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国书法资料汇总(按朝代整理)

合集下载

历代书法名帖全部资料汇编

历代书法名帖全部资料汇编
元代书法
赵孟頫
胆巴碑 仇锷墓志铭汲黯传 道德经与山巨源绝交书 朱子感兴诗 洛神赋杜甫秋兴 真草千字文酒德颂 吴兴赋致德辅教谕尺牍 致埜堂提举友旧执事尺牍 种松帖 致中峰和尚札 致景亮书册 与中峰明本札 与中峰和尚书 雪晴云散帖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续千字文卷 行书杂书三帖卷 行书十札卷 行书诗翰 闲居赋 王羲之轶事帖 题烟江叠嶂图 书简 手札 秋兴赋 七绝诗册 国宾山长帖卷 昔寻李愿诗卷 题烟江叠障图 寿春堂记 三门记 归去来辞 管道曻秋深帖 赤壁赋
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集王羲之《心经》集王羲之《金刚经》杨凝式韭花帖 夏热帖 神仙起居法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徐浩不空和尚碑陈尚仙墓志 朱巨川告身 嵩阳观记 李岘墓志 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李邕麓山寺碑(全)云麾将军碑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怀素大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怀素自叙帖藏真律公帖 苦笋帖 论书帖 圣母帖 食鱼帖 四十二章经智永墨本真草千字文
武威张伯升柩铭 阜阳汉简 甘谷汉简 江陵凤凰山木牍 银雀山汉简 马王堆帛书
名家
李斯 (泰山刻石-全本 峄山刻石 琅琊台刻石)张芝(冠军帖 终年帖 二月八日帖 秋凉平善帖 今欲归帖) 皇象(急就章) 蔡邕(熹平石经)
魏晋南北朝
钟繇宣示表 荐季直表 还示表 贺捷表 墓田丙舍帖 力命表索靖出师颂 月仪帖卫夫人淳化阁帖游相本载卫夫人作品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倪宽赞 大字阴符经 行书枯树赋 房玄龄碑 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摹兰亭序
柳公权玄秘塔碑 神策军碑 蒙诏帖 兰亭诗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摹兰亭序 汝南公主墓志 小楷破邪论序
张旭古诗四帖 肚痛帖 终年帖 楷书郎官石柱记断千字文《心经》孙过庭书谱钟绍京灵飞经贺知章草书孝经杜牧张好好诗
乙瑛碑 全本
袁安碑 阳嘉残碑刘平国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 开母庙石阙铭 鲍捐神坐

历代书法简史

历代书法简史

夏前21世纪-16世纪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前16世纪-11世纪前11世纪-前771年前770年-前256年甲骨文金文朱书墨书玉书石刻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散氏盘》《大盂鼎》《石鼓文》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1899年,在河南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乃殷人占卜文字,龟甲上刻多为卜辞。

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即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名钟鼎文,又名金文。

汉字造字方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史称六书。

秦前221年--前206年大篆小篆《史籀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李斯胡毋敬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丞相李斯乃奏同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统一文字,史称小篆,乃中国最早的统一文字。

传秦国大将蒙恬制笔。

胡毋:姓,胡毋敬是太史令,曾作《博学篇》。

籀音zhou峄音yi西汉东汉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篆书隶书行书东汉中期章草东汉末期楷书东汉末期《石门颂》《礼器碑》《华山庙碑》《景君碑》《鲜于璜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冠军帖》崔瑗杜操刘德昇蔡邕张芝许慎《说文解字》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笔赋》赵壹《非草书》托名蔡邕《笔论》托名蔡邕《九势》西汉重视书法但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已逐渐加重。

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缩为两个:一是碑额题字,一是祭文拜册。

其他书写摹刻多为隶书,这时期的隶书已经非常成熟。

两汉时,简、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书写材料,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到普及。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280年公元265-公元420年公元420-公元581年魏碑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钟繇《宣示表》索靖《月仪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陶弘景《瘗鹤铭》《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钟繇卫觊、卫瓘、卫恆、卫宣、卫夫人索靖陆机琅琊王氏(羲之、献之等)王僧虔卫恒《四体书势》杨泉《草书赋》王羲之《笔阵图》王羲之《自论书》王珉《行书状》虞龢《论书表》王僧虔《书赋》《论书》楷书自汉末至两晋逐渐成熟。

中国历代硬笔书法资料

中国历代硬笔书法资料

中国历代硬笔书法的资料包括了各个时期名家的书法作品、书法理论著作以及不同书体的碑帖等。

具体如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文字形式之一,主要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距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2. 金文:金文是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为钟鼎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3. 大篆和小篆:大篆是秦代以前的官方书体,小篆则是秦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书体。

4. 隶书:隶书起源于秦朝,发展于汉,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后世书法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楷书、行书和草书:这些书体分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和完善,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此外,对于想要学习硬笔书法的人来说,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藏书、书法教程书籍等途径获取相关资料。

同时,参加书法培训班或工作坊也是提高书法技艺的有效方式。

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历代硬笔书法的精髓。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字体发展变化:陶器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主要书体:篆书:甲骨文(卜辞文)、金文(钟鼎文,铭文)、石鼓文(千古篆法)、大篆、小篆隶书:蚕头凤尾草书:章草、今草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刻在陶器上的文字,目前还不识得,只能称为符号。

商朝:甲骨文:,又称卜辞,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成熟的文字,也是书法艺术的开端。

西周: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把铜称作金,所以又称金文,商周主要把文字刻在钟或鼎上,又称钟鼎文。

特点:笔画趋于圆润,结构疏密有致,字体庄重典雅,排列布局整齐。

学习金文必学《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西周早期:《大盂鼎》1849年出土周康王时期,注铭文19行,291字,字体庄重凝练,用笔方整,行款整齐划一,气度恢弘。

西周中期:《大克鼎》1890年出土,铭文2段28行,290字,笔画均匀,饱满圆润,布局完整,较为简化。

西周晚期:✨《毛公鼎》1843年出土,周宣王初期作品,42行,497字,是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它是金文书法中最重要的文字。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清出土周厉王时期,铭文19行357字)被誉为金文中草书、其它有墙盘(1976年出土,18行284字)、虢季子白盘(清出土,西周周宣王年间公元前815年,铭文8行111字)大篆:出于西周晚期,特点:布局均匀整齐,字形长行和方形,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遒劲,结构平整。

小结:本人认为《毛公鼎》《散氏盘》是书法必学的,同时参考《大盂鼎》《大克鼎》《墙盘》等;近代临本墨迹以吴大澂为佳。

春秋战国:✨石鼓文:唐朝发现,四言诗共十首,718字,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465字,明范氏天录462字,公元前219年造是大篆到小篆的过渡的文字,小篆之祖,最早的石刻文字,属于篆籀系统。

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

特点:结字严谨,笔法圆劲,布局均匀,气韵古朴浑厚,是大篆到小篆的过渡文字。

中国历代书法大全

中国历代书法大全

中国历代书法大全中国历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自那时起,书法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历代书法大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展示中国书法的辉煌与多样性。

1. 先秦时期:秦的“小篆”和汉的“隶书”在先秦时期,中国书法经历了从图片符号到字形符号的转变。

秦朝时期,始皇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推行了统一的文字系统,即“小篆”,它是一种整齐划一的字体,具有象形意味。

到了汉代,由于行政需要,产生了一种简化的字体,即“隶书”,这是一种快速书写的字体,形状更加方正。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期,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

王羲之被誉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兰亭序》至今被视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兰亭序》以其流畅的笔画和丰富的墨色展示了王羲之独特的艺术风格,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3. 唐宋时期: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米芾的“书谱”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

颜真卿是唐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祭侄文稿》以其雄浑有力的笔画、精湛的布局和卓越的审美价值而闻名。

米芾是宋代书法家,他对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有着极高的评价,他的《书谱》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

4. 元明清时期:赵孟、董其昌和石涛的书法在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从“文人墨客”的范畴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赵孟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具一格,以方正俊秀著称。

董其昌是明代的书法家和理论家,他的《石渠宝笈》被视为中国书法理论宝库。

石涛是清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以秀丽苍劲、意境深远而著称。

5. 当代书法:齐白石和潘天寿进入现代,中国书法也不断创新与发展。

齐白石和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书法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齐白石的书法作品以豪放大气、浑厚醇雅而著称。

潘天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书法作品既有传统的笔纹松润,又充满了现代感。

中国历代经典书法作品

中国历代经典书法作品

中国历代经典书法作品介绍经典书法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水平。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的书法家们创作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代经典书法作品,并且对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进行深入探讨。

1.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的基本部分,也是最为权威、正统的书写体。

它以工整、规范为特点,结构严谨。

楷书的代表作有:1.1 《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时代:东晋•介绍:《兰亭集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楷书之一。

王羲之以流畅娟秀的笔触,书写了这篇艺术和文学相结合的序文。

这幅作品的每一个笔划都非常精准,构图严谨,被誉为书法之巅峰。

1.2 《字说》•作者:颜真卿•时代:唐代•介绍:《字说》是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工整规范的楷书风格而著称。

这幅作品是为了讲解字体的演变和构造而创作的,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一。

2. 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风格流派,它的特点是线条舒展自如、笔画间相互联结。

行书的代表作有:2.1 《董其昌小楷》•作者:董其昌•时代:明代•介绍:董其昌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行书技艺独步当时。

《董其昌小楷》被视为行书的经典之作,它的字体线条流畅、刚柔相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触动。

2.2 《自叙帖》•作者:王铎•时代:元代•介绍:《自叙帖》是王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这幅行书作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字体风格狂草奔放,给人以浓烈的艺术冲击力。

3. 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狂放洒脱的风格,字体线条变化多端、纵横交错,给人以独特的观感。

草书的代表作有:3.1 《快雪时晴帖》•作者:怀素•时代:唐代•介绍:怀素是唐代书法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他的草书风格狂放豪迈。

《快雪时晴帖》是怀素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的字迹流畅有力,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3.2 《蘇東坡行書二首》•作者:苏轼•时代:宋代•介绍: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

历代书法全集

历代书法全集

历代书法全集
一、先秦书法
先秦书法是中国书法的起源和萌芽阶段,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

这些文字的笔画粗细不一,线条流畅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以小篆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小篆的线条圆润流畅,结构严谨,风格典雅,是秦代书法的代表。

三、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分为隶书和草书两大类。

隶书以《礼器碑》、《乙瑛碑》为代表,结构严整,笔划有力;草书以《十七帖》、《急就章》为代表,笔画连绵不断,风格奔放自由。

四、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出现了“魏碑”、“晋帖”等著名作品。

这个时期的书法风格多样,既有厚重朴拙的石刻,又有轻盈灵动的行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五、隋唐五代书法
隋唐五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唐楷和唐草。

唐楷的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等,笔画规范严谨,结构匀称;唐草的代表作品有《肚痛帖》、《自叙帖》等,风格奔放不羁,气韵生动。

六、宋元书法
宋元书法继承了隋唐五代的传统,并有所发展。

宋代出现了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宋四家”,他们的书法风格各有特色,既有笔墨淋漓的大字,又有精细入微的小楷。

元代书法则以赵孟頫为代表,他的作品笔法圆润流畅,风格典雅高贵。

七、明清书法
明清书法既有对前人书法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文征明的作品以清新秀丽见长,清代书法家则以王羲之、米芾等大家为宗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中国书法书体及各朝代作家代表作品

中国书法书体及各朝代作家代表作品

书体的演变和时代(一卜甲骨文----商朝甲骨文为殷商时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上,纪录占卜的结果。

字体很多是象形的,接近于图画。

(—二)、金文商、周朝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

金文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也有人称金文为「钟鼎文」。

、周代所有铸刻的铭文内容多是关于祀典、约契之类的。

(三)、篆书大篆----春秋战国小篆----秦朝大篆:字画较繁,字体较方。

小篆:称「秦篆」。

是秦始皇时期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以方便施政、教化。

(四)隶书----秦、汉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五)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草书分三种。

1、章草:可用于草写奏章上,始于汉初。

2、今草: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偏旁互相假借,成为一般的草书。

3、狂草:到了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将「今草」写得更放纵。

(六)、楷书----三国时完备成形结构搭配匀称,章法形式也随之朗、整齐。

形态平稳、端正。

(七)、行书----晋代以后将楷书、草书,融汇一炉的书体。

功能是快写与简化。

历代书法家及作品秦统一后,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秦汉时期代表作家1张芝的草书《冠军帖》《终年帖》《二月八日帖》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2蔡邕的隶书《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

李斯的小篆《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

隶书简化了篆书的笔画,加上了粗细长短的变化。

产生了横、竖、撇、捺的不同形式。

中国著名古代书法

中国著名古代书法

中国著名古代书法1. 唐代颜真卿的《多宝塔碑》: 这是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字字珠玑、丰厚遒劲,大气丰腴,如杨贵妃一样艳甲天下,结字规整,协调均衡,给人神清气爽之感,同时书法作品体现了大唐盛世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情趣。

2. 唐代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这幅作品笔力如刀,刀刀见骨,字体形散神不散,搭接中松外紧,给人以力量万钧的豪情。

3.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这幅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得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4. 米芾的《蜀素帖》: 这幅作品笔势自然流畅,如桃李芬芳,天真烂漫,给人精神愉悦之感。

5.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其本身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更是这幅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6. 唐代怀素的《自叙帖》: 这幅作品是怀素草书的巨制,活泼飞动,笔下生风,“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实在是一篇情愫奔腾激荡,“泼墨大写意”般的抒情之作。

7. 东汉张芝的《冠军帖》: 这幅作品用笔淋漓酣畅,收放自如,但又显得法度严谨。

8. 唐代张旭的《古诗四帖》: 张旭史称"草圣"。

这幅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

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

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9. 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 这幅作品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墨迹。

元朝人郭天锡跋:“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

比之诸势,出于自得。

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焉如府库之戈戟。

”10. 王献之的《中秋帖》: 这幅作品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

中国古代书法作品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自然之灵,凝艺术之智,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

先秦至当代历代书法家、作品及代表作列举一览表

先秦至当代历代书法家、作品及代表作列举一览表
柳公权
楷书
《神策军碑》?《玄秘塔碑》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张旭
草书楷书
《草书古诗四首》、《郎官石柱记碑》《肚痛帖》?《古诗四帖》
南宋
张即子
行书
《汪氏报本庵记》?《行书待漏院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其下笔简捷凝练,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使字字结体生动明快,清爽不落俗套。
朱熹
行、草
《周易系辞本义手稿残卷》?《行草书诗札》?《致彦修少府帖》
下笔点画圆润,善用中锋,运转沉着顺畅,入笔藏锋隐芒,绝无狂躁之迹;结构稳健典雅,行气连贯,不刻意工整,风格洒脱自然。
唐吕总说他“丹崖绝壑”可谓一语道出精髓。
五代
杨凝式
行草
《韭花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书则信笔游弋,东倒西歪,结体运笔全出意外,又能做到顾盼生姿,多变而和谐。
北宋
李建中
真行?
《同年帖》?《土母帖》
丰肌清秀、气宇轩朗
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今河南西安)人
苏轼?
行书?楷书
《寒食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醉翁亭记》
纵有序,横无列。
金(钟鼎器皿)
《司母戊》《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越王勾践剑铭》《虢季子白盘》《秦杜虎符》
商代金文较少,但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与甲骨文比较接近,直线多,圆角少,锋芒外露。运笔上不讲藏锋,起笔与收笔均为尖利,用笔刚健,气势雄浑。金文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这一时期的金文从点画结构到笔画形象,从章法的布局到艺术的韵致,都不存在过多的人工修饰的痕迹,十分自然得体;中期,这一时期金文的格调一变为典雅平和,用笔圆润,笔画圆浑,尽管肥厚的笔道仍有保留,但装饰的意味已明显减弱,点画两端和中段日益匀整,字体结构趋于方整,章法也日益鲜明,字距行距清晰;后期,该时期的金文中肥笔完全消失,点画线条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而突出,字的造型更显得无拘无束。

中国书法全集目录

中国书法全集目录

简介:
本书所收书法作品上迄商周,下迄当代,总计一百卷。

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书家卷。

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着、附录、补遗四编。

断代卷编入作品,主要指宋和宋以前无书者署名之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陶瓦砖文、碑刻、墓志、刻石、摩崖、造像、写经等。

此类作品分类后断代编出。

收家卷为三类:甲类卷为单人成卷者;乙类卷为二至四人成卷者;丙类卷为某一断代中多人和众人合卷者。

本书各卷目次除序言、总目录外,按两类立卷体例分列。

断代卷为:原色器物或拓本图选页,概论和专论、作品图版、图版考释、年表、器物与作品出土分布示意图、主要引用参考书目和文献、图版目录。

书家卷为:书家画像(甲类卷)、原色法帖或原色作品选页、书家评传和专论、断代书法概论(丙类卷)、作品图版、作品考释、书家书论选注、书家年表、书家行踪示意图、主要引用参考书目、图版目录。

甲类书家卷中之附卷书家,为本家之亲属和亲授弟子,以明析其相互之影响。

附纱编包括:中国书法纪年(附人名索引、作品索引)、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简史图录、海外书法简史图录,文房四宝简史图录。

中国书法书体及各朝代作家代表作品

中国书法书体及各朝代作家代表作品

中国书法书体及各朝代作家代表作品书体的演变和时代(一)、甲骨文----商朝甲骨文为殷商时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上,纪录占卜的结果。

字体很多是象形的,接近于图画。

(二)、金文----商、周朝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

金文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也有人称金文为「钟鼎文」。

、周代所有铸刻的铭文内容多是关于祀典、约契之类的。

(三)、篆书大篆----春秋战国小篆----秦朝大篆:字画较繁,字体较方。

小篆:称「秦篆」。

是秦始皇时期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以方便施政、教化。

(四)隶书----秦、汉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五)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草书分三种。

1、章草:可用于草写奏章上,始于汉初。

2、今草: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偏旁互相假借,成为一般的草书。

3、狂草:到了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将「今草」写得更放纵。

(六)、楷书----三国时完备成形结构搭配匀称,章法形式也随之朗、整齐。

形态平稳、端正。

(七)、行书----晋代以后将楷书、草书,融汇一炉的书体。

功能是快写与简化。

历代书法家及作品秦统一后,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秦汉时期代表作家1张芝的草书《冠军帖》《终年帖》《二月八日帖》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2蔡邕的隶书《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

李斯的小篆《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

隶书简化了篆书的笔画,加上了粗细长短的变化。

历朝历代书法名帖大全集

历朝历代书法名帖大全集

历朝历代书法名帖大全集历朝历代书法名帖大全集001.先秦时期中山王三器中山王圆壶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侯马盟书公乘得守丘刻石兮甲盘司母戊四祀其卣大克鼎大盂鼎天亡簋子仲姜盘宰甫卣小克鼎戍嗣子鼎战国越王剑铭攻吴王夫差鉴散氏盘曶鼎栾书缶楚简毛公鼎牆盘王孙遗者钟甲骨文大型涂朱牛骨刻辞宰丰骨匕记事刻辞甲骨文小百科甲骨文拓片甲骨文百家姓祭祀卜辞等祭祀狩猎涂朱牛骨石鼓文中权本选页先锋本选页后劲本全本明拓本秦公簋簋虢季子白盘行气玉佩铭逨盘遂公盨鄂君启铜节陈曼簠青川木牍颂鼎鱼鼎匕002.秦汉时期“苏解为”陶盖文三老讳字忌日碑三老赵宽碑上尊号碑上林共府铜升铭乙瑛碑云梦睡虎地秦简五凤刻石公羊传砖刘君残碑刘平国刻石华山庙碑受禅表碑史晨碑夏承碑夏阳扶荔宫砖文大吉买山地记子游残碑孔宙碑孔羡碑孙仲隐墓志安国墓祠题记封龙山颂尚府君残碑尹宙碑居延汉简居摄两坟坛刻石崔瑗贤女帖嵩岳少室石阙铭幽州书佐秦君石阙广陵中殿石题记延光残碑开母庙石阙铭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张掖都尉启信张景碑张芝二月八日帖今欲归帖冠军帖秋凉平善帖终年帖张迁碑敦煌汉简曹全碑朝侯小子残石李斯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秦泰山刻石杨淮表记武威张伯升柩铭武威汉简武威王杖诏令册武氏祠画像题记汉瓦当汉简汉莽新嘉量铭文河西简牍遗墨洛阳刑徒墓葬砖铭熹平石经王基碑甘谷汉简白石神君碑皇象天发神谶碑急就章石门颂礼器碑祀三公山碑秦古隶秦诏量铭文群臣上寿刻石范式碑莱子侯刻石蔡邕篆势、笔论、九势衡方碑袁安碑袁敞碑裴岑纪功碑西狭颂许慎说文解字序贤良方正残石赵壹非草书郑固碑钟繇力命表墓田丙舍帖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还示表阳嘉残碑阳泉使者舍熏炉铭阳陵虎符陠阁颂陶洛残碑韩仁铭马王堆帛书鲁峻碑鲜于璜碑003.魏晋南北朝时期丘哲墓志中岳嵩高灵庙碑元彬墓志元显儁墓志元景造像记元桢墓志元瑛墓志元略墓志元羽墓誌元苌墓志元详造像记刁遵墓志刘媚子墓志刘根等造像北魏元倪墓志北魏元怀墓志北魏元晖墓志北魏大方广华严经北魏太武帝东巡碑北魏李瞻墓志北齐文殊般若经碑北齐沙丘城造像记卫夫人笔阵图卫恒四体书势司马元兴墓志司马显姿墓志司马绍墓志司马金龙墓漆画题字吊比干碑好大王碑始平公造像记姚伯多造像孙秋生造像孝女曹娥诔辞卷安弘嵩六朝写经卷崔敬邕墓志常岳等百余人造像记广武将军碑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敦煌书法写经画卷医书残卷大般涅槃经妙法莲华经小楷写经卷小草经书敦煌汉简旃罽胡桃帖楷书更漏长瞻近龙保帖道教经典晖福寺碑李柏文书杨大眼造像记梁萧憺碑楼兰文书残纸泰山经石峪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牛景悦造石浮图记牛橛造像王珣伯远帖王丹虎墓志王仚之墓志王僧虔王琰帖王兴之夫妇墓志王建之墓志王徽之新月帖王志一日无申帖王慈栢酒帖王献之东山松帖中秋帖余杭帖兰草帖十二月割帖地黄汤帖廿九日帖思恋帖洛神赋十三行舍内帖送梨帖鸭头丸帖鹅群帖王羲之七月都下帖三藏圣教序上虞帖丧乱得示二谢帖乐毅论佛遗教经兰亭序兴福寺半截碑其书帖初月帖十七帖大道帖妹至帖姨母帖孔侍中帖寒切帖干呕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快雪时晴帖旃罽胡桃帖曹娥碑汉时帖淳化阁帖选游目帖瞻近龙保帖行穰帖远宦帖金刚经碑长风帖雨后帖黄庭经王荟疖踵帖翁尊体瘗鹤铭石门铭索紞道德经索靖七月帖出师颂月仪帖皋陶帖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萧思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薄绍之论经书诗谢万谢安中郎帖谢鲲墓志贺兰汗造像题记郑文公碑郑长猷造像陆机陆机平复贴题跋马鸣寺碑高崧墓志高崧夫人谢氏墓志高湛墓志004.隋唐五代时期丁道护启法寺碑兜沙经冯承素冯摹《兰亭序》出师颂刘子残卷史惟则大智禅师碑吕向唐人月仪帖国诠小楷善见律兴福寺半截碑孙过庭书谱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集书谱联尹元凯美原神泉诗碑巩宾墓志张从申李玄靖碑张怀瓘书断张旭严仁墓志二月八日帖今欲归帖冠军帖十五日帖心经断千字文晚复帖终年帖肚痛帖草书古诗四首郎官石柱记徐浩不空和尚碑嵩阳观记朱巨川告身李岘墓志李岘妻独孤峻墓志陈尚仙墓志怀仁圣教序怀素四十二章经圣母帖大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自叙帖苦笋帖藏真律公帖论书帖食鱼帖敬客王公砖塔铭智永千字文李世民屏风帖晋祠铭温泉铭俞复跋文李怀琳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李白上阳台帖李邕久别帖云麾将军碑出师表法华寺碑灵岩寺颂并序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李阳冰三坟记城隍庙碑拪先茔记般若台铭颜家庙碑额李隆基石台孝经鹡鸰颂杜牧张好好诗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夏热帖神仙起居法韭花帖林藻深慰帖柳公权兰亭诗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太上洞玄消灾护命经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蒙诏帖跋王献之《送梨帖》柳公绰梁昇卿御史台精舍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兰亭记化度寺碑卜商读书帖小楷心经张翰帖摹王羲之兰亭序梦奠帖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行书千字文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局部)武则天昇仙太子碑殷仲容沈传师柳州罗池庙碑王知敬李靖碑金刚经碑碑额王行满韩仲良碑(局部)瞿令问阳华岩铭等慈寺碑苏慈墓志董秀墓志董美人墓志蔡有邻薛曜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局部)薛稷信行禅师碑(局部)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小楷破邪论序汝南公主墓志虞摹兰亭序卷袁滋裴休圭峰禅师碑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倪宽赞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小字阴符经房玄龄碑摹兰亭序枯树赋雁塔圣教序贺知章草书孝经赵文渊华岳庙碑(局部)赵模高士廉茔兆记(局部)钟绍京小楷灵飞经陆柬之文赋隋修梵石室志铭韦应物元苹墓志韩择木南川县主墓志顾诫奢颜真卿东方朔画赞乞米帖争座位帖刘中使帖唐王琳墓志多宝塔碑大唐中兴颂李玄靖碑湖州帖祭伯父文稿祭侄文稿竹山堂连句自书告身帖裴将军诗让宪部尚书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送刘太冲叙郭虚已墓志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高正臣明徵君碑高闲草书千字文龙藏寺碑005.宋辽金时期任询古柏行刘岑门下帖刘正夫佳履帖司马光天圣帖吕公弼子安帖吕公绰真诲帖吴琚寿父帖急足帖杂诗帖行书五段卷行书蔡襄七言绝句识语并焦山题名诗帖吴说垂喻帖庆门星聚帖明善宗簿帖游丝书宋诗门内星聚帖周越怀素律公帖跋草书贺秘监赋跋王著草书千字文圜悟克勤印可状大慧宗杲尺牍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续书谱宋庠致宫使少卿尺牍富弼儿子帖温柑帖尤袤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岳珂跋《唐摹王羲之——门书翰卷》岳飞书谢眺诗前出师表流传碑刻张即之华严经残册书杜诗卷佛遗教经双松图歌卷敛襟谈老氏诗楷书册日本禅院题字楷书度人经帖汪氏报本庵记溪庄帖致尊堂太安人尺牍致殿元学士尺牍行书台慈帖页行书待漏院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张孔孙跋苏轼二赋卷张孝祥柴沟帖张方平名茶帖徐铉私诚帖篆书千字文残卷文天祥上宏斋帖座右自警辞草书木鸡集序卷文彦博三札卷内翰帖王拱辰墓志(篆盖)题诗无准师范尺牍曾肇行复岁暮帖朱熹七月六日帖书易系辞二月十一日帖城南唱和诗卷致教授学士尺牍跋欧阳修集古录朱胜非向过帖李之仪汴堤帖李宗谔送士龙诗李建中与司封诗翰与齐古同年帖同年帖土母帖宠书聿至帖许昌帖贵宅帖题怀素自叙帖墨迹本杜衍仲冬严寒帖杨妹子七言诗一首林逋三君帖尹君处士帖松扇五诗卷欧阳修灼艾帖致端明侍读尺牍谱图序稿集古录跋沈辽行书动止帖洪迈跋欧阳修《集古录跋》王升衰老帖首夏帖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王岩叟与知府安抚左丞资政札与给事淳夫侍讲札秋暑帖王庭筠幽竹枯槎图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跋米芾《研山铭》王觌平江酒毛帖王诜烟江叠嶂图卷行书颍昌湖上诗词卷跋孙过庭千字文跋欧阳询千字文跋王齐翰画白玉蟾四言诗帖行书仙庐峰六咏卷足轩铭卷秦观摩诘辋川图跋程元凤识语章友直跋阎立本《步辇图》米友仁动止持福帖文字帖潇湘奇观图题跋跋研山铭跋米芾苕溪诗卷跋隋人出师颂米芾三吴诗帖三帖卷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临沂使君帖丹阳帖乐兄帖乡石帖伯充帖值雨帖元日帖公议帖向乱帖向太后挽词帖吴江舟中诗卷吾友帖多景楼寄魏泰诗帖小楷千字文岁丰帖彦和帖德忱帖恶札帖惠柑帖戏成诗帖拜中岳命作提刑殿院帖摹王献之东山帖摹王献之中秋帖摹王羲之大道帖摹王羲之行穰帖摹颜真卿湖州帖政事帖新恩帖方圆庵记晋纸帖来戏帖法华台诗帖淡墨秋山诗帖清和帖烝徒帖焚香帖王略帖赞珊瑚复官二帖甘露帖留简帖盛制帖真酥帖知府帖砂步诗帖研山铭秋暑憩多景楼帖穰侯出关诗帖竹前槐后诗卷箧中帖粮院帖紫金研帖臈白帖自叙帖致伯修老兄尺牍致伯充尺牍苏太简参政帖苕溪诗卷虹县诗卷蜀素帖行书建州帖(残本) 论草书帖贺铸帖跋褚遂良摹蘭亭序适意帖逃暑帖道林诗帖闻张都大宣德帖陈揽帖韩马帖题名题跋黄绢本兰亭序跋赞苏洵道中帖陈元实夜来帖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东武帖丰乐亭记久留帖书林逋诗后京酒帖人来得书帖令子帖北游帖啜茶帖天际乌云帖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宝月帖宸奎阁碑尊丈帖屏事帖廷平郭君帖归去来兮辞归园帖归安丘园帖新岁展庆帖春中帖李白仙诗卷桤木卷帖次辩才韵诗帖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治平帖渡海帖满庭芳词王晋卿帖祭黄几道文卷答谢民师论文帖卷罗池庙碑职事帖致南圭使君帖致季常尺牍致运句太博帖获见帖覆盆帖赤壁赋跋吏部陈公诗帖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近人帖邂逅帖醉翁亭记阳羡帖黄州寒食诗帖苏辙宴居帖怀素自叙帖题跋春寒帖晚来帖晴暖帖楷书超然台赋见访帖苏过贻孙帖赠远夫诗帖苏迈致主管学士范仲淹师鲁帖边事帖远行帖手札道服赞范成大中流一壶帖垂诲帖急下帖西塞渔社图卷跋蔡京元祐党人碑十八学士图跋唐玄宗鹡鸰颂题跋宫使帖节夫帖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题听琴图诗题额大观圣作之碑蔡卞唐玄宗鹡鸰颂题跋曹娥碑雪意帖蔡松年跋《李白仙诗卷》蔡翛致子通都监蔡襄万安桥石碑京居帖入春帖告身帖跋大研帖安道帖山思咏帖扈从帖持书帖页暑热帖海隅帖澄心堂纸帖离都帖纡问帖脚气帖自书诗卷茶录荔枝谱蒙惠帖虚堂诗帖虹县帖谢宋丈诗帖谢赐御书诗表谢郎帖贫贤帖远蒙帖郊燔帖门屏帖陶生帖薛绍彭晴和帖杂书卷草书手札虚堂智愚法语赵令畤赐茶帖跋怀素自叙帖赵佶听琴图小楷书千字文恭事方丘敕欲借、风霜二诗帖瑞鹤图卷祥龙石图之一秾芳诗帖草书千字文草书纨扇蔡行敕卷闰中秋月诗帖赵孟坚致严坚中太丞尺牍行书自书诗赵明诚题《集古录跋》后赵构七绝天山诗七言律诗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徽宗文集序真草书养生论卷草书洛神赋卷赐岳飞批剳卷赵秉文赤壁图卷题诗赵霖六骏图题跋辛弃疾去国帖郑望之向过帖钱勰识语陆游尊眷帖自书诗卷自书钗头凤石刻致仲躬侍郎尺牍陈瓘仲冬严寒帖韩元吉集古录跋韩琦信宿帖韩绎致留守司徒侍中韩绛书札陛见帖魏了翁文向帖黄庭坚书杜甫寄贺兰铦诗公以道安帖刘禹锡竹枝词制婴香方帖庞居士寒山子诗廉颇蔺相如传惟清道人帖手札教审帖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牛口庄题名卷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经伏波神祠自书松风阁行书卷花气薰人帖苦笋赋荆州帖行书华严疏卷行书小子相帖行书赠张大同书诸上座草书卷送四十九侄诗题苏轼寒食帖跋006.元朝时期一山一宁雪夜作中峰明本劝缘疏与济侍者警策了庵清欲法语俞和临乐毅论千字文倪瓒淡室诗静寄轩诗文跋唐人临右军真迹册小楷江南春三首送盛高霞等八诗帖自书述怀诗稿册呈大临征君楷书札呈久成札呈云浦诗札呈寓斋诗帖呈履道先生诗札致叶城诸诗札次韵耕隐渔者诗札题周文英诗志传跋陆继善摹禊帖致慎独有道诗札与袁寓斋书画卷题渔庄秋霁图题容膝斋图题陈惟允孟郊诗意图题筠石乔柯图题虞山林壑图轴题幽涧寒松图题丛篁枯木图轴题安处斋图题修竹图轴云林画谱册画作冯子振与无隐元晦诗虹月楼记卷题国诠善见律题易元吉草虫图卷危素陈氏方寸楼记楷书卷(局部)吴勉跋何澄归庄图卷吴叡篆隶书卷吴镇心经卷吾衍篆题《张好好诗卷》周伯琦朱德润墓志铭(局部) 宫学国史二箴卷通犀饮卮诗帖孛术鲁翀跋《松风阁诗卷》康里巎巎唐人绝句六首柳宗元梓人传秋夜感怀诗卷草书张旭笔法卷谪龙说述笔法张渊五言古诗帖张雨登南峰绝顶七言律诗自书杂诗卷揭傒斯跋陆柬之文赋题画诗赠刘粹衷宰旌德序帖曹善山海经序册(局部)朱德润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卷(局部)李倜跋陆柬之书文赋卷李孝光杨维桢城南唱和诗册晚节堂诗札草书七绝诗轴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柯九思上京宫词晚香高节老人星赋题赵孟頫疏林秀石图题赵孟頫补书唐人临瞻汉二帖段天祐安和帖沈右风过帖王冕南枝春早图墨梅图行草诗笺王蒙厚爱帖梦梅花诗卷跋赵孟頫兰亭十六跋王逢五言古诗卷(局部)班惟志跋赵孟頫书前后赤壁赋册跋鲜于枢草书韩愈进学解白珽墨竹诗册陈君诗帖盛熙明法书考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薛植致云林徵君尺牍虞集不及入阁帖题画诗跋赵孟頫书陶诗跋《饮中八仙图》致白云法师札袁桷和一庵诗帖雅潭帖贯云石题赵孟頫《双骏图》赵孟頫七绝诗册与山巨源绝交书临兰亭书趵突泉诗仇锷墓志铭前后赤壁赋吴兴赋国宾山长帖卷天冠山题咏诗帖妙严寺记宗阳宫帖寿春堂記归去来辞心经行书册惠书帖昔寻李愿诗卷杜甫秋兴八首杭州福神观记止斋记汲黯传洛神赋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王羲之轶事帖真草千字文秋兴赋秋深帖种松帖老子道德经卷胆巴碑致中峰和尚札致季博札行书二赞二诗卷行书十札卷行草陶渊明五言诗页兰亭序十三跋残本过蒙帖近来吴门帖违远帖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酒德颂闲居赋陋室铭题烟江叠嶂图赵雍彰南八咏诗(局部)赵麟衡唐帖邓文原临急就章五言律诗家书帖致景良郎中尺牍近者(桐川)帖郑思肖行草题跋郭天锡王献之保母帖跋郭畀陆游自书诗卷跋青玉荷盘诗题钱选红梅图诗金声钱谱赋(局部)陆居仁苕之水诗陈基相见帖赠雪坡诗札陈植怀存斋诗帖陈绎曾静春先生诗集后序饶介书中峰幻住像偈册兰亭帖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张彦享行状稿卷御史箴卷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王安石杂诗卷秋兴诗册老子道德经卷草书杜甫魏将军歌诗草书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诗草书秋怀二章草书韩愈石鼓歌草书韩愈进学解行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行草诗赞卷唐人诗十二首麻徵君透光古镜歌龚璛教授帖静春堂诗序007.明朝时期严衍草书李白诗轴丰坊自书诗卷跋张旭古诗四首乔宇行书尺牍于谦题公中塔图赞何吾驺草行草诗翰轴书冬日署中梅花诗轴侯峒曾行书七言律诗扇面草书五言绝句诗轴俞允文行书论书语俞贞木楷书书怡颜堂诗卷后倪元璐扇面草书五言诗扇面行草诗轴自书卜居诗轴谢翱五律诗轴行书七绝诗轴行书七律诗轴自书旧作诗轴草书轴行书五律诗轴行书尺牍冯从吾草书千字文(局部)冯梦龙刘基行书春兴八首诗卷(局部)刘重庆临王羲之草书轴史可法手札叶向高草书轴吴宽行书五律诗轴行书扇面吴承恩七言律诗周天球五言律诗轴唐寅漫兴墨迹秋风纨扇图立石丛卉图落花诗册行书七律诗轴诗笺唐顺之草书歌凤台行卷(局部)行书七律扇面商辂浙藩送行诗序(局部)夏言行书诗卷姚绶夜行诗姜立纲楷书七律诗咏易诗扇姜逢元行草五律诗轴娄坚立轴孙慎行录佛家语八条屏宋克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章草孙过庭书谱册章草急就章(局部) 草书刘桢古诗立轴草书进学解草书韩偓七绝条幅宋广李白月下独酌诗风入松词轴宋濂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跋题虞摹兰亭跋宋珏隶书七律诗轴宋-j 敬覆帖屠隆七言草书律诗张凤翼自书诗五言诗题李思训碑题周天球桃花书屋卷张弼草书蝶恋花词轴杂书卷草书王维诗五言诗轴草书轴草书七言绝句轴狂草怀素上人草书歌(局部)草书诗文卷学稼草堂记张瑞图草书杜甫诗轴草书诗轴行书五绝诗轴屏迹东湖上五律诗轴行书杜甫五律诗轴行书西雅图集草书杜甫西郊诗轴行书轴草书轴行草诗轴行书五律诗轴五绝诗轴行书诗轴草书五律诗轴秋兴八首(局部)草书郭璞游仙诗杜甫饮中八仙歌长卷行书论书卷行书八言联王无功答冯子华书草书李白月下独酌自书诗册行书册页草书千字文行草扇面草书五言诗扇面草书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长卷草书鲍照陆机诗长卷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张璧行书杂诗卷张电楷书王维诗轴张骏七言绝句贫交行归昌世治印徐霖行书五言律诗篆书千字文(局部)徐兰隶书像赞徐有贞行书尺牍徐渭草书七律诗轴墨葡萄轴女芙馆十咏墓表赋行草应制咏墨轴煎茶七类卷千字文卷(局部)草书杜甫怀西郭茅舍诗轴草书岑参诗轴行书三江夜归诗轴秋兴八首野秋千十一首行草书诗词卷草书诗轴诗轴行书五言诗轴行书立轴行书扇面自题石榴图诗七律一首行草条幅行书白燕诗轴草书条幅行书群望诗中堂行草立轴行书七言联草书白燕诗卷行书烟云之兴榴实图水仙菊石墨竹牡丹芭蕉梅花图墨花卷五月莲花图墨笔花卉雪蕉梅竹图墨笔花卉卷题款题画诗题芭蕉图诗花卉人物图卷题诗论书徐贲题濯清轩诗憨山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行书住山法语行书六言偈语条幅戚继光送李小山归蓬莱诗文嘉七绝诗文彭草书滕王阁序墨迹文彭行书诗中堂昼锦堂记篆刻草书雪赋册文征明行书午门朝见诗轴立春进贺七律立轴行草轴七律诗轴太液池诗行草立轴五律立轴七言诗立轴草书七律立轴月夜观玉兰行书五言诗轴行书雪后早朝诗轴草书七绝诗轴行书七言诗纸本立轴小楷前后赤壁赋离骚九歌卷(局部)小楷醉翁亭记小楷归去来兮辞小楷离骚经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小楷莲社图记小楷落花诗册小楷草堂十志行书千字文滕王阁记(局部)草书赤壁赋西苑诗卷行书自作诗卷草书自作诗卷尺牍致石门函并感事诗小楷书札苦疡帖点闸帖王英去后帖长者帖草书扇面七言行书扇面草书诗卷行书手卷观李成之寒林平野图后长歌卷跋右军十七帖跋唐摹万岁通天帖跋祝允明草书赤壁赋行书册山水册页湘君湘夫人图文震孟行书初入侍班诗轴西园公宴诗轴朱之蕃东阁唱和诗轴朱元璋大军帖朱瞻基雪意歌李东阳怀素自叙帖引首草书杂诗卷跋欧阳修灼艾帖后李应祯枉问帖李待问草书七言绝句诗轴李梦阳行书自书诗卷行书五言诗扇面李流芳行书立轴草书五律诗轴行书自作诗轴杜大绶七绝草书诗轴杨慎诗札汤显祖行书自诗沈周卧游图声光帖次韵吴宽东园玩菊诗行书五律诗轴跋《陆游自书诗卷》题赵雍图跋沈度敬斋箴册楷书四箴页行书七律诗隶书七律诗沈藻黄州竹楼记海瑞奉别帖湛若水行草轴王世贞行书手札王守仁行草手札王宠小楷南华真经小楷诗稿游包山集自书五忆歌自书游包山诗手卷草书五言律诗草书山庄帖草书李白古风诗卷草书西苑诗送陈子龄会试三首王思任诗卷王璲手毕帖并诗王穀祥行书七律轴王毂祥庾信马射赋王穉登义兴杂诗册录宋人语王绂重过庆寿寺等诗帖王逢年韩愈琴操(局部)王鏊七言诗轴自书诗轴自书诗王铎草书临古帖轴草书高适诗立轴行书五绝立轴赠单大年家丈立轴临王羲之帖行书五言诗轴行书忏诗之三轴杜子美赠陈补阀诗书画虽遣怀文语轴临王昙首昨服散帖行书立轴七律诗立轴行草五言律诗轴五言诗一首临虞世南书临柳公权辱问帖轴节临来迟帖节临褚遂良帖行书五律诗轴燕矶书事轴行书五律诗轴草书录语草书临帖突兀岩峦气五律条幅临王筠帖行书轴沙河镇作轴嘉兴作诗轴临王羲之永嘉敬豫帖节临王羲之帖立轴五律京中春日留苏州友人作立轴五律柬姜司寇一首临张芝帖立轴飞人五言诗一首自作五律行草诗轴草书临古轴自作五律诗轴草书临帖轴行书诗立轴为宿松书诗至顿庄作春过长春寺五律诗立轴咏陈路若山水赞谢安书行书文语题画三首之一草书帖立轴长椿寺旧作立轴行书立轴行书五言律诗立轴临欧阳询行书帖行书五律轴同子功、子萧观诗轴临敬祖、鄱阳轴行书容易语轴临王献之草书轴行书嵩县诗轴临王献之省前书帖轴香山寺作五律诗轴赠文吉大词坛行书轴五律夜渡作行书诗轴五律夜高邮作书诗轴。

中国古代书法百幅

中国古代书法百幅

中国古代书法百幅概述古代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字艺术的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书法百幅是指选择出的百位古代书法名家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

历史背景1. 先秦时期的古代书法•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金文,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简、竹简等,书法艺术开始崭露头角。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书法•王羲之、王献之和顾恺之等人的草书,以行草为主要形式,注重笔画形态的流畅与准确。

3.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代书法•唐代年间,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楷书成为楷模,规范了后世的书法艺术。

•宋代以米芾、黄庭坚等人的书法为代表,徽派、洛派相继兴起。

•元明清时期,董其昌、郑板桥和张献忠等人的书法作品,凸显了个人风采和时代特色。

百幅古代书法名家作品以下是中国古代书法百幅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1. 《楷书法帖》 - 颜真卿以颜真卿的楷书为主题,收录了其代表作品,并结合了他的艺术造诣和思想态度。

2. 《兰亭集序》 - 王羲之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饱含哲理的书法作品,展现了王羲之的心境和个人情感。

3. 《黄庭经卷》 - 黄庭坚黄庭坚的这幅作品以草书形式展现了他对佛教黄庭经的亲近和理解,其笔势磅礴,气势雄浑。

4. 《祭侄文稿》 - 米芾米芾的草书以自由奔放的笔势和跌宕起伏的节奏闻名,这个作品承载了米芾对逝去侄子的深深思念。

5. 《水滸颂》 - 董其昌董其昌的隶书以楷书为底,运用细腻纤细的线条将画面中的壮丽场景展现得栩栩如生,并配以美丽的篆体标题。

6. 《松鹤图》 - 郑板桥郑板桥以行书展现了山水画中的松树和鹤的神韵,字体挺拔有力,墨色深浓。

7. 《诗经小传》 - 顾恺之顾恺之以楷书、行书、隶书等多种书法形式来完成了这幅作品,书法变化丰富,并融合了他的艺术评价和诗经解读。

结语中国古代书法百幅中的作品集中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书法流派的杰出书法家们的艺术成就,每一幅作品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列出书法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名称朝代

列出书法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名称朝代

列出书法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名称朝代朝代和出现的字体:1、夏商周:出现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

2、秦朝:在秦建立大一统王朝后,统一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

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演变而来。

后来由于篆法苛刻,书写不便,隶书开始出现。

3、西汉:在西汉时期,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4、东汉:东汉时期,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碑刻上的汉隶,字型方正,法度谨严。

在东汉时期隶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代时期草书诞生,创兴草书,也成为汉代书法的标志,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5、魏晋南北朝:在三国时期,隶书开始逐渐没落,进而演变出了楷书。

在两晋时期,行书最为盛行,当时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南北朝时期,以碑刻为主,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

6、隋朝:正式完成楷书的形式。

7、唐朝: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在唐朝时期发展进入了一片新天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扩展资料楷书:王羲之的《乐毅论》,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以及《多宝塔碑》为其比较著名的作品;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其代表作。

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王洵的《伯远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苏轼的《黄州寒食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智永的《千字文》,欧阳询的《梦奠帖》等。

隶书:《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封龙山碑》等。

魏碑:《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嵩山灵庙碑》《高贞碑》及《张玄墓志》等。

大篆:《史颂鼎》、《毛公鼎》、《散氏盘》、《睡虎地秦简》等名作。

小篆:《泰山刻石》、《琅玡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草书:赵佶《草书千字文》,林散之《中日友谊诗》,李志敏《草论》,于右任《标准草书》等。

汉简: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内蒙古汉简、武威汉简、马王堆汉简等书法。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梳理一、先秦书法(一)殷商时期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金文:《司母辛鼎》、《戌嗣子鼎》、《小臣艅尊》(二)西周时期的金文1、西周前期:《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2、西周中期:《大克鼎》、《询簋》、《墙盘》、《卫鼎》3、西周晚期:《(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春秋早期秦系文字:《秦公钟》、《秦公鎛》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战国中晚期秦系文字:《商鞅方升》、《新郪虎符》、《秦封宗邑瓦书》秦篆隶变:《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二、秦汉书法(一)秦代书家李斯、程邈、赵高、胡毋敬(二)秦代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三)汉代简牍江淮汉简、西北汉简(四)汉金文1、挺拔、峻险、爽利一类:《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2、柔韧、浑厚、圆转一类:《光和斛铭》、《镜鉴铭》。

(五)汉代刻石1、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张迁碑》碑额、《鲜于璜碑》碑额2、东汉隶书碑刻:(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3、东汉恣肆雄放的摩崖刻石:《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汉南三颂”:《石》、《西》、《郙》)(六)东汉中后期书法流派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蔡邕的隶书流派。

中国古代各朝书法概述

中国古代各朝书法概述

中国古代各朝书法概述先秦书法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文字起源很早。

在传说中多把仓颉作为造字人,据说他“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充满神话色彩。

现在所见到跟汉字起源有关的最早实物资料,是距今六千多年的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迹号陶文。

中国书法艺术只有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才能产生,商代的文字已臻于成熟,已成为纪录语言的工具。

从商代的甲骨文,金文中,可以看到在书写上已具有了用笔、结体和辛法三个方面的书法要素。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用尖利的工具锲刻的,在甲骨上也可看到用类似毛笔书写的墨书和朱书文字。

甲骨文并非商代文字的全部,那时候的文字也出现在铜器、陶器和玉石上等。

晚商的青铜器上,铭文少则一两个字,多则几十个字,字数较多的如《戊嗣子影》、《宰甫卣》、《小臣缶方鼎》等,其特点是笔划尖峰,中肥,收笔处时有波磔。

如果说甲骨文为商代书法代表,金文则是两周书法的代表。

金文发展到了两周,进入了最辉煌的阶段,其形体的多样化,被后世举为大篆的典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王室权利的衰落,诸侯列国的青铜器物增多,但与两周器相比,制作已经简陋,铭文内容减少,列国间金文也还相差不远,北发的晋国出现了尖颔肥腹,形似蚯蚓的文字,南方的吴越、楚等国的文字,在字体上常常见到用鸟形加以装饰的鸟书,笔划多加曲折和拖有尾巴。

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有大量完整的墨迹,有字较多,如近年出土的盟书、帛书、竹木简牍等,都是研究此时书法极为引人注目的宝贵资料。

秦汉书法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变迁最为激烈的时期,这时期大篆经过简省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进入章草阶段,随着隶书和草书的发展,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更为重要的是,这时期“书法渐成艺事”,书法家也随之大量出现。

小篆在秦代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等。

它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而俊逸,体态典雅宽舒,是一种很美的书体。

流传至今的秦代刻石小篆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等,相传均为李斯所书。

历代书法大全

历代书法大全

阳华岩铭 等慈寺碑 苏慈墓志 董秀墓志 董美人墓志 蔡有邻 薛曜 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局部) 薛稷 信行禅师碑(局部)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小楷破邪论序 汝南公主墓志 虞摹兰亭序卷 袁滋 裴休 圭峰禅师碑 褚遂良 伊阙佛龛碑 倪宽赞 大字阴符经 孟法师碑 小字阴符经 房玄龄碑 摹兰亭序 枯树赋 雁塔圣教序 贺知章 草书孝经 赵文渊 华岳庙碑(局部) 赵模 高士廉茔兆记(局部) 钟绍京 小楷灵飞经 陆柬之 文赋 隋修梵石室志铭 韦应物 元苹墓志 韩择木 南川县主墓志 顾诫奢 颜真卿 东方朔画赞 乞米帖 争座位帖 刘中使帖 唐王琳墓志 多宝塔碑
文彦博 三札卷 内翰帖 王拱辰墓志(篆盖) 题诗 无准师范 尺牍 曾肇 行复岁暮帖 朱熹 七月六日帖 书易系辞 二月十一日帖 城南唱和诗卷 致教授学士尺牍 跋欧阳修集古录 朱胜非 向过帖 李之仪 汴堤帖 李宗谔 送士龙诗 李建中 与司封诗翰 与齐古同年帖 同年帖 土母帖 宠书聿至帖 许昌帖 贵宅帖 题怀素自叙帖墨迹本 杜衍 仲冬严寒帖 杨妹子 七言诗一首 林逋 三君帖 尹君处士帖 松扇五诗卷 欧阳修 灼艾帖 致端明侍读尺牍 谱图序稿 集古录跋 沈辽 行书动止帖 洪迈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 王升 衰老帖 首夏帖
十五日帖 心经 断千字文 晚复帖 终年帖 肚痛帖 草书古诗四首 郎官石柱记 徐浩 不空和尚碑 嵩阳观记 朱巨川告身 李岘墓志 李岘妻独孤峻墓志 陈尚仙墓志 怀仁 圣教序 怀素 四十二章经 圣母帖 大草千字文 小草千字文 自叙帖 苦笋帖 藏真律公帖 论书帖 食鱼帖 敬客 王公砖塔铭 智永 千字文 李世民 屏风帖 晋祠铭 温泉铭 俞复跋文 李怀琳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李白 上阳台帖 李邕 久别帖 云麾将军碑 出师表 法华寺碑 灵岩寺颂并序碑 端州石室记 麓山寺碑 李阳冰 三坟记 城隍庙碑

历代中国书法资料汇总(按朝代整理)

历代中国书法资料汇总(按朝代整理)

历代中国书法图片资料汇总下载1.(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夏朝下载地址:/d/a88cddf2b66ce2001e1a7d47f5de507f2c32. (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商代1)张廷济手拓《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全十册2)戍嗣子鼎3)四祀[]其卣4)宰甫卣下载地址:/d/75d22aceebb5fb62a6e44c74987bddb31e43. (约前11世纪-前256)周代西周1)大克鼎2)大盂鼎3)虢季子白盘铭4)逨盘5)齐陈曼簠6)逑盤7)散氏盘铭8)籀文夏小正9)不其敦10)虢叔大林钟11)何尊铭12)静簋13)颂鼎14)朕簋铭东周春秋1)子仲姜盘铭战国1)楚帛书2)郭店楚墓竹简3)马王堆帛书4)秦公簋5)公乘得守丘刻石下载地址:/d/c0eac8c862b7152822368d226068a7a45a79ad8794dfa6014. (前221-前206)秦代1)会稽刻石2)琅琊台刻石3)泰山刻石4)詔版銘文5)瓦量下载地址:/d/ce3d58a48cbc4bf1077df5b2e15e25dd27a030fad14908025. (前206-220)汉代西汉1)帛书周易2)阴阳五行甲篇、战国纵横家3)临沂汉简孙膑兵法4)麃孝禹刻石5)竟宁元年雁足灯铭文6)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新莽1)嘉量铭文东汉1)0143汉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2)苍山画像石题记3)曹全碑4)封龙山颂5)汉孔彪碑(国图藏明拓)6)开通褒斜道刻石7)孔宙碑8)刘胜墓出土文物9)刘元台买地券10)娄寿碑11)孟孝琚碑12)明拓汉《杨淮表纪》13)三老讳忌日碑汉建武二十八年(52)五月14)史晨前后碑15)孙仲隐墓志16)陶洛残碑17)武梁祠堂画像题字18)西岳华山庙碑19)熹平石经20)夏承碑21) 鲜于璜碑22) 杨淮表纪23) 乙瑛碑24)张景碑25)张迁碑26)汉茂陵铜铭27)绛邑长遗爱碑28)君子残石29)缪宇墓志崔瑗(78-143)1) 贤女帖简书1) 永元器物薄张芝(?-约公元192年)1) 二月八日帖2) 秋凉平善帖下载地址:/d/c293acf61a84752193e4cb838e44fcf2aec6. (220-280)三国蜀(221-263)无魏(220-265)钟繇1)贺捷表2)荐季直表3)墓田丙舍帖4)宣示表5)吴(222-280)天发神谶碑皇象生卒年月不详1)文武帖下载地址:/d/0b891eb01b9b99f9b4f63298134508cc3f5f64abbc7d31027. (265-420)晋代西晋陆机(261—303)1)平复帖张华(232-300)1)得书帖东晋曹娥诔辞卷顾恺之1)楷书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1)0348年乐毅论2)0354年洛神赋疑赵孟頫3)0356年东方朔画赞4)0356年佛遗教经5)0356年黄庭经6)长风帖7)初月帖8)此事帖9)大道帖敦煌契帖11)怀仁集金刚经(宋拓)12)懷仁集聖教序13)换鹅帖14)讲堂帖(唐人临,趙孟頫补)15)兰亭序16)临钟繇千字文17)妹至帖18)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一卷19)七月都下帖20)十七帖21)十四日帖22)王谢雨后中郎二帖册23)兴福寺半截碑24)行穰贴25)游目帖26)袁生帖27)远宦帖28)得示帖29)二谢帖30)奉橘帖31)干呕帖页寒切帖33)何如帖34)快雪时晴帖35)龙保帖36)频有哀祸帖37)平安帖38)丧乱帖39)上虞帖40)旃罽胡桃帖41)雨后帖42)瞻近帖王献之(344-386) 1)飞鸟帖2)洛神赋十三行3)明肃府本阁帖第十卷4)新妇地黄汤帖5)中秋帖6)东山帖7)忽动贴8)舍内帖9)十二月帖10)送梨贴11)12)鸭头丸帖王珣(350-401年)1)伯远帖谢安(320-385)1)中郎帖碑刻1)好大王碑2)李缉墓志3)李纂墓志4)李纂妻何氏墓志5)李纂妻武氏墓志6)王建之墓志7)王屳之墓志8)砖文魏晋残纸下载地址:/d/7a97240680c38bc242f681e9f837c32ada316bcdee1071148. (420-589)南北朝北朝1)東魏天平三年造像殘石2)0508年李瞻墓志3)0552年牛景悦造石浮图记4)北魏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5)北魏济州刺史王翊墓志北魏金城郡君无华墓志7)北魏郡中正寇侣墓志8)北魏康王九寿妃墓志9)北魏司马景和墓志10)北魏孙叔协墓志11)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12)犯允造像记13)北凉文书及高昌墓砖14)高昌麴孝嵩墓表南朝南朝梁武帝(萧衍)464年一549年1)异趣帖(台湾王雪艇藏)尚书王筠至节帖沈约1)今年帖其他1)铁山石颂下载地址:/d/c0e9597bf7843e16b1534bc814db54a278bb3585d4f3e1059. (581-618)隋代碑刻1)邓昞墓志2)董美人墓志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3)董穆墓志大业六年(610年)4)苏慈墓志5)尉富娘墓大业十一年(615年)元公墓志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智永生卒年不详1)真草千字文2)兰亭记其他1)出师颂2)妙法莲华经卷下载地址:/d/d3f3685097446a0f3c20be16fabfb431ab0c16d33a81b70610.(618-907)唐代褚遂良(公元596-658)1) 0642年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2)大字阴苻经3)孔子庙堂记4)临王献之飞鸟帖5)雁塔圣教序6)阴符经杜甫1)0759年严公九日南山诗杜牧(803-852)1)张好好诗高闲1)草书千字文国诠1)善见律贺知章(659-744)1)《草书·孝经·卷》墨(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怀素(624—697)1)藏真律公贫道三帖一卷(玉烟堂)2)大草千字文(安思远藏宋拓群玉堂帖)3)绛帖(山西新绛县图书馆藏十二卷本)4)律公帖5)论书帖千字文7)秋兴八首8)自叙帖9)自叙帖(蜀本)10)醉僧贴11)醉僧帖(星凤楼)12)冬熟帖(戏鸿堂)13)高坐帖(快雪堂)14)过钟帖(淳化阁)15)敬空16)客舍贴17)苦笋帖18)律公帖(墨本)19)桑林贴20)食鱼帖李白(701—762)1)爱酒帖2)上阳台帖3)其他李怀琳1)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李隆基1)鹡鸰颂李阳冰1)0759年缙云县城隍庙碑2)0772年般若台铭李邕1)0730年麓山寺碑2)出师表3)久别帖林藻1)深慰帖(秋碧堂帖初拓本)柳公权(778-865)1)0821年蒙诏帖2)0841年玄秘塔碑3)兰亭诗4)神策军碑5)太上洞玄消灾护命经6)王献之送梨帖之后跋帖陆柬之(1045-1105)1)兰亭诗2)文赋欧阳通1)泉南生墓志欧阳询(557~441)1)《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四欧堂本2)0628年兰亭记3)0631年化度寺碑》(敦煌石室翻刻本) 4)0632年黄帝阴符经疑5)0637年虞恭公温彦博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6)草书千字文(戲鴻堂法書,残本)7)脚气帖8)楷书千字文9)千字文10)张翰帖11)心经12)手札10通13)唐书家资料汇编裴休1)圭峰禅师碑孙过庭(约648—703)1)书谱2)0687年孙过庭千字文墨第五本卷)唐太宗李世民(599-648)1)屏风帖2)温泉铭吴彩鸾1)唐韵徐浩(703-782)1)李岘墓志2)李岘妻独孤峻墓志铭3)朱巨川告身薛稷颜真卿(709--785)1)《蔡明远》诸帖2)0746年千字文3)0746年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4)749年郭虚已墓志(41岁)5)0754年东方朔画赞碑6)0757年让宪部尚书表(颜真卿三表帖之三,济南图书馆藏本)7)0757年谢兼御史大夫表(颜真卿三表帖之二,济南图书馆藏本)8)0758年祭伯父文稿9)0758年谢赠祖官表(颜真卿三表帖之一, 济南图书馆藏本)10)0764年争座位帖11)0771年麻姑仙坛记(上海博物馆藏清戴熙跋本)12)0771年小字麻姑仙坛记13)0772后颜真卿湖州帖14)0777年钱塘县丞殷君夫人颜君碑15)东方朔画赞16)多宝塔碑17)郭家庙碑18)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19)清远道士诗20)21)王琳墓志22)叙本帖23)谒金天王祠题记24)竹山堂连名诗帖25)自书告身26)祭侄文稿虞世南(558—638)1)破邪论序2)汝南公主墓志铭张旭(约675-750)1)残秋帖(或以为五代僧彦修《诗牍》)肚痛贴(《绛帖》) 2)断碑千字文3)古诗四帖4)冠军帖5)疾痛贴6)郎官石记开元二十九年十月7)李清莲序(大槟堂法帖一册)8)十五日帖9)心经10)严仁墓志11)肚痛帖其他下载地址:(分两段上传)/d/40391a42d9665bb24f361435c7bde7fa104deb1ecf86501c11. (907-960)五代.李煜1)江行初雪图2)韩干照夜白3)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杨凝式1)0936年新步虚词(国图藏本明拓戏鸿堂帖)2)韭花帖3)云驶月晕帖4)卢鸿草堂十志图跋5)神仙起居法6)夏热帖下载地址:/d/48e2660374aaf9f75c64ad522c858c559e8151827dcac10012. (960-1279)宋代北宋蔡卞1)手札一通蔡京1)节夫帖2)十八学士图跋3)唐玄宗鹡鸰颂题跋4)题听琴图诗5)手札6)其他手札蔡襄(1012-1067)1)各种书迹14种范仲淹1)1043年边事帖(二札帖之一)2)1041前远行帖(二札帖之二)富弼韩绎1)手札黄庭坚(1045—1105) 1)跋苏轼菊说帖(西楼苏帖册二)2)发愿文3)寒山子庞居士诗4)花气袭人帖5)金刚般若波罗密经6)荆州帖7)廉颇蔺相如列传8)辱教蕃侍奉帐9)送四十九侄诗10)题苏轼寒食帖跋11)天民知命帖12)惟清道人帖13)糟姜银杏帖14)致景道十七使君书15)致明叔书16)山预帖17)松风阁诗18)致无咎帖姜夔1)跋王献之保母帖蒋之奇1)北客帖刻石1)山河堰落成记李公麟1)小楷李建中(945-1013)1)1004~8约同年帖2)1008年贵宅帖(原李建中六帖卷之三)3)土母帖李之仪1)手札李宗谔1)手札吕公弼米芾(1051—1107)1)(传)米临《十七帖》2)《捕蝗帖》(疑为摹本)3)1080年阎立本步辇图观跋4)1081约扁舟诗帖(或并入合称砂步诗帖) 5)1081约三吴帖6)1081约砂步诗帖7)1082约寒光帖(乱道帖)8)1087年李太师帖9)1087约论草书帖(张颠帖)10)1088年苕溪诗11)1088年蜀素帖12)1088约叔晦帖13)1092约竹前槐后诗帖14)1094年淡墨秋山诗帖15)1094年粮院帖16)1096年乐兄帖17)1098约春和帖(政事帖)18)1099约元日帖19)1099约参政帖(苏太简帖)20)1100年衰老帖21)1101年向太后挽詞22)1101约长至帖23)1102年弊居帖(甘露帖) 24)1102年褚临黄绢本兰亭跋赞25)1102年来戏帖26)1102年研山铭27)1102年致伯修老兄尺牍28)1102年新恩帖29)1103年韩马帖30)1103年贺铸帖31)1103年晋纸帖32)1103年适意帖33)1103约丹阳帖34)1103约彦和帖35)1104年复官帖36)1106约惠柑帖37)1106约戏成诗帖38)拜中岳命作39)辨法40)捕蝗帖41)参政帖42)陈揽帖(昨日帖)43)褚摹兰亭跋赞44)春和帖45)道林诗帖46)德忱帖47)多景楼册48)恶札帖49)方圆庵记50)离骚经51)临兰亭52) 临沂使君帖53) 書論書54) 蜀素帖55) 岁丰帖56) 逃暑帖57) 吴江舟中诗58) 武帝书帖59) 小楷千字文60)值雨帖61)1101年紫金帖62)1103约致伯充尺牍63)1105年真酥帖64)德忱帖65)葛白帖66)临沂使君帖67) 留简帖68) 珊瑚帖69) 下净名(疑)70) 张季明帖名僧册页欧阳修1)手札2)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3)灼艾帖钱勰1)手札秦观1)手札宋璲1)鄙书帖宋庠1)手札苏过1)手札苏迈1)手札苏轼(1037-1101)1)1069年忽又岁尽帖(西楼苏帖册一)2)1069年十六侄帖(西楼苏帖册一)3)1069年媳妇上问帖(西楼苏帖册一)4)1069年自离乡帖(西楼苏帖册一)5)1070年临政精敏帖(西楼苏帖册一)6)1070年司马亲情帖(西楼苏帖册一)7)1070年走马处书帖(西楼苏帖册一)8)1071年致运句太博帖9)1072年盗贼纵横帖(西楼苏帖册一)10)1072年钱瑭帖(西楼苏帖册一)11)1078年奠文帖(西楼苏帖册一)12)1078年元神帖(西楼苏帖册一)13)1079年祭文与可文(西楼苏帖册二)14)1079年祭文与可文(西楼苏帖册二)15)1080年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16)1080约与可画竹赞帖(西楼苏帖册二)17)1086~93约枳枸汤帖(西楼苏帖册二)18)1087解职补外帖(西楼苏帖册一)19)1087年司马光安葬祭文(西楼苏帖册二)20)1087年昨日先纳帖(西楼苏帖册一)21)1088年烟江叠嶂图诗跋22)1089年斗寒帖(西楼苏帖册一)23)1090年送秦少章秀才帖(西楼苏帖册二)24)1091约菊说帖(西楼苏帖册二)25)1092约春中帖26)1095年节哀帖(西楼苏帖册一)27)洞庭、中山二赋28)黄州寒食诗帖29)桤木卷帖30)前赤壁赋31)天际乌云帖32)1080年啜茶帖33)1083年满庭芳词34)1085年屏事帖35)1085年阳羡帖(廓填本)36)1089~91年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37)1091年跋王齐翰勘书图38)1093年尊丈帖39)1094年令子帖40)1096年致南圭使君帖41)1101年江上帖42)蘇軾-買田陽羨帖苏洵1)手札苏辙1)手札王觌1)手札文彦博1)手札薛绍彭生卒不祥1)上清连年帖2)杂书卷帖曾肇张方平1)手札张即之1)度人经张浚1)1133年谈笑措置帖赵佶(1082-1135)1)1122年《千字文卷》2)草书纨扇3)徽宗蠟梅山禽4)牡丹诗帖5)穠芳詩帖6)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帖7)升元观敕书碑8)夏日诗帖9)祥龙石图10)宣和御书11)赵洁题李太白上阳台12)徽宗文會圖13)闰中秋月帖册14)题郭忠恕雪霽江行圖15)夏日诗帖16)欲借、风霜二诗帖17)张翰帖跋朱熹1)尺牍白玉蟾(葛长庚)1)1226年足轩铭卷陆游1)自书诗卷2)苦寒帖吕祖谦(1137-1181)1)文潜帖秦桧1)1142年偈语文天祥1)1273年木鸡集序2)1273年谢昌元座右辞吴琚1)五段帖2)1189前寿父帖3)急足帖吴说1)尺牍集岳珂(1183-1234)1)郡符帖赵构(1107一1180)1)洛神赋2)1141年赐岳飞批札3)后赤壁赋4)白居易诗卷赵孟坚(1199-1264)1)自书诗下载地址:/d/8734965628e34ca07b661df047f4210fb09284f528a8082613. (1206-1368)元代邓文原1)1299年跋宋人绘会昌九老图冯子振1)冯子振跋赵昌写生蛱蝶图管道升(1262~1319)1)深秋帖(赵孟頫代笔)揭傒斯1)1267年跋陆柬之文赋康里夔1)1331年柳宗元梓人传2)1344年秋夜感怀诗3)奉记帖4)李白古风诗5)手札6)述张旭笔法记7)跋赵文敏道德经8)跋周朗杜秋图9)谪龙说卷吴镇1) 墨竹譜鲜于枢1) 1295年张彦享行状稿2) 1296年韩愈石鼓歌(紐約大都会博物館藏)3) 1299年御史箴4) 1300年归去来辞5) 1301年赠笔工范君用6) 临王献之鹅群帖7) 秋兴诗8) 题汉上衿9) 先茔帖(致白珽)10) 1301年跋杨凝式夏热帖11) 跋蔡襄谢赐御书诗12) 跋神龙本兰亭序13) 七律诗帖杨桓1) 1299年无逸篇杨维桢(1296——1370年)1) 1359年周上卿墓志铭2) 1365年张氏通波阡表3) 城南唱和诗4) 真镜庵募缘疏卷5) 张氏通波阡表巻耶律楚材1) 1240年送刘满将行诗俞和1) 1360年临定武本兰亭2) 1360年临王羲之乐毅论张渊1) 五言古诗帖赵孟頫(1254—1322)1) 《行楷·自题人骑图·卷》墨(重题)2) 1301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行书(大德五年)3) 1303年赵孟頫《楷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卷》(东京国立博物馆藏)4) 1304~5年赵孟頫《行书宗阳宫帖册页》5) 1305年{元}'赵孟頫'《小楷·高上大洞玉经·卷》墨6) 1308年赵孟頫楷书张总管墓志铭7) 1314年赵孟頫《行书万寿曲卷》8) 1318年归去来辞9) 1321年赵孟頫《行书为隆教禅师寺石室长老疏卷》墨(方外交疏)10) 跋李衎墨竹图11) 跋五牛图(重题,又题)12) 趵突泉诗13) 敕藏御服碑14) 道场诗帖15) 杜甫秋兴八首16) 二赞二诗·卷17) 奉答帖18) 惠书帖19) 汲黯传20) 近来吴门帖21) 酒德颂(1316年63岁)22) 李翱七绝诗23) 李长帖24)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25) 洛神赋26)秋声赋27)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28)陶渊明五言诗29)纨扇赋(三希堂法帖)30)王献之保姆砖跋31)为叔亮内翰跋兰亭序32)無逸帖33)昔寻李愿诗卷34)闲居赋35)褉帖源流考36)佑圣观捐施题名记37)致季统山长秘书札38)致晋之札39)致民瞻十札卷40)致鲜于枢尺牍41)致野翁教授尺牍42)致中峰和尙十一札-吴门帖43)朱子感兴诗44)自题双松平远图45)跋钱选《来禽栀子图卷》行书46)1296年赵孟頫《行楷自题人骑图卷47)1298年赵孟頫《行书题陆柬之文赋卷》48)1321年赵孟頫《行书自题墨竹图卷》49)跋《五牛图》50)跋快雪时晴帖51) 跋墨迹本孝女曹娥碑52) 跋王羲之大道帖53) 定武兰亭卷(57岁)54) 二赞二诗卷55) 浮与裹鲊帖56) 惠书帖57) 陋室铭58) 题保母砖帖59) 题陈琳浮凫图60) 题高克恭墨竹坡石图61) 题欧阳询梦奠帖62) 题张僧繇紫茄图轴63) 天下第二泉榜书64) 违远帖65) 昔寻李愿诗卷66) 先可望帖67) 远寄鹿肉帖68) 自题人马图赵岩1)题画诗惟则禅师1)1341年{元}'惟则禅师'《行书·普说卷·卷》班惟志1)草書七絕詩斗方李倜1)跋陆柬之文赋张雨1)行书诗卷下载地址:/d/0dac957f3c4b73537184091171b5585d8b7c0158a0fc900614. (1368-1644)明代董其昌1)1604约方旸谷传2)董其昌《中兴颂》3)濬路马湖记4)千字文5)1617年家训解缙1)自书诗卷宋克(1327—1387)1)行路难王铎1)草书长卷文征明1)山静日长行书卷徐渭1)秋兴八首朱元璋(1328-1398)1)大军帖宋广1)太白酒歌下载地址:/d/634a7fb66d0d002d18b514184dc48b5e91bef5a4afc8b10315. (1616-1911)清代下载地址:/d/4cff5365542b3414719c450c1afa8a75c60f62cf6100000016. (1912-1949)近代下载地址:/d/21dd96272cdb000f396a9447f4d15909794aa4856100000018. 敦煌1)《佛说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经》2)北魏大方广华严经3)北魏写经残卷4)北魏人佛说佛藏经卷5)北魏人佛说生经残卷6)北魏人贤愚经卷第二7)本草残卷8)辯中邊論9)大般涅槃經(27X775CM)公元600-699年代10)大乘入楞伽經(兩個版本)11)大方便佛報恩經12)道教經典13)道行經14)佛頂尊勝陀羅尼經15)佛說灌頂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經16)妙法蓮華經17)沙洲敦煌二十咏并序18)攝大乘論釋論注疏19)受菩萨戒文20)索紞隶书道德经三国吴纸本30.8 X 20821)唐恪法师草书卷22)唐世说新书卷第六残卷23)因明入正理论后疏24)唐古文尚書巻第六25)唐劉子残巻26)唐西州柳中県高寧郷籍残紙27)英藏敦煌文献下载地址:/d/8cca55b94b90bf73b348a4eb2c3e8396143b111fed46d90b19. 楼兰残纸1)李柏文书2)济白贴3)十六国某人启4)思想帖5)吐峪溝残片6)其他残片下载地址:/d/4e5127863fb3f1ab2c5451b60a350ba131216d54fe52bd0020. 刻帖1){宋}'张斛集'《·鼎帖·》(宋拓,残,又名武陵帖)2)淳化阁帖3)大观帖4)故宫藏邢侗旧藏本宋拓澄清堂帖卷二5)旧拓主本急就章(松江本)6)眉寿堂二王法帖7)明拓快雪堂法帖8)明拓真赏斋帖9)清拓拟山园帖10)山西新绛县图书馆珍藏十二卷本11)宋拓安思远藏晋唐小楷数种12)宋拓武陵帖残本(故宫藏)13)宋拓宝晋斋法帖全十卷14)宋拓群玉堂米帖全15)宋拓郁孤台法帖(上博藏本)下载地址:(分两段上传)/d/ea20f9a14de2c9837664fda81b68e4d484689ae3c4000922 /d/30cc42dae59382164827bea3cdf1aaefd479dec102b3e1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中国书法图片资料汇总下载1.(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夏朝下载地址:/d/a88cddf2b66ce2001e1a7d47f5de507f2c32. (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商代1)张廷济手拓《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全十册2)戍嗣子鼎3)四祀[]其卣4)宰甫卣下载地址:/d/75d22aceebb5fb62a6e44c74987bddb31e43. (约前11世纪-前256)周代西周1)大克鼎2)大盂鼎3)虢季子白盘铭4)逨盘5)齐陈曼簠6)逑盤7)散氏盘铭8)籀文夏小正9)不其敦10)虢叔大林钟11)何尊铭12)静簋13)颂鼎14)朕簋铭东周春秋1)子仲姜盘铭战国1)楚帛书2)郭店楚墓竹简3)马王堆帛书4)秦公簋5)公乘得守丘刻石下载地址:/d/c0eac8c862b7152822368d226068a7a45a79ad8794dfa6014. (前221-前206)秦代1)会稽刻石2)琅琊台刻石3)泰山刻石4)詔版銘文5)瓦量下载地址:/d/ce3d58a48cbc4bf1077df5b2e15e25dd27a030fad14908025. (前206-220)汉代西汉1)帛书周易2)阴阳五行甲篇、战国纵横家3)临沂汉简孙膑兵法4)麃孝禹刻石5)竟宁元年雁足灯铭文6)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新莽1)嘉量铭文东汉1)0143汉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2)苍山画像石题记3)曹全碑4)封龙山颂5)汉孔彪碑(国图藏明拓)6)开通褒斜道刻石7)孔宙碑8)刘胜墓出土文物9)刘元台买地券10)娄寿碑11)孟孝琚碑12)明拓汉《杨淮表纪》13)三老讳忌日碑汉建武二十八年(52)五月14)史晨前后碑15)孙仲隐墓志16)陶洛残碑17)武梁祠堂画像题字18)西岳华山庙碑19)熹平石经20)夏承碑21) 鲜于璜碑22) 杨淮表纪23) 乙瑛碑24)张景碑25)张迁碑26)汉茂陵铜铭27)绛邑长遗爱碑28)君子残石29)缪宇墓志崔瑗(78-143)1) 贤女帖简书1) 永元器物薄张芝(?-约公元192年)1) 二月八日帖2) 秋凉平善帖下载地址:/d/c293acf61a84752193e4cb838e44fcf2aec6. (220-280)三国蜀(221-263)无魏(220-265)钟繇1)贺捷表2)荐季直表3)墓田丙舍帖4)宣示表5)吴(222-280)天发神谶碑皇象生卒年月不详1)文武帖下载地址:/d/0b891eb01b9b99f9b4f63298134508cc3f5f64abbc7d31027. (265-420)晋代西晋陆机(261—303)1)平复帖张华(232-300)1)得书帖东晋曹娥诔辞卷顾恺之1)楷书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1)0348年乐毅论2)0354年洛神赋疑赵孟頫3)0356年东方朔画赞4)0356年佛遗教经5)0356年黄庭经6)长风帖7)初月帖8)此事帖9)大道帖敦煌契帖11)怀仁集金刚经(宋拓)12)懷仁集聖教序13)换鹅帖14)讲堂帖(唐人临,趙孟頫补)15)兰亭序16)临钟繇千字文17)妹至帖18)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一卷19)七月都下帖20)十七帖21)十四日帖22)王谢雨后中郎二帖册23)兴福寺半截碑24)行穰贴25)游目帖26)袁生帖27)远宦帖28)得示帖29)二谢帖30)奉橘帖31)干呕帖页寒切帖33)何如帖34)快雪时晴帖35)龙保帖36)频有哀祸帖37)平安帖38)丧乱帖39)上虞帖40)旃罽胡桃帖41)雨后帖42)瞻近帖王献之(344-386) 1)飞鸟帖2)洛神赋十三行3)明肃府本阁帖第十卷4)新妇地黄汤帖5)中秋帖6)东山帖7)忽动贴8)舍内帖9)十二月帖10)送梨贴11)12)鸭头丸帖王珣(350-401年)1)伯远帖谢安(320-385)1)中郎帖碑刻1)好大王碑2)李缉墓志3)李纂墓志4)李纂妻何氏墓志5)李纂妻武氏墓志6)王建之墓志7)王屳之墓志8)砖文魏晋残纸下载地址:/d/7a97240680c38bc242f681e9f837c32ada316bcdee1071148. (420-589)南北朝北朝1)東魏天平三年造像殘石2)0508年李瞻墓志3)0552年牛景悦造石浮图记4)北魏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5)北魏济州刺史王翊墓志北魏金城郡君无华墓志7)北魏郡中正寇侣墓志8)北魏康王九寿妃墓志9)北魏司马景和墓志10)北魏孙叔协墓志11)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12)犯允造像记13)北凉文书及高昌墓砖14)高昌麴孝嵩墓表南朝南朝梁武帝(萧衍)464年一549年1)异趣帖(台湾王雪艇藏)尚书王筠至节帖沈约1)今年帖其他1)铁山石颂下载地址:/d/c0e9597bf7843e16b1534bc814db54a278bb3585d4f3e1059. (581-618)隋代碑刻1)邓昞墓志2)董美人墓志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3)董穆墓志大业六年(610年)4)苏慈墓志5)尉富娘墓大业十一年(615年)元公墓志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智永生卒年不详1)真草千字文2)兰亭记其他1)出师颂2)妙法莲华经卷下载地址:/d/d3f3685097446a0f3c20be16fabfb431ab0c16d33a81b70610.(618-907)唐代褚遂良(公元596-658)1) 0642年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2)大字阴苻经3)孔子庙堂记4)临王献之飞鸟帖5)雁塔圣教序6)阴符经杜甫1)0759年严公九日南山诗杜牧(803-852)1)张好好诗高闲1)草书千字文国诠1)善见律贺知章(659-744)1)《草书·孝经·卷》墨(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怀素(624—697)1)藏真律公贫道三帖一卷(玉烟堂)2)大草千字文(安思远藏宋拓群玉堂帖)3)绛帖(山西新绛县图书馆藏十二卷本)4)律公帖5)论书帖千字文7)秋兴八首8)自叙帖9)自叙帖(蜀本)10)醉僧贴11)醉僧帖(星凤楼)12)冬熟帖(戏鸿堂)13)高坐帖(快雪堂)14)过钟帖(淳化阁)15)敬空16)客舍贴17)苦笋帖18)律公帖(墨本)19)桑林贴20)食鱼帖李白(701—762)1)爱酒帖2)上阳台帖3)其他李怀琳1)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李隆基1)鹡鸰颂李阳冰1)0759年缙云县城隍庙碑2)0772年般若台铭李邕1)0730年麓山寺碑2)出师表3)久别帖林藻1)深慰帖(秋碧堂帖初拓本)柳公权(778-865)1)0821年蒙诏帖2)0841年玄秘塔碑3)兰亭诗4)神策军碑5)太上洞玄消灾护命经6)王献之送梨帖之后跋帖陆柬之(1045-1105)1)兰亭诗2)文赋欧阳通1)泉南生墓志欧阳询(557~441)1)《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四欧堂本2)0628年兰亭记3)0631年化度寺碑》(敦煌石室翻刻本) 4)0632年黄帝阴符经疑5)0637年虞恭公温彦博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6)草书千字文(戲鴻堂法書,残本)7)脚气帖8)楷书千字文9)千字文10)张翰帖11)心经12)手札10通13)唐书家资料汇编裴休1)圭峰禅师碑孙过庭(约648—703)1)书谱2)0687年孙过庭千字文墨第五本卷)唐太宗李世民(599-648)1)屏风帖2)温泉铭吴彩鸾1)唐韵徐浩(703-782)1)李岘墓志2)李岘妻独孤峻墓志铭3)朱巨川告身薛稷颜真卿(709--785)1)《蔡明远》诸帖2)0746年千字文3)0746年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4)749年郭虚已墓志(41岁)5)0754年东方朔画赞碑6)0757年让宪部尚书表(颜真卿三表帖之三,济南图书馆藏本)7)0757年谢兼御史大夫表(颜真卿三表帖之二,济南图书馆藏本)8)0758年祭伯父文稿9)0758年谢赠祖官表(颜真卿三表帖之一, 济南图书馆藏本)10)0764年争座位帖11)0771年麻姑仙坛记(上海博物馆藏清戴熙跋本)12)0771年小字麻姑仙坛记13)0772后颜真卿湖州帖14)0777年钱塘县丞殷君夫人颜君碑15)东方朔画赞16)多宝塔碑17)郭家庙碑18)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19)清远道士诗20)21)王琳墓志22)叙本帖23)谒金天王祠题记24)竹山堂连名诗帖25)自书告身26)祭侄文稿虞世南(558—638)1)破邪论序2)汝南公主墓志铭张旭(约675-750)1)残秋帖(或以为五代僧彦修《诗牍》)肚痛贴(《绛帖》) 2)断碑千字文3)古诗四帖4)冠军帖5)疾痛贴6)郎官石记开元二十九年十月7)李清莲序(大槟堂法帖一册)8)十五日帖9)心经10)严仁墓志11)肚痛帖其他下载地址:(分两段上传)/d/40391a42d9665bb24f361435c7bde7fa104deb1ecf86501c11. (907-960)五代.李煜1)江行初雪图2)韩干照夜白3)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杨凝式1)0936年新步虚词(国图藏本明拓戏鸿堂帖)2)韭花帖3)云驶月晕帖4)卢鸿草堂十志图跋5)神仙起居法6)夏热帖下载地址:/d/48e2660374aaf9f75c64ad522c858c559e8151827dcac10012. (960-1279)宋代北宋蔡卞1)手札一通蔡京1)节夫帖2)十八学士图跋3)唐玄宗鹡鸰颂题跋4)题听琴图诗5)手札6)其他手札蔡襄(1012-1067)1)各种书迹14种范仲淹1)1043年边事帖(二札帖之一)2)1041前远行帖(二札帖之二)富弼韩绎1)手札黄庭坚(1045—1105) 1)跋苏轼菊说帖(西楼苏帖册二)2)发愿文3)寒山子庞居士诗4)花气袭人帖5)金刚般若波罗密经6)荆州帖7)廉颇蔺相如列传8)辱教蕃侍奉帐9)送四十九侄诗10)题苏轼寒食帖跋11)天民知命帖12)惟清道人帖13)糟姜银杏帖14)致景道十七使君书15)致明叔书16)山预帖17)松风阁诗18)致无咎帖姜夔1)跋王献之保母帖蒋之奇1)北客帖刻石1)山河堰落成记李公麟1)小楷李建中(945-1013)1)1004~8约同年帖2)1008年贵宅帖(原李建中六帖卷之三)3)土母帖李之仪1)手札李宗谔1)手札吕公弼米芾(1051—1107)1)(传)米临《十七帖》2)《捕蝗帖》(疑为摹本)3)1080年阎立本步辇图观跋4)1081约扁舟诗帖(或并入合称砂步诗帖) 5)1081约三吴帖6)1081约砂步诗帖7)1082约寒光帖(乱道帖)8)1087年李太师帖9)1087约论草书帖(张颠帖)10)1088年苕溪诗11)1088年蜀素帖12)1088约叔晦帖13)1092约竹前槐后诗帖14)1094年淡墨秋山诗帖15)1094年粮院帖16)1096年乐兄帖17)1098约春和帖(政事帖)18)1099约元日帖19)1099约参政帖(苏太简帖)20)1100年衰老帖21)1101年向太后挽詞22)1101约长至帖23)1102年弊居帖(甘露帖) 24)1102年褚临黄绢本兰亭跋赞25)1102年来戏帖26)1102年研山铭27)1102年致伯修老兄尺牍28)1102年新恩帖29)1103年韩马帖30)1103年贺铸帖31)1103年晋纸帖32)1103年适意帖33)1103约丹阳帖34)1103约彦和帖35)1104年复官帖36)1106约惠柑帖37)1106约戏成诗帖38)拜中岳命作39)辨法40)捕蝗帖41)参政帖42)陈揽帖(昨日帖)43)褚摹兰亭跋赞44)春和帖45)道林诗帖46)德忱帖47)多景楼册48)恶札帖49)方圆庵记50)离骚经51)临兰亭52) 临沂使君帖53) 書論書54) 蜀素帖55) 岁丰帖56) 逃暑帖57) 吴江舟中诗58) 武帝书帖59) 小楷千字文60)值雨帖61)1101年紫金帖62)1103约致伯充尺牍63)1105年真酥帖64)德忱帖65)葛白帖66)临沂使君帖67) 留简帖68) 珊瑚帖69) 下净名(疑)70) 张季明帖名僧册页欧阳修1)手札2)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3)灼艾帖钱勰1)手札秦观1)手札宋璲1)鄙书帖宋庠1)手札苏过1)手札苏迈1)手札苏轼(1037-1101)1)1069年忽又岁尽帖(西楼苏帖册一)2)1069年十六侄帖(西楼苏帖册一)3)1069年媳妇上问帖(西楼苏帖册一)4)1069年自离乡帖(西楼苏帖册一)5)1070年临政精敏帖(西楼苏帖册一)6)1070年司马亲情帖(西楼苏帖册一)7)1070年走马处书帖(西楼苏帖册一)8)1071年致运句太博帖9)1072年盗贼纵横帖(西楼苏帖册一)10)1072年钱瑭帖(西楼苏帖册一)11)1078年奠文帖(西楼苏帖册一)12)1078年元神帖(西楼苏帖册一)13)1079年祭文与可文(西楼苏帖册二)14)1079年祭文与可文(西楼苏帖册二)15)1080年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16)1080约与可画竹赞帖(西楼苏帖册二)17)1086~93约枳枸汤帖(西楼苏帖册二)18)1087解职补外帖(西楼苏帖册一)19)1087年司马光安葬祭文(西楼苏帖册二)20)1087年昨日先纳帖(西楼苏帖册一)21)1088年烟江叠嶂图诗跋22)1089年斗寒帖(西楼苏帖册一)23)1090年送秦少章秀才帖(西楼苏帖册二)24)1091约菊说帖(西楼苏帖册二)25)1092约春中帖26)1095年节哀帖(西楼苏帖册一)27)洞庭、中山二赋28)黄州寒食诗帖29)桤木卷帖30)前赤壁赋31)天际乌云帖32)1080年啜茶帖33)1083年满庭芳词34)1085年屏事帖35)1085年阳羡帖(廓填本)36)1089~91年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37)1091年跋王齐翰勘书图38)1093年尊丈帖39)1094年令子帖40)1096年致南圭使君帖41)1101年江上帖42)蘇軾-買田陽羨帖苏洵1)手札苏辙1)手札王觌1)手札文彦博1)手札薛绍彭生卒不祥1)上清连年帖2)杂书卷帖曾肇张方平1)手札张即之1)度人经张浚1)1133年谈笑措置帖赵佶(1082-1135)1)1122年《千字文卷》2)草书纨扇3)徽宗蠟梅山禽4)牡丹诗帖5)穠芳詩帖6)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帖7)升元观敕书碑8)夏日诗帖9)祥龙石图10)宣和御书11)赵洁题李太白上阳台12)徽宗文會圖13)闰中秋月帖册14)题郭忠恕雪霽江行圖15)夏日诗帖16)欲借、风霜二诗帖17)张翰帖跋朱熹1)尺牍白玉蟾(葛长庚)1)1226年足轩铭卷陆游1)自书诗卷2)苦寒帖吕祖谦(1137-1181)1)文潜帖秦桧1)1142年偈语文天祥1)1273年木鸡集序2)1273年谢昌元座右辞吴琚1)五段帖2)1189前寿父帖3)急足帖吴说1)尺牍集岳珂(1183-1234)1)郡符帖赵构(1107一1180)1)洛神赋2)1141年赐岳飞批札3)后赤壁赋4)白居易诗卷赵孟坚(1199-1264)1)自书诗下载地址:/d/8734965628e34ca07b661df047f4210fb09284f528a8082613. (1206-1368)元代邓文原1)1299年跋宋人绘会昌九老图冯子振1)冯子振跋赵昌写生蛱蝶图管道升(1262~1319)1)深秋帖(赵孟頫代笔)揭傒斯1)1267年跋陆柬之文赋康里夔1)1331年柳宗元梓人传2)1344年秋夜感怀诗3)奉记帖4)李白古风诗5)手札6)述张旭笔法记7)跋赵文敏道德经8)跋周朗杜秋图9)谪龙说卷吴镇1) 墨竹譜鲜于枢1) 1295年张彦享行状稿2) 1296年韩愈石鼓歌(紐約大都会博物館藏)3) 1299年御史箴4) 1300年归去来辞5) 1301年赠笔工范君用6) 临王献之鹅群帖7) 秋兴诗8) 题汉上衿9) 先茔帖(致白珽)10) 1301年跋杨凝式夏热帖11) 跋蔡襄谢赐御书诗12) 跋神龙本兰亭序13) 七律诗帖杨桓1) 1299年无逸篇杨维桢(1296——1370年)1) 1359年周上卿墓志铭2) 1365年张氏通波阡表3) 城南唱和诗4) 真镜庵募缘疏卷5) 张氏通波阡表巻耶律楚材1) 1240年送刘满将行诗俞和1) 1360年临定武本兰亭2) 1360年临王羲之乐毅论张渊1) 五言古诗帖赵孟頫(1254—1322)1) 《行楷·自题人骑图·卷》墨(重题)2) 1301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行书(大德五年)3) 1303年赵孟頫《楷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卷》(东京国立博物馆藏)4) 1304~5年赵孟頫《行书宗阳宫帖册页》5) 1305年{元}'赵孟頫'《小楷·高上大洞玉经·卷》墨6) 1308年赵孟頫楷书张总管墓志铭7) 1314年赵孟頫《行书万寿曲卷》8) 1318年归去来辞9) 1321年赵孟頫《行书为隆教禅师寺石室长老疏卷》墨(方外交疏)10) 跋李衎墨竹图11) 跋五牛图(重题,又题)12) 趵突泉诗13) 敕藏御服碑14) 道场诗帖15) 杜甫秋兴八首16) 二赞二诗·卷17) 奉答帖18) 惠书帖19) 汲黯传20) 近来吴门帖21) 酒德颂(1316年63岁)22) 李翱七绝诗23) 李长帖24)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25) 洛神赋26)秋声赋27)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28)陶渊明五言诗29)纨扇赋(三希堂法帖)30)王献之保姆砖跋31)为叔亮内翰跋兰亭序32)無逸帖33)昔寻李愿诗卷34)闲居赋35)褉帖源流考36)佑圣观捐施题名记37)致季统山长秘书札38)致晋之札39)致民瞻十札卷40)致鲜于枢尺牍41)致野翁教授尺牍42)致中峰和尙十一札-吴门帖43)朱子感兴诗44)自题双松平远图45)跋钱选《来禽栀子图卷》行书46)1296年赵孟頫《行楷自题人骑图卷47)1298年赵孟頫《行书题陆柬之文赋卷》48)1321年赵孟頫《行书自题墨竹图卷》49)跋《五牛图》50)跋快雪时晴帖51) 跋墨迹本孝女曹娥碑52) 跋王羲之大道帖53) 定武兰亭卷(57岁)54) 二赞二诗卷55) 浮与裹鲊帖56) 惠书帖57) 陋室铭58) 题保母砖帖59) 题陈琳浮凫图60) 题高克恭墨竹坡石图61) 题欧阳询梦奠帖62) 题张僧繇紫茄图轴63) 天下第二泉榜书64) 违远帖65) 昔寻李愿诗卷66) 先可望帖67) 远寄鹿肉帖68) 自题人马图赵岩1)题画诗惟则禅师1)1341年{元}'惟则禅师'《行书·普说卷·卷》班惟志1)草書七絕詩斗方李倜1)跋陆柬之文赋张雨1)行书诗卷下载地址:/d/0dac957f3c4b73537184091171b5585d8b7c0158a0fc900614. (1368-1644)明代董其昌1)1604约方旸谷传2)董其昌《中兴颂》3)濬路马湖记4)千字文5)1617年家训解缙1)自书诗卷宋克(1327—1387)1)行路难王铎1)草书长卷文征明1)山静日长行书卷徐渭1)秋兴八首朱元璋(1328-1398)1)大军帖宋广1)太白酒歌下载地址:/d/634a7fb66d0d002d18b514184dc48b5e91bef5a4afc8b10315. (1616-1911)清代下载地址:/d/4cff5365542b3414719c450c1afa8a75c60f62cf6100000016. (1912-1949)近代下载地址:/d/21dd96272cdb000f396a9447f4d15909794aa4856100000018. 敦煌1)《佛说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经》2)北魏大方广华严经3)北魏写经残卷4)北魏人佛说佛藏经卷5)北魏人佛说生经残卷6)北魏人贤愚经卷第二7)本草残卷8)辯中邊論9)大般涅槃經(27X775CM)公元600-699年代10)大乘入楞伽經(兩個版本)11)大方便佛報恩經12)道教經典13)道行經14)佛頂尊勝陀羅尼經15)佛說灌頂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經16)妙法蓮華經17)沙洲敦煌二十咏并序18)攝大乘論釋論注疏19)受菩萨戒文20)索紞隶书道德经三国吴纸本30.8 X 20821)唐恪法师草书卷22)唐世说新书卷第六残卷23)因明入正理论后疏24)唐古文尚書巻第六25)唐劉子残巻26)唐西州柳中県高寧郷籍残紙27)英藏敦煌文献下载地址:/d/8cca55b94b90bf73b348a4eb2c3e8396143b111fed46d90b19. 楼兰残纸1)李柏文书2)济白贴3)十六国某人启4)思想帖5)吐峪溝残片6)其他残片下载地址:/d/4e5127863fb3f1ab2c5451b60a350ba131216d54fe52bd0020. 刻帖1){宋}'张斛集'《·鼎帖·》(宋拓,残,又名武陵帖)2)淳化阁帖3)大观帖4)故宫藏邢侗旧藏本宋拓澄清堂帖卷二5)旧拓主本急就章(松江本)6)眉寿堂二王法帖7)明拓快雪堂法帖8)明拓真赏斋帖9)清拓拟山园帖10)山西新绛县图书馆珍藏十二卷本11)宋拓安思远藏晋唐小楷数种12)宋拓武陵帖残本(故宫藏)13)宋拓宝晋斋法帖全十卷14)宋拓群玉堂米帖全15)宋拓郁孤台法帖(上博藏本)下载地址:(分两段上传)/d/ea20f9a14de2c9837664fda81b68e4d484689ae3c4000922 /d/30cc42dae59382164827bea3cdf1aaefd479dec102b3e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