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第六讲——节日民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七夕(乞巧、女儿)节
起源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诗·小雅·大东》;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 (厢)。”
汉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 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一、春节
2、春节的主要民俗活动 吃腊八粥 扫尘(扫年) 除夕贴年画、剪纸、春联、门神、守岁、包饺子 放鞭炮 拜年 元宵
舞龙灯、舞狮
跑旱船
挂灯笼
吃汤园
二、三月三
大约起源于周朝 由“祓禊 ”到“曲水流觞”。 游春踏青 大理三月三歌会与三月街
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 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
三、节俗的构成要素
时间——特定的日期 心理及文化客体 ——观念性因素 相沿承袭的仪式性、 社交性和娱乐性活动
四、节俗的特点
地域性和综合性 文化性和娱乐性 纪念性和周期性 稳定性和发展性
第二节 节俗的起源与发展
一、节俗的起源
1、时间前提 三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基本定型 2、基本途径 原始崇拜与信仰 迷信与禁忌 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纪念 季节的转换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端午节
“端午”的含义:
“端”是“开始”的意思,古代“午”与“五” 通用,所以又称“端五”或“端阳”。原指每 月五日,后来专指五月五日。唐时因避玄宗讳 而正式改称。
端午的来由
古代吴越族举行龙图腾祭的日子。到宋代才由官 方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龙舟竞渡
吃棕子
与“五”有关的习俗
“五色长命线”:红、黄、蓝、白、黑 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 龙船花。 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 瓣包子、雄黄酒
三、清明(寒食)节
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 十五日,斗指为乙,为清明。”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 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主要是清 明。 寒食节与清明的合并。
主要节俗
禁火寒食 春秋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
祭祖与扫墓 秦以后开始,至唐时盛行。
踏青(春游、探春、寻春) 荡秋千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所创,汉武帝时改 “千秋”为“秋千”。 打球、放风筝、拨河
四、我国节俗的发展历程 ——起、承、转、合
起(萌芽期)——先秦 文化素材:节气、历法、原始宗教和崇拜 特 点:大部分节日已经产生,但内容尚不
丰富,形式比较单一,流行区域不广,时间 尚未完全确定。 承(融合成长定型期) 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宗教的 影响以及民族大融合使节日 民俗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四、我国节俗的发展历程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主要习俗
祭拜牛郎织女
主要习俗
乞巧
六、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主要习俗 1、祭月、赏月和拜月 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魏晋开始有中秋赏月之举。 2、中秋节与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
七、冬至节
与清明一样是由节气转化而来的少数节日。 周至秦的“小年”。 汉代的“贺冬”。 魏晋以后的”亚岁“。 宋以后形成现在的习俗。 1、吃饺子防冻。 2、祭祖。
第五讲 中国的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一、节日的概念
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设置的、 被 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某些时间 单位。
二、节俗的概念
一定地区的人们在所设置的时间单位内, 基于一种崇拜、纪念或企盼心理而开展各种 用以表达慰藉心理的活动及其各种事物的总 称,也就是指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所表 现的相沿承袭的各种活动. 节俗不仅记载了人们对自然 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程度, 也显示了不同社会阶段的经济、 文化与科技水平。
转(转变期)——唐宋 由迷信、禁忌与禳除的神秘型 向娱乐和礼仪型转变,真正成 为“佳节良辰”。
合(重新整合期)——明清 一定程度的复古,文化娱乐 性和礼仪应酬性加强,经济性淡化。
第三节 我国主要的节俗
一、春节
1、“年”的含义及来历
“年”最早的含义是指作物的生长周期。《说文·禾 部》:“年,谷熟也。” 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农历)”。夏以正月初一(朔日) 为“岁首”。商以十二月初一为“祀首”。 “年”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周代。周以十一月初一为 “年”。 秦以九月初一为“年”。 西汉武帝时期恢复夏历。称正月初一为“元旦”。 辛亥革命后,公历与农历分开。 新中国成立后,定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的时间界限:从腊月初八至正月十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