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河南的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探究
河南的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探究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素有“中原”的美称。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河南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究。
一、中原文化的起源与传承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七千多年前,河南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朝建立,在河南形成了早期的中原文化。
商代的青铜器、甲骨文等文化遗产,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水平。
随后的周、秦、汉等朝代,中原地区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的中心,文化传承得到进一步巩固。
周代的礼乐制度、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举措、汉代的科举制度等,都为中原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中原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礼制、音乐、文字、思想等多个方面,这些都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与发展。
二、中原文化的创新与演变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呈现与传统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与演变中不断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河南都积极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并加以融合、创新。
1. 唐宋文化的兴盛唐宋时期,中原文化经历了一个高峰期。
唐代的长安城(今西安)和宋代的开封城(今河南开封)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的涌入。
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南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代的诗词和宋代的绘画,都是中原文化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2. 文化产业的繁荣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河南的豫剧、少林寺武术、郑州航空港等,都是中原文化在创新与演变中的重要代表。
这些文化产业的兴起,不仅为当地文化的传承打下了经济基础,还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传播。
三、现代科技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在信息时代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中原文化正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例如,河南博物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古代文物以更生动的方式展示给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中原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传统文化因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例谈
作者简介:张艺,职称学历:教辅岗十二级,单位:枣庄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艺术设计。
传统文化因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例谈张艺 枣庄学院摘要: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传统文化因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运用及其相关问题。
在此我们解析了“传统文化因素”这一术语的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相关的设计个案,对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因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运用进行了个案式的说明。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创新运用;例谈现代艺术设计需要传统文化因素的支撑,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但传统文化因素又不可能直接参与现代艺术设计,这也是一个事实。
基于上述两个客观事实的存在,我们就有了本次探讨的话题:传统文化因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例谈。
传统因素参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方式会因设计者而异,会因现代设计的需求而异,因而,例谈传统因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才更具理论价值与启发作用。
“传统文化因素”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它的外延包括数量众多,再加之“传统”一词又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故而传统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有必要首先明确这一术语。
基于这样的思路,后续的阐释,从结构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两部分:一、传统文化因素及其参与现代艺术的必要性本部分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因素;二是传统文化因素为什么要参与现代艺术设计。
(一)传统文化因素“传统文化因素”是相对现代文化因素而言的一个术语。
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它相对于现代文化因素而言;从地域层面上来说,传统文化因素应该包括中外文化传承中的各类因素。
但因本次探讨的对象是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故而这里的“传统文化因素”专指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中积累形成并参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各类因素。
设计理念、艺术媒介等均在这一术语的外延之中。
(二)传统文化因素参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缘由“我国设计艺术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民族风格相对不足,这就需要我国设计人士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因素中挖掘创作灵感,积极把传统文化因素应用于艺术设计之中……”[1]分析引文可知有如下原因决定了传统文化参与艺术设计的基础:首先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自身发展缺欠需要通过传统文化因素参与的方式来弥补。
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寻
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寻摘要:中职艺术设计教学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蕴意,并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在传统文化和新鲜元素结合下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基于此,本文以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为切入点,分析出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职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作为承接学生阶段与步入。
身为一社会的桥梁,肩负培养为企业和国家乃至社会输送全面型优秀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名新时代中职学生,身上肩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和责任。
而技术设计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索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进而能够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将传统的文化注入新鲜元素而发放光彩。
一、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最为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务,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之中占据重要的作用[1]。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起到积极影响,在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此基础上,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有机结合传统文化是尤为关键的,能够促使艺术设计的形式变得更为多元化,进而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艺术文化底蕴以及文化素养[2]。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化,将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有机渗透,能够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进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思想观。
二、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具体措施(一)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创设教学情境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传,已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3]。
要想提升中职艺术设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首要前提。
基于专业链状工作坊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报告
基于专业链状工作坊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报告《基于专业链状工作坊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1、改革的背景和思路如今资讯互联、科技的发达,正在影响着社会的文化生态和生活环境,传统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时代生活的变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
而新兴科技工艺产业的高速发展,引发传统工艺在材料、工艺、品种、观念、功能等方面新的诉求。
我国优秀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正步入关键的时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被明确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这是国家文化复兴的战略。
因此,传统工艺产业亟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传统教学,已越来越难应对行业升级对人才实践及创新创业的要求,工艺美术专业如何深化专业教学的瓶颈问题研究,如何充实和完善教学体系,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探索出工艺美术专业切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模式。
本成果以2007年成立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为基础,全面启动专业链状工作坊建设和教学改革。
十年来,成果依托一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国家社科和艺术基金,以文化创意为引擎,以专业链工作坊建设为核心,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师资混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优势资源集聚为支撑,形成专业能力升级,环环链接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
创建了“活化传统工艺,聚焦东方美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四个专业的方向链、核心课程链、工作坊平台链“三链”系统贯穿的专业链状工作坊教学体系,组建了陶瓷、玻璃、首饰、漆艺、基础、跨界、社会名企、国际名校8个专业工作坊平台。
使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从以“术业专攻型为中心”转向以“博专兼顾型为中心”。
依据创作、材料、理论三个维度的分点探索,深耕“三横四纵”式研究教学方法。
建构了工艺美术课程体系的“三贯融通”,实现了教学逻辑贯通、专业融合贯通、理论实践结合贯通,活化了产教研融合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除了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求其具有创新能力。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
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能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以及自身观点来进行创新设计,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很有必要。
本文将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标签: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新形势下,在中专教育当中,创新教学方式对于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现代社会,为实现社会战略目标提供了应用型优秀人才。
而对于艺术设计方面人才来说,更加要求其具有高创新意识,能够在艺术设计当中融入自身的创新思维,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作品,走入国际。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1.1.体现了中专教育特色,有利于学校持续发展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的教育模式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高校教育的特色。
一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丰富了学校教学资源,在教学手段上更加多样化。
另一方面,在人才的培养上,艺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大了对社会人才的输出,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1.2.使艺术专业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对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实践性更强,增强了艺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
比如在商品包装的设计上,现代经济要求商品包装设计不仅新颖有创意,还要能够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这就要求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有自己的创新思维,还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以此来完成商品设计中经济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1.3.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和艺术修养随着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越来越多,但是设计专业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被真正发掘出来。
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建设。
因此,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模式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目前,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传统的师徒制教育、学科与综合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项目实践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等。
而这些模式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首先,传统的师徒制教育模式注重个人技能的传承和培养,强调学生与导师的互动。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实践的能力,注重实践操作的训练。
然而,师徒制教育模式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教育,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容易出现片面性,并且缺乏对现代艺术发展的了解。
其次,学科与综合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强调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然而,综合培养模式可能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和专业特长,学科知识的广度可能会导致深度的不足。
最后,项目实践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实践培养模式容易出现项目规模不足、实践内容过于零散等问题,无法全面覆盖学科知识。
鉴于目前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
首先,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广博知识背景的综合型人才。
此外,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倡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等。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训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研究
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设计行业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行业。
在现代社会中,设计行业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于美学的需求,更需要迎合人们对于实用性和功能性的需求。
而在这个需求日益增长的市场中,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在如今全球高速发展的设计界,各种艺术机构和公司中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设计行业并不是才华越大的人越能胜任,需要的是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这个背景下,设计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并呈现出以下几种几大趋势:1、专业性与全能性并重。
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能够多方面兼顾的设计师,将成为市场中的“香饽饽”。
2、创新能力强。
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是设计人才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
设计师需要能够从市场需求和趋势中发现创新点,并用创新点为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3、沟通和表达能力突出。
设计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在与客户沟通以及在团队中协作时,这些能力将显得尤为重要。
4、多语言和文化背景。
在全球化时代的设计界,懂得多国语言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将成为设计人才的加分项。
5、多领域知识。
在新时代的设计行业中,不光要精通设计,同时还需要与其他领域进行交叉,为设计注入更多新元素。
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变得尤为重要。
设计行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以不同的方式挖掘设计师的能力,培养设计师的多维素质,满足市场的需求。
1、以大学教育为主。
大学设计专业把市场需求考虑进去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未来设计师的强烈预警。
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输送可用的人才。
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全面地理解设计的本质。
从中培养掌握专业技能,领悟市场需求变化的设计师。
2、提倡实践与创新。
实践欠缺容易使人前功尽弃,让人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所以设计师在大学阶段要不断加强实践环节,更加注重实践创新,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7前言一、专业简介艺术设计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多年来,本专业不断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斐然成绩。
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方案编制依据文件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3。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4.《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5.《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XXX〔2012〕49号)6。
《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XXX〔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7。
《XXX职业学院关于制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8.《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三、方案编制的思路及要求1.树立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高职教育新观念,在基础和专业的关系上注重培养学生有扎实宽广的基础;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关系上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当前和未来的关系上注重学生未来具有自学、探索、创新和创业后劲提升能力的培养。
2。
在对艺术设计行业进行广泛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提升和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完善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设计特色。
3。
以加强和培养艺术设计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特色方向,有机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重建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组成的专业教学体系,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在实践中完善形成培养方案。
4。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报告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省委、省政府人才兴晋战略,为提高艺术院校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提高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分别从我省当前动漫设计专业现状、社会对动漫设计人才的需求、我院动漫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等方面,对我省艺术设计行业、艺术设计教育行业和其他影视行业以及部分院校动艺术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以便更好地提升专业教学特色,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输送高等职业艺术设计设计人才,从而服务产业发展。
一、调研目的通过调研艺术设计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工作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了解公司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对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
撰写调研报告,据此科学定位我系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确定专业培养的目标。
二、调研内容1、艺术设计行业现状和发展规划;2、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3、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去向和就业岗位;4、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5、毕业生对培养过程意见和要求;6、社会对毕业生反馈意见。
三、调研分析1、行业发展现状从国内艺术设计发展现状来看,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从1980年引入后,已经有了有目共睹的飞跃,但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中国的艺术设计还处于“西方出观念,中国跟作品”的状态,很难打出自己的风格。
客观来看,这也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轨迹。
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急速发展,无疑是当前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中的一个亮点。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在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中,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诱人的发展空间。
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现代艺术设计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用创新式人才培养,赓续非遗传统之美
用创新式人才培养,赓续非遗传统之美作者:李阳来源:《人力资源》2024年第06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赓续文明传统、维系民族情感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意见,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利用。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面临人才甄别选拔难、培训力量薄弱、培训形式单一、市场化对接功能弱等难题。
本文以H省为例,试图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理论研究、多学科共同培养、多元化培训推广等方面对完善非遗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探析。
近年来,H省在非遗传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建立了多部门、跨系统联合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协调、咨询机构和联席制度,成立了各级保护中心,并在持续开展的各类保护实践中,培养了兼具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的非遗保护人才队伍。
作为非遗保护的生力军,非遗人才既包含保护的主动方——非遗从业人员,也包含被保护的对象——非遗传承人,因此H 省从这两个方面加强非遗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一方面,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非遗保护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H省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来抓,其一,通过邀请全国非遗保护专家讲课的方式,有计划地培训非遗保护工作队伍,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多期各类型的培训班,包括全省范围的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非遗普查培训班、非遗普查文本制作及数据库操作培训班等,培训对象从各市文旅局主管领导到从事具体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其二,鼓励和支持非遗从业者“走出去”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培训、非遗保护队伍培训、亚太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培训,以及行业内各类论坛、讲座、经验交流和非遗展示等活动,以提高全省非遗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
另一方面,加强对非遗传承人队伍的扶持和保护,巩固非遗工作的核心和基础。
探析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 文化 教 育 ・
姚 文婷 ( 兰州城 市学 院
甘肃兰州 7 3 0 0 0 0 )
摘 要 : 文化 产 业 的 发 展 是 当前 社 会 经 济发 展 过 程 中的 重 要 组 织
二、在 文 化创意 产业 背 景下 艺术教 育 的发展 路径
部分 ,其核 心是 文化创意型产业 ,基于此 ,本文将以作为 出发点 。培
( 一 )注 重 学生 个人 能 力 的培养 ,将 艺术教 育 与创 作性 人 才
训新 的文化 创意型人 才 ,在长期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 中,艺术教 培养模 式相 结 合 育不仅提供 智力和人 才支持 ,而且与其相互促进。以此为基础 ,诠释 原有 的艺 术 教育 模式 很容 易 忽视 了人 文 素质 ,一旦 忽视 了人
一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不 断完 善 与发 展 ,艺 术教 育 也取 得 了不 同程 度 的进 步 ,如今 , 艺术 教育 就 已经 与现 代技 术 相互 融 合 ,并 由此 产生 了许 多 新 的艺 术产 业 与艺 术 奇 葩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这 一概 念 是 由一 些 发 达 国 家 所 提 出并 兴起 。早在 1 9 4 8 年 ,文化 创 意产 业就 在应 该 得到 推广 , 最先 是根 据 人 的天分 产 生 的 ,以后 推广 到 了知 识产 权 ,将 人 的知 识产 权 ,能 力财 富等 有 效 的结 合在 一起 , 也是 创意 产 业 的重要 内 容 , 以文 化创 意 作 为重 要 思想 的产 业 。文化 创 意人 才 不仅 要要 专 业 的艺术 技 能 ,还 要拥 有 良好 的文 化 艺术 素养 。 因此 高校 艺术 教 育是 培养 文化创 意 人才 重要 基地 。 ( 一 )艺 术教 育 与文化 创意 产业 的关 系 艺术 不仅 仅 是 一种 具有 创 意的 活动 , 同样 也 能对 新 的事物 及 形象 进行 创 作 ,这 同样 也 是在 不断 出艺术 品 的关键 ,往往 由许 多 艺术 品所 决 定 的,将 艺 术作 为 重要 的研 究 内容 ,这 同样也 是 艺术 的魅 力所 在 。传 授 艺术 的 知识 技能 及 精神 就是 艺术 教 育 ,它 是一 种能 够 充分 启迪 对 人 艺术 的智 慧 的教 育 。所 以说在 学 理背 景和 人 才基 础 的层 面 艺术 教育 和 文化 创意 产 业是 有着 传承 相 依 的关 系 从 一 篇 名 为创 意 的 崛起 文 章 中得 到 : 艺 术 产业 要想 得 到 快 速 发 展 ,就必 须 将 大量 的人 力 资本 投入 到 艺术 文化 设计 过 程 中 ,这 也 足对 文 化创 意 的主 旨。 由此可 见 ,艺 术教 育是 文化 创 意基 层所 兴 起 的基础 艺术 教育 。 ( 二 )艺术 教育提 供 智力 与人才 的支 持 艺术 教 育 的魅 力所 在 是培 养具 有 创新 思维 的人 才 。我 国著名 学 术认 为 ,艺 术教 育 的发 展是 多方 面 的 ,是将 人们 的感 知力 ,创 造 力 ,想象 力 等多 种 不 同的思 维 结合 在一 起 的能 力 ,多种 思考 方 式 , 是通过 知觉 的 选 择而 后培 养教 育 所 生成 。艺 术教 育 承担 了输 送人 才 的职 能 ,是 在 人类 文化 艺术 生 活 中 的重要 思想 ,通 过 长期 的 艺术 教育 ,使 艺术 教 育的水 平不 断 得到 提 高 。同样 也使 得 人才 能接 轨社 会 文化 生活 及文 化创 意产业 。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942
594
252
272
222
204
108
19
19
学科基础必修
课程
素描基础Ⅲ
2.5
48
16
32
T
12/4
美术系
色彩基础Ⅲ
2.5
48
16
32
T
12/4
美术系
设计素描
2.5
48
16
32
T
12/4
美术系
设计色彩
2.5
48
16
32
T
12/4
美术系
平面构成
2.5
48
16
32
T
12/4
美术系
色彩构成
2
36
12
20
40
12/5
美术系
书籍装帧整体设计
3.5
60
20
40
12/5
美术系
包装设计
3.5
60
20
40
12/5
美术系
CI设计
3.5
60
20
40
12/5
美术系
数字媒介设计
3.5
60
20
40
12/5
美术系
电脑辅助设计Ⅰ(网页)
2
36
12
24
2/18
美术系
广告心理学
2
36
36
2/18
思政部
小计
41
696
260
436
2、体育等专业还应参照教育部制订的本专业指导性教学方案的要求;
3、课外实践(主要指学生参加的科研训练与创新活动),根据学校《课外创新学分实施细则》认定;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于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论证报告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美的享受不但成为工作、生活的必需,而且审美水平、审美需求也在快速提升,并趋向多原化。
然而,艺术设计专业恰恰是集装饰图案、图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CI企业形象设计、摄影等为一体的综合设计类专业。
也是通过各种生活、工作环境的不同平面媒体,装饰美化引导着人们的空间环境,展现出不同的视觉精神感受。
因此,市场前景乐观,岗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毕业后可就业于从事产品开发与策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政府或行业的经济管理部门,从事产品开发、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及相关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各类公司、企业的技术部门,从事机械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及家装设计等方面工作。
本专业就业面宽,渠道多,层次广,适应性强。
各类设计公司,如广告、包装、装饰、建筑、服装、媒体、房地产等企业从事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各类媒体设计、环境规划、园林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企业策划等工作。
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宣传机构、新闻媒体部门、出版社等从事广告、宣传、视觉媒体策划、设计、制作、以及教育、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
在大、中、小型企业、促销部门、宣传部门、设计部门从事广告、宣传、策划、包装、展示设计、环境规划、模型制作等工作。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设计制作能力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掌握装潢设计制作技术,能胜任包装公司、广告公司、印刷公司、相关企业以及各类专业媒体的设计和制作工作的现代化平面设计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设计方向)本科教学计划专业代码:050408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当代广告事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丰富的广告策划、设计、运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完整
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完整1. 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制定一套完整的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2. 培养目标本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备一定艺术才能和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不同需求。
3. 培养内容3.1 专业课程通过设置专业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他们在特定领域内的技能和知识。
3.2 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演出,提升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
3.3 文化素养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开设相关课程,增强学生对艺术背景和文化历史的了解。
3.4 人文教育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以提升其艺术创作和表达的深度。
3.5 实实训为学生提供实实训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艺术实践和行业活动,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4. 培养流程4.1 入学前准备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基础知识的测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4.2 基础阶段依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基础课程的研究和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专业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创作能力培养,进行实践和实,提升职业素养。
4.4 综合实践开展综合实践项目,包括作品创作和演出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并接受评估。
4.5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深入研究。
5. 培养评估为了确保培养效果,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表现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6. 方案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完善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和效果。
7. 结束语艺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完整性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非常重要。
本方案旨在通过有序的培养流程和全面的培养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促进其个人成长和社会贡献。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工作室作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种常规模式,被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普遍推行。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才培养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手实践的能力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客观需要。
诸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停滞不前,特色不明显,工作室内涵肤浅,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学校对工作室的定位不太清晰,导致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弊端不断显现。
因此,基于工作室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势在必行,已成为众多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了针对性地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依据,笔者研究团队展开了为期三年(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的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抽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行业对设计人才核心能力与素养的需求是什么;2.设计师工资与生活现状;3.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定位特色;4.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5.高校设计类大学生年均阅读数目数量;6.高校设置工作室的情况;7.设计工作室定位的清晰度;8.高校设计工作室的管理模式;9.工作室招收学生的条件与要求;10.学校对工作室的建设支持情况;调查的范围为成都、武汉、长沙、广州、杭州等中部地区五个城市,每一座城市选取5所设置有设计工作室的普通高校和5家设计企业;调查的方式为现场参访及电话咨询。
根据调查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当前我国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一)技能基本满足市场应用需求,但创新应变能力较弱。
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普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特色,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培养了大批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赢得市场的青睐。
近5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部要求600所普通高等院校逐步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这一改革举措的实施,我国大部分新升格的一本、二本院校的设计人才培养基本上走向应用型和技术型的发展道路,诸多本科院校也仿效高职院校打出了“零距离上岗”、“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旗号的方式继续扩招设计类专业学生,设计类专业在全国本专科院校中的覆盖率非常大,几乎名列前茅,每年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成井喷态势发展,从而导致教育部不得不亮出红牌以限制这类现象的盲目发展。
中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方向-精选文档
中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方向1、中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1 中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是典型的地域性文化,从这一点说,狭义的“中原文化”也可以视为以河南省为主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元多体”的文化格局,包括齐鲁文化、岭南文化、湘楚文化等不同类型。
其中,中原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它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元”,其他文化从形式到内容,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中原文化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流域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开端,并保持了中华文化的延续性,从夏商周时代到先秦,从汉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中原文化长期保持着对外输出的优势。
同时,中原文化又超越了地域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简单地说,可以将它视为华夏文明的起源。
从史前时代开始,中原地区呈现出强烈的文化连续性,进入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都是在中原地区崛起,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文化相比,存在明显的优势;中原文化的传播沿着黄河流域展开,覆盖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聚集地,对不同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2 中原文化的特征第一,根源性。
无论是史前文明研究还是口头历史传播,中原文化都扮演了中华文化母体的角色。
从盘古、女娲、三皇五帝等传说,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磁山文化等考古发掘,中原文化都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源头,而被历史学家公认的华夏文明开端的“夏、商、周”三个朝代,也都存在于河南地区。
第二,原创性。
中原文化的出现位中华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蓝本,也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扩大版”和“完善版”。
中原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从无到有开创了政治制度、商业文明、社会模式、科学理论等,如在中国一直延续到清末的封建制度思想和国家管理模式,起源于黄帝时期的思想,对中国历史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开放性。
中原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目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开放性。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背景和目标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和创意能力,能够适应不同领域的艺术设计工作的人才。
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艺术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创意思维和艺术批判能力;2)熟悉艺术设计的相关领域和行业,并能够理解和适应各种设计需求;3)具备独立进行设计项目的能力,能够应对复杂的设计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4)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并实现共同目标。
二、课程设置1)艺术基础课程:包括色彩学、造型学、美学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
2)设计基础课程:包括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设计案例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3)行业专业课程: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课程,帮助学生熟悉不同领域的设计需求和解决方法。
4)技术应用课程:包括设计软件操作、数字媒体技术和原型制作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设计工具应用能力。
5)实践项目课程:包括设计实习、设计竞赛和毕业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教学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在课程中将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通过实践项目的经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跨学科合作: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合作,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实践教学环节1)实习:学生将有机会参加设计公司或艺术机构的实习,通过实践锻炼,了解行业需求和实际工作流程。
2)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3)毕业设计:学生需完成一个综合设计项目,并进行策划、设计和实施,通过毕业设计展示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评估与考核1)课程考核:通过课堂作业、实践项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估。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NON-LEGACY INTO ART DESIGN MAJ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是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各环节[2]的具体实践,将两者互融互通,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课程思政的不竭源泉,其内在的文化艺术价值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意元素和艺术素材。
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实现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教学成果可以反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践行课程思政成效,如图 1 所示。
非遗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追求的育人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两者存在教学内容的交叉性、育人功能的契合性和相互发展的依存性,将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作者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云南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情况如下:(一)学生问卷调查对象为云南省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主要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出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有效问卷中有64.49%的同学愿意将非遗植入专业课程,丰富设计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创新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内涵,有31.16%的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而将非遗相关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占比仅为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现代社会 的艺术设 计既不是 纯艺术 ,也不是纯 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 , 而是多 种学科高度交叉 的综合学科 。 在这 种多学 科交融背景下 的艺术教育本质就是立足于培养造就具有艺术 与
科学技术相结合 的复合型 、 高素质、 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人 才
培养应 以传授知识为基础 , 培养 品质和能力是 关键 , 而根本就 是 要提高素质。通过 四年 的本科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艺术 素 养、 人 文素质 、 科学素质 以及具 有创新能力 、 实践能 力和创业 精 神的高素质应用 型设计人才 。
学校的不 同 , 专业水平 、 职业素质 、 工作能力等 等 , 有着极大的差
异。
二、 中原 地区艺 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 一) 中原经济建设 纲要 文件 中对人才培养的要 求
高素质的人力 资源是建设 中原经济 区的根本保证 。树立人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 活动中一种积极 的 、富有成果性 的意
一
、
我国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概述
品包装与造型设计 以及设计管理等等。这些行业在发展 中不 断 壮大 , 已逐步适应社会 的综合环境 , 进一步地活跃 了艺术设计 市 场, 为市场经济的发展 注入 了新鲜 的血液 。
( 一) 我 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 、 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 , 具有 现代
1 . 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树 立科学 的实践 观。 通过实践 教学 和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认识 与实践 的辩证关 系 , 充分 发挥主观能动性 , 用科学 的实践观 和正 确的实 践方法指导学生充满激情地 自觉投入到设计实践活动 中去。 2 . 实践教 学有利于 提高学生 的创新意识 、 创新 能力 和创 新
艺 术 设 计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U RE L I F E
2 0 1
中原 文化背景下 的艺术设计创新人 才培养途径探析
夏初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郑 州航 空工业管理学院 , 河 南 郑州 4 5 0 0 4 6 )
摘 要: 艺术设计教 育人 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与转 变, 不仅 关系到我 国艺术设 计教 育的发展前景 , 而且也事关每 一位 学生的根本利益 , 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就 业或创业 的现 实, 提 出专业素质和文化 艺术素质 同步提 高的培养方式, 更是
融探索教学方法引入 , 有利 于建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 系 , 使之成 为一门成熟独立 的学科 。 因此 , 运用多学科研究方 法构建高等教 育理论体系是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之路 。在这种大时代背
景下 , 多学科交融背景对高校人才培养提 出新要求 。 艺术设计学 照搬原来专业院校的一些做法 。虽然这种 教育 目标 仍然是 以培 科的发展绝对不是该学科现有系统 内部 的单一生长 ,它需要突 养具有专 门化知识 和具有专业技术能力 的高级艺术 设计研究与
源优势 , 努力建设全 国人力资源集中地。
( 二) 依 托 中原 经 济 的 艺术 设 计 人 才发 展 趋 势
程 中学生对 已有 的知识 进行重新认识 、 组合 、 表达 与应用 , 从而 赋予其新 的内涵 。 理论联 系实 际 , 学生可以接触 到真 实的设计 环 境 和设计 内容 , 锻炼并提高 了学生发现 问题 、 分析 问题和解决 问
多学科 的特征 ,传统的学科建设 与发展之路 不再 适应高等教育
学的学科建设发展问题。在中原文化 的博大精 深中把多学科交
面临社会对人才需求量 的不断增加 ,国家制定 了扩 大招 生 规模 、 进行艺术设计本科 专业评估 、 修订和调整专业 目录及教 学 方案等一 系列措施 。但是 , 仍值得关 注的是 , 在很长 的一 个时间 段内我国艺术设计 的教育一直延续着 的传统 的教学 格局 仍然未 有本质的转变 ,很 大一部分 院校 的艺术设计教育教 学模 式还是
( 一) 艺术设计创新型人 才的基本 素质
( 二) 我 国艺术设计人 才在培养 中出现 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的现代艺术设计教 育状 况由于多
种多样 的原因 , 在学科建设 中还没有完全完善 , 对 社会和市场的 需求及业 内对人才的要求还不 能完全适应 。社会需要 的人 才数 量 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要 求 ,在行 业内也没有一个基 本可 以成 为指导思想的艺术设 计教 育理论 ,艺术设计 教育的方
力资源是 科学发展第一资源 的观念 , 坚持人才优先 发展 , 教育优 识形式 , 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实践教学活动在引导 富于想象 、 不 断进行创新实 践的同时 , 创新 意识 、 先发展 , 促进教育公平 , 提高教育质量 , 统筹解 决人 口数量 、 素质 学生积极思考 、 和结构问题 , 显著提升人 口综合 素质 , 把人 口压力转化为人力 资 创新精神逐渐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并得 到不断的强化 ,在此过
值得研讨的重大教 育问题 , 这是新 时代 对艺术设计教育提 出的现实要 求。
关键词 : 中原文化 ; 艺术设计 ; 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 号 : J 0 5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1 5 — 0 1 5 6 ~ 0 2
破原有 的知识 边界与学科壁 垒 , 而需要 在多学科 、 跨学科 、 超学 科背景与视野下彰显 高等教育研究 的价值与方 向,推动高等教 育 的原创研究和深度研究 。
教学人才为主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 到这种 培养方式 已经远远不
能满足社会与市场发展的需求 。
三、 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 需求
人 格 的形 成 。
向还无法最终 明确 ,某些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适应艺术设计教
学 实 践 的需 要 。
在教学实践过程 中, 由于艺术设计教学秩序较不 明确 , 教学 思想 的相对保 守 , 师资 队伍 不够专业 , 教材取用也 比较 随意 , 教
学方 法在 很 多 院校 均 显 陈 旧 ,招 生 制 度 的 影 响 使 学 生 因 受 教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