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范围word整理版(杨述刚)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5页。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2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22-23页。
1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法的根本分歧?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中之重点第40页。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第40-41页。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页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意于同一性中。
马哲整理资料
重要概念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5.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6.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7.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8.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
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0.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新生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12.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4.辨证否定: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15.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16.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17.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18.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19.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0.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马哲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义:是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2、类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本体论”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争——“认识论”问题)3、“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回答本体论问题才能回答认识论问题;同时,回答本体论问题又离不开认识论,任何一种本体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形成的,都包含着对人的认识的本质、功能和过程的回答。
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只能是失理论论证的独断论。
4、来源:人类的现实生活,而不是纯粹的玄想和思辨。
5、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能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能否坚持意识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能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6、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7、唯心主义派别: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客观唯物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上帝、神、绝对精神、绝对理念)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把物质世界说成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第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统一于上帝)根本对立的。
第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二元论(物质与精神一个本体(物质))对立的。
第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
第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认识世界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唯心主义运动观与形而上学运动观?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不能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而要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并充分强调精止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大纲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书目: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四版。
一、考试范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主要考察考生作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理论素质,侧重对理论本身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它所考察的知识点,都包含在所指定的参考书之内。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它有哪些不同于旧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它是怎样贯穿于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当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它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又是怎样实现统一的。
应试要点: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开放性。
第二部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着重理解: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社会、人类都是物质世界的不同形态,作为精神现象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发展的物质的属性,它们(自然、社会、人类、意识)都在物质这一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这部分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搞清楚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统一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应试要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及其重大意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
现代科学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联系的证明。
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学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的世哲学的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和方马哲的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的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的丰富和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时间和空间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的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和人与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的实人的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的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的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实事求是功能: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和人工智能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和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对立统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发质、量、度展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及其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事物联系的环节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的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的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的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质和认识的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和社会实践本质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的本政治制度质和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政权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核心)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的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的功能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的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的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性人的本质多层次性社会(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的本质系的总和)历史性和人和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的发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的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的特征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绪论: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具体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物质的含义: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8.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9.时间:(1)含义: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2)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1)含义: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2)特点:三维性。
1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含义: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主要方式有):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
事物普遍性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高中课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1)自然界的物质性①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自然界本身就客观存在②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③支配规律: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④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方法论: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尊重历史事实(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①规律的存在和发展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转移1.原理③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违抗性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发现和认识规律方法论:坚持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4)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意识的能动作用①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②表现: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方法论:人们应该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努力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的②尊主客观规律也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物质①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运动①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②特点: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2 概念(3)静止①含义: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特点: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4)规律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意识①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的产物②生理基础:人脑③内容:客观存在的反映④形式:主观的认识论(1)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注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坚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参加实践(2)认识的能动作用①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②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1 原理方法论:重视认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认识,努力克服错误的认识(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①客观性是最基本的属性②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就是谬误③具体性: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坚持真理,反对谬误(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方法论: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实践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 概念③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2)真理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辩证法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3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4 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①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②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④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具体的分析事物间的联系(2)联系的多样性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1 原理(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于整体②整体是有部分构成的,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方法论: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必须重视部分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4)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意系统内部的优化趋向方法论:着眼整体,统筹考虑2 概念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1)发展的普遍性①自然界是发展的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方法论: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如实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①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②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原理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事物发展的状态)变的必要前提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方法论:①坚持适度原则②重视量的积累③要果断的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4)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事物发展的原因)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然条件④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2 概念发展:①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牵制,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普遍性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②矛盾贯彻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方法论:①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②善于全面的分析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3)矛盾的特殊性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原理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相互连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正确的认识事物(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的地位,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6)矛盾的主次发面①矛盾的主要发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②矛盾的次要发面:被支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四、辩证否定观(1)辩证否定观①含义: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特征: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原理③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①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②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③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方法论:(破旧立新)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事物,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概念,开拓新境界五、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具体分歧①唯物辩证法:主张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形而上学:主张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方法论:自觉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努力克服落后的(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方法论: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方法论:构建先进的经济基础,不断变革、完善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①趋势:前进的②过程:曲折的方法论: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看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又要充分认识到道路的曲折性(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论②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①社会历史性②阶级性③差异性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①物的价值在劳动中创造②人的价值在奉献中创造③既要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又要充分发挥主观条件方法论:既要充分利用社会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
马哲十八个原理Word 文档
1、用所学的哲学原理或哲学方法,分析自己所遇到的或是所思考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
1. 运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说明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1)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它们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辨证关系,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
(2)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实践所证实的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绝对真理。
因此必须坚持。
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必须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得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得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
马哲大纲——精选推荐
《马克思哲学原理》教学大纲长春税务学院马列部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类别:普通共同课、课程类别:普通共同课2、课程学时:总学时363、学、学 分:分:分:2 24、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5、适用专业:全院本科生、适用专业:全院本科生6、大纲执笔:哲学教研室、大纲执笔:哲学教研室7、制定、制定((修订修订))时间:时间:20072007年1月12日二、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修读对象为全院各专业本科学生。
该课程以国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并根据哲学课程的特点,在注重基本原理阐发的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联系当前的社会生活实践与具体的现实问题,使具有高度思辨性的哲学理论,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植根于学生的日常意识中。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力求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力求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科学性、时代感和针对性的统一,力求提高本课的课堂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必须“少而精”,确保所讲授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并且表述准确、科学,是相对成熟、禁得起检验的观点;所谓时代感是指教学内容必须能反映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出的问题,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进展;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学内容必须能够解决学生在思想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有实际效果。
能够解决学生在思想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有实际效果。
三、课程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并要求学生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去认识客观事物、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能够自觉地养成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
马哲完整版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即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的世界观,是研究自然社会一般科学的学科,研究思维与存在(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
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理论基本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
性质: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物质世界最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特殊的运动形势)△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辩证法:核心观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两大基本特征:普遍联系,守恒发展△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实践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世界本质: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
世界本源是原子(机械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世界的物质性含义:从物质与意识角度,物质决定意识。
贯彻这一观点是可知论,不贯彻是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纲(精华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作为公共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政治理论课来上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仅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们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所面临的问题当中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它和其他的哲学一样,都是从不同方面来回答我们当代的各个问题。
当政治要来关注哲学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了政治——甚至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
这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是被异化的。
当政治不再关注哲学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被边缘化,被认为是已经过时了的,已经和意识形态化、异化的东西一起被历史抛弃了。
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用的一种体系,并不是马克思自己制定的体系,而是我们对它所揭示的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并没有想到要创立自己的哲学的体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提到“细心的读者将发现,在我所有的观点中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1936年前苏联在联共(布)党史中,斯大林曾经写过对他当时所处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整理和框架。
前苏联围绕这个框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体系。
中国:建国后,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材。
八十年代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体系有了很多的讨论和争辩。
我们学习哲学,与其说是接受一种现成的知识,不如说是我们来学习以往的哲学家怎么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性,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菁华1.什么是哲学?所有的哲学理论都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什么是哲学。
庄主:哲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人和外部世界和总体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哲学考察两者之间的总体关系,它关注的不仅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人怎么样去应对这个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采取怎么样的态度,用怎么样的观点去处理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涉及到的自然界是一个属人的自然界,而不是在人类产生之前的和人无关的自然界。
马哲完全版提纲
刚刚弄好的东西...完全版提纲多数手打第一部分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激化)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
它还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广义上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深灰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重要的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科学性革命性的体现科学性如下三方面: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人类思想精华;历史条件具备,科学知识可靠,全面深刻反映世界;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革命性如下三方面:不承认永恒不变贸易发展眼光看问题;无产阶级思想体系体现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利益;无阶级狭隘片面性,无产阶级是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的最革命阶级。
第二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即唯心或唯物。
2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鼓励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全面科学的规定)4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5主客观唯心主义的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属于人的感觉、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的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讲义(打印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大纲整理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辩证法。
(单选)费尔马哈:机械唯物主义。
(单选)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
配第,中间经济亚当. 斯密的发展,到大卫. 李嘉图结束。
(单选)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多选) 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2)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3)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综合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 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3)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现代系统论是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其 基本特征是把事物及其过程看作系统的存在,通过对相关性的研究和定量化, 深入认识事物、过程、世界。
系统论观察和分析事物具有相关性特点,并认为正是这种相关性使事物形 成了 “系统质”,形成整体性,从这种相关性、整体性中又产生有序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三、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1 矛盾的内涵
5-3
2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矛盾的内涵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矛盾是用来表达、说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的概念。简单地说,矛盾 就是对立统一关系。一切矛盾都是由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矛盾关系就是 发生在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没有对立的两个方面便不能构成矛盾。同时,构成 矛盾的对立面又是相互规定中的存在,二者相互依存,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 为前提,反之亦然。 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要注意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区别开来。逻辑矛盾 是指人们的思维过程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矛盾,它是思维过程中的自相矛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指逻辑矛盾。辩证矛盾则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 统一关系,它同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逻辑规则而造成的逻辑矛盾不是一回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2. 规律的类型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根据规律存在领域的不同,可以把规律划分为自然规律、历史规律和思维 规律。
马哲知识框架总结
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基本问题
物质与精神何为
第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无
同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产生条件(3 个)
基本特征(3 个)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哲简要框架工大太洋整理发布
2
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
(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补充:
坚持矛盾分析法
(一)坚持两分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彻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
有)。同时,矛盾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
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根据2005 年文综高考考试大纲,这部分内容增加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知识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课期末范围-杨韧老师部分PPT17页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审容来自膝之易
安
。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课期末范围-杨韧老师 部分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范围word整理版(杨述刚)
一、简答(四选一,20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哲学基本问题
●资本家为什么否定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
●物质如何决定意识
●实践的特性,为什么实践具有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揭示了什么--
二、辨析(三选一,20分)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怎样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几种形态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劳动力商品的特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矛盾统一性与矛盾斗争性
●社会主义由空想转为科学两大发现,为什么转变
三、材料(三选一,30分)
●唯物主义发展形态、表现、缺陷、如何克服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马克思的事业(解放全人类,消除异化)
●第三章最后一节的唯物史观
四、论述(三选一,30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重要(联系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唯物辩证法(动态整体思维方法)
●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源、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和危害(第三章)
●形而上学的含义、缺陷、为什么有这样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表现在哪里(唯物论、认识论、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