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读笔

合集下载

“遏制”还是“交往”?——评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遏制”还是“交往”?——评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遏制”还是“交往”?——评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王缉思
【期刊名称】《国际问题研究》
【年(卷),期】1996(000)001
【摘要】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有两重性,既要向中国施压,限制中国国力增长和国
际地位的提高,又要同中国保持交往和合作。

这项政策有深刻的内在矛盾,在执行中
表现出摇摆不定的特点;与此同时,“遏制”和“交往”两者并存,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在执行中又表现出一定的连贯性特点。

中美关系中挑战和机遇并存。

中国愿同美国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

如能发展友好合作更好,能否做到完全取决于美国方面。

【总页数】7页(P1-6,63)
【作者】王缉思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71.2
【相关文献】
1.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原因分析--评《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J], 贾婉君
2.“联合政府”与美国对华政策——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反思之二 [J], 曹江秋
3.遏制战略的连贯、流变与衍生——评《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J], 刘中伟;
4.全面阐述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简介 [J],

5.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兼评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J], 高汉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挑战

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挑战

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挑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美国国家安全政策也不断地经历着历史的变革。

今天的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过去的经验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冷战时期国家安全政策的特点在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主要是针对苏联和其盟国的威胁。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采用了“强硬对抗”策略,即通过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力量,与苏联进行全面的竞争和对抗。

在这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军事化。

由于冷战时期的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是来自苏联的军事实力,美国国家安全政策也重心放在了军事上。

美国在这一时期大量投资于核武器研究和发展,并积极实施军事同盟,以应对苏联在欧洲的威胁。

2. 暴力手段。

在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政策采用了一系列的暴力手段来对抗苏联的威胁。

这些手段包括了政治暗杀、颠覆政权和战争等,以达到在地区和国际上保持美国霸权地位的目的。

3. 全球化。

在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领域已经扩展到全球,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的同盟关系和军事基地。

这样可以确保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和国家安全。

二、九一一事件后的国家安全政策变化九一一事件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影响深远。

美国政府在这一事件后开始重新审视国家安全政策,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化。

1. 打击恐怖主义。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打击全球恐怖主义。

美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恐怖主义的军事和情报政策,例如在阿富汗组织军事行动,并成立了国土安全部等相关部门来打击恐怖主义。

2. 情报共享。

为了更好地防范恐怖袭击,美国开始加强情报共享和联合行动。

除了与盟国进行情报交流外,美国还加强了对境内的情报整合和共享,并通过新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来提高情报部门的效率和准确性。

3. 防御力量。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和其他危机,美国国家安全政策也开始增加防御力量的投资。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

第八章1.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

在1946年2月22日由乔治凯南提出。

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来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其特点是:既不触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战争,又能对苏联的行为组织有效对抗。

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2.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在苏联已控制东欧的情况下,修稳定成了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基点。

二战后,各国经济遭到重创,各国共产党势力增强。

此时,美国国内也面临生产过剩的危机。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公开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稳定了资本主义阵营,使美国对西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加深,同时也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和贸易壁垒,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一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遭到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1947年3月12日,在英国的建议下,杜鲁门决定对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中的两国提供援助,镇压了希腊和土耳其的革命,打击了这两国的共产主义势力。

“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正式开始。

4.克什米尔问题: 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

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

1949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

巴基斯坦和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都分别分为两部分。

形势与政策 遏制与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中国含义及我国的应对

形势与政策 遏制与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中国含义及我国的应对

当然,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 当然,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 首先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前提, 首先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前提,物腐 而后虫生。发展的威胁虽然表现在外, 而后虫生。发展的威胁虽然表现在外,但应对这 种威胁的关节点则在于自身的免疫力。 种威胁的关节点则在于自身的免疫力。只要我们 不垮,谁也搞不垮我们,谁也阻止不了我们发展。 不垮,谁也搞不垮我们,谁也阻止不了我们发展。 苏联、东欧的一些政权都不是别人搞垮的。 苏联、东欧的一些政权都不是别人搞垮的。只要 我们妥善处理好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 始终保持政治清明、经济健康、社会和谐、 盾,始终保持政治清明、经济健康、社会和谐、 民族团结的局面, 民族团结的局面,我们就不怕任何外部势力的干 扰和牵制,即使出现某种非常事态, 扰和牵制,即使出现某种非常事态,我们也完全 可以处置裕如。 可以处置裕如。
外交转型 第一,加强对对象国的意识形态渗透。 第一,加强对对象国的意识形态渗透。 第二,调整美国在对象国的外交力量布局, 第二,调整美国在对象国的外交力量布局,从首都扩 大到整个国家。 大到整个国家。 第三,调整机构,加强应变能力。 第三,调整机构,加强应变能力。 第四,提升美国外交官的能力。 第四,提升美国外交官的能力。 其一,美国认为自己的价值观、 其一,美国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基本制度 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和道义高度。其二,转型外交是一 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和道义高度。其二, 种进攻性外交,其三,从实践层面来看, 种进攻性外交,其三,从实践层面来看,转型外交是 近年来美国在推行军事实力谋求世界霸权受挫后所做 出的调整。 出的调整。
国防转型带来的转 变主要有两点。 变主要有两点。一是 强化了美国地位的不 可挑战性, 可挑战性,不允许国 际局势中出现“均势” 际局势中出现“均势” 的局面。 的局面。二是对于可 能的威胁, 能的威胁,不是着重 接触” 从“接触”的角度去 预防和化解, 预防和化解,而是以 军事力量为主要手段, 军事力量为主要手段, 进行威慑和吓阻, 进行威慑和吓阻,如 果威慑失效, 果威慑失效,就彻底 击败。 击败。

核威慑失效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

核威慑失效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

核威慑失效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一“遏制战略”是美国在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严重削弱,共产主义运动此起彼伏的情况下,采取的为奠定美国全球范围内的霸权所应运而生的战略。

其对象,广义的范围内,指共产主义势力范围,而实际上,仅仅指苏联。

这是因为“遏制战略”的源头是1947 年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提供给美国国务院长达8000 字、针对美国对苏应采用强硬政策的电文。

“遏制战略”在凯南的电文中,可以总结为:在把苏联作为对手的前提之下,极尽削弱苏联之能事,从而达成阻止苏联扩张、使得苏联内部产生不稳定因素,从而削弱其国力的目标。

退一步讲,必须让苏联及其势力影响范围接受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系列既成的国际准则。

不过严格来讲,这只能单是“遏制战略”最早的起源。

真正被确定为冷战时期美国对苏大战略的“遏制战略”,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NSC68 号文件的颁布。

文件中提及的目标很明确,首先要实现的是“创造一种让美国制度得以生存和繁荣的国际环境”;再者要采取除了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也要综合运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精神等各方面的力量,而不是一个方面的力量。

由凯南开启,杜鲁门丰富发展的“遏制战略”最终归纳为“杜鲁门主义”。

但是当时美国各个阶层对于“遏制”手段各执一词。

乔治·凯南倾向于经济和政治的方式,应该说这是一种美苏关系中,美国仍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情况下的一种合理的判断。

可是1949 年,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得美国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尤其是当年苏联成功进行了原子弹试验,美国的核垄断宣告结束。

东亚战略态势的不容乐观迫切地要求美国决策层拿出对策,将“遏制战略”丰富完善以适用于苏联急速扩张的实际情况。

二当广岛的蘑菇云向人们展示了核武器的威力时,一个新的时代也到来了。

因为人类第一次有了这样一种彻底毁灭自身的能力;而且如此简单,简单到如同二战中日本每天都会遭受的轰炸一样平常。

倘若美国一家独大,那么核武器将可能成为一种战术武器,完全没有掣肘的核武器将是人类的灾难。

浅析战后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浅析战后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浅析战后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转变及原因管银凤①李健②摘要:战后美国南亚安全政策一直不断进行调整,由“美巴轴心”到“印巴均衡”,再到“重印轻巴”,进而到“重巴顾印”。

其调整的原因包括南亚的地缘政治、美国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利益观和美国人对南亚的了解和认识等。

其政策的调整对中、印、巴及美国自身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美国;南亚安全政策;转变;原因南亚地区位于印度洋北岸,扼欧、亚和大洋州海上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南亚次大陆两个重要的国家与美国关系密切,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美国南亚安全政策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由冷战时期“美巴轴心”的战略关系,到冷战结束初期的“印巴均衡”的政策,再到“重印轻巴”的政策调整,以及9.11事件后,为反恐而采取“重巴顾印”。

这些政策调整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对中、印、巴及美国自身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一、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概念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不丹和锡金8个国家,总面积约400多万平方公里。

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的两个大国,也为了研究的方便,本课题的“南亚”范围仅限于印巴两国。

①管银凤(1980-),安徽宣城人,从事南亚史研究,现任内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

②李健(1957-),重庆南川人,从事南亚史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安全政策(security policy)在传统意义上等同于防务政策或国防政策(defense policy)。

①但本文在使用“安全政策”概念时更为广泛,即指以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为出发点,根据对安全环境和安全威胁的判断,在处理重大安全关系和安全问题时采取的对策。

战后美国南亚安全政策,就是美国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和目标,根据对二战后南亚地区不同时期的安全形势和安全威胁的判断,处理美印、美巴、中苏、印苏及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争端等安全问题采取的对策。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遏制思想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对外政策贯穿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各个时期,虽然每届政府对遏制思想的态度不同、理解方式不同、运用该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遏制思想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冷战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遏制思想的产生遏制思想是1946年由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首先提出的,但从大的背景而言,遏制思想则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凯南自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对苏认识之结晶。

从当时大的环境而言,随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相继投降,美国人在如何处理对苏关系上产生了分歧。

副总统华莱士、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认为战时同盟虽有芥蒂,但是仍旧可以继续,他们主张保持与苏联合作关系,对苏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国际问题上寻求苏联的合作,通过美苏协商重建战后国际的秩序。

而以海军部长福莱斯特、总统军事顾问李海上将、副国务卿格鲁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等人则对苏联战后的意图与行为表示怀疑,认为寻求与苏联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他们主张以实力为后盾,以经济为筹码对苏联施压,遏制其扩张主义倾向,对其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其遵守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美国决策层日益感到需要有对苏联问题熟悉的人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分析,并对美国的对苏战略做全面的规划。

史密斯学院教授爱德华?威利特、国务院苏联问题专家查尔斯?波伦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情报委员会等众多专家和机构对苏联的行为动机以及美国的对策做了相应的阐述,但都未能切中要害,因而他们的建议未能被决策层所采纳。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乔治?凯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战后初期美国对苏政策的起草者。

1946年2月,时为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国务院的一封电报,要求其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

凯南便将自己的对苏认识和想法写成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发回国内。

大战略_遏制战略与隐蔽行动等诸战略_美国的冷战战略析论

大战略_遏制战略与隐蔽行动等诸战略_美国的冷战战略析论

2005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05第34卷第6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4No.6■世界史研究大战略、遏制战略与隐蔽行动等诸战略———美国的冷战战略析论白建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对抗、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铲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制订并实施了诸如遏制战略、新面貌战略、和平战略、缓和战略、超越遏制战略,以及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隐蔽行动战略等一系列名目繁多、行色各异的战略,形成了一个金字塔般的战略体系。

遏制战略是贯穿冷战始终的、统领众多战略的大战略;新面貌战略、和平战略、缓和战略、超越遏制战略本质上依然是遏制战略;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隐蔽行动战略等则是服务于遏制大战略的具体战略。

这些战略各有所指,互相配合,共同作用,在促使苏东裂变、结束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国;冷战;大战略中图分类号:K712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5)06-0027-08收稿日期:2005-01-2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4BSSO11)作者简介:白建才(1949—),男,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对抗、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铲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制订并实施了诸如遏制战略、新面貌战略、和平战略、缓和战略、超越遏制战略,以及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隐蔽行动战略等一系列名目繁多、行色各异的战略。

那么,这些战略的相互关系如何?它们在苏东裂变、冷战结束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本文将运用国际战略学理论予以探析。

从传统地缘政治学视角看冷战时期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遏制”战略

从传统地缘政治学视角看冷战时期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遏制”战略
随后,美国开始直接介入有关越南事务。1954年9~10月间,法国政府改组, 新任法国政府承诺在中南半岛地区实现和平,随即签订了《日内瓦协议》和“停 战协定”(1954年7月20~21日)。随着法国的退出,美国一度敦促英国承担法 国在该地区的义务,结果遭到英国的拒绝。紧接着,杜勒斯就宣布美国将直接援 助南越政府,而不再经过法国发放援助资金。尽管杜勒斯否认有任何取代法国的 想法,但同时他也指出,“一定程度上的取代,我想也是不可避免的”。b由于 《日内瓦协议》把越南以北纬17度线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实际上确定了两个 政权对立,两个阵营对峙的局面。由于北越政权得到了中国和苏联的支持,美国 把北越看作是共产主义扩张的标志,所以加紧在中南半岛地区建立“围堵”共产 主义的屏障。
在杜勒斯的大力鼓动下,艾森豪威尔在继承杜鲁门的全球“遏制”战略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础上,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改,那就是开始实施“大规模报复战略”。1953年10 月,艾森豪威尔批准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政策计划署制定的新的战略文件, 即修改后的NSC-162/2文件。该文件允许美军在战争中使用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 武器。自从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来,美国积极推动以核武器武装德
关键词:多米诺骨牌理论;艾森豪威尔主义;遏制战略;传统地缘政治学;东南亚条约 组织
收稿日期:2020-02-19 作者简介:侯典芹(1966~),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 东亚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艾森豪威尔上台时,正是东、西方冷战正酣之际。柏林危机过后,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国家加快了军事联盟体系的建设,突出军事手段在“遏制”战略中的 作用和地位:在欧洲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亚洲地区的“冷战” 则升级为一场“热战”。朝鲜战争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政府加快在亚洲地区部署 “遏制”力量。从东北亚到东南亚,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美国加快构筑以“遏 制”为主导战略的政治和军事堡垒。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2013.09学教育59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王慧(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遏制政策是指通过外交手段和一定武力的使用,遏制或限制敌对的或潜在的敌对力量。

历史中有关遏制政策的事例很多,但是与这一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实施的战略。

[关键词]冷战;遏制政策;美国历史上,遏制一词常用来指二十世纪后半期,美国针对苏联不断的威胁所实施的政策。

然而正是美国实施的遏制政策导致其卷入冷战,同时也包括在朝鲜和越南地区发生的武装冲突。

历史上使用遏制政策的事例包括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欧洲联盟意图遏制法国势力的扩张,以及1975年后中国试图牵制越南和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

二战前夕,英国所实施的也是遏制政策。

20世纪30年代中末期,英国政府对纳粹德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绥靖政策。

然而,希特勒对这一长期的和平解决方案,毫无兴趣。

1939年3月15日,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英国企图以绥靖政策来遏制德国在欧洲扩张的筹谋最终失败,德军于1939年9月1日进攻波兰,两天后英国对德国宣战。

历史中有关遏制政策的事例很多,但是与这一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实施的战略。

一、冷战时期遏制政策的起源二战的硝烟消失后,昔日盟友关系的西方大国与苏联的关系也开始恶化。

当苏联逐渐巩固对东欧的控制时,英国与美国政府惊恐不已。

随着希腊共产主义的胜利,苏联逐渐威胁到土耳其和伊朗。

美国和英国政府也开始指责苏联在商讨德国占领区问题上的迟疑,紧张的气氛顿时笼罩着东西方的关系。

二、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由于乔治·凯南(1904—2005)擅长研究俄罗斯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加入美国的外交团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为了加强对莫斯科的监测,便派乔治·凯南至美国驻苏联大使馆担任调研参赞一职。

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写出长达8000字的调研报告,并将这份报告用加密电报发回国务院,这就是著名的“凯南长电”文件,并于1947年刊登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外交事务季刊上。

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

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

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乔治.凯南:历史上著名的八千字长电报时间:1946年2月22日地点: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人物:大使级代办乔治·凯南和秘书多萝西·海斯曼主题:凯南就美国财政部询问苏联会否加入世界银行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一事回电1946年美国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的关于战后苏联的理论、政策、行为动机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政策报告。

该电报是针对1946年2月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的演讲发回的一封8000字电报,文中指出美国应以一切可能的手段抑制苏联的影响和实力,尤其是在欧洲。

此后凯南又于1947年7月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苏联行为之根源》的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八千字电报的内容和观点,从而提出一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凯南的遏制理论是根据战后美国经济、军事的实际实力提出的,对美国政府对苏战略和政策执行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内容:如下国务院2月3日第284号电令要求回答的问题,既复杂又非常敏感,既与我们常规思考极为不同,又对分析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十分重要,我实在无法将我的回复压缩在一份简单的电文中,又避免造成我认为是非常危险的过分简单化。

据此,我希望国务院能够容忍我将我的回复用五个部分提出。

这五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1、苏联战后(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2、这一思维的背景;3、这一思维在政府政策层面的反映;4、这一思维在非政府层面的反映;5、从美国政策角度的可行性推断。

请允许我先就对电报通讯所造成的负担表示歉意。

然而,所涉及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目前发生的事件,是那么的急迫、那么的重要,我认为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如果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予以重视的话——(采用如此长电的形式)是值得的。

下面是我的解释。

第一部分思维的习惯和背景;认识和判断;利益出发点,思考的方式和角度;目标和意图苏联政府宣传机器所宣扬的战后(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如下:一、苏联仍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长期看来,取得并保持永久的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

对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文本分析

对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文本分析

冷战结束经济危机主权恐怖图1 重大事件词频折线图图1反映了重大事件在各份报告中被提及的频率,旨在观察重大事件词频与战略调整之间的联系。

冷战结束于1991年,但对该事件的描述在1991年至1998年的历份报告中均有出现,甚至在21世纪所发布的报告中也仍被多次提及,这反映出冷战结束这一事件在近30年的国际局势中所产生的长远影响。

冷战结束的出现频率在1991至1995年不断上升,在1995年达到了最高数量,并在1995年之后缓慢降低。

这一时期横跨布什与克林顿两任三届政府,也正是在布什执政后期与克林顿执政前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

布什政府在苏联威胁降低、冷战缓和的背景下,在1991年报告中调整了自冷战开始以来持续40多年的遏制战略,确立了新的“超越遏制”战略,谋求“促进苏联的民主改革”1。

在克林顿执政后,对冷战结束这一事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上升,面对冷战结束后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国际环境,克林顿政府1994年报告中提出了“参与与扩大”的战略,将经济安全、军事实力和促进民主作为新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基本支柱,扩展了国家安全的内涵。

随着冷战结束与两极格局瓦解,在冷战时期被压抑的地区、民族、宗教矛盾凸显,恐怖主义在国际上泛滥,这一现象也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得到体现。

与“恐怖”1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August 1991, / 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911/, p.3,访问日期:2019年3月26日。

·8·威胁利益图2 “威胁”与“利益”词频对比对国家利益的界定是确定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基础,从逻辑上判断,如果不存在国家利益,也不会存在安全威胁,更不会存在应对安全威胁的战略。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1 邢悦:《文化如何影响对外政策——以美国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8—189页。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读笔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读笔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读笔《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读书笔记班级:姓名:学号:《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是由美国著名外交史学家,意味杰出的战略史家和战略思想家的约翰加迪斯所著,版本为2005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的译者是时殷弘、李庆四和樊吉社。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介绍并评析了从二战战中到1979年美国实行的国家安全政策。

通篇主要围绕“遏制”这一战略开展。

该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分析了:1、乔治.凯南之前的美国对苏政策,包括罗斯福与苏联合作,并通过部署军队实现双重目的的抵制——打败德国人和遏制苏联,即罗斯福的均势观,战后罗斯福的包容政策和“有予有取”政策的失败和贝尔纳斯的“耐心与鉴定”战略2、1947-1949年乔治.凯南最初的遏制战略:1947年凯南将“遏制”一语引入世界,并提出应该维持国际秩序内部的平衡而不是重建国际秩序。

3、1950-1953年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的前提性假设及其在朝鲜战争中的实施、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的“新面貌”战略4、1961-1969年肯尼迪和约翰逊的“灵活反应战略”5、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和基辛格提出“缓和”战略,将肯尼迪—约翰逊体系的战术灵活性与艾森豪威尔体系的结构和连贯性合二为一,其观念与20多年前凯南的观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尼克松和基辛格也通过这个战略成功地将美国从越战泥淖中解脱出来,同时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事务进程的三角均势中的枢纽。

然而该战略的精密和复杂导致尼克松和基辛格需要将决策集中在自己手里,因而该战略无法维持较长时间6、基辛格之后的遏制战略本书大概以先论述战略再评价这种战略的实施的结构进行写作,结构合理,条理明晰,详细地展现了美国在冷战期间的“遏制”战略。

我主要阅读了《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的第九和第十章,即尼克松和基辛格时期的遏制战略——“缓和战略”。

【战略管理】形势与政策 遏制与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中国含义及我国的应对

【战略管理】形势与政策 遏制与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中国含义及我国的应对

美国决心加强与日本的战略和军事联盟,明确将这 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打造成美国的亚洲之“锚”,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以美日安保 为核心,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在内的一个从 属于北约的“小北约”,
利用印度的崛起,支持和怂恿印度,建立日印联盟, 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关键领域,遏制中国的崛起
主要通过“接触”与领
导,即通过参与、合作与 威胁等,努力使对象国成 为美国所主导的国际体系 中“负责任”的一员。这 个战略构想以“美国自身 实力不足”为判断基础, 把外交作为主要手段,追 求的目标是相对而非绝对 增进美国的国家利益。
3、新时期美国国防战略和外交战略
国防转型
首先,美国的国防转型基于这样的理念: 未来美国在安全上的主要威胁是有形的对手, 消除这种威胁的主要手段是军事力量。
驻港女兵
三、结束语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就是尽可能长久地维持美国 在世界上的单极霸主地位,但却有天然的不合理性。 它以“帝国”自居,把自己放在高于其他国家之上, 从而失去了对其他国家道义上的正当性。它过高地估 计了自己的力量,认为通过军事力量和外交手段便能 完成这个使命。但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违背了世界上 绝大多数国家希望建立一个更平等、更民主的新秩序 的愿望,也违背了世界多极化的长远趋势,更无视全 球化条件下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日益错综复杂的互动 模式。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某些成效,从长远来看, 无法达到战略设计的目标,相反,会加快美国自身能 力的消耗和声誉的下降。只要中国能通过内政外交的 及时调整去沉着应对,就有可能在中长期力量对比上 出现有利于中国的局面。
“四要一没有”,“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 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 有‘统独’问题”。

朝鲜战争、遏制战略及其地理政治含义

朝鲜战争、遏制战略及其地理政治含义

朝鲜战争、遏制战略及其地理政治含义王兴2015101330 一般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印证了NSC68文件的主要观点并加速了美国新遏制战略的形成。

本文从朝鲜战争与NSC68文件的关系出发,认为从一方面来看,朝鲜战争的爆发印证了NSC68文件的一些主要判断的观点存在若干疑问;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作为新遏制战略的初次大规模实践,事实上暴露了该战略的诸项漏洞与弱点。

最后,本文尝试从地理政治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与思考。

一、朝鲜战争对NSC68文件观点的印证之商榷NSC68文件的要点包括:苏联威胁不仅是政治性的和心理性的,同时也是军事性的;重点地区与非重点地区不可区分;等等。

据此NSC68文件开出了两个政策药方:无差别遏制与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建设。

无差别遏制意即对称性遏制,意味着美国要对苏联及其代理人的一切侵略扩张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就要求美国必须大规模扩充自己各方面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常规力量,只有这样美国才能够具有各个层面的、“从平时威慑直至包括核战争”的军事能力,才能够对各种事态做出对称性反应,即“能够抗击无论发生在何种暴力层次上的侵略而不发生必要的升级”1。

约翰·加迪斯在《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一书中认为,朝鲜战争“以非常引人注目的方式,证实了NSC68文件若干最重要的结论”,这其中包括:所有利益都同等地至关紧要,力量对比的任何进一步转变不管多么微小,都可以颠覆战后国际关系的整个结构;苏联很有可能诉诸代理人战争,即使面对美国核优势;美国现有兵力不足,仅靠原子武器不能遏阻有限攻击,美国缺乏为对付各种紧急情况而必需的常规手段。

2而笔者对以上一些观点抱有疑问。

首先,“所有利益都同等地至关紧要,力量对比的任何进一步转变不管多么微小,都可以颠覆战后国际关系的整个结构”这一论点具有事后验证的特征:“慕尼黑阴谋”只有在其得逞之后才能被验证。

抵抗朝鲜侵略的重要性不可能得到事前验证,除非在此之前就将苏联视为与纳粹德国无异的侵略者。

棱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棱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分类号 学号 密题 目(中英文) 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U.S.policy of containment during the Cold War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专业名称 成绩评历史学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遏制战略是美国主张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从杜鲁门到小布什,历届政府的遏制政策一脉相承,尽管方法有变,但宗旨未变,该战略对冷【1】战的终结、苏联的解体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急剧直向解体和崩溃,遏制战略也逐渐消失,其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遏制战略、杜鲁门主义、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I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遏制战略AbstractContainment strategy is advocated in the postwar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movement and Western countries severely weakened situation, to military siege, economic blockade, political subversion, especially local armed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inuing political cold war containment of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strengthen pair of Western Europe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contro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egemony in the world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In 1947March, th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Truman in hi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to Congress, put forward to contain the Soviet Union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Truman doctrine, marking the formal formation of the containment strategy. From Truman to George W. Bush,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f containment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although method has changed, but the purpose of the strategy on unchanged, [1] the end of cold wa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has produced a significant impact. As of1991,19 incident, Soviet drastic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and collapse, the containment strategy also disappears gradually,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d politics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Key words: containment strategy, the Truman doctrine, the Nixon doctrine, the Reagan doctrine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一、遏制战略的提出及实施的原因。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与冷战的起源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与冷战的起源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与冷战的起源赵学功内容提要:冷战的起源是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学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一些美国学者将冷战起源的责任归因于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多持批评立场。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美苏领导人当时都并不想进行冷战,而是战后国际环境使然。

事实上,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进攻性和扩张性,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瓦解。

美国政府无疑应对冷战的发生承担最主要的责任"关键词: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冷战冷战的起源一直是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学者已经做了较多的研究,发表了不少颇有价值的论著。

①而国外学界的研究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冷战的起源成为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②①参见沈志华《冷战的起源:战后苏联的外交政策及其转变》,九州出版社,2013;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1~36页;刘金质:《冷战史》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540-1571页;余伟民主编《冷战是这样幵始的》,学林出版社,2015;白建才:《近年来美国的冷战史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邓峰:《冷战起源研究的国际源流与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2期;戴超武:《斯大林、苏联外交与冷战的起源》,《俄罗斯研究》2013年第1期;沈志华、余伟民:《斯大林是怎样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战后苏美从合作走向对抗的路径和原因》,《俄罗斯研究》2019年第1期。

②参见马丁•麦考利《冷战的起源,1941一1949》(Martin McCauley,Origins of the Cold War,1941-1949),劳特利奇出版社,201*;梅尔文•莱夫勒、戴维•佩因特编《冷战的起源》(Melvyn P.Lefflet and David S.Paintet,eds.,Origins f the Cold War:An Internatiooal(转下页)4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十七辑)美国学界不论是传统学派还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冷战史”研究者,大多将冷战起源的责任归因于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多持批评立场,这显然有失偏颇。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及产生的影响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及产生的影响

作者: 林湘如
作者机构: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群文天地
页码: 79-80页
主题词: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冷战后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阵营 自由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市场经济 民主价值观
摘要: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是其防务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总和,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对苏联的总战略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遏制,通过建立冷战联盟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通过进行军备竞赛,追求绝对安全。

美国在冷战期间不惜使用武力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地区战争获取利益,美国一直认为自身的民主价值观和市场经济比其他国家优越,除了军事的对立,还加强政治和文化渗透,通过各种手段传播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企图通过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动派通过和平演变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史》阅读书目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0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计秋枫、龚洪烈.国际关系史研究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72年。

列宁.列宁选集(1-2).人民出版社,1972年。

巴里·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98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约翰·伊肯伯里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全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徐天新、沈志华,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文安立,全球冷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戴尔·科普兰,大战的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克里斯托弗·莱恩,和平的幻想:1940年以来的美国大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牛军,战略的魔咒:冷战时期的美国大战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朱锋、罗伯特·罗斯,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读书笔记
班级:
姓名:
学号: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是由美国著名外交史学家,意味杰出的战略史家和战略思想家的约翰加迪斯所著,版本为2005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的译者是时殷弘、李庆四和樊吉社。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介绍并评析了从二战战中到1979年美国实行的国家安全政策。

通篇主要围绕“遏制”这一战略开展。

该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分析了:
1、乔治.凯南之前的美国对苏政策,包括罗斯福与苏联合作,并通过部署军队实现双重目的的抵制——打败德国人和遏制苏联,即罗斯福的均势观,战后罗斯福的包容政策和“有予有取”政策的失败和贝尔纳斯的“耐心与鉴定”战略
2、1947-1949年乔治.凯南最初的遏制战略:1947年凯南将“遏制”一语引入世界,并提出应该维持国际秩序内部的平衡而不是重建国际秩序。

3、1950-1953年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的前提性假设及其在朝鲜战争中的实施、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的“新面貌”战略
4、1961-1969年肯尼迪和约翰逊的“灵活反应战略”
5、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和基辛格提出“缓和”战略,将肯尼迪—约翰逊体系的战术灵活性与艾森豪威尔体系的结构和连贯性合二为一,其观念与20多年前凯南的观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尼克松和基辛格也通过这个战略成功地将美国从越战泥淖中解脱出来,同时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事务进程的三角均势中的枢纽。

然而该战略的精密和复杂导致尼克松和基辛格需要将决策集中在自己手里,因而该战略无法维持较长时间
6、基辛格之后的遏制战略
本书大概以先论述战略再评价这种战略的实施的结构进行写作,结构合理,条理明晰,详细地展现了美国在冷战期间的“遏制”战略。

我主要阅读了《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的第九和第十章,即尼克松和基辛格时期的遏制战略——“缓和战略”。

在第九章中,约翰加迪斯详细阐述了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战略观念,他们认为美国需要在美国对外政策方面进行“哲理深化”。

“哲理深化”的要求有三个:第一,认识到世界上权势的多维性质;第二,从对外政策中清除关于国际秩序的性质的某些错觉;第三,要认识到限度。

基辛格认为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转变是符合美国利益的,他提出了五个经济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基辛格对中国的战略。

尼克松和基辛格开始不让意识形态作为辨认威胁的首要标准。

美国行政当局认为,威胁来源于苏联对外政策的敌意和能力的结合。

基辛格相信,由于历史原因加意识形态原有,苏联不断追求扩展它在世界上的权势。

然而,这一扩张主义并不按照任何固定不变的时间表行进。

尼克松当政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在不断增强,尽管苏联的体系存在弱点,但只有苏联才集挑战尼克松和基辛格当做美国紧要利益之基础的均势的能力与动机于一身。

在一个共同面临核危险的时代,即使意识形态上最为敌对的国家也能发现共同利益。

作者分析,使尼克松有可能不再强调意识形态的,是中苏分裂已铁证如山,此外就是尼克松的意识形态的灵活性。

尼克松和基辛格根据他们的多极世
界秩序的概念,形成一种独立于威胁的利益观念,然后根据利益来界定威胁。

我认为这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可以促进中美关系缓和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当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中国在建国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与美国对中国的强硬封锁导致中国孤立无援有一定关系。

在被美国的全方面封锁的情况下,新生的中国想要稳固政权,谋求发展,只能与另一个强国苏联结盟。

而美国对中国进行封锁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的不同。

在1969年,尼克松和基辛格重新定义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及美国的威胁来源,使意识形态不再是美国辨认威胁的首要标准,且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之间也会存在共同利益。

这种利益观和威胁观使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有所缓和。

我们中国的历史课本上一般认为中国1971年重新获得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依靠了中国与多个发展中国家建交,并且获得非洲国家的支持。

美国是因为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又发现自己无法抑制中国之后,才决定缓和中美关系。

但看过《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的第九章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其实在1969年就有意利用中苏之间破裂的关系,而且,美国更多是将中国的力量放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看待。

因此,我认为中国之所以在1971年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也有美国在背后不作为或推动的因素存在。

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多极世界更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的观点,我是赞同的。

在两极世界下,美国与苏联相互对抗相互提防,军备竞赛给美国和苏联都带来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阻碍了美国在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而在苏联解体后,美国虽然面临着来自多个迅速发展的大国的威胁,但每个大国之间、大国与超级大国美国之间都在互相制衡,这种互相制衡的压力相对于两极时期美苏抗衡的压力更小,军事负担也没有那么沉重。

这样美国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促进了美国的更快发展。

总的来说,《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是约翰加迪斯对两极时期美国安全战略的全方位的评析,这本书让我从美国的角度,美国的观点来了解美国的战略变化,增加了我知识面的广度,使我能更全面地了解冷战中的美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