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古诗词

合集下载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个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有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善环境.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二、古诗词与地形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的山.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三、古诗词与水文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很多.如: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五.古诗词与月相1.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33句古诗词,让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33句古诗词,让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33句古诗词,让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可知道,在美妙而浩瀚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让我们一起读古诗,领略其中风光无限的美丽风景吧!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作者:李白《早发白帝城》“彩云间”描绘的是白帝城的地势之高。

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2.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敕勒歌》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敕勒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阳关”故址位于甘肃敦煌西南。

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自古是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杜甫《绝句》描写的是我国什么盆地?答案是四川盆地!西岭:成都西部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所以称为“千秋雪”。

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成都水路通长江,所以称为“万里船”。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原在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苏轼《题西林壁》庐山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见也不尽相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百态的庐山风貌。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杜甫《望岳》诗人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作者:王维《使至塞上》沙漠在我国西北地区。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作者:李白《将进酒》从天而降的黄河水,“天上”指巴颜喀拉山,“海”指渤海。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诗词中的地理中国

诗词中的地理中国

诗词中的地理中国
一、山水风光
1、九江东望秦塞西,洛神楼台花开时。

天汉三峡千重境,鸣王楼台水拍微。

2、金沙江水天色晚,九重洞庭日月新。

银汉澄清四海平,水光潋滟金沙春。

3、商河归去不见处,汉宫柳色见朝人。

南山碧云今古在,北道风物几时新?
4、张家界天姿特别,茂林秀披绿鬓风。

黄山高耸千仞内,叠翠峰顶万壑中。

5、大树底下古老陌,盘门青山雪容深。

苍山楼台钓翁游,回首归路三江阴。

二、古迹热土
1、西湖波涛来激浪,雁门关头多士兵。

洛阳古城若昔日,今朝城上几座堡?
2、故国东江漫漫游,庙前牡丹映秋风。

汉家荆山高万丈,沙中驿站彩旗飘。

3、青楼南望哪里可,千峰插空勾苍穹。

莲花池畔芙蓉娇,六合之地日初冷。

4、长安街上几棵松,峨眉峰前泉水通。

杨家洲头枕头沙,元-和年间新流放。

5、花院香雾春梦易,楼台月华夜深深。

洞庭湖岸风濛濛,桂林山水色正深。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

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

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

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

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

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

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哎呀,说起地理相关的古诗词,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百宝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黄河的冰、太行的雪,不就把那险峻的地势给描绘得活灵活现?你想想,那黄河上结的冰,得多厚多冷,才能把人的去路给挡住?而太行山的雪,又得下得多大,才能让人望而却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白帝城在那彩云之间,多美的画面呀!还有那千里江陵,一天就能抵达,这速度,不正体现了水流的湍急和路途的顺畅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广袤的沙漠像雪一样洁白,燕山的月亮弯得像钩子。

这大漠的辽阔、月光的清冷,难道不让你心生向往或者敬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上泰山的绝顶,俯瞰其他的山峰都变得渺小。

这种站在高处,征服一切的感觉,难道你不想体验一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弯弯曲曲,携带着万里的泥沙,一路波涛汹涌从天涯而来。

那气势,简直如同千军万马奔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从不同角度看,样子都不一样。

这不就像我们看人生,换个角度,风景就完全不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在晴天和雨天,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美。

这就像人的心情,有时阳光灿烂,有时又细雨迷蒙。

……这么多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它们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把大地的壮丽、山川的雄伟、水流的奔腾都展现在我们眼前。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欣赏、细细品味,从中学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吗?我觉得呀,这些古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地理、感受大自然魅力的重要窗口!。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和联系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和联系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以下是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此诗词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的“秦岭”和“蓝关”都位于中国的陕西省。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此句诗中的“黄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之一,“太行”指太行山,位于中国中部。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此句诗中的“沧海”泛指大海,“巫山”指重庆市巫山县的巫峡。

8.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宋岳飞《满江红》此句诗中的“贺兰山”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此句诗中的“岭南”指中国南方的岭山脉地区。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此句诗中的“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1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明徐霞客此句诗中的“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黄山”在中国安徽省黄山市。

有关地理的古诗词

有关地理的古诗词

有关地理的古诗词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句诗描绘了北国边塞的壮丽雪景,春风一夜之间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实际上是用梨花比喻雪花,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地理环境的特色。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这句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了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的雄伟景象,而“奔流到海不复回”则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地理特征。

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的“秦岭”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云横秦岭描绘了山势高耸、云雾缭绕的景象,体现了秦岭地区的地理特色。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这句诗通过描绘岭南地区荔枝的丰饶,间接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特点,即温暖湿润,适宜荔枝生长。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这句诗通过描述作者身处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寓意着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

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了黄河入海的壮丽场面,同时体现了地理的广阔与深远。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塞外大漠的辽阔和长河落日的壮美,体现了地理环境的苍茫与辽阔。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元·张养浩《潼关怀古》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潼关地区山势的险要和波涛的汹涌,展现了地理环境的独特魅力。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佚名《敕勒歌》这句诗描绘了北方草原的辽阔和牧草的丰茂,反映了草原地理环境的特色。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中国地理则是大自然赋予的鬼斧神工。

当这两者相遇,不仅会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也会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诗意情感。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地理相关的古诗词: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望庐山瀑布》 - 杨万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登岳阳楼》 - 杜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登高》 - 杜荀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古诗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中国地理景观的写实和抒怀,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深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也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

这种相遇,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沉浸在古人的诗意世界中,享受这份美好的礼物。

古诗词里的地理

古诗词里的地理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些知识是理解诗词含义和意境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说明了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反映了春雨对农业的重要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描绘了四川盆地夜晚多雨的气候特点。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描述了天山海拔高、气温低的气候特点。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描绘了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说明了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以上这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地理特点,是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资料。

最新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最新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一、与地理感性知识有关的古诗词归纳及解释(一)古诗词中的地名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它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二)古诗词中的地理演变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春天的到来。

春天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莺和燕子等动物开始出来活动。

这些迹象告诉我们季节已经演变到春季。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刚才天空还是月明星稀,天外还有七八个星,但到了山前却下起了雨。

(三)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此曲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曲中的“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望岳》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神奇的地理知识呢!就像李
白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在重庆奉节,江
陵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这可不就反映了长江的水流湍急嘛!还有“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随着海
拔升高,气温会降低,山下的花都谢了,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才开呢。

你想想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黄河
奔腾的气势和周围高耸的山脉,不就展现出了西北地区的壮丽景象嘛!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份就下雪,这要是
在南方简直不敢想象,这不就是北方和南方气候的巨大差异嘛!
古诗词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我们穿梭到古代的各个地方。

比如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沙漠之中,感受到那份辽阔与孤寂。

又好比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
蒙雨亦奇”,把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咱们的老祖宗可真是厉害呀,用这么美的诗句就把地理知识传递给
了我们。

这就好像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把打开地理知识大门的钥匙,
让我们能通过这些优美的诗句去探索、去发现。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真的是太丰富、太有趣啦!它们让我们在
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学到好多地理知识,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呀!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去挖掘这些古诗词背后的地理奥秘,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世界啦!。

地理中的古诗词、谚语

地理中的古诗词、谚语

地理中的古诗词、谚语南方地区区域诗句特征及成因四川盆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

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泛指我国的西南山地巴蜀地区的盆地地形。

夜间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故夜雨较多。

西南地区直到9月底10月初,西南季风仍然影响此地,同时由于云贵高原对于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季半年常常受到准静止锋影响,准静止锋滞留期间,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早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相应增加了西南山地的夜雨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川盆地西部山区的积雪冰川以及长江干支流的航运状况。

蜀犬吠日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

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开,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觉得奇怪,就要叫。

横断山区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二人对山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

仰望山接山,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

“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点。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地形影响下,气候和植被发生垂直变化江南地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由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的长江中下游的降雨,也就是梅雨的特点。

就像是梅雨发生的时间、地域、特点等。

(七年级下册的图册)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

长江流域,春季冷暖气团频频汇合形成锋面带来降水,夏季气团相对比较稳定,降水时间短云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描述了贵州高原崎岖不平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同时反映贵高原出了贵州地区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点。

贵州的位置加上地势的因素,深受准静止锋控制,阴天较多,多阴雨天气。

冬季时,由北方来的冷空气,受山脉和云贵高原的层层阻挡,势力微弱,它与来自青藏高原南侧的西南气流在昆明到贵阳之间相遇,形成昆明静止锋。

静止锋以东的贵阳,在锋面控制下,云雾笼罩,阴雨冷湿。

地理古诗词

地理古诗词

一、古诗与气候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唐.刘禹锡)------对流雨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地形雨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有可能是台风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

-------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含有地理知识的古诗

含有地理知识的古诗

以下是一些含有地理知识的古诗:
1.《登高》——杜甫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写的是登高远望的感受,描绘了黄河入海的壮丽场面。

2.《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浅紅。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江畔寻花的情景,其中提到的黄师塔是指今天的南京市中华门城墙。

3.《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滅。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江边钓鱼的情景,表现出江南地区冬季的冰雪景象。

4.《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杜甫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重峦。

千寻铁锁拦江浪,一片降旗出石头。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登上柳州城楼眺望风景的情景,描述了岷江河中的铁锁和江心石头,是一首典型的写景诗。

以上是一些含有地理知识的古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关地理的诗

有关地理的诗

有关地理的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有关地理的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有关地理的诗巴山夜雨涨秋池。

数家新住处,奔流到海不复回。

——沙漠景观遥望洞庭山水翠。

——落差大。

——自然条件恶劣,野茫茫。

——快行冷锋的影响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代通信技术的进展,生淮北为枳,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雨欲来风满楼,青草池塘到处蛙。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天苍苍。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大漠沙如雪,白银盘里一青螺,卷我屋上三重茅,何日复西归?离离原上草,水流急北风卷地白草折。

——水循环朝辞白帝彩云间。

——月相变化百川东到海。

——洞庭湖景观黄梅季节家家雨,胡天八月即飞雪,天际若比邻,然后到洛阳呢,燕山月似钩,易成云致雨溪云初起日沉阁。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山寺桃花始盛开,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惊涛拍岸,但看桑落洲,一杯春露冷如冰,巡天遥看一千河。

——地壳变动不是花中偏爱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月有阴晴圆缺。

——垂直地带性清明季节雨纷纷,一岁一枯荣。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四周向阳石榴红似火。

——准静止锋的影响谁挥鞭策驱四运。

——生物循环八月秋高风怒号。

——水循环莫问桑田事,路上行人欲断魂,千树万树梨花开。

——波浪的侵蚀作用君问归期未有期。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百里不贩樵。

——地域性橘生淮南为橘。

——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坐地日行八万里。

——冬季风的影响羌笛何须怨杨柳。

——梅雨天气落花不是无情物。

——通过水循环,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草原的景象窗含西岭千秋雪,此花开尽更无花,便下襄阳向洛阳?一骑红尘妃子笑,从前大江流——地壳变动黄河远上白云间,无人知是荔枝来。

——季节性人有悲欢离合,千里不贩籴,一种春风有两般,春风不度玉门关,化作春泥更护花。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使之成为现实即从巴峡穿巫峡,水能丰富海内存知己。

——在当时的条件下,背阴李子酸透心,卷起千堆雪。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地理解析:通过描绘九月初三夜晚的月相,反映出农历月初月亮的形状——弯如新月,同时诗人借景抒情,表现出季节气候变化和自然景色之美。

2.《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地理解析:诗中描绘了太阳沿着地平线落下、黄河汇入大海的壮观景象,同时也体现了地理空间的辽阔和高低起伏的地貌特点。

3.《蜀道难》(唐·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地理解析:描述了四川盆地周边险峻崎岖的地理特征,尤其是秦岭山脉对于交通线路的巨大阻碍。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地理解析:诗中提到的秋季大风,反映的是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由于大陆性气候和季风影响下产生的强对流天气现象。

5.《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地理解析:不仅描绘了黄河源头至下游流向的地理特征,还表达了河西走廊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春季湿润的东南季风难以到达的地理现象。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与地理有关得古诗词一、与地理感性知识有关得古诗词归纳及解释(一) 古诗词中得地名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它描绘得就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诗中得“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此句诗中得“天上”就是指巴颜喀拉山,“海”就是指渤海。

(二)古诗词中得地理演变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春天得到来。

春天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莺与燕子等动物开始出来活动。

这些迹象告诉我们季节已经演变到春季。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天气得变化:刚才天空还就是月明星稀,天外还有七八个星,但到了山前却下起了雨。

(三)古诗词中得地理景观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此曲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曲中得“枯滕老树”与“小桥流水”分别就是对西部干燥景观与江南湿润地区景观得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说明泰山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得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望岳》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

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

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

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

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

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

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刘禹锡《秋词》)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8、“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

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9、“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白居易《采地黄者》)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

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

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

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

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

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10、“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11、“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柳公权《应制联句》)该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1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

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

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

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13、“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

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

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

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

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1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15、“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

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

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

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

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

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

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16、“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

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17、“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

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

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

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

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18、“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毛泽东《沁园春?雪》)此诗表明我国北方河流冬季有结冰期。

北方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

结冰时,河水很少流动,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19、“夏日消融,江河横溢。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此诗表明,夏季冰雪融水,补给江河,使河流的水位上涨。

由此可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洪水期在夏季。

2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白居易《潮》)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潮汐成因及涨落规律的领悟。

当某海区正对月球或背向月球时就涨潮,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该海区随着地球自转,一天中有一次正对着月球,有一次背对着月球。

因此一天中有两次涨潮,据此计算,一个月有六十次涨潮,即“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2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边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此诗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五原”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长安即陕西省的西安市。

五原“河畔冰开”、“垂杨未挂丝”,而此时“长安花落”,这正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

同样,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北方)却十分寒冷。

2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以上两句既体现了生物循环的重要环节,又反映了土壤的本质属性。

落花等有机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即“化作春泥”),再被绿色植物吸收,更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即“更护花”)。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万物土中生”说明土壤能够生长植物,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万物土中灭”指各种动物植物遗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变成无机物,回到自然环境中去,保持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2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诗中描写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属沉积岩。

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因此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区常发育成喀斯特地貌。

24、“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此诗描绘了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从东到西的水分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25、“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

……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

”(张籍《塞下曲》)“胡风吹沙度陇飞”表现北方冬季风强劲,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沙尘暴灾害严重。

“陇头林木无北枝”表现生物对风向的指示作用(长时间地吹偏北风,使北面树枝受到损伤,南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天寒山路石断裂”说明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26、“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杜甫《佳人》)由此诗可看出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27、“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白居易《浪淘沙》)该诗将河流的侵蚀作用描写得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能表现出流水的沉积作用(“会交山海一时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