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派太极拳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华武术之百家拳术概述

中华武术之百家拳术概述

中华武术之百家拳术概述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样的拳术门派,其中百家拳术更是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武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百家拳术涵盖了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百家拳术:1.太极拳:太极拳被誉为中华武术之精髓,以慢、柔、圆为特点。

太极拳注重以意驭力,讲究以柔克刚,追求内外兼修,强调意念的运用和功夫的细致。

练习太极拳有助于调节身心,增强体质,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2.形意拳:形意拳是以十二形、十六意等为基本练习内容,注重实战效果和力道发挥。

形意拳的特点是直来直往,注重攻防转换和实用性。

练习形意拳有助于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爆发力,培养意志品质。

3.八卦掌:八卦掌是一种以绕圈转身和变幻不定的步法为主要特点的内家拳术。

八卦掌注重绕圈引力、借力打力,强调轻快敏捷的步法和出奇制胜的技法。

练习八卦掌可以增加灵活性和反应速度,提高战斗能力。

4.太极八法:太极八法是太极拳的一种派别,包括上升、下降、进退、开合、静动、收放、开合、前后八种基本功夫。

太极八法强调用意识引导身体运动,注重内劲的发挥和运用。

练习太极八法可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和促进循环系统健康。

5.少林拳:少林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以快速、刚猛、有力为特点,注重实战效果和攻防转换。

少林拳包括形意拳、大洪拳、小洪拳等多个门派,各具特色。

练习少林拳可以增强体质,塑造健康体魄,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总体而言,中华武术之百家拳术概述中展示了中华武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每一种拳术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和特点。

通过练习不同的百家拳术,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意志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在今天这个现代社会,中华武术之百家拳术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专业:[电子商务]学生姓名:[范晨菲]指导教师:[杨亚丹]学号:10254006太极拳的流派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经过武当弟子传到陈氏、杨氏等人中经改良便成了陈氏、杨氏的新型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上乘的拳法。

南国太极拳吴式太极南国门(南国太极拳)是以杨少侯吴鉴泉太极为主体,由吴图南创编的《科学化国术太极拳》发展而来,是吴式太极在南方流传的主要讲求功力和外形优美的一个太极拳支系。

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

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

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

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

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八卦太极拳该拳架在编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论与形式,使外象具体量化:如按太极分两仪,故拳为二节;两仪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运动路线上,严格布阵,故拳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图。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太极拳大成拳”。

它不仅是一种优雅的艺术表演,更是一种身心修炼的绝佳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

一、太极拳起源与发展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传说中的太极拳创始人是明代张三丰道士,在修炼道家内丹术的同时,汲取了拳法的精髓,将其融合创造了太极拳。

太极拳初期主要在张村(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一带盛行,后来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

二、太极拳的特点与原则太极拳拳法讲究以柔克刚,动作缓慢、流畅,注重呼吸、运气和意念的调节。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圆为主: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圆滑与连贯,既体现在手臂、腿部的动作,也体现在身体相对于空间的连续运动。

2. 以松为主:太极拳要求肌肉保持松散状态,通过松臂、松腰、松肩等动作,使身体更加灵活。

3. 以静为主:太极拳倡导“以静制动”,动作中保持内心平静,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4. 以阴阳互补为主:太极拳运动中追求阴阳的平衡,一方面强调柔和的阴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刚猛的阳性。

太极拳的拳式与套路是指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和动作组合。

太极拳的拳式套路较多,常见的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流派之一,历史悠久。

它注重动作的变化与流动,有缓慢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始于杨露禅。

杨式太极拳动作简洁、明快,注重用意念引导气流的流动。

3. 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是吴全佑所创,特点是动作大而宽松,力道活泼,手势连续而富有变化。

四、太极拳的健身效益太极拳是一种低强度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广泛的好处。

1. 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要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

2. 锻炼肌肉和关节:太极拳动作缓慢而流畅,能够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3. 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的动作通过身体的伸展和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对心脑血管有益。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特点:(一) 轻松柔和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太极拳练习。

(二) 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

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三) 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

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使动作圆活自然,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四) 协调完整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各式太极拳有不同的流派特征,然而,它们的动作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 神为主帅,意动身随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

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

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

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

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二) 注意放松,不用拙力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在保持身体正常姿势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状态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展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的状态。

太极拳的种类介绍

太极拳的种类介绍

太极拳的种类介绍太极拳的种类介绍太极拳做为我们的国术之一,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类的东西,底蕴深厚,也是大众最喜爱和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项目。

那么大家知道太极拳都有哪些种类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种类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一、陈氏太极拳:主要为武术之乡的.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

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

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极拳: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

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五.吴氏太极拳: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

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大架式: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

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三.小架式: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太极拳充分体现了一个“慢”字,慢生柔,柔中刚,刚柔相济。

由于太极拳有这个特点,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都可以从事锻炼,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

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整套太极拳练习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象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并且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去,保持各关节的自然弯曲状态。

实践证明,通过圆形活动进行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同时也体现出柔的特点。

三.内外兼练,协调完整太极拳讲究的是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以意识引导动作,即意动身随,手到劲发,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同时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从而使全身既协调又完整,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太极拳漫谈(2)太极拳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

太极拳漫谈(2)太极拳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

太极拳漫谈(2)太极拳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二、太极拳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1)太极拳主要流派目前,太极拳主要有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

其中陈式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相对比较古老一些。

各流派之间的传承关系如下图所示:●(2)太极拳各流派的风格特点●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蓄发互变。

(动作有折叠,蓄劲,突然以弹抖的形式发劲)【资料链接】:《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视频(陈正雷先生演练):https:///i6803289934057701901/《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视频(陈正雷先生演练):https:///i6803595717068718604/●杨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圆活饱满,沉稳浑厚。

《杨式太极拳94式》视频(杨澄甫宗师四子杨振国先生演练):https:///i6804050007117791756/《杨式太极拳103式》视频(杨澄甫宗师三子杨振铎口令,杨振铎长孙杨军演练):https:///i6804341885205742092/●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开合相接,转换灵活,进跟退撤,身到意合。

(开合手;进半步,跟半步;退半步,撤半步)【资料链接】:《孙式太极拳》视频(孙禄堂宗师之孙孙宝亨先生演练):https:///i6804748067351298574/《孙式太极拳》视频(孙禄堂宗师之女孙剑云宗师传授,张振华先生演练):https:///i6805123906110751236/●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轻净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两脚开立平行,身体倾斜,与后腿退成一直线)【资料链接】:《吴式太极拳》视频(李秉慈先生传授、景德敏老师演练):https:///i6805461148532474376/《吴式太极拳“快拳”》视频(吴鉴泉宗师之婿马岳梁先生演练):https:///i6806117436375433740/●武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内实外正,严谨紧凑,两手各半,手不过足。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流派介绍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流派介绍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流派介绍
摘要:
一、太极拳的起源与历史
二、太极拳的五大流派
1.陈氏太极拳
2.杨氏太极拳
3.武氏太极拳
4.吴氏太极拳
5.孙氏太极拳
三、各流派的特点与区别
四、太极拳在现代的发展与影响
正文:
太极拳,源于中国,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内家拳术。

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注重调息、调身、调心,其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特点使得太极拳广受欢迎,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武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是一家致力于弘扬太极拳文化的博物馆,馆内详细介绍了太极拳的起源与历史、五大流派以及各流派的特点与区别。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分别为: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和孙氏太极拳。

这五大流派各具特色,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以缠丝劲和柔中寓刚为特点;杨氏太极拳则以舒展大方、轻柔流畅为特点,动作简单易学;武氏太极拳以紧凑、严密、速度快为特点;吴氏太
极拳以柔化、技击、养生为特点;孙氏太极拳则以开合、吞吐、折叠为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发展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术,更是一种健身保健的运动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演变成了很多流派,下面将介绍五大流派:
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古老的一种,它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陈式太极拳强调慢、缓、柔、圆、粘、黏、按、顶等技法,动作缓慢,却蓄势待发。

其特点是紧凑、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以及腰腿发力。

2、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广泛流传的一种,它始于清朝末年,由杨露禅创立。

杨式太极拳注重“以慢为快”,以圆为主,既有刚又有柔,动作流畅、舒展,以及气势恢宏,动静相成。

3、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年轻的一种,它的创始人是孙福全。

孙式太极拳强调“一气贯通”,注重腰部的动作,手法简洁、明快,动作轻盈、灵活,讲究身法,以及身、手、眼、步、气的统一。

4、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新的一种,由吴鉴泉所创。

吴式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手法圆润、柔和,动作缓慢、流畅,注重腰部和呼吸的配合。

吴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以养生保健为主。

5、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它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注重实战。

武式太极拳的动作简洁、直截了当,强调内外兼修,以及攻守相兼的技法。

总之,太极拳的各种流派各具特色,但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各派太极拳的区别和特色是什么?

各派太极拳的区别和特色是什么?

各派太极拳的区别和特色是什么?
太极拳种类很多,仅从目前流行较广的太极拳种来看,若按架式的大小区分可大体分为三系,若按拳式特点和风格区分,可分为五类。

但我们必须批判过去门户之见、宗派之争、吹虚自己、诽谤别人的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使各类太极拳更好地为增进我国人民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

一、太极拳的三系:
①大架式—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通常多采用大架。

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②中架式—以吴氏太极拳为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③小架式—以孙氏、武氏太极拳为表,拳式小巧紧凑,步伐灵活。

二:太极拳五类:
①杨氏太极拳,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②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兼。

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③吴氏太极拳:柔和紧凑,大小适中。

④武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⑥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特点相近,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以上所举的,是初步的归纳,若再详细列举,还有数种,各有各的特点。

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运动司主要采取流行最广的杨氏太极拳整编的。

学者可根
据自己的体质、年龄及爱好进行选练,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变通地练。

譬如,小架可以变通成中架或大架,大架亦可变通为中架或小架,中架亦可变通为大架或小架。

若年老体弱或有病的人采用陈氏太极拳,亦可免做显于外的发力和震脚等动作。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概述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为知名和受欢迎的拳術之一。

它以平和柔和、连贯流畅的动作为特色,讲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本文将对太极拳进行分类,介绍太极拳的各个派别和流派。

太极拳的分类太极拳按照不同的源流、形式和特点,可以分为多个派别和流派。

下面将介绍几个较为著名的太极拳派别和流派。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最早形态,由陈王廷创立,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动作舒展缓慢,注重气沉丹田,有助于调节呼吸和增强身体柔韧性。

陈式太极拳分为老架和新架两种形式,老架动作强劲有力,新架动作柔和流畅。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创立的,动作简单流畅,动起来时以慢为主,使用者以柔软力道和身体的协调为主要特点。

杨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放松与发力,通过舒展肢体和盘身来练习太极拳的拳法套路。

3.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由吴鉴泉所创立,其动作力道柔和,步伐细致。

吴式太极拳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强调动作的细微变化和刻意缓和的动作力度。

4. 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由孙禄堂所创,与其他传统太极拳动作形式相比,孙式太极拳动作相对简单明了,注重推手技巧和内家拳法的训练。

孙式太极拳以圆形螺旋动作为其特点,动作流畅、平和。

5. 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是由武志伟创立,注重太极拳的实用性,在动作中融入了传统的拳击技巧,更加强调快速而直接的攻击和防守。

武式太极拳用力短促,注重身体的快速爆发力。

太极拳流派的发展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拥有丰富的流派和发展历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太极拳流派的发展。

1. 北派太极拳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之一。

北派太极拳在传承中更加注重套路的规范和技术的精细,注重强调太极拳的内在功夫和拳法技巧训练。

2. 南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以福建为中心,注重太极拳的外在功夫和实战技巧。

南派太极拳动作大气磅礴,立足稳健,力道凌厉。

3. 传统太极拳流派传统太极拳流派分布广泛,如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都有各自的太极拳流派。

各式太极拳的共同运动特点

各式太极拳的共同运动特点

各式太极拳的共同运动特点【三丰堂】北京昌平太极拳培训基地众所周知,太极拳的门派众多,每个门派都有各自的特点,那么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1、心静意导,呼吸自然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

要做到先在心,后在身,以意导静,形意合一。

打拳时呼吸要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

2、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

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

3、动作圆活,周身协调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

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4、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太极拳动作轻灵,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5、胯是太极拳力量之本胯的应用,是太极拳力量之本,是拳架、推手、技击的灵魂。

腰胯联合,隐于内,组合多样,接力或直接出力瞬间,就是刀,是枪,是锤,悉听骨架组合而成形。

只要与对手的骨架相接,或因整击零或顺势回抽或切中劲根,可轻易能破坏对手骨架平衡或击碎骨架本身,其秘诀在于太极拳手的腰胯暗地里一收一放,一沉一浮之间。

6、太极拳慢练的理由太极拳慢练的理由之一就是要悉心体验“节节贯穿,完整一气”,即在意念引领之下,使身上每根骨头节节推进,并且在推进过程中最大可能地减少相关肌肉群的努力程度,而一味快速运动则无从体会参与骨骼构成动作的细致程度。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用意不用力”的主旨可以用“用骨不用肉”来理解,其实质是用意念引导肌肉细致地控制骨骼运动,形成合时适机的身体骨架。

骨架是随身携带的武器。

太极拳要求习练者通过系统训练,达到对周身每节骨头都能号令,所以无论对手碰到身上任何部位,都能立即就在该部位进行反击。

这种反击,即所谓“全身是手,手非手”。

虽然说是全身,而直立状态下的人体而言,核心部位是盘骨、盘骨之下的股骨及盘骨之上的脊骨的组合尤为重要,古人所说的“丹田”就在其构成的中心区。

太极拳起源及流派特点

太极拳起源及流派特点

太极拳起源及流派特点太极拳起源及流派特点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太极拳起源及流派特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太极拳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始于唐朝许宣平。

2、始于宋朝的张三峰。

3、始于明朝的张三丰。

4、始于清朝的陈王廷和王宗岳等。

但经民国时期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考证,社会上当时流传的各式太极拳(杨、武、吴、孙、赵堡和式等流派)均直接和间接地由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演变而出。

2007年3月,面对社会多种说法,国家文化部委托中国民协,组织全国武术、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评审考察验收组,经过对陈家沟的缜密考察,进一步认定温县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并挂牌(见200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太极拳发源地定为河南温县》的报道);2007年8月,国家武术部门在对社会上多种说法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考察、论证后,命名温县陈家沟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见人民日报2007年8月22日第12版报道)。

源于河南温县,是一批批学者和武术研究、教学机构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反复认定的结果。

在这一考察和研究过程中,虽存有早于太极拳源自温县的传说,但至今未发现经得住考证的翔实论据(详见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秘书长、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执行专家康戈武《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文章——载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一期、《中华武术》2007年12期)。

至于社会上流传的多种说法,以讹传讹或附会推想都不行,这些问题还有待有关专家进一步考证研究,一切都要靠事实说话,我们要尊重历史,更要尊重事实;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其它说法,还需要有证据的支撑以及专家学者的认真考证。

二、各流派太极拳起源与特点1、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陈式太极拳创始人为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年)。

太极拳各大门派风格特点

太极拳各大门派风格特点

太极拳各大门派风格特点太极养生,这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事情。

许多人也有想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

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这么多级别,到底有什么区别?咱青岛都有什么样的太极?在哪儿能练太极?陈式太极拳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蓄发互变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

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

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

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圆活饱满沉稳浑厚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褔魁(1799一1871),受陈氏太极拳十四世袓陈长兴传授太极拳。

杨褔魁练拳极下功夫,夜里练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

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

杨褔魁后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孙杨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

要求绵里藏针。

吴式太极拳轻静柔化紧凑舒伸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褔魁在清宫王府教拳时,全佑从其子鉴泉前来学习。

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

吴式太极拳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

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小巧紧凑中正安舒起承开合进退自如武禹襄初学杨式太极拳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氏太极拳十五世陈清萍。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明朝。

它以圆滑、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式为特点,被誉为“长寿拳”。

太极拳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每个分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一、太极拳传统分类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最古老的一种,由陈王廷所创。

其特点是动作缓慢、轻柔,并注重内功修炼。

2. 杨式太极拳杨氏家族创立了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自然伸展和舒展,动作流畅优美,力度适中。

3. 吴式太极拳吴氏家族所创立的吴式太极拳强调手臂的灵活性和腰部的协调性。

其动作简洁明快,注重实战应用。

4. 孙式太极拳孙禄堂所创立的孙式太极拳在动作上更加灵活多变,并且注重身体平衡和呼吸。

二、太极拳现代分类1. 竞技太极拳竞技太极拳是现代太极拳的一种,其规则和比赛方式与其他武术竞技相似。

竞技太极拳注重实战应用和身体的协调性。

2. 养生太极拳养生太极拳是以健康为目的的一种运动。

它强调身体的舒展和放松,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善睡眠等。

3. 太极剑太极剑是太极拳中的一种,它以剑为主要武器,动作轻盈流畅,并注重身体平衡和内功修炼。

4. 太极扇太极扇是以扇为主要武器的一种太极拳变化。

它动作优美、柔和,并注重手臂灵活性和呼吸控制。

三、不同分类之间的区别1. 动作风格不同不同分类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动作风格不同。

例如,陈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其动作缓慢、轻柔;而吴式太极拳则注重实战应用,其动作简洁明快。

2. 内功修炼程度不同太极拳强调内功修炼,但不同分类之间的内功修炼程度也有所不同。

例如,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功修炼,其内力更为深厚;而杨式太极拳则注重身体的自然伸展和舒展。

3. 运动目的不同不同分类之间的运动目的也有所不同。

例如,竞技太极拳注重实战应用和身体协调性;而养生太极拳则以健康为目的,强调身体舒展和放松。

四、结论总之,太极拳可以分为多个分类,每个分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无论是传统分类还是现代分类,每一种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太极拳主要门派大全

太极拳主要门派大全

太极拳主要门派大全1.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套。

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

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陈式第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

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

第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

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

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

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

太极拳五大流派动作特点

太极拳五大流派动作特点

陈式太极拳:陈氏家族陈王庭吸收前人拳术精华(如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即采用了二十九势),还结合了导引吐纳,采用“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使能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并加强爆发力量,动作缠绕,畅通气血,则是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说,成为内外交修,身心并练的意识、呼吸与动作三结合的内功拳。

其动作特点: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气势宏大如大海波涛汹涌,运用缠丝劲螺旋缠绕转折。

陈式太极拳现流传由第一络和第二络(炮锤)。

第一络是以身领手的练法,外形上具有缓、柔、稳的特色,以后各式太极拳都是在第一络的基础上改变而成。

第二络是以手运身的练法,动作较复杂、疾速、紧凑,具有快、刚、跃的特色。

杨式太极拳:是由陈式老架,经杨露蝉、相健候、相澄甫祖孙三代修订而成,架式舒展简洁、结构严谨和顺、轻灵沉稳、身法中正、圆满,动作刚柔内合很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运劲似抽丝式地圆转,采用“气沉丹田”的呼吸与动作自然相结合方法,较易练习,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按学拳者不同年龄、体力以及各人不同要求的条件不同而调整运动量,既可治病保健,又适于强身健体,提高技术,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开展教为普遍。

武式太极拳:武禹襄从杨露蝉学陈式老架,后访温县陈家沟,从赵堡镇、陈青萍学新架,后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潜心研究,更有发悟。

经甥李亦畬、郝为真、郝月如、郝少如祖孙三代相传亦称郝式太极拳,或赵堡太极拳。

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完全是用内劲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

吴式太极拳:由满人全佑向杨式学得小架子,并经其子吴鉴泉修订,逐渐衍化为连绵不断、松静自然、动作细腻架式小巧的中架子。

由于是从大架开展而紧凑,故紧凑自具舒展,不显拘束。

步法严格按川字走,身法前倾,斜中寓直,前弓后坐均为稳定的直角三角形。

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

欢迎阅读!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同时注重内外兼修、意与气的统一、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太极拳逐渐演化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支脉,每个流派和支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1.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最早的流派之一,以其实用性和内功强大而闻名。

陈式太极拳注重舒展、圆滑、连贯的动作,以柔克刚、以曲治直为主要特点。

其拳势缓慢稳健,刚柔相济,力量运用紧凑而刚劲。

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陈王廷、陈小旺等。

2.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少有的外家拳的流派,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大开大合,强调身体的自然状态和舒展肌肉。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相对较大,旋转度较大,动作幅度较大,注重松柔和舒展。

其拳势稳健、刚柔相济,动静相结合。

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杨露禅、杨班侠等。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和、流畅、轻灵为特点,动作相对慢,动作范围相对小。

吴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连贯和流畅,动作偏向于曲线运动,注重意念引导和呼吸调控。

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吴全旺、吴昌华等。

4.刘家太极拳:刘家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少见的一个,其特点是动作柔和、轻灵,融入了较多舞蹈和气功元素。

刘家太极拳的动作简洁、圆滑,注重气功的练习和调节。

其动作以轻灵、舒展为主,体现了中和的理念。

刘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刘瑞松、刘志勇等。

5.齐鲁太极拳:齐鲁太极拳是以山东为中心地区流传的太极拳流派,其特点是动作简洁、利落、刚劲。

齐鲁太极拳注重意念的引导和身体的协调,身体动作以直线为主,力量运用较为直接。

齐鲁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于老泉、曹秀清等。

总的来说,太极拳几大派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秉持着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即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意驭气。

无论是陈式、杨式、吴式、刘家还是齐鲁太极拳,都强调内功、意识和呼吸的统一,注重身体的柔软性和力量的调配,追求内外一体、刚柔相济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文章转自[中国太极拳网]
原文地址:/tjwd/5451.html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

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

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

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

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

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

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

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以自己参考了武式太极拳的理法,融会形意拳、八卦拳之精义,而创立的一门以完备人的良知良能为目的的太极拳学术体系。

1、拳理特征:以儒(以《易经》为主)、道(以《道德经》、《丹经》为主)、医(《黄帝内经》为主)三家学说为理论基础,构成中和内劲理论(形而上),动静合一理论(形而下),皮球动力模型理论(技术形态)。

艺术中国
2、技术特点:松、空、圆、活,精刚之至,以式达理,中和含蓄。

是于松、空、圆、活之中含有精刚之至之意。

以式达理是拳式与道理的统一。

该式能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并用,具有丢而不丢,顶而不顶之能,达劲力完备之效。

孙氏太极拳每一拳式,都能一式含多式,吸收多种拳术技法,演化为多种打法。

同时各式一理贯通,又能多式化一式。

构成、特点提要如下:
(1)三维中枢轴:发现并修为主导人体动力的三维中枢轴。

(2)十字运动面:重心移动的水平面和劲力作用的垂直面。

(3)中和劲力球:由中枢轴、运动面的圆研中和状态,构成形圆意直的中和劲力球。

(4)连续动力源:开合功与鼓荡劲,一气贯串,神行不断。

(5)运作形态:身体形态一三体式。

身步法要一形意拳、八卦拳之法。

劲意状态一蓄神松空。

(6)结构特征:整体协同惯性力与瞬时拱效应的绝对统一,即鞭劲与架劲的绝对统一。

(7)作用机制:圆研之理一构成完备的适应机制:瞬时自动反馈调节机制,即植物神经与中枢神经的高度协同。

(8)作用效果: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三拳合一之效。

(9)主要基本功:无极式、三体式、活步左右互换车轮手。

(10)散手训练特点:由观形、得意、罩神,而意在彼先,至神知。

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之意并用,劲备法全。

得神知,合三拳之意,则能神行机圆、动静合一。

产生丢而不丢、顶而不顶、不打而打、打若未打之能。

从而完备身心适应机制。

不仅能以静制动,还能以动制静,更能以动制动。

其所以然之理,在于孙氏太极拳之身步有修为动静合一之效。

是为孙氏太极拳技击训练之要。

(11)推手步骤与特点:①定步单推手,沾字诀:手接外门、听彼意、串重心。

手随身动,以胯带肩。

其意如山溪中之水草,而非水池中之浮萍,此为入门之法。

②定步双推手,控字诀:即制其向、管其节、串其中轴、摧其根。

手随身动、勿自曲伸,以神接意,得意控形。

又云:形、意、神三心调运方法。

③活步四正双推手:有顺步、合步两种方法。

④活步四隅双推手:采捌肘靠走四角法。

⑧大捋,粘控诀:罩其神、听其意、控其形,走切化弧。

是自他共荣、主彼合一的走化方法。

非以放人为能事。

⑧散推:蓄以形意劲、施以八卦法、用以太极意的散手活步控人方法。

以车轮手为其基础。

3、运作要诀:动中求静、抱圆守一,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一气贯穿、连绵不断、纯以神行。

4、太极式之意:遵易经说,天地左旋右转,其内结构已具。

故此式有气之升降,劲之圆研,虚实阴阳转换之理及其作用机理已由此式萌发。

所谓起点之意即由上面两式萌发,至起式完成,是为起点之意。

孙禄堂老先生指出:“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原妙也。

”认为太极拳是“将其起点中和之意,逐渐推之,贯于周身,无微不至。

”故孙氏太极拳是一套逻辑贯通、学理确切、结构开放、体用完备的学问体系,构成了以东方传统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以完备人的良知良能为目的的修身实证体系。

5、简述无极式与中枢轴:剑云老师曾对我说:“无极式、太极式、三体式三式,本是一个学问中的三个步骤,不是并列关系。

无极式:遵易经说宇宙有天轴,人亦有先天之轴,即是先天之轴,非后天努力有意所为,故站无极式要无思无相,开始练习时,唯将百会、气海中心与足跟相关照而已。

此种关照亦是有意与无意之间,非强为而成。

日久三点自然连成一无形之轴,身上感觉确切,上下一气贯通,身体动止无不自然以此轴为枢。

如此,则无极式已可称始入门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