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合集下载

眩晕诊治的专家共识

眩晕诊治的专家共识

国内医生在眩晕中存在的问题
诊疗中,拘泥于本来就认识模糊的疾病
椎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梅尼埃病、前 庭神经炎,或笼统称之为眩晕综合征。
治疗方面
➢不了解前庭康复重要性,长期应用前庭抑制药 物,延缓了前庭功能恢复;
➢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比率过低。
中枢性眩晕-分类
• 1.血管源性 • 2.肿瘤 • 3.脑干或小脑感染 • 4.多发性硬化 • 5.颅颈交界区畸形 • 6.药物源性 • 7.其他少见的中枢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梅尼埃病
• 病因未完全明确,病理机制多与内淋巴积水有关。无性别差 异,多发于20岁至70岁者。
• 诊断标准:
①发作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持续20min至数小时。常伴自主 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无意识丧失。
②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情进展听力 损失逐渐加重,至少1次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 出现重振现象。
和小脑 • 有机溶剂甲醛、二甲苯、苯乙烯、三氯甲烷:可损
害小脑 • 急性酒精中毒出现的姿势不稳和共济失调是半规管
和小脑的可逆性损害结果
中枢性眩晕-药物源性
常见的耳毒性药物: ➢抗生素: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紫霉素和
磺胺类 ➢抗肿瘤药:顺铂、氮芥和长春新碱等 ➢利尿剂:奎宁,大剂量水杨酸盐,速尿和
利尿酸 ➢此外,部分中耳内应用的局部麻醉药,如利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是指人体感到头部晕眩、眼前发花、走路摇晃等症状。这是

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血液循环问题、中

耳炎、颈椎病等。下面为您介绍头晕眩晕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

1.面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步态等。

2.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头晕眩晕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3.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听力、平衡和共济运动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可以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2.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垂体功能等。

3.耳部检查:包括听力测试、前庭功能检查、眼震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可以检查是否有颅脑肿瘤、脑出血等病变。

2.颈椎CT或MRI:可以检查颈椎是否有病变。

3.颅内血管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椎动脉是否有狭窄或堵塞。

四、诊断与治疗

1.内耳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

恢复耳石的位置,从而缓解症状。对于慢性内耳炎或耳聋者,可以考虑内

耳手术治疗。

2.血液循环问题:如果头晕是由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可以

采取调整体位、增加水分摄入、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3.中耳炎:对于中耳炎引起的头晕,通常会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配合

口服或局部使用激素药物。

4.颈椎病:如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可以采取颈椎牵引、理疗、按摩等

物理治疗方法,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消炎镇痛药物。

5.其他病因治疗:对于其他引起头晕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应积极控制其基础疾病,并配合病因相关的治疗。

五、预防与康复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入院标准:

1.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

2.门诊治疗无效,需要住院系统诊治。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2019版:A17.0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编码:G45.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

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以头晕与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二者常同时并见。轻者闭目即

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至仆倒。起病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多有年高体

虚、饮食不节、疲劳或跌扑损伤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

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①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摆性,或

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等感觉。部分病人则仅有头晕

眼花的感觉。如病人改变体位(如转头、起坐、翻身等)时更易诱发

眩晕,或使之增剧。劳累、乘车、走路等也可以诱发。有时眩晕成为

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夹杂其他症状与体征。

部分眩晕病人伴有单侧或双侧耳鸣。

②头痛:大约l/3或1/2病例有头痛,主要位于枕部或顶枕部,或局限于颈部,也可放射至双侧颞部,其性质多为跳痛、胀痛。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1 病因与机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

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病灶若累及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前庭小脑、前庭丘脑、前庭皮层等中枢前庭结构,或损害前庭-眼动、前庭-脊髓及前庭-小脑等联络通路,则会产生头晕、眩晕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前庭症状。

2临床表现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通常伴随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包括意识障碍、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等。

2.1 小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小脑病变是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据统计约11%的小脑梗死患者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而缺少构音障碍或肢体辨距不良等典型症状体征。

2.1.1 PIC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1.2 AIC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1.3 小脑上动脉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通常不累及前庭结构,很少引起眩晕与眼震。

2.1.4 小脑出血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引起孤立性眩晕的病因分类中,中枢性病变所占比例约为0.6%~10.4%,其中80%以上归因于血管源性病因,因缺少神经系统症状与定位体征,极易被误诊为外周性前庭病变,导致延误治疗时机,增加预后不良风险;此外,大量良性前庭疾病患者常易被误诊为后循环卒中,并接受相关检查、药物及有创性治疗,增加医疗风险,并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有必要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机制、功能解剖相关临床特征及诊疗原则等进行多学科专家交流形成共识,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常见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与夹层,少见病因包括椎甚底动脉延长扩张、血管炎等。出血性卒中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高血压是自发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淀粉样变性、梗死后出血转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前庭综合征(A V 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 V 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其中表现为A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常见病因包括后循环梗死与小脑

2020年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

2020年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

2020年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概述

(一)定义

一直以来,国内外存在多种头晕或眩晕的定义或分类方式。在2009年前庭症状国际分类发表之前,国内一直沿用美国1972年提出的头晕分类及定义[1],将dizziness作为所有头晕/眩晕症状的总称,具体分为4类,包括头晕、眩晕、失衡和晕厥前(状态)[1,2,3,4],其相关概念是基于

当时基础研究尚未成熟的背景下形成的,仅仅是根据症状进行可能的病因诊断,目的是为了帮助医生更好地分诊和转诊患者。随着头晕/眩晕基础研究的发展,2009年B a r a ny协会[2]首次提出了前庭症状的共识性分类,该分类中提出前庭症状的定义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典型的由前庭疾病(大多数头晕/眩晕类疾病)所导致的临床症状谱,对头晕、眩晕症状界定清晰,每—类症状具有—定的特异性,较1972年和既往国内的概念有明显进步,便于临床统—界定标准[2,3, 4]。但促进对上述新症状内涵的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摸索经验。基于目前最新的理念,本指南对头晕和眩晕的定义采用最新的概念。具体描述如下:

头晕(dizziness): (非眩晕性)头晕,是指空间定向能力受损或障碍的感觉,没有运动的虚假或扭曲的感觉,即无或非旋转性的感觉。

眩晕(v ertigo): (内在的)眩晕,是指在没有自身运动时的自身运动感觉或在正常头部运动时扭曲的自身运动感觉。涵盖了虚假的旋转感觉(旋转性眩晕)及其他虚假感觉,如摇摆、倾

(1)前庭抑制剂: 如抗组胺类、 苯二氮卓;类或抗胆碱能类等药物, 可有效控制眩晕急性发作, 原则上使用<72 h。 急性期的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停药, 否则会抑制中枢代偿机制的建立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由于血管 病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头 晕和/或眩晕症状。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理机制,血管源性 头晕/眩晕可分为颈性眩晕、耳 石症、前庭神经炎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等。
病理机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理机制涉及脑供血不足、内耳循环障碍、前庭神经受 压等。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期进行翻身、 拍背等护理操作,预防褥疮和肺部感 染等并发症。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头 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及时采取 应对措施。
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和自身认知情况进 行了解,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 护理干预。
患者及家属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血管源性头 晕/眩晕的病因、治疗和护理 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认知水平。
经验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计划,包括饮食指导、运动 建议等方面,促进患者康复。
专家点评与建议
点评一
对于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应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加强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
点评二
针对不同类型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护理 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用药时机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 的用药时机,如急性期、 缓解期等。

2020多学科合作规范眩晕头晕诊治

2020多学科合作规范眩晕头晕诊治

2020多学科合作规范眩晕/头晕诊治

眩晕/头晕的诊治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神经内科、耳鼻喉科、骨科、精神心理科、眼科、儿科和内科等,从单一学科的视角看眩晕/头晕具有局限性,多学科合作是必然趋势,它将机械割裂的学科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推动诊疗规范化。国内外研究发现,以神经内科为主的眩晕中心所涉及疾病谱不仅有中枢性前庭疾病,占更大比例的是外周性前庭疾病,正确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必需而且急切。《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文中简称共识)的发表推动了全国眩晕/头晕诊疗工作的开展,《共识》是简洁的、刻板的,而临床是生动的、多变的,2015年,Bi sd orf f等发表了前庭疾病国际分类的概述,搭建了眩晕/头晕诊断和研究的框架,即从4个症状(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入手,再从4个层面(症状和体征、综合征、疾病和发病机制)深入展开,是解读《共识》的路径。

一、症状与体征

眩晕/头晕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它是患者的主观描述,头晕和眩晕定义的混乱,尤其是对英文词意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临床医生的病史采集、诊断思路、辅助检查的选择,甚

至影响着会诊、转诊方向的判断。一直以来,被国内、外广泛采用的针对头晕和眩晕定义的描述和分类是D r ach man和H ar t在1972年提出的老的观点,即头晕被认为是所有类似症状的总称,将其再分为眩晕、晕厥前期、头昏和平衡失调,其中头晕包含眩晕。由于这种分类方法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2009年前庭症状国际分类的工作完成并颁布,将平衡系统(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出现的复杂症状分为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4类并给出每个症状的明确定义,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在新的前庭症状分类中,头晕和眩晕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各自独立的等位症状,而且各自又包含自发性和诱发性两个亚类别,患者的病程中可能同时出现头晕或眩晕症状。只有了解新的知识点,才能理解2015年B ar an y学会颁布的新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 V)诊断标准中将患者症状描述为:患者体位变化出现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B PPV不仅可能出现眩晕还可能出现头晕,同时有助于耳石复位治疗后的残余头晕症状的分析判断。

2020年急性眩晕头晕患者的诊断(全文)

2020年急性眩晕头晕患者的诊断(全文)

2020年急性眩晕/头晕患者的诊断(全文)前言

眩晕/头晕大约是3%急诊患者的主诉,涉及多种病因。虽然大部分病因是良性的,严重脑血管疾病所占比例较小,但临床结局很严重。

急诊医生的任务是准确区分良性和严重的原因,同时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传统的诊断模式是有缺陷的,实际上可能会导致误诊。眩晕/头晕经常采用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但用途极为有限。最近的研究表明,体格检查在区分良性和眩晕/头晕的严重原因方面非常有用。由于治疗是根据正确的诊断做出的,因此本文的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总结当前的诊断范式及其起源

推广一种新的基于证据的算法,以更好地为临床医生提供服务

讨论误诊的范围及原因

描述有助于床边诊断的物理查体技术

讨论影像学明确诊断的局限性和误诊原因

历史、定义和背景

传统的诊断头晕的症状质量方法首先询问患者,患者所描述头晕是什么意思?患者的反应(真正的眩晕,头晕,不平衡/失衡与“其他”)促使了鉴别诊断和评估。此诊断范例源自197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眩晕诊疗中心,将患者转诊眩晕诊疗中心并接受了几天的临床评估。基于这些结果进行诊断。尽管有严重的缺陷和没有前瞻性的验证,症状质量方法成为普遍的范式。新的证据表明,它的基本逻辑是错误的,而基于时间和诱发因素的新范式更符合当前的证据。

与眩晕/头晕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由于诸如发烧,低血压,贫血,药物副作用,电解质异常等因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能会导致一般医学原因引起的头晕。而由于前庭和神经系统原因引起的头晕具有更清晰的机制,需要一定的基本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 识
01 疾病分类
03 诊断方法 05 注意事项
目录
02 临床症状 04 治疗方案
头晕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血管源 性头晕眩晕是由血管病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为了提高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专家在深入研究和讨论的基 础上,达成了一致共识。
3、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按摩和前庭康复训练等,有助于改善症状和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在治疗方案中,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盲目用药和过度治疗。同时,患者应 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以降低复发风险。
注意事项
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对于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
3、脑梗死:由于脑部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可引起 头晕、眩晕、头痛和肢体无力等症状。
4、血压过高或过低: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导致头晕眩晕,是血管源性头晕 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
5、脑血管畸形:脑血管发育异常,可引起脑部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头晕 眩晕等症状。
临床症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主要症状包括:
2、避免盲目用药:在未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切勿随意使用药物,以免加重 病情。
3、避免过度治疗:在明确病因后,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 过度治疗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2020年最新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2020年最新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和紫霉素 磺胺类 顺铂、氮芥和长春新碱等 奎宁 大剂量水杨酸盐 速尿、利尿酸等 部分耳部外用药
7.其他少见的中枢性眩晕
7.其他少见的中枢性眩晕
偏头痛性眩晕 癫痫性眩晕 颈性眩晕 外伤后眩晕
偏头痛性眩晕
偏头痛性眩晕
确定标准:
①中度或重度的发作性眩晕(视物旋转,自身或其他物体 的运动幻觉,位置性眩晕,不敢转头,如转头可诱发自 身或其他物体的运动或不平衡幻觉) ②符合IHS标准的偏头痛 ③至少两次眩晕发作时出现下列一项:搏动样头痛、畏 光、畏声、视觉或其他先兆 ④排除其他病因
数年后出现 过程发生;

常持续数秒
动幻视;
到数分钟。
常伴偏头痛;
常有家族史
wenku.baidu.com复发性前 庭病
持续5分钟 到
24小时;
辅助检查
ENG MRI/CT
诊断
治疗
— +++
病史+MRI 手术
+++
+++


病史+ENG 病史+ENG
前庭康复 乙酰唑胺 +前庭康复

— 病史
咽鼓管或中 耳正常则无 需治疗
— — — 对症
椎动脉被机械压迫致狭窄
颈椎交感丛刺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

主要原因之一。

1 病因与机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

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病灶若累及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前庭小脑、前庭丘脑、前庭皮层等中枢前庭结构,或损害前庭-眼动、前庭-脊髓及前庭-小脑等联络通路,则会产生头晕、眩晕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前庭症状。

2临床表现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通常伴随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包括意识障碍、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等。

2.1 小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小脑病变是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据统计约11%的小脑梗死患者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而缺少构音障碍或肢体辨距不良等典型症状体征。

2.1.1 PIC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1.2 AIC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1.3 小脑上动脉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通常不累及前庭结构,很少引起眩晕与眼震。

2.1.4 小脑出血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2 脑干病变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脑干部位病变除了引起头晕、眩晕及失衡症状外,通常伴随邻近结构损害相关症状和体征。

2.2.1 延髓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延髓背外侧梗死因累及前庭神经下核与内侧核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失衡,而邻近脑神经核及传导束受累可引起病灶同侧霍纳征、面部及躯干交叉性痛温觉减退、声音嘶哑、吞咽障碍及肢体共济失调等。

2.2.2 脑桥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近1/3的脑桥被盖部梗死患者可出现眩晕、眼震、霍纳征、水平凝视麻痹及偏身共济失调。

2.2.3 中脑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2.4 脑干出血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3 丘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丘脑损害主要表现为感知与姿势异常。

2.4 前庭皮层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前庭皮层病变很少出现持续性旋转性眩晕,而多表现为摇摆性眩晕、定向障碍、姿势不稳或失衡。

2.5 短暂性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短暂的孤立性头晕或眩晕发作不符合典型TIA诊断标准,但作为后循环梗死前驱或首发症状并不少见。

3 辅助检查

3.1 影像学检查常

用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头颅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头颅CT是排查疑似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首选检查项目。

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是目前诊断急性后循环梗死的影像“金标准”,其对颅后窝急性梗死病灶识别能力明显优于头颅CT,但仍有约15%~20%的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超过48h)者无法被其识别,部分直径小于1cm的梗死病灶可能会被遗漏。

MRA和CTA均可提供有关颅内外血管闭塞或狭窄信息。

3.2 前庭功能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前庭功能受损侧别、部位及严重程度,但由于其结

果存在一定假阳性,故不能仅根据单项前庭功能异常定位诊断外周或中枢性病损,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眼震视图、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温度试验等。

3.3 其他检查

相关指南推荐进一步完善心脏超声、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发泡试验等检查项目评估其他卒中病因。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4.1 与表现为AVS的非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疾病鉴别

4.1.1 前庭神经炎及急性单侧前庭病:

4.1.2 突发性聋伴前庭功能损害:

4.1.3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4.2 与表现为EVS的非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疾病鉴别

4.2.1 MD:

4.2.2 前庭性偏头痛(VM):

5 治疗

5.1 对症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苯二氮类与止吐药物,在前庭症状改善后应尽快停

用上述药物,以避免损害前庭中枢代偿恢复能力。

5.2 对因治疗

根据相关指南推荐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早期积极进行对因治疗,缺血性卒中应依据病情选择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或抗凝等改善脑血循环治疗,以及给予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等其他治疗方案;对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或脑干受压的小脑梗死或出血者,无论有无脑室梗阻致脑积水的表现,均应尽快手术干预。

5.3 预防治疗

根据相关指南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或TIA所致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开展卒中二级预防,包括选择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积极控制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吸烟、睡眠呼

吸暂停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5.4 康复治疗

对于存在前庭功能障碍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前庭康复治疗(VRT)有助于促进中枢前庭功能重塑、减少失衡感和振动幻视、提高移动过程中平衡功能、动态视敏度及整体状态。中枢前庭功能障碍的前庭康复治疗应强调头眼运动与步态平衡性活动同步训练,并建议物理训练联合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和预后。常用药物包括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有助于加速前庭代偿,促进前庭康复,建议疗程3~6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