节 3月14日国际警察日 3 月15日世界消费者权益日 3月21日世界森林日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 3 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4月1日愚人节 4月5日清明节 4月7日世界卫生日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3日世界哮喘日 5月4日中国青年节 5月8日世 界红十字日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 5月17日世界电 信日 5月20日全国学生营养日 5月23日国际牛奶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 日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6月6日全国爱眼日 6月17日世 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 6月25日全国土地日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7月1日国际建筑日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纪念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8月12日国际青年节 9月8日国际扫盲日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 9月16日中国脑健康日 9月16 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9月21日世界停火日 9月27 日世界旅游日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ppt
中秋节习俗
赏月
中秋之夜,家人团聚,抬头赏月,欣赏明 月之美,感受宇宙之浩瀚。
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种类 繁多,口味各异,寓意着团圆美满。
猜灯谜
中秋之夜,人们聚在一起,猜灯谜,玩耍 嬉戏,欢度佳节。
赏桂花
桂花是中秋节的象征之一,人们会欣赏桂 花,饮用桂花茶,寓意着吉祥如意。
中秋节美食
03
01
拜年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互相, 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尊重。
05
02
祭灶神
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人们会 给灶王爷准备供品,祈求来年丰收,家庭和 谐。
04
吃年夜饭
除夕夜的晚餐,通常是家人团聚在一起,共 同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
06
舞龙舞狮
在春节期间,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表演舞龙 舞狮的队伍,这是为了驱邪扬善,迎接好运 ,象征着祥瑞和好运的到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端午节时间
端午节的时间为每年的农 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历史
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 的重要节日,历史悠久, 传承至今。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是最富民族特色的习 俗之一,也是最为盛行的活动之一 。
挂艾草、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会在门口挂艾草和 菖蒲,以求驱邪避灾。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的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各地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民间艺术和民间体育活动。重点分析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主要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及其在不同地区的特色表现。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
教学重点:主要节日的习俗、民间艺术和民间体育活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民俗文化。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第六章内容,分析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
4. 例题讲解:以春节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及地域差异。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其他节日的习俗,并分析其意义。
六、板书设计
1. 旅游民俗文化
2. 主要内容:
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民间艺术:剪纸、泥塑、戏曲等
民间体育活动: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3. 地域差异:南方与北方的春节习俗比较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简述春节的起源及主要习俗。
(2)分析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3)举例说明民间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
2. 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浓厚,课堂氛围活跃。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地域差异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第六章宗教与民俗课件
这个名词原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 间的智慧” 。他出版过《民俗学报》、 《民俗学》等杂志。
从1878年至1981年,英国民俗学会已先 后召开过103次年会。
(四)我国的民俗学研究
我国的现代意义的民俗研究, 一般认为起自1920年北京大 学的歌谣研究会,但实际上 在清代末已有出现,如张亮 采的专著《中国风俗史》。
经济的民俗中也还有“服饰的信仰习俗 惯制”、“信仰的饮食惯制”、“有关 房屋的信仰”等等内容涉及宗教信仰。
(六)宗教的民俗性特征
宗教性民俗是整个民俗中最有影响、几 乎无处不在的部分。
由于宗教和民俗都具有历史悠久,人群 覆盖面广的文化学特点,宗教性民俗同 样具有相似的特色。
其一,宗教性民俗具有群众性
10.各种文明社会宗教一般都带有大众 化的自觉信仰意识,因而教徒的宗教意 识无论何时何地都相当清晰,并无明显 的功利主义色彩。
而民俗信仰一般无自觉信仰意其信仰人 往往带有极为明显和狭隘的功利主义性 质,其崇拜对象和信仰范围往往根据个 人、家庭或小集团的利益或某一具体需 要或目的所决定;
11.各种文明社会宗教都供奉纯属本教的 神祇。
社会民众特别是社会底层民众都热心、 虔诚地参与各种有宗教色彩的或者历史 上原属于某种宗教的信仰的民俗活动。
其二,宗教性民俗具有传统性 其三,宗教性民俗具有融合性 其四,宗教性民俗具有社会性
第六讲 农业民俗
第六讲农业民俗
1、农业民俗概述
2 、中国汉族农业民俗
3 、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
4 、中国港澳台农业民俗
5 、外国农业民俗
口典型案例
口本章小结
口关键概念
口复习思考题
口实训题
口自测题
教学目的农业民俗是人类社会遍及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是人类农业出产活动的相沿成习。农业民俗构成了村子田园风情的根底
局部,以其特有的生态性和质朴性深受都会旅游者的宠爱,因
而了解中外农业民俗为旅游工作者所必需。在学习农业民俗的
流变、类型、特征和制约因素的根底上,进一步掌握我国汉族、
主要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农业民俗,以便在旅游
开发筹划、效劳办理中灵活运用。
一、农业民俗概述
农业民俗属于农业文明范畴,构成了物质出产民俗的根底和特色局部,以它特有的生态性与质朴性,为现代都会旅游者所喜爱。
1、农业民俗的发生与开展
农业出产活动相沿成习农业民俗。农业民俗是人类在持久的农业出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反映了农业出产的底子过程与经验诸内容的模式化行为。
就世界范围而言,农业出产大体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的演变,农业民俗也相应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传袭与变化。由于历史、地舆条件不同,不同民族、地域与时代的农业民俗存在差别。
〔l〕原始农业民俗
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是以磨制石器、木器东西为主,采用“刀耕火种〞的游耕与锄耕方法,通过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出产的农业。西亚、北非、中国、印度、中美洲等地古老文明的呈现,最初便同原始农业的发生有关。人类早期使用的东西为木棒,同时把石斧、石锄等颠末磨制了的石器缚在木棍上,用来开荒掘地、种植作物。单个劳力缺乏,就靠许多人调集劳动,由此而形成了互助共耕的习俗。人们砍倒并放火烧掉地面的植物,将种子播到地面,依靠草木灰和土壤的固有肥力而使作物发展发育,不劳而获。这里的地力耗尽了,就易地而种。这便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游耕习俗,在今天的一些掉队民族和地域仍然稀疏可见。由采集开展而来的原始种植业,最初主要由妇女承担,男子在后来才占主导地位。在更为广泛的地域发生了从捕猎动物到驯养动物的原始畜牧业,有许多民族部落开始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于原始农业的出产技术程度低,以及收获的不不变.人们仍然保留着采集与打猎习俗,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在我国,从母系氏族社会到夏商周三代,“五谷〞、“六畜〞已经呈现,出产东西从木石东西开展到青铜东西,新的耕作制度逐步形成。
中国民俗旅游第六章
2、迎春活动
❖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小年是整个春 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 尘和祭灶。
贴门神
高大威猛 祈求安宁
招财进宝 企盼富贵
你知道贴门神的要求吗?
春联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 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冬去犹留诗意在 春来身入画图中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祭
❖接神
祖
踩祟
•送财神
放爆竹
❖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 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 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 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 饮屠苏酒,吃隔年饭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
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 2、灯火与灯谜
•点彩灯
元宵猜灯谜
比拼智慧 益于身心
猜一猜:
向日
葵
❖ 远看一朵花,近看一脸麻(猜一花名)
❖ 牛头马面在聊天(猜一成语) 鬼话连篇
❖ 一串一串挂树上,兄弟姊妹住一块,有紫有红 真漂亮(猜一水果) 葡萄
❖ 孔雀收屏(猜一人名)
关
❖ 外表白如雪,肚里一团黑,从来羽不偷窃,硬说他
是贼(猜一水中生物) 乌贼
❖ 1月8日:周恩来逝世纪念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七夕(乞巧、女儿)节
起源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诗·小雅·大东》;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 (厢)。”
汉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 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一、春节
2、春节的主要民俗活动 吃腊八粥 扫尘(扫年) 除夕贴年画、剪纸、春联、门神、守岁、包饺子 放鞭炮 拜年 元宵
舞龙灯、舞狮
跑旱船
挂灯笼
吃汤园
二、三月三
大约起源于周朝 由“祓禊 ”到“曲水流觞”。 游春踏青 大理三月三歌会与三月街
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 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
三、节俗的构成要素
时间——特定的日期 心理及文化客体 ——观念性因素 相沿承袭的仪式性、 社交性和娱乐性活动
四、节俗的特点
地域性和综合性 文化性和娱乐性 纪念性和周期性 稳定性和发展性
第二节 节俗的起源与发展
一、节俗的起源
1、时间前提 三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基本定型 2、基本途径 原始崇拜与信仰 迷信与禁忌 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纪念 季节的转换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端午节
“端午”的含义:
“端”是“开始”的意思,古代“午”与“五” 通用,所以又称“端五”或“端阳”。原指每 月五日,后来专指五月五日。唐时因避玄宗讳 而正式改称。
端午的来由
古代吴越族举行龙图腾祭的日子。到宋代才由官 方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龙舟竞渡
吃棕子
与“五”有关的习俗
“五色长命线”:红、黄、蓝、白、黑 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 龙船花。 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 瓣包子、雄黄酒
三、清明(寒食)节
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 十五日,斗指为乙,为清明。”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 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主要是清 明。 寒食节与清明的合并。
主要节俗
禁火寒食 春秋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
祭祖与扫墓 秦以后开始,至唐时盛行。
踏青(春游、探春、寻春) 荡秋千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所创,汉武帝时改 “千秋”为“秋千”。 打球、放风筝、拨河
四、我国节俗的发展历程 ——起、承、转、合
起(萌芽期)——先秦 文化素材:节气、历法、原始宗教和崇拜 特 点:大部分节日已经产生,但内容尚不
丰富,形式比较单一,流行区域不广,时间 尚未完全确定。 承(融合成长定型期) 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宗教的 影响以及民族大融合使节日 民俗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四、我国节俗的发展历程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主要习俗
祭拜牛郎织女
主要习俗
乞巧
六、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主要习俗 1、祭月、赏月和拜月 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魏晋开始有中秋赏月之举。 2、中秋节与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
七、冬至节
与清明一样是由节气转化而来的少数节日。 周至秦的“小年”。 汉代的“贺冬”。 魏晋以后的”亚岁“。 宋以后形成现在的习俗。 1、吃饺子防冻。 2、祭祖。
第五讲 中国的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一、节日的概念
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设置的、 被 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某些时间 单位。
二、节俗的概念
一定地区的人们在所设置的时间单位内, 基于一种崇拜、纪念或企盼心理而开展各种 用以表达慰藉心理的活动及其各种事物的总 称,也就是指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所表 现的相沿承袭的各种活动. 节俗不仅记载了人们对自然 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程度, 也显示了不同社会阶段的经济、 文化与科技水平。
转(转变期)——唐宋 由迷信、禁忌与禳除的神秘型 向娱乐和礼仪型转变,真正成 为“佳节良辰”。
合(重新整合期)——明清 一定程度的复古,文化娱乐 性和礼仪应酬性加强,经济性淡化。
第三节 我国主要的节俗
一、春节
1、“年”的含义及来历
“年”最早的含义是指作物的生长周期。《说文·禾 部》:“年,谷熟也。” 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农历)”。夏以正月初一(朔日) 为“岁首”。商以十二月初一为“祀首”。 “年”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周代。周以十一月初一为 “年”。 秦以九月初一为“年”。 西汉武帝时期恢复夏历。称正月初一为“元旦”。 辛亥革命后,公历与农历分开。 新中国成立后,定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的时间界限:从腊月初八至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