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艺术心理学中的美术表现
高中美术中的艺术心理学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02 艺术心理学概述 03 高中美术与艺术心理学的关系 04 艺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 05 艺术心理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06 艺术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艺术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
定义:跨文化研究是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心理活动,深入理解文化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和作用
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心理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未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跨文化研究将成为艺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 领域之一
艺术心理学在高 中美术教育中的 应用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心理学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 艺术心理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表现力 艺术心理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态度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艺术心理学帮 助学生理解作 品内涵,激发
创作灵感
促进情感表达和沟通:艺术心理学让学生 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 增强沟通能力和情感理解。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心理学强调 对艺术作品的解析和评价,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创作中的心理过程
创作动机:艺术家内心的冲动和驱动力,激发创作灵感 感知与观察: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观察,形成艺术家的视觉形象 想象与构思:对感知到的形象进行加工和重组,形成新的艺术形象 表达与表现:运用艺术手段将构思表现出来,形成最终的艺术作品
美术作品欣赏中美术心理学的运用及作用解读
实际上,美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在艺术领域中应用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借助美术心理学进行欣赏,并且在美术作品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会将人的心理活动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从而将美术作品作为重要的媒介,将作者的情感贯穿于美术作品之中,使得作品更具灵性,更能吸引欣赏者的眼光,并且欣赏者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欣赏美术作品。
一、美术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了解创作者的创作心理完成美术欣赏从某种角度上看,美术家也是心理学家的一种,美术家的视觉与思维比较独特,用这种独特的视觉和思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从而将创作者的心理与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
在美术家创作的过程中,主要根据自己的感觉而创作,用作品来描述自己的心理与情感。
我们也可以认为,对于任意一个画家而言,在创造一个作品的时候都是其心理激荡的过程。
之后利用线条、色彩以及体积等等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将其创作为美术作品。
但是,美术作品的创作完成并不代表整个创作过程的完成,其原因在于作品还未必与美术欣赏联系在一起,只有经得起考验与流传的美术创作才能够被称之为是优秀的美术作品。
如果欣赏者想要完全的林谷与理解作品的内涵,就需要不断地追寻美术家创作的心理状态与新路轨迹,从而使得欣赏之与美术创作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为此,美术作品无论所隐含的意义多么复杂、难懂,创作者都会将自己的心理冲动利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
从美术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术创作者常常会有一种利用绘画语言形式将创作的冲动物化为视觉形象。
创作者正是由于视觉形象的存在,激发了创作者美术创作的心理动因。
二、欣赏者从作品蕴含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美术欣赏实际上,美术作品主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一种反映的产物。
换言之,是人类对社会生活或者对世界的认识物化形态。
这也表明人和一部美术作品都不是创作者在大脑中的凭空想象,它是创作者的生活历验与社会、历史结合的产物。
一般而言,美术作品的创作都需要将社会历史作为创作的源泉,从而侧面的反映出创作者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情感。
美术教育与艺术心理学
美术教育与艺术心理学美术教育与艺术心理学是两个紧密相关且相辅相成的领域。
美术教育通过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能力;而艺术心理学则关注于研究个体在创作、欣赏和理解艺术时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美术教育与艺术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一、美术教育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展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绘画、雕塑、织画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需要观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想象力。
艺术心理学透视美术教育的影响艺术心理学研究个体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的心理过程。
通过研究个体的情感体验、认知过程和意义构建,艺术心理学者可以深入了解美术教育对个体的影响。
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个体的情感共鸣,并借此达到情感宣泄、思考的目的。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创作作品可能反映出他们的情感状态、世界观和生活态度。
通过深入理解个体的艺术作品,艺术心理学者可以更好地辅导和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
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美术教育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也有积极的影响。
在美术教育中,个体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压力。
创作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情感宣泄和释放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方式。
通过艺术创作,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激发自信和自尊心。
同时,美术教育也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耐心和专注力,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力。
美术教育与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学习和实践美术,个体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在美术作品中,个体需要观察和理解对象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并将它们组织在一起形成艺术形象。
这个过程需要个体细致入微、集中注意力和分析思考。
通过不断练习和观察,个体的观察力和思维灵活性可以得到改善,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浅谈美术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2篇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浅谈美术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2篇美术心理学便是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诞生出的独特方法,因此美术心理学必然针对于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又蕴涵促使美术心理学的发展。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首先需要通过感官来感知各种美术作品,如感知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等,感触美术作品所营造的各种视觉效果等等。
美术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一: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研究摘要:美术欣赏从本质来讲是对于美术作品的一种审美活动,即从接触美术作品而产生的体验、感知以及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也是通过美术形象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来进行美术欣赏,可以使得美术的欣赏者掌握一定的艺术审美理论,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提升艺术欣赏的水平。
关键词:美术心理学;美术欣赏;作用研究;美术研究;美术作品美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在艺术领域中一种具体应用形式,在实践中欣赏美术作品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美术心理学,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来进行开展欣赏,可以使得美术的欣赏者掌握一定的艺术审美理论,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促进美术欣赏者自身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体会和理解。
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很好地反应出艺术家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与理解,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反应出艺术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因此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对于艺术家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的感悟和理解。
欣赏者要想深刻的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就必须从美术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作品的分析,读懂美术作用中绘画形式的语言,带着情感追寻创作者自身的心灵轨迹,从而达到充分理解和把握艺术家创作情绪的作用,增强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
以下主要结合对于美术心理学和美术欣赏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1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探究美术家自身的创作心理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首先需要通过感官来感知各种美术作品,如感知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等,感触美术作品所营造的各种视觉效果等等。
美术作品的心理学解读2023
美术作品的心理学解读2023美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念传达给观众的一种媒介。
而观众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和情绪体验。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第一部分:色彩与情绪色彩是美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
不同的颜色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例如,红色常常代表激情和力量,蓝色则给人一种冷静和安宁的感觉。
当观众欣赏到用红色表现的美术作品时,他们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绪冲击,而蓝色的作品则能够让人感到平静和放松。
第二部分:构图与焦点美术作品的构图对观众的心理体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艺术家通过选择不同的构图方式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区域。
例如,在一幅画中,如果艺术家将焦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物体上,观众的目光就会被吸引到这个物体上,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
第三部分:主题与共鸣美术作品的主题也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当观众能够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或经历时,他们会感到与作品产生了一种共鸣,从而产生一种深层的情感体验。
比如,一幅描绘孤独的画作可能会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使其回忆起自己曾经的孤独经历,从而产生共鸣的情绪。
第四部分:启发与想象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观众欣赏到一件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时,他们往往会被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所启发,从而激发他们自己的创造力。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传递给观众,观众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结论美术作品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刺激物,它能够引起观众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
通过色彩的运用、构图的设计、主题的选择以及艺术家所传达的信息,美术作品能够影响观众的情绪、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美术作品,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和人类心理的关系。
以上是对文章“美术作品的心理学解读2023”的一种可能的写作形式,请您参考。
刍议艺术心理学中的美术表现
刍议艺术心理学中的美术表现作者:沈苗苗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几乎是只要涉及艺术,就涉及表现。
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总不大可能只是为了向观众呈现那些元素的表象。
美术表现牵连众多,难以对其下定义,阿恩海姆认为把“内在的”东西和“外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是表现在有张力的刺激物经知觉在大脑里唤起的感觉范畴。
但是我们如何去根据“内在的”去把握表现显征从而达到创作目的呢?文章对此问题进行分层阐述。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美术;表现;结构;透视;象征一、艺术心理溯源古典艺术呈现为艺术家精神变态——冲动的心理类型,由于精力弥散和升华作用而创造,并竭力通过自我意志的创造去争取自由,最终体现为社会化的美的理想。
现代艺术(浪漫的)是以强迫——神经症意志型的艺术家为主宰,这一时期的艺术强调个体的永存,创造本身成了生命的表现,以天才的艺术家的人格崇拜为标志。
而荣格的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恰是人格整体论,艺术本身倡导由心而发,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包含思维、情感、行动等一切意识到的及一切潜意识的内容。
其中最大胆的观念莫过于集体潜意识——自远古以来祖先经验的储存,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记录。
因而得出结论,在人类生命循环过程中原型所引起的典型的人类属性都是类似的(包括思想、意象、神话传说和情感、行为模式等)。
而强调艺术创作的动因是个体因素的弗洛伊德,则认为对本能进行压抑的结晶就是文化、文明。
文明建立在抛弃本能的基础上,是以不满足强有力的本能,通过遏制、压抑或其他手段为条件的。
“生的本能”即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包括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
“死的本能”即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包括破坏性、攻击性和自毁性。
任何我们能看到的美术创造都是艺术家通过“升华”把一些受压抑的或者无意识的的原欲转变到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形式上去,由此获得想象的“替代满足”。
任何形式的美术作品中都渗透着或掩饰着作者变了形的欲念,因而我们在鉴赏一幅作品时,要学会由表现的表征入手,解剖艺术作品的符号,走进艺术家意识深层的内容,同时,不能把艺术家的个性心理和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心理割裂开,它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
浅析心理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心理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更加重视运用心理学,合理实施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心理状态,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对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浅要分析了心理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心理学;美术教学;应用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当今时代,心理学被广泛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与教学实践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教学中也需要心理学的应用。
一、了解绘画发展的阶段很多心理学研究认为,艺术能力的成长与组织思维的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对应,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描绘了绘画发展的几个阶段:1.涂鸦期(18个月到3岁),这一阶段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的后期相对应。
涂鸦是儿童一种意识的觉醒,是一种动作的表征,而不是对物体的细致描绘。
这一阶段的涂鸦主要包括点、戳纸以及书写形式的图形,他们通常对颜色并不在意,常用一种颜色进行绘画。
2.基本形式(3到4岁),这一阶段与前运算阶段早期相对应。
此阶段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是主观的。
他们可以通过讲述作品告诉别人一些重要信息,但由于注意力有限和词汇量的限制,讲述内容常会发生变化。
想象是这一时期美术能力发展的基石。
3.人物形式和图式的萌芽(4到6、7岁),与前运算阶段的后期相对应。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发展成就是空间概念的发展,基本人物形象—蝌蚪人在此阶段出现。
儿童的人物画常常是对自己和家庭的描绘,并且儿童对人的了解比他们画出来的要多,因此要教师要重视提供给儿童讨论绘画的机会。
4.视觉图式的发展(6到9岁),儿童开始了解守恒和重量的概念,开始寻找并发现环境的秩序,儿童的美术能力得到快速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作品是很有创意的,不受束缚,代表了“美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可以要重视保护儿童的创造力。
5.写实主义(9到12岁),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心理学应用于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心理学应用于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科目,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可以为美术教育提供宝贵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以及这种应用的实践与思考。
首先,心理学可以帮助美术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创作。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情绪状态以及创造力水平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通过心理测试和观察,教育者可以了解到某些学生更适合进行自由创作,而另一些学生则更适合进行规范化的绘画训练。
这样,美术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教学计划,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心理学可以为美术教育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美术教育者可以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设计出更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例如,根据心理学的认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美术教育者还可以利用心理学的情绪调节理论,帮助学生处理艺术创作中的情绪困扰,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另外,心理学还可以为美术教育提供评价和反馈的依据。
美术作品的评价和反馈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创作的动力。
心理学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作品。
例如,通过心理学的评价方法,教育者可以评估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最后,心理学的应用也需要美术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反思。
美术教育者应该关注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美术教学中的艺术创作心理学
美术教学中的艺术创作心理学在美术教学中,艺术创作心理学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常被忽视的领域。
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成果,还对他们的艺术感知、情感表达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艺术创作心理学首先关注的是创作者的动机。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投身于美术创作的动机可能多种多样。
有的是出于对美的纯粹热爱,被色彩、形状和线条所吸引;有的则是希望通过作品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将无法用言语表述的东西以视觉的形式展现出来。
了解学生的创作动机,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激发他们持续创作的热情。
比如,对于那些热爱美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欣赏优秀作品的机会,让他们从中汲取灵感;对于想要表达情感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勇敢地探索内心,挖掘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感知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美术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独特之处。
例如,在一次写生课上,有的学生可能只看到了一棵树的轮廓和颜色,而有的学生却能感知到树皮的纹理、树叶在风中的摇曳姿态以及光影在树枝间的变化。
这种感知的差异会直接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用心感受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感知水平,从而使他们的作品更加丰富、生动。
情感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幅作品往往是创作者情感的寄托和流露。
学生在创作时,可能会带入快乐、悲伤、愤怒或者宁静等各种情感。
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在作品中展现真实的情感。
当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心情低落,创作出一幅色调灰暗的画作时,教师不应简单地批评画面不够明亮,而是要与学生交流,理解他们的情感,并引导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来宣泄和转化负面情绪。
这样,艺术创作不仅成为了一种表达手段,更成为了一种情感调节和心理治愈的方式。
想象和联想是艺术创作的翅膀,它们赋予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和创新性。
刍议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刍议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摘要: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与其后续的个性、智力、情感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对儿童美术心理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更有助于提升儿童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探讨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学;发展;启示引言: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
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
一、儿童美术心理学研究的阐述与发展儿童美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中涉及到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
它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儿童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中的心理规律、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为儿童美术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儿童美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儿童美术创作的心理机制、儿童美术创作的心理发展、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等。
这些研究内容不仅对美术教育工作者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也对家长和社会大众了解儿童美术创作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儿童美术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变革,美术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儿童美术心理学的研究也应该随之发展,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需求。
现代儿童美术心理学应该注重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深入探究儿童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中涉及到的心理问题,为美术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同时,儿童美术心理学也应该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以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二、当前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儿童美术心理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美术设计中的心理学分析与应用研究
美术设计中的心理学分析与应用研究1. 引言美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要追求艺术感受与审美效果,也需要考虑受众的心理反应和对作品的理解。
因此,美术设计中的心理学分析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美术设计中心理学的应用,旨在提供更加科学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2. 美学心理学分析美学心理学是研究艺术作品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和作用的学科。
其核心关注点包括审美情感、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等。
美术设计师通过对受众心理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可以更好地创作出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作品。
例如,在颜色选择上,不同颜色对人类的心理反应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暖色调(如红色、黄色)可以增加人们的热情和活力感,而冷色调(如蓝色、绿色)则有镇静和安静的效果。
因此,在美术设计中,可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颜色来营造特定的心理效果。
3. 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行为和相互关系。
在美术设计中,社会心理学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审美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创作出符合社会期待和价值观的作品。
例如,在广告设计中,社会心理学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理解广告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传递广告信息和触动受众情感。
此外,在设计公共空间时,社会心理学也可以帮助设计师理解人们对不同环境的心理反应和是否满足需求,如人们对空间的舒适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等。
4. 认知心理学分析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对信息的处理和认知过程。
美术设计需要通过形式、线条、构图等元素传递含义和引导受众的思维。
认知心理学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人们对不同视觉元素的认知方式和理解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创作和表达。
例如,在标志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根据认知心理学分析,选择简洁明了的形状和图像,使人们能快速识别和记住,从而提高标志的辨识度和传播效果。
此外,在网页设计中,设计师也可以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设计易于操作和理解的界面,并通过信息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引导用户的视觉线索和思维路径。
刍议艺术心理学中的美术表现
刍议艺术心理学中的美术表现艺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艺术活动与心理状态之间关系的学科,其中美术表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美术表现是指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等手段表达内心感受和思想的过程。
在美术表现中,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因此,研究艺术家的美术表现有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人格特征,探究作品的美学价值与艺术表现方式。
美术表现的内在驱动力是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它包括情感、思想、记忆、人格、知觉与意识等因素。
情感是美术表现中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
情感表现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色彩、笔触、造型等方面。
在不同情绪状态下,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愉悦的情绪会让作品呈现出亮丽、明快的色彩和轻快、流畅的线条,而抑郁的情绪则会使作品的色彩变得沉闷、灰暗,并且线条会呈现出沉重、粗笨的特点。
思想也是美术表现中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创作题材、形式、符号等方式呈现出来。
压抑的思想往往反映在怪异、荒诞的创作中,而积极的思想则表现为形式美和意蕴美。
人格特征也会影响美术表现。
性格开放,创造力强的人,更容易产生出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作品。
而内向性格、自我保护机制强的人则可能会产生严谨、慎重的作品。
美术表现受到艺术家知觉与意识的影响。
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其知觉、意识与审美观念等方面。
例如,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艺术家所产生的作品往往呈现出悠久、沉稳、柔和的特色。
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艺术家则会更加强调个性和表现主义,作品往往具有更多的表现力和冲击力。
美术表现还受到艺术家记忆的影响。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经验和技巧都来源于过去的经历和记忆。
艺术家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回忆、整理和再现,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这其中所表现的情感、形式、色彩等,都是艺术家历经千辛万苦所呈现的作品的精华。
总之,美术表现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它包括海量的心理要素,涵盖情感、思想、人格、知觉与意识等方面。
浅谈心理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最新教育资料
浅谈心理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美术课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消除学生紧张忧虑悲伤的情感,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几分绚烂的色彩,也能够调节、转化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所以老师需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师生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结合我的教学经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心理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当中,一个好的导入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节奏、教学环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教学当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完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需求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欣赏课的时候我会采用与音乐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导入,音乐和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两者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乐感人之处在于优美的旋律、节奏,美术也同样强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在引入时采用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通过美术活动表达自己的心声。
如我在讲授《小桥、流水、森林》的时候,采用音乐导入,播放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请学生静静地聆听,这首音乐的节奏、意境,感觉和我们课本当中的哪幅画的情境最像呢?音乐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会沿着教师设置的目标向前出发,找出与之有共同情感的绘画——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在旋律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乐古朴典雅的音乐声中感受这幅画面无蛙却闻蛙声,含而不露,构思绝妙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在讲授《吃瓜果的人》这课时,我先准备好水果,在导入课的时候请几个学生进行吃瓜果的表演,台下的学生就注意观察正在吃水果的同学的五官表情、身体动作是怎么样的,这个环节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像吸铁一样紧紧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住,下一个用画笔表达他们情感的环节就水到渠成了。
艺术心理学论文:从多角度解读儿童绘画行为研究
艺术心理学论文:从多角度解读儿童绘画行为研究艺术心理学论文:从多角度解读儿童绘画行为研究摘要:绘画是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儿童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通过绘画作品,可以解读儿童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帮助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绘画作品能投射出儿童的心理状况,便于及时发现儿童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
关键词:绘画心理; 儿童绘画; 作品解读;我国着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概括地指出:“绘画是语言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器。
要知儿童的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
[1]儿童绘画是儿童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应、触摸和探索,是儿童表达自我、交流沟通、释放情绪的最好方式,儿童绘画作品可以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投射出心理状态相关的信息。
绘画艺术活动具有表达、创作、交流的功能,自产生时就具有治疗的作用。
[2]人类是先创造图画再创造文字的,幼儿也是先会画图再学文字的,用图画传递出的信息自然要比语言更丰富,一幅图画胜似千言万语,读图是最简单、最直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的方法。
远古时期,祖先就是用壁画表现对世界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探索,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荣格等都曾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梦境并分析,并透过绘画来解读自我,与潜意识对话。
绘画艺术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非语言性心理治疗形式,包括绘画艺术评定和绘画干预两方面,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性的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与冲突呈现出来,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疏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绘画艺术治疗基本理论认为,通过绘画艺术活动可以宣泄情绪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促进心理功能的恢复或重建。
通过绘画,画者可以在绘画中自发地表达,成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通过绘画,可以激发画者的形象力和创造性。
此外,在创作过程中,画者能够更加开放地面对自己,认识自我,通过画面所隐含的意义和价值,画者能够找到自身的潜能和盲区,进一步发掘、成长。
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艺术心理学分析
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艺术心理学分析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艺术心理学分析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每一位学生都如同一幅待揭示的画作,教育者们是艺术心理学的雕刻师和调色师,他们努力塑造和启发学生独特的艺术精神和创造力。
这种过程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情感和思想的引导和理解。
首先,艺术教育通过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世界。
每一次创作,都是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次显现。
画笔在画布上流动,如同学生内心情感的流露。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情感的表达和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情绪,从而理解自己和他人。
其次,艺术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审美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更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解构。
通过欣赏名家的作品和创作个人的作品,学生们激发了对美的独特感知和追求。
而想象力则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艺术的实践,学生们不断拓展自己的想象力,探索未知的领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
再者,艺术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
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投射和反映。
通过艺术的创作,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而艺术作品则成为了学生情感的一种载体,通过作品,他们能够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世界进行深刻的对话和交流。
最后,艺术教育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
艺术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
通过艺术的学习,学生们培养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追求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艺术的成长之路是永无止境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挑战和发现,学生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的引导和启发。
通过艺术心理学的分析,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艺术教育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塑造未来艺术家和文化领袖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心理学视角下的美术作品欣赏
心理学视角下的美术作品欣赏作者:秦旋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0期摘要:美术作品在展现创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情感,展现时代发展风貌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针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欣赏,是当前美术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具备良好审美素养的重要基础。
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视角,针对美术作品欣赏的方式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为全面提升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参考。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美术作品;欣赏1.前言美术作品欣赏,将美术作为中介,形成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间接、无声的对话。
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对话,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但是想要真正实现对话的完成效果,需要欣赏者全面体会到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和其中所隐藏的内在心理因素。
美术作品的欣赏,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美术史论,并且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更好的追寻创作者的心路历程,这样将能够更为深刻的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和内涵。
2.从作品之中揣摩美术家的创作心理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心理学家,其在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多是采用一些独特的视觉和思维,通过塑造出一些鲜明的艺术形象特征,更好的表达出内心其情感和思想。
美术家积极创作相关作品,多是借助于作品,阐述自身内心的情感,展现出其对于外界环境和时代发展和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感慨。
美术家的创作是“有感而发”的过程,其在构思或者创作每幅作品的时候,都是心理激荡的过程,其通过多种绘画语言,比如说色彩、线条、明暗、块面、构图、质感以及体积等多方面,将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更好的展现在画纸上,从而形成饱满丰富的视觉形象,这就是美术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创作完成了美术作品,并不意味着其整个创作过程也是完成的,后续的美术欣赏,密切联系着作品的实际创作效果。
通常情况下,经过历史流传和检验的美术作品,都是经历了较多欣赏者的观看和鉴赏,从而发掘出美术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审美价值和总体的社会意义。
同时,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将能促进美术作品持续保持着积极的时代意义,搭建起美术家和欣赏者的桥梁,给现阶段美术家提供更多的审美参考[1]。
探讨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论文
探讨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论文探讨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论文美术心理学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是心理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以心理活动为入手点,去感知和体会作者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更能够让人们发现作品的美,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对美术作品产生兴趣,有效提升美术欣赏教学效率。
一、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一)美术心理学能够感受作品中的内在灵魂美术作品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情感表达,特别是有些著名的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世人所赞美和推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过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美术作品,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让人们切实体会到作品表达出来的对人生、对理想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是作者让这些作品有了灵魂。
人们可以通过美术心理学,来更好地感知这些作品的色彩、图像等,并对其隐含的情感和作者赋予的灵魂进行解读,真正实现了和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
(二)美术心理学能够激发对美术作品的想象能力美术作品的创作,必然是融合了作者无穷的想象力和灵感,而灵感来源于作者所处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和感知。
通过作者对日常生活中人和事的观察,展开联想,找到与之相似的物品,产生契合,从而形成了一幅幅美术作品。
所以,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只有以丰富的内心世界去感知和体会,才能够真正理解作品中蕴涵的情感。
(三)美术心理学能够以欣赏者自身感受进行美术欣赏美术欣赏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欣赏者通过对自身审美经验和感知能力的运用,而对美术作品产生的感悟,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再创造过程。
这种过程,是欣赏者和美术作品之间形成的物我两忘的过程。
这就要求在欣赏的时候,要站在自身心理感受的角度上进行赏析,要学会发现美。
当然,不可置否的是,虽然美术家创作美术作品时内心的审美活动,和欣赏者看到作品时内心的审美活动都有着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但是他们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所以,欣赏者在欣赏时,一定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以自身的心理感受去切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艺术与心理高中美术作品中的心理表达分析
心理表达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提高学生的审 美能力和艺术
素养
培养学生的情 感表达能力和
创造力
促进学生的心 理健康和情感
调节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 队合作精神和
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 化素养和综合
素质
THANK YOU
汇报人:
社会环境:通过作品反 映社会环境对作者心理 的影响,如家庭、学校、
社会等
自我认知:通过作品展 现作者对自我认知的理 解和探索,如自我价值、
自我认同等 艺术风格:通过作品展 现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审
美取向,如抽象、写实、 现代等
高中美术作03品中的色彩
心理表达
色彩心理学基础
色彩心理学:研究色彩 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
色彩对比:通过冷暖、明暗、纯度等对比,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色彩象征:通过特定的色彩象征,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意义 色彩搭配: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色彩渐变:通过色彩的渐变,表达情感的变化和过渡 色彩平衡:通过色彩的平衡,表达画面的和谐和稳定 色彩空间:通过色彩的空间分布,表达画面的深度和层次。
内涵和意义。
高中美术作05品中的内容
心理表达
内容心理学基础
内容心理学的 定义:研究美 术作品中的心 理表达和情感 反应的学科
0 1
内容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通 过观察、分析、 比较等方法, 研究美术作品 中的心理表达
0 2
内容心理学的 应用:在美术 教育、艺术治 疗、心理辅导 等领域有广泛 应用
0 3
0 1
心理表达:情 感、思想、价 值观等
0 2
影响:创作背 景会影响心理 表达的方式和 内容
0 3
例子:不同时 期的美术作品, 其心理表达与 创作背景的关 系
刍议艺术心理学中的美术表现
刍议艺术心理学中的美术表现【摘要】艺术心理学中的美术表现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可以揭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达方式。
色彩、构图等元素在美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直接影响观者的心理状态。
美术作品也对个体的心理和情绪产生影响,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心理状态也会直接影响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美术表现不仅是艺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美术作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美术表现、艺术心理学、内心世界、色彩、构图、心理影响、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创作过程、研究领域、艺术与心理、个体心理健康、探讨、影响。
1. 引言1.1 美术表现的定义美术表现是指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来表达其内心情感、思想和意识的过程。
美术表现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元素来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想法。
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常常通过形式的选择和处理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意义的艺术作品。
美术表现不仅是艺术家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也是与观者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方式。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观者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产生共鸣或者引发深刻的思考。
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也给予了艺术家更多表达自我和探索内心世界的可能性。
美术表现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与观者进行心灵交流的方式。
美术表现通过艺术作品传递情感和思想,拓展人们的思维和感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审美体验。
1.2 美术表现在艺术心理学中的重要性美术表现在艺术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深入探讨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美术作品的色彩、构图等元素反映出艺术家的情感、经历和思想。
美术表现也具有影响观者心理的能力,不同的色彩和构图可以引发观者不同的情绪和感受,启发他们思考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艺术心理溯源
古典艺术呈现为艺术家精神变态——
—冲动的心理类型,由于精力弥散和升华作用而创造,并竭力通过自我意志的创造去争取自由,最终体现为社会化的美的理想。
现代艺术(浪漫的)是以强迫——
—神经症意志型的艺术家为主宰,这一时期的艺术强调个体的永存,创造本身成了生命的表现,以天才的艺术家的人格崇拜为标志。
而荣格的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恰是人格整体论,艺术本身倡导由心而发,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包含思维、情感、行动等一切意识到的及一切潜意识的内容。
其中最大胆的观念莫过于集体潜意识——
—自远古以来祖先经验的储存,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记录。
因而得出结论,在人类生命循环过程中原型所引起的典型的人类属性都是类似的(包括思想、意象、神话传说和情感、行为模式等)。
而强调艺术创作的动因是个体因素的弗洛伊德,则认为对本能进行压抑的结晶就是文化、文明。
文明建立在抛弃本能的基础上,是以不满足强有力的本能,通过遏制、压抑或其他手段为条件的。
“生的本能”即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包括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
“死的本能”即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包括破坏性、攻击性和自毁性。
任何我们能看到的美术创造都是艺术家通过“升华”把一些受压抑的或者无意识的的原欲转变到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形式上去,由此获得想象的“替代满足”。
任何形式的美术作品中都渗透着或掩饰着作者变了形的欲念,因而我们在鉴赏一幅作品时,要学会由表现的表征入手,解剖艺术作品的符号,走进艺术家意识深层的内容,同时,不能把艺术家的个性心理和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心理割裂开,它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
归结为某一个因素的因果决定论不能完整地揭示艺术创造的动因,艺术本身实际上不排斥任何发展的可能。
说到这就不得不详谈发源于20世纪初叶德国的格式塔(Gestait)心理学,它依据现代物理科学的概念,以整体的观念反对元素主义,主要观点有:核心理论是整体不等于总和,不是所有构成成分机械相加之和;构成成分的性质变化不会对格式塔本身有影响,即变调性,但是整体的性质会对部分有影响。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强调艺术的本质是由一种完整的形体结构产生出的一种新质,是主客体活动的共同产物。
艺术家就是要善于通过将物理的物质材料创造成一种含有丰富的心理意义的结构完型,实现与欣赏者身心共鸣。
该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
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人们才在美术作品的形式中直接感受到活力、生命、运动、平衡等性质。
当然,格式塔是一种组织或者说是结构,不同的组织结构有不同层级的水准,而不同层级的表现形式亦会带来不同的观者感受。
而该学派把给人感受极为愉悦的,在特定条件下视觉刺激物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对称、统一、和谐)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确的格式塔称为“简约合宜”。
艺术能被适当的手段加以表现,就证明它不是一种让人无法捉摸的东西。
上述追溯是为了证明艺术有章可循,就像行为主义关注的焦点是怎样创作,怎么样才能把这个“操作”在教育训练中通过不断强化来控制。
那么美术表现就不单单是具备创造力即可,美术的创作始终是一种过程性的东西,而不是意识在长期潜伏后的顿悟。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去站在艺术心理学的基石上去研究美术表现。
二、基于形式谈结构表现
(一)自然事物的外部表现性
韦太默指出,由于对表现性的知觉具有非常明显的强制性和强调性,所以它不可能仅仅是学习的结果。
我们也
【美术理论研究】
刍议艺术心理学中的美术表现
殷沈苗苗
摘要:几乎是只要涉及艺术,就涉及表现。
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总不大可能只是为了向观众呈现那些元素的表象。
美术表现牵连众多,难以对其下定义,阿恩海姆认为把“内在的”东西和“外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是表现在有张力的刺激物经知觉在大脑里唤起的感觉范畴。
但是我们如何去根据“内在的”去把握表现显征从而达到创作目的呢?文章对此问题进行分层阐述。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美术;表现;结构;透视;象征
16
2019·05
可以说表现性就存在于结构之中,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在结构上相呼应,遵循一致性,通常我们通过画面的张力去感受表现性。
在知觉式样中有一些固有性质,譬如形状和色彩,这些最基本的表现性因素是可度量的,也是可以经过一定的训练来巩固的。
也有资料表明表现性在人的知觉活动中所占的优先地位,在成年人当中已有所下降,但在儿童和原始人当中,却一直稳固的保留着,这也许是过多的科学教育的干扰。
那么除了人这一复杂式样,其他事物是否具备真正的表现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学上一度认为所有的人类情感是由感情的误置、移情作用、拟人作用或原始的泛灵论产生出来的。
事实上,表现性是万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的赐予,在原始时期,人们主要是靠自己的知觉对事物进行分类。
(二)原始艺术表现与儿童艺术表现
首先需明确的是无论是原始美术还是儿童绘画表现的都是纯粹的、朴素的,以描绘心灵来摆脱对实物的客观束缚。
原始美术与儿童绘画都有着共通的绘画特点,是自然天性的流露,表现形式稚拙。
那么为什么儿童会把现实中比较复杂的事物和几何图样划等号呢?经过实际观察可以排除他们观察不仔细或者缺乏兴趣这样的论调,也不是集体潜意识的干扰,我们要明白他们并不是要以不成熟的表现技巧去再现原物。
普遍流行的唯理智说认为儿童所画的是他认识到的东西,而不是他看到的东西,鼓励用理性知识来代替感性知觉。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在儿童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心理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儿童们画的就是他们所看见的,他们通常用天真的观察方式先把握总体形状,然后才去顾及部分特征,他们创造出来的形象和色彩也是凝练的,有表现指征的,有时候他们会以抽象的重复线条再现事物的运动轨迹,同时还能显示出他们在作画时胳膊和手的动作特征,而且他们一旦学会了某一种式样,就会用它来代表现实世界中各种不同的事物,尽管这些事物是不同种类,但粗略的结构却被表现得大体一致。
原始艺术不是产生于随心所欲的好奇心也不是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它是记录日常生活的重要实践工具,除了记录和传递信息,甚至还被认为具有巫蛊占卜等作用,具有一种非物质的特殊精神力量。
原始先民希望借此吸取某种超越自身的力量,为狩猎活动找到精神后盾,为了保证狩猎的成功,所以围绕巫术仪式制作了很多壁画。
在埃及壁画和儿童绘画中,他们常常选取一些物象的典型部分来表现整体,当然,我们不能参照如今的透视法则去鉴赏这些创作。
(三)美术作品中的透视
当绘画开始遵循三度视觉概念的时候就迅速拓宽了丰富性,堪比和弦给音乐带来的变化。
就拿唐代张萱的《捣练图》来看,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四个捣练女子各站在一个有透视角度的长方形的不同交点上,其中三个女子以对称排列的方式面对面站立着,画面的深度一下子就被表现出来了。
西方绘画非常讲究透视法,他们认为世界是立体的,所以竭尽全力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
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强调对细节的刻画和还原生活的特性,达·芬奇强调了透视的三个方面:几何透视、空气透视和隐没透视,并详细记录了他的观察经验。
乔托,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和中世纪最后一位画家,在透视技法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他的代表作《逃亡埃及》的背景中,对山峦树木的表现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画面景物近大远小的缩变,并且他大胆地使用透视法来表现远处天空中的小天使,摈弃禁欲主义,充满了生活情趣。
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入选“感动世界的100幅名画”,用严谨工整的透视线条画出拱券型的神龛,人物安排按照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层层递进,表现出真实的立体空间效果,通过对光线以及空气的描绘,使画中景物产生距离感,表现出深远的空间。
从古希腊的短缩法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线性透视,到17世纪的光透视(空气透视),再到19世纪的色彩透视,透视学几乎贯穿整个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
三、美术作品的象征性
古往今来具备象征性元素的绘画作品一直在绘画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艺术家通过借用象征性元素的深层次隐喻作用努力与观者达成某种意识共鸣,以期更好地传达出绘画作品主旨内涵,能否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关系到对此类绘画作品的正确认识与理解。
在一件艺术品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除此之外古埃及艺术中还有其他固化的象征性元素,如鹰必须象征太阳神赫拉斯,豺象征着死神阿努比斯,等。
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洋溢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以表达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
画面前景中的狗象征着对爱情的忠贞。
画面左侧的灰白色的鞋子象征着家庭生活的和谐,白色也象征着结婚双方的意念纯洁。
画面中最为精彩的圆镜,象征了上帝洞察一切,俯视人间,圆镜外圈圆形的装饰,上面刻画着基督受难的情节,也象征着人生的短暂易逝。
念珠象征对宗教的虔诚,扫帚象征着生活的洁净,苹果象征着警告,橙子象征富有,绿色的裙子象征生育和新的生命,等等。
如此众多繁琐的象征性元素都为画作主旨服务,更加突出强调了画作的中心内容,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寓意。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