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但以其。
无;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
及乎晦影归真(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
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着特征都清晰可见)。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遗训遐宣,导苦难)(所替(。
相比),超;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清代赵世骏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附原拓高清珍藏版!
清代赵世骏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附原拓高清珍藏版!赵世骏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赵氏所处时代,是书风丕变的急转期。
康有为持论尊碑卑帖,既著书立说,复身体力行。
书坛翕然宗之,习碑逐古之风鼎沸,好事者每以书帖为不肖。
而赵氏则坚持晋唐书风,其所书禇字峭劲圆融,气格豪迈清遒,不为彼时官场及市俗流行之“馆阁体”所囿,也不为一味好碑的所动,显示了书风和人格的独立性。
其书艺之成就,当为此一时期之佼佼者。
此为赵氏所临禇遂良圣教序,形准而意足,精气神俱佳。
上下千年间,师禇者多多,而以赵氏置其间,堪称一等高手。
惜其时书坛崇尚北碑,故赵氏成就少为人推崇,以至清末以来书史、书论对其皆少有提及,近乎湮没无闻。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永徽四年(653)立,正书,共21行,行42字。
存西安大雁塔。
此碑分两部分,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
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此碑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
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
故张怀瓘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此碑由当时名刻手万文韶刻,精细入微,兼得褚书形神。
另古同州亦有一文字相同的碑刻,称“同州圣教”,与此“雁塔圣教”相区别。
王偁曾评说:“……同州、雁塔两圣教序记是其自家之法,世传《兰亭》诸本,亦与率更不类。
盖亦多出自家机杼故也。
”此碑“记”中两个“治”字,为避高宗讳,缺末笔。
赵世骏《楷书五言诗四屏》轴,85×19.5cm×4。
庚申(1920年)作。
赵世骏(?-1927),字声伯,号山木,江西南丰人,久居在北京,为陈宝琛弟子,与清书法家鲁琪光齐名。
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官内阁中书,擅长书法,工寸楷,亦善画花卉,初学钟,王,晚学褚遂良,所书几可乱真。
曾为袁世凯幕僚、邮传部尚书杨士琦写墓志铭,孙荫亭见之谓“睹此君书,几疑河南尚在人间”,可见得诸法之深。
雁塔圣教序1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唐朝
宰相、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研习多种字体并综合运用,史称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史陵,然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且融会贯通汉隶,自创一体,所以被称为"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欧、虞、褚、薛",人称"褚体"。
《雁塔圣教序》又称《大唐三藏圣教序》。
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全碑笔画起伏多姿,跌宕有致,曲笔兼用,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褚书的新规范一出,天下竞相学仿,成为一时风尚。
主笔突出地载
横担
天覆。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圣教序》的原文和译文如下:《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圣教序》译文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圣教序》的来源《圣教序》又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出名的版本是由沙门怀仁历二十五年,从书圣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碑而成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此碑立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气度,确是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高清)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232425262728293031333435363738394041《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
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
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其书处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
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
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
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
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征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
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
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
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
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
书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全本
书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全本
唐朝初期,许多重大纪念活动所题碑文,多是由褚遂良操刀的。
例如纪念长孙皇后的《伊阙佛龛碑》,纪念名相房玄龄的《房玄龄碑》,还有最有名的《雁塔圣教序》,分别为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亲自撰文,足见褚遂良书法的地位。
褚遂良高超的书法水平,一方面在于个人的天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史陵、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大家的指导。
再有,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狂热爱好,也让他受益匪浅。
唐太宗是王氏书法的铁杆“粉丝”,曾悬赏重金收购王羲之的书帖,人们争先献上,以至良莠莫辨,真假难分。
幸亏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相当有研究,随口就能说出书帖的渊源、出处,论据充分,鉴别书法的真伪丝毫不含糊,结果再没有人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21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简体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湌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里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声升。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形潜莫睹,在智犹迷(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079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清代临本无水印
唐太宗李世民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经典收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唐楷典范!
【经典收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唐楷典范!《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笔法与结构特点﹀笔法特点是:点画,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
钩画。
此碑钩法具六朝法度,形状多变,质朴饱满,要避免轻佻。
折画。
有方折和圆折两种,提按过渡、转锋换笔,须自然连贯。
点画。
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
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
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横画。
横画分为长、短两种。
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
竖画。
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提画。
提画是挑点的延长,要控制力度,不可软弱。
撇画。
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促有力。
捺画。
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褚遂良在书法结构上面的最大特点是扁方,为后世书风的演变埋下了伏笔。
变长为扁,宽绰疏朗。
结构特点:虽然其楷书笔法和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不程式僵化,其结构的端正、灵动、宽绰、遒美。
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后世无法企及的,但有一个别例,那就是褚遂良。
妍媚为主,体态多变。
从用笔和结构两方面都有表现,所谓用笔生结构,用笔的提按、转折换锋等方面的灵活多变,导致结构的婀娜多姿。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放大版37张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放大版37张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2[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7[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8[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9[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0[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7[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8[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9[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0[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2[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7[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8[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9[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0[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2[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7[放大][简介]《雁塔圣教序》立于唐永徽四年,唐褚遂良书。
此碑最有褚家之法,结字较欧、虞舒展,笔法变化亦多。
汇品:明盛时泰:《三藏圣教序》,世传二本,余赏评之,以为王书如干狐聚裘,痕迹俱无,褚书如孤蚕吐丝,文章具在。
然今藏书之家,右军之刻多有,而中书之搨仅见。
简翁此帙,纸墨两精,原溥可以保矣。
(《苍润轩碑跋》)清包世臣:河南《圣教序记》其书右行,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
噫!知此斯可与言书矣。
(《艺舟双楫》)。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
“覆”字上下结构,上部覆盖下部主体;注意“彳 ”,两个撇画,前者为收,后者为放,粗细变化明显,并与上部的横画起笔的对齐关系;“复”的中轴线与上部的横画收笔位置对应;两者之间的空白至关重要,最后一笔势向右下。
载
“载”字横画较多且轻快简洁,竖画垂直,因横画向右上的势较强,为使整体结构稳定,“戈钩”向右下伸展拉开,且笔画连续提按,增加线条的丰富性;结构上则上紧下松,下部空间留白,整体结构为梯形。
以
“以”字为左右结构,左部低且笔画细,右部笔画粗且线条厚重;左部“竖提”下拉借势弹起后下压调锋;右部撇画借助手腕的运转,弯度较大,注意撇画收笔走向,最后点画侧锋捻管绞锋收笔。
含
“含”字撇画较长,向左伸展并压低,捺画略高,中轴之处需注意:中间两点呼应关系,最后短横向下压。
生
“生”字平稳中正,竖画落于中轴线上;横画之间空间均分,三横斜度皆有不同,注意其斜度的变化,中间短横略粗;最后一横略向上倾斜后加粗并下压,以求整体的平正。
载字横画较多且轻快简洁竖画垂直因横画向右上的势较强为使整体结构稳定戈钩向右下伸展拉开且笔画连续提按增加线条的丰富性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
显
“显”字左右结构,形成错落的关系,左高右低;“日”下面两“纟”均分,两者形态上略有区分,四点位于一条斜线上;右部“页”的“点画”偏左,横画之间空间平均分布,下部空间穿插;注意下部左右两点分别取平势和斜势,整体底边形成斜边。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善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有释文
[善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有释文《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圣教序》21行,行42字,共821字,文左行。
《圣教序记》20行,行40字,共642字,文右行。
前者题额是隶书、后者为篆书。
褚遂良的官名,前者为中书令、后者为尚书右仆射。
年月日,前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后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大唐三藏圣教序》(下简称《圣教序》)与《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下简称《圣教序记》)二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
两石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龛各一。
东龛内为唐太宗所撰之《序》碑,书写行次从右排向左;西龛内为唐高宗还是太子时所制,书写行次从左排向右,两碑对称。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结体: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
王偁曾评说:“……同州、雁塔两圣教序记是其自家之法,世传《兰亭》诸本,亦与率更不类。
盖亦多出自家机杼故也。
”褚遂良书法特点中整幅书法作品以弧形线条居多,即使是短线条,也有一咏三叹的情调。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形潜莫睹,在智犹迷(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
及乎晦影归真(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
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都清晰可见)。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他超出“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周游西宇,十有七年(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的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升坠之端,惟人所托(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
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则微物不能累(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希望这部《大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一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
另一个版本,大家对照着读。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大概都能听说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这是说宇宙混沌之初,是由两仪,即阴仪,阳仪这两个抽象的对立统一成分组成的。
阴仪,阳仪,作为具体的表像之一,就是地和天。
显示出天覆盖地,地承载万物,以此来包含天地间一切有生命的物类。
四象作为具体的表像之一,就是四时---四季。
四季不能象二仪那样可用有形的天地来作表像,但它却正是无形地通过天气的冷热变化来促成万物的生长。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或粗略的或详细的来观察天地,一般平庸,少知识的人都可以观察到其中的一些特征。
而要洞察阴阳的本质,就是贤人哲士,有知识的人,也很少能穷究其“数”,即难以穷究种种事物的本质和其变化规律。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是起始于阴阳且被作为具体的表像之一,而易为人们所认识,正是因为天地是有形,即是有表像的。
而阴阳处于天地之间,而难以彻底的认识其本质就是因为阴阳是无形的。
阴阳还概括的抽象的无形的代表着种种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行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作为像,如天地这个像,显露在外,是能得到现实的验证,即使是缺少知识的人,也不至于就会被迷惑。
而其像,其形,不能显露在外让人看到,即使是有知识的人,也犹有被迷惑而仍然掌握不了,其抽象的种种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
况乎佛道从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何况圣教佛道崇尚无形的虚空,它运用深奥的自我修性的方法,来控制自己,使心灵能达到空寂的境界。
并以此来广泛地普济,普渡不同质量的芸芸众生,运用佛典,佛法来抵御从各个方面侵袭本性的各种邪恶的欲念。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典,佛法所发挥的作用与威力,至于无上,即是指无有止境的;想要抑制其神奇的威力,而无下,下与上相对,即是指也是绝无可能的。
其作用与威力之大,可大到遍布于整个世界;要说细小,最小的事物也可以从佛法中吸取力量。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佛道不生不灭,不灭不生。
佛道本身就是历经各种劫难,却并未因之而衰绝。
佛道更是或明或暗的以其作用与威力,造福于众生而延续至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佛道凝含着神妙的玄机,遵循佛法去做,可谁也无法知道自己修成正果的边际在哪里。
佛法的流传湛深而寂远,要从中来探究某些佛法的做法,也很难掌握佛法的本性。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想到那些平凡无知的,庸碌浅陋的芸芸众生,虽然对佛道能极为投入并感到兴趣,但这些人对崇尚虚空的,极其深奥的佛道,果真都能毫不会产生一丝疑惑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
然而佛教的兴起,其根基在于西土。
在东汉,腾越而至朝庭上下,让人们从迷惘的物欲梦中醒悟过来。
从而照亮了东土,使佛教的慈悲为怀的理念,得以广泛地流传。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早在佛教各派流传之初,佛典并未广为流传,却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当今当佛经广为传播的时候,人们也能敬仰其德而皆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