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监测、报告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全面管理、科学防控、依法治理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新生儿病房的医疗安全。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院应当成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负责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监测、报告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应当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科,负责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
第六条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应当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感染管理人员,负责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
第三章预防与控制第七条新生儿病房应当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新生儿病房应当加强环境卫生学监测,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防止感染源传播。
第九条新生儿病房应当加强医疗设备、器械的消毒、灭菌和隔离管理,确保医疗设备、器械的安全使用。
第十条新生儿病房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第四章监测与报告第十一条新生儿病房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
第十二条新生儿病房应当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确保医院感染的控制和治疗。
第十三条新生儿病房应当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登记、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第五章考核与奖惩第十四条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应当对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第十五条对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六条对违反本制度,导致医院感染发生或者扩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儿科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

儿科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1.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无陪护,监护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2.环境要清洁,空气新鲜、无异味,根据季节温度不同,定时开窗通风,净化空气。
室内温度在24°C~26C,湿度50%~60%,空气、物体表面应达医院环境II类环境标准。
人机共存的消毒机定时开机消毒,做好记录。
3.落实手卫生,病室内设置非手触式洗手设施、洗手图,配备清洁剂、干手物品,床旁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4.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戴帽子、更衣、换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5.设置隔离室,用于收治特殊感染患儿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儿。
6.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7.蓝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洁消毒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更换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8.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浴巾、浴垫等。
9.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等由专门人员负责清洗消毒处理专人专用。
10.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11.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
使用一次性诊疗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不得交叉使用。
12.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实施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13.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暖箱内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留存监测资料。
14.医疗垃圾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新生儿病房是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感染预防措施、感染监测与报告、感染控制措施等。
二、感染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必须进行手卫生,包括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手消毒剂。
同时,要定期进行手卫生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和技能水平。
2. 定期消毒和清洁:对新生儿病房内的设备、器械、床铺等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
3. 隔离措施:针对有感染风险的新生儿,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呼吸道隔离等,以防止感染的传播。
4. 感染预防教育:定期开展感染预防教育活动,向家属和医护人员传授感染预防知识,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三、感染监测与报告1. 感染监测指标:建立新生儿病房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
监测指标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更新和调整。
2. 感染报告与分析:发现感染病例后,医务人员应及时向感染控制科进行报告,并进行详细的感染病例分析,找出感染原因和传播途径,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感染控制措施1. 感染控制委员会:成立新生儿病房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
委员会由感染控制科主任、新生儿科主任、感染控制护士等组成。
2. 感染控制培训: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培训课程,包括感染控制基础知识、感染控制操作规范等,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能力。
3. 感染控制手册:编制新生儿病房感染控制手册,详细介绍感染控制的各项措施和操作规范,供医护人员参考和执行。
4. 感染控制评估:定期进行感染控制评估,包括设备消毒、手卫生、隔离措施等方面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五、总结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是确保新生儿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医源性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各种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新生儿病房来说,医院感染的危害更加明显,因此需要特别重视和加强管理。
二、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1.人员管理制度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新生儿病房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防控知识的学习,手卫生、穿戴防护用品等操作规范的讲解。
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价。
2.感染监测和上报制度新生儿病房应设立感染监测和上报系统,及时掌握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状况。
每天定时检查病房环境和患儿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还应定期对患儿进行感染相关指标的检测,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3.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制度新生儿病房的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非常重要,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医院应建立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规范,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洁卫生。
同时,还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定期的检修,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
4.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的环境卫生管理要做到精细化。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病房空气的流通和清新。
注意病房内的垃圾处理,定时清理和更换垃圾桶,并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
另外,要加强对病房隔离区的管理,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儿进行隔离观察,防止感染的扩散。
5.父母亲和访客的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应制定相关的父母亲和访客的管理制度,确保他们的行为不会给患儿带来感染风险。
在病房内应设置洗手设施,并要求父母亲和访客在进入病房之前进行手卫生,并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严禁患儿接触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并对父母亲和访客的行为进行监控和指导。
三、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评价实施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一、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二、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三、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
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四、新生儿病室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五、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六、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七、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八、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全面管理、科学规范、合理使用、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落实。
二、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应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感染管理工作。
感染管理科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指导、监督和评价感染管理工作。
第六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第七条感染管理科和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组织感染管理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三、环境管理第八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保持环境清洁、通风良好,各项设施应符合感染控制要求。
第九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布局应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应有明显的标志。
第十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墙壁、天花板、地面应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第十一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和器材,确保消毒工作的落实。
四、医疗质量管理第十二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活动的安全。
第十三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第十四条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所有物品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
第十五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第十六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包装、运输和处置。
五、人员管理第十七条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应接受感染管理培训,掌握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人员管理1.工作人员入室须更换室内专用的衣裤、鞋,戴口罩、帽子,并用肥皂液洗手,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2.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科室负责人允许不得随意进入,严格控制室内人数,限制不必要的探视,确需探视时,护士将患儿推出病房,家属隔窗探视。
3.工作人员凡患有传染性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非特异性发热疾病、胃肠炎或皮肤感染应调离新生儿室,防止交叉感染。
4.工作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前后严格洗手,并用消毒液消毒双手。
(二)消毒隔离1.新生儿病房包括新生儿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病房、配奶间、沐浴间、治疗室应布局合理,分别设置。
2.新生儿病房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
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前应先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然后更换新生儿病房专用衣裤及鞋。
3.每张床占地面积很多于3平方米,床间距很多于90厘米。
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很多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4.发现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阮病毒、多重耐药菌株等)或沾染病的新生儿,要按沾染病的有关划定施行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步伐,同类病人可相对集中。
所用物品必需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织使用,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5.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
在接触每个新生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调离新生儿室,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6.新生儿病室温度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50%~60%,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7.桌面、床、输液架、治疗车,每天用500㎎/L含氯消毒液擦拭,抹布专用,每日清洁拖地2次,拖把专室专用,如疑似污染用500㎎/L含氯消毒液擦拭。
每周彻底擦墙、刷地。
8.每日各项操作先由早产儿开始,隔离患儿最后接受治疗。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应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新生儿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感染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通过规范新生儿感染管理流程,降低医院内感染率,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接触新生儿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实习生、清洁工等,以及新生儿病房的所有区域。
三、管理原则1.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所有接触新生儿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每次接触前后进行手部消毒。
2. 使用无菌操作技术,确保所有医疗操作都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 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消毒与维护,防止交叉感染。
4. 对新生儿病房进行定期的环境清洁与消毒,保持空气流通。
5. 加强对新生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四、具体措施1. 工作人员管理- 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感控意识和技能。
- 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立即停止其工作,直至病情痊愈。
- 工作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并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2. 新生儿病房管理- 新生儿病房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识,限制无关人员进入。
- 病房内应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并提供流动水和无菌洗手液。
- 定期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的护理操作应在指定的无菌区域内进行。
- 对于早产儿或有特殊感染风险的新生儿,应采取隔离措施。
- 新生儿的衣物、尿布等物品应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处理。
4. 家属教育- 向新生儿家属提供感染预防的宣传资料,教育他们正确的手卫生方法。
- 指导家属在探视时遵守医院的感染控制规定,如穿戴专用服装、鞋套等。
五、监督与评价1. 建立感染控制小组,负责监督本制度的执行情况。
2. 定期对新生儿病房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3. 对感染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感染管理制度。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如有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冲突之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儿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新生儿科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科学防控的原则,实行全面、全过程、全员管理。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第五条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
第六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第七条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操作和重点人群的安全风险管理。
第三章制度建设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三)医院感染监测、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四)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五)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制度;(六)医院感染管理的考核和评价制度。
第四章预防与控制第九条新生儿科应当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建立新生儿探视制度、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引言概述: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是指医院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彻底发育,容易感染病原体,因此医院需要建立严格的院感制度,以确保新生儿在医院得到安全的护理和治疗。
一、院感制度的标准化管理1.1 制定院感制度的目的和原则:医院应当根据新生儿的特殊情况,制定专门的院感制度,明确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预防院内感染,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制度的原则包括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改进性。
1.2 制度的内容和范围:院感制度应包括新生儿病房的清洁消毒、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新生儿的隔离管理、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等方面的规定。
制度的范围应涵盖整个医院内与新生儿相关的各个环节。
1.3 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医院应当建立院感制度的执行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定期进行院感制度的评估和监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
二、新生儿病房的环境管理2.1 病房的清洁消毒:新生儿病房应当保持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特殊是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和空气质量应得到重点关注。
2.2 空气质量的监测:医院应当定期对新生儿病房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确保空气清新,避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2.3 病房的隔离管理:对于有传染病史或者症状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避免感染传播给其他新生儿。
三、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管理3.1 手部消毒的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应当进行手部消毒,采取正确的手部消毒方法和频率,避免细菌通过手部传播给新生儿。
3.2 手套的使用:在接触新生儿时,医护人员应当佩戴干净的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新生儿皮肤,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3 定期培训和考核:医院应当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院感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院感意识和手卫生管理水平。
四、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4.1 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医院应当建立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流程和标准操作规范,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度和消毒效果。
4.2 医疗器械的灭菌保证:对于需要高温灭菌的医疗器械,医院应当建立灭菌设备和过程的监测机制,保证医疗器械的灭菌效果。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一、人员管理(一)工作人员入室前换专用工作服、换鞋、洗手或手消毒。
非本室人员不得随便进入,每次进入新生儿病房的外来工作人员不能超过5人。
(二)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工作人员患有呼吸道感染、肠炎、痢疾、肝炎或皮肤感染应调离新生儿病房,防止交叉感染。
(三)工作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前后洗手,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二、环境与物品消毒要求(一)坚持每日清洁制度,定时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室内空气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3次,每次2小时。
(二)地面每日湿拖2次,先用500g/L含氯消毒剂拖地,再用清水拖地,遇有污染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三)保持桌面、窗台、婴儿床、监护仪等仪器设备表面的清洁,每日擦拭,必要时进行消毒。
(四)体温计套头一人一用,每日用洁力佳擦拭,一人一用。
(五)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有效期为7天,如超过效期后应更换新氧气湿化瓶,暖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用注射用水。
(六)连续使用的新生儿暖箱内表面每日用清水清洁,患儿出院后或连续住院7天后应对暖箱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并做好登记。
(七)哺乳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专人专用(传染病患儿),用后煮沸消毒。
隔离新生儿用具专用,单独消毒。
(八)配奶间进行干湿分区,消毒后的奶具放入消毒柜储存,连续24小时未使用应重新煮沸30分钟消毒。
(九)新生儿用浴巾、浴垫、治疗用具等,一人一用一消毒。
(十)空调过滤网每月清洗一次,空气消毒机过滤网每月周清洗一次并有记录。
三、病人管理(一)根据患儿疾病合理安排病室,一病室收治早产儿及病情危重的患儿,二病室收治病情相对平稳的患儿,三病室收治感染性疾病患儿,感染性疾病患儿予以床边隔离,必要时置隔离病室。
(二)对特殊感染(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朊毒)或高度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患儿,应严密隔离,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新生儿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新生儿病房(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普通病房等)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三条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实行全面管理、科学防控、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一)成立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二)设立新生儿感染管理科,负责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具体工作。
(三)新生儿病房设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二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五条新生儿病房建筑设计、工作流程和设施布局应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第六条新生儿病房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工作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后应进行手卫生处理。
第七条新生儿病房应加强空气质量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第八条新生儿病房应加强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工作,定期对病床、床栏、监护设备等物体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
第九条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医疗用品管理,实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非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应进行清洁与消毒处理。
第十条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对呼吸机、监护设备等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清洁、消毒与维护。
第十一条新生儿病房应加强新生儿用品管理,实行一婴一用制度,避免交叉使用。
第十二条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工作人员管理,定期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感染防控能力。
第十三条新生儿病房应加强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分析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
第十四条新生儿病房应加强感染暴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确保新生儿医疗安全。
第三章感染管理责任第十五条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对全院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价。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引言概述: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是指医院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新生儿因为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医院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院感制度,以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新生儿病房的环境卫生管理1.1 定期消毒:医院应定期对新生儿病房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床铺、地面、墙壁等。
消毒应使用符合标准的消毒剂,确保有效杀灭病原体。
1.2 空气净化:医院应安装空气净化设备,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新和无菌。
定期更换过滤器,确保空气质量符合标准。
1.3 垃圾处理:医院应建立规范的垃圾分类和处理制度,确保垃圾不会对新生儿病房环境造成污染。
二、医护人员的个人卫生管理2.1 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应进行手部消毒,避免将细菌带入病房。
医院应提供洗手液和消毒剂,并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2.2 佩戴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院应提供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2.3 健康监测:医院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体检,确保身体健康。
如有感染性疾病,应暂停其在新生儿病房的工作,以免传染给新生儿。
三、新生儿的个人卫生管理3.1 母婴分离:医院应将新生儿与其他患者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新生儿的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洗手和佩戴防护用品的规定。
3.2 婴儿护理:医院应培训护理人员正确的婴儿护理技巧,包括洗澡、更换尿布等。
同时,医院应提供洗浴用品和尿布等物品,确保婴儿的个人卫生。
3.3 母乳喂养:医院应鼓励母亲进行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含有丰富的抗体,可以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四、访客管理4.1 限制访客人数:医院应限制新生儿病房的访客人数,避免人员过多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
访客应佩戴口罩、勤洗手,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4.2 访客登记:医院应对访客进行登记,了解其身体状况和接触史,确保访客健康。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新生儿病房是医院内最脆弱的患者群体之一,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本医院特制定了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以确保病房环境的清洁和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管理,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满意度。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
四、责任与义务1.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感染管理政策和监督执行情况。
2. 新生儿病房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并监督病房内的感染管理工作。
3. 医务人员应遵守本制度的规定,严格执行感染管理措施。
4. 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确保病房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五、感染管理措施1. 病房环境管理a. 定期进行病房的清洁和消毒,确保病房内的空气和物品的卫生。
b. 保持室内通风,控制湿度,避免病房内的细菌滋生。
c. 定期检查和维护空调、洗手间等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d. 病房内禁止吸烟,避免二手烟对新生儿的危害。
2. 医务人员操作规范a. 医务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了解感染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b. 医务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应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c. 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医疗器械和药品的无菌状态。
d.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确保自身健康,避免成为感染源。
3. 感染监测与报告a.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新生儿病房内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b. 发现感染病例时,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治疗。
c. 建立感染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制度,确保感染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家属教育和参与a. 医务人员应向新生儿家属提供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b. 鼓励家属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提高感染管理的效果。
六、培训与评估1.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感染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新生儿病房是医院中一个特殊的部门,负责接收和治疗出生不久的婴儿。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彻底发育,他们更容易感染病原体,因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目的和范围1. 目的:确保新生儿病房的环境清洁、无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治疗效果。
2. 范围:适合于所有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和清洁人员。
三、责任和义务1. 医务人员:a. 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执行手卫生程序,包括洗手、戴手套和使用消毒剂等。
b. 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c. 定期参加感染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感染管理意识和技能。
d. 及时报告和记录新生儿病房感染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护理人员:a.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特殊是在接触新生儿之前和之后。
b. 每日对新生儿进行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并记录在案。
c. 定期对新生儿进行皮肤清洁和更换床单、衣物等,保持环境清洁。
d. 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e. 及时报告和记录新生儿病房感染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清洁人员:a. 定期对新生儿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特殊是高风险区域。
b. 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消毒剂,并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操作。
c. 定期对清洁工具和设备进行消毒和更换。
四、感染控制措施1. 手卫生:a. 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应在以下情况下进行手卫生:i. 接触新生儿之前和之后;ii. 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或者污染的物品后;iii. 手部明显脏污时。
b. 手卫生程序包括洗手和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
2. 医疗器械使用和处理:a. 新生儿病房应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b. 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按规定进行处理,如分类、清洗、消毒等。
3. 环境清洁和消毒:a. 新生儿病房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特殊是高风险区域,如手术室、孵化箱等。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感染管理制度1.目的:规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
特制定《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感染管理制度》。
2.参考文件:2.1《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123号2.2《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232.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192.4《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3.名词定义:3.1新生儿:指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的婴儿。
3.2新生儿监护室: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新生儿患儿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机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儿,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3器械相关感染:患者在使用后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血管插管等)48小时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
4.内容:4.1NICU建筑布局应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设早产儿病室、足月儿病室和感染患儿隔离病室,分别收治相应患儿;抢救单元≥6m²,其他床位≥3m²;床间距应≥1.0m。
4.2减少不必要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确需入室,应做好手卫生,避免不必要的室内环境表面接触。
4.2.1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应更换(室内)工作服;工作人员患有传播风险的感染病时,应暂时离岗,待隔离期结束后再返岗;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考虑开展医务人员相关病原体携带的筛查。
4.2.2医务人员在诊疗与护理操作时,应按照“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原则进行。
4.3患儿的安置与隔离4.3.1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时,应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额外预防措施,并做好隔离标识。
4.3.2采取隔离措施的患儿尽量单间安置;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儿,或患有感染性腹泻的患儿,实施分组护理或专人护理;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关键的医疗环境,需要严格的感染管理制度来保护新生儿免受感染的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五个部份,包括感染预防、消毒与清洁、医护人员培训、病房空气质量管理和感染监测与报告。
一、感染预防:1.1 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医护人员应时常洗手,特殊是在接触新生儿先后,使用合适的洗手液或者消毒剂,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1.2 新生儿父母的教育:医院应向新生儿父母提供关于感染预防的教育,包括正确的喂养和护理方法,以及避免带有传染性的疾病接触。
1.3 隔离措施: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应实施隔离措施,避免感染传播给其他新生儿。
二、消毒与清洁:2.1 定期消毒:医院应定期对病房内的器械、设备和表面进行彻底的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剂,确保无菌环境。
2.2 床上用品的清洁:床单、毛巾等床上用品应定期更换和清洗,确保干净卫生。
2.3 病房的清洁:病房应定期进行清洁,包括地面、墙壁和其他表面的清洁,以及垃圾的及时清理和处理。
三、医护人员培训:3.1 感染控制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培训,包括手卫生、消毒和清洁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
3.2 感染病例的报告和处理:医护人员应接受感染病例的报告和处理培训,学习如何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感染病例,以减少感染的传播。
3.3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医护人员应接受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培训,包括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确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四、病房空气质量管理:4.1 空气消毒:医院应定期对病房进行空气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设备和方法,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
4.2 通风管理:医院应保证病房的通风良好,避免空气污染和积聚。
4.3 空气质量监测:医院应定期对病房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五、感染监测与报告:5.1 感染监测: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新生儿病房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和感染原因等。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一、背景介绍新生儿院感制度是指医院为了保障新生儿在医院内的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周内,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彻底发育,容易受到感染的风险较高。
因此,医院需要建立一套全面且严格的院感制度,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与健康。
二、院感制度的目的1. 保护新生儿免受院内感染的侵害,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 提高医务人员和家属对院感防控的重视程度,增强其防护意识。
3. 优化医院的管理流程,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口碑。
三、院感制度的内容1. 医务人员的防护要求:a. 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接受院感防控培训,并定期进行复习。
b. 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c.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健康体检,确保自身身体健康。
d.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手卫生和穿脱防护服等培训,确保正确操作。
e. 医务人员应遵守院内感染防控的相关规定,如洗手制度、消毒制度等。
2. 家属和访客的防护要求:a. 家属和访客进入新生儿病房前需进行手部消毒,并佩戴口罩。
b. 家属和访客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不得进入新生儿病房。
c. 家属和访客需遵守医院的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限制。
3. 新生儿病房的清洁与消毒:a. 新生儿病房每日进行定期清洁,保持室内环境整洁。
b. 所有器械和设备在使用先后必须进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c. 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4. 医疗废物的处理:a. 医疗废物必须按照规定分类,分别投放到相应的容器中。
b. 医疗废物容器应定期更换,确保废物不会滋生细菌或者致病物。
5. 院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a. 医院建立院感事件报告制度,对院内感染事件进行及时上报。
b. 对院感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院感制度的执行与监督1. 医院应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对院感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2. 定期组织院感防控培训和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和家属的防护意识。
儿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儿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一、前言儿科病房是医院中专门为儿童提供诊断、治疗服务的特殊医疗机构。
由于儿童免疫力较弱,感染风险较高,因此儿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儿童在医疗过程中免受感染的侵害,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儿的安全,我们特制定了本儿科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以规范儿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儿科病房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以及与儿科病房相关的其他工作人员。
三、感染风险评估1. 对入院患儿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基本情况确定感染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感染防控措施;2. 定期对儿科病房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感染源。
四、感染控制措施1.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洗手、戴口罩、穿手套等;2. 患儿隔离:对感染性疾病的患儿进行严格隔离,避免交叉感染;3. 医疗器械消毒: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无菌;4. 空气消毒:对儿科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5. 定期清洁:对儿科病房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清洁;6. 医护人员健康检查: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
五、感染事件处置1. 对发生感染事件的患儿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并对接触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进行健康监测;2. 对感染事件进行追踪调查,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六、教育培训1. 对儿科病房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进行感染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管理意识和技能;2. 定期组织感染管理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会议,及时更新感染管理知识,提高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七、监督和评估1. 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部门,对儿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2. 定期对儿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八、改进措施每年对儿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制度进行评审,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儿科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一、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二、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三、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
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四、新生儿病室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
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五、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六、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
七、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八、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
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九、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
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十、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院感科 2014年11月25日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布局流程管理1.应设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沐浴间、配奶间、奶具清洗问(区)、治疗室及处置室等。
各室分开设置,洁污分开,各类物品消毒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2.新生儿病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二、人员管理1.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人员凡有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皮肤化脓性疾等暂停与新生儿接触。
严格限制进入新生儿病房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须更换清洁、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
诊疗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
禁止未穿工作服随意进入新生儿病室。
2.探视人员管理:新生儿室不设陪护、谢绝探视。
确因病情特殊需要家属进入探视者应严格按要求更衣、戴口罩、换专用鞋并洗手后方可进入。
患流行性感冒或皮肤化脓性疾病者谢绝探视。
三、环境管理1.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足月新生儿22-26℃,早产儿24-28℃),湿度保持在55%-65%。
2.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定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每天检查消毒器的运行状况,定期对消毒器进行清洁、维护并记录。
3.桌面等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每日擦拭,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洁水擦拭干净。
4.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保持清洁无尘。
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所有墙面、角落及天花板至少每月清扫1次,保持清洁无尘。
5.新生儿室应尽可能减少物品摆放,物品的摆放按照无菌、清洁、污染有序分开。
四、手卫生管理1.新生儿病房入口处、病室、治疗室、配奶间、沐浴间、处置室等应配置专用的洗手设施或快速手消毒剂。
2.凡进入新生儿病房及进行各种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五、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管理1.凡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一人用后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更换,污染后随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终末消毒。
六、各项诊疗护理操作管理1.医务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
2.每日医生查房应先查新生儿室患儿再查普通患儿。
3.每日各项操作应先由早产婴开始,隔离患儿最后接受诊疗。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戴手套,操作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4.传染性疾病新生儿应尽快转分院治疗院,特殊感染的新生儿应收住隔离室,与正常新生儿隔离,病室或床边应悬挂隔离标识,物品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七、配奶与沐浴管理1.配奶间、奶具清洗间分开设置,保持环境清洁;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压灭菌;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洁。
2.应保持沐浴间清洁。
沐浴水温控制在38-41℃,防止烫伤。
3.沐浴用品,如沐浴液、洗发液和爽身粉等,取用时应采用非接触式。
4.新生儿使用的眼药水、药膏均一婴一用。
5.与早产儿和体重<1000g的新生儿和须保护性隔离的新生儿皮肤接触的毛衫、被套等布类应清洗、灭菌后方可使用,普通新生儿被服类高温清洗。
八、医院感染的监测按要求对新生室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环境卫生学监测。
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如存在严重暴发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1.新生儿病房应相对独立,内设重症监护病房、普通病房、早产儿病房、隔离病房、配奶室、治疗室等,布局合理,各区域划分明确,严格管理。
2. 新生儿病房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 1M。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 6 平方米。
3.新生儿病房入口处应设有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
4.非本室工作人员及家属不得入内。
本室物品不得外借,非本室物品不得随意带入。
患呼吸道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等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得接触新生儿。
5.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在 22~24℃之间,相对湿度为 55~65%。
配备空气消毒设施,每日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6.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接触每一位新生儿和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任何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应戴手套,避免血液及分泌物污染环境。
7.为新生儿进行各种穿刺和其他侵入性操作时,应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常规。
8.新生儿治疗、护理用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使用。
9.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及暖箱,应每日更换湿化液(无菌水),湿化器、暖箱等必须每日清洁或消毒,每周及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过滤网每月更换。
10.配奶器具必须保持无菌,配乳时应规范操作,避免污染,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
11.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各种仪器表面、门把手、床头桌等,每日湿擦式清洁不少于1次,受到污染时立即擦拭,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12.地面每日湿式清洁2次,受到污染时立即清洁;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13、对于极低体重儿,早产儿应做好保护性隔离措施。
14、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放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
患有感染性疾病或疑似患儿,应遵循相关隔离原则,安置在隔离病房,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隔离标记明确,专人护理,所用物品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出院、转出或死亡后,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高危新生儿保护性隔离制度1.对高危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和危重新生儿)实施保护性隔离措施,有条件的实施单间隔离,应与感染患儿分开安置。
2.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前应戴帽子、口罩、专用工作服或隔离衣。
3.接触病人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4.保持环境清洁整齐,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湿式清洁;室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等均应每日清洁消毒。
5.接触患儿的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
6.如患儿需外出检查,应尽量缩短患儿在外逗留时间,最大可能行床边检查。
7.凡患呼吸道疾病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均应避免接触病人。
8.谢绝床边探视,确需探视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一、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根据《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当新生儿病室出现此类事件时,医院应紧急启动此预案。
(一)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1、感染控制管理科接报出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应迅速报告主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2、在主管院长指挥下,经医务科、护理部、感染控制管理科联合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后,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3、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管理法》有关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4、出现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应采取以下感染控制措施(1)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医务科、感染控制管理科开展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保证,使感染控制有序、高效率的开展,将受感染人群缩小到最低范围。
(2)新生儿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落实感染控制措施。
(3)检验科负责各种病原学的检测。
(4)感染控制管理科进行流行病调查步骤 A:证实为医院感染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
B: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隔离病人,积极治疗。
对科室的用物、场地进行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
必要时,暂时关闭病房,停止接受新病人。
C:积极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