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课件1
合集下载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第11章第1课时课件
=2 100 元.
两个计数原理的综合应用
对于某些复杂的问题,有时既要用分类计数原理, 又要用分步计数原理,重视两个原理的灵活运用, 并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条件、结论,特别要理 解题目中所讲的“事情”是什么,完成这件事情 的含义和标准是什么. (2)明 确 完 成 这 件 事 情 需 要 “ 分 类 ” 还 是 “ 分
2.混合问题一般是先分类再分步. 3.分类时标准要明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要恰当画出示意图或树状图,使问题的分
析更直观、清楚,便于探索规律.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分类加法计数 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是考查的热 点.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分值在5分左 右,属中档题.两个计数原理较少单独考 查,一般与排列、组合的知识相结合命 题.
(2010·广东卷)为了迎接 2010 年广州亚运会,某大
楼安装了 5 个彩灯,它们闪亮的顺序不固定,每
个彩灯只能闪亮红、橙、黄、绿、蓝中的一种颜
色,且这 5 个彩灯所闪亮的颜色各不相同,记这 5
个彩灯有序地各闪亮一次为一个闪烁,在每个闪
烁中,每秒钟有且仅有一个彩灯闪亮,而相邻两
个闪烁的时间间隔均为 5 秒,如果要实现所有不
(2)确定第二象限的点,可分两步完成:第一 步确定 a,由于 a<0,所以有 3 种确定方法; 第二步确定 b,由于 b>0,所以有 2 种确定方 法.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到第二象限点 的个数是 3×2=6.
(3)点 P(a,b)在直线 y=x 上的充要条件是 a =b.因此 a 和 b 必须在集合 M 中取同一元素, 共有 6 种取法,即在直线 y=x 上的点有 6 个.由(1)得不在直线 y=x 上的点共有 36- 6=30(个).
两个计数原理的综合应用
对于某些复杂的问题,有时既要用分类计数原理, 又要用分步计数原理,重视两个原理的灵活运用, 并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条件、结论,特别要理 解题目中所讲的“事情”是什么,完成这件事情 的含义和标准是什么. (2)明 确 完 成 这 件 事 情 需 要 “ 分 类 ” 还 是 “ 分
2.混合问题一般是先分类再分步. 3.分类时标准要明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要恰当画出示意图或树状图,使问题的分
析更直观、清楚,便于探索规律.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分类加法计数 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是考查的热 点.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分值在5分左 右,属中档题.两个计数原理较少单独考 查,一般与排列、组合的知识相结合命 题.
(2010·广东卷)为了迎接 2010 年广州亚运会,某大
楼安装了 5 个彩灯,它们闪亮的顺序不固定,每
个彩灯只能闪亮红、橙、黄、绿、蓝中的一种颜
色,且这 5 个彩灯所闪亮的颜色各不相同,记这 5
个彩灯有序地各闪亮一次为一个闪烁,在每个闪
烁中,每秒钟有且仅有一个彩灯闪亮,而相邻两
个闪烁的时间间隔均为 5 秒,如果要实现所有不
(2)确定第二象限的点,可分两步完成:第一 步确定 a,由于 a<0,所以有 3 种确定方法; 第二步确定 b,由于 b>0,所以有 2 种确定方 法.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到第二象限点 的个数是 3×2=6.
(3)点 P(a,b)在直线 y=x 上的充要条件是 a =b.因此 a 和 b 必须在集合 M 中取同一元素, 共有 6 种取法,即在直线 y=x 上的点有 6 个.由(1)得不在直线 y=x 上的点共有 36- 6=30(个).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第1单元 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课件 理 新人教A版
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确定性、互异性、 无序性 . 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 描述法 、图示法.
提示:(1)注意集合表示的列举法与描述法在形式上的区别,列举法一般适合 于有限集,而描述法一般适合于无限集.
(2)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集合{x|x2-2x+1=0}可写为{1},但不可写为 {1,1}.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分别用符号∈ 和 ∉ 表示.
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
二、集合的运算 1.两个集合的交、并、补的运算分别与逻辑联结词且、或、非对应,但不能等同
和混淆. 2.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集合的运算中也是常见的,对于一般的集合运算时可用
文氏图直观显示,例如若A⊆S,B⊆S,则全集S最多被四个集合A∩B,A∩(∁SB), B∩(∁SA)和∁U(A∪B)所划分;对于可以用区间表示的数集可以利用数轴进行集合 的运算.
【例2】 (2010·衡水中学调研)已知集合A={x|x2+ x+1=0},B={y|y=x2+a,
x∈R},若A∩B≠∅,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C.
D.(-∞,-2]
解析:由x2+ x+1=0得(2x+1)(x+2)=0,则x=- ,或x=-2,
既A= ≤- .
. 又B={y|y=x2+a,x∈R}=[a,+∞).由A∩B≠∅,知a
1.已知全集U=R,则正确表示集合M={-1,0,1}和N={x|x2+x=0}关系的韦恩 (Venn)图是( )
解析:N={x|x2+x=0}={-1,0},则N M,故选B. 答案:B
2. 已知集合A={-1,2},B={x|mx+1=0},若A∩B=B,则所有实数m的值组 成的集合是( ) A.{-1,2} B.{1,- } C.{1,0,- } D.{-1,0, } 解析:∵A∩B=B,即B⊆A,若m=0,B=∅⊆A; 若m≠0,B={x|x=- };由B⊆A得:- =-1或- =2, ∴m=1或m=- .综上选C. 答案:C
第1章 第1讲集合的概念与运算-2021版高三数学(新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共45张PPT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高考一轮总复习 • 数学 • 新高考
返回导航
[解析] (1)B={x|x∈A}={1,2,3}=A,故选 C.
(2)∵集合 A={x|x=sin n3π,n∈Z}={0, 23,- 23},且 B⊆A,∴集合 B 的个 数为 23=8,故选 C.
(3)解法一:(列举法),由题意知
高考一轮总复习 • 数学 • 新高考
返回导航
(2)(多选题)(2020·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改编)已知集合 M={y|y=x-|x|,x∈R},N
={y|y=(12)x,x∈R},则下列不正确的是(ABD )
A.M=N
B.N⊆M
C.M=∁RN
D.(∁RN)∩M=∅
(3)已知集合 A={x|x2-3x-10≤0},B={x|mx+10>0},若 A⊆B,则 m 的取值范
返回导航
(3)若 a+2=1,则 a=-1,A={1,0,1},不合题意;若(a+1)2=1,则 a=0 或-
2,当 a=0 时,A={2,1,3},当 a=-2 时,A={0,1,1},不合题意;若 a2+3a+3=1,
则 a=-1 或-2,显然都不合题意;因此 a=0,所以 2 0200=1.
∵1∉A,∴a+2≠1,∴a≠-1;(a+1)2≠1,解得 a≠0,-2;a2+3a+3≠1 解
A.(-1,1)
B.(1,2)
C.(-1,+∞)
D.(1,+∞)
[解析] 由题意得A∪B={x|x>-1},即A∪B=(-1,+∞),故选C.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高考一轮总复习 • 数学 • 新高考
返回导航
6. (2019·全国卷Ⅱ,5分)设集合A={x|x2-5x+6>0},B={x|x-1<0},则A∩B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ppt课件
A,y∈A}中元素的个数是( C )
A.1
B.3
C.5
D.9
13
[解析] ∵A={0,1,2},∴B={x-y|x∈A,y∈A}={0,-1, -2,1,2}.故集合 B 中有 5 个元素.
14
(2)若集合 A={x∈R|ax2-3x+2=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
a=( B )
9 A.2
B.98
C.0
9
(2)设全集 U=R,A={x|0<x<2},B={x|x<1},则图中阴 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___{_x_|1_≤__x_<_2_}__.
解析:图中阴影部分可用(∁UB)∩A 表示,故(∁UB)∩A= {x|1≤x<2}.
10
解决集合问题的两个方法:列举法;图示法. (1)若集合 A={1,2,3},B={1,3,4},则 A∩B 的子集的个数 为____4____. 解析:A∩B={1,3},其子集分别为∅,{1},{3},{1,3}, 共 4 个.
D.0 或98
15
[解析] 当 a=0 时,显然成立;当 a≠0 时,Δ=(-3)2-8a =0,即 a=98.
16
(3)[2017·甘肃白银期末]已知集合 A={1,3, m},B={1,
m},A∩B1
B.0 或 3
C.1 或 3
D.0 或 1 或 3
17
[解析] ∵A={1,3, m},B={1,m},且 A∩B=B,∴m =3 或 m= m,但 m≠1,解得 m=0 或 m=3.当 m=0 时,A= {0,1,3},B={1,0},满足 A∩B=B;当 m=3 时,A={1,3, 3}, B={1,3},满足 A∩B=B.综上,m=0 或 3.故选 B.
新课标2023版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第1章预备知识第1节集合课件
根据集合的运算结果求参数的值或范围的方法 (1)将集合中的运算关系转化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若集合中 的元素能一一列举,则用观察法得到不同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若 是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则一般利用数轴解决,要注意端点值能否取 到. (2)将集合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问题求解.
1.设集合 A={(x,y)|x2+y2=1},B={(x,y)|x+y=1},则 A∩B
(5,6] 解析:因为 P 中恰有 3 个元素,所以 P={3,4,5},故 k 的取值范围为(5,6].
与集合中的元素有关问题的求解思路 (1)确定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即集合是数集还是点集或其他集合. (2)看清元素的限制条件. (3)根据限制条件求参数的值或确定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但要检 验参数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1.A∪B=A⇔B⊆A. 2.A∩B=A⇔A⊆B. 3.∁U(∁UA)=A.
4.常用结论 (1)若有限集 A 中有 n 个元素,则 A 的子集有 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真子集有(2n-2)个. (2)子集的传递性:A⊆B,B⊆C⇒A⊆C. (3)∁U(A∩B)=(∁UA)∪(∁UB), ∁U(A∪B)=(∁UA)∩(∁UB).
(4)集合与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子集: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用符号表 示为 A⊆B (或 B⊇A ). Venn图如图所示:
②真子集:集合 A⊆B,但存在元素 x∈B,且 x A.用符号表示 为:A B(或 B A).
Venn 图如图所示:
③集合相等: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 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用符号表示为 A=B .
1.设全集 U=R,则集合 M={0,1,2}和 N={x|x·(x-2)·log2x=0} 的关系可表示为( )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件——复数的三角形式(一)
π 同上例,将其视为第一象限的角, 同上例,将其视为第一象限的角,再用 ( − α ) 的诱 2
导公式. 导公式
个弧度的正弦值,应当小于零 因此, (3) sin5 是角为 5 个弧度的正弦值,应当小于零. 因此,
3π 3π (sin 5) ⋅ (cos + i sin ) 5 5
3π 3π − i sin ) 5 5 3π 3 ) + i sin( π + π )] = ( − sin 5)[cos(π + 5 5 8π 8π = ( − sin 5)(cos + i sin ). 5 5 = ( − sin 5)( − cos
例 2.已知复数 z 的模为 2,实部为 3 ,求复数 z 的代数 . , 式和三角式. 式和三角式
分析与解答: 分析与解答: 解法一: 解法一:先求代数形式 由题, 由题,令 z = 3 + bi(b ∈ R ) ∵ |z|=2, ∴ 3 + b 2 = 2 , 解得 b=±1. ± ∴ z = 3 + i或 z = 3 − i . 化为三角形式
[r1 (cos θ 1 + i sin θ 1 )] ÷ [r2 (cos θ 2 + i sin θ 2 )] = r1 [cos(θ 1 − θ 2 ) + i sin( θ 1 − θ 2 )) (r2 ≠ 0) r2
复数乘除法的几何意义就是向量的旋转和伸缩变换 复数乘除法的几何意义就是向量的旋转和伸缩变换.
要求: 掌握复数三角形式的有关概念、 运算及几何 要求 : 掌握复数三角形式的有关概念 、 意义,并能解决简单问形式: 例 1.化下列复数为三角形式: (1) − 2(cos π + i sin
导公式. 导公式
个弧度的正弦值,应当小于零 因此, (3) sin5 是角为 5 个弧度的正弦值,应当小于零. 因此,
3π 3π (sin 5) ⋅ (cos + i sin ) 5 5
3π 3π − i sin ) 5 5 3π 3 ) + i sin( π + π )] = ( − sin 5)[cos(π + 5 5 8π 8π = ( − sin 5)(cos + i sin ). 5 5 = ( − sin 5)( − cos
例 2.已知复数 z 的模为 2,实部为 3 ,求复数 z 的代数 . , 式和三角式. 式和三角式
分析与解答: 分析与解答: 解法一: 解法一:先求代数形式 由题, 由题,令 z = 3 + bi(b ∈ R ) ∵ |z|=2, ∴ 3 + b 2 = 2 , 解得 b=±1. ± ∴ z = 3 + i或 z = 3 − i . 化为三角形式
[r1 (cos θ 1 + i sin θ 1 )] ÷ [r2 (cos θ 2 + i sin θ 2 )] = r1 [cos(θ 1 − θ 2 ) + i sin( θ 1 − θ 2 )) (r2 ≠ 0) r2
复数乘除法的几何意义就是向量的旋转和伸缩变换 复数乘除法的几何意义就是向量的旋转和伸缩变换.
要求: 掌握复数三角形式的有关概念、 运算及几何 要求 : 掌握复数三角形式的有关概念 、 意义,并能解决简单问形式: 例 1.化下列复数为三角形式: (1) − 2(cos π + i sin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课件(ppt)目录
Page 12
目录 CONTENTS
第二章
2.1 函数及其表示 2.2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2.3 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 2.4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2.5 指数与指数函数 2.6 对数与对数函数 2.7 幂函数 2.8 函数的图象及其变换 2.9 函数与方程
函数
2.10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第一讲:三角函数
S ABC=1/2bcsinA=1/2absinC=1/2ah,可得sinA=√15/8,sinC=√15/4。
∴cosA=7/8,cosC=1/4,
∴cos(A-C)=7/8 x 1/4 + √15/8 x √15/4
=11/16 c=2
A
b=2
h=√15/2
Page 21
B
C 1/2 a
1/2
C、﹙1,+∞﹚
D、[1,+∞﹚
解析:由于3x>0,所以3x+1>1,所以f(x)>0,集合表示为(0,+∞),答案为A
2、已知函数y=2x+1的值域为(5,7),则对应的自变量x的范围为(
)
A、[2,3)
B、[2,3]
C、(2,3)
D、(2,3]
解析:根据题意:5<2x+1<7,解得2<x<3,用集合表示为(2,3),答案为C
A [1,2]
解析:解二元一次不等式x2 +2x-8≤0,可得-4≤x≤2,所以M为[-4,2]; 解不等式3x-2≥2x-1,可得x≥1,所以N为[1,+∞﹚。此时我们可以应用数轴马 上解决问题:
-4 0 1 2
如图所示,阴影部分即为所求。答案:A 启示:掌握好数轴工具,在集合、函数问题( B
B、﹙-∞,5]
)
D、[5,+∞﹚
集合课件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第一章 集合、常用逻辑用语、不等式
主干知识·回顾
核心题型·突破
课时分层检测
3.设全集为 R,A={x|3≤x<7},B={x|2<x<10},则∁R(A∪B)= ________,(∁RA)∩B=________.
答案 {x|x≤2 或 x≥10} {x|2<x<3 或 7≤x<10}
第一章 集合、常用逻辑用语、不等式
得 m>-6.]
第一章 集合、常用逻辑用语、不等式
主干知识·回顾
核心题型·突破
课时分层检测
题型三 集合的基本运算
命题点 1 集合的运算
[例 3] (2023·天津卷,5 分)已知集合 U=1,2,3,4,5 ,A=
1,3
,B={1,2,4},则(∁UB)∪A=(
)
A. 1,3,5
B. 1,3
__A_∩__B___ __∁_U__A___
第一章 集合、常用逻辑用语、不等式
主干知识·回顾
核心题型·突破
课时分层检测
【常用结论】 1.若集合 A 有 n(n≥1)个元素,则集合 A 有 2n 个子集,2n-1 个真子 集. 2.子集的传递性:A⊆B,B⊆C⇒A⊆C. 3.等价关系:A⊆B⇔A∩B=A⇔A∪B=B⇔∁UA⊇∁UB.
所以 M∩N={-2}.故选 C. 方法二 因为 M={-2,-1,0,1,2},将-2,-1,0,1,2 代入 不等式 x2-x-6≥0,只有-2 使不等式成立,所以 M∩N={-2}.故选 C.]
第一章 集合、常用逻辑用语、不等式
主干知识·回顾
核心题型·突破
课时分层检测
跟踪训练 1 (1)(多选)集合 A={x|mx2+2x+m=0,m∈R}中有且只有 一个元素,则 m 的取值可以是( )
高三数学(文 新课标)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ppt
2019年6月1日
缘分让我们相遇,缘分让我们在一起
1
2.常用逻辑用语 (1)理解命题的概念.
(2)了解“若 p,则 q”形式的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
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3)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含义. (4)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5)理解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意义.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考纲链接
1.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2019年6月1日
缘分让我们相遇,缘分让我们在一起
19
解:(1)因为{1,a+b,a}=0,ba,b,a≠0, 所以 a+b=0,ba=-1,从而 b=1, 所以 a=-1,b=1,所以 b-a=2.故填 2. (2)由 A=∅知方程 ax2+3x-2=0 无实根, 当 a=0 时,x=23不合题意,舍去;
(6)能正确地对含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
2019年6月1日
缘分让我们相遇,缘分让我们在一起
2
• 1.1 集合及其运算
2019年6月1日
缘分让我们相遇,缘分让我们在一起
3
1.集合的基本概念
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函数的图像及其应用(共58张PPT)
考点贯通
抓高考命题的“形”与“神”
作函数的图象
[例 1]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12|x|; [解] 作出 y=12x 的图象,保留 y=12x 图 象中 x≥0 的部分,加上 y=12x 的图象中 x>0 部 分关于 y 轴的对称部分,即得 y=12|x|的图象, 如图中实线部分.
(2)y=|log2(x+1)|; (3)y=2xx--11; [解] (2)将函数 y=log2x 的图象向左平移 1 个 单位,再将 x 轴下方的部分沿 x 轴翻折上去,即可 得到函数 y=|log2(x+1)|的图象,如图. (3)因为 y=2xx--11=2+x-1 1,故函数图象可 由 y=1x的图象向右平移 1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 2 个单位而得,如图.
(2)伸缩变换:
f(ωx) . y=f(x)―0―<AA>―<1―,1,―横横―坐坐―标―标不―不变―变,―,纵―纵―坐坐―标标―伸缩―长―短为―为原―原来―来的―的―AA倍―倍→ y= Af(x) .
(3)对称变换: y=f(x)―关―于―x―轴―对―称→y=-f(x) ; y=f(x)―关―于―y―轴―对―称→y= f(-x); y=f(x)―关―于―原――点―对―称→y= -f(-x) . (4)翻折变换: y=f(x)―去将―掉―y轴y―轴右―左边―边的―图―图, ―象―保翻―留折―y到轴―左―右边―边―去图→y= f(|x|) ; y=f(x)―将―x―轴―下―方保―的 留―图x―轴象―上翻―方―折图―到―上―方―去→y= |f(x)| .
⊥AB交AB于E,当l从左至右移动(与线段
AB有公共点)时,把四边形ABCD分成两部分,设AE=x,
左侧部分的面积为y,则y关于x的图象大致是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及其基本运算》课件
探究提高 在解决两个数集关系问题时,避免出错的 一个有效手段即是合理运用数轴帮助分析与求解,另 外,在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或方程)时,要对参数 进行讨论.分类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分类原则, 然后对每一类情况都要给出问题的解答. 分类讨论的一般步骤:①确定标准;②恰当分类; ③逐类讨论;④归纳结论.
(2)当a=0时,显然B A;
当a<0时,若B A,如图,
4 则 a
1 a
1 2
2
,
a a
8 1.
2
1 2
a
0;
当a>0时,若B A,如图,
则4 a
1 a
2
1
2
,
a a
2 .0
2
a
2.
综上知,当B
A时,
1 2
a
2
(3)当且仅当A、B两个集合互相包含时,A=B.
由(1)、(2)知,a=2.
( B)
A.a<1 B.a≤1 C.a<2 D.a≤2
解析 由图象得a≤1,故选B.
明年目标
工作详情
题型一 集合的基本概念
【例1】 集合A={0,2,a},B={1,a2},
若A∪B={0,1,2,4,16},则a的值为 ( )
A.0
B.1
C.2
D.4
思维启迪 根据集合元素特性,列出关于a的方程
则A∩( UB)等于 A.{x|0≤x<1}
(B) B.{x|0<x≤1}
C.{x|x<0}
D.{x|x>1}
解析 ∵B={x|x>1},
∴ UB={x|x≤1}. 又A={x|x>0},
∴A∩( UB)={x|0<x≤1}。
高三一轮复习等比数列课件
判断性质
根据通项公式判断等比数 列的性质,如公比、项数 等。
求解问题
利用通项公式解决等比数 列相关的问题,如求和、 判断单调性等。
特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等比混合数列
该数列前n项中,有一部分是等差数列,一部分是等比数列,需要分别推导等 差部分和等比部分的通项公式,再结合得到混合数列的通项公式。
平方数列
算法优化
在计算机性。
05 等比数列的习题与解析
基础习题
基础习题
1. 题目:已知等比数列 { a_n } 中,a_1 = 2,a_3 = 8, 则 a_5 = _______.
3. 题目:已知等比数列 { a_n } 的前 n 项和为 S_n,且 S_3,S_9,S_6 成等差数列,则 a_2a_8 = _______.
高三一轮复习等比数列课件
目录
•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 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等比数列的习题与解析
01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等比数列的定义
等比数列的定义
等比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其 中任意两个相邻项的比值都相等 ,记作 a_n/a_(n-1)=r(常数) 。
分段等比数列求和
对于一些分段等比数列,需要分段进行求和,并注意分段点处的连 续性。
04 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 应用
等比数列在金融中的应用
复利计算
等比数列可以用于计算复利,帮 助投资者了解投资收益的增长情
况。
保险计算
保险公司在计算保险费用和赔付 时,常常使用等比数列来计算未
来价值和赔偿金额。
股票分析
等比数列的表示
通常用英文字母q表示等比数列的 公比,用a_1表示第一项,用n表 示项数。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PPT课件
如何求解? 解:①若 B=∅,则 Δ=m2-4<0, 解得-2<m<2; ②若 1∈B,则 12+m+1=0, 解得 m=-2,此时 B={1},符合题意; ③若 2∈B,则 22+2m+1=0, 解得 m=-52,此时 B=2,12,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实数 m 的取值范围为[-2,2).
第28页/共60页
第23页/共60页
[典题 2] (1)已知集合 A={x|x2-3x+2=0,x∈R},B
={x|0<x<5,x∈N},则满足条件 A⊆C⊆B 的集合 C 的个
数为( D )
A.1
B.2
C.3
D.4
第24页/共60页
[解析] 由 x2-3x+2=0,得 x=1 或 x=2, ∴A={1,2}. 由题意知 B={1,2,3,4}, ∴满足条件的 C 可为{1,2},{1,2,3},{1,2,4},{1,2,3,4}.
第30页/共60页
1.[2017·广东河源东江中学月考]已知全集 U=R,集合 A ={y|y=2x,x∈R},B={y|y=x2,x∈R},则能正确表示集 合 A,B 关系的韦恩(Venn)图是( C )
A
B
C
D
第31页/共60页
解析:∵A={y|y=2x,x∈R}=(0,+∞),B={y|y=x2,x ∈R}=[0,+∞),∴A B.故选 C.
[点石成金] 1.集合间基本关系的两种判定方法和一个关键
第29页/共60页
2.根据两集合的关系求参数的方法 已知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求参数时,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 对子集是否为空集进行分类讨论,做到不漏解. (1)若集合元素是一一列举的,依据集合间的关系,转化为解 方程(组)求解,此时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2)若集合表示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常依据数轴转化为不等式 (组)求解,此时需注意端点值能否取到.
第28页/共60页
第23页/共60页
[典题 2] (1)已知集合 A={x|x2-3x+2=0,x∈R},B
={x|0<x<5,x∈N},则满足条件 A⊆C⊆B 的集合 C 的个
数为( D )
A.1
B.2
C.3
D.4
第24页/共60页
[解析] 由 x2-3x+2=0,得 x=1 或 x=2, ∴A={1,2}. 由题意知 B={1,2,3,4}, ∴满足条件的 C 可为{1,2},{1,2,3},{1,2,4},{1,2,3,4}.
第30页/共60页
1.[2017·广东河源东江中学月考]已知全集 U=R,集合 A ={y|y=2x,x∈R},B={y|y=x2,x∈R},则能正确表示集 合 A,B 关系的韦恩(Venn)图是( C )
A
B
C
D
第31页/共60页
解析:∵A={y|y=2x,x∈R}=(0,+∞),B={y|y=x2,x ∈R}=[0,+∞),∴A B.故选 C.
[点石成金] 1.集合间基本关系的两种判定方法和一个关键
第29页/共60页
2.根据两集合的关系求参数的方法 已知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求参数时,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 对子集是否为空集进行分类讨论,做到不漏解. (1)若集合元素是一一列举的,依据集合间的关系,转化为解 方程(组)求解,此时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2)若集合表示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常依据数轴转化为不等式 (组)求解,此时需注意端点值能否取到.
直线的方程课件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解析:如图所示:
当直线l过B时设直线l的斜率为k1,
则k1=
3−0=-0−13, Nhomakorabea当直线l过A时设直线l的斜率为k2, 则k2=12−−01=1,
∴要使直线l与线段AB有公共点,则直线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3] ∪
1, + ∞ .
题后师说
(1)由直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求斜率的取值范围或由斜率的取值范围 求 π)上直的线单倾调斜性角求的解取,值这范里围特时别,要常注借意助,正正切切函函数数y=在ta[0n,x在π2)[∪0,(π2,π2)π∪)上(π2 , 并不是单调的.
课堂互动探究案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 公式.
2.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 式、两点式及一般式).
问题思考·夯实技能 【问题1】 直线的倾斜角越大,斜率越大对吗?
答案:不对.设直线的倾斜角为α,斜率为k.
【问题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给定直线l上一个定点P0(x0,y0)和斜率k,则 直线l上不同于该定点的任意一点P(x,y)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所满足 的关系式是什么?
公共点,则直线l斜率的取值范围为__[13_,___3_]_.
解析:∵P(-1,0),A(2,1),B(0, 3), ∴kPA=2−1−−01 =13,kPB=0−3−−01 = 3. 由图可知,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为[13 , 3].
【变式练习】 若本例(2)中“P(-1,0)”改为“P(1,0)”,其他 条件不变,则直线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3_]_∪__1_,__+__∞__.
题后师说
求直线方程的两种方法 (1)直接法:由题意确定出直线方程的适当形式. (2)待定系数法:先由直线满足的条件设出直线方程,方程中含有待 定的系数,再由题设条件求出待定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方程为 3x-2y=0,F1,F2 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
若|PF1|=3,则|PF2|等于( )
A.1 或 5
B.6
C.7
D.9
• [答案] C
[解析] 由渐近线方程 y=32x,且 b=3,得 a=2, 由双曲线的定义,得|PF2|-|PF1|=4, 又|PF1|=3,∴|PF2|=7.
3.(2009·江西文)设 F1 和 F2 为双曲线ax22-by22=1(a>0,b>0)
则P重→F1要=(-位置10-关x系0,(-如y0平),行P→F2、=(相1交0-、x0,三-点y0)共, 线、 三 角P→线等F1·)共P→,F2点=都等x0可2+)以和y02通数-1过量0=向关10量系9y02的(-如9运距=算0离,而、y02得=面81到积10,解、y0= 9 决10.
± 10 .
6.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y=±34x,则双曲线的离心率 为________.
[答案] 54或53
[解析] ∵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y=±34x,∴ba=34或ab =34.当ba=34时,c2-a2a2=196,∴e=ac=54;当ab=34时,c2-a2a2= 196,∴e=ac=53.
• 7.如图,已知圆A的方程为(x+3)2+y2 =4,定点C(3,0),求过定点C且和圆A外 切的动圆的圆心P的轨迹方程.
[解析] 依题意得|PA|-|PC|=2.又|PA|>|PC|,且|AC|= 6>2.由双曲线的定义,知点 P 的轨迹是以 A,C 为焦点的双 曲线的右支,故点 P 的轨迹方程为 x2-y82=1(x≥1).
• [例1] 已知动圆M与圆C1:(x+4)2+y2= 2外切,与圆C2:(x-4)2+y2=2内切, 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 2.主要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属于
• 知识梳理
• 1.双曲线的概念
• 我们把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绝离对之值差
的
等于常|F数1F(2|大于零且小于 )的点
集合叫做双曲焦线点,这两个定点叫双焦距曲线的
,两焦点间的距离叫 .
• 集合P={M|||FM1|-|MF2||=2a},|F1F2| =2c,a<其c 中a、c为常数且双曲a线>0,c>0:
• [分析] 设动圆M的半径为r,则|MC1|=r +r1,|MC2|=r-r2,则|MC1|-|MC2|=r1 +r2=定值,故可用双曲线定义求解轨迹 方程.
[解析] 如图,设动圆 M 的半径为 r,
5.(2010·天津卷)已知双曲线ax22-by22=1(a>0,b>0)的一
条渐近线方程是 y= 3x,它的一个焦点与抛物线 y2=16x 的
焦点相同,则双曲线的方程为__________. [答案] x42-1y22 =1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由抛物线 y2=16x 的焦点坐标为(4,0),得 c=4. 又由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y=± 3x 得ba= 3⇒b= 3 a, 又∵c2=a2+b2,解得 a=2,b=2 3.
4.设 F1,F2 分别是双曲线 x2-y92=1 的左、右焦点,
若点 P 在该双曲线上,且P→F1·P→F2=0,则 P 点的纵坐标为 )
9 10 A. 10
B.±9
10 10
C.-9
10 10
D.±3
10 10
• [答案] B
• [解析] 数学高考命题重视知识的相互渗 透,往往在知识点的交汇处设计试题.平 面向量作为代数和几何的纽带,素有“与 解析几何交汇,与立体几何联姻,与代数 牵手”之美称,它与解析几何一脉相承, 都设涉P(及x0,到y0数),和由题形意,可对知 于F1(-解析10,几0何),中F2(图10形,的0),
的两个焦点,若 F1,F2,P(0,2b)是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则 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3 A.2
B.2
5 C.2
D.3
• [答案] B
[解析] 考查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及双曲线离心率的求 法.
由题意可得 c=23 3b,即 c2=43b2, 又 b2=c2-a2,∴c2=43(c2-a2),解得 e=ac=2.
设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ax22-by22=1(a>0,b>0),所以其渐 近线方程为 y=±bax,因为点(4,-2)在渐近线上,所以ba=12, 根据 c2=a2+b2,可得c2-a2a2=14,解得 e2=54,e= 25,故选 D.
2.设 P 是双曲线ax22-y92=1 上一点,双曲线的一条渐近
• 考纲解读 • 1.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
程,知道它的简单几何性质.
• 2.了解双曲线的实际背景及双曲线的简单 应用.
• 3.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 考向预测 • 1.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离心率、渐
近线等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直线与双曲 线的位置关系有时也考查,但不作为重点.
F1 (-c,0),F2(c,0) F1 (0,-c,) F2(0,c)
|F1F2|= 2c
c2= a2+b2
|x|≥a,y∈R
|y|≥a,x∈R
关于 x轴、y轴 和 原点 对称
(-a,0),(a,0)
(0,-a),(0,a)
实轴长 2a ,虚轴3.基础三角形
• 如图,△AOB中,|OA|=a,b |AB|= , |OB|=c,tan∠AOB=,b△OF2D中, |F2D|= .
• (1)当 a=c时,P点的轨迹两条是射线 ;
• (2)当 a>c 时,P点不的存在轨迹是
;
• (3)当 时,P点
.
•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如下表 所示)
标准方程
性质
焦点 焦距 范围 对称性 顶点 轴
离心率
ax22-by22=1(a>0,b>0) ay22-bx22=1(a>0,b>0)
基础自测
1.(2010·新课标文)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x 轴上的双曲
线的一条渐近线经过点(4,-2),则它的离心率为( )
A. 6
B. 5
6 C. 2
5 D. 2
•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离心率的计 算,在解题时应首先考虑根据题意求得参数 a,b 的关系, 然后利用 c2=a2+b2 求得离心率,题目定位于简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