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让你看懂土壤修复各种标准值
土壤修复目标值
![土壤修复目标值](https://img.taocdn.com/s3/m/145dce2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b.png)
土壤修复目标值一、什么是土壤修复目标值?土壤修复目标值是指在进行土壤修复工作时,确定的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被认为是修复成功的数值。
这个数值通常是根据土壤污染程度、修复技术和修复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
二、土壤修复目标值的重要性1. 确定治理措施:通过确定土壤修复目标值,可以更准确地选择适合的治理措施,避免过度或不足治理。
2. 评估治理效果:通过比较治理前后的土壤污染程度,可以评估治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3. 保障环境质量:通过制定严格的土壤修复目标值,可以保障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安全。
三、如何确定土壤修复目标值?1. 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规规定了不同类型污染物在土壤中允许存在的最高浓度限值。
2. 参考国际经验:可以参考国际上类似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技术,借鉴其经验。
3.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根据土壤污染程度、修复技术和修复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土壤修复目标值。
四、土壤修复目标值的分类1. 限制性目标值:指达到这个数值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已经低于法律法规规定的最高浓度限值,可以恢复为农田或者其他用途。
这种目标值通常适用于轻度和中度污染地区。
2. 目标性目标值:指在治理过程中,通过对污染物浓度进行控制和调整,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这种目标值通常适用于重度污染地区。
五、如何评估土壤修复效果?1. 采集样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方法采集样品,并记录好相关信息。
2. 测定数据: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得出各项指标数据。
3. 比较分析:将治理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治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4. 制定评估报告:根据比较分析结果制定评估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结论制定合理的土壤修复目标值是土壤修复工作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够保障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安全,还能够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
因此,在进行土壤修复工作时,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规定,参考国际经验,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土壤修复目标值。
土壤修复标准
![土壤修复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4048f6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a.png)
土壤修复标准土壤修复是指对受到污染或破坏的土壤进行治理和修复,以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能力。
土壤修复标准是指在土壤修复过程中所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旨在保障修复效果和环境安全。
土壤修复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土壤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土壤修复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土壤修复标准应当明确修复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土壤受污染的程度和类型,制定相应的修复目标,包括恢复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的生物学功能、减少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等。
同时,还应当明确修复的要求,包括修复工艺、修复时间、修复成本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土壤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土壤修复标准应当明确修复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要求。
在土壤修复过程中,应当对修复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修复效果符合标准要求。
监测和评估内容应当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植物等方面的指标,以全面评价修复效果。
此外,还应当明确监测和评估的频次和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再次,土壤修复标准应当明确修复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要求。
在土壤修复过程中,应当对修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以确保修复过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风险评估和管理应当包括对修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传播进行评估,以及对修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修复过程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最后,土壤修复标准应当明确修复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要求。
在土壤修复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修复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以确保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修复效果的达标。
监督和管理要求应当包括对修复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修复过程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修复标准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维护土壤修复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综上所述,土壤修复标准是土壤修复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对于保障修复效果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砷修复目标值 标准
![土壤砷修复目标值 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91ef53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c.png)
土壤砷修复目标值标准
土壤中的砷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针对土壤中砷的修复目标值和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对于土壤中砷的修复目标值和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当地的环境法规和土壤质量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砷修复目标值和标准的讨论:
1. 美国环保局(EPA)制定了土壤中砷的风险评估标准,根据不同土壤用途(如农业、工业或居住区),土壤中砷的允许浓度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居住区土壤,EPA规定土壤中砷的允许浓度为20至39毫克/千克。
而对于农业土壤,允许浓度可能更高,为41至140毫克/千克。
这些数值可以作为土壤砷修复的目标值。
2. 欧盟对土壤中的砷含量也有严格的监管标准。
根据欧盟土壤框架指令,土壤中砷的允许浓度为6至20毫克/千克,具体数值取决于土壤类型和用途。
3. 中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规定了土壤中砷的允许浓度标准。
对于砷的限量标准为0.5至20毫克
/千克,具体数值根据土壤用途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除了以上提到的国家和地区标准外,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针对土壤砷含量的修复目标值和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通常考虑了土壤用途、人体暴露途径、环境风险评估等因素。
在进行土壤砷修复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法规和标准来制定修复方案,以确保修复达到相应的目标值和标准。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修复成本、技术可行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修复策略。
工业用地土壤修复标准
![工业用地土壤修复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300c2a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b.png)
工业用地土壤修复标准工业用地土壤修复标准是为了保护土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人民健康而制定的。
它对工业用地污染土壤修复的目标、方法和标准进行了规定,旨在实现土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工业用地土壤修复的目标是将受污染土壤的环境功能恢复到合理的水平。
修复的方法主要包括分区复垦、物理治理、化学治理和生物治理等。
分区复垦是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和程度,将受污染的土壤按照一定的方式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进行修复。
物理治理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等,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通透性。
化学治理是通过添加或调整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如调整pH值、添加各种修复剂等,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毒性。
生物治理是利用生物技术,如植物修复、土壤微生物修复等,加速土壤中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和相关法律法规,工业用地土壤的修复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污染物限值标准:根据不同的污染物种类和土壤类型,确定土壤中污染物的最大容许含量或限值。
例如,重金属元素的限值标准应根据土壤类型和用地功能的不同来设定。
2. 修复目标:修复目标可以根据土壤受到的污染程度和土壤环境的功能需求来确定。
例如,对于严重受污染的土壤,修复目标可以是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降至国家标准以下。
3. 修复技术:明确适用于工业用地土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
修复技术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修复技术。
4. 修复评估:规定修复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要求,包括对修复效果的评估指标和方法等。
另外,工业用地土壤修复标准还应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修复过程中的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
例如,可以要求在修复过程中尽量采用非破坏性的修复技术,降低对土壤的二次破坏,同时促进土壤功能的恢复。
总之,工业用地土壤修复标准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土壤污染程度、用地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以实现土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工业用地土壤修复标准
![工业用地土壤修复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c2e1ec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5.png)
工业用地土壤修复标准工业用地土壤修复是指针对受到工业化生产活动等因素污染的土壤进行恢复和修复工作,以提升土壤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健康。
为了确保工业用地土壤修复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土壤修复标准。
一、土壤污染评估标准工业用地土壤修复标准的第一步是进行土壤污染评估,确定土壤受污染程度的基准,并提供决策支持。
以下为常见的土壤污染评估指标:1. 污染物浓度:包括重金属、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水平。
常用的污染物指标包括重金属的铅(Pb)、汞(Hg)、镉(Cd)、铬(Cr)等,以及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物。
2. 污染物迁移性:污染物的弥散状况和迁移能力,对评估土壤污染扩散的风险至关重要。
常用指标包括土壤颗粒大小、pH 值、有机质含量等。
3. 毒性效应:土壤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例如土壤中的金属离子对植物的毒害效应等。
二、土壤修复目标标准在确定土壤污染程度后,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壤修复目标标准,即修复土壤至可接受水平的指标。
以下为常见的土壤修复目标标准:1. 污染物浓度标准:根据不同的土壤用途(如农田、公园、工业用地等),确定土壤中各类污染物的最高容许浓度。
2. 脱毒率标准:通过修复措施,使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至符合相关标准,脱毒率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3. 生态修复标准:对于工业用地土壤,重点关注是否修复到符合生态系统需求的状态,包括植物生长状况、土壤微生物活性、生态风险等指标。
根据不同生态系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生态修复标准。
三、土壤修复技术标准土壤修复的具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标准对于修复效果至关重要。
以下为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标准:1. 修复方法和工艺:包括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等修复方法的选择和实施要求。
2. 修复剂的应用标准:不同修复剂的使用剂量、添加时间、混合方式等应符合相关标准。
3. 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对修复后的土壤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污染物浓度、土壤质地、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四、土壤修复监测标准随着土壤修复工作的进行,需要通过监测评估修复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bd5b5a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7.png)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而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科学评价土壤的养分含量,制定了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以便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修复工作。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主要包括有机质、氮、磷、钾等多个指标,下面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养分之一,它对土壤的肥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水平。
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高有机质土壤、中有机质土壤和低有机质土壤三个级别。
高有机质土壤通常具有良好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适宜种植作物;中有机质土壤肥力一般,可通过施肥和耕作改良;低有机质土壤肥力较差,需要加强有机质的补充和土壤改良。
其次,氮、磷、钾是土壤中的三大主要营养元素,它们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
根据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养分丰富土壤、养分适中土壤和养分贫瘠土壤三个级别。
养分丰富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氮、磷、钾含量,适宜种植高产作物;养分适中土壤氮、磷、钾含量适中,适宜种植一般作物;养分贫瘠土壤氮、磷、钾含量较低,需要加强施肥和土壤改良。
除了有机质、氮、磷、钾外,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还包括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养分指标,如钙、镁、硫等。
这些养分对于植物生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中也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和分类标准。
总的来说,土壤养分分级标准是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它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修复工作,为合理施肥、科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因此,了解和掌握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综上所述,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科学施肥、合理种植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学习和应用,为农业生产和土壤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全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
![最全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56e81b1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2.png)
最全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可以帮助农民、研究人员和农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土壤管理建议。
下面是一个包含最全的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
1.土壤全氮土壤全氮是衡量土壤养分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养分丰富的土壤通常有较高的全氮含量。
根据土壤全氮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以下五个等级:-高氮土壤:全氮含量大于1.6%-中等氮土壤:全氮含量在1.0%至1.6%之间-中低氮土壤:全氮含量在0.6%至1.0%之间-低氮土壤:全氮含量在0.2%至0.6%之间-极低氮土壤:全氮含量小于0.2%2.土壤全磷土壤全磷是另一个重要的养分指标。
土壤养分丰富的土壤通常有较高的全磷含量。
根据土壤全磷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以下五个等级:-高磷土壤:全磷含量大于0.4%-中等磷土壤:全磷含量在0.2%至0.4%之间-中低磷土壤:全磷含量在0.1%至0.2%之间-低磷土壤:全磷含量在0.05%至0.1%之间-极低磷土壤:全磷含量小于0.05%3.土壤全钾土壤全钾是衡量土壤养分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养分丰富的土壤通常有较高的全钾含量。
根据土壤全钾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高钾土壤:全钾含量大于6g/kg- 中等钾土壤:全钾含量在3g/kg至6g/kg之间- 中低钾土壤:全钾含量在1g/kg至3g/kg之间- 低钾土壤:全钾含量在0.5g/kg至1g/kg之间- 极低钾土壤:全钾含量小于0.5g/kg4. 土壤1mol/L盐酸可溶钾土壤1mol/L盐酸可溶钾是衡量土壤养分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养分丰富的土壤通常有较高的可溶钾含量。
根据土壤1mol/L盐酸可溶钾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高可溶钾土壤:可溶钾含量大于250mg/kg- 中等可溶钾土壤:可溶钾含量在150mg/kg至250mg/kg之间- 中低可溶钾土壤:可溶钾含量在100mg/kg至150mg/kg之间- 低可溶钾土壤:可溶钾含量在50mg/kg至100mg/kg之间- 极低可溶钾土壤:可溶钾含量小于50mg/kg5.土壤pH值土壤pH值是影响养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酸性土壤:pH小于5.5-中等酸性土壤:pH在5.5至6.5之间-中性土壤:pH在6.5至7.5之间-碱性土壤:pH大于7.5以上是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
土壤修复菌剂标准
![土壤修复菌剂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778af3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6.png)
土壤修复菌剂标准
土壤修复菌剂标准可能因产品类型、应用场景、国家或地区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土壤修复菌剂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有效活菌数:每克土壤修复菌剂应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效活菌,这些活菌能够促进土壤修复和植物生长。
2. 杂菌率:修复菌剂中杂菌的数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 水分含量:修复菌剂中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持产品的稳定性和效果。
4. pH值:修复菌剂的pH值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应土壤环境的酸碱度,并促进植物生长。
5. 细度:修复菌剂的细度应符合一定标准,以确保产品的均匀性和渗透性。
6. 有机质含量:修复菌剂中有机质的含量应适当,以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和植物生长。
7. 无害化指标:修复菌剂的无害化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以确保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
此外,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目的,土壤修复菌剂的标准可能还会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盐碱土壤的修复,需要使用特定的菌种和配方;对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需要使用能
够吸附和转化重金属的菌种和配方。
总之,土壤修复菌剂的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查阅相关文献。
【推荐下载】【科普文章】一文读懂土壤修复常用各种“标准值”
![【推荐下载】【科普文章】一文读懂土壤修复常用各种“标准值”](https://img.taocdn.com/s3/m/35f1177b767f5acfa0c7cd19.png)
[键入文字]
【科普文章】一文读懂土壤修复常用各种“标准值”
:风险控制值、风险筛选值、修复目标值、风险管制值……修复领域各种标准值是我们实施工作的基础,但这幺多的“值”免不了让人眼花缭乱。
小编今天就梳理了一下我国国家标准中的各个相关“值”,或许有助于大家理解清楚各“值”之间的关系。
花几分钟看看这篇文章也许超“值”!
1“值”的定义与确定
附件1:《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risk control values for soil and groundwater
定义:根据本标准规定的用地方式、暴露情景和可接受风险水平,采用本标准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场地调查获得相关数据,计算获得的土壤污染物的含量限值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计算:在风险表征的基础上,判断计算得到的风险值是否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
如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结果未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则结束风险评估工作;如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结果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则计算土壤、地下水中关注污染物的风险控制值;如调查结果表明,土壤中关注污染物可迁移进入地下水,则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控制值;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关注污染物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场地修复目标
site remediation goal
定义:由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
确定:分析比较按照HJ25.3 计算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和场地所在区域土壤中目标污染物的背景含量和国家有关标准中规定的限值,合理提出土壤目标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值。
1。
土壤修复监测方案
![土壤修复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47af0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c.png)
土壤修复监测方案1. 引言土壤污染严重影响着农田、园林和城市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地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必须制定科学的监测方案,以评估修复效果并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系统的土壤修复监测方案,帮助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更好地进行土壤修复工作。
2. 监测指标监测指标是评估土壤修复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修复相关研究,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指标进行监测:1.重金属污染指标:包括铅、镉、汞、铬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应当在安全范围内。
2.pH值:土壤pH值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合适的土壤pH值有助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生育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保水性和肥力也会相应增加。
4.氮、磷、钾含量:这些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监测其含量可以评估土壤中的养分供应状况。
5.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性可以间接反映土壤修复效果。
3. 监测方法为了准确地监测上述指标,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方法:1.土壤采样:根据修复区域的大小和特点,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位进行土壤采样。
采样时要注意避开植物根系区域,采用锄头或土壤钻进行采集。
2.土壤样品处理:采样完毕后,将土壤样品放入密封容器中,避免外界干扰和样品污染。
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前,应将土壤样品干燥并过筛以去除杂质。
3.分析测试:根据监测指标,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测试。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离子色谱法、荧光光谱法等。
测试前要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4.数据分析:根据监测结果,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可以采用Excel等工具,绘制图标和曲线,以直观展示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
5.修复效果评估: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修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可采用指标达标率、污染物去除率等进行评估。
土壤修复技术评估参数表
![土壤修复技术评估参数表](https://img.taocdn.com/s3/m/af3a9838e009581b6ad9eb55.png)
分类方法
技术
成熟性1)
适合的目标污染物2)
适合的土壤类型3)
治理成本4)
污染物去除率(%)
修复时间5)
污染源
植物修复
P
a~f
无关
¥
< 75
2年以上
生物通风
F
b~d
D~I
¥
> 90
1~12个月
生物堆
F
a~d
C~I
¥
> 75
1~12个月
化学氧化(原位)
F
a~f
不详
¥¥
> 50
1~12个月
化学氧化/还原(异位)
F
a~f
不详
¥¥
> 50
1~12个月
热处理
F
a~f,除了c
A~I
¥¥
> 90
1~12个月
土壤淋洗(原位)
F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f
F~I
¥¥
50~90
1~12个月
土壤淋洗(异位)
F
b~f
F~I
¥¥+
> 90
1~6个月
电动
P
e~f
不详
¥¥¥
> 50
—6)
气提技术
F
a~b
F~I
¥
75~90
6个月~2年
挖掘
F
a~f
A~I
¥
> 95
1~3个月
暴露途径
帽封
F
c~f
A~I
¥
75~90
6个月~2年
稳定/固化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4c0c75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b.png)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土壤养分是土壤中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和有机物质的总和,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壤养分的水平,制定了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不同等级,以便于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土壤养分水平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一、氮素。
1. 优质土壤,土壤全氮含量在0.15%以上。
2. 中等土壤,土壤全氮含量在0.10%-0.15%之间。
3. 低质土壤,土壤全氮含量在0.10%以下。
二、磷素。
1. 优质土壤,土壤全磷含量在0.20%以上。
2. 中等土壤,土壤全磷含量在0.15%-0.20%之间。
3. 低质土壤,土壤全磷含量在0.15%以下。
三、钾素。
1. 优质土壤,土壤全钾含量在1.00%以上。
2. 中等土壤,土壤全钾含量在0.60%-1.00%之间。
3. 低质土壤,土壤全钾含量在0.60%以下。
四、有机质。
1. 优质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0%以上。
2. 中等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0%-3.00%之间。
3. 低质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0%以下。
五、微量元素。
1. 优质土壤,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均衡,无缺乏症状。
2. 中等土壤,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不平衡,出现轻微缺乏症状。
3. 低质土壤,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严重不平衡,出现明显缺乏症状。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利于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应根据土壤养分分级标准,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案,避免盲目施肥造成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还应注重土壤养分的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施肥方案,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之,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土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重要性,科学施肥,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土壤养分的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的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406ab3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0.png)
土壤养分的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主要是针对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进行分级,每种级别对不同成分的含量不同。
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参照这个标准进行测试分析,以了解土壤的真实肥力情况,指导施肥工作的开展。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
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
有机质: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有机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
全氮:指土壤中含有全部氮素的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碱解氮:土壤中能够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氮部分。
速效磷:指土壤中能迅速释放供作物吸收的磷素。
速效钾:指土壤中能迅速释放供作物吸收的钾素
土壤养分分级等级标准共六级,且六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同一养分指标,所使用测定方法不一致,得出的结果也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所以每一样分的测定指标需要标注测定方法,以方便进行比较。
土壤养分等级高的,一般可以不施肥或少施肥,在一定时间内也能维持高产。
土壤养分等级中等的,要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合理施肥,才能增产。
土壤养分等级低的,一般施肥的增产效果较为显著。
由于不同作物所需养分不同和不同土壤的养分供应特性不同,因此,对于不同土壤和不同作物来说,确定土境养分等级的具体指标也有差异。
农田土壤修复,看这一篇就够啦
![农田土壤修复,看这一篇就够啦](https://img.taocdn.com/s3/m/e4834ae884868762cbaed55e.png)
农田土壤修复,看这一篇就够啦“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是改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保障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为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甚至“水缸子”安全提供基本保障,最终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示意图一、如何评价农田土壤污染?目前,农田土壤污染大多采用1995年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值作为评价指标,也有的采用土壤环境背景值的上限值来评价农田土壤污染情况。
即:低于环境背景值上限值的可认为基本良好,农田土壤利用不受任何限制;高于环境背景值上限值、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的,则表明还没有污染,农田土壤利用一般不受限制,但要分析和控制污染源;高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的,则表示受到污染。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并采用土壤污染指数(实测值/二级标准值)法,进行农田土壤污染的分级评价:将土壤污染指数细分为1.0~2.0、2.0~3.0、大于3.0,分别定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
土壤污染程度分级补充材料:2016年3月10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次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在2017年5月环保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介绍,标准目前还在进一步修改,希望今年年底按计划出台。
二、农田土壤修复技术有哪些?农田土壤污染修复主要以原位修复技术为主,其可分为生物、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三大类型。
示意图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转化或固定土壤的污染物,一般可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时也包括动物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有换土法、热处理法。
换土法是将污染土壤通过深翻到土壤底层(深层翻土法)、或在污染土壤上覆盖清洁土壤(客土法)、或将污染土壤挖走换上清洁土壤(换土法)将污染土壤与生态系统隔离;热处理是通过加热的方式,将一些有机物和具有挥发性的重金属如汞、砷等从土壤中解吸出来,或者进行热固定的一种方法。
土壤的六个指标帮助土壤恢复生机
![土壤的六个指标帮助土壤恢复生机](https://img.taocdn.com/s3/m/a95313d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9.png)
土壤的六个指标帮助土壤恢复生机一、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肥力、土壤耕性影响很大。
资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较大,含量高的可达20%或30%以上,含量低的不足1%。
而适合蔬菜栽培的土壤有机质应保持在20%以上。
寿光市土壤肥料测试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有机质含量在20g/kg以上的大棚土壤往往表现出透水透气性好、供肥能力强、不容易出现板结以及盐渍化的情况。
而大多数的大棚土壤普遍达不到20g/kg这个标准,在这样的土壤中种植蔬菜如果持续大量施肥就会有发生盐渍化的风险。
提高土壤有机质,通常采取的办法就是加大粪肥的投入,如鲜鸡粪、猪粪、鸭粪以及稻壳粪、秸秆等等。
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较多的商品有机肥,这些以动物粪便、城市垃圾、枯枝落叶等为原料进行发酵腐熟、加工制作后的有机肥也是提高大棚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总之,土壤有机质就是润滑剂,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热量、水分、气体以及各种营养代谢协调快速,对蔬菜生长十分有利。
二、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影响着土壤的供肥能力和蔬菜的健康生长。
多数的蔬菜喜欢中性土壤,即pH值在6.5-7.5之间。
资料显示,土壤中的各种矿质营养在酸碱度为中性时有效性最高,土壤偏酸或偏碱都会影响一部分元素,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吸收。
在酸性土壤中,土壤中的磷酸易与铁、铝离子结合成不溶物而被固定,影响蔬菜对磷的吸收;钾、钙等元素易被过多的氢离子取代而淋失掉;另外,酸性土壤中铜、锌、锰、硼等微量元素溶解增大,如果再增施微肥,有可能使蔬菜受害。
而在碱性土壤中,水溶性磷酸根又易与钙结合成难溶的磷酸钙,降低肥效;还固定铁锌等微量元素,使蔬菜发生缺铁症。
土壤pH值为6—8时,有效氮含量较高;pH值为6.5左右时,磷的有效性最高;pH值大于6时,土壤钾、钙、镁含量高;pH值为4.7—6.7时;硼的有效性高;pH值大于7时,硼的可溶性明显降低。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9d8554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67.png)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土壤养分是指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含量和有效性,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
土壤养分的分级标准对于科学施肥、合理种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土壤养分的含量和有效性,可以将土壤分为不同等级,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和管理,以实现最佳的农田生产效益。
一、氮素含量。
1. 低含量土壤,土壤中全氮含量低于0.08%。
2. 中等含量土壤,土壤中全氮含量在0.08%~0.15%之间。
3. 高含量土壤,土壤中全氮含量高于0.15%。
二、磷素含量。
1. 低含量土壤,土壤中全磷含量低于0.02%。
2. 中等含量土壤,土壤中全磷含量在0.02%~0.04%之间。
3. 高含量土壤,土壤中全磷含量高于0.04%。
三、钾素含量。
1. 低含量土壤,土壤中全钾含量低于0.2%。
2. 中等含量土壤,土壤中全钾含量在0.2%~0.5%之间。
3. 高含量土壤,土壤中全钾含量高于0.5%。
四、有机质含量。
1. 低含量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于1%。
2. 中等含量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1%~3%之间。
3. 高含量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于3%。
五、PH值。
1. 酸性土壤,土壤PH值低于6.5。
2. 中性土壤,土壤PH值在6.5~7.5之间。
3. 碱性土壤,土壤PH值高于7.5。
六、微量元素含量。
1. 缺乏土壤,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低于农作物生长的最低需求标准。
2. 充足土壤,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3. 过量土壤,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农作物生长的最高需求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助于科学施肥、合理种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对于不同等级的土壤,可以采取相应的施肥措施,如低含量土壤可以适量施用氮磷钾肥料,中等含量土壤可以适量施用有机肥,高含量土壤则需注意避免养分过剩。
同时,针对土壤PH值和微量元素含量,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调理和补充,以维持土壤的生态平衡和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总之,土壤养分分级标准是农田管理和施肥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壤养分评价和管理,对于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农作物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农用地 修复标准
![农用地 修复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5eb248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5.png)
农用地修复标准本标准旨在规定农用地修复所应遵循的修复要求和修复标准。
农用地修复是指对遭受污染、退化、破坏的农用地进行修复,以恢复其生态、经济和生产功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标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质量修复土壤质量是农用地修复的核心内容之一。
修复目标是通过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消除污染,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具体要求如下:(1)对污染土壤进行调查、检测和评估,确定污染类型、程度和范围。
(2)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修复措施,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和修复。
(3)修复后的土壤质量应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要求。
2.污染源修复污染源是农用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修复目标是通过采取工程、化学和生物等措施,切断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消除污染影响。
具体要求如下:(1)对污染源进行调查、检测和评估,确定污染源的类型、来源和排放量。
(2)采取工程、化学和生物等修复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和修复。
(3)确保修复后的污染源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要求。
3.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是农用地的重要功能之一。
修复目标是通过采取植被恢复、生态补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态服务水平。
具体要求如下:(1)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调查、检测和评估,确定受损生态系统的类型、程度和原因。
(2)采取植被恢复、生态补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修复措施,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治理和修复。
(3)确保修复后的生态系统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要求。
4.土地利用修复土地利用是农用地的基本属性之一。
修复目标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用地的生产功能。
具体要求如下:(1)对退化土地进行调查、检测和评估,确定退化土地的类型、程度和原因。
(2)采取土地整理、水利工程等修复措施,对退化土地进行治理和修复。
土壤修复效果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土壤修复效果的评价标准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1f9b90a910ef12d2bf9e775.png)
土壤修复效果的评价标准及方法一、土壤修复效果的评估标准1、基坑土壤评估标准值为地块调查评估、修复方案或实施方案中确定的修复目标值;2、异位修复后土壤的评估标准值应根据其最终去向确定:(1)若修复后土壤回填至原基坑,评估标准值为调查评估、修复方案或实施方案中确定的修复目标值;(2)若修复后土壤运到其他地块,应根据接收地土壤暴露情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评估标准值,或采用接收地土壤背景浓度与GB 36600中接收地用地性质对应筛选值的较高者作为评估标准值,并确定接受地的地下水和环境安全。
风险评估可参照HJ25.3执行;3、化学氧化/还原修复、微生物修复潜在二次污染物的评估标准可参照GB36600中一类用地筛选值执行,或根据暴露情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评估标准值,风险评估可参照HJ25.3执行。
二、土壤修复效果的评估方法1、可采用逐一对比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土壤修复效果评估;2、当样品数量<8个时,应将样品检测值与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值逐个对比:(1)若样品检测值低于或等于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值,则认为达到修复效果;(2)若样品检测值高于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值,则认为未达到修复效果。
3、当样品数量≥8个时,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修复效果评估。
一般采用样品均值的95%置信上限与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值进行比较,下述条件全部符合方可认为地块达到修复效果:(1)样品均值的95%置信上限小于等于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值;(2)样品浓度最大值不超过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值的2倍。
4、若采用逐个对比方法,当同一污染物平行样数量≥4组时,可结合t检验分析采样和检测过程中的差异,确定检测值与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值的差异;(1)若各样品的检测值显著低于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值与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值差异不显著,则认为该地块达到修复效果;(2)若某样品的检测结果结果显著高于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值,则认为地块未达到修复效果。
5、原则上统计分析方法应在单个基坑或单个修复范围内分别进行;6、对于低于报告限的数据,可用报告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一文让你看懂土壤修复各种标准值
![一文让你看懂土壤修复各种标准值](https://img.taocdn.com/s3/m/f544b11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a.png)
一文让你看懂土壤修复各种标准值小编在行业交流中发现,很多从业者对于土壤修复的一些基础问题还不甚了解。
风险控制值、风险筛选指导值、修复标准值、修复目标值、含量限值……土壤修复这么多个值,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不过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即使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数值,也丝毫没有阻挡现如今各种修复工程实施的顺利完成。
小编今天就梳理了一下我国国家标准中的各个相关“值”,或许有助于大家理解清楚各“值”之间的关系。
花几分钟看看这篇文章也许超“值”!后附部分国家地区的土壤环境相关值。
“值”的定义与确定:《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risk control values for soil and groundwater):根据本标准规定的用地方式、暴露情景和可接受风险水平,采用本标准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场地调查获得相关数据,计算获得的土壤污染物的含量限值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按照HJ25.4 确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目标值时,应将基于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出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作为主要参考值。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场地修复目标(site remediation goal):由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
确定土壤地下水修复目标值:分析比较按照HJ25.3计算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和场地所在区域土壤中目标污染物的背景含量和国家有关标准中规定的限值,合理提出土壤目标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值。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三次征求意见稿)》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risk screening guideline values forsoil contamination):指特定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污染物的某一含量限值,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该含量限值,表明土壤污染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需要启动土壤污染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采取针对性风险管控或土壤修复等措施。
土壤元素标准值
![土壤元素标准值](https://img.taocdn.com/s3/m/d246af9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2.png)
土壤元素标准值土壤元素标准值是指土壤中各种元素含量的参考数值范围。
这些标准值的制定有助于评估土壤的质量和肥力,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土壤元素标准值,并解释其意义。
1. pH值pH值反映了土壤的酸碱程度,对土壤中的植物生长和营养吸收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大部分植物适宜生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pH值在6.0-7.5之间被认为是理想的。
过酸性或过碱性土壤会影响植物中的营养元素吸收,并导致植物生长受限。
2. 氮素氮素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蛋白质、酶、核酸等重要化合物的合成。
土壤中氮素含量的标准值因植物种类和土壤类型而异。
通常,土壤中有效氮素含量应在20-40 mg/kg之间,过高或过低的含量都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 磷素磷素是植物所需的另一种关键营养元素,它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磷素含量通常以有效态磷素浓度来表示,合适的有效态磷素浓度范围取决于土壤类型和植物需求,一般为10-30 mg/kg。
磷素含量过低会限制植物的生长,而过高则可能导致磷素的流失和环境污染。
4. 钾素钾素是调节植物渗透压、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功能的关键元素。
土壤中的钾素含量通常以交换性钾来表示,适宜的交换性钾含量范围为150-350 mg/kg。
缺乏钾素会导致植物生长迟缓、叶片枯黄等问题,而过量的钾素则可能对植物的其他元素吸收造成干扰。
5. 钙素钙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细胞分裂、细胞伸展和细胞壁形成等过程。
土壤中的钙素含量通常以交换性钙表示,适宜的交换性钙含量范围为500-2000 mg/kg。
缺乏钙素会导致植物的根系发育不良和果实质量下降。
除了上述元素之外,土壤中还含有许多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锰等,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样非常重要。
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和土壤类型,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标准值也会有所不同。
了解土壤元素标准值对于合理施肥、增加产量、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让你看懂土壤修复各种标准值
行业交流中发现,很多从业者对于土壤修复的一些基础问题还不甚了解。
风险控制值、风险筛选指导值、修复标准值、修复目标值、含量限值……土壤修复这么多个值,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不过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即使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数值,也丝毫没有阻挡现如今各种修复工程实施的顺利完成。
小编今天就梳理了一下我国国家标准中的各个相关“值”,或许有助于大家理解清楚各“值”之间的关系。
花几分钟看看这篇文章也许超“值”!后附部分国家地区的土壤环境相关值。
“值”的定义与确定: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4
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riskcontrolvaluesforsoilandgroundwater):根据本标准规定的用地方式、暴露情景和可接受风险水平,采用本标准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场地调查获得相关数据,计算获得的土壤污染物的含量限值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按照HJ25.4确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目标值时,应将基于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出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作为主要参考值。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4
场地修复目标(siteremediationgoal):由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
确定土壤地下水修复目标值:分析比较按照HJ25.3计算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和场地所在区域土壤中目标污染物的背景含量和国家有关标准中规定的限值,合理提出土壤目标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值。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三次征求意见稿)》
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riskscreeningguidelinevaluesforsoilcontamination):指特定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污染物的某一含量限值,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该含量限值,表明土壤污染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需要启动土壤污染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采
取针对性风险管控或土壤修复等措施。
该标准中列出103种污染物的风险筛选指导值。
对于超过本标准或依据HJ25.3确定的基于保护地下水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的,应依据HJ25.1、HJ25.2、HJ25.3、HJ25.4等标准启动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采取分类管理和土壤修复治理等风险控制措施。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次征求意见稿)》
农用地土壤污染物含量限值,包括基本项目含量限值(9种)、其他项目含量限值(12种)。
湖南省地方标准《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DB43/T1165-2016
修复目标值(remediationtarget):污染场地经修复后,目标污染物应达到的规定指标限值。
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值:包括pH值标准、总量标准值(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即为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目标值最高限值(编者注:最松的限值),该标准中给出11种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总量标准)、浸出浓度标准值(针对修复目标场地边界半径2000m范围内存在饮用水源地、集中地下水开采区、涉水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水环境敏感点)。
各值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风险控制值是作为修复目标值的参考,但并不一定是最终目标值。
风险筛选指导值则是一种类似指示剂作用的值,通过和该值的比对,来判定这块场地是否需要进行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
含量限值即环境质量标准值,环境质量标准值与修复标准值不一定是一致的。
而在上述的湖南省地方标准中,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即为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目标值最高限值(编者注:最松的限值),与风险控制值、风险筛选指导值有一定关系,但不一定是等同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风险筛选值和环境质量标准值可以认为是类似的,均可作为含量限值来判断土壤是否污染。
至于建筑用地采用风险筛选指导值,农用地采用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因,可能只是名称不同。
在2016年3月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关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思路及有关情况的说明”中提到,《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筛选值、“体检”标准。
“超标”农用地土壤的环保规划目标不是必须将污染物含量降至低于标准限值以下,“达标”的含义是通过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根据土壤污染特征和评估结果,采取调理土壤性状、优化种植方式等措施将土壤污染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这说明在农业用地中环境质量标准与建设用地中的风险筛选值是类似作用。
如果标准出现冲突时怎么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通常,在规定要求不同时以严格的为准,若地方规范所要求的标准严于国家规范,一般在当地以地方规范为准。
对此,“关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思路及有关情况的说明”中也作了解释:依法制定地方标准的地区,其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执行地方标准;未制定地方标准的地区,执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
地方标准必须满足HJ25.3-2014规定的风险控制要求,不得放松;根据各地土壤环境特点和标准适用对象不同,地方标准中的土壤污染物含量值可能高于或低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但其设定限值指标所依据的风险控制水平必须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要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关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技术规范也在制定中,采用定性的方式给土壤质量进行分级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二次征求意见稿)》规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的评价标准应执行GB15618(小编注:GB15618即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订中))。
GB15618未规定的项目,可执行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或参照执行其他标准。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的评价标准应执行GB/T□□□□□(小编注:即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制订中))或地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标准。
GB/T□□□□□或地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标准未规定的项目,可根据HJ25.3确定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作为评价标准。
该标准中,将农用地土壤单项、多项污染物超标程度均分为5级(未超标、轻微超标、轻度超标、中度超标、重度超标)。
将建设用地土壤单项污染物超标情况分为超标和未超标。
此外,还对土壤点位的污染物累积性评价,将土壤点位单项污染物累积程度分为无明显累积和有明显累积。
对农用地,根据点位单项污染物超标评价和累积性评价的结果,将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I类、II类、III类和IV类4个类别。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根据超标评价结果,若不存在点位超标,可认为评价对象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若存在点位污染物超标,将该种污染物确定为关注污染物,启动土壤污染风险评估。
超标污染物有明显累积的,应当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