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眼 中国古代文人缘何好骑驴
骑驴吟诗
骑驴吟诗作者:刘绍义来源:《醒狮国学》2018年第11期有人会说了,骑驴当然吟诗,不然还能骑驴打仗!有句俗语说得好:“骑着毛驴看唱书——走着瞧”。
骑驴打仗不行,骑马看书也不行,至于骑驴吟诗,肯定自有一番情趣了。
据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记载,有人问郑綮,“相国近有新诗否?”郑綮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看样子,郑綮的不少诗都是在驴背上构思写成的。
可是郑綮并非第一个在驴背上吟诗的诗人,按照张岱《夜航船》中的说法,第一个在驴背上吟诗的诗人是孟浩然,“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唐彦谦在《忆孟浩然》中以诗的话语也说道:“郊外凌兢西复东,雪晴驴背兴无穷。
句搜明月梨花内,趣入春风柳絮中。
”但最早在驴背上吟诗的人就一定不是孟浩然了,因为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写到刘关张第二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正值风雪天气,到达茅庐时,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知道诸葛亮已经出游,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
刚要返回时,偶遇诸葛亮岳父黄承彦,“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
”并且“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
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马背上出名將,驴背上出诗人。
此言不虚矣。
尽管《三国演义》中的那首诗是小说家之言,不是汉代作品,已有学者考证。
不过,在唐代孟浩然以后,要是你在漫天飞雪中,看到一桥峙然,一人戴笠披裘,骑一驴缓慢而行,不是急着回家,而是优哉游哉地闲逛,那准是一位“诗人”。
所以刘备误将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当成是诸葛亮,也就不足为怪了。
你想啊,黄承彦这身装扮俨然一副世外高人形象,再加他吟诵的这首绝妙好诗,刘备当时误以为他就是诸葛亮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风雪之中,骑驴吟诗,如此意境,何其超脱!很多画家喜欢这个意境,纷纷将其画入图画,更别说是诗人了。
诗人缘何爱骑驴——由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引发的教学思考
诗人缘何爱骑驴——由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引发的教学思考第一篇范文诗人缘何爱骑驴——由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引发的教学思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中的名句,描绘了诗人在战乱年代,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
然而,在这首诗中,有一个特别的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诗人骑着驴子穿越剑门关。
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诗人如此偏爱骑驴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的交通工具。
在古代,马匹是珍贵的交通工具,主要用于战争和长途跋涉。
而普通百姓出行,大多依赖步行。
对于诗人来说,骑驴是一种较为舒适的选择。
驴子耐力强,稳定性好,而且速度适中,非常适合长途旅行。
此外,骑驴还可以让诗人更好地观察周围的景色,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其次,骑驴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和低调。
在古代,文人雅士往往自视清高,不愿与世俗为伍。
骑驴作为一种低调的出行方式,恰好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风范。
与此同时,骑驴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封建社会,马匹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而诗人选择骑驴,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专注于文学创作,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再次,骑驴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长途跋涉中,诗人可以亲身经历和感受各种生活场景,从而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此外,骑驴还可以让诗人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们,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使诗人的作品更具现实意义。
最后,骑驴成为了诗人形象的一部分。
在人们的印象中,诗人总是骑着驴子,漫步在山间小道,或穿越繁华的都市,寻觅诗意和灵感。
这种形象使诗人显得与众不同,充满神秘色彩。
同时,骑驴也成为了诗人独立特行的象征,彰显了他们不屈于世俗、坚守内心的品质。
从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引发的思考,我们可以认识到,诗人骑驴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这类细节,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史家之眼 中国古代文人缘何好骑驴
史家之眼︱中国古代文人缘何好骑驴?【编者按】曾经人类和其他动物一起奋斗,向大自然讨生活,努力过上好日子。
随着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人类越来越倚重机械工具,很多原本熟悉的动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本组论文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广泛出现的动物,文章内容涵盖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宗教文化、知识谱系等多个方面,或许可以带我们重访那个人与动物杂处的古老世界。
早期民间信仰中的龙与蛇白春霞:《战国秦汉时期龙蛇信仰的比较研究》,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人类社会早期,人对动物世界了解不多,人与动物的关系更多地反映在信仰、宗教上。
中国人对龙的信仰源远流长,但是也有一个形成过程,可以说是吸收了多种动物的属性,其中蛇跟龙是很接近的。
作者写道,“在早期的蛇信仰中,蛇具有极其强大的神异性。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关系。
古人不但认为吃蛇、见蛇可以称霸天下,而且还认为斩杀巨蛇也可以获得它的力量。
”作者举了《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斩杀白蛇的故事为例。
此外,作者还描述了蛇的邪恶性,以及人们对蛇的防范。
说到龙,作者认为与神仙思想脱不了关系:龙是神仙的坐骑,是凡人得道升天的媒介,导引死者及其灵魂升天。
作者提到,“1973年长沙城东子弹库的楚墓中又出土一幅帛画,人们命名为《男子御龙图》,画的正中是一个有胡须的男子,侧身向左直立,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龙。
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腹下有一只脚正作游泳状。
画的上方有华盏,盏上有三条飘带随风浮动。
杨宽认为这种有角的龙即为蛟龙。
”《人物御龙帛画》作者接着谈了龙的神异性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是龙与皇权逐步建立起联系的时期,由于龙特有的高贵、神秘、威武、有力量等特征,使得他极为符合皇帝神化自己的要求,于是他就被皇帝所利用,皇帝成为真龙天子,皇子皇孙成为龙子龙孙。
正因为如此,龙从全华夏族的信仰变成了封建帝王的专利,龙的出现也就是皇族的事情,与普通百姓再也没有关系了”。
陆游为什么这么喜欢骑驴呢?
陆游为什么这么喜欢骑驴呢?陆游为什么这么喜欢骑驴呢?引导语:大家是否知道南宋诗人陆游为什么这么喜欢骑驴?下面是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陆游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他有一首诗作“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这就是陆游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剑门道中遇微雨》。
细雨骑驴入剑门,此后,陆游经常被人称为骑驴诗人。
据说李白云游四方,想要登华山。
乘着醉意骑着驴路过县衙门,县令不知道很生气,令人把李白带到衙门里问道:“你是什么人,如此没有礼数!”李白承认了罪状却不写姓名说:“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令又惊又惭愧,谢罪道:“不知翰林至此。
”李白长笑而去。
这是关于大诗人李白流传很广的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关于骑驴的藐视权贵的故事。
众所周知,陆游是李白的粉丝,对于偶像的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肯定心神向往,所以渐渐的自己也就喜欢上骑驴了。
在古代,由于人们出行不方便,骑驴其实非常安逸的`,而且驴不像马,它是很慢很悠闲的走着,这就让诗人们有了空闲吟诗咏对,很多佳作也是在骑驴中诞生的。
可惜的是现代的人们思维变了,适应了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再也回不到古代那种悠闲的社会了,也没有了古时那种意境。
陆游简介陆游,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后被罢知亳州。
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
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
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
中国历史故事-古代文人骑驴、骑牛都是风雅事 为何偏骑马不是?
中国历史故事-古代文人骑驴、骑牛都是风雅事为何偏骑马不是?古代文人最好风雅之事,这是物质之外的精神满足。
而风雅之事许多,骑驴、骑牛等都是。
老子倒骑黄牛,孟浩然、李白、杜甫、贾岛、李贺、郑綮等著名大诗人骑驴写诗。
《韵府群玉》载:“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
’”《古今诗话》也记晚唐诗人郑綮,“相国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
此何以得之?’”《李贺小传》记有“诗鬼”之称的李贺:“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贾岛写诗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鸟宿池边树,僧X月下门。
”中X是“敲”还是“推”。
经过一番苦心思考,最终决定以“推”代替“敲”,于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绝句才得以流传后世。
贾岛对这两个字的思索和抉择,就是在驴背上得到的。
最后还因为太过忘我,竟然冲撞了京兆尹韩愈。
不过韩愈也是个惜才的,不仅未曾责罚他,还与他共论诗道,此后结为知己好友。
著名大诗人杜甫,也“骑驴三十载”。
李纯甫就有诗写:君不见浣花老人醉归图,熊儿捉辔骥子扶。
又不见玉川先生一绝句,健倒莓苔三四五。
蹇驴驼着尽诗仙,短策长鞭似有缘。
政在灞陵风雪里,管是襄阳孟浩然。
官家放归殊不恶,蹇驴大胜扬州鹤。
莫爱东华门外软红尘,席帽乌靴老却人。
骑驴为什么就成为了一件风雅事儿呢?骑着一只小驴,游历各地,慢悠悠的。
兴致来了,吟上一两句诗。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人骑驴写诗,似乎成了一个特定的写诗方式。
驴这座驾在古时比较常见,而会骑驴的人,都不是富贵之人。
虽然富贵不代表不清高风流,但大多数富贵人都与清高联系不到一起。
就好比林黛玉和薛宝钗,仙界高岭之花和人间富贵之花,若说清高,想到的定然是林黛玉。
从某一种角度而言,骑驴写诗已经算是文人清高的一种形象,是一种经典诗歌意象。
驴,成为了诗人清高心志的象征。
正如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所咏:“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唐宋骑驴吟诗 魏晋著名文人墨客大多喜欢学驴叫
唐宋骑驴吟诗魏晋著名文人墨客大多喜欢学驴叫在历史上,文人和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发生在唐宋时期,一是发生在魏晋时期。
唐宋时,贾岛“推敲”的故事,就发生在驴背上;李白的那句“天子殿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现在读来仍感豪气冲天;陆游骑驴游历时,也曾吟道“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驴走得较慢,蹄声轻,在颤悠悠的驴背上,容易感受到诗的节奏和韵味,能够才思泉涌,所以,有人问郑綮最近有没有新作时,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骑驴吟诗,是唐宋文人的一份闲情雅致;而学驴大叫,则是魏晋文人的一种怪诞行为。
翻开《世说新语》,其中的《伤逝》篇就记载了王粲与孙楚学驴叫的史实。
如,“王仲宣好驴鸣。
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仲宣即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生平喜欢学驴叫,时常以学驴叫自遣。
王仲宣死后,曹丕亲自带着文武群臣出席他的葬礼。
追悼会上,曹丕提议说,王仲宣生前喜欢学驴叫,为寄托哀思,大家都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
于是,墓地响起了一片嘹亮的驴叫之声,响彻四野,这起历史上最滑稽最搞笑的驴叫送葬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西晋诗人孙楚,也是一个喜欢学驴叫的人。
王济“丧时,名士无不至者。
子荆(孙楚字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
体似真声,宾客皆笑。
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孙楚和王济是好朋友,王济死后,孙楚前去吊唁,当着众多名士的面抚尸痛哭,引得大家都跟着落泪。
孙楚悲伤地说,你(王济)生前不是喜欢听我学驴叫吗?我再给你学一次。
说罢,真的学起了驴叫,引得众宾客破啼为笑。
谁知孙楚却一板脸,说,竟然让这样的人死了,你们却还活着!作为一种牲畜,驴给人的印象无外乎蠢和笨,其叫声更是不堪入耳。
王粲与孙楚,都是生活在魏晋时期的上层人物,都是才高八斗、名噪一时的文人名士,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顾身份、不顾颜面、不顾影响,不学龙吟、不学虎啸、不学狼嚎,而偏偏要学驴叫呢?笔者认为,魏晋时期的文人大都很有个性,如妳衡、孔融,如嵇康、阮籍,他们的举止言行均属怪癖。
为什么古画里的文人骑驴而不骑马?
为什么古画里的文人骑驴而不骑马?
在国画里,骑驴觅诗的形象不仅入诗,且入画,成为文人标榜性情、以示孤高的举止之一。
文人骑驴不骑马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贵贱。
马贵而驴贱,马在古代可以归为奢侈品行列,除了用于战争的战马,能骑马的都是大户人家,贵胄子弟,文人大多买不起马。
其二:自嘲。
有理想有抱负,诗书满腹,情感丰沛的文人在古代很多难以施展才华。
他们需要自嘲一番:“蹇驴聊可当驽骀”“东家蹇驴许借我”“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蹇驴得志鸣春风”“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蹇驴放饱骑将出,秋卷装成寄与谁”……
其三:性情。
文人有文人的清高,倔强,顽固,这一点与倔强的驴子神似。
陆游:本想成为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却变成了一个骑驴吟诗的文人
陆游:本想成为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却变成了一个骑驴吟诗的文人南宋,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但在当时却涌现出了以“中兴四大诗人”为代表的一批文人。
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就是其中之一。
国家不幸诗家幸,陆游在那个纷乱时代的诗歌创作,却成为了我国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在他的近万首诗中,贯穿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主要表现为他对于国家命运的无限关怀,和对祖国的土地、人民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正因如此,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作家。
可是有没有人想过,这么爱国的人为什么不踏上战场为国争光,反而是呆在家里舞文弄墨呢?故事太长,且听我慢慢道来!陆游出生在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祖父陆佃当过尚书右丞,父亲陆宰官至吏部尚书、淮南计度转运副使,本来他一出生就可以过上别人羡慕的生活,可是才一岁的他就遭遇了“康靖之难”带来的苦痛。
小小的陆游哪里懂得什么是战乱纷争,什么是政权统治?他只知道自己总是在熟睡的时候被颠簸起来,他随家人辗转反侧跑了无数个地方,饱一顿饿一顿的生活让他不禁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四处躲避?这时,无数金人残暴杀戮的故事萦绕在了小小陆游的耳边。
直到九岁陆游才携着对金人的怨恨第一次回到了家乡山阴。
一路上的颠沛流离让年仅九岁的陆游饱经沧桑,所以小小年纪就萌发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正如他在《感遇》中所说:“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
”他怨恨金人,因为金人让他无家可归,金人让他颠沛流离,金人让这个本来美好的世界,变得硝烟滚滚。
所以他从小就立下大志,坚持抗金,收复河山,为国争光!17岁,意气风发的年纪,陆游听到了岳飞被害的消息,这时陆游的内心中充满了对金人的怨恨和对战场的向往,万分沉重的心情让他再一次下定了北伐的决心,。
20岁,满腔热血的陆游又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极力希望自己能够亲临战场,冲锋陷阵,报效祖国!怎奈何报国无门,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不知该往何处挥洒,愤懑失意的他写下了这首《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李贺骑驴觅佳句的典故
李贺骑驴觅佳句的典故1.锦囊佳句的典故锦囊佳句,成语,典出《全唐文》卷七百八十〈李商隐十·李贺小传〉。
李贺”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后遂以”锦囊佳句“等指优美的文句。
亦省作“ 锦囊句”。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唐朝时期,诗人李贺身体很瘦小,经常带着一名书童,骑着一匹弱马,在郊外闲游,看到漂亮的风景,即景生情写下几句,放到书童背上的锦囊中。
2.古代诗人骑驴可能原因:一是因着毛驴性子慢,适于诗人推敲诗句。
二大概是自古以来,君子固穷,驴子本身是落魄的东西,这跟诗人的落魄是一致的。
诗人和毛驴,恰是一段绝配。
李白有诗曰:“ 阮籍为太守,骑驴上东平。
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
”中国古代诗人大多有骑毛驴旅行的经历,诗人喜欢骑驴,似与毛驴有着不解之缘。
骑驴几乎成了诗人的标志。
《唐诗纪事》引《古今诗话》中的一条记载:有人问诗人郑綮新近有无诗作,郑綮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这位诗人回答得很果决,诗思只有在驴背上才能产生,离开了驴背,哪还会有诗情?细想起来,他这话还真有道理。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个生动的骑驴故事。
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云游四方,某日,他想去登临华山,便醉醺醺的骑着毛驴向华山赶去,经过华阴县的衙门口,他没有按规定从驴背上下来,县令大怒,派衙役把李白抓来堂下,怒问:“你是什么人?竟敢这般无礼!”拿出笔墨纸张,让李白写供词。
李白在供状上没有写自己的姓名,只写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意思是说,你问我是谁,请看我的经历:我曾酒后呕吐,皇上用他的手绢给我擦嘴,皇上还亲手给我调制醒酒的汤。
我写文章的时候,杨贵妃给我捧砚台,高力士给我脱靴子。
天子门前,尚且允许我骑马奔跑,你华阴县里,竟然不允许我骑驴吗?这位县令虽不认识李白,但是对这段佳话早已听闻。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一、“史家之绝唱”1.对于《史记》,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鲁迅视为“史家之绝唱”。
谓之“极则”,可能包含体例和书法;谓之“绝唱”,则可能概指其中的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
2.《史记》的实录精神,素为后人称道。
《汉书.司马迁传》说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的实录,首先得之于史料的真实性和叙述的科学性。
司马迁因职务之便,大量阅读了前代典籍,据《汉书.司马迁传》所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
”司马迁还参考了皇室所藏文献,如《曹相国世家》之战功报捷,《樊哙列传》之斩首,俘虏人数,皆得之于皇室档案。
《史记》的材料,还有得之于调查受访者,如“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游侠列传》)。
司马迁的几次出游,更为取材提供了实地调查的机会,如“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春申君列传》)。
在文献不足,信息不通的古代社会,司马迁能如此勉励而为,殊非易事。
而且司马迁对由上述渠道获取的材料,态度更是审慎的。
如,司马迁对传说中的黄帝,尤其慎重。
他参酌诸书,实地调查,采访长老,撰成《皇帝纪》,措辞犹留有余地。
其撰写《三代世表》《孔子世家》等,态度亦大抵如此。
《史记》的实录,最重要的还在“不虚美,不隐恶”。
刘知几说:“史有三长,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但史识而外,倘无史胆,也是不能做到“善恶必书”的。
司马迁著史,意在以古鉴今。
他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
因此史家必备的才学识胆在司马迁身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实录精神与批判精神才能在《史记》中并存。
3.《史记》的批判锋芒,首先在于并不回避汉代的最高统治者。
《高祖本纪》既写刘邦统一天下的功绩,也写他好酒贪色,奸诈圆滑的市井无赖嘴脸,更写他背信弃义,冷酷自私的本质。
【人生感悟】少年骑马,中年骑驴
【人生感悟】少年骑马,中年骑驴如果用某种动物做坐骑,我觉得人到40岁以后应当骑驴。
骑驴的节奏很缓慢,适合养身静心。
驴子是一种交通工具。
在古代,武士骑马,学者骑驴子,陆游的“毛毛驴入剑门”。
读这首诗时,我担心路又湿又滑。
如果我不小心,我会错过一次绊倒。
驴背上摇晃,才会有时间琢磨那些难以琢磨的问题。
孔子坐驴车周游列国,正因为驴蹄嗒嗒,撵车嘎吱,人生的顿悟,驴车上偶得。
所以说,诗人的灵感来源于酒,酒精刺激大脑中枢,神经处于亢奋的状态,思维是跳跃的。
而哲学不同,需要冷思维,坐在真实的、没有喧哗和追逐的安静驴车上,什么事情都可以想,什么事情都不着急,便于一种冷静的理性梳理,赶路倒在其次。
最好在二月和八月骑驴子。
这时,当风吹过我的脸时,我感到放松和快乐。
虽然不如“快活如马蹄疾,长安花一览无余”。
坐在驴背上,我感到无忧无虑,我真的能看到野草和野花。
陌上骑驴,宜走亲戚。
驴背上坐着衣着光鲜的小媳妇,驴负布囊,里面装满山货果蔬,一副平民百姓的世俗做派。
在远离山区的水网地区,我很幸运地在小时候遇到了一头驴子。
在附近,有一个驼背的杨尔达,他开了一家阀门厂。
他蒙上驴子的眼睛,拖着两个大石磨,在原地兜圈子。
磨碎的面粉从两个石磨之间的缝隙中流出。
杨尔达弓着背,跟着驴子的屁股,把大米倒进石磨的注射口。
节奏很慢。
当时,我以为杨二达给驴子戴上了眼罩,驴子无法分辨东西,径直向前跑去完成机械而单调的任务。
驴可能是世界上最听话的动物。
黄胄画纸上的群驴图,一只只竖耳蹶蹄撒欢。
许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他与毛驴感情笃深。
有一段时间,黄胄与驴相依为命,把它视作朋友,以至于路过酒馆时顺便停下来,直到黄胄先生从酒馆微醺而出,小毛驴蹄声轻叩,重新上路。
驴通人性,会顾及主人。
在赵本福的小说《卖驴子》中,当主人昏昏欲睡时,这头绿色的大驴子在路上看到了一场家庭葬礼。
他被异性所吸引,一路跟着这头草灰色的驴子。
当他到错地方时,主人非常生气,用暴力殴打驴子。
驴子真的不该被打,人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从陆游的诗歌看古代诗人骑驴
从陆游的诗歌看古代诗人骑驴
刘瑞娟
【期刊名称】《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2)004
【摘要】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中诗句“细雨骑驴入剑门”蕴涵着别有意味的信息,中国古代诗人与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孟浩然、李白、杜甫、贾岛、李贺、郑綮、孟郊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代诗人骑驴有它合理而深层的原因,代表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命运,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蕴.【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刘瑞娟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古代诗人骑驴形象解读 [J], 冯淑然;韩成武
2.十堰古代诗歌发展概况——十堰本土诗人的崛起及十堰古代诗歌发展轨迹 [J], 王学范;王晓
3.从陆游的读诗诗看其诗歌批评——以陆游《示子遹》诗为中心 [J], 夏志颖;周为军
4.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文化解读 [J], 吴晟
5.十堰古代诗歌发展概况--十堰本土诗人的崛起及十堰古代诗歌发展轨迹 [J], 王学范;王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诗人骑驴形象解读
古代诗人骑驴形象解读
冯淑然;韩成武
【期刊名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3)005
【摘要】古典文献中留下了许多诗人骑驴吟诗的形象,这一形象的完成和定格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生理、经济、创作等因素考虑,诗人适合骑驴,但从社会人生的角度考虑,诗人又不该骑驴.诗人骑驴的形象蕴藏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诗人和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第二种人生选择,第二条人生道路.
【总页数】7页(P82-88)
【作者】冯淑然;韩成武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北爱尔兰诗人希尼诗歌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J], 程建锋
2.从陆游的诗歌看古代诗人骑驴 [J], 刘瑞娟
3.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文化解读 [J], 吴晟
4.中国山水画中骑驴形象解读 [J], 彭鹏
5.新女性的“新”与“悲”——《占有:一部传奇》中的女诗人拉摩特形象解读[J], 张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驴背上的诗人:李白、陆游等人为何都喜欢骑驴?
驴背上的诗人:李白、陆游等人为何都喜欢骑驴?提到驴你能想到什么?磨坊?“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驴子相比于马,身形矮小得多,更没有潇洒俊逸的鬃毛,没有矫健的身姿,听起来十分的掉价。
提到策马奔驰,脑海里都是大侠们潇洒的背影,而提到小毛驴,难道只能是一个拉菜小童吗?古代的文坛大佬们用行动告诉你,并不是!虽然驴长相一般不入流,不比马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在很多人心里,骑驴才是高端风尚。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有句话叫“骑驴看唱本”,可见文人们骑驴看书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驴这个看似不咋地的交通工具实际上在文人们的作品之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比如陆游写过:“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这个诗句之中,驴的形象非常符合陆游的处境和心境。
当时国家危亡,陆游远征,加之天气细雨连绵,国仇,家思,无一不让陆游的心情低落。
此时一头小毛驴,优哉游哉走在雨中,驮着思绪沉沉的陆游,竟然莫名的合适。
当然,画风合适不是古人们追求驴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第一驴子相对便宜,有的人有文采却未必有钱,买个驴子比买个马代步容易不少;第二就是有一些大佬爱这个,然后一来二去就带货成功,驴成了一种象征。
《合璧事类》中记载了李白骑驴的一件事:李白游华阴,县令开门方决事,白乘醉跨驴过门。
宰怒,引至庭下:“汝何人?辄敢无礼!”白乞供状,曰:“无姓名。
曾用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天子殿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李白在这个故事里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喝醉,随性。
李白惹毛了杨贵妃之后,仕途不顺,就随心所欲的到处溜达了,每天喝着小酒,骑着小毛驴,走街串巷,观赏风土人情。
这位大诗人曾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却因为没有职权而被人轻视,自然是十分不爽,于是说了很李白的话,我这么厉害的人,你们县里不能骑驴?这就是属于李白的文人风骨。
李白这个是把驴当交通工具,还有一位魏晋名士是驴的死忠粉,这个爱好也是比较小众,他就是王济。
古代诗人爱骑驴,因为它与高官对立
古代诗人爱骑驴,因为它与高官对立引子先秦以上的典籍中不见驴字,《尔雅》亦无驴。
驴进入文学乃在汉代,如贾谊之《吊屈原赋》、司马相如之《上林赋》、王褒《僮约》等。
所以顾炎武说:“尝考驴之为物,至汉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灵而贵幸。
”民间对于驴的兴趣,撇开作为运输工具不谈,若推究起来,或始于其声音。
《后汉书·逸民传》载,戴良母喜驴鸣,“良常学之以娱乐焉”。
又《世说新语·伤逝篇》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魏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
”又《晋书·王济传》载,济卒将葬,孙楚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我为卿作之。
”至于诗人骑驴见诸记载者,似以阮籍为早。
《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引《文士传》载,阮籍为东平太守,“便骑驴径到郡……十余日,便骑驴去。
”王维曾画《阮步兵醉图》,梅尧臣《咏王右丞所画阮步兵醉图》诗有“独画来东平,倒冠醉乘驴”之句;又《观邵不疑学士所藏名书古画》亦有句云:“首观阮与杜,驴上瞑目醉。
”自注:“阮籍、杜甫。
”但诗人与驴结下不解之缘,则要到唐代始然。
▲明张路《骑驴图》“骑驴”在中国文学中的意蕴及典范张伯伟驴是中国古代诗人喜爱的坐骑,中国文学史上以骑驴著称的诗人很多,即以唐代而论,就有孟浩然、李白、杜甫、贾岛、李贺、郑綮等。
由于一些著名的骑驴故事和骑驴语录的流传,比如杜甫的“骑驴三十载”,贾岛在驴背上推敲,李贺骑驴觅句,郑綮“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的经典语录,于是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就逐步形成了诗人骑驴的意蕴。
总括而言,不外两点。
其一,驴是诗人特有的坐骑;其二,驴是诗人清高心志的象征。
这两方面意蕴的完成,大致在12世纪,可以李纯甫为代表。
其《灞陵风雪》诗云:君不见浣花老人醉归图,熊儿捉辔骥子扶。
又不见玉川先生一绝句,健倒莓苔三四五。
蹇驴驼着尽诗仙,短策长鞭似有缘。
政在灞陵风雪里,管是襄阳孟浩然。
官家放归殊不恶,蹇驴大胜扬州鹤。
骑驴看唱本典故
骑驴看唱本典故骑驴看唱本典故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故事。
其中,唱本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唱词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讲述故事。
而骑驴看唱本典故,则是形容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欣赏传统文化,用心体会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骑驴看唱本典故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
传说明代亡国之后,杨慎与妻子流亡至江西,生活困顿。
一天,他们骑着驴子路过一个村庄,看到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唱着悠扬的曲调,笑语盈盈。
这一幕让杨慎产生了无尽的感慨和启发。
他意识到,人生虽然有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保持善良的心态,用平凡的生活去体会传统文化的智慧,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骑驴看唱本典故的寓意。
首先,骑驴象征平凡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富足和外在的华丽,而忽视了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骑驴看唱本典故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用心去欣赏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就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其次,看唱本典故代表传统文化的智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包括对人性、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
通过欣赏唱本,我们能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启示。
这种体验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最后,骑驴看唱本典故也提醒我们关注精神世界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成长和修炼,过于依赖物质享受。
然而,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物质的满足,更在于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通过欣赏传统文化,我们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启发,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总而言之,骑驴看唱本典故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修养的表现。
它教导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平静的心态,用心体会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同时,也提醒我们重视精神世界的培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骑驴去远方
84品质生活·博客厅骑驴去远方文/积雪草古人出行、访友、旅行,喜欢骑驴前往。
单是想一想,就让人抓狂。
一般来讲,驴的性子慢,晃晃悠悠,慢慢腾腾,啥时候才能到远方?这一走,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三五个月大半年,可不是花儿都谢了?古时没有飞机高铁,驴是一种交通工具。
能够骑驴出行,当然也是很酷很跩很有范儿的事情,需要经济条件稍微好些,运气也要稍微好些,才可能有驴骑。
虽然骑驴也不见得比步行快多少,但逍遥自在,可以节省很多体力。
自古以来,喜欢马的人数不胜数,因为马矫健、俊朗、高大,故而有“白马王子”之说。
喜欢驴的人也有,但肯定没有喜欢马的人多。
驴矮小、瘦弱、性子犟,而且速度慢,根本不会有“白驴王子”之说。
在古代,一般都是武士骑马,文人骑驴。
你能想象两军阵前,高大威武的将军骑驴打仗、冲锋陷阵?敌我双方骑在毛驴上,磨磨蹭蹭大半天,好几个回合下来还没凑到对方跟前,这哪里是打仗,这分明是电影里的慢镜头。
文人骑驴,似乎倒是物尽其用。
驴子虽不能日行千里,慢腾腾的小碎步,文人坐在上面,刚好想想心事,一边沿途赏景,一边搜肠刮肚想些文辞,指不定文思泉涌,一篇锦绣文章便在驴背上酝酿而成。
驴子既上不了战场也当不了宠物,处境最是尴尬;文人既骑不了马也坐不得轿子,境遇也好不到哪儿去。
两者的属性都有些落魄,所以文人爱骑驴,因此有人说文人和驴是绝配。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境遇。
有“诗圣”之称的杜甫,想想也怪不容易的,早年间怀才不遇,遭遇坎坷,空有一身才华却投报无门,骑着毛驴在长安街上晃荡,穷酸落魄,尝尽人情冷暖,看尽世态炎凉。
与“诗圣”杜甫苦巴巴的生活相比,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生活似乎略有诗情画意。
张岱在《夜行船》里曾有过记载,说孟浩然性情旷达,喜欢骑着毛驴踏雪寻梅。
天地之间,白雪茫茫,一老头儿骑在驴背上,手持梅花过灞桥,梅花香烈,毛驴拙朴,好一幅踏雪寻梅图,倒也相映成趣。
民国以前,骑驴出行似乎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散文家朱自清曾在《潭柘寺戒坛寺》里记载过他骑驴到潭柘寺的有趣经历。
?骑驴觅诗乐不休
骑驴觅诗乐不休黄河故事之七十一:李贺(四)骑驴觅诗乐不休李贺骑驴觅诗是广为流传的故事,但从现存李贺的诗里面只发现了一首与驴有关的诗句,不像陆游,从他的诗里能找出一串串与驴有关的诗。
不过,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中却清楚地记载着,“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意思是,李贺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一头瘦驴,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如果看景悟出了心得体会,就记下来投入囊中。
李贺与驴有关的这首诗叫《出城》。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李贺这首诗作于他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后,诗的前两句写景也是他心情的反映,桂花稀,是不是也有不能折桂的意思呢?被弹子打中的乌鸦啼叫着归来,这不是他失去进士考试资格的窘境吗?萧瑟的朔风呼呼地吹着,似乎要把他的帽子吹下来,病弱的诗人骑着瘦瘦的小驴,那影子倒映在长安城外灞桥边河水中,更显得孤独清冷。
虽然看到李贺只有这一首与驴有关的诗,但他骑驴觅诗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
他母亲看到儿子早出晚归那么辛苦,有一次偷偷地看了看他带回来的锦囊,里面全是诗稿,母亲心疼地说,这都是我儿费尽心血写出来的啊。
李商隐在《李贺小传》里记载,“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
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骑驴觅诗,并不是李贺的首创,据说最早的应该是孟浩然。
有人问他近来可有诗作,他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此何以得之?这可以在苏轼的诗里得到印证,“君不是淮西李侍中,夜入蔡州缚取吴元济。
又不是襄阳孟浩然,长安道上骑驴吟雪诗”。
还有一位大家很熟悉的诗人贾岛,他去长安赶考,骑在驴背上,只顾思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不料却冲撞了京兆尹韩愈。
但他也因祸得福,和韩愈成了好朋友。
但他另一次骑驴吟诗“落叶满长安,秋风吹渭水”,又撞了人,这次就没有上次那么幸运了,冲撞的是京兆尹刘栖楚,结果是关押一夜,次日放行。
这一点还可以在安锜的诗“倚恃才难继,昂藏貌不恭。
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文化解读
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文化解读吴晟【期刊名称】《文学与文化》【年(卷),期】2014(0)3【摘要】Compared with oxen and horses, donkeys are smaller, slower and cheaper. Therefore quite a few Chinese poets in ancient China have anecdotes or experiences of riding donkeys, which is not limited to be defined as a conduct for it possesses of an unique spectacle and different connotations distinguished from riding oxen and horses which superficially composes of a particular humanity scenery as well as cultural phenomena.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four connotations for ancient Chinese poets’donkey riding: bitter reciting, dissolute lifestyle, indulgence and meditation of Chan. Certain internal relevancies are among the four: Reciting bitterly on a donkeyback, for one thing, is to brew new verses and capture inspiration, for the other, is the magnificence of poverty and frustration. Indulgence and meditation of Chan are respectively relevant to Taoism and Buddhism. If the covering of indulgence is underappreciated, then, the persistent determination of moaning is indeed similar to the meditation of Chan.%驴与牛马相比,体形矮小,行速迟缓,其价位亦较牛马低廉,故中国古代不少诗人都有骑驴的故事或经历,它不只是一种行为,它与骑马骑牛属于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意义指向,表明它已构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现象。
赏析骑驴找驴成语故事
赏析骑驴找驴成语故事骑驴找驴,是一则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价值观念,时至今日,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这篇文档将会对骑驴找驴成语故事进行深入的赏析和解读,从历史、文化和心理等多个角度,探索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骑驴找驴成语故事。
据传,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中国民间传说之中,相传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故事。
当时,南朝陈朝的一位太守,听说北方有一种非常优秀的驴,于是他决定前往北方寻找这只驴。
他把驴鞭交给了一位普通的行人,让他在路边放置,以便自己从绕过去的时候取回驴鞭。
结果他一走远,行人就趁机把驴鞭拿走了。
太守回来后很生气,但是行人却告诉他,他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了那只被太守寻找的驴,于是他就把驴赶回来了。
太守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全然明白了行人教给他的一种智慧,这就是之后被总结为了“赏若下品,才可上品”的成语。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骑驴找驴成语故事则更加突显了其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一种看重“才”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认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才华和能力,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但是骑驴找驴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才”,而在于内在的“慧”,即头脑灵活、机智过人。
行人虽然不具备太多的才华和能力,但是却凭借自己智慧渡过了难关。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这也是这个故事传递给我们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
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骑驴找驴成语故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很多人都处在焦虑、不安和彷徨当中,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而骑驴找驴故事则告诉我们,在迷失自我、迷失方向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冷静和理性面对问题,不要轻易地放弃和妥协。
只有锲而不舍,不断寻找,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这也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心理素质。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骑驴找驴成语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家之眼︱中国古代文人缘何好骑驴?
【编者按】
曾经人类和其他动物一起奋斗,向大自然讨生活,努力过上好日子。
随着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人类越来越倚重机械工具,很多原本熟悉的动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本组论文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广泛出现的动物,文章内容涵盖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宗教文化、知识谱系等多个方面,或许可以带我们重访那个人与动物杂处的古老世界。
早期民间信仰中的龙与蛇
白春霞:《战国秦汉时期龙蛇信仰的比较研究》,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对动物世界了解不多,人与动物的关系更多地反映在信仰、宗教上。
中国人对龙的信仰源远流长,但是也有一个形成过程,可以说是吸收了多种动物的属性,其中蛇跟龙是很接近的。
作者写道,“在早期的蛇信仰中,蛇具有极其强大的神异性。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关系。
古人不但认为吃蛇、见蛇可以称霸天下,而且还认为斩杀巨蛇也可以获得它的力量。
”作者举了《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斩杀白蛇的故事为例。
此外,作者还描述了蛇的邪恶性,以及人们对蛇的防范。
说到龙,作者认为与神仙思想脱不了关系:龙是神仙的坐骑,是凡人得道升天的媒介,导引死者及其灵魂升天。
作者提到,“1973年长沙城东子弹库的楚墓中又出土一幅帛画,人们命名为《男子御龙图》,画的正中是一个有胡须的男子,侧身向左直立,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龙。
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腹下有一只脚正作游泳状。
画的上方有华盏,盏上有三条飘带随风浮动。
杨宽认为这种有角的龙即为蛟龙。
”
《人物御龙帛画》
作者接着谈了龙的神异性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是龙与皇权逐步建立起联系的时期,由于龙特有的高贵、神秘、威武、有力量等特征,使得他极为符合皇帝神化自己的要求,于是他就被皇帝所利用,皇帝成为真龙天子,皇子皇孙成为龙子龙孙。
正因为如此,龙从全华夏族的信仰变成了封建帝王的专利,龙的出现也就是皇族的事情,与普通百姓再也没有关系了”。
总体上来说,作者是把龙蛇信仰放在民间信仰的脉络里来研究的。
从六畜看定居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混合
易华:《六畜起源:中华民族文化形成轨迹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2日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开始发展畜牧业。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传统中国人的美好期盼,而现在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么六畜是哪六种动物呢?
作者说:“中国的六畜可以分为两组:猪、狗、鸡和马、牛、羊。
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
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表明东方定居农业文化与西来游牧文化的混合。
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家畜,是定居农业文化的象征;马是游牧
文化的标志,从青铜时代开始成为显贵的家畜。
六畜概念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文献,猪和马的相对重要性意味着定居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消长。
”
牛耕方式知多少
杨向春:《唐代的耕牛和牛耕》,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六畜之一的牛,在农业社会特别重要,作为耕稼之本,受到了官府和百姓的一致重视。
“由于耕牛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柱性作用,唐代统治者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在祭祀活动中下达减牲的命令,降低祭祀规格,不用牛牲。
这样一来,保留了大量牛畜,使之用于农业生产。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
”
作者提到,唐人笔记小说中还有不少杀牛遭到报应的故事,同样反映了牛在唐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如《酉阳杂俎》曾记载,百姓王翰烧田时烧死一头牛,被牛告到冥府。
因而王翰被召到地府讯问,又扯出了其它罪过,他愿意抄写《金刚经》七遍,才被放了回来。
为了发展生产,作者列举了唐代皇帝和官员对农民养牛的重视,“设法采取相应措施,或直接赐给,或买牛赐给,以解决农民缺乏耕牛的问题,使农民家家有牛”。
具体到牛的种类,作者总结到:黄牛、水牛、牦牛三大牛种就是先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培育出来的良牛。
牦牛和黄牛杂交又培育出了犏牛,云南地区培育出了沙牛。
到了唐代,黄牛、水牛、耗牛、篷牛、犏牛、封牛等各大牛种都已经出现了,分布在唐代中国不同的地区。
韩滉《五牛图》
在饲养上,人们已经懂得为牛制作牛衣,以抵御严冬。
牛衣是用乱麻或草编织而成。
作者引用了《王祯农书》的插图:
牛衣
而牛耕的使用方式有三种:一牛一人、二牛一人、二牛三夫。
一牛一人、二牛一人、二牛三夫
从猫捉老鼠到“猫捉耗子,多管闲事”
王炜林:《猫、鼠与人类的定居生活——从泉护村遗址出土的猫骨谈起》,《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1期
人类定居之后,粮食有了剩余,老鼠也就随之而来了,捕鼠的猫也来到了人们身边。
所以,“数千年来,猫与鼠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变着它们的关系与行为模式。
鼠最初生活栖息在山野,猫藏身于丛林,随着人类农业的产生与定居生活的选择,鼠和猫与时俱进地建立了与人类的新型关系。
在现代化的城市,硕鼠无法再进人我们的家中来食我黍,它们更多移居到了城市的边缘与人类的生活垃圾为伴,但大部分猫并没有离开人类的家园去追寻这些它们喜欢的食物,而是作为人类的宠物,家庭的一员,寄生于人类社会中,猫捉耗子,现在被视为多管闲事的行为了。
”
现在网络上对猫最大的观感,就是“喵星人”,专门卖萌。
捕鼠——等着变成
绝技吧!
“驴鞠”是种什么运动?
陈浪:《论唐代驴的管理与使用》,2007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驴在先秦时期并不多见,“自汉武帝始,中原与匈奴和西域交往日密,驴得以大规模引入”。
到了唐代,驴是马的重要补充,“驿驴、传驴等在中央由驾部统一管辖,而州县则负责处理具体的驿务”。
在具体监管制度上,作者提到:唐代对监牧中的包括驴在内的所有牲畜建立簿籍,实行量化管理,根据“死耗率”与“孳生率”两条标准线实行严格的奖惩制。
唐三彩中的驴
而且,“唐代在驴及其它牲畜的管理方面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记体系”,即在动物身上盖上印记,以区分动物的归属。
进一步来说,作者强调了唐代在官驴的使用上严格执行公私分明的法律标准:《唐律疏议》第一九九条规定“诸应乘官马、牛、驼、骡、驴,私驮物不得过十斤,违者,一斤答十,十斤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至于驴的价格,“唐代驴价大致在三千文至五千文的范围上下浮动,然当时也不乏居奇货而高沽或破常规而贱卖之事”,所以“驴在当时是比较低廉的,这正是有唐一代驴的使用极为广泛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文人骑驴更是唐代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全唐诗》中含“驴”的诗达六十二首。
作者认为文人好驴的原因在于:其一是驴自身具有性情温驯、忍耐力强的优点,适合文人喜欢游山玩水的需要;其二是文人在入仕之前大多贫寒,难以享受“轻裘肥马”。
除了文人出游,“驴在唐代社会生活中最为新颖奇特的功能应该是用于体育娱乐——驴鞠”。
唐代马球运动很兴盛,但“马体型大、性暴烈、速度迅疾等特点不太适合女子骑乘来运动,而驴身体矮小、性情温驯的特点恰好适合女子乘用击球”,所以呢,驴鞠也一时兴盛。
作者顺势指出:女子“驴鞠”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如舞蹈一样的供观看的娱乐活动。
可谓是玩者强身健体,观者赏心悦目。
近代海洋动物知识从何而来?
邹振环:《明末清初输入中国的海洋动物知识——以西方耶稣会士的地理学汉文西书为中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以上几篇都是关于传统中国的动物论文,到了近代,我们对明末清初以来的“西学东渐”,一般关注点在世界地理学说上,包括地心说、地圆说、五大洲观念和五带知识,而对其中的海洋动物知识,可能不太清楚,这篇论文刚好梳理了这方面的知识。
耶稣会士汉文西书中关于海洋动物的文字叙述,最早见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该图在利未亚北部的大西洋海面有一段关于“飞鱼”的描述。
《坤舆万国全图》
文章中描述的具体海洋动物,读者可以找原文来细细观摩,而其中反映的鱼的文化形象的变迁,值得注意。
作者提到,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鱼文化不仅大量出现在中国的大传统的朝礼国律和皇家建筑,以及宫廷的金银饰件和鱼钥骨器等方面,在小传统的庶民生活中的婚丧习俗、瓷器织绣、砖雕装饰、家具图案、文具玩物、灯盏印染、年画剪纸、歌舞故事、歌谣传说等方面都广泛使用鱼纹。
道教的八卦以阴阳鱼为内核,常被赋予驱祟之功。
鱼类符号多作为辟邪消灾的守护神和表示阴阳载易、善化长生的吉祥意义,很少将鱼描绘成凶暴的形
象(以上内容可参考陶思炎的《中国鱼文化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而西方传教士在《职方外纪》和《坤舆图说》中的介绍则不同,“海族”中除了介绍神奇的鱼类,还有不少关于海洋动物令人恐惧形象的描述。
作者据此描绘了传教士带来的海洋动物知识的影响: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关于大航海时代海洋动物的种种图说,以西方动物学作为知识背景,透过这些地理学汉文西书,我们也可以窥见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是如何通过《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介绍、诠释和想象大航海时代新发现的海洋鱼类,并使之巧妙地与基督教的教义宣传联系在一起的。
原文载澎湃新闻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