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贺新郎(毛泽东)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贺新郎(毛泽东)测试题 2019.91,阅读选段,回答每天下午,孩子们放学后总喜欢到巨人的花园里去玩耍。
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美丽的鲜花随处可见,多得像天的星星。
草地上还长着二棵桃树,一到春天就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的花朵。
秋天则结下累累果实。
栖息在树枝上的鸟儿唱着欢乐的曲子,每当这时,嬉戏中的孩子们就会停下来侧耳聆听鸟儿的鸣唱,并相互高志喊着“我们多么快乐!”一天巨人回来了。
原来他到自己的妖怪朋友科尼西家串门去了,在妖怪家里一住就是七年。
七年的时间里他要讲的话讲完了,便决定回自己的城堡。
进了家门,他一眼就看见在花园戏耍的孩子们。
“你们在这儿干什么?”他粗声粗气地吼叫起来,孩子们都吓跑了。
“我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巨人说,“谁都清楚我不准外人来这里玩。
”于是,他沿着花园筑起一道高高的围墙,还挂出一块告示牌:“闲人莫进,违者重罚。
……此情此景深深地感化了巨人的心。
“我真是太自私了!”他说,“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了。
我要把那可怜的孩子抱上树,然后再把围墙都推倒,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场所。
”他真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巨人轻轻地走下楼,悄悄地打开前门,走到花园里。
但是孩子们一看到巨人,都吓得逃走了,花园再次回到了冬天里。
惟有那个小男孩没有跑,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没有见走过来的巨人。
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们也飞回枝头放声欢唱。
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了人的脸。
其他孩子看见巨人不再那么凶恶,都纷纭跑回来,春天也跟着孩子们来了。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说。
接他提起一把大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中午十二点,人们去赶集的时候,欣喜地看见巨人和孩子们一起在他们所见到的最美丽的花园中游戏玩耍。
1.巨人的自私是从哪些言行里表现出来的?答:2.孩子们、巨人给花园带来了哪些变化?答:3.巨人找到春天不肯到他的花园里来的原因了吗?是什么答:4.孩子们见到巨人为什么又都吓跑了?小男孩为什么没跑?答:5.写赶集的人们有什么作用?答:6.巨人用斧子砍围墙的举动有什么含义?答:2,认真阅读下边两段文字,思考完成孔雀的故事一天,孔雀邀请鹤作客。
2020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素材(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素材:挚情的呼唤[单元导读] 艾青说:“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
”“挚情的呼唤”这一诗歌追求首先表现为构筑的情感世界。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所抒发的都是真挚的亲情。
它们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细节,或是分别,或是葬歌,或是日暮时分的农家生活,或是献诗,或是农家劳作,从不同侧面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展示了新诗在表达现代人感情方面的抒情技巧和抒情风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学习中,要充分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
《贺新郎》是作者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的,抒写了为国家大业而舍儿女私情的奉献精神。
《也许——葬歌》在表达了痛失爱女的悲情的同时,也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控诉。
《一个小农家的暮》以一个小农家的日暮生活场景抒发了对祖国深情的眷恋。
《秋歌——给暖暖》表达了对美好、温暖人生的信心和怀恋。
《妈妈》是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来关照中国贫苦地区的母亲们的生命状态。
贺新郎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逝世。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一生著述很多,他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著名的论文有《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创作了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2.背景探寻这首词作于1923年11月至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
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亲任书记,杨开慧于1922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
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
• 刘半农论诗,一贯“求真”,力斥“虚伪文学”。他十分 推崇陶渊明,认为“老陶能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强调要 把“自然界”与“情感的势力”相交相并,在真自然中写出 真情感。本诗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典范之作。
• 与许多海外赤子直抒胸臆的爱国诗篇不同,诗人在本诗中没
有把对祖国的思念以浓烈火爆的方式喷泻而出,而是含蓄 地把它寄寓在对一个小农家晚间生活场景这一“真 自然”的白描之中,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 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精心地勾画了一幅富有中 国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的“真自然”的画面。诗歌
以质朴无华的口语化语言,精心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常细节
3.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 情画意?
•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诗人以欣赏 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 了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 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描写平淡,而诗
意盎然。有的论者说,诗人所写的是现实中不曾有的“世外 桃源”,美化了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这是一种误解。刘 半农当时并非不知道农村的贫富对立,也并非不知道农民生 活的苦楚。
• 应从生活的多样化去理解这种“农家乐”。这大概是
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农家,两夫妻在劳作之后晚炊时,享受 一下小家庭的融融和和,也不是不可能的。
• 之所以这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念祖国、思 念故乡有关。距离,使诗人把记忆中的农村生活的表 象修缮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让人思念。
• 4.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 上星多月不亮。”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诗歌部分 2.2 第2单元 挚情的呼唤 Word版含解析.doc
略读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新提升·课时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咳嗽(hé)蝙.蝠(biān)松荫.(yīn)B.庇.护(pì) 蚯.蚓(qiū) 咒.骂(zhòu)C.嫣.红(yān) 调.弄(tiáo) 踱.到(duó)D.荻.花(dí) 辽夐.(xiòng) 湖沼.(zhāo)【解析】A项,咳:ké;B项,庇:bì;D项,沼:zhǎo。
【答案】 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遐玷白璧微瑕必定毕恭毕敬B.案牍穷兵黩武嘉许循私舞弊C.急需用户须知陨落殒身不恤D.繁琐要言不烦重迭叠床架屋【解析】A项,“遐”为“瑕”;B项“循”为“徇”;D项,“迭”为“叠”。
【答案】 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现代诗歌门类众多,但真正讲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________作品却寥寥无几。
②如果一个诗人的一生中能有三五首作品________下来,这个诗人就是幸福的。
③文学是情学,是人学。
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________着作者的主观情感。
④鉴赏诗歌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章法、韵律,认真________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高品位流传灌注揣摩B.高品位留传贯注揣摩C.高品味流传贯注揣测D.高品味留传灌注揣测【解析】品位:名词,档次、格调;品味:动词,体会、鉴赏。
流传:一般来说,是地域上的横向传播,多指范围广;留传:一般来说,是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多指历史长。
灌注:浇进;贯注:集中投入,用于精神或注意力。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揣测:推测、猜测。
【答案】 A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所以,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B.“五严”禁令的实施,让中小学生周末和节假日可以泡图书馆,进实验室,这正是为渊驱鱼....,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秋歌给暖暖(痖弦)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秋歌给暖暖(痖弦)测试题 2019.91,读莫怀威的<散步>节选部分,完成后面题目.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1.给文段中加点汉字注音歧_____ 壮_____ 拆______ 霎____2.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看云识天气》节选部分,完成后面题目.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②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③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④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3,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题目.[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秋歌给暖暖(痖弦)1050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秋歌给暖暖(痖弦)测试题 2019.91,选出排列间序正确的一项()①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在水里,都能看到它。
②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
③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蛇总还有几分害怕,也难免有些神秘之感。
④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心情远远地瞧着它。
⑤但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
A.②③①④⑤ B.②①⑤④③C.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⑤③2,根据下列各句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形容轻快地跳舞。
()2.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3.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4.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到巨人的花园里去玩耍()2.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窜()下跳。
3.缕缕()芳香透过敞开的窗廓()扑面而来。
4.巨人已经年迈体弱,无力再与孩子们一起嬉()戏。
4,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5,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6,“月亮代表我的心”。
面对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深情地写道:“,随君直到夜郎西”,给遭贬谪的友人无限的慰藉;面对明月,苏轼感慨地写道:“但愿人长久,”,给亲人美好的祝福;面对明月,李煜伤感地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心情。
7,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的心态。
(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作答)8,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侧面描写水之清澈的句子是:9,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下面是主持人写的开场白中的一段。
品读文学作品,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向神奇天地的窗。
走进书里,你应用心感悟文字,朱自清的( juàn )永,钱钟书的淡泊,鲁迅的辛辣,泰戈尔的悠远,黑格尔的( ruì )智和马克·吐温的幽默。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秋歌
第三层,是有人说,你这“痖弦”是否与老诗人纪 弦有比肩之意?痖弦说:“纪弦是三十年代就出了名的 老前辈,其实我发诗时,还不认识纪先生。我就说,岂 敢。不过人家是大弦,我就算是小弦吧。“大弦嘈嘈如 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 玉盘。”不也很有文化味吗?”
评论家叶珊称道痖弦的诗“是从血液里 流荡出来的乐章”,“甜蜜而冷肃”。一时间 甚至“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传说;抄袭模仿 的人蜂拥而起,把创造的诗人逼得走投无 路。”
赏析语言
Hale Waihona Puke 中不少东西是从古诗中借用的,请找出来并指明出处?
在《秋歌》中,经由“砧声”(张若虚:“玉户帘 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雁子们”(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苏轼;“拂石坐来衫袖 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可以有如下几种理解:
A.暖暖是爱人,秋天种种美好事物的远去带有作者对往昔甜 美情感的回味。暖暖就是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感情的珍爱,视 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决绝。
高中语文人教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2.2 第2单元 挚情的呼唤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刘半农论诗,一贯“求真”,力斥“虚伪文学”。他十分推崇陶 渊明,认为“老陶能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强调要把“自然界”与 “情感的势力”相交相并,在真自然中写出真情感。本诗正是这种审 美理想的典范之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轻灵绝美的秋天之歌——《秋歌——给暖暖》 这的确是一曲秋天之歌。痖弦是那种“轻盈型”的诗人,正如这 首诗,它是以轻盈的旋律、节奏和姿态步入我们的艺术想象的。实际 上,也可以将它看作一首经过“剪辑”后的诗,线条由复杂归于简单, 氛 围 由 喧 闹 进 入 静 谧 , 包 括 那 “ 七 月 ”“ 南 国 ”“ 山 径 ”“ 北 方”“寺院”和“秋天”等,都显然呈现出极其单纯的品质来。
2.辨字形 嗽 咳嗽 漱 漱口 嫣 嫣红 蔫 蔫了
荫 荫蔽 阴 树阴 辫 辫子 辩 辩证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积词语 ⑴辽夐:_辽__远__、__广__阔_______。 ⑵声嘶力竭:嗓__子__喊__哑__,__力__气__用__尽。,形容拼命叫喊、呼号 ⑶尔虞我诈:彼__此__猜__疑__,__互__相__欺__骗。 ⑷呼天抢地:大__声__叫__天__,__用__头__撞__地。,形容极度悲痛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充满辛酸的母亲赞歌——《妈妈》 20 世纪最后 20 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一批批生长在 乡村的青年背起母亲为他们收拾好的行囊,涌进城市,打工或者读书, 他们穿行在现代都市里。感受到光电声色的绚烂,震惊于各种物质文 明的奇观,接受了现代文化,他们知道了另一种生活,一种与乡村迥 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于是,当他们再回头来看过去的乡村 生活,再审视母亲一生没有走出的那块土地,那永远劳累而贫穷的命 运,他们内心中有多么大的遗憾和失落、惆怅和茫然。江非,一个经 过现代文明洗礼的诗人,当他以这样的视角再来看他妈妈背柴火的身 影时,他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辛酸?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诗歌部分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 2 Word版含解析.doc
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单元检测2(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痖.弦(yǎ)辽夐.(xiònɡ)庇.护(bì) 光风霁.月(jì)B.累.赘(lěi) 摇曳.(yè)羡妒.(dù) 妍媸.毕露(chī)C.追溯.(shuò) 暮霭.(ǎi)晦涩.(sè) 溘.然长逝(hé)D.梦魇.(yǎn) 皈.依(ɡuī)拘泥.(nǐ) 惩.一儆百(chénɡ)答案 A解析B项“累”应读léi。
C项“溯”应读sù,“溘”应读kè。
D项“泥”应读n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意蕴遏抑抽搐改弦更章B.卓然报怨没辙精神焕散C.风糜锃亮濒临陈词烂调D.朦胧晨曦干瘪局促不安答案 D解析A项“改弦更章”中的“章”应为“张”;B项“精神焕散”中的“焕”应为“涣”;C项“风糜”的“糜”应为“靡”,“陈词烂调”的“烂”应为“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听证会、公示、公开征求意见……距离老百姓不再遥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词汇。
B.碳酸饮料含磷酸,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骨骼,常喝碳酸饮料,大量磷酸的摄入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影响骨骼健康。
C.公交车和地铁内不文明的现象经常为人们所诟病。
公交车里,白发人颤巍巍地扶椅而站,黑发人安然而坐,熟视无睹....。
D.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答案 A解析A项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B项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对象错误。
《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高二选修)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亲情,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3、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选讲《也许》,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抒发的真挚的亲情,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也许──葬歌》一、预习1、回顾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知内容大意。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词表达夫妻难偕老之情,此时词人已近中年,感情格外沉痛。
另外,也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赏析,看看有什么不同。
2、将本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对比阅读,可以看出同是追悼亡人,痛苦却不同。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三友,号友山,家族排行家骅。
后改名多,笔名一多。
湖北浠水人。
1912年进北京清华学校,为清华文学社成员。
“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与徐志摩等在《晨报》主办《诗镌》。
1928年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人编《新月》月刊和《诗》月刊。
1946年7月15日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及《闻一多选集》等。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闻一多是新月派中理论和创作全面发展的诗人,尤其在新格律诗的理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他提出了“三美”主张,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二、整体感知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
高中人教版高二选修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也许——葬歌闻一多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1.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女立瑛四岁夭折时所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中写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荫、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这首诗在用词、修辞方面都有巧妙之处,恰当地表达出诗人的内在真情,结合诗歌语言加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年二月七日伦敦。
4.概括这首诗叙述的生活画面,并简要分析其意境美。
5.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发现闻一多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现当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概述(人教版高二选修)
《现当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概述(人教版高二选修)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学习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重在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亲情,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体会诗歌抒情的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单元整体鉴赏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为“挚情的呼唤”,5首诗歌围绕着“爱”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同样深刻的感受。
《贺新郎》一词表现革命情侣为了人民大众,为了革命事业,而舍弃小家、放弃个人安逸与舒适的豪迈情怀。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革命者在斗争岁月的高风亮节。
《也许——葬歌》和《妈妈》两诗都是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前者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后者则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都显得很有个性。
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表达的就不仅是哀痛,而还有哀痛之余的期盼与思索;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有
对城乡差异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质疑。
《一个小农家的暮》表现了异乡游子对家乡,对国人的思念与热爱。
诗中描绘了作者记忆中(或者说是期盼中)的普通农民的生活画面,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边城》,和其它一些类似的文学作品。
而《秋歌——给暖暖》则更进一步,把关注点投向大自然,投向我们生活的环境。
在万木凋零,向以“肃杀”而形成固定意象的秋季,诗人的心中和眼前却唯有“暖暖”
备课资料高二备课资料。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历代名诗的借用和名诗中所寓的游子漂泊之哀,使这个词有了
非常明显的意象定位,使诗人与读者共同建构了诗歌的审美意
文 本
探 究
五、《妈妈》 1.怎样理解“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 【思路精析】 同样是女人,玛丽莲· 梦露作为都市女性的代 表,可以尽情享受青春,展示生命的美丽,有自己的事业, 过着舒适而尊贵的生活。妈妈是一个山村长大的中年女性, 忍受生活的磨难而默默操劳,妈妈的视野只局限于眼前的生
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况味。而至下阕的“汽 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人生到此,不免肠断。然 而作者夫妇毕竟是一对革命伴侣,因此又相约要割断愁思恨 缕,“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旨在形容“割断”
两字,以表示革命者的彻底和决绝。
技 巧
无论是革命激情还是儿女柔情,都是英雄本色。作者的描写 充满着诗意的形象,将阴柔与阳刚两种词体风格和谐地统一
文 本
二、《也许——葬歌》 1.标题示意这首诗是一首葬歌,那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 一首悼念诗呢? 【思路精析】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地飞。” 2.作者以《也许——葬歌》为题,有什么含义?诗中多次重 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思路精析】 “也许”一词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 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想象女儿只是睡着了,
种虚笔写的是那样逼真。
文 本
探 究
4.将诗歌中第一节的第二行,“你要睡一睡”中的“要”
改成“该”行不行?这一改动对全诗有怎样的影响?
【思路精析】 “要”是从女儿着眼,把女儿仍当作一个有生
命有意志的活人,这正与全诗中那迷乱的思绪相协调;而
“该”则是从“我”的理智推想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应该 睡一睡,这就破坏了这首诗的基调——迷乱的思绪。而且, 用“要”,能见出主观的情感色彩,而“该”则显得过于 客观,过于理性化了。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也许葬歌(闻一多)1030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也许葬歌(闻一多)测试题 2019.91,“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默写一组写游子怀恋故土的完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绘出池潭边植被茂盛,展现了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景致的句子是:,,。
3,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下列四组注音中各有一处错误,请一一加以改正。
A、拮据jū鞭挞tà悲怆chàng 万恶不赦shèB、吮shǔn吸贮zhù蓄勾gòu当即物起兴xīngC、嗔chēn视剽piáo窃咫zhǐ尺高楼大厦shàD、篡cuàn 夺寒颤zhàn 贿赂luò咄咄duō逼人5,下列四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正楷或行楷一一加以改正。
A、引颈受戮顶礼膜拜精血成聚头晕目眩B、夜阑人静囊荧映雪大庭广众擎天撼地C、莫衷一是诚惶诚恐相形见绌颌首低眉D、揭开迷底墨守成规再接再厉获益匪浅6,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7,读下面一组新闻写出你的感悟。
①.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已造成四川省及其周边七省区市重大人员伤亡,灾情极其严重。
②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可能的紧急措施,反应极其迅速。
国务院立即成立了以总理温家宝为总指挥的救灾指挥部,温家宝当日飞赴成都,连夜赶赴抵达救灾前沿都江堰现场指挥救灾。
③新华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李菲)记者从民政部获悉,据统计,截至15日15时,全国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3.44亿元。
我的感悟:(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8,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情况不同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教学目标一、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亲情,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二、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三、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单元说明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所抒发的都是真挚的亲情。
它们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细节,或是分别,或是葬歌,或是日暮时分的农家生活,或是献诗,或是农家劳作,从不同侧面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展示了新诗在表达现代人感情方面的抒情技巧和抒情风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
艾青说:“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
“挚情的呼唤”这一诗歌追求首先表现为构筑的情感世界。
新诗80年来,诗人们追求情感审美有相当成绩。
由于“五四”民主启蒙在一代觉醒者心中普遍具有对人性意识的尊重与凡人情感的珍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这一种追求由于救亡图存和社会大动荡内容而被冷落了一段时间,到新时期的创作中才获得复苏。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也恰好体现了这一追求。
《贺新郎》《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20世纪20年代,《秋歌──给暖暖》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发展时期,《妈妈》的作者江非则是朦胧诗后的第三代诗人。
一、体会诗歌的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对事物存在的感悟,不仅有情感的投入,而且包含着对事物本质的理智觉察。
《秋歌──给暖暖》表达了对美好、温暖人生的信心和怀恋。
有一批诗人还有意识地把庸常人情作了净化,使之具有一定的社会审美价值。
于是,这种看似平常的感情,不仅有健康向上的一面,更有生命投入社会的趋势。
《贺新郎》抒写了为国家大业而舍儿女私情的奉献精神,《一个小农家的暮》以一个小农家的日暮生活场景抒发了对祖国深情的眷恋。
诗人们不但强调审美情感的人性化价值,同时比较重视审美情感的社会化价值。
《也许──葬歌》在表达了痛失爱女的悲情的同时,也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控诉。
《妈妈》则是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来关照中国贫苦地区的母亲们的生命状态。
二、体会抒情诗歌的抒情风格和语言方式诗歌虽然是抒情文体,但是任何情感抒发都有一个出发点,也就是“缘起”。
尤其是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抒情诗歌情感的丰富性、表达的技巧性,也体现了诗人通过对亲人的情感态度折射出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认定方式。
学习这种类型的诗歌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具体准确地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二是看清诗人表达情感的切入角度;三是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情感的丰富性。
老师应了解和掌握新诗文体知识、鉴赏要领,运用新诗的解读方法进行教学。
这五首诗的语言风格都很有特点,《贺新郎》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词语,既深情婉转又豪气干云,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一个小农家的暮》运用了散文式的语言风格,并有民歌的语言特点,重视动词的精确使用、颜色形容词的对比,以白描和叙述的语言抒写了对故国田园的思念和热爱。
《也许──葬歌》《秋歌──给暖暖》《妈妈》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复沓的手法。
对心境作情调表现的诗十分需要一唱三叹的回味,音节、节奏和体式的复沓回环──这是外在律所起的作用,但这只有和情绪的荡漾流转──内在律结合起来,才能使一唱三叹的情调传达出来。
如果排除了情绪的摇曳流荡,只求外在律产生的一唱三叹,就会失去诗歌世界的深层真实。
需要指出的是,诗人由激情冲动引起的感觉印象,采用日常交际语言未必能表现得恰如其分。
感觉印象的跳跃性、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决定着诗人在创作中要破坏日常交际语言约定俗成的逻辑程序,但诗人写出诗来是要让大家欣赏的,破坏了交际语言约定俗成的逻辑程序,有时在读者看来是语无伦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领会“诗家语”的“无理而妙”。
短文《诗的发现》主要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诗歌感悟。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诗歌时应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在学习生活之外,以一颗博大的爱心接触新鲜的事物,它们会把我们从庸常的意识里唤醒,因此读诗、写诗需要扩大生活感受,深化人生体验;另外注意,“青春就是一首诗”,注意学生青春期的情感特点,及时引导和启发,以这五首诗作为范例,从写作的方法上引领学生进行创作。
精读贺新郎整体感知1923年年底,毛泽东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杨开慧的。
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
毛泽东当年才三十岁,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两个幼子,因革命需要又远行,更何况当年那种环境,谁能预料“挥手从兹去”是生离还是死别呢?但是,杨开慧毕竟不是一个平常女子,而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受过锻炼和考验的坚强女性。
她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在革命事业与个人爱情、家庭幸福发生矛盾时,强忍住巨大的悲痛“热泪欲零还住”;而面对深明大义的妻子,毛泽东深感欣慰,从内心抒发了“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到车站了,要分手了,一声汽笛可谓是催人断肠,从此之后两人将要“天涯孤旅”天各一方了。
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
从词的尾句“重比翼,和云翥”还可以看出诗人热切期望着不久将来夫妻重新团聚,比翼双飞,共为革命作贡献。
短短六个字,融入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美好的愿望。
问题探究一、如何理解上阕结尾“人有病,天知否”?此问所关涉的,一是诗人对社会的焦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思,二是诗人表达对爱妻的愧疚。
“人”和“天”承应上句的“吾”和“汝”,以求得到杨开慧的进一步理解。
为天下人谋幸福必须舍弃个人小家庭的儿女私情。
二、怎样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贺新郎》一词未标题目,一看内容和时间,便知道是作者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的。
因此,词里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肠,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聚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
这首词好就好在这两者的结合,有了儿女柔情的缠绵,更显得革命激情的昂扬;反之,有了革命激情的昂扬,也更显得儿女柔情的缠绵。
而在这昂扬和缠绵里,形象地衬托出一对胸怀大志的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
语言品味诗人采用《贺新郎》这个词牌也不是偶然的,这个词牌起首五个字,独成一句,总括全词,干净利落,却引起下文许多情节。
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均以婉约为主,写离别的情意绵长,如泣如诉,“眼角眉梢都似恨”,大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况味。
而至下阕的“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人生到此,不免肠断。
然而作者夫妇毕竟是一对革命伴侣,因此又相约要割断愁思恨缕,“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旨在形容“割断”两字,以表示革命的彻底和决绝。
“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则全然为豪放自如的“铜琶铁板”。
“重比翼,和云翥”是一对年轻情侣对革命必有的希望。
无论是革命激情还是儿女柔情,都是英雄本色。
作者的描写充满着诗意的形象,这首词将阴柔与阳刚两种词体风格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巧妙地进行整合。
有关资料一、写作背景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
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
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
6月毛泽东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
会后复回上海。
9月经武汉返长沙。
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
刚刚生产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二、《贺新郎》笺注和赏析(公木)1.“挥手”十句[挥手从兹去]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恨]离愁别绪。
唐·杜甫《春望》有“恨别鸟惊心”句,且有诗题《恨别》之作。
李白《忆旧游寄谯君元参军》:“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零]落。
俗谓花落为零落。
[知误会前番书语]前番,前次。
书语,信中的话语。
全句意谓知道是误会了前次信中的话语。
何事无考。
[过眼滔滔云共雾]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过眼荣枯电与风。
”过眼,从眼前掠过。
从句意谓人生滔滔,都好似过眼云雾,转瞬就消散了。
[算]点数,掂量。
[人有病,天知否]病指内心隐痛。
难言之隐,痛极呼天。
在这里人谓“吾”,天谓“汝”。
紧承上句。
2.“今朝”十句[今朝霜重东门路]今朝,今晨。
霜重,霜厚。
东门路,指长沙城东小吴门外的大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此句倒装,照字动词作谓语前置,主语为后面的残月,原意即“半天残月照横塘”。
横塘,大塘,指小吴门外清水塘。
1921~1923年,毛泽东与杨开慧曾住于此,中共湘区委机关亦设在这里。
[如许]如此。
[汽笛]火车开动前发出的蒸汽啸音信号。
[肠已断]比喻极度伤心。
南朝梁江淹《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孤旅]独自远行的客子。
[凭]义同请,请求。
诗词用语。
唐·杜牧《赠猎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唐·曹松《乙亥岁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愁思恨缕]离愁别恨的形象化比喻。
缕,细丝。
[要似……又恰像]两句言自己此去,一定要乘势促成中国大革命爆发。
“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对理想中之大革命的艺术性描绘。
[比翼]比翼双飞,多用于夫妻。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和云翥]和云,挟带云朵。
翥,飞举。
意谓直上云霄。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仅见的一首,弥足珍贵。
仅只一首,也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像一般论客所指说的铁石心肠。
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
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
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
就以这首《贺新郎》而论,终以其属于现代诗词,纵写离别,也不见南浦阳关,而是把时空隐限在一个冬晨的车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