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14讲 种群和群落练习(含解析)
2020浙江高考生物二轮课后作业:第14讲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的变动受性比率的影响B.环境容纳量代表种群的最大密度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D.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解析:选B.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值时便下降,低于K值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不是最大密度。
2.下列各图分别表示某物种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密度将会变小的是( )解析:选D。
D选项中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少,生殖后期的个体数量最多,则意味着未来出生的个体数量少,死亡的个体数量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因此种群密度将会变小.3.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野生兔进行调查所调查区域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数据如下:捕获数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标记数初捕50282250重捕50321810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比率(♀/♂)约为3∶2B.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小D.重捕后导致野兔死亡,测算值与真实值之间会出现误差解析:选A。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约为(28+32)∶(22+18)=3∶2,A正确;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B错误;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大,C错误;重捕后导致野兔死亡,测算值与真实值之间会出现误差,D错误。
4.将野兔引入某岛屿,1~7年野兔种群的相对增长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7年中野兔种群的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B.第4年,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该岛屿上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第4年时野兔数量的两倍D.图中的数据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后得出解析:选B。
高中生物 专题十四 种群与群落学业水平考试(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生物试题
种群与群落[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a);(2)标志重捕法(a)。
2.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2)环境容纳量(a)。
3.群落:(1)群落的概念和结构(a);(2)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a);(3)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
种群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1)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可分为:③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④种群密度:是指某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坏、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或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标志重捕法(1)调查对象: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田鼠、鸟类、鱼类等。
(2)计算公式N (种群总个体数)=M ·n mM —标志个体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二、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1)指数增长①条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增长曲线为“J”形。
②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
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2)逻辑斯谛增长①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增长曲线为“S”形。
②特点: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 值上下波动。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中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C.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全部个体,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等生态因子,A错误;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不占A种群能量的10%~20%,B错误;E和F是不同物种,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以D种群为食物的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为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将越来越大直至发展到顶级生态群落,达到动态的平衡,所以A错误;总光合产量,将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大,植物种类的增多,数量的增大而使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所以B正确;在演变-过程中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则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其成正比,所以C错误;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则其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小,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生存斗争程度高,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时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减少量接近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C错误;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呈S型,D错误。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第14讲 种群和群落(讲义)原卷版
第14讲种群和群落考点01 种群及其动态★考向1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易错警示: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结构 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影响→变化趋势。
④性别比例 改变→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考向2 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温馨提示:K值确认:(1)K值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动,如图所示:(2)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环境遭到破坏后,K值会下降;当环境得到改善时,K 值会上升。
(3)K值不是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它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它会因种内竞争加剧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下去。
2、调查方法归纳(1)样方法(2)标记重捕法(3)抽样检测法1、(2023·广东)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
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2、(2023·山东)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3、(2023·天津)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结构D.性别比例4、(2023·浙江)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
年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种群和群落1.近年来,我省南京、苏州等城市的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年龄组成B.性别比例C.个体寿命D.迁入率与迁出率2.“单独二胎”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A.降低出生率B.调整年龄组成C.降低人口密度D.改变性别比例3.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A B C D7.郊外的荒山被开发成森林公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各种植物的数量呈“J”型增长B.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D.公园里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8.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现象,属于生物群落的()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初生演替D.次生演替Ⅰ真题演练1.研究种群的特征有助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濒危物种的保护,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物种丰富度D.出生率和死亡率2.森林中腿足强劲的鸟类一般在地表活动,而一些敏捷的飞行者在树冠层捕食昆虫。
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初生演替D.次生演替3.下列有关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B.“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D.“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4.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出森林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生演替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5.下列4个种群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A BC DⅡ模拟过关1.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者研究该地区藏羚羊的数量变化和繁殖情况,他们的研究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正确的是()A.人类的活动不能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无关C.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C.“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食物有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4.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t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甲所示曲线。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十四)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专题加强练 ( 十四 )种群和群落时间 :45 分钟一、选择题1.(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 图 1 是种群数目特色的观点图, 图 2 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以下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图 1 中的 c 是种群密度 , 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目B. 图 1 中的 a 和 b 分别是性别比率和年纪构成C.图 2 所示种群的年纪构成由稳固型变为增添型D.并不是所有的生物种群都拥有图 1 中的 a 特色答案 A分析图 1 中的 c 是种群密度 , 种群密度指的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A 项错误 ; 性别比率只影响出生率, 而年纪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故图 1 中的 a 和 b 分别是性别比率和年龄构成 ,B 项正确 ; 图 2 所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由0 变得愈来愈大, 则年纪构成由稳固型变为了增添型 ,C 项正确 ; 雌雄同体的生物, 如豌豆 , 其种群没有性别比率这一特色,D 项正确。
2.(2019山东济南调研)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目进行了多年的追踪检查, 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结果如下图( 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目, N t+ 1表示t +1 年的种群数目 ) 。
以下剖析正确的选项是()A. 甲种群在0~t3段的年纪构造为增添型B. 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目呈“ J”型增添C.乙种群在t 2时数目最少D.甲种群在t 3后数目相对稳固可能是生计条件获得了改良答案 B分析甲种群在0~t3段内 ,比值先小于1, 种群数目减小, 后又大于1, 种群数目增添, 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纪构造先是衰败型, 后是增添型 ,A 项错误 ; 乙种群在0~t1段 ,比值大于1, 且保持不变 ,种群数目呈“ J”型增添,B 项正确 ; 在t2时 , 乙种群的比值小于1, 种群数目减少 , 且在t2以后一直到 t 3都在减少,则乙种群在t 3时数目最少,C项错误;甲种群在 t 3后,比值大于1, 且保持不变 ,种群数目呈“ J”型增添, 而不是数目稳固,D 项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 种群和群落解析
11 种群和群落1.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生命系统中“种群”层次的是( )A.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布局B.在同一地段上呈镶嵌分布C.不同物种通过种间关系形成有机整体D.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底我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B.近年来,我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3.硅藻生长过程需要硅酸盐。
在相同条件下,星杆藻和针杆藻两种硅藻单独培养时的生长曲线和硅酸盐浓度变化情况如图Z111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图Z111A.单独培养时两种硅藻增长曲线均为“S”型B.两种硅藻种群的K值均受硅酸盐浓度影响C.两种硅藻种群密度通过定期取样调查获得D.星杆藻在两种硅藻混合培养时具有竞争优势4.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Z112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是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5.图Z113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Z113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6.研究人员调查1928~1977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Z114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Z114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B.灰鹭种群在1964年后呈“J”型增长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D.连续暖冬可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7.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
2021年高考生物真题汇编 专题14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2021年高考生物真题汇编专题14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xx新课标卷Ⅰ,4,6分)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复杂,B错误;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正确。
(xx新课标卷Ⅰ,31,10分)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答案】(1)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0+、1+、2+的个体总数为400,3+→8+的个体总数及9+及大于9+的个体总数均为400,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
推知该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答案】C【解析】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符合J型曲线,A正确; 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B正确; 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C错误; 15~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正确;答案是C。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名师】技巧点拨:对“λ”的理解Nt =N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A.B.C.D.【答案】B【解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解: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线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状况便属于此种情况.故选:B.【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答案】A【解析】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4.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高考生物大二轮冲刺精讲习题:第14讲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跟踪训练(十四)一、单选题1.(2019·福建省宁德市质检)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一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解析]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物种的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C错误;由于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是有限的,食性相同的鸟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种间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D正确。
[答案] C2.(2018·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卷)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解析]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处于增长状态,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项正确;乙表示该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呈“S”型增长的该家畜种群的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为K/2,B项错误;收获该家畜的最佳时间是超过K/2(如丙点),这样收获后,可使其种群数量降至K/2,以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可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C项正确;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K值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项正确。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种群的概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C.一个种群中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B【解析】鱼有多种,所以一个池塘中全部鱼是多个种群。
2.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答案】D【解析】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其生存机会最多;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其生存机会较少.而形体的大、小与是否适应环境、是否会被淘汰无关,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实质。
3.下面是调査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J”增长模型D.第19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A错误;在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B错误;“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与图中不符,C错误;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不变,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4.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答案】A【解析】略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答案】C【解析】解: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图不符合,故A错误;B、由图可以看出,a、b两种群刚开始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因为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但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故B错误;C、再分析a 种群整体的曲线较长,不难发现:a种群的增长呈“S”型,这是在有限环境中受自身种群密度制约的结果,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不为J型增长,故D错误.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名师】据图分析,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可以知道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2020年高考生物精选考点专项突破14:种群与群落(含答案解析)
专题14种群与群落(解析版)1.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B.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保持不变C.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D.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小【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种群增长速率,根据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推测该种群呈“S”型增长,T3时刻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5时刻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据分析可知,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不为0,说明种群数量都在增长,A正确;T5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若增加饵料的投放,则种群数量会增加,B错误;T3时草鱼的种群数量为K/2,T5时草鱼的种群数量为K,因此,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正确;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会使幼体逃脱,从而导致调查值偏小,D正确。
2.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图为小型犬浣熊种群相关曲线,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使用标志重捕法比较适宜B.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不断减小C.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D.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死亡率-出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a~b时期不断减小【答案】B【解析】据图示可知,横坐标为X,纵坐标为Y,a和c点对应的Y值为0,b点时,Y 的值最大。
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浣熊为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也可能高于第二营养级。
小型犬浣熊属于动物,活动范围较广,如果对其进行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使用标志重捕法比较适宜,A正确;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则浣熊呈“S”型增长,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 时期不断增加,只是增长速率变慢,B错误;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浣熊最低处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死亡率-出生率)的变化,则小型犬浣熊在a~b时期死亡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差值不断增大,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不断减小,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的变动受性比率的影响B.环境容纳量代表种群的最大密度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D.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解析:选B。
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值时便下降,低于K值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不是最大密度。
2.下列各图分别表示某物种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密度将会变小的是( )解析:选D。
D选项中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少,生殖后期的个体数量最多,则意味着未来出生的个体数量少,死亡的个体数量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因此种群密度将会变小。
3.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野生兔进行调查所调查区域面积为 2 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数据如下:捕获数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标记数初捕50 28 22 50重捕50 32 18 10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比率(♀/♂)约为3∶2B.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小D.重捕后导致野兔死亡,测算值与真实值之间会出现误差解析:选A。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约为(28+32)∶(22+18)=3∶2,A正确;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B错误;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大,C错误;重捕后导致野兔死亡,测算值与真实值之间会出现误差,D错误。
4.将野兔引入某岛屿,1~7年野兔种群的相对增长速率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7年中野兔种群的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B.第4年,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该岛屿上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第4年时野兔数量的两倍D.图中的数据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后得出解析:选B。
据图分析,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到0,说明这7年中野兔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即逻辑斯谛增长,A正确;第4年开始,种群的增长速率降低,但是数量仍然在增加,B错误;第4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处于K/2,则K值为第4年时的两倍,C 正确;野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D正确。
5.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选C。
A项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K时种群密度最大,若进行捕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B.湖岸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D.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关键区别是速度的快慢解析:选D。
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关键区别是起点不同,是不是有植被存在。
7.下列关于群落和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群落中种群密度呈正相关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其演替的终点为顶极群落状态C.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群落演替总是向生物多样性增加的方向进行解析:选C。
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与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A错误;群落演替的终点大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B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正确;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演替才会向着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增加、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D错误。
8.右图中实线表示某地的一种鸟类,其当年的种群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间的关系,虚线 P 代表N t+1=N t。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鸟的领域行为不会改变该种群环境容纳量B.种群数量仅大于或等于 C 时,才可能保持在 C 值附近C.与 B 点比,A 点的增长速率更大D.与 B 点比,A 点的增长率更大解析:选B。
鸟的领域行为不会改变该种群环境容纳量,A正确;种群数量小于 C 时,也可能保持在 C 值附近,B错误;与 B 点比,A 点为K/2,增长速率更大,C正确;与 B 点比,A 点的增长率更大,D正确。
9.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高解析:选C。
顶极群落若受到强烈的干扰,其群落可能发生改变;由于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营养结构复杂,故其自我调节能力较高。
10.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并整理如表所示。
研究表明,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生殖期),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生殖后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0+1+2+3+4+5+6+7+8+≥9个体数92 187 58 55 57 52 60 74 85 112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C.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解析:选A。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的比例,A错误。
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三种类型;分析题意,该鱼在2+时进入生殖期,7+时进入生殖后期,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3个年龄期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58+55+57+52+60)∶(74+85+112)≈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可通过年龄结构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
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由于天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制约,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D正确。
11.下列关于原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选D。
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度较大,A项错误。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项错误。
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C项错误。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
12.(2019·宁波十校联考)猞猁以雪兔为食,下图为1850~1940年的90年间,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猞猁捕食雪兔后体内生产的有机物属于次级生产量,可用于猞猁的生长、繁殖B.雪兔的数量在90年间围绕K值波动,K值的大小与雪兔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C.猞猁的数量波动与负反馈调节有关,该调节在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中起主要作用D.以1 000只新生雪兔为样本记录死亡年龄,绘制出年龄与死亡数关系的曲线为存活曲线解析:选C。
猞猁捕食雪兔后体内生产的有机物属于同化量,可用于猞猁的生长、繁殖,A错误;雪兔的数量在90年间围绕K值波动,K值的大小与雪兔的生存环境有关,B错误;猞猁的数量波动与负反馈调节有关,该调节在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中起主要作用,C正确;存活曲线是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制成一条曲线图,故以 1 000只新生雪兔为样本记录死亡年龄,绘制出年龄与死亡数关系的曲线不是存活曲线,D错误。
二、非选择题13.科学家在新西兰某无鼠的小型岛屿投放某种家鼠以研究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如表所示:________形,2月鼠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型,在5月到7月小岛所能维持的鼠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_。
(2)研究过程中发现,家鼠会以岛上某种海鸟的幼鸟及这种海鸟的食物为食,导致这种海鸟数量大量减少,据此分析家鼠与这种海鸟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家鼠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从表格数据可知1~2月家鼠数量增加缓慢,3~4月快速增加,6月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整体呈“S”形增长曲线;与2月相比,3月鼠的数量增加,故2月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5~7月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此时小岛所能维持的鼠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2)据题目信息可知家鼠会捕食某种海鸟的幼鸟,而且会吃该海鸟的食物,所以两种生物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
答案:(1)标志重捕法“S”增长环境容纳量(2)捕食和竞争14.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 133 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 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表所示(单位:株)。
(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群落的________结构,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环境因素)有关。
(3)调查该样地锥栗种群数量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4)据表估算该样地2005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
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