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集解
韩非子集解读书笔记
韩非子集解读书笔记
《xx子》的读书笔记
在没有读《xx子》之前,我对诸子百家学说是不甚了解的,看过《大秦帝国之裂变》了解了商鞅和秦孝公之后,开始对法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于是跟随圣人的足迹,感受历史的记忆,开始了自己的国学之旅。
在看了商鞅的《商君书》之后,对于法家思想意犹未尽,自然不想错过法家集大成者,xx的大作《xx子》,xx子号称集法家“法、术、势”三派之所长,并不是过誉,始皇帝嬴政就对其学说和文章推崇备至。
今天我们先说“爱臣”
宠爱的大臣过于亲近,一定会危及君主本身,大臣的地位太尊贵,一定会改变君主的权威,皇后妃子没有了主次等级,一定会危及正妻所生的嫡子,王子之间弟弟不服从兄长,一定会危及国家的安定。
从中我看到了做为领导,要和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分的亲密只能损害自己的权威,动摇自己的管理基础,进而导致整个组织的管理都会出现问题,影响组织的健康度和稳定*。
君主自身高贵的,没有比君威更尊贵的,没有比君主的威力更强大的,没有比君主的权势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需要向外面去寻求,不用向他人请求赐予,措施适宜就可以得到,所以说,人主如果不能利用自己的财富,终会被奸臣所窃取,这是一个统治天下的君主要记住的。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你拥有上级的身份,发号施令的权力,决定奖惩的手段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只要管理者善于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合理使用自己的能力,才能发挥管理的作用。
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君主表现出自己的爱好,臣子们就将要去精心粉饰自己的言行,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意图,君主表现出自己的意图,臣子们就要去极力伪装自己的观点。
《韩非子》备内注释
《韩非子》备内注释
韩非子备内注释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兼任赵国宰相。其所著《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法家经典之一,被誉为“法家五经”之一。本文以《韩非子》为题,对其内部注释进行备述。
一、《韩非子》概述
《韩非子》是韩非的代表作,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全书分为六十八篇,囊括了韩非对政治、军事、法律、经济、统计等方面的观点,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备内注释的意义
备内注释是对古籍文献进行解读和注释的一种方式,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在《韩非子》备内注释中,注释的主要目的是解释古代文字的意义、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阐述思想观点,使读者更全面地领悟韩非子的思想。
三、关于备内注释的方法与技巧
1. 解释古代文字
《韩非子》的语言古朴高深,有许多古代汉字和结构,需要一定的解释和说明才能被读者所理解。备内注释应对这些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以确保读者对文字的准确理解。
2. 提供历史背景知识
《韩非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备内注释需要提供相关的
历史背景知识,解释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以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
3. 阐述思想观点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备内注释应注重阐述韩非的思想
观点和理论,包括但不限于统治艺术、政治手段、战争策略、法律制度、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解释和解读,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
韩非子思想的核心要义。
四、备内注释的案例
篇目:《克己章》
原文:曰:「其愿益操大节者少,而己之养人谓之众贤。」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愿意提高自己操守的人很少,而把自己养
《韩非子·大体》全文、注释和鉴赏
《韩非子·大体》全文、注释和鉴赏
古之全大体者①: 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②;不逆天理③,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④;不引绳之外⑤,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⑥;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⑦,记年之牒空虚⑧。故曰: 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⑨,视规矩⑩,举绳墨,而正太山⑪;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⑫,虽尽力于巧,极盛于寿,太山不正,民不能齐。故曰: 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极巧以败太山之体,不使贲、育尽威以伤万民之性。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澹然闲静,因天命⑬,持大体。故使人无离法之罪⑭,鱼无失水之祸。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注释〕① 大体: 指事物的整体和根本。② 权衡: 秤锤和秤杆,这里指法制。③ 天理: 指自然的法则。④ 难知: 指难以察知的隐微的东西。⑤ 绳: 即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比喻准绳、法。⑥ 骏: 通“俊”。幢(chuáng): 指羽盖葆幢,古代的一种旗帜,竿头上有五彩鸟羽做成的羽葆,垂下其形如盖。⑦ 盘盂: 青铜用具,先秦时常在上面铸文字,记录功名。⑧ 牒: 古代的书板,这里代指史书。⑨ 匠石: 人名,古代的著名工匠。钩: 古代石匠用的一种工具。⑩ 规: 指圆规,画圆的工具。矩: 画方形的工具。这里都借指法。⑪太山: 即泰山。⑫贲、育: 孟贲和夏育,卫国人,战国时期的大力士。干将: 古代的宝剑名。⑬天命: 指自然的定数或法则。⑭离: 通“罹”,遭受、触犯。
《韩非子》全文
《韩非子》全文
初见秦第一
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钅卢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蜀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
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
韩非子句解析
韩非子句解析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一部集哲学、政治、军事、法律等多个方面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在《韩非子》中,他提出了许多深邃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句子,本文将对其中几个精彩的句子进行解析。
一、"壬者不祥,乙者祥也;甲者不祥,庚者祥也。"
这句话表达了韩非子对人事变化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祥瑞和不祥都与周围环境及其所属的时间有关。其中,“壬”、“乙”、“甲”和“庚”是天干的名称,韩非子通过对天干的运用,来说明人的命运与时间的关联性。他认为乙庚之时,人们逢吉祥的机会较多,而壬甲之时,人们会遭遇不吉祥的现象。
这句话给我们启示,即人的命运不仅仅受到个人的努力和能力的影响,还受到外界环境和时机的制约。因此,我们应该善于把握时机,顺应环境,以获得更多的机遇和成功。
二、"人皆以己度人,则人皆以己事人;人皆以己度物,则物皆以己事物。"
这句话是韩非子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洞察,他指出人类常常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应用到与他人互动和对待事物的过程中。换言之,人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他通过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要站在他人和物事的角度去看问题。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放下自我,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
能更客观地看待事物,做到公正、全面地评估和处理问题。
三、"君子以言为知,小人以言为诈。"
这句话强调了言语的重要性。韩非子认为,对于君子来说,言语是
表达自己真知灼见的工具。言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品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⑾也。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他:孩子
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译文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
猪杀了,煮后吃了。
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
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介绍韩非子的原文和一些相关的解析。
一、《韩非子·五蠹》原文
韩非子《五蠹》中写道:“人之所以能,是以不可知也。能者多行,不能者反常。”
韩非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能力是无法
完全被了解和识别的。他指出,能力强的人通常行为多样,而能力弱
的人则常常表现出独特和异常的行为。
二、《韩非子·五蠹》解析
1. 人之所以能,是以不可知也
这句话反映了韩非子对人类能力的认识。他认为人的能力是多样而
复杂的,难以被完全理解和掌握。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潜能和能力,
但这些能力却无法被人们充分地认识和预测。
2. 能者多行,不能者反常
在这句话中,韩非子指出了能力强的人和能力弱的人的行为特点。
能力强的人通常行动频繁、多样,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展现
出较高的能力和素质。而能力弱的人则常常表现出异常和不寻常的行为,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复杂的环境。
三、启示与思考
韩非子的《五蠹》表达了他对人性和人的能力的独特理解,对于我
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也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他的观点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具备自己的能
力和潜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梦
想和目标。
其次,韩非子的思想也告诉我们,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不断行动和努
力的。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和表现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
《韩非子直解》
《韩⾮⼦直解》
《韩⾮⼦直解》
初见秦第⼀
《初见秦》,顾名思义是作者初次进见秦王的⼀篇奏章,⽂章要秦王凭借有利形势图王霸⼤业,实际是实⾏强道,运⽤战争⼿段⼀统天下。本篇虽为《韩⾮⼦》的⾸篇,但关于其作者却众说纷纭,有⼈根据《战国策·秦策⼀》中有⼀段张仪的说辞与本⽂相似,因
⽽认定本⽂作者为张仪,然⽽本⽂所述史事多发⽣在张仪死后,故不⾜为凭;也有学者怀疑本⽂系秦相范雎所作,可是⽂中所指责的谋⾂中正有范雎,故此说也在不可信之列;还有猜测作者为蔡泽、吕不韦的,但其所举证者皆不能使⼈奉为确证。前⼈所据以质疑者,⽆⾮是以下⼆条:⼀是本篇亡韩的观点与下篇《存韩》相悖,⼆是本篇次段所述为
六国合纵时的形势,与韩⾮⼊秦时的韩国形势有出⼊。其实,存韩与亡韩,虽持论相反,全视说者之术售与不售、说者本⼈遇与不遇⽽定,任何⼀个观点都未必是作者本意,韩⾮的先辈商鞅先后说秦孝公以帝道、王道、霸道、强道适可资参证。⾄于所述之内容与事实有出⼊,则更是辩才⽆碍的说客和⽂思泉涌的⽂⼈常犯的通病,不⾜为奇。《战国
策》的成书显然晚于《韩⾮⼦》,只能理解为韩⾮的说辞误置到张仪名下,⽽不是相反。因此之故今仍其旧,以存古书之真。
⾂作者⾃称闻:“不知⽽⾔,不智;知⽽不⾔,不忠。”为⼈⾂不忠,当死当死,谓应该被判死罪;⾔⽽不当,亦当死。虽然,⾂愿悉全部⾔所闻,唯表希望的句⾸语⽓助词
⼤王⼤王,这⾥是对秦王的尊称裁裁断其指代作者罪。
⾂闻:天下天下,这⾥指代当时的战国形势阴北燕阳南魏,连联合荆楚固结合,与“连”互⽂齐,收聚合韩⽽成从通“纵”,合纵。这⾥在关东六国中唯独不提赵国,⽽从“阴燕阳魏”分析,⼜是以赵国为中⼼,故事实上已将六国全数包括,将西⾯西⾯,作动词,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Legalist(法家)学
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本文将选取韩非子的原文,以及对其内容进行解析与精选,以展示韩非子思想的精髓与深刻。
一、1.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积于渊,水必漂之。"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八议》中,意为优秀的人在平凡的环境中很容易被忽视,而一旦置身于崇高的位置,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
挑战和考验。韩非子以此表达了对于人才的重要性的思考。
2. "上必欲成其志,则下必欲去其能。"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意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领导者,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适时借助他人的才能和
智慧,以实现共同的目标。韩非子在这段话中展示了治国之道的智慧。
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车而无轴,不知其能也。"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中》中,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被人所信任和依赖;车辆如果没有轴心,就无法运转和
发挥作用。韩非子以物喻人,强调了为人诚信的重要性。
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非命》中,意为一个人无法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快乐或悲伤,只能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进行理解和推测。
韩非子借用了"子非鱼"的比喻,强调了对于他人感受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5.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善,其恶者伪也。"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性恶》中,韩非子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并指出那些表现善良的人多数是出于伪装和虚伪。他认为人性的
《韩非子》注释版.doc
韩非子
【导读】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作品集。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公子,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曾与李斯同师事荀子。因建议韩王变法未见用,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受秦王政重视,被邀出使秦国。不久因李斯、姚贾陷害,自杀于狱中。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据《史记〃韩非列传》载,韩非为“韩之诸公子”,这个显贵的地位和接近权力中心的生活环境对他思想和学说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生长于深宫之中,不可能与广大的民众甚至中下层官吏声气相通,这就决定了他的学说很难有那些与他相先后的儒家、墨家、农家那样具有着显而易见的平民色彩,其服务的唯一对象只能是君王,所思所想也不外是维护君王地位的巩固和权势的独尊。
战国末期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激烈,宫廷之中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韩非长期浸淫在权力斗争的中心,熟谙官场斗争,对官场特别是宫廷的丑恶看得入木三分,目光所及尽是邀功取宠、弑君篡位之徒,许多人把所有的聪明和机巧全用在了权力斗争之上,官吏们为保护自己,打倒对手,躲过风头,积蓄力量,卷土重来,手段之恶劣无所不用其极,压迫得人性的负面无限膨胀。这种人性的负面在韩非面前的充分展开,使他整日整月整年生活在恐怖之中。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人生的欢乐和舒畅,有的只是算计人的刻薄和怕被人算计的恐怖。囿于生活经验,在韩非的心目中,误以为这就是全部生活,这就是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人性自然是恶的──而人性恶正是韩非全部学说的逻辑起点。对人性恶的极端恐惧成了韩非转嫁恐惧的强大内在动因,又由于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了恐怖在人心深处所造成的巨大震慑力量,韩非清醒地认识到制造恐怖和增加恐怖在公共生活特别是政治游戏中的作用,于是“惨礉少恩”成了韩非学说的一个主要特征。
韩非子全文及译文
韩非子全文及译文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①,则见以为华而不实;郭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②;言多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③;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④,妙远不测⑤,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注释〕①纚纚(xǐ)然: 有条理的样子。②掘而不伦: 笨拙而不成体统。掘,通“拙”。③刿(guì)而不辩: 锋芒太露而不善于辩说。刿,刺伤。④闳: 通“宏”。⑤妙远不测: 深远而不可捉摸。妙,通“眇”,高远之义。
〔翻译〕臣非并不是不善于表达,然而难于进言的原因却是:语言流利,而有文采,长篇大论,就会被认为华而不实;语言敦厚恭敬,耿直坚定,真诚而又执着,就会被认为拙劣而不讲道理;语言滔滔不绝,旁征博引,比较对照,就会被认为虚浮而无用;概括精微,陈述简约,径直而无华,就会被认为直率伤人而不会说话;激烈指责人主的亲信,探知他人的隐情,就会被认为诬陷好人而遭受谴责;语言宏大广博,深远难测,就会被认为夸张而无用;言及家常生计一些琐事,就会被认为粗陋短浅;语言接近世俗,词不抗上,就会被认为贪生怕死而逢迎君上;
语言远离世俗,怪异不羁,就会被认为荒诞无稽;敏捷善辩,富于文采,就会被认为不够质朴;不用经典,语言质朴而信实,就会被认为村野浅陋;时而引用《诗经》、《书经》,旁征典籍,称道效法往古,就会被认为这是背诵古书。这种种就是臣非难言和深为忧虑的原因。
《韩非子》全文
初见秦第一
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钅卢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蜀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
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然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候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韩非子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其思想和言论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下是韩非子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韩非子《韩非子》五篇,其文简而意深,理深刻,法严峻,其言曰:“夫道者,人之所蹈,使天下一致也。法者,治之所由生,使天下不法也。礼者,介民之表,使天下不失其常。义者,万物之理,使天下得以团结。智者,之所以为政也,使天下有以智相征。”
译文: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包括五篇,其文章简洁而含义深刻,深刻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强调法治和礼制的重要性。他认为,道路是人们所行走的,以确保天下一致的统一标准。法律是统治的基础,以确保天下没有不法之事。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以确保天下不失其常。智慧和正义是政政的关键,以确保天下有以智慧和正义相征的能力。
韩非子集解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集解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法律方面,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对韩非子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论述进行原文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一、贵贱篇
贵贱篇是韩非子的一篇著作,主要讲述了政治权力的来源和获取方式。其中有一段重要的原文:“天生万物,使各有所长,君子以多识长者为长也。”这一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需要进行解析。
首先,天生万物。这句话表达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由天赋自然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擅长领域。因此,在政治上,应该让各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所长,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
其次,君子以多识长者为长。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谦虚谨慎地对待他人,并尊重那些比自己更有才智的人。君子应该通过学习和倾听他人的意见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通过对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在贵贱篇中强调了政治统治者应该具备的一些品质和态度,如谦虚、学习和尊重。
二、六贼篇
六贼篇是韩非子的另一篇重要著作,主要探讨了社会治理中的各种
问题。其中有一段原文:“民之财者,天下之财也;天下之财,君有为
民者所出也。”这段原文意味深长,需要进行解析。
首先,民之财者,天下之财也。这句话强调了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国家的财富来源于人民的劳动和贡献。政治统治者应该善于
管理国家财富,为人民谋福利。
其次,天下之财,君有为民者所出也。这句话强调了政治统治者应
该把管理好国家财富看作是为民众谋福利的重要任务。君主应该更加
每日一解:韩非子
每日一解:韩非子
【题目】
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解析】
(1)主张:根据“今人之性,固无礼义”得出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根据“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根据“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得出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韩非子章节解析
韩非子章节解析
韩非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被尊称为法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一部集政治、军事、法律、伦理等多方面内容
于一体的重要著作。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以浅显易懂的语言,
并通过章节的形式,深入阐述了他的思想观点和治国理政的方法。本
文将对《韩非子》中的几个重要章节进行解析。
1. 君臣篇
在《君臣篇》中,韩非通过描述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对君主
的权威和臣下的忠诚进行了阐释。他主张君主应具备强大的权力,以
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治理。同时,君主也应依靠得力的臣子进行辅佐,
韩非在篇章中提出君主应任用能干之人,宽待贤士,并通过举例来强
调君主与臣子之间的信任关系。
2. 名实篇
在《名实篇》中,韩非讨论了政治执法的问题。他认为法律制度
应该体现“名实合一”的原则,即法律的表面形式与实际执行相符合。
他反对空洞的法律条文,强调法律必须明确、切实可行,并且能够带
来实际效果。韩非还强调,法律的执法应严格公正,不论身份地位高低,都应按照法律规定受到相同的对待。
3. 秦法篇
在《秦法篇》中,韩非详细地描述了秦国的法律制度,引用了大
量的历史事实和实例来证明秦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韩非认为,法律
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他提倡严明的
刑法制度,主张对犯罪分子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起到震慑和威慑的
作用。
4. 兵势篇
在《兵势篇》中,韩非论述了军事战略和战争指导原则。他认为
军事决策应该以兵势为基础,即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制定出最佳的作战计划。他强调了情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观点。此外,韩非还思考了敌我关系、兵员管理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坚持以礼治国,这样,“礼”不仅是统治贵族的准绳, 也成为统治庶民百姓的准绳,这是对庶民百姓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就这一点说,儒家是革命的。 法家的思想也和儒家一样,没有社会阶级高下的区别。人 人在法律和统治者面前,地位都一样。但是,法家所做的 不是把庶民的地位提高,而是把贵族的地位降低,靠奖惩 来统治一切人,这就把“礼”抛到一边去了。 儒家的主张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p138)
3、反对托古改制,主张改革、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墨子、孔
子)——矫枉过正
4、以史来说理(解老、喻老等)
5、融汇儒、道、法(荀子、老子、申子、商鞅)
评价
韩非的政治思想,实际上是二千多年来地主封建社 会中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术的基础。后世的地主阶级 知识分子,尽管经常骂法家们“刻薄寡恩”,可是
4、“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道家的思想,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和法
家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
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君王不应当亲自动手做 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应假手别人去做。
他发展了老子权术的一面,要“明君无为于上,群 臣竦惧乎下”。要用臣下的智能,把它变成君主自 己的智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 这就是所谓的“权术”。
3、进化的历史观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 于气力。”(《五蠹(du3)》)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 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 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 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 乱。……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仕托,非下也,权重也。“(《五 蠹》)
事实上,汉武帝从来就不是真儒家,更非纯儒。他迷信巫术, 重用酷吏,都不是儒家赞成的事。他大张旗鼓招聘儒生时, 大臣汲黯(读如急暗)就当面直言:陛下内心世界充满欲望, 又何必装模作样讲什么仁义呢?
同样,窦太后也不是真道家或纯道家。她和吕后以来的帝 国统治者,是既贵黄老,又重刑名。刑就是刑律,名就是 名教。刑律是法家要的,名教则是儒家的主张。所谓“黄 老刑名”,首先是按照儒家荀子学派的主张确立君臣名分, 然后按照法家的主张依法治国,最后像老子主张的那样清 静无为,像黄帝那样垂拱而治。 可见,汉初统治阶级的思想杂糅了诸家。窦太后他们要的, 也决非老子主张的小国寡民,更非庄子主张的无政府主义。 否则,封建制倒是对的,郡县制反倒不对了。 这当然决无可能。 可能的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易中天:可疑的独尊
汉武帝做了一个重要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一件影响到千秋万代的大事。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 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 才稳定地延续了二千多年。 当然,秦制和秦政,也因此变成汉制和汉政。 这并不容易,因为武帝的祖先都不喜欢儒家。比如刘邦,是 只要一看见儒生,就忍不住要摘下他们的帽子往里面撒尿的。 武帝尊儒,不怕得罪祖爷爷的在天之灵?
看来,罢黜百家的说法是可以商量的。实际上武帝他们也没有把诸子百家 都赶尽杀绝,更没有派人派兵烧毁民间的藏书。真正要消灭的,是危害政 权的纵横家。 这当然是窦太后也同意的。何况她喜欢清静,岂会赞同纵横家的无事生非?
那么,独尊儒术,是真的吗?
是。不过,是独尊,不是独存。也就是说,只有儒学才被确立为官学,有 着毋庸臵疑的至尊地位,是思想文化领域的老大,诸子百家不能与之平起 平坐。
对此,帝国岂能容忍!
事实上武帝及其臣僚首先打击的,是“治申(申不害)、商(商鞅)、韩 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者。前三个是法家,后两个是纵横家。
显然,罢黜百家,并非罢黜道家。其实就连法家,也仍然是帝国的执政党。 只不过,法家的思想武器只能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不能让民间用来对付中 央。
势
势者,胜众之资也。 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势必于自然,则无为言于势矣。 吾所为言势者,言人之所设也。今曰:尧、舜得势而治,桀、 纣得势而乱,吾非尧、舜为不然也,虽然,非一人之所得设 也。夫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 也;桀、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舜而亦不能治者,则 势乱也。故曰:势治者则不可乱,而势乱者则不可治也。此 自然之势也,非人之所得设也。若吾所言,谓人之所得势也 而已矣,贤何事焉?(《难势》) 势,就是指由位置带给人的一种力量。任何人不论贤否,有 势位就可以号令众人,所以他说“势者,胜众之资也”。
主要特色
1、重质轻文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gou4)者也。”
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不阿贵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 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有度》)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
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
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执规矩尺寸,则万不失
矣。君人者,能去贤巧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 则人力尽而功名立。”(《用人》)
2、性恶论
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 俱出父母之怀祍,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 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 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六反》)
主要思想
1、法治 法治的关键在于很好地使用“刑”、“德”二柄。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 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二柄》) 所以,韩非所谓的“法”,主要是“刑”,用“法”来治国,就
是用“刑”来治国,这就必然会引导到绝对专制主义的道路上去,
当他们自己做官统治人民时,仍旧不能不用所谓
“申、韩之术”。“阳儒阴法”,是二千多年来封 建统治者的基本态度和手段。韩非思想影响后世之 大,于此可见。(童书业,p233)
重点阅读篇目
1、《二柄》 2、《孤愤》 3、《说难》 4、《难势》 5、《定法》 6、《五蠹》 7、《显学》 8、《忠孝》
问题是,为什么要独尊一家呢?
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这是秦始皇就已经意识到的。而且,始 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 言论不一。既然好不容易法令归一统,又岂能再众说纷纭?
一统天下,就不能百家争鸣。 这是秦皇和汉武的一致看法。只不过,秦始皇选错了对象(推崇法家), 找错了帮手(以吏为师),用错了手段(焚书坑儒),汉武帝却对了路。 儒学,为什么就合适做统治思想? 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这倒是跟法家一样。但法家的维护不讲道 理,其手段则无非绝对权威、阴谋诡计和严刑峻法(法家称之为势、术、 法)。所以,法家之道为霸道,法家之政为苛政,法家之制为专制,法 家之治为刑治。结果怎么样呢?秦帝国二世而亡。 儒家则不同,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也就是说, 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 受。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 何况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 从这个角度看,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几乎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替代的。 而且,当儒学取得至尊地位并深入人心后,帝国时代的核心价值也产生 了。 这就是三纲五常。
法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 于百姓者也。(《难三》)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 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 师也。(《定法》) 法就是法令,是官僚所执掌的轨范。主要 是治民。
术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 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业。(《定 法》) 术,主要是“循名责实”,也就是君主所执的 权术。主要是针对君臣关系而言。
秦代的政治正是根据这种“法治”主义的观点造成的专制主义的 政治。
如果对“法家”望文生义,以为法家便是主张法学,这便错了。
法家的主张,用现代语言来说,乃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钱穆,p133)
法治主义是韩非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法术”就像 是规矩、尺寸,没有“法”是不能统治人民的,他 说:
更麻烦的是窦太后。窦太后是景帝的母亲,武帝的祖母。老 太太喜欢的,据说是黄帝和老子,以至于景帝和窦家人都 “不得不读老子书,尊其术”。 结果,闹出风波来了。
有一天,窦太后招来一个名叫辕固的儒生,要他给自己讲解 《老子》。辕固却撇撇嘴说:那是家奴的书。 窦太后勃然大怒,下令让辕固生到猪圈里去,跟野猪学习狱 吏和囚犯的书。景帝无奈,只好偷偷塞给辕固一把好刀,这 位儒生才幸免于难。 太皇太后意见如此,尊儒岂不可疑? 当然。
休息是必须的。七年楚汉战争之后,举国上下满目疮痍。 城池毁灭,良田荒芜,人口锐减,民不聊生,户口所存仅 十之二三。当时,就连皇帝乘坐的专车,也配不齐四匹颜 色相同的马,将相们甚至只能坐牛车。 于是,高、惠、文、景四朝,都厉行节俭,力求清静。因 此到武帝继位,国库里已是堆满了粮食堆满了钱。田野里 牛马成群,老百姓也人Baidu Nhomakorabea家足,上流社会更是如果只有母 马可骑,都觉得丢人现眼了。 这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 因为帝国中央的清静无为,固然造福于底层民众,却也便 宜了中层豪强,尤其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诸侯王。那 些获得了言论自由的谋臣策士,获得了人身自由的亡命之 徒,更流窜于各王国,摇唇鼓舌,兴风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