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中药鉴定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之中药鉴定考点复习(七)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之中药鉴定考点复习(七)

3.动物药、矿物药考点专题 247种中药,242张彩图一、动物药 一、动物药 经典考点:常用动物类中药药用部位 1.干燥全体: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虻虫、九香虫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地龙、蛤蚧、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 3.动物体某一部分:角、鳞甲、骨、贝壳(石决明、牡蛎、海螵蛸)、脏器(哈蟆油、鸡内金、紫河车、刺猬皮等) 4.生理产物: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排泄物、其他(蝉蜕、蛇蜕、蜂蜜、蜂房) 5.病理产物: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 6.某一部分的加工品: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血余炭、水牛角浓缩粉 重点动物药 地龙:第14~16环节为生殖环带,较光亮(白颈),有雄生殖孔、受精囊孔2对,以条大、肥厚、不碎、无泥土者为佳 水蛭:蚂蟥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线,两端各具一吸盘。

水蛭长2~5cm。

以体小、条整齐、黑褐色、无杂质者为佳 全蝎:有螯肢和钳状脚须,形似蟹螯,后腹部尾状,末节有锐钩状毒刺,以完整、色绿褐、身干、腹中杂质少者为佳 蜈蚣:22个环节,步足多,以条大、完整、头红、足红褐腹、腹干瘪者为佳 土鳖虫:呈扁平卵圆形,背面紫褐色,有光泽,无翅,以完整、色紫褐、腹中内容物少者为佳 斑蝥:鞘翅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以个大、完整、颜色鲜明、无油败气味者为佳 蛤蚧:背部有斑点,足趾底面具吸盘,以体大、肥壮、尾粗而长、无虫蛀者为佳 龟甲:背甲拱状、腹甲板片状,以略带血迹、身干、个大、无残肉、洁净者为佳 鳖甲:背甲两侧有对称肋骨各8条,伸出边缘,以块大、甲厚、无残肉、洁净、无腐臭者为佳 石决明、牡蛎、海螵蛸:贝壳 珍珠:具特有彩色光泽,破碎面层纹,以纯净、质坚、有彩光者为佳(海珠广东,淡珠浙江) 僵蚕:表面有白霜状气生菌丝,足8对,断面有丝腺环4个,以条粗、质硬、色白、断面光亮者为佳 蟾酥:团蟾酥断面棕褐色,味初甜有麻舌感,粉末嗅之作嚏。

[执业药师考试]常见中药的鉴别(动植物中药鉴定)

[执业药师考试]常见中药的鉴别(动植物中药鉴定)

『常见中药的鉴别』一、『动物类中药的鉴别』1.蜂蜜贮久或遇冷析出的白色颗粒状结晶,其成分是:葡萄糖。

2.粉末嗅之作嚏,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的药材是:蟾酥。

3.呈扁平长条形,全体共22 个环节,从第二节起,每体节两侧有步足一对的药材是:蜈蚣。

4.《中国药典》规定,应测定相对密度的药材是:蜂蜜。

5.具有“剑脊”和背鳞行数成双性状特征的药材是:乌梢蛇。

6.有“挂甲”性状的中药是:牛黄。

7.对比记忆(1)原动物属于螳螂科的药材是:桑螵峭。

(2)原动物属于芫青科的药材是:斑蝥。

(3)原动物属于鲍科的药材是:石决明。

(4)原动物属于壁虎科的药材是:蛤蚧。

8.对比记忆(1)海螵蛸的药用部位是:干燥内壳。

(2)土鳖虫的药用部位是:雌虫干燥体。

(3)桑螵蛸的药用部位是:干燥卵鞘。

(4)牛黄的药用部位是:干燥胆结石。

9.对比记忆(1)呈扁片状,全身密被细鳞,背部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足趾底面具吸盘的药材是:蛤蚧。

(2)表面有“乌金衣”,断面具细密的同心层纹,粉末清水调和后能“挂甲”的药材是:牛黄。

(3)具有“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性状特征的药材是:蕲蛇。

(4)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 个,脊鳞扩大呈六角形的药材是:金钱白花蛇。

(5)长条状薄片,背部棕褐色,有白颈的药材是:地龙。

(6)两端各具吸盘的药材是:水蛭。

(7)呈扁平卵形,头端较狭,尾端较宽,背部紫褐色,有光泽,无翅的药材是:土鳖虫。

(8)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表面被有白色粉霜状气生菌丝的药材是:僵蚕。

10.金钱白花蛇的药材性状特征主要有:①呈圆盘状,盘径3~6cm ,蛇体直径0.2~0.4cm;②背部有黑白相间的环纹,白色环纹45-48个;③脊棱明显突起,脊鳞扩大呈六角形;④背鳞细密,通身15 行,尾下鳞单行。

11.以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入药的药材有:①阿胶;②鹿角胶;③血余炭;④龟甲胶。

12.羚羊角药材的性状特征有:①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②类白色或黄白色,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有“通天眼”;③全角有10~16 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④角质部内有“骨塞”。

中药鉴定依据

中药鉴定依据

中药鉴定依据中药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外部特征、理化性质、化学成分、显微组织、药效成分等多方面的观察和检测,来判断中药材的真实性、质量和药效的过程。

鉴定中药需要结合多个方面的依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鉴定依据:1.形态学特征:•植物性中药: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形态、大小、颜色、表面特征等。

•动物性中药:观察动物的形态、大小、颜色、外部结构等。

2.理化性质:•湿度:检测中药材的湿度,以评估其贮存状况。

•溶解性:测定中药材在水、醇等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助于判断其成分。

•密度、硬度等:测定中药材的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

3.化学成分:•色谱法:使用色谱法检测中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如挥发油。

•光谱法: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用于分析中药中的特定化学成分。

•质谱法:通过质谱分析,可以识别中药中的分子结构。

4.显微组织学:•显微镜观察:观察中药的显微结构,包括细胞、细胞壁、细胞核等,用于判断其真实性。

•组织切片:对中药样品进行切片,并使用显微镜进行细胞组织结构的观察。

5.药效成分:•含量测定:测定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如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浓度。

•生物活性检测:使用生物学实验方法,如细胞实验或动物实验,评估中药的生物活性。

6.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通过HPLC等技术建立中药的指纹图谱,用于快速鉴别和评估中药的质量。

7.其他特殊性质:•气味:中药常有独特的气味,通过嗅觉来鉴别。

•滴定法:用于检测中药中的酸碱度。

在实际鉴定中,这些依据通常会综合运用,结合中药材的实际特点进行全面鉴别。

鉴定的结果对于确保中药的质量、安全和药效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鉴定中还可以参考相关的中药学、植物学、药理学等学科知识。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重点与难点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重点与难点

石决明来源:软体动物门鲍科动物杂色鲍 (九孔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白鲍的贝壳。

产地杂色鲍产我国福建以南沿海;。

杂色鲍:习称“南海决“九孔决”“光底石决”。

皱纹盘鲍产我国辽宁、山东、江苏等沿海;” 羊鲍和耳鲍产我国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

羊鲍:习称“毛底石决”来源:考试资料网澳洲鲍主产澳洲、新西兰。

性状:壳呈椭圆形,内呈耳形,外壳:平滑 (光底);粗糙 (毛底) 。

一般规律:具右旋纹理,明显 (光);不明显 (毛) 。

具呼吸孔器(未端) 。

9 个(光); 4~5 个(毛)。

孔口平(光);孔口突出(毛),内面具彩色光泽。

石决明耳形,外有螺旋纹;小孔排成行,内显彩色光。

成分:含碳酸钙,甲壳质,胆素。

珍珠一来源软体动物门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而形成的珍珠来源于马氏珍珠贝的为海水珍珠 (天然珍珠),来源于后两者为淡水珍珠(养珠) 。

二、产地天然珍珠主产于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淡水养殖珍珠主产于黑龙江、安徽等地。

三、性状鉴定表面半透明,具特有的珍珠光泽。

质地坚硬,剖开断面,可见同心层纹。

来源:考试资料网四、显微鉴别磨片:可见粗细两类同心环状层纹。

称为“珍珠结构环”。

多数磨片在暗视野中可见“虹光环”。

以上两种环为珍珠独具特征,可与任何伪品相区别。

(珍珠结构环和虹光环)五、化学组成主含碳酸钙。

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的鉴定来源与产地(了解):性状鉴别:蕲蛇:头部: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

身:背部两侧“方胜纹”。

腹部灰白色夹有多数数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

尾:骤细而短。

未端习称“佛指甲”,又称“指甲尾”。

金钱白花蛇:头部:扁椭圆形。

身:具有黑白相间环纹 27 个以上,尾:渐细而长。

乌梢蛇:头部:扁椭圆形;无椭圆形。

身:全体乌黑,背鳞行数为偶数。

背部“剑脊”。

尾:中央黑线明显,渐细而长。

成份蛇毒:蕲蛇,金钱白花蛇:含多酶。

乌梢蛇:无毒。

中药鉴定学15

中药鉴定学15

第十五章动物类中药一、概述动物类中药是指用动物的整体或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动物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动物体的加工品等供药用的一类中药。

常用动物类中药按药用部位入药的情况分为:1.动物的干燥整体:如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虻虫、九香虫等。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如蚯蚓、蛤蚧、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等。

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①角类: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等。

②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鳖甲等。

③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蛤壳。

④脏器类:如哈蟆油、鸡内金、紫河车、鹿鞭。

4.动物的生理产物:如①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等。

②动物的排泄物:五灵脂、蚕砂、夜明砂等。

③其他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蜂房等。

5.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等。

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

此外,一些传统经验鉴别方法仍是鉴定动物类中药有效而重要的手段:手试法,如毛壳麝香手捏有弹性;麝香仁以水润湿,手搓能成团,轻揉即散,不应黏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水试法,熊胆仁投于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降而不扩散;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哈蟆油用温水浸泡,体积可膨胀10~l5倍。

火试法,如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浓香四溢,灰化后呈白色灰烬,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马宝粉末置于锡箔纸上加热,其粉末聚集,并发出马尿臭等。

二、药材重点内容介绍1.地龙:来源为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

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

产地:广地龙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

沪地龙主产于上海、浙江等。

采收加工: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

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细目一动物类中药的概述要点一药用动物的分类和植物界一样,动物界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如门、纲、目、科、属、种,而以种为分类的基本单位。

在动物分类系统中与药用动物有关的有10门,它们是(由低等到高等):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药用动物如脆针海绵;腔肠动物门,药用动物如海蜇、珊瑚等;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药用动物如蚯蚓、水蛭等;软体动物门,药用动物如石决明、牡蛎、乌贼等;节肢动物门,药用动物如东亚钳蝎、蜈蚣、地鳖、南方大斑蝥等;棘皮动物门,药用动物如海参、海胆;脊索动物门,药用动物如海马、蟾蜍、乌梢蛇、黑熊、梅花鹿、林麝、牛等。

中药药用种类较多的有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其次是环节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

要点二动物类中药的分类按药用部位分类的常用动物类中药如:细目二动物类中药的鉴定要点一性状鉴别气:如麝香的特异香气。

味:如蜂蜜的纯正甜味,熊胆味苦回甜有清凉感等。

手试法:如毛壳麝香手捏有弹性。

手搓法:麝香仁以水润湿,手搓能成团,轻揉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水试法:(1)如蛤蟆油以水浸泡可膨胀10~15倍。

而伪品在7倍以下;(2)熊胆仁投于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沉而不扩散;(3)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

火试法:如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

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浓香四溢,灰化后呈白色灰烬,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

要点二显微鉴别对于动物类中药,尤其是贵重或破碎的药材,除进行性状鉴别外,常应用显微鉴别其真伪。

在进行显微鉴别时,常需根据不同的鉴别对象,制作显微片,包括粉末片、动物的组织切片和磨片(贝壳类、角类、骨类、珍珠等)等。

要点三理化鉴别薄层色谱法在动物类中药的真实性鉴别中应用亦十分广泛,如熊胆、牛黄、蟾酥、斑蝥等的鉴别。

用红外光谱法对54种动物药进行的鉴别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动物药材鉴别特征明显,稳定性、重现性均好。

动物类中药鉴定—麝香的鉴定

动物类中药鉴定—麝香的鉴定
宫廷剧明星
—麝香
宫廷剧里的麝香
结伍 语
火肆 眼 金 睛 识 麝 香
麝叁 香 的 显 微 鉴 定
麝贰 香 的 性 状 鉴 定
麝壹 香 的 来 源 鉴 定
PART 1



来源


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

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

泌物。

产地
林麝: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等地。 马麝:分布于青藏高原、甘肃、云南、 四川等地。 原麝: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 北等地。
传统鉴别方法
4.火烧后不应有火星和毛肉的焦臭味。 若冒烟、出现火星,灰烬为黑色者,即掺有植物性杂质; 灰烬较多、呈黑灰色并有丝臭味的即掺有动物性杂质;灰烬呈赭红色者,即为掺入
矿物性杂质; 也可用滤纸包裹,轻压,撒手后若滤纸上有油迹,则表明有油脂掺入。
SUMMARY
结语
麝香为贵重动物类中药材,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 肿止痛功效。在药材品质上,毛壳麝香以饱满、皮薄、有 弹性、无皮肉附着、香气浓烈者为佳。麝香仁以颗粒紫黑、 粉末色棕褐、质柔油润、香RT 2


毛壳麝香
香 的 性
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 3~7cm

开口面密生短毛,中央有一囊口,

另一面为棕褐色的皮膜

剖面中层皮膜银灰色且透明,内
层皮膜呈棕红色
囊内有麝香仁,有特异香气
麝香仁
1.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颗 粒状者习称“当门子”。 2.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表面多 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 3.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 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
柱状晶体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一)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一)
折断面不平坦,无
光泽。
石决明 Concha haliotidis
来源
性状鉴别
珍珠
来源
鲍科动物杂色鲍(九孔鲍)、皱纹盘鲍、羊鲍、 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
性状鉴别
杂色鲍(九孔鲍) 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
耳形。表面暗红色,有多数 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 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 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 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 开孔。内面光滑,具珍珠样 彩色光泽。 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 味微咸。
• 天然珍珠:形较圆,平滑细腻,洁白如玉,内外一色。淡 水养殖的珍珠外形不规则,比天然品颗粒大,多为长粒状, 带有瘤结,光泽弱,断面中央有异物。
性状鉴定
• 淡水养殖珍珠-不规则的球形或长圆形,表面光泽较弱。
显微鉴别
磨片在暗视野中可见 到珍珠的特有彩光。 一圈圈的具有红、橙 、黄、绿、青、紫色 虹彩般的光泽,称为 “珍珠虹光环”。“ 珍珠结构环” 与“ 珍珠虹光环”为珍珠 特有特征,可与任何 伪品相区别。
动物药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
按药用部位动物药可分为
①全动物类:水蛭、地龙、全蝎、土鳖虫、斑蝥、 海龙、海马、金钱白花蛇、蕲蛇、乌稍蛇、蛤蚧; ②角骨类:鹿茸、鹿角、羚羊角、龟甲、鳖甲; ③贝壳类:牡蛎、石决明、珍珠母; ④脏器类:蛤蟆油、熊胆、紫河车、鹿鞭、鹿胎; ⑤生理或病理产物:珍珠、牛黄、僵蚕、蝉蜕、蛇 蜕、马宝; ⑥分泌物或排泄物:麝香、蟾酥、五灵脂; ⑦加工品:阿胶、鹿角胶、鹿角霜、血余炭等。
若属名改变,在原定名人姓氏外加括号表示,一般不写人名。 如有亚属,则亚属名放在属名之后,并加括号。
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 性状与经验鉴别法
• 天然牛黄能“挂甲”,麝香有手搓、针刺、火烧、水试等鉴别方法。水试, 火试。

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精)

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精)

(三)性状鉴定注意点 1.全蝎的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 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 2.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 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 似蟹螯,背面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 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 后 3.前腹部由7节组成,背面绿褐色。 腹 4.后腹部棕黄色,6节,末节有锐 部 钩状毒刺。 5.体轻,质脆易断。气微腥,味咸。 头 胸 部
动物类药材鉴定技术
动物类药材(学习目标)
• 掌握全蝎、鹿茸的来源、主产地、性状 特征、功效。 • 熟悉全蝎、鹿茸的化学成分。
动物类药材
含义:动物药入药用动物全体、动物某一部分、 动物内脏、动物生理产物、动物病理产物、动物分 泌物、动物排泄物、动物加工制品等。 动物类药物的鉴定,主要应用性状鉴定、显微
前 腹 部
全蝎药材
动物类药材(全蝎)
(四)化学成分
含蝎毒素,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元素的毒性蛋白。
近年,从蝎毒素中分离出抗癫痫肽(缩氨酸)。
(五)功效与主治
功效: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主冶:小儿惊风、抽 搐痉挛、半身不遂、破伤风、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痉挛、淋巴结结 核、疮疡肿毒等。注意:本品有毒。用量3~6g。研末吞服,每次 0.6~1g。外用适量。
动物类药材(鹿茸)
(一)来源 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 者习称“马鹿茸”。
梅花鹿
马鹿
动物类药材(鹿茸)
(二)产地与采制 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马鹿茸主产于黑龙江、吉林、 内蒙古、新疆、青海。 1.锯茸 雄鹿从第三年开始锯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锯下之茸须立 即加工。先洗去茸毛上不洁物,并挤去一部分血液,锯口处用线绷 紧固定于架上,放入沸水中烫炸3~4次(锯口朝上露出水面),每 次15~20秒钟,使茸内血液排出至锯口处冒白沫,嗅之有蛋黄气味 为止。然后晾干,次日再烫炸数次,风干或烤干。 2.砍茸 用于生长6~10年的老鹿、病鹿。将鹿头砍下,再将鹿茸连脑 盖骨锯下,除尽残肉,绷紧脑皮,如上法反复烫炸,晾干。

中药鉴定学PPT课件: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中药鉴定学PPT课件: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 贝壳(或矿石)珠:用珍珠母等动物贝壳或寒 水石等矿石打磨成珠子,然后在珠子表面涂上 珍珠颜料,制成贝壳(或矿石)珠。其特点是: 断面无层纹,或层纹近平行,而不呈同心环状; 珠光层可被丙酮洗脱。
五、附注---经验鉴别
❖ 直观法:直接用肉眼观察,真珍珠能显出不均匀的彩
虹,假珍珠则色调单一。
❖ 感觉法:通过手或舌的感觉,真珍珠有凉感,仿珍珠
一、来源鉴别
❖ 本品为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 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 (E. Perrier) 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 Chen 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 (Michaelsen) 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 的干燥体。
心,取上清液,照pH值测定法测定,pH值应为4.5~6.5。 ❖ 3.浸出物 按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
剂,不得少于15.0%。
四、烫水蛭鉴别
❖ 取净水蛭段,照烫法用滑石粉烫至微鼓起。 ❖ 1.呈不规则扁块状或扁圆柱形,略鼓起
2.表面棕黄色至黑褐色,附有少量白色滑石粉 3.断面松泡,灰白色至焦黄色 4.质酥脆,易碎 5.气微腥。
贝壳
二、性状鉴别
❖ 杂色鲍 ①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 形,②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 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 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 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 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③壳较厚, 质坚硬,不易破碎。④气微,味微咸。
❖ 皱纹盘鲍 ①呈长椭圆形,②表面灰棕 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 明显,常有苔藓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 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③壳较薄。 羊鲍 ①呈近圆形,②壳顶位于近中部而 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各占1/2,从 螺旋部边缘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 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

动物类中药鉴定4

动物类中药鉴定4

三、显微鉴别
①背鳞水装片:外表面深棕或黄棕色,密布乳 头状突起,内含颗粒状色素。(此为本品粉末 鉴定的重要依据) ②背鳞横切面:外表面呈波浪形(因部分真皮
和表皮向外呈乳头状突起),内表面较平直。
三、显微鉴别
三、显微鉴别
背 鳞 外 表 面 简 图
四、理化鉴别 主要成分-- 主含精胺、蛇肉碱、δ-羟基赖氨酸、硬脂
银环蛇背部鳞片示意图
银环蛇鉴别示意图(尾部)
银环蛇尾部
三、显微鉴别
1.背鳞外表面 鳞片呈黄白
色,具众多纵直条纹,条
纹间距1.1~1.7μm,沿鳞
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径向排
列。 2.背鳞横切面 内外表皮均 较平直,真皮不向外方突 出,真皮中色素较少
质量要求: 以头尾齐全、肉色黄白、盘径小者为佳。
主要成分--蛇体含蛋白质、脂肪及鸟嘌呤核苷等
[分布] 福建、广东、 海南、广西及云南 南部,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180~ 1014 m的平原或低 山,植被覆盖较好 的近水处。夜晚活 动。吃蛇
银环蛇
[分类] 蝰科
[形态特征] 全长1000~ 1800 mm,具前沟牙的 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 色,具30~50个白色或 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 白色。头背黑褐 [生活习性] 栖息于从沿 海低地到海拔1300 m的 山区,常见于低海拔的 平原、丘陵近水处。夜 晚活动,到水边捕食鱼、 蛙或蛇类。 [分布] 分布于我国长江 以南各省
“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
背部两侧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
其中“V”形的两上端的背中线上相接,略呈菱方形,习
二、性状鉴别
• 腹部有黑色类圆形的
斑点,习称“连珠斑
”。

中药鉴定学辅导:动物类中药鉴定

中药鉴定学辅导:动物类中药鉴定

鉴定动物类中药,要具有动物学的分类和解剖的基础知识。

其方法与植物药一样,对于药材是完整的动物体,可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动物分类学鉴定,确定其品种,如蜈蚣、土鳖虫、金钱白花蛇等;对于药材是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羚羊角、龟甲、骨类(豹骨、猴骨等)和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等)药材等,鉴定时主要靠性状鉴定以辨别真伪优劣,必要时可进行显微磨片观察;对去皮蛇类药材可进行脊椎骨或鳞片的形态和组织切片观察;对海狗肾类药材,除一般形状鉴定外,还可采用X光拍片,观察阴茎骨的形状和大小加以鉴别;对有些采自动物体的分泌物和生理、病理产物的药材,如麝香、牛黄、蟾酥等,除一般性状鉴定外,主要靠显微和理化分析,以防伪充或掺假。

鉴定牛黄除用传统经验鉴别方法外,还要用显微观察或红外光谱等来考察纯度防止掺伪,同时要做主要成分胆酸、胆红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有的动物产物,如蜂蜡、虫白蜡等,还应测定其熔点、溶解度或酸值、皂化值等以控制药材的质量。

值得指出,动物类药材的主要成分不同于植物类药材,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主要包括氨基酸、动物肽毒、酶及糖蛋白等,许多都是动物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现已有大量报道,利用它们含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法可成功的把动物药材与类似品、伪品区别开来。

如阿胶的鉴别,不但可用上法进行,采用蛋白质等电点检测法或蛋白质运动粘度法进行鉴别也均获得成功。

动物类中药

动物类中药

病 珠
附壳珠
伪制
牡蛎CONCHA OSTREAE
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牡蛎水提取物有增强免役作用
【来源】牡蛎科动物
长牡蛎 Ostrea gigas Thunberg、 大连湾牡蛎 O. talienwhanensis Crosse 近江牡蛎 O. rivularis Gould 的贝壳。

【性状】
长牡蛎
呈长条形,背腹缘几平行,长10-50cm, 宽4-15cm。 鳞片坚厚,层状排列。 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味微咸。
大连湾牡蛎
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 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 片起伏成波浪状。 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 明显。 内面凹下呈盒状,铰合面小。

石决明
CONCHA HALIOTIDIS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来源】鲍科动物
杂色鲍 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皱纹盘鲍 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 羊鲍 Haliotis ovina Gmelin、 澳洲鲍 Haliotis ruber (Leach) 、 耳鲍 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 或 白鲍 Haliotis laevigata (Donovan) 的贝 壳。
【性状】




呈圆盘状,盘径3~6cm,约4圈。 头后颈部有两个黄白色斑。 体背黑色,每隔3鳞半至6鳞有1~2鳞宽的白 色环纹,黑白相间。 背部中央鳞片较大,呈六角形, 并有一条显著 突起的脊棱。 体鳞通身15行。 腹部黄白色。 气微腥,味微咸。
【功能】

祛风,通络,止疮。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天然草药为基础,通过独特的炮制工艺获得。

动物类中药是中药材中的一大类,它们不仅具有特殊的药理作用,还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鉴定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别与鉴定方法,其中鉴定动物类中药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动物类中药是指以动物为原材料,经过合理的加工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中药材。

具体包括虫类、兽类、鱼类等。

由于动物类中药的药材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因此对其鉴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动物类中药的鉴定需要了解其生物学特征。

不同的动物因生长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而产生出一定的形态特征。

例如,党参是人参的一种,通常可以通过其茎部形态与人参进行区分,党参的茎部呈螺旋状扭曲,而人参的茎部则呈直立状态。

同时,对于明显有异味或者有特殊气味的动物类中药,可以通过嗅觉进行初步鉴别。

其次,动物类中药的鉴定还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进行组织学观察。

通过观察动物药材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等特征,可以进行更加细致准确的鉴定工作。

例如,对于动物角类的鉴定,可以通过观察其组织切片中的细胞壁厚度、细胞排列方式等来进行鉴别,从而判断是否为真正的动物角。

另外,动物类中药的鉴定还需要使用化学分析方法。

这是一种通过检测动物类中药中的特定成分来进行鉴别的方法。

通过对药材中的特定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可以确定其是否为真正的动物类中药。

例如,通过分析动物类中药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常见成分,可以进行初步的鉴定工作。

进一步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动物类中药的鉴定提供了更多手段。

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动物类中药进行鉴定,可以通过检测其中的基因序列来判断物种和品质。

同时,利用质谱技术对动物类中药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可以为鉴定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除了以上的鉴定方法,还可以通过对动物类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实验,来进行鉴定。

将动物类中药提取物应用于动物模型,观察其药理反应,如镇痛、止血、抗炎等作用,以确定其药材的真实性。

动物类中药-中药鉴定学-成人教育

动物类中药-中药鉴定学-成人教育
采收加工:二杆茸:每年二次。第一次:清明节 40~50天(头茬茸);第二次:采后50~60天(二茬茸); 三茬茸:每年一次,均在7月下旬。
砍茸:6~10年的老鹿,病鹿,连头砍下,阴干。
2019/12/3
21
【性状鉴定】:梅花鹿茸:二杠,二岔:多为 二杠,倒人字形,外有黄色毛茸,皮红色,内为淡 黄色,味腥咸(二岔好,三、四岔差)。
2019/12/3
11
【显微鉴别】 :分别以乙二醇,甲苯为溶媒装片,置镜 检:
乙二醇片:团块类圆形等形状。黄——无色。具六、五 棱的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的网格纹理,网格间紧 密相嵌。
甲苯片:呈不规则的方形或片状的复合形晶状体。棱角 明显,晶状体表面有时可见条纹。
【成分】 :含胆汁酸20~80%。主要为能胆特有的熊去 氧胆酸,少量的鹅去氧胆酸,去氧胆酸,胆酸。这些胆酸 常与牛黄酸,甘氨酸结合,并形成钠或钙盐。如:牛磺熊 去氧胆酸,系解痉有效成分。牛磺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 ,熊去氧胆酸。
(三)系统:同各种器官结合起来。执行共同 机能完成同一类生理活动。
2019/12/3
4
蛤 蚧
始载《开室本草》。马志曰:“形如大守宫,尾 与身等,最惜其尾。多自啮断其尾而去”。
“药力在尾,性折无效”。(不是咬,而是人抓 住尾巴后其挣脱尾而去)。
李时珍:“蛤蚧因声而名”。
产地:主产广西,云南,广东省,贵州亦产,以 野生为主。
2019/12/3
20
鹿茸
始载《本经》,列为上品。 【来 源】: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
梅花鹿;马鹿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花鹿茸 (黄毛茸)——吉林、辽宁产。马鹿茸(青毛茸)——黑 龙江、吉林、内蒙——东马鹿茸。青海、新疆——西马鹿 茸。

初级中药师-专业知识-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初级中药师-专业知识-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初级中药师-专业知识-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单选题]1水浸泡可以膨胀的中药是A.蛤蛇B.蛤蟆油C.麝香仁D.牛黄E.鸡内金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蛤蟆油以水浸泡(江南博哥)可以膨胀10〜15倍。

掌握“动物类中药的概述”知识点。

[单选题]2.下面药材不属于除去内脏动物体入药的是A.蛤蛇B.地龙C.全蝎D.乌梢蛇E.薪蛇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解析】全蝎属于动物的干燥全体入药的药材,其余的都是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入药。

掌握“动物类中药的概述”知识点。

[单选题]4.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的药材是A.蛤蛇B.金钱白花蛇C.薪蛇D.五步蛇E.乌梢蛇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乌梢蛇呈圆盘状,盘径约至16Cnb长可达2日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不凹陷,有光泽。

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鳞较小,眼后鳞2(3)枚。

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

背鳞16〜14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

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

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

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

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

气腥,味淡。

掌握“动物类中药的性状显微鉴别和主成分”知识点。

[单选题]5.水溶液能“挂甲”的药材是A.麝香B.鹿茸C.牛黄D.僵蚕E.蟾酥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牛黄的性状特征: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掌握“动物类中药的性状显微鉴别和主成分”知识点。

[单选题]6.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的中药是A.乌梢蛇B.靳蛇C.麝香D.鹿茸E.全蝎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崭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

掌握“动物类中药的性状显微鉴别和主成分”知识点。

[单选题]7.鹿茸中的“二杠”指的是A.花鹿茸中有1个分枝者B.花鹿茸中有2个分枝者C.马鹿茸中有1个分枝者D,马鹿茸中有2个分枝者E.马鹿茸中有3个分枝者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花鹿茸的性状特征: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鳖
25
冀地鳖
特征 长2.2-3.7 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 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每个斑块上有一 小点。
冀地鳖
冀地鳖
26
斑蝥
• [来源] 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 •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 [采制] 7-9月,清晨露未干,斑蝥翅湿不能起飞时,带手套
蜈蚣的性状鉴别歌诀
全虫扁平长条形,背部黑绿头褐红。 背生两条突棱线,腹部皱缩色黄棕。 全体环节二十二,每节对足两侧生。 触角毒钩各一对,味辛微咸有臭腥。
23
土鳖虫
• [来源] 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 [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等省 • [采制] 夏秋两季捕捉,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19
蜈蚣
• [来源] 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 蚣的干燥体。
• [产地] 主产于湖北、浙江、 江苏等省。
• [采制] 春夏两季捕捉。先用 沸水烫死,再用竹片插入头尾, 绷直,干燥。或再用竹板扎 成板状,10条或50条为1板。
少棘巨蜈蚣
21
• 形态 扁长条形,长9-17cm,宽0.5-1cm,全体 由22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有头 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有触角及 毒钩各1对;躯干部第4-20背板常有纵棱2条; 腹部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1对,生于 两侧,作钩形,最后一对脚尾状,易脱落。
雄雌
金边地鳖
24
地鳖
• 形态 呈扁平卵形。前端较窄, 后端较宽,背部无翅;前胸背板 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 呈覆瓦状排列;头部较小,有丝 状触角1对,常已脱落;胸部有 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 环节。
• 表面 背部紫褐色,有光泽, 腹面红棕色。
• 断面 质松脆,易碎。
• 气味 气腥臭,味微咸。
13
14
15
• 形态 头胸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尾状,皱缩弯 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前面有1对短小螯肢及1对较 长大钳状螯夹,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7节, 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 隆脊线;后腹部(蝎尾)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 状毒刺。
• 表面 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 用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 条纵纹;两侧及腹面为棕黄色。
• 质地 质脆,易折断。 • 断面 断面胶质状,有光泽。 • 气味 气微腥。
11
• 伪品 掺假的水蛭为水蛭腹部灌入水泥浆等以增重 • 与正品水蛭的主要不同点:质地沉重,药材饱满鼓
起,敲断可见异物露出
• 习惯认为:水蛭以条整齐、黑褐色、 无杂质者为佳。
• 表面 头部两节暗红或红褐色;躯干部第一背 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棕绿或墨绿色, 有光泽;腹部淡黄或棕黄色;脚黄或红褐色, 偶有黄白色。
• 质地 质脆,易折断。
• 断面 断面有裂隙。
• 气味 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 咸。
22
• 习惯认为:蜈蚣以条长、头 红、身墨绿色、头足全者为 佳
动物类中药
1
[分类] • 按药用部位常将动物类中药分类如下:
(一)全动物类 水蛭、地龙、全蝎、 蜈蚣、土鳖虫、斑蝥、红娘子、青 娘子、海龙、海马、金钱白花蛇、 蕲蛇、乌梢蛇、蛤蚧等。
5
(二)角骨类 鹿茸、鹿角、羚羊角、 水牛角、龟甲、鳖甲、豹骨、穿山甲 等。
(三)贝壳类 牡蛎、石决明、蛤壳、 珍珠母、瓦楞子、海螵蛸等。
• 气味 气特异而臭,刺激 性强,不宜口尝。
28
僵蚕
• [来源] 蚕蛾科昆虫家蚕 的4-5龄的幼虫感染(或 人工接种)白僵菌致死的 干燥体。
• [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 江、四川等省。
• [采制] 自然病死者于夏 初或者晚秋采收。将感染 白僵菌病死的僵蚕晒干或 微火烘干。
29
• 形态 略呈类圆柱形,多弯 曲而 皱缩,长2-5cm,直径 0.5- 0.7cm,头部较圆;体 腹面有足8对,呈突起状, 中部4对明显;体节明显, 尾部略呈二歧状。
(四)脏器类 哈蟆油、熊胆、鸡内金、 紫河车、桑螵蛸、海狗肾、鹿鞭、鹿 胎等。
6
(五)生理病理产物 珍珠、蟾酥、牛 黄、麝香、僵蚕、五灵脂、夜明砂、 白丁香、蝉蜕、蛇蜕、蜂房、蜂蜜、 马宝、狗宝等。
(六)加工品 阿胶、鹿角胶、鹿角霜、 鳖甲胶、龟甲胶、水牛角浓缩粉、 血余炭、人工牛黄等。
7
常见动物类中药
16
• 表面 头胸部呈绿褐色,背面绿褐色,后腹部 (蝎尾)棕黄色。
• 质地 质脆,易折断。 • 气味 气微腥,味咸。
17
蝎尾
全蝎
头胸部
18
伪品:掺假的全蝎来源为在全蝎腹部注入各种增 加重量的物质,常有稀泥浆、鸡蛋清等,蒸后晾 干;或加入过量的盐。 与正品全蝎的主要不同点:全蝎腹部饱满鼓起, 质地沉重,折断可见异物露出;或见表面盐粒 较多。
• 表面 头部黄棕色,体灰 黄色,被有白色粉霜。
• 质地 质硬而脆,易折断。
• 断面 平坦,外层白色, 显粉性,中间有亮棕色或亮 黑色的丝腺环4个,习称 “胶口镜面”。
12
全蝎
• [来源] 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 [采制] 野生蝎仲春至初秋捕捉,以清明至谷雨前后捕
捉者称春蝎,夏较多称“伏蝎”。 饲养者秋季捕捉,捕 捉后浸清水中,待其腹内泥土吐出,死后捞出,沸水煮 至身挺腹硬,脊背抽沟,捞出洗净,晾干或微火炕干, 即 “清水蝎”;“盐水蝎”加工基本同上,但浸煮时加 食盐。煮时搅拌宜轻,以免碎断。
9
水蛭
• [来源] 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体。 •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 [采制] 夏秋两季捕捉,用沸水烫死或石 灰、草木灰闷死,洗净,晒干或微火烘干。
蚂蟥
10
• 形态 扁平纺锤形,由多数环节 组成,长2-12cm,宽0.1- 2cm; 背部稍隆起,腹面平坦;前端 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一 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 较大。
捕捉(避免刺激皮肤)或用蝇拍打落,用竹筷夹入容器中, 放入沸水中烫死,取出晒干。
27
• 形态 呈长圆形,长12.5cm,宽0.5-1cm头及口 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 和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 落。
• 表面 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 黑色,其上有3条黄色或棕 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腹部呈环节状,有黑 色绒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