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是由什么所主导的?A. 气血B. 阴阳C. 五脏D. 经络答案:B. 阴阳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四诊方法?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切诊答案:D. 切诊(注: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这里答案有误,正确答案应为无此选项)3. 中医中所指的“脾胃”主要负责人体的哪些功能?A. 消化与吸收B. 呼吸功能C. 血液循环D. 排泄功能答案:A. 消化与吸收4.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一说法主要强调了什么?A. 肾和脾的重要性B. 先天遗传和后天养成的关系C. 肾脾之间的相互影响D. 肾脾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答案:B. 先天遗传和后天养成的关系5. 中医理论中,“气滞血瘀”通常会导致哪种症状?A. 头晕目眩B. 胸闷胸痛C. 腹痛腹泻D. 发热咳嗽答案:B. 胸闷胸痛二、填空题1. 中医的_________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的。
答案:阴阳2. 在中医理论中,_________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包括精、气、神三个方面。
答案:气血3. 中医的_________学说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与自然界的五行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答案:五行4. 中医的_________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答案:望诊5.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通过_________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答案:针灸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答: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病因、病性、病位等,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整体化特点,旨在通过调和人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2. 何谓“五脏六腑”?并简述其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
答:“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药基础知识
• 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试验所需的3倍数,即1/3供实验 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 期至少1年。
道地药材: • 四大怀药:怀牛膝、淮山药、怀地黄、怀菊花。 • 浙八味:浙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 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 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 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 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 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 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 宜大量应用。
• 七情配伍的内容:
① 单行: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 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②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 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 疗效果。
③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 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 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②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 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物质而言, 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
③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 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 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些主要方面:1.阴阳五行: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宇宙和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变化规律。
阴阳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面,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用于描述五种不同的运动和相互关系。
2.经络系统: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等。
不同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有关,通过经络传导气血,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3.气血理论:气是生命的能量,血是滋养和携带养分的物质。
气血循环与人体各个器官、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维持生命活动。
4.脏腑学说:描述了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的功能不仅生理上有关联,而且与情绪、气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5.病因病机: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个方面。
通过辨证论治,即辨别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舌诊、脉诊:中医诊断的两项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舌象和脉搏的变化来了解病情。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有助于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7.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草本植物、矿物、动物等提取物治疗疾病。
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治疗。
8.针灸、推拿、气功: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
推拿是通过按摩手法调理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9.养生:强调合理的饮食、作息、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以上只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中医学科体系庞大而深奥,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最好通过正规的中医学院或中医医学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同时结合实践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说。
中医的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础知识一、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而且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
2、经络腧穴:经络腧穴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统称。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腧穴则是经络上的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3、藏象:藏象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和脏腑的认识和概括。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经络腧穴等,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和健康。
4、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望是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是指听病人的声音、气息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切是指把脉、触摸病人的身体等。
5、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它将人体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并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归纳,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在中医中,身体不同部位冷的原因可能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手脚冰凉: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肝气郁结等原因导致。
气血虚弱和肾阳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无法温暖四肢;肝气郁结则可能伴有胸闷、嗳气、月经不调等症状。
2、背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肾阳虚、寒湿内侵等原因导致。
肾阳虚导致背部失于温煦,寒湿内侵则使背部气血运行不畅。
3、腹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内盛等原因导致。
脾胃虚寒导致腹部气血不足,寒邪内盛则使腹部失于温煦。
4、全身怕冷: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等原因导致。
(完整版)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李翠娟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医学与中医学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医学与中医学
医学?
1. 医学的定义
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门 知识体系。
中医学?
2 .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 形成的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 门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以自然科学为主体,蕴涵着浓郁的人文 社科特征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具有二重性。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 春秋-西汉
人体任何一个症状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 调在局部的表现。
(4)诊断上的整体性
察外知内,以候全身:任何一个症状都 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因而 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 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 腑的病理变化。如舌尖生疮→心火上炎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揣内”
舌诊、脉诊和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 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隋·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唐·苏敬、李勣负责编撰《新修本草》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宋金元时期
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 ——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现存最早的 儿科专著,总结了儿科的临床经验
(5)治疗上的整体性
探求病源,整体调节:中医学强调在整 体层次上对局部病变进行调节,如从肝 治疗眼疾,从肾治疗耳疾等。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
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综合性医学体系,它包含了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2. 阴阳学说:中医将事物分为阴阳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并认为阴阳是一种相对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 气血理论:中医强调人体内的气和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有推动和温养作用,血有营养和滋养作用。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并认为它们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和输送,在治疗疾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6.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强调疾病是由于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在的七情(喜、怒、悲、忧、恐、惊、思)等因素导致的,通过分析病因,确定病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7. 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
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8. 中药学:中医依靠草药来治疗疾病,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能、功效、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医专业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中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中医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专业的基础知识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系统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理论,才能理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原理。
2.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中药的药源学、药理学、药物制剂等知识,了解各种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3.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四诊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听闻、询问和触摸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4. 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从而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专业的基本技能1. 中医四诊技能:中医四诊技能是中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训练,掌握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等症状,听闻患者的声音和呼吸,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以及进行脉诊等技能。
2. 中药煎煮技能:中药煎煮是中医药的常用制剂方法,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以及掌握中药煎煮的时间、火候和煎煮器具的使用方法。
3. 针灸技能:针灸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学生需要学习针灸的穴位、针刺方法和调气技巧,通过实践训练,掌握针灸的基本技能,如插拔针、转动针等。
4. 推拿按摩技能: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一种手法疗法,学生需要学习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技巧,如揉、捏、推、拿等,从而能够进行相应的按摩调理。
中医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中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等知识,以及掌握中医四诊技能、中药煎煮技能、针灸技能和推拿按摩技能等基本技能,中医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为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中医治疗。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1. “中正之官”指胆。
2. “受盛之官”指小肠。
3. “主津”的是大肠。
4. “主液”的是小肠。
5. 主受纳的是胃。
6. 主化物的是小肠。
7. “水谷之海”指胃。
8. “州都之官”指膀胱。
9. 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
10. 气机升降之枢是脾胃。
11. 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心肾。
12. 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13. “君主之官”指的是心。
14. “将军之官”指的是肝。
15. “仓廪之官”指的是脾。
16. “魂之居”指的是肝。
17. “心主脉”是指心主宰人体的血脉。
18. “肝主筋”是指肝主宰人体的筋腱。
19. “脾主肉”是指脾主宰人体的肌肉。
20. “肺主皮”是指肺主宰人体的皮肤。
21. “肾主骨”是指肾主宰人体的骨骼。
22. “思伤脾”是指过度思考会影响脾胃的健康。
23. “恐伤肾”是指过度的恐惧会影响肾脏的健康。
24. “喜伤心”是指过度的喜悦会影响心脏的健康。
25. “悲伤肺”是指过度的悲伤会影响肺部的健康。
26. “怒伤肝”是指过度的愤怒会影响肝脏的健康。
27. “肺主宣发”是指肺具有宣发气息、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2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
29.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泄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等作用。
30. “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储存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31.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2.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
33.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心肺头目的功能。
34. “胃主降浊”是指胃具有将食物残渣向下传送到小肠、大肠的功能。
35.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是指心火向下温煦,肾水上济滋补,两者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的状态。
36. “心为火脏,肾为水脏”是指心与肾在五行中分别属于火与水,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医基础的概念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医基础简介 • 中医基础的核心理论 • 中医基础的治疗方法 • 中医基础的日常保健 • 中医基础在现代的应用 • 中医基础的未来展望
01 中医基础简介
中医基础的定义
中医基础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的学科,它通过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总结,为临床医 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络、调整气血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
针灸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 神经肌肉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 吸系统疾病等。
治疗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动身体自身 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拔罐疗法
定义
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负压作用, 将罐吸附在人体特定部位,以疏 通经络、排毒排湿、活血化瘀的
治疗方法。
02 中医基础的核心 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两种力量必须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健康。阴阳失衡会导 致疾病。
五行与五脏
中医将人体的五脏与五行元素(木、火、土、金、水)相联系,认为五脏与五 行元素之间存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藏象理论
五脏功能
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的核心器官,分别负责不同的生理功能,如 消化、代谢、呼吸、排泄等。
全球健康
随着全球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医基础作为一种有效的医学理论 体系,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医学教育
中医基础有望在国际医学教育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为培养更多具 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医基础理论强调个体差异,未来有望在个性化治疗方面 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治疗方法的应用前景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五脏:肝、心、脾、肺、肾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形体:皮、肉、筋、骨、脉辨证论治1)病、症、证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互用——阴阳相互促进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治疗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
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
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
99个中医基础知识
99个中医基础知识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6.阴中之阳的时间是——后半夜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者镇之以静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会生寒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23. “木”的特性是———曲直24. “水”的特性是——润下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29.金的子行为———水30.火的母行为———木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36.木火刑金是———相侮37.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38. “水气凌心”属于——相乘足五里39.喜胜———悲40.恐胜——喜41.属于“火” 的是——喜42.属于“金”的是——悲43.属于“水”的是———耳44.属于“土”的是———口45.属于“水”的是———咸46.属于“木”的是——酸47.属于“水” 的是———黑48.属于“金”的是———白49. “君主之官”指——心50. “将军之官”指——肝51. “生之本”指———心52. “罢极之本”指——肝53. “气之根”是指———肾54. “气之主”是指——肺55. “先天之本”是指———肾56. “后天之本”是指——脾57. “生气之源”指——脾58. “主气之枢”指——肺59. “生痰之源”指——脾60. “贮痰之器”指——肺61.主行血的是———心62.主统血的是———脾63.朝百脉的是———肺64.主生血的是———脾65.通调水道的是———肺66.运化水液的是———脾67.主行血的是———心68.主藏血的是———肝69.司呼吸的是———脾70.主纳气的是———肾71. 主疏泄的是———肝72.主闭藏的是———肾73.气血生化之源是———脾74.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心75.主血的是———心76.主气的是———脾77.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78.调畅情志的是———肝79.主治节的是———肺80.主升清的是———脾81.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的是———肾82.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是——心83.心的功能为———行血84.肝的功能为——藏血85.肾的功能为——纳气86.肺的功能为——主气87.称为刚脏的是——肝88.称为娇脏的是——肺。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药学以及中医养生。
一、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
五行学说则是以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来描述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独特的生命物质理论,强调人体内外所运行的气、血、津液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特点和相互联系的描述。
二、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中医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使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如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流询问病史、症状等来了解病情状况;切诊是通过触摸和按压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则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法综合运用,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中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它根据病人的寒热、虚实、表里等症状,将疾病归为不同的辩证类型。
三、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了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使用由天然草药制成的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流通,以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手法,通过按摩、揉捏多种手法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养生是通过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预防为主,达到保健身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以及配伍应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1寸白虫是指() C) 绦虫2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是() A) 辨症求因3十二正经中,既分布于目内眦,又分布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C) 手太阳小肠经4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治宜取下列哪一项() B) 温阳散寒5上气不足属于下列何种病变() B) 气陷6五脏中,具有“以升为健”特点的脏是() D) 脾7病人喜笑不休多因为() C) 心气实8肺主治节是指() C) 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9“中焦如沤”是描绘() D) 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10“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说明了脾胃之间存在的哪一种关系(D燥湿相济11《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体现了(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12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D) 《左传》13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来治疗,应概括为下列哪一项()D) 寒者热之14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 元气15脾气下陷者应() A) 益气升提1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D) 稳定性17在机体水液代谢中具有输布水液作用的是() B)肺与脾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病理性产物() C) 血瘀19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D) 气门20对寒因寒用的表述,下列中何项为错() C) 用寒凉药应尽量避免在寒冷季节使用1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被概括为下列中哪一项()C)阳中求阴2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C)寒邪3下列哪项一般不属于心血亏虚的病理表现()D)眼目干涩、昏花4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是()C)神5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6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关系是()B)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分为肾阴和肾阳7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理是()D)控制血液在脉道内的运行8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言之,属于下列中哪一项()D) 标本兼治9热性病变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来治疗,此概括为下列中哪一项( B)热者寒之10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疾病,称为()D) 继发11脾主运化是指()C) 运化食物和水液12《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体现了()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13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D)脾肺肾14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 B) 足少阴肾经15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 A) 足太阴经16心与哪季相应() B) 夏17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D)湿邪18下列哪项不属于肺气宣发的具体体现()D)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19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C)推动20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取决于()A)肝气的疏泄功能1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C) 寒邪2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D)水与火3五脏六腑之大主是()A)心4外感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D)表里传变5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C)前半夜6金元四大家中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是()C)李杲7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D)足厥阴经8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B)宗气9“塞因塞用”的治法,适用于治疗( C) 真实假虚证10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是()A)经筋11虚证的病机特点是()C)正气不足,邪气已退12人体中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 B) 气13下列各项中,哪一项最确切地说明了脏与腑的区别( C)化生贮藏精气与受盛传化水谷14“中焦如沤”是描绘( D)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15七情内伤首先影响()B) 心神17属于结石停滞体内的致病特点是()B)阻滞气机,损伤脉络18寒因寒用,系指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下列哪一病证( B)真热假寒证19以下哪项一般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机内容()D)气虚20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水克木1思则() C) 气结2阴损及阳的病机多表现为()A)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3心藏()A)神4结石多发于()D)肝胆肾膀胱5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思维方法是()C)整体观察法6大怒主要损伤的脏腑是()D)肝7《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8维持人体相对恒定的体温,属于气的哪项功能()B)温煦与凉润9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A)胃经12对热因热用的表述,下列何项为错()A)用温热药物应尽量避免在炎热季节使用13症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唇舌糜烂等是由于(A)火热之邪燔灼趋上14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D)足厥阴经15脾虚可致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A)出血17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是()C)神18五脏中,具有“以升为健”特点的脏是( D)脾19称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脏腑是()B)脾胃1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了()D)气与血的相互为用关系2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D)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4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B) 体型5言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肾为()D)阴中之阴6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而言,其标本之划分,下列何项表述为错()B)病因为标,症状为本7以下哪项一般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机内容()D)气虚9劳力过度易于损伤的脏器是() B) 脾肺10一般认为以下哪项不是导致出血的病机()D) 血寒11机体的阴气不足与下列哪项关系最为密切() C)肾阴12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是()A)阴维脉14具有“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生理机能的腑是()D)三焦15机体阳气不足与下列哪组脏腑关系最密切()C)脾与肾16下列能够导致心血和脾气损伤的病因是()B)劳神过度17心病影响到脾,以五行学说来说明,属于()B)母病及子18“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A)小肠泌别清浊19下列哪项不属于扶正治则指导下确定的治法()A)发汗20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来治疗,应概括为下列哪一项( D 寒者热之21气机失调可以出现( A) 血行迟缓 B) 昏厥 C) 津液停滞 D) 血上溢 E)形成瘀血、痰饮22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 A) 辛味 C) 甘味23胃的生理机能为() A) 受纳水谷 C) 腐熟水谷24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有 A)外感六淫 B)七情内伤 C)疠气传染 D)饮食失宜 E)劳逸失度25任脉的主要功能是() A)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D) 主胞胎26肾精不足可出现() A) 小儿囟门迟闭 B) 小儿骨软无力 C) 牙齿松动脱落 D) 老年人骨质脆弱 E) 脑转耳鸣27发病类型主要包括( A)继发与复发 B)伏而后发 C)感邪即发 D)合病与并病 E)徐发28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可以出现() A) 小便失禁 B) 呕吐清水 E) 滑精29入侵经络、筋骨而引起痹证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30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 A)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31部位三焦总的生理机能为() A) 通行诸气 C) 水液运行之道路32脾的运化机能是指脾对饮食营养的() A) 消化 B) 吸收 C) 转输33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 A) 宗气的生成 E) 调节全身气机34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主要有A)生活环境B)工作环境C)社会环境D)地域因素E)气候因素35足少阴肾经到达的部位有() A) 足跟 B) 舌根 D) 小腿内侧后缘E) 腰部36脾与胃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 A) 纳运协调 B) 升降相因 C) 燥湿相济37邪正盛衰可以说明疾病( B)疾病转归预后的机理 C)虚实变化的机理 D)疾病发生的机理38下列应先治其标的病症是(A) 剧痛 B) 大出血不止者 C) 肝病基础上腹水严重 E) 尿闭39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表现为()A) 正虚感邪 D) 正虚生邪 E) 决定证候性质40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 外感性 B) 季节性 C) 地域性 D) 相兼性21下列各项中,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滋水涵木法B)益火补土法 D) 金水相生法22肺的各种生理机能能否正常进行,主要取决于(A)肺气的宣发D 肺气的肃降23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 任脉 B)督脉 C) 冲脉24“气为血之帅”包括的内容有()A) 气能生血 C) 气能行血 E) 气能摄血25“乙癸同源”是指() A) 精血同源 C) 肝肾同源26与血液正常运行密切相关的脏腑有( A) 肝 B) 心 C) 脾 D) 肺27肺与脾的关系体现在()A)气的生成 C)水液的输布代谢28下列官窍中与肾有关的是()D)耳 E)二阴29形成肝风内动的原因包括( )A)邪热炽盛B)阴虚阳亢C)阴血亏耗30“因人制宜”,主要是根据人的……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B)性别 D)年龄 E) 体质32就基本治则而言,主要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正治与反治B)治标与治本C) 扶正与祛邪 D)调整阴阳E)三因制宜33肾气闭藏与肝气疏泄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B)女子的月经来潮C男子的排精34人体之精的功能有()B)化血C)化气 D)化神35下列应先治其标的病症是( A)剧痛 B)大出血不止者C)肝病基础上腹水严重E)尿闭36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A) 宗气的生成 E)调节全身气机37(肾精不足可出现() A) 小儿囟门迟闭 B)小儿骨软无力C)牙齿松动脱落 D)老年人骨质脆弱 E)脑转耳鸣38部位三焦总的生理机能为()A) 通行诸气 C) 水液运行之道路39易导致发病病程较长的病因有( A)湿邪 B)水湿痰饮 D)七情内伤E)结石40疾病的转归,取决于邪正的盛衰,其病理变化包括( A) 正胜邪退 B)邪胜正衰 C) 邪正相持 D) 正虚邪恋 E) 邪去正衰21与促进血液运行有关的是()A)心主血脉 B)肝主疏泄 D)肺朝百脉22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A)一脏一腑互为表里B)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C)五脏的生理功能与情志密切相关 D)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 E)五脏外应五时26补肾精以治脱发的理论依据是 A) 肾其华在发B)精血互生C)发之生机在肾27易导致发病病程较长的病因有()A)湿邪 B)水湿痰饮 D)七情内伤 E结石28人体之精的生成来源有()A)先天之精 D)后天之精30气机失调的表现有()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闭 E)气脱31与津液的输布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肝C)脾 D)肺 E)肾34在自然界,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 A)升B)降 D)聚 E)散35基本病机的主要内容有( A)邪正盛衰 B)阴阳失调C)气血失常D)津液失常37影响肺的呼吸机能的有( A)宗气不足B)气机失调C)水液停聚D)肾气亏损 E)肾失封藏38人身三宝是指()A)精 B)气 C)神39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有()A)先天之气 B)水谷之气 D) 清气40与血液正常运行密切相关的脏腑有( A) 肝 B)心 C)脾 D)肺21与津液的输布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肝C)脾D)肺E)肾22以下哪项说法是对的( A)齿为骨之余B)爪为筋之余 C)脉为血之府D)发为血之余E)腰为肾之23易导致发病病程较长的病因有( A)湿邪B)水湿痰饮D)七情内伤E)结石24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 B)土与水 C)木与金E)水与火25人体之气的生成充足与哪些脏腑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B)脾C)肺D)肾E胃26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的经脉是()A)手三阳经 C)足三阳经27属于胆的生理机能有()B)贮藏胆汁 C)排泄胆汁28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有()A)外感六淫B)七情内伤C)疠气传染 D) 饮食失宜E)劳逸失度29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有()A)先天之气 B)水谷之气D)清气30影响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有()A)性别、年龄B)饮食因素C)劳逸、疾病因素D)情志因素E)地理因素31肺与肾的关系体现在()A)呼吸运动C)水液代谢32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征是( A)均为阳邪C)耗气伤津E)均见高热、口渴喜饮、面赤、脉洪大33中医学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为(A辨病因B)辨病位C)辨病性D)辨病之传变34卫气的生理功能有()A)防卫C)温养 D)调控腠理35循行于肩部及肩胛部的经脉有()B)大肠经 C)三焦经D)小肠经36形成“气随津脱”病变的原因有( A)过用发汗方法B)剧烈呕吐C)大量泄泻 D)过度使用下法37气机失调可以出现( A)血行迟缓 B)昏厥C)津液停滞 D)血上溢E)形成瘀血、痰饮38下列哪些可以称为邪气( A)六淫、疠气B痰饮、瘀血D)饮食失宜E寄生虫40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主要有(A面红目赤B烦躁易怒 C两胁窜痛D吐血咯血21小肠泌别清浊机能主要体现在()A)将饮食分离为精微和残渣 B)吸收精微和输送食物残渣 C)吸收水谷中的水液22心主血脉的机能正常与否,可观察()A)面色B)脉搏 D)舌色 E)心胸部感觉23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表现在( A)注重宏观观察 B)注重整体研究 C)擅长哲学思维D)强调功能联系24胆为奇恒之腑的依据是( C)胆不直接传化水谷 D)胆藏精汁25肾阳对机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温煦B)推动 D)兴奋E)宣散26药邪的致病特点是( A)导致中毒B)加重病情 D)变生他疾27人体之精的功能有( B)化血 C)化气D)化神28导致津液不足的主要原因有()B)五志化火C)气化不足,生成减少D)燥热之邪侵犯29内伤病的传变形式主要有( A)脏传脏 B)腑传腑C)脏与腑之间传变D形脏传变30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B)土与水 C)木与金E)水与火31女子胞与哪些脏腑经络关系密切( A)心B肾C)肝D)任脉 E冲脉32瘀血的致病特点包括( A易于阻滞气机B)影响血脉运行C)影响新血生成D) 病位固定E)病证繁多33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 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34气机失调可以出现()A)血行迟缓B)昏厥 C)津液停滞D)血上溢E)形成瘀血、痰饮35下述属于“补其不足”方法的有( A)回阳救阴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阴阳并补E)阳中求阴36体质的构成要素包括()A)形态结构的差异性B)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C)心理特征的差异性37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有( A)寒邪的入侵 B)脉道的畅通 C)气的推动 D)气的温煦 E)气的固摄40心肾相交的生理联系主要是()A)心阳下助肾阳,以温肾阴 C)肾阴上济心阴,以制约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