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基础知识
关于陶瓷的资料
关于陶瓷的资料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5000年前。
陶瓷因其多种多样的形态、色彩、质感和文化价值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陶瓷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陶瓷的分类1. 按制作工艺分类:手工陶瓷、半手工陶瓷、机器制陶瓷。
2. 按材质分类:粘土陶瓷、瓷质陶瓷、瓷器、瓷砖、陶砖等。
3. 按用途分类: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等。
二、陶瓷的制作工艺陶瓷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 选料:选取适当的原料,粘土、石英、长石、瓷石等,按比例混合。
2. 搅拌:将原料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3. 制坯:将搅拌好的泥料放入模具中,制成坯体。
4. 烘干:将制好的坯体放入烤箱中烤干。
5. 烧制:将烤干后的坯体放入窑中烧制,经过高温烧制,化学结构发生变化,成为坚硬的陶瓷。
6. 装饰:烧制后的陶瓷可进行装饰,如彩绘、雕刻等。
三、陶瓷的特点1. 质地细腻:陶瓷的质地非常细腻,表面光滑,手感温润。
2. 色彩多样:陶瓷可通过不同的烧制温度和添加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等来制作出各种色彩。
3. 耐热耐寒:陶瓷的高温烧制使其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适合用于烤箱、微波炉等高温环境中。
4. 洁净卫生:陶瓷无毒无味,易于清洁,不易滋生细菌,适合用于食器等日常用品。
四、陶瓷的文化价值陶瓷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1. 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陶瓷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缩影,是人类智慧、技艺和审美的结晶。
2. 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不同地域的陶瓷制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3. 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精髓:许多古代文明的陶瓷器物,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图案,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精髓。
4. 反映了当代美学的发展:陶瓷在当代美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陶艺家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创新和发展,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感的陶瓷作品。
五、陶瓷的发展趋势1. 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陶瓷制作也将越来越智能化,例如3D打印技术的应用,将使陶瓷制作更加精准、高效。
陶瓷基础知识
陶瓷基础知识一、瓷砖的分类:1、按用途分:(1)内墙砖:吸水率>10%、<21%的施釉精陶质制品,用于内墙装饰(2)外墙砖:吸水率<10%,用于外墙装饰的炻质砖以上砖类,包括彩釉马赛克、彩釉外墙砖、瓷质外墙砖、抛光外墙砖、外墙干挂砖等;(3)地砖:彩釉砖、瓷质砖、抛光砖、仿古砖、广场砖、水晶砖等。
2、按成型方法分:(1)挤压砖:麦当劳砖(劈开砖)、西瓦、琉璃瓦;(2)干压砖:现今的墙地砖;(3)湿压砖、辊压砖、浇注砖。
3、按材质分:(1)玻化砖(瓷质砖):用于建筑物墙面、地面起装饰作用的吸水率≤0.5%的无釉砖适用标准:GB/T4100.1-1999(2)炻瓷砖:0.5%-3% 适用标准:GB/T4100.2-1999(3) 细炻砖:3%-6% 适用标准: GB/T4100.3-1999(4)炻质砖:6%-10% 适用标准:GB/T4100.4-1999(5)陶瓷砖:>10% 适用标准: GB/T4100.5-1999二、GB/T4100.1-1999的关键要求:1、外观尺寸:包括名义尺寸、工作尺寸、实际尺寸、厚度尺寸;2、尺寸偏差:边直度、直角度、平整度尺寸偏差:工作尺寸实际尺寸的差值表面平整度(包括弯曲度、中心弯曲度、对角线翘曲度)(除了不同规格产品有各自要求之外,针对边直度、直角度和表面平整度三项指标,国标原则≤0.2%,且最大偏差绝对值≤2.0mm3、外观标准:缺陷标准(视觉标准)也称表面质量缺陷标准,国标表述为“至少有95%的砖在距0.8米远处垂直观察表面无明显缺陷”。
4、物理性能:吸水率、破坏强度、断裂模数、抗热振性、抗釉裂性(釉)、抗冻性、光泽度(抛)、耐磨性(坯)(釉)、抗冲击性、热膨胀性、小色差、防滑性、放射性5、化学性能:低浓度酸碱腐蚀、高浓度极碱腐蚀、家庭试剂及泳池腐蚀、防污性(坯)(釉)、铅镉溶出量6、物理、化学性能:总结18大项的内质性能指标,是除外观标准之外,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的另一主要依据。
陶瓷知识介绍范文
陶瓷知识介绍范文陶瓷是一种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坚硬、耐磨和耐高温的材料。
它具有高强度、耐腐蚀和绝缘等特点,因此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下面是对陶瓷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介绍。
1.陶瓷的起源2.陶瓷的分类陶瓷可以根据其成分和特性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其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四大类: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复合材料陶瓷和纳米陶瓷。
氧化物陶瓷包括红陶、白陶和黑陶等;非氧化物陶瓷包括氮化硅陶瓷、碳化硅陶瓷和碳化硼陶瓷等;复合材料陶瓷则是由陶瓷和其他材料的复合物延伸,如金属陶瓷、陶瓷复合材料等。
3.陶瓷的制造工艺陶瓷的制造主要包括采矿、制泥、成型、干燥、烧结和装饰等工艺。
首先,从矿山中采集原料,在制泥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处理使原料颗粒均匀,并与水混合形成粘土。
然后,通过成型工艺将湿泥制成所需的形状,如盘子、碗、花瓶等。
接下来,将成型的陶瓷制品进行干燥,以去除过多的水分。
最后,将干燥后的陶瓷制品放入高温炉中进行烧结,使其变得坚硬和耐用。
装饰可以在成型或烧结后进行,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刻画、上釉、彩绘等。
4.陶瓷的应用领域陶瓷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方面,陶瓷制品常用于制造耐磨、耐酸碱和耐高温的零部件,如陶瓷刀具、陶瓷搅拌棒等。
在建筑领域,陶瓷瓷砖常用于装饰墙面和地板,并因其防水、易清洁和耐磨等特性而受到青睐。
在医疗领域,陶瓷材料被用于制作人工关节和牙科修复材料,因其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能。
此外,陶瓷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航天、能源等领域。
5.陶瓷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陶瓷的性能和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一方面,通过引入新的材料、改进工艺和优化设计,陶瓷材料的强度、硬度、耐热性和电气性能等方面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陶瓷也被广泛应用于新兴领域,如高温超导材料、导电陶瓷和生物陶瓷等。
同时,纳米陶瓷的研究也成为陶瓷领域的热点,通过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可以获得优异的性能。
以上是对陶瓷的基本知识的介绍。
陶瓷基本知识
陶瓷基本知识中国“天下名瓷”主要产区有江西景德镇: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单色釉瓷,广东潮州:珐琅彩瓷、骨瓷,浙江龙泉哥窑、弟窑青瓷,山东淄博:宾馆类用瓷,河北定窑瓷器、耀州青瓷、唐山骨瓷,河南:钧窑、汝窑,江苏宜兴:紫砂,福建德化:白瓷,厦门:漆线雕,广西:北琉日用瓷,广东佛山石湾:陶刻,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中国红瓷、釉下青花瓷。
一、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是以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为主要原料的各种制品。
陶器的缺点----就是它吸水。
用来盛水、盛粥,很快就把水吸干了。
陶器上有很多细孔,容易吸水。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还有一个更重要、使用更广泛的发明------就是瓷器,英文的“中国”都叫China,意为瓷器,西方文明对中国的认同,是从陶瓷开始的。
哪什么是瓷器呢?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1、胎料必须是瓷土的。
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
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
2、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
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4、吸水率。
我们都知道陶器吸水,瓷器胎体吸水率不足0.5%,几乎不吸水。
5、透光率。
陶器无论什么条件下,它都不会透过光线。
瓷器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透光,透光度越高,瓷器质地越好。
那么问题来了,吸水率大于0.5%的陶瓷是什么?是陶?是瓷?还是?二、陶瓷的分类。
你所知道的陶瓷分类有哪些?1.按用途分类: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
艺术(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相框、壁画、陈设品等。
工业陶瓷:如建筑卫生陶瓷、化工陶瓷、电瓷、特种陶瓷等。
2.按花面装饰方式分类可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色釉瓷及一些未加彩的白瓷等。
关于陶瓷的基础知识有哪些
关于陶瓷的基础知识有哪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日常生活也有很多喜欢陶瓷的朋友,陶瓷拥有比较高的收藏价值,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陶瓷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陶瓷的基础知识1、什么叫陶瓷?什么叫瓷器?它们之间又什么不同?通俗的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制、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的出现比瓷早,根据史籍记载,几千年前,我国就在烧制陶器;直到魏晋时代,才进一步创造了瓷器。
瓷器和陶器的根本区别在于:瓷器的坯体是完全烧结的,气孔率很小,机械强度大,烧成温度较高;而陶器坯体烧结程度较差,气孔率较大,烧成温度也较低。
如果把瓷器打破,他的断面是光洁、致密的,而陶器的断面却显得粗糙、疏松。
广义的地讲,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
瓷器出现后,陶器还是在继续发展,不是有了“瓷”而代替了“陶”,儿时各自独立发展。
炻器这个名称来源于欧洲,原意是石器。
日本人在翻译时为了表明它不是用石头加工成的,而是经过烧制的,所以加上“火”字旁,写作炻器。
炻器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
2、瓷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至今发现最早的瓷窑窑址在哪里?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1800余年的历史。
中国发现最早的瓷窑窑址在今浙江上虞、宁波地区,属东汉时期的瓷窑。
3、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为什么说青瓷是中国瓷的鼻祖?中国的瓷器,大概可分为青瓷系和白瓷系,其中青瓷的发现时间最早。
远在东汉(公元25-220年)就有初期的瓷器出现。
至晋代(公元265-419年)瓷器已相当精美。
青瓷可以说是中国瓷的鼻祖。
白瓷在中国出现较晚,比青瓷的出现,大约晚400年。
所以说先有青瓷,后有白瓷。
4、景德镇的陶瓷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但其陶瓷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迄今尚无定论。
关于陶瓷知识点总结总结
关于陶瓷知识点总结总结陶瓷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实用功能而闻名于世。
在世界各地,人们都在使用和欣赏陶瓷制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陶瓷的基本知识点,包括陶瓷的分类、制作工艺、装饰技法、保养方法等内容。
一、陶瓷的分类1.按材料分类(1)瓷器瓷器是由高岭土、瓷石、长石等原材料经过研磨、混合、成型、烧制等工艺制成的,具有白瓷、青瓷、细瓷等多种品种。
瓷器的特点是质地细腻,坚硬耐磨,釉色明亮、透明,是一种高档的陶瓷制品。
(2)陶器陶器是由黏土等原材料制成,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制成的,有陶彩、釉彩、釉下彩、滑石釉等不同类型。
陶器质地粗糙,釉色多样,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2.按用途分类(1)餐具类包括碗、盘、杯、壶等,主要用于餐桌摆设和食用饮水。
(2)工艺类包括花瓶、摆件、文具等,主要用于装饰和观赏。
(3)建筑类包括砖、瓦、瓷砖等,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和装修。
3.按制作工艺分类(1)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传统的陶瓷制作方式,主要包括成型、修整、上釉、装饰、烧制等环节,每个步骤都需要手工操作,耗时耗力。
(2)机械制作机械制作是现代陶瓷制作方式,包括模具成型、涂装、烧成等工艺,由机器自动完成,效率高,成本低。
二、陶瓷的制作工艺1.原料准备陶瓷的原料主要包括高岭土、瓷石、长石、黏土等,不同种类的陶瓷需要不同的原料配比,以及添加一定的助熔剂、颜料等。
2.成型成型是陶瓷制作的第一步,包括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需要陶工将原料搓揉成坯料,然后手工成型成碗、盘、杯等,而机械成型则是通过模具压制成型。
3.修整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经过修整,包括修刀、打磨、整形等工艺,以保证制品表面平整、形状美观。
4.上釉上釉是为了增加陶瓷制品的光泽度、坚硬度和装饰性,陶瓷制品可以进行釉上釉、釉下釉、滑石釉等不同的上釉方式。
5.装饰陶瓷制品可以进行装饰,包括刻花、彩绘、镶嵌等不同的装饰技法,以增加陶瓷制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陶瓷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陶瓷的相关知识点总结一、陶瓷的种类陶瓷按照用途和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种类,主要包括瓷器、陶器、瓷砖、马赛克等。
1. 瓷器瓷器是指用高岭土、瓷石、石英、长石等为原料,经过造型、干燥、烧制等工序制成的具有一定透明度和高强度的陶瓷制品。
瓷器在中国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因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瑰宝。
中国的景德镇、汝窑、钧窑等地均以瓷器闻名于世。
2. 陶器陶器是指用黏土为原料制成的陶瓷制品,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与瓷器有所不同,通常使用的颜色较为单一,表面装饰多采用刻画、彩绘等方式。
陶器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用具、工艺品、建筑构件等。
3. 瓷砖瓷砖是一种用于地面、墙面、屋顶等建筑装饰的陶瓷制品,具有防火、耐磨、易清洁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
瓷砖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釉面瓷砖、抛光砖、仿古砖等,其表面装饰效果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装饰风格的需求。
4. 马赛克马赛克是一种由小块陶瓷或玻璃等材料拼接而成的装饰材料,其种类繁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组合,具有优美的装饰效果,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艺术创作等领域。
二、陶瓷的制作工艺陶瓷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配制、成型、干燥、烧制等环节。
1. 原料配制陶瓷的原料一般包括粘土、瓷石、石英、长石等,其中粘土的种类和含量对陶瓷的质量和用途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瓷器所使用的原料比陶器要精细,因此在原料的选取和配比上就要比较严格。
在陶瓷制作中,原料的选取和配制是决定陶瓷品质的关键环节。
2. 成型成型是陶瓷制作的第一道工艺环节,根据产品的形状、大小和用途的不同,可以采用手工成型、模压成型、注塑成型等多种工艺方法。
其中,手工成型在陶瓷制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造型师通过手工捏拉、挤压、捏泥等方式,将粘土制作成各种形状的陶器。
3. 干燥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水分,增加强度和稳定性。
干燥过程一般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种方法,其中自然干燥比较慢,而且容易受天气影响,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多采用人工干燥的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陶瓷制品的质量。
陶瓷基础知识篇
第一章陶瓷基本知识陶瓷砖:由粘土或其他无机非金属原料,经成型、烧结等工艺处理,用于装饰与保护建筑物、构筑物墙面及地面的板状或块状陶瓷制品,也可以称为陶瓷饰面砖。
一、陶瓷砖的含义及分类1、按物理性质的分类瓷质砖吸水率(E)不超过0.5%的陶瓷砖,特点是玻化程度高,结构致密细腻,断面呈石状,敲击声清脆。
(抛光砖、微晶砖、个别外墙砖)炻瓷砖吸水率大于0.5%,不超过3%的陶瓷砖,特点是玻化程度及其它物理性能介于陶质和瓷质之间。
(外墙砖、彩釉砖、水晶砖等属于这类)细炻砖吸水率大于3%,不超过6%的陶瓷砖。
炻质砖吸水率大于6%,不超过10%的陶瓷砖。
陶质砖吸水率大于10%的陶瓷砖,正面施袖的也可称为轴面砖坯体未被玻化或玻化程度差,结构不致密,强度不够、断面粗糙,敲击声沉浊。
(内墙砖、瓷片等属于这类)。
2、按使用性能的分类内墙砖吸水率在10%-15%之间,属于陶质砖。
用于装饰与保护建筑物内墙的陶瓷砖统称内墙砖。
其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表面经施釉处理的叫做釉面内墙砖(俗称瓷片)。
挤出砖将可塑性配料经过挤压机挤出,切割成型的陶瓷砖。
如常见麦当劳餐厅地面铺贴的木纹砖。
外墙砖用于装饰与保护建筑物外墙的陶瓷砖。
常用釉面砖或仿古砖等,现也常用抛光砖作外墙装饰。
广场砖用于铺贴广场及道路的陶瓷,吸水率大于10%,属于陶质砖。
釉面砖正面施釉的陶瓷砖,如(釉面砖、彩釉马赛克、水晶砖)釉面砖比抛光砖色彩和图案丰富,同时起到防污的作用。
但因为釉面砖表面是袖料,所以耐磨性不如抛光砖。
按原材料分类为陶质袖面砖和瓷质釉面砖。
依光泽不同,又分为雅光和亮光两种。
通体砖陶瓷砖整个砖体的成分颜色相同,故又称同质砖。
陶瓷锦砖用于装饰与保护建筑物地面和墙面的有多块小规格拼贴成联的陶瓷砖,如彩釉马赛克。
劈离砖由挤出法成型为两块背面向俩的砖坯,烧成后从中劈开而成两块的陶瓷砖,其吸水率一般在3%以上。
抛光砖吸水率( E)不超过0.5%的陶瓷砖,属于瓷质砖,其烧成温度在1200度左右。
陶瓷相关冷知识
陶瓷相关冷知识陶瓷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用于制作餐具、花瓶、装饰品等。
但是,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陶瓷吗?这里有一些与陶瓷相关的冷知识,让你更加了解这种材料。
1. 陶瓷的定义陶瓷是一种由天然材料(如黏土、石英、长石等)制成的非金属材料。
它们在高温下烧制而成,通常用于制作耐热、耐磨、耐化学腐蚀的物品。
2.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瓷器是一种高质量的陶瓷,由高岭土和石英砂等材料制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瓷器具有高度的透明度、韧性和耐磨性,通常用于制作高档的餐具和装饰品。
而陶器则由黏土等天然材料制成,烧制温度较低,韧性和耐磨性较差,通常用于制作花瓶、壶等装饰品。
3. 陶瓷的历史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约有9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陶器主要用于贮存食物和水,后来发展为制作各种器皿和装饰品。
4. 陶瓷的分类陶瓷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瓷器、陶器、石器、玻璃陶瓷、工业陶瓷等。
5. 陶瓷的烧制技术烧制是制作陶瓷的关键步骤之一。
烧制温度和时间对陶瓷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干燥、烧成和冷却。
其中,烧成温度和时间会根据不同的陶瓷种类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6. 陶瓷的应用陶瓷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制作餐具、花瓶、装饰品、建筑材料等。
在工业领域中,陶瓷的高温抗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石油化工设备、汽车发动机部件、医疗器械等。
尽管陶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的制作过程和种类却是如此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通过了解这些冷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陶瓷的魅力。
陶瓷基础知识培训
目录
• 陶瓷的起源与历史 • 陶瓷的种类与特点 • 陶瓷的制造工艺 • 陶瓷的应用领域 • 陶瓷的鉴赏与收藏 • 现代陶瓷的发展趋势
01
陶瓷的起源与历史
陶瓷的起源
陶器起源
陶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开始使用粘土制作简 单的容器和工具,经过火烧后变得坚硬和耐用。
瓷器起源
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约在东汉时期, 中国首先出现了瓷器,其特点是质地更加细腻、坚硬、 光滑,且具有较高的透光性。
陶瓷质地脆弱,应避免与 硬物接触,防止磕碰和损 坏。
03 防尘防潮
定期清洁陶瓷,保持干燥,
避免潮湿环境,以防霉菌
滋生。
02 避免高温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 境中,以防釉面失色或变 形。
04 分类存放
不同材质和品种的陶瓷应
分类存放,以防相互碰撞
或损坏。
06
现代陶瓷的发展趋势
环保材料的应用
环保材料
现代陶瓷制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环保材料,如可 回收的陶土、低铅釉料等,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 环境污染。
骨瓷的制作需要经过 多道工强化瓷
强化瓷是一种经过特 殊工艺处理的陶瓷制 品。
强化瓷质地坚硬、耐 用,具有很好的抗冲 击和抗磨损性能。
强化瓷主要用于餐具、 厨房用具等领域,具 有实用、耐用的特点。
强化瓷的制作需要经 过多道工序,如配料、 成型、烧成等,技术 要求较高。
陶瓷在各国的特点
01 中国陶瓷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以青瓷、白瓷、 彩瓷等为代表。中国陶瓷注重造型和装饰,具有 浓厚的文化内涵。
02 欧洲陶瓷
欧洲陶瓷以精致和华丽著称,如德国的迈森瓷和 英国的骨瓷。欧洲陶瓷常常融合了多种文化和艺 术风格。
陶瓷小知识
陶瓷小知识
1.陶瓷是一种由粘土制成的材料,经过烧制后形成坚硬、不透水的制品。
2. 陶瓷制品分为瓷器、瓷砖、陶器、艺术陶瓷等多种类型,具有美观、耐用、环保等优点。
3. 瓷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挑选原料、制作胎、施釉、装饰、烧制等多个环节。
4. 瓷器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原材料、技术、设计等因素,其中“胎骨”、“釉面”、“装饰”是评判瓷器质量的重要指标。
5. 中国瓷器制作历史悠久,有“中国瓷器之乡”的称号。
著名的瓷器种类有青花瓷、景德镇瓷、汝窑瓷等。
6. 瓷砖是一种现代化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地面、墙面装饰。
瓷砖的特点是色彩丰富、易清洁、防潮防污。
7. 陶器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制品,主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餐具、厨具等。
陶器的特点是传统、朴实、耐用。
8. 艺术陶瓷是一种集美学、工艺、文化于一体的高档陶瓷制品,常常用于装饰或收藏。
常见的艺术陶瓷种类有景泰蓝、宜兴紫砂壶等。
9. 陶瓷制品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易碎、易磨损、易污染等弊端。
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保养、维护。
10. 陶瓷制品在现代工业、建筑、文化艺术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陶瓷科普小知识点总结
陶瓷科普小知识点总结一、陶瓷的材料陶瓷是一种由土壤、矿物和其他天然材料制成的硬质材料。
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硅酸盐和其他金属氧化物,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瓷土、陶土、瓷石、瓷釉等。
这些原材料通过研磨、混合、成型和烧制等工艺形成成型后的陶瓷制品。
1.瓷土:瓷土是由硅酸盐、氧化铝和其他金属氧化物组成的一种土壤,它具有耐火性、耐化学侵蚀性和绝缘性等特点,是制作陶瓷的重要原料之一。
2.陶土:陶土是一种含有大量黏土矿物的土壤,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氧化铝,具有很好的塑性和附着性,适合制作陶器等日用陶瓷制品。
3.瓷石:瓷石是一种硅酸盐类矿石,它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是制作高温陶瓷制品的重要原料之一。
4.瓷釉:瓷釉是用于覆盖陶瓷器表面的一种釉料,它通常由黏土、石英、长石和其他辅助材料混合烧制而成,具有防水、抗污、美化等功能。
以上这些原材料经过粉碎、混合、成型等工艺处理后,再进行干燥、烧制等工艺,就可以形成陶瓷制品。
二、陶瓷的制作工艺陶瓷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处理、成型、烧制和装饰等环节。
1.原料处理:将瓷土、陶土、瓷石等原材料进行混合、研磨、过筛等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颗粒度和成分比例,以便后续的成型和烧制。
2.成型:成型是将处理好的原材料通过挤压、塑造、浇铸等工艺成为所需形式的陶瓷制品,例如陶器、瓷器、瓷砖等。
3.烧制:烧制是将成型后的陶瓷制品置于高温炉中进行加热,使其成型,一般分为干燥、低温烧制和高温烧制等阶段。
其中,低温烧制是指将陶瓷制品置于800℃-1000℃左右的温度下烧制,使其成型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而高温烧制是指将陶瓷制品置于1200℃以上的高温下进行烧制,使其具有更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4.装饰:装饰是将瓷釉、彩绘、刻花等技艺应用到陶瓷制品上,使其更加美观、耐用和实用。
陶瓷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有许多工序需要经验和技巧的积累,因此陶瓷制作被誉为一门艺术。
三、陶瓷的历史渊源陶瓷起源于古代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见证者。
陶瓷基础知识点总结
陶瓷基础知识点总结一、陶瓷的定义和分类陶瓷是指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具有一定硬度和耐磨、耐腐蚀性质的非金属材料,它主要包括高岭土陶瓷、粘土陶瓷、瓷砖、玻璃、耐火砖、砖瓦等。
陶瓷可以根据其使用特性和原料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陶瓷原料、结构陶瓷、特种陶瓷和工艺陶瓷等。
1.陶瓷原料陶瓷原料主要包括陶土、瓷石、瓷釉、助熔剂、颜料和添加剂等。
陶瓷原料的选择对于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 结构陶瓷结构陶瓷主要是指用于建筑、电子、机械等领域的陶瓷制品,如瓷砖、陶瓷管、耐火砖等。
它们一般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
3. 特种陶瓷特种陶瓷是指一些特定用途的陶瓷制品,如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氧化锆陶瓷等。
这些陶瓷制品具有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通常用于高温、高压、高速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
4. 工艺陶瓷工艺陶瓷主要是指用于装饰、艺术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陶瓷制品,如陶瓷花瓶、陶瓷餐具、陶瓷摆件等。
它们常常具有精美的造型和装饰,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中的重要载体。
二、陶瓷材料陶瓷材料是指用于制作陶瓷制品的原始材料,主要包括陶瓷原料、助熔剂、颜料和添加剂等。
这些材料的选择和配比对于陶瓷制品的性能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陶瓷原料陶瓷原料是制作陶瓷制品的基本材料,主要包括高岭土、粘土、瓷石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性质,对于陶瓷制品的造型、色泽、强度和烧结温度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2. 助熔剂助熔剂主要是指能够降低陶瓷烧成温度并促进烧结的材料,如长石、石灰石、硼酸等。
它们常常用于陶瓷釉料和瓷泥的配方中,能够改善陶瓷釉料的熔融性和瓷泥的成型性。
3. 颜料和添加剂颜料和添加剂用于给陶瓷制品增色、增光、改良性能等,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颜料、釉料助剂、矿化剂等。
它们的合理选择和使用能够提高陶瓷制品的装饰效果和使用性能。
三、陶瓷制作工艺陶瓷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陶瓷成型、烧成和装饰等环节。
在这些工艺过程中,需要进行原料的配制、成型、干燥、烧结等步骤,以及表面装饰和釉面处理等工艺操作。
陶瓷基本知识
多晶陶瓷一、陶瓷总述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
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
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
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
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1、黏土(由多种水合硅酸盐和一定量的氧化铝、碱金属氧化物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组成,并含有石英、长石、云母及硫酸盐、硫化物、碳酸盐等杂质。
黏土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决定着黏土的工艺性能:可塑性、结合性、触变性、收缩、烧结.2、氧化铝3、高岭土Al203·2Si02·2H20等。
二、陶瓷烧结过程原料经过加工,配制,混合,成型,烧结等工序制成陶瓷,其中烧结是陶瓷显微结构形成的关键过程。
烧结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如果粉料为球形,颗粒之间以点接触,当接触部分熔化变宽,形成晶界。
在表面能的推动下,物质通过各种途径和机理向气孔扩散填充,使瓷坯中连通气孔缩小,相伴有晶界面积的扩大,晶粒开始生长,即进入烧结中期。
随着气孔总体积的缩小,晶粒间的晶界相遇,形成晶界网络,晶粒间接触部分不断扩大,球形颗粒变为多面体状。
由于物质扩散填充气孔,而形成被切断的孤立状的闭口气孔,闭口气孔的形成即进入烧结的后期阶段。
随着晶界扩散的进行,晶粒逐渐长大,晶界物质逐步向气孔扩散、充填,将孤立的气孔移至晶界,进一步扩散排除。
坯体进一步致密化,气孔随晶界一起移动,晶粒均匀长大,完成最终的致密化。
此后由于在高温下继续进行烧结。
陶瓷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陶瓷基础知识培训讲义一、陶瓷的定义和分类1. 陶瓷的定义:陶瓷是一种质地坚硬、温度高、绝缘性能好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常见的陶瓷有瓷器、砖瓦、磁器、陶瓷花瓶等。
2. 陶瓷的分类:根据成分可以分为氧化铝陶瓷、氧化锆陶瓷、氧化硅陶瓷等;根据用途可以分为结构陶瓷、功能陶瓷、装饰陶瓷等。
二、陶瓷的制作工艺和特点1. 制作工艺:原料准备、成型、烧制、装饰。
其中,成型有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烧制有高温烧制和低温烧制两种方式。
2. 特点:陶瓷具有硬度高、耐磨损、耐腐蚀、隔热绝缘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材料。
三、陶瓷的应用领域1. 建筑领域:砖瓦、地砖、贴砖等;2. 生活领域:瓷器、陶瓷杯、瓷砖、瓷花瓶等;3. 工业领域:耐火材料、陶瓷刀具、陶瓷轴承等;4. 医疗领域:人工骨头、牙科陶瓷等。
四、陶瓷的保养和注意事项1. 保养:避免陶瓷产品受到冲击、摔落;定期清洁和擦拭,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湿润环境中;2. 注意事项:避免高温或急剧温差的环境,防止陶瓷产生裂纹;避免与硬物相撞,以免造成损坏。
五、陶瓷工艺的发展趋势1. 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应用;2. 陶瓷工艺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3. 陶瓷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应用。
以上是有关陶瓷基础知识的培训讲义,希望大家能够加深对陶瓷的认识,提高对陶瓷制作和应用的技能。
六、陶瓷的环保与可持续性1. 陶瓷的环保特性:陶瓷制品大多采用天然无机材料制成,不含有害物质,且在生产过程中少有排放,具有良好的环保性。
2. 可持续性:陶瓷制品通常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且可以通过循环利用再生产,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七、陶瓷产品的质量管理1. 原料选择:确保选用优质的原料,杜绝掺假掺杂;2. 成型工艺:严格控制成型工艺,确保产品尺寸和外观质量;3. 烧制工艺:严格控制烧制温度和时间,确保产品的物理性能和外观质量;4. 质量检测:对成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八、陶瓷相关法律法规1. 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法和相关标准;2. 关于陶瓷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法规及标准。
陶瓷知识
一、什么是陶瓷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剂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二、陶瓷是由什么组成的陶瓷原料包括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着色剂、青花料、石灰釉、石灰碱釉等。
高岭土陶瓷原料,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
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
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
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
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粘土陶瓷原料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
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
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
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基础。
粘土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瓷石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
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
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多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能。
我国很早就利用瓷石来制作瓷器,尢其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传统细瓷生产中,均以瓷石作为主要原料。
瓷土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
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被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
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
陶瓷知识大全知识
装饰工艺
01
02
03
04
彩绘装饰
彩绘装饰是在陶瓷制品上绘制 各种图案和花纹,以增加其美
观度。
刻花装饰
刻花装饰是在陶瓷制品上刻出 各种花纹或图案,以突出其立
体感。
贴花装饰
贴花装饰是将各种图案或花纹 的贴纸贴在陶瓷制品上,以增
加其装饰效果。
颜色釉装饰
颜色釉装饰是在陶瓷制品上施 加各种颜色的釉料,以增加其
技术创新
未来陶瓷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 如智能化生产、新型陶瓷材料等,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陶瓷将 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如使用环保 材料、降低能耗等。
艺术化与个性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未来陶 瓷将更加注重艺术化和个性化,满 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和个性化需求。
02 陶瓷的种类与特点
骨瓷
骨瓷是一种以动物骨粉为主要 原料的瓷器,其特点是质地轻 盈、透亮、细腻,具有较高的
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骨瓷通常用于制作高档餐具、 艺术品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中国唐朝时期。
骨瓷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 要经过多道工序和高温烧制, 因此成本极高。
骨瓷的种类不多,但每一件都 是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 值。
陶瓷的发展历程
古代陶瓷
现代陶瓷
古代陶瓷以实用为主,如唐三彩、青 瓷、白瓷等,其工艺和装饰手法相对 简单。
现代陶瓷在技术和艺术上不断创新, 出现了许多跨界合作和新颖的陶瓷产 品,如高科技陶瓷、环保陶瓷等。
近代陶瓷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陶瓷制作工艺 逐渐现代化,出现了机械化生产线和 各种新型陶瓷材料。
陶瓷的未来趋势
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耐久性、防火性能和装饰性能,因此在 建筑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膨胀性 热膨胀性低,导热性能差,多为较好的绝热材料(如 日常餐具等)。 化学稳定性 耐高温、耐火、不可燃烧,抗液体金属如酸类、碱类、 盐类等。 导电性 大多数是良好的绝缘体,同时也有部分半导体。 其他性能:不老化
光学性能
白度,陶瓷材料对白光的反射能力强。
透光度,不同的瓷器透光度不一样,基本上由完全透 光到完全阻光。
按用途不同: 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 碗等。 艺术(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 皿、 陈设品等。 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
白瓷餐具 工艺花瓶
工业元件
工业陶瓷又分以下四个方面:
建筑一卫生陶瓷: 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 生洁具等;
化工(化学)陶瓷: 用于各种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 道,塔、泵、阀以及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 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 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 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 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 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景德镇的官窑 、福建省德化白瓷 、粉彩 、 珐琅彩 、宜兴紫砂 、织金 、黑瓷 、
电瓷: 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电机 用套管,支柱绝缘子、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以及电 讯用绝缘子,无线电用绝缘子等;
特种陶瓷: 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 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锆英石 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金属陶瓷等。
电瓷(绝缘子) 特种陶瓷(刀具)
中国现代陶艺
我国现代陶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从大众最 初所持有的对现代陶艺的蒙眬意识,到2000年中国美 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的成立,也风风雨雨走过了 20多个春秋。这期间的坎坷和艰辛,只有那些做陶人 才能独自领会。
所谓“现代陶艺”是指由陶艺家以“陶”或“瓷”为载体进行 创作的、用以表现个性和情感的、具有前卫意识的陶 艺。“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 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 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 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枢府窑、元青花、釉红。
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 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 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 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 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 红焰烧天”。 明青花、景德镇、青花釉瓷
光泽度,表现在瓷器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
气孔率与吸水率
是陶瓷材料致密程度的表征。它以单位体积陶瓷材料 的气孔体积百分数表示。可分为总气孔率、显气孔率 和闭口气孔率。
陶瓷器坯体的吸水率是一个常用的基本量。通常 用它来作为区分陶器、忆器及瓷器约判据 。
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 -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 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 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原料是地球 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
力学 加工
磨料加工
研磨加工,抛光加工,砂带加工,滚筒加工,珩磨加工,超声加工,喷丸加 工,粘弹性流动加工
塑性加工 金刚石塑性加工,金刚石塑性磨削
电加工
电火花加工,电子束加工,离子束加工,等离子束加工
复合加工
光刻加工, ELID磨削,超声波磨削,超声波研磨,超声波电火花加工
化学加工 光学加工
腐蚀加工,化学研磨加工 激光加工
釉里红 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 施釉后高温烧造出白底红花 始于元代景德镇。
斗彩
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陶瓷后,于轮 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底温度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 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间。
开片
既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
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宋 代哥窑以此为主要特征;
高瓷土
淘泥
即陶土,是指含有铁质 而带黄褐色、灰白色、 红紫色等色调,具有良 好可塑性的粘土。
摞泥
将淘好的瓷泥分割开 , 摞成柱状,便于储存 和 拉坯用。
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 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印坯
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 状。
修坯
捺水
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 土,为接下来的画坯 、上釉等工序做好准 备工作。
画坯
画坯有好多种,有写 意的、有贴好画纸勾 画的,无论怎样画坯 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 之笔。
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上好釉后则光滑又明亮。常用的上 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烧窑 经过数十道工具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 温的烧炼。 现在的窑有气窑、电窑等。
陶瓷成型加工工艺
选土→淘泥→制坯→干燥→修坯→上色→焙烧 选土:选用粘度高的陶土,一般用高岭土。 淘泥:将土倒入水中,和均匀,从中淘出精细的泥土。 制坯:将选出来的泥土成型,作成陶瓷胎型。 干燥:将陶瓷胎放在架子上干燥,是阴干。 修坯:干燥后,再用工具修理平滑。 上色:在表面用画笔画上图案,瓷器和有的陶器会在画好 图案之后施若干层釉。 焙烧:将画上图案并施完釉的陶瓷器放入炉中焙烧。
弹性 弹性模量大,是金属材料的2倍以上。 弹性模量呈方向性;压缩模量高于拉伸弹性模量。 塑性变形 室温下,绝大多数陶瓷材料塑性变形极小。 1000℃以上,大多数陶瓷材料可发生塑性变形。 利用陶瓷的超塑性,可以对陶瓷进行超塑加工。 断裂 以各种缺陷(表面或内部)为裂纹源。 裂纹扩展,瞬时脆断。 缺陷的存在是概率性的。
细陶 半瓷器
炻器 粗陶
其他分类:
透明陶瓷:一般陶瓷是不透明的,但是光学陶瓷像玻 璃一样透明,故称透明陶瓷。透明陶瓷弥补了剥离性 能的不足,它强度高,耐高温,抵抗化学腐蚀效果明 显,甚至可以经受得起强烈的辐射等。
透明陶瓷
陶瓷材料的性能
强度(高温、低温、室温) 是所有材料中最强的。 韧性 韧性差,脆性大,是陶瓷产品的缺点。 硬度 是所有材料中最强的。 断裂韧度 易断裂 疲劳等
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 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 件精美的瓷器。
成瓷缺陷的修补
有时瓷器烧出来会有 一点瑕疵,用JS916-2 (劲素成)修补,可 以让成瓷更完美。
பைடு நூலகம்
釉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 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 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 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 成。 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 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 为湿修和干修。
拉坯、印坯、修坯
拉坯、印坯、修坯工具
干燥 将陶瓷胎放在架子上干燥,进行阴干。 人工干燥。
其他
微波干燥技术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微波干燥技术。 微波干燥技术的原理微波是频率在300兆赫的电磁 波,被加热介质物料中的水分子是极性分子。 它在快速变化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下,其极性取向 将随着外电场的变化而变化,造成分子的运动和 相互摩擦效应。 此时微波场的场能转化为介质内的热能,使物料 温度升高,产生热化和膨化等一系列物化过程而 达到微波加热干燥的目的。
青花
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 罩以透明釉,经1280--1320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 明清两代主打瓷器;
釉中彩
在上好釉的瓷器上进行装饰,然后再高温烧成,彩料 或者釉料融进了先前的釉中,貌似在中间,和釉上彩 工艺相似,但又和釉上彩有区别。
瓷器鉴赏
清乾隆青花莲花纹如意耳 蒜头瓶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 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 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 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 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 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 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唐三彩 釉上彩 釉下彩 釉里红 斗彩 开片 青花 釉中彩
重点施釉介绍
唐三彩 盛行于唐 系素烧胎体涂白、绿、褐、蓝色釉 1100度窑温烘烤.当时多用做陪葬品
釉上彩
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 面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
釉下彩
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 脱落。最早见于唐代。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 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 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 花,就是一例。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 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 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 定窑、汝窑、钧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磁州窑。
陶 瓷 基 础 张知 威识
——
陶瓷的概念
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 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陶器和 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 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 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 制品。
陶瓷的分类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 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 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 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 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 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 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 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 对于制陶工作也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