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共16张PPT)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共16张PPT)

主要内容
法律 文化
习俗
商鞅变法的结局如何?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思考:1、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 依据是什么? 2、有没有可能出现商鞅不死,变 法措施也得以保留的结局? 3、为什么秦惠文王处死了商鞅, 却又保留了商鞅的变法措施?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影响变法成败的主要因素:
⒈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⒉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⒊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商鞅变法
课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 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 史实;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特点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 时期 秦 国 商鞅 主持的一场变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什么发生在春秋战国?
阅读教材P18-19页,从经济、政治、军 事、文化四方面归纳春秋战国的时代特 征。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 出现 2、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改革
(二)变法内容:
阅读参考史料《史记· 商君列传》 第1、2段并结合教材p23-24内 容,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
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作用
领域
经济
军事 政治
作用 废井田制,土地私有,奖励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有利封建制度确立 打击奴隶主旧贵族 实行军功爵制(奖军功), 严禁私斗 提高秦军战斗力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 废分封制,推广县制 打击旧贵族势力 废世卿世禄制 制订秦律,轻罪重刑 建立户籍制、连坐法 焚烧诗书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以法律巩固改革 强化对人民统治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可 能 性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商鞅?
旧贵族: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 法而治。 商 鞅:三代不同礼而王, 五伯不同法而霸。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131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131人教PPT课件

自主探究
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合乎秦国国情(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3、商鞅不顾自己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个人努力)
4、干扰力量相对少(君强贵弱、三家分晋)
5、秦固有文化低,易吸收较高的文化(认同法家) 6、措施全面彻底(赏罚分明、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7、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二.变法的意义:
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 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1、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军事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4、综合国力
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了 土地兼并的祸根
2、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 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 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3、改革不完全彻底
4、倡导君主独裁,选错了政治 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 下了祸根 5、加重剥削压迫,轻视教化, 轻罪重罚 6、文化高压,箝制了思想,摧 残了文化,导致创新意识窒息
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
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
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 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 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政治上,改 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 坏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 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材料2:公元前4世纪初(秦献公时),秦国开始 实行一些改革,如正式废除野蛮的人殉制度、迁都栎 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等。但是,秦国的总体面貌仍 无根本改观。
探究:结合教材第20页—21页内容归纳: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 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 民风:质朴、尚武; ◆ 秦孝公支持 。

商鞅变法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各国的变法
旧贵族的抵制
商鞅之死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 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 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社会转型)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积极性
1、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
商鞅改革的措施
经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有利地主利益,推 动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秦国的实力
统一赋税有利 经济交流文化
军事、政治: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 打击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共23张PPT)
3、军事:战争以兼并为主且更加频繁
各国都致力于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4、文化:私学兴盛,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主张变革; 主张依法治国。
法家学说最 合乎当时社 会发展的需 求,成为各 国推行变法 改革的思想 理论武器。
春秋时期的改革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已经陆续推行了一些变 革措施。先是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大力发展农工 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他采取“ 相地而衰(cui)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 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后来其他国家也实行了类似的税法。公元前594 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 亩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秦国 军队的战斗力。
“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
——《史记》
三、政治方面(集权) 1、建立严密的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作用: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强化了统治。
2、普遍推行县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制定秦律。
作用: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和巩固变法成果。
云梦睡地虎秦简
四、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
作用: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们的思想。 实质:文化专制。
五、风尚习俗方面
禁止父子及用: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也加强了集权统治。
第三篇 改革评价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嬴驷)。 他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走投无路的商鞅最终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 都咸阳车裂示众。不过,“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秦始皇陵兵马俑
那么,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 它的影响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返回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 识回答第一小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回答第二小问。 第(2)问从商鞅对“法”的认识角度回答第一小问;商鞅以 法治国旨在维护秦国君主统治;从商鞅严刑峻法的积极作 用和消极影响角度一分为二地评价。第(3)问从商鞅变法对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角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 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
返回
三、自我测评 1.提示:商鞅变法围绕富国强兵这一宗旨展开,涉及政 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其意义主要表现在秦国的 富国强兵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 卿世禄制;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历史意义: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 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返回
3.意义 (1)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发展了 地主 经济,增强了国力, 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实现了 富国强兵 。 (2)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 宗法分封 制向中央集 权制转型。 (3)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 (4)对 后世 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返回
[拓展升华] 商鞅变法具有局限性的原因: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 史交替的时期,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激烈,没有严苛的 法律制度变法难以顺利推行;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 争霸及兼并战争的需要,难免会牺牲人民的利益来达到 改革的目的。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 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 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20-21版:单元学习总结: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创新设计)

20-21版:单元学习总结: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创新设计)

单元提升(二)1知识网络构建2线索归纳提升一、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二、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3解题技巧突破【例题】(2019·全国Ⅰ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第一步审题意第(1)问要求回答秦“二十等爵”制与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关键词在“思想流派”。

第(2)问要求回答两点,一是两种授爵制度的“授予对象”,二是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第二步抓关键“二十等爵”制,始于商鞅变法时的军功爵制,说明了授爵的对象和理论依据。

“五等爵”制,“仿照《周礼》”“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含有对象和思想流派的信息。

第三步扣知识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的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共22张PPT)
——《史记·商君列传》
(北宋)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
(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 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
——《朱子语类》卷五六
(南宋)朱熹
青年毛泽东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 千余年之纪(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 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
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
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 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 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十二
者 天成 下朴莫,能必犯削也。 。是故兴国“不燔用十诗二书者,而故其明国法多力令,而”
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 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中法律部分记载了秦代 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
之所恶也。显荣佚乐者,民之所务也。故其国刑不可恶,而 爵禄不足务也,此亡国之兆也。
——《商君书·算地》
四、烛照古今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 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王安石:自古驱)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
毛泽东: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 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 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 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2单元商鞅变法【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一、背景1、必要性:(1)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2)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2、可能性:(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3、有利条件:(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4)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4、历史机遇:(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二、过程1、开始: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4、积极作用:(1)政治:(2)经济:(3)军事:(4)对后世: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5、消极影响(1)(2)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3)改革不彻底,并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巩固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第二单元:秦国的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也。”
请阅读以下几组材料:
材料1:“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也。”
材料2: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 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 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 多怨望。” 材料4:商鞅的主张太吓人了,他无比激进。激进到什么程度 呢?在他那里,“从容易地方着手”等等,全是废话。……丝毫 没有考虑过“渐进”这个字眼,也不需要论证什么“社会承受 力”。商鞅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 价值观念和家庭生活等所有领域全盘出击,一个也不落下,齐头 并进,锐意突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上述方面,把秦国全 盘改变,彻底改变,变出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秦国。
孝公求贤,商鞅入秦
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象画)
商鞅入秦(想象画)
与旧贵族的论战
商 治世不一道, 鞅 便国不法古。
PK
旧 圣人不易民而教, 贵 知者不变法而治。 族
商鞅立木为信(想象画)
徙木立信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南 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商鞅 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 居一室,强制分家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 庭政策
发展小农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
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
措施
为田开阡陌封疆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作用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违背了社 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韩国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重点: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 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改革历史风潮:变法的历史背景
1、时代的需要:大动荡(争霸战争)大变革(奴 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
⑴经济上: 农工商发展迅速,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产
重在改革经 济(税制),
鲁 初税亩
“履亩而税”,公开 承认土地私有
没有触及政 治制度
战 国

⑴尽地力之教;⑵平籴 李悝变法 法; ⑶制定<法经>,加
强法制
涉及经济.政治
⑴改变世袭分封制;⑵变 军事等领域 楚 吴起变法 相没收贵族土地;⑶削减
官吏俸禄;⑷整顿吏治
3、秦国的机遇 ⑴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受到认 同、民风质朴尚武;
1、下列各项,最能体现春秋时期历史发展本质趋 势的是:
A 青铜农具的使用 C 周天子势力衰微
B B 公田转化为私田
D 诸侯争霸不断
2、“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 本因素是
B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社会风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小家庭政策
(旁白: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 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
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 赏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真羡慕你啊!
主人: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粮食, 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
李四: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生活改善很多. 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高兴!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分析:本单元引言主要概括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目的: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发展封建经济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2、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3、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内容全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4、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改变了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1学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2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必修3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在《商鞅变法》的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领域变动与商鞅变法的内在联系。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预习设计课程目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社会变化的新气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法家思想的特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分析史料问题探究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分析史料问题探究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处在十字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情境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路口的秦国现自主探究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本课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本课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1、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根本原因):2、政治(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呼声);3、军事(大动荡)——战乱频仍,政局动荡(直接推动力);4、思想——百家争鸣,法家学说盛行(意识形态的推动);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改革必要性2、改革可能性(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本课小结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变法背景)客观:(1)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2)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3)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4)思想: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589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589人教PPT课件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 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课堂练习
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
4.思想文化方面: “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社会风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作用:增加国家的赋税
三、课堂小结
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 中一篇《商君列传》中对商鞅变法 概括:“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 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5. 《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
(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课后作业——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 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
谢谢观看!
2.军事方面: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内容:…… 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 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 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国的二十等爵可分为四个等级: 相当于士的是一至四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 相当于大夫的是五至九级:大夫、官大夫、公大夫、
公乘、五大夫; 相当于卿的是十至十八级:左庶长、右庶长、左更、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247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247人教PPT课件

三.商鞅变法的的历史局限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 的剥削和压迫
(3)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 划清界限
(4)商鞅变法的严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压 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的影响,如 “焚书坑儒”政策
P28学思之窗
秦二世灭亡的根子在商鞅变法时期 就已经种下了?你认为呢?
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槽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
稷。
——《汉书·食货志》
问(1)根据材料说明商君所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动。
(2)材料三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指什 么?
参考答案
▪ (1)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 (2)“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
制”指以井田制、分封制为基础的奴 隶制度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
2)奖励耕织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对秦国有那些影响?
1、历史作用:
军事方面(强兵)
1)废除世卿世 禄,奖励军功
增加士兵勇气, 提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2)严肃军纪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提高军队战斗力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2.原因: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 坏与反扑
(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3.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新法未废,变法二十 年,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改革措 施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 关系和设县户籍等在秦国确立.----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 败了呢?讨论……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 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 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 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的原则,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 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 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商鞅其人:原名公孙鞅,又称卫鞅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经济——“以农求富”⑴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①实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作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促进封建经济发展⑵重农(本业)抑商(末业),奖励耕织①措施: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经营工商陷于贫困者全家投入官府为奴隶②重农抑商政策(崇本抑末):积极: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生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⑶统一度量衡①措施: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②作用: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⑴措施: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依照爵位高低占有田宅、奴婢;严禁私斗⑵目的:削弱奴隶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⑶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打击了贵族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3、政治⑴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①世卿世禄制:是宗法制下的选官用人制度,各级贵族凭借出身出任各类官职,并时代享有特权,战国时期被选贤任能、奖励军功的做法取代②内容:贵族没有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③作用: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也招致其怨恨⑵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奴隶制上层建筑,建立封建上层建筑①内容:废除分封,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管理②作用: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4、司法⑴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①内容:什伍制:登记户籍,五家一伍,两伍一什,相互纠察;连坐法:一家犯法,各家举报,否则受同样惩罚②作用: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征收赋役创造条件,同时保证了兵源;使宗法关系转变为君臣关系,加强了专制统治⑵根据李悝《法经》制定秦律作用:建立起严密的法律体系,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轻罪用重刑,为秦暴政埋下了祸根5、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⑴目的:排除复古思想干扰,用封建法制统一人们的思想⑵内容:烧毁儒家和不符合地主阶级利益的书籍,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⑶实质:文化高压政策⑷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6、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⑴内容: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男女别居);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发展小家庭生产⑵作用: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思路】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172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172人教PPT课件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 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 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 业生产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局限:
⑴轻视教化,刑法严酷,鼓吹轻罪重罚。 ⑵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原因:
⑷文化:
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它学 派的诗书;
②推行秦律 。
意义:有利于加强思想专制和中央集权,提 高法家思想的地位;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 严重摧残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⑸社会习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父子及成年兄弟分户而居。
意义:巩固小农自然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 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⑵战国:①楚国吴起变法。 ②魏国李悝变法。
目的: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②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争取兼并战争 的胜利。
3.秦国有利条件:
⑴政治: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 弱;
⑵思想:法家学说受到君臣民众认可;
⑶民风: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⑷客观: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韩、赵、 魏,力量削弱;
⑵军事:
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意义:积极: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 位;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为统一提供了有 利条件。消极: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 权,导致他们对变法的反对。
⑶政治: ①户籍制度,连坐法; 意义:有利于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维护新 兴地主阶级统治。 ②废分封,行县制。 意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 了奴隶主贵族的分裂势力。
商鞅变法
时代背景
1.社会变化(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的必要性
偏居关中,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2.改革的可能性
1、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 法家学说的传播 尚武风尚 2、机遇: “三家分晋” “士人”追求建功立业
(四)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学思之窗】P19
思想是现实的反映。 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 “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 线。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 奖励军功。 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封建的经济,才能够富国强 兵。 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 的目的。
一、改革变法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方面认识春秋战国的朝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 发展的重要时期(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 文化等方面);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一、改革变法的背景
1.经济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 使用、兴修水利,农田施肥
二、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 结哪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 重要作用?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
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 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2、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 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1)战国时代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2)王道即儒家治国理论(以礼治国,实行 仁政),不符合时代要求。 (3)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变法改革,以法 治国),符合孝公称霸需要。
4、与守旧大臣辩论:
守旧大臣:利不百,不 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秦孝公在朝堂上召开宫廷会 议,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讨论。 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认 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 变法而治”。商鞅为实行新法, 与他们展开了论战。经过对保 守派的批判,商鞅宣传了变法 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2课
“为秦开帝业”
——变法的内容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个人特征
冷静、坚毅、自信 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
商鞅
秦国 商鞅
时世
强国
求贤若渴
(约前390年—前338年)
法家代表 热心政治
问题探究:秦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 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习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 俗 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

合作探究理特点
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 国家改革比较,商鞅 变法措施有何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概况
改革 时 国 者或 间 家 名称
商鞅变法
(前356--前338)
措施 经 济
变法内容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 齐 管仲 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国 改革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春 军 秋 鲁 初税 经济:“履亩而税”(594BC) 事 国 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政 魏 李悝 经济:① 实行“尽地力”; ②推行 治 国 变法 “平籴法”,政治:制定《法经》 司 战 政治: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 法 吴起 国 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 文 楚 变法 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 化 国 地;③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 习 励军功;④严格吏治 俗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封邑制→俸禄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
3.军事方面: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1)春秋: 争霸战争 (2)战国: 兼并战争 (3)改革变法的动力:富国强兵
4.文化方面:
1.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2.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法家学 说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2.战国时期: 地主阶级改革
李 悝

吴起
魏国李悝变法: 公元前445年
李 悝 1)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2)推行“平籴法” 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率 先 强 盛
楚国吴起变法:
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 2)强令旧贵族迁居
吴起
3)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
4)要求官员秉公执法
成 为 强 国
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程标准: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了解商鞅变法前的社会状况.
——变法背景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阅读课文第一个标题的内容回答: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
商鞅: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积极作用
措施
经 济 军 事 政 治 司 法 文 化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 废除世卿世禄制 普遍推行县制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 坐法 制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
表 现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商业日趋活跃
影 响
封建 生产 关系 的出 现:
(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 依附关系 (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 自耕农
2.政治方面: (1)原因: 经济基础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对上层建 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 (2)内容: 专制统治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评价商鞅变法
2、积极影响
1、性质: 1)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2)废除了奴隶主贵族政治,创建了符合社会经济发 展的封建专制统治。 3)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 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历史局限性 ①法律严酷导致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②文化专制政策束缚思想文化发展; ③从短期看,重农抑商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但从长远 看,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经济: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根本)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奴隶主阶级改革
(1)齐国:管仲改革
" 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土地的私有
(2)鲁国: “初税亩” “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土地的私有
单元小结
生产力的发展 商鞅变法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富国之法
秦 国 的 强 大
各国的变法
旧贵族的抵制
商鞅之死
小结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变法背景)
客观: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文化: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主观(有利条件)
①秦孝公发愤图强(会盟受辱),支持变法 ②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③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④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⑤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1.改革的必要性
偏居关中,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2.改革的可能性
商鞅变法具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的必要性
偏居关中,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2.改革的可能性
1、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 法家学说的传播 尚武风尚 2、机遇: “三家分晋” “士人”追求建功立业
秦孝公下令求贤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自春秋以来,秦国一直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远 远落后于东方各国。比如,赋税制度改革,齐国在 公元前685年管仲就实行了“相地而衰征”,承 认了土地的私有,而在秦国,直到公元前408年 才实行类似的“初租禾”。又如,春秋战国时期诸 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然而诸子之中没有一个 秦国人。总之,商鞅变法之前无论是在经济上、政 治上、还是文化上,秦国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六国, 要想在战乱中求生存必须变法,以求发展。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严惩旧势力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但是,贵族保守势力不甘心失 (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 败,在变法进行过程中继续抵制破坏变法,比如太子的两个老 基础 师还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禁。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 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 割掉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积极作用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 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强化了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 经济实力
问题: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 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②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③商鞅坚持改革的魄力——主观因素
④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政治保障)
讨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 借鉴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