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合集下载

专家笔谈:血管源性眩晕的识别和诊治

专家笔谈:血管源性眩晕的识别和诊治

中国卒中杂志2013-09-12分享血管源性眩晕是指主要由脑血管疾病引发的一类眩晕,占各种眩晕的50%以上。

血管源性眩晕可来自前循环,但大多数来自于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有:①大脑后动脉;②小脑上动脉;③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④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⑤内听动脉,大多起源于AICA (85%),少数起源于基底动脉(15%),个别起源于PICA (2%~4%)。

其中发生眩晕频率最高的为内听动脉、AICA、PICA。

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诊断一般不难。

而非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多不伴神经系统体征,这类患者大多就诊于眩晕门诊,作出诊断较为困难。

如何在早期抓住先机,及时识别这类血管源性眩晕,降低恶性眩晕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引起了眩晕界学者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如下。

血管源性眩晕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vertebrobasilar artery-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VA-TIA)①TIA性单纯眩晕发作。

单纯孤立的眩晕发作可以是VA-TIA的唯一症状,62%就诊于眩晕门诊的患者表现为单纯眩晕发作且不伴其他体征,其中19%患者是TIA的首发形式。

TIA性单纯眩晕发作,可非常短暂,一分钟到数分钟不等,一天可有数次发作。

若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不难作出诊断,但不伴体征时,是很难区分中枢源性与外周源性眩晕。

频繁TIA性单纯眩晕发作的影像学研究发现,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未见异常的患者中,7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的病变(6例动脉硬化性狭窄闭塞,1例梭形血管瘤样管壁改变),6例同时伴有椎动脉硬化形成的狭窄,导致基底动脉血流很少或没有,靠侧支循环供血。

《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眩晕处理原则

《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眩晕处理原则

《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眩晕处理原则
《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对于眩晕的处理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根据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病因治疗。

眩晕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其病因可能与多个系统相关,包括内耳、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因此,在治疗眩晕时需要明确其病因,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对于急性眩晕患者,首先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确定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情况。

如有危及生命的情况,应优先处理,如心肺复苏、颅脑损伤等。

对于眩晕发作期间,患者应保持安静,避免运动、劳累和精神紧张等刺激,避免头部快速转动等动作。

针对不同的病因,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梅尼埃病可采用激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采用位移操纵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

对于慢性眩晕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眩晕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对于病因不明确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评估,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

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

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1 病因与机制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

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

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病灶若累及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前庭小脑、前庭丘脑、前庭皮层等中枢前庭结构,或损害前庭-眼动、前庭-脊髓及前庭-小脑等联络通路,则会产生头晕、眩晕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前庭症状。

2临床表现血管源性头晕/眩晕通常伴随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包括意识障碍、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等。

2.1 小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小脑病变是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据统计约11%的小脑梗死患者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而缺少构音障碍或肢体辨距不良等典型症状体征。

2.1.1 PIC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2.1.2 AIC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2.1.3 小脑上动脉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通常不累及前庭结构,很少引起眩晕与眼震。

2.1.4 小脑出血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2.2 脑干病变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干部位病变除了引起头晕、眩晕及失衡症状外,通常伴随邻近结构损害相关症状和体征。

2.2.1 延髓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延髓背外侧梗死因累及前庭神经下核与内侧核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失衡,而邻近脑神经核及传导束受累可引起病灶同侧霍纳征、面部及躯干交叉性痛温觉减退、声音嘶哑、吞咽障碍及肢体共济失调等。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

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

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引起孤立性眩晕的病因分类中,中枢性病变所占比例约为0.6%~10.4%,其中80%以上归因于血管源性病因,因缺少神经系统症状与定位体征,极易被误诊为外周性前庭病变,导致延误治疗时机,增加预后不良风险;此外,大量良性前庭疾病患者常易被误诊为后循环卒中,并接受相关检查、药物及有创性治疗,增加医疗风险,并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有必要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机制、功能解剖相关临床特征及诊疗原则等进行多学科专家交流形成共识,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

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常见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与夹层,少见病因包括椎甚底动脉延长扩张、血管炎等。

出血性卒中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高血压是自发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淀粉样变性、梗死后出血转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

急性前庭综合征(A V 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 V 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

其中表现为A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常见病因包括后循环梗死与小脑出血,少见病因则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椎动脉夹层;而表现为E V 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病因以后循环TI A最为多见,少见病因包括表现为短暂性前庭症状的小梗死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四脑室邻近部位卒中所致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2020年心源性卒中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年心源性卒中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年心源性卒中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ES )是指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的心源性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相比,CES的病情程度相对更重、预后更差、复发率更高[1]o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CES诊断标准,为了更好地规范临床医师对CE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以国内外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为依据,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并建立中国的CES诊断标准专家共识,以期提高CES的临床诊断正确率,从而促进CES的防控与管理。

一、CES的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CES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30% ,在—些国家和地区,随着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CES的相对比例逐渐升高[2][文献]。

2002年加拿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和脑卒中患者中的CES比例为26% , 2012年时则高达56% ;韩国卒中注册硏究结果显示,在2014 - 2018年全国的TIA 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中CES 占21.3%[3],较2002 - 2010年间的17.1 %升高。

2014年英国的牛津血管硏究结果显示,2002 - 2012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CES年均发病例数(18 176例/年)是1981 - 1986年(6 621例/年)的近3倍”预计到2050年可能继续呈三倍的增长。

我国目前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CES的确切发病状况尚不清楚,少数单中心硏究报道CES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8.4%〜11.0% [4]。

二、CES病因分类与发病机制本共识依据A - S-C-O (表型)分类法中的CES肯定(潜在)病因及其流行病学特点,将CES病因分为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卵圆孔未闭、主动脉弓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扩张性心肌病和心脏黏液瘤十类[5][文献]。

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 目前对精神心理性头晕的诊断尚无统一意见,大致可概 括为3个方面:(1)患者没有器质性病理损害或损害轻微 难以解释其前庭症状;(2)患者存在器质性病理损害但因 为合并的精神心理障碍而明显加重或导致前庭症状的迁 延;(3)患者并无器质性病理损害但因精神心理障碍而表 现为非特征性的头昏闷。
精神疾患相关性眩晕
• 位置诱发试验可在70%以上的患者中发现与症状同 步发生的眼球震颤。
• 后半规管BPPV的治疗常用Epley法和Semont法复位
前庭神经炎
• VN在眩晕/头晕疾病谱中占5%~9% • 可能与前驱的病毒感染有关,常有上呼吸
道感染病史 • 剧烈的眩晕常持续1~3 d,症状较重 • 眼震为水平略带旋转并朝向健侧,甩头试
验患侧阳性,闭目难立征及加强试验多向 患侧倾倒 • 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效,建议早用,不建议 抗病毒治疗
梅尼埃病
• 梅尼埃病在眩晕/头晕疾病谱中占4.4%~10% • 首次发作多出现在30~60岁,女性为男性的
1.3倍 • 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膜迷路积水 • 自发性眩晕发作至少2次,持续20 min至12 h,
精神疾患相关性眩晕
•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临床表现为躯体症状,头晕可 以是常见的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反复变化,可以 波动,对躯体症状和身体健康过分担心和关注,缺 乏合理解释的客观证据,患者反复就医对患者社会 功能造成影响。症状持续3 个月以上
• 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 伴有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少,思维与行为的异常 与低落的心境相关。可有包括头晕在内的各种躯体 不适,有晨重暮轻的表现。症状持续超过2 周以上, 影响社会功能,排除其他疾病。
• 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在直立位时收缩压和(或)舒张压下 降超过20 mmHg和(或)10 mmHg,临床表现为将要摔倒 的不稳感,可能伴随黑矇或视物模糊、恶心出汗等,但 患者的意识并未丧失,症状多持续数秒到数十秒

专家笔谈:血管源性眩晕的识别和诊治5页word

专家笔谈:血管源性眩晕的识别和诊治5页word

中国卒中杂志2019-09-12分享血管源性眩晕是指主要由脑血管疾病引发的一类眩晕,占各种眩晕的50%以上。

血管源性眩晕可来自前循环,但大多数来自于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有:①大脑后动脉;②小脑上动脉;③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④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⑤内听动脉,大多起源于AICA (85%),少数起源于基底动脉(15%),个别起源于PICA (2%~4%)。

其中发生眩晕频率最高的为内听动脉、AICA、PICA。

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诊断一般不难。

而非经典的血管源性眩晕多不伴神经系统体征,这类患者大多就诊于眩晕门诊,作出诊断较为困难。

如何在早期抓住先机,及时识别这类血管源性眩晕,降低恶性眩晕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引起了眩晕界学者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如下。

血管源性眩晕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vertebrobasilar artery-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VA-TIA)①TIA性单纯眩晕发作。

单纯孤立的眩晕发作可以是VA-TIA的唯一症状,62%就诊于眩晕门诊的患者表现为单纯眩晕发作且不伴其他体征,其中19%患者是TIA的首发形式。

TIA性单纯眩晕发作,可非常短暂,一分钟到数分钟不等,一天可有数次发作。

若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不难作出诊断,但不伴体征时,是很难区分中枢源性与外周源性眩晕。

频繁TIA性单纯眩晕发作的影像学研究发现,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未见异常的患者中,7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的病变(6例动脉硬化性狭窄闭塞,1例梭形血管瘤样管壁改变),6例同时伴有椎动脉硬化形成的狭窄,导致基底动脉血流很少或没有,靠侧支循环供血。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防头晕发作。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 础疾病,保持血压、血糖稳定。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诱 发因素,减少头的病 例分享与讨论
REPORTING
典型病例介 绍
病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58岁,因反复头晕、恶心、呕吐就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所致 的血管源性眩晕。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建议一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方案的认识,增强患者的治疗 依从性。
建议二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生活方式调整,以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2023
PART 05
问题与解答环节
REPORTING
现场提问与解答
总结问题
在现场互动中,参与者提出的问题进 行总结和归纳。
解答问题
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专业、详细的 解答,确保参与者能够理解并掌握。
03
04
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和强 光刺激,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
息环境。
定期记录患者血压、心率等生 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
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如洗漱、进食、如厕等,确保 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其紧 张、焦虑等情绪,增强治疗信
心。
特殊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方面的 指导。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由于血管 病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头 晕和/或眩晕症状。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理机制,血管源性 头晕/眩晕可分为颈性眩晕、耳 石症、前庭神经炎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专家共识202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专家共识2020

脑干病变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短暂性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 短暂的孤立性头晕或眩晕发作不符合典型TIA诊断标准,但作为后循环梗死前驱或首发
症状并不少见。 ✓ AICA梗死在进展为完全性卒中前可仅表现为伴随波动性听觉症状的复发性眩晕,临床
表现类似于梅尼埃病(MD)。 ✓ 短暂性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病因也可能是完全性卒中而非TIA,“急性短暂性前庭综合征”
脑干病变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中脑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中脑顶盖前区负责眼动调控中枢包括内侧纵束喙侧间质核、卡哈尔间质核等
结构。 ✓内侧纵束喙侧间质核主要负责启动垂直及扭转性扫视,其损害表现为向下扫
视异常、朝向病灶对侧的扭转性眼震;卡哈尔间质核是负责调控垂直和扭转 眼动的神经整合中枢,其损伤主要表现为眼球垂直和扭转方向凝视维持障碍、 病理性眼偏斜反应及朝向病灶同侧的扭转性眼震。
小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小脑上动脉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通常不累及前庭结构,很少引起眩晕与眼震。 ✓有报道小脑上动脉内侧支梗死除了引起病灶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还可表现为
扫视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小脑顶核病灶致小脑上脚传出通路受抑制相关。
小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被用于定义前庭症状与体征在24h内完全缓解的特殊AVS类型,影像学证实近1/3的 急性短暂性前庭综合征病因为后循环梗死或可逆性后循环灌注异常。 ✓ 鉴于孤立性短暂性头晕/眩晕可能是后循环TIA或卒中的特征性症状之一,ABCD2评 分系统等工具可用于头晕或眩晕患者风险评估,尤其适用于高龄或合并多种卒中高危因素 的患者。
脑干病变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延髓内侧病灶引起眼动与前庭功能异常多见于舌下周核复合体、前庭神经核 传出纤维、下橄榄核传出纤维及旁中央束等结构损害。舌下神经前置核是水 平凝视维持整合中枢,其损害表现为朝向病灶侧的水平自发眼震、朝向病灶 侧凝视更为显著的凝视诱发眼震及向病灶侧平稳跟踪异常,摇头眼震以中枢 性眼震形式多见,床旁HIT结果则多为病灶对侧阳性;上跳性眼震主要与 闰核及舌底核受损相关,病灶若累及来自双侧前半规管的VOR通路可出现 半跷跷板眼震;病灶若损害经前庭神经核交叉后上行的重力感知传导通路, 则可出现朝向病灶对侧偏斜的病理性眼偏斜反应及主观垂直视觉。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

生活方式调整与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 律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
酒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均 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
少盐和糖的摄入等。
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 慢跑、游泳等,以增强体质
和心肺功能。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避 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
以减轻心理压力。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 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
血管破裂:由于血管破裂导
常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
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
头晕/眩晕
/眩晕
05
血管炎:由于血管炎症导致 06
血管功能障碍:由于血管功
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
能异常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眩晕
引起头晕/眩晕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分类
前庭性头晕/眩晕:前庭系统功 能障碍导致的头晕/眩晕,如梅
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
2
平衡障碍:患者站立不稳、行走困难、容易跌倒
3
视觉障碍:患者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
4
耳鸣:患者感到耳内或头部有嗡嗡声或其他异常声音
5
头痛:患者感到头部疼痛,可能与头晕/眩晕同时出现
6
恶心、呕吐: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与头晕/眩晕同时出现
诊断与检查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询问患者头晕/眩晕的持续时间、 发作频率、严重程度、诱发因素等
非前庭性头晕/眩晕:非前庭系 统功能障碍导致的头晕/眩晕,
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等。
混合性头晕/眩晕:同时存在前 庭性和非前庭性头晕/眩晕的症 状,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等。
特发性头晕/眩晕:病因不明确 的头晕/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
置性眩晕(BPPV)等。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讲解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讲解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的病因诊断对众多医生而言,一直是个临床难题。

近年来,随着理论普及和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眩晕已能确诊[1];但由于眩晕的发生涉及神经科、耳鼻喉科和内科等众多领域,有些病理生理等基础问题至今仍未能明确,部分眩晕的病因在理论上尚难明确,因此给临床实践带来困难。

此篇专家共识着眼于常见眩晕的规范化诊疗,同时尽可能地全面概括少见眩晕的临床特点,此外,本文也将涉及部分头晕的内容。

一、眩晕的概念和病因分类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头晕指的是自身不稳感;头昏指的是头脑不清晰感[2-3]。

眩晕和头晕的发病机制不甚一致,但有时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眩晕往往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相对而言,前者的发生率更高;头晕既可以是上述疾病恢复期的表现,也可以由精神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造成。

周围性眩晕占30%~50%,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居单病种首位,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中枢性眩晕占20%~30%;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分别占15%~50%和5%~30%;尚有15%~25%的眩晕原因不明[4-8]。

儿童眩晕与成人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趋势是:中枢性眩晕(主要是外伤后眩晕和偏头痛相关性眩晕)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约占19%~49%;单病种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是:良性阵发性眩晕,外伤后眩晕以及中耳炎相关性眩晕[9-12]。

二、国内神经科医生在眩晕诊疗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知识不足。

首先表现在诊断方面,询问病史时缺乏针对性,常常遗漏病因、起病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缓解方式等[13-14],而70%~80%的眩晕是可以通过有效问诊而确诊或明确方向的。

针对眩晕的辅助检查设备有限、评判水平等有待提高,如眼震电图的检查过程不够规范;MRI检查部位的针对性不强;部分后眩晕脑血管狭窄的病例未性相关检查而漏诊。

2022血管源性眩晕和头晕的诊断标准(全文)

2022血管源性眩晕和头晕的诊断标准(全文)

2022血管源性眩晕和头晕的诊断标准(全文)摘要巴拉尼协会前庭神经疾病分会委员会发布了血管源性眩晕和头晕的诊断标准共识,共识将血管源性眩晕和头晕分为4类,即卒中引起的眩晕或头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的眩晕或头晕、孤立迷路梗死或出血和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血管源性眩晕或头晕可能是急性和持续的(≥24 h)或短暂的(数分钟至<24 h)。

急性前庭症状伴有中枢HINTS体征(阴性的头脉冲试验、改变方向的凝视诱发的眼球震颤或明显的眼偏斜)和其他中枢神经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考虑血管源性眩晕或头晕,存在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应想到血管源性眩晕或头晕。

孤立迷路梗死没有确切临床检查指标,高卒中风险群体中应考虑到孤立迷路梗死,急性单侧前庭功能丧失伴有小脑前下动脉分布区梗死应考虑到孤立迷路梗死,急性单侧前庭功能丧失后30 d内出现小脑前下动脉分布区梗死,应考虑到孤立迷路梗死的可能。

诊断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应具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有血管病变的影像学或超声检查依据。

1. 介绍眩晕或头晕是后循环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形式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持续的(≥24 h,急性持续性眩晕或头晕)或短暂性(< 24 h,短暂性眩晕或头晕)。

短暂性眩晕或头晕可反复发作(发作性眩晕或头晕)。

血管源性眩晕或头晕引起的孤立性位置性前庭综合征(或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或头晕)是罕见的。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眩晕或头晕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临床耳科、神经眼科和神经影像学专家达成最新共识:累及脑干或小脑的卒中也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或头晕或不稳。

短暂性眩晕或头晕也是椎基底动脉缺血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偶尔短暂性眩晕或头晕是椎基底动脉缺血唯一临床表现。

在临床工作中,鉴别血管源性孤立性眩晕或头晕与非血管源性疾病[如急性单侧前庭神经病变(AUVP)/前庭神经炎,累及迷路或前庭神经]很重要,因为这两类疾病的治疗策略和预后不同。

急性卒中的误诊可能会导致最佳治疗时机的丧失,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而血管源性眩晕或头晕的过度诊断则会导致不必要的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治疗。

2020年最新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2020年最新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概 概 念念
• 眩晕(vertigo)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 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
体征:平衡功能障碍 眼球震颤 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 头晕(dizziness)指的是自身不稳感;
• 头昏指的是头脑不清晰感
眩眩晕晕的的发发病病率率
统计人群中眩晕的患病率为5% 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 占老年门诊81-91% 生活在家中的老人50-60%有眩晕症 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
数年后出现 过程发生;

常持续数秒
动幻视;
到数分钟。
常伴偏头痛;
常有家族史
复发性前 庭病
持续5分钟 到
24小时;
辅助检查
ENG MRI/CT
诊断
治疗
— +++
病史+MRI 手术
+++
+++


病史+ENG 病史+ENG
前庭康复 乙酰唑胺 +前庭康复

— 病史
咽鼓管或中 耳正常则无 需治疗
— — — 对症
无无先先兆偏兆头偏痛头的痛诊的断诊标断准标准
• A 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 B 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h • C 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活动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 D 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 E 不归因于其他疾病
迷路炎
迷路炎
是病原微生物感染内耳的结果 根据感染的部位和性质,一般分为三类:
局限性迷路炎 浆液性迷路炎 急性化脓性迷路炎 对症治疗,控制感染,及早手术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疾病分类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复杂,常见的疾病包括: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 功能缺损,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晕、眩晕和肢体麻木无力等。
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CI):由于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脑 干、小脑和枕叶等区域供血不足,表现为眩晕、平衡障碍、耳鸣和复视等症状。
3、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按摩和前庭康复训练等,有助于改善症状和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在治疗方案中,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盲目用药和过度治疗。同时,患者应 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以降低复发风险。
注意事项
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对于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
2、避免盲目用药:在未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切勿随意使用药物,以免加重 病情。
3、避免过度治疗:在明确病因后,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 过度治疗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谢谢观看
诊断方法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诊断方法包括:
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2、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 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3、影像学检查:如头颅庭功能检查:包括眼球震颤检查、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等,以评估前 庭功能受损情况。
5、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血脂等,以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做出诊断。需要注意的是,诊断时应避免过度诊断和盲目用药。
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的病因,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治疗方案包括:
1、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及病情,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血小板聚 集、改善脑循环、降压药和降糖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

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

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
主要原因之一。

1 病因与机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

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

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病灶若累及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前庭小脑、前庭丘脑、前庭皮层等中枢前庭结构,或损害前庭-眼动、前庭-脊髓及前庭-小脑等联络通路,则会产生头晕、眩晕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前庭症状。

2临床表现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通常伴随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包括意识障碍、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等。

2.1 小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小脑病变是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据统计约11%的小脑梗死患者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而缺少构音障碍或肢体辨距不良等典型症状体征。

2.1.1 PIC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1.2 AICA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1.3 小脑上动脉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通常不累及前庭结构,很少引起眩晕与眼震。

2.1.4 小脑出血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2 脑干病变引起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脑干部位病变除了引起头晕、眩晕及失衡症状外,通常伴随邻近结构损害相关症状和体征。

2.2.1 延髓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延髓背外侧梗死因累及前庭神经下核与内侧核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失衡,而邻近脑神经核及传导束受累可引起病灶同侧霍纳征、面部及躯干交叉性痛温觉减退、声音嘶哑、吞咽障碍及肢体共济失调等。

2.2.2 脑桥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近1/3的脑桥被盖部梗死患者可出现眩晕、眼震、霍纳征、水平凝视麻痹及偏身共济失调。

2.2.3 中脑梗死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2.4 脑干出血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2.3 丘脑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丘脑损害主要表现为感知与姿势异常。

2.4 前庭皮层病变引起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前庭皮层病变很少出现持续性旋转性眩晕,而多表现为摇摆性眩晕、定向障碍、姿势不稳或失衡。

2.5 短暂性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短暂的孤立性头晕或眩晕发作不符合典型TIA诊断标准,但作为后循环梗死前驱或首发症状并不少见。

3 辅助检查
3.1 影像学检查常
用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头颅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头颅CT是排查疑似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首选检查项目。

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是目前诊断急性后循环梗死的影像“金标准”,其对颅后窝急性梗死病灶识别能力明显优于头颅CT,但仍有约15%~20%的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超过48h)者无法被其识别,部分直径小于1cm的梗死病灶可能会被遗漏。

MRA和CTA均可提供有关颅内外血管闭塞或狭窄信息。

3.2 前庭功能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前庭功能受损侧别、部位及严重程度,但由于其结
果存在一定假阳性,故不能仅根据单项前庭功能异常定位诊断外周或中枢性病损,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眼震视图、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温度试验等。

3.3 其他检查
相关指南推荐进一步完善心脏超声、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发泡试验等检查项目评估其他卒中病因。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4.1 与表现为AVS的非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疾病鉴别
4.1.1 前庭神经炎及急性单侧前庭病:
4.1.2 突发性聋伴前庭功能损害:
4.1.3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4.2 与表现为EVS的非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疾病鉴别
4.2.1 MD:
4.2.2 前庭性偏头痛(VM):
5 治疗
5.1 对症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苯二氮类与止吐药物,在前庭症状改善后应尽快停
用上述药物,以避免损害前庭中枢代偿恢复能力。

5.2 对因治疗
根据相关指南推荐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早期积极进行对因治疗,缺血性卒中应依据病情选择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或抗凝等改善脑血循环治疗,以及给予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等其他治疗方案;对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或脑干受压的小脑梗死或出血者,无论有无脑室梗阻致脑积水的表现,均应尽快手术干预。

5.3 预防治疗
根据相关指南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或TIA所致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开展卒中二级预防,包括选择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积极控制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吸烟、睡眠呼
吸暂停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5.4 康复治疗
对于存在前庭功能障碍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患者,前庭康复治疗(VRT)有助于促进中枢前庭功能重塑、减少失衡感和振动幻视、提高移动过程中平衡功能、动态视敏度及整体状态。

中枢前庭功能障碍的前庭康复治疗应强调头眼运动与步态平衡性活动同步训练,并建议物理训练联合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和预后。

常用药物包括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有助于加速前庭代偿,促进前庭康复,建议疗程3~6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