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礼文化研究的思考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华文化中“礼”的深入理解,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从行为举止的角度来看,“礼”是指一种符合道德和礼制规范的行为方式。
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矩,讲礼貌,恭敬辞让,言行有度。
这种行为规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上,也体现在社会的运行中。
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人们可以表现出内在的尊重和谦逊,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
其次,“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社会,“礼”被视为一种十分严肃和正式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
此外,“礼”还强调尊重和谦逊的价值。
它教育人们要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同时也要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自高自大。
这种尊重和谦逊的精神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礼”的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仍然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中,“礼”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行为举止的规范,也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总之,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谦逊和互动。
同时,“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一直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国学礼仪课心得体会
国学礼仪课心得体会国学礼仪课心得体会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
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
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
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研究
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研究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着丰富而庞杂的礼仪制度。
中国的礼仪制度体系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不断发展完善。
封建礼仪制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涉及到了民间生活,还关系到了社会、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究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的源起、发展、特点以及现实意义。
一、礼仪制度的源起中国古代最早的礼仪制度是祭祀礼仪,主要是向神、祖先祭祀的一种仪式。
《尚书·洪范》中就有“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而《周礼》、《仪礼》等文献则更进一步规定了各种祭祀仪式的具体程序。
另外,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还与封建统治者的崇祀行为不可分割。
在社会形态、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日益完善。
二、礼仪制度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礼仪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思想对礼仪制度的影响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为“仁义礼智信”,其中礼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学者通过对礼义的阐述和研究,为礼仪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制度基础。
2. 皇权对礼仪制度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和统治地位,往往会对礼仪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自秦始皇以来,每一位皇帝都会进行一些改革,使礼仪制度愈发庞杂繁琐。
例如,唐朝的“九品中正制”规定了官员职位的优劣等级,这也是改革中的一种参考对象。
3. 历史事件对礼仪制度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也使礼仪制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改变。
例如,隋唐时期新兴的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礼仪制度的发展和改革。
三、礼仪制度的特点1. 礼崇尊卑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一般是崇尚尊卑,有明确的等级差别。
不同等级的人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例如官员等高阶人士几乎在任何场合都享有特权和优待。
2. 重文化性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礼》综合研究论著解题
《三礼》综合研究论著解题
《三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三部分。
这部经典涵盖了古代礼仪制度、官制、宗法、
宗教、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化
传统和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研究《三礼》需要从多个角
度进行探讨。
首先,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三礼》反映了古代
中国社会的礼仪制度、宗法思想、官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三礼》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其次,可以从文本内容的角度进行研究,《三礼》包含了丰富
的礼仪制度、宗教仪式、音乐舞蹈等内容,可以通过对《三礼》文
本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传统,从而全面理解《三礼》所反映的古代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
此外,还可以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进行研究,《三礼》作为古代
中国的重要经典,与其他经典文献如《尚书》、《诗经》等进行比
较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全面理解古代中国社会
的思想文化体系。
最后,还可以从当代意义的角度进行研究,《三礼》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可以通过研究《三礼》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文化传
统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探讨,从而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综合来说,研究《三礼》需要从历史文化、文本内容、比较研
究和当代意义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以全面理解古代中
国社会的礼仪制度、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及其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及其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封建礼教是统治者通过宣扬和推崇传统的礼仪规范与道德准则来巩固权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
其基本理念是“礼尚往来”,即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维护人类相互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封建礼教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制礼仪规范和仪式、礼法、礼器等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
明清时期,封建礼教进一步发展,以尊卑有序、男尊女卑、衣冠禁服等形式呈现出来,成为了统治阶级追求权力的重要工具。
封建礼教的意义在于巩固社会等级和家族观念,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男尊女卑的道德准则下,男性成为社会的中心,而女性则成为男性的附属物。
这种陈旧的观念固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但在古代社会中却是必要的。
由于社会资源有限,分给每个家庭的资源不同,因此不同阶层的人在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
封建礼教通过规范每个阶层的行为方式和礼仪规范,使不同层次的人相互尊敬、相互依存,从而避免矛盾的产生。
封建礼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巩固社会等级和家族观念上,它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
首先,封建礼教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推动力。
通过对礼教规范和仪式的传承与发展,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其次,封建礼教的传承和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如《左传》、《穆天子传》等古代典籍皆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描述与阐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学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封建礼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正是由于封建礼教的存在和发展,才使中国文化成为了一种充满着思想性和哲学性的文化,这一文化的特性在今天仍然非常重要。
同时,封建礼教也教育人们珍惜传统文化,以及依据传统文化去发现当代信息社会中的改革和创新。
然而,虽然封建礼教在传承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局限在这些传统文化的范畴中,我们需要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正确面对和应对新时代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文化礼工作总结
文化礼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团队致力于推动文化礼工作的发展和改善。
经过不
懈的努力和合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工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首先,我们在文化礼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文
化活动,包括展览、演出、讲座等,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
我们还开展了一些文化礼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其次,我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我们的文化活动在宣传和推广方
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另外,文化礼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也需要提升,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竞争。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文化礼工作。
我们计划加大对文化活动
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拓展更多的合作渠道,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
我们还将加强对文化礼产品的研发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为文化礼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文化礼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提升文
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文化礼工作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文化礼工作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成就和发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心得体会(精选8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心得体会(精选8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心得体会,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心得体会(精选篇1)感谢院长给我们提供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感谢全院职工在我们学习期间辛勤工作,让我们安心学习。
下面汇报一下9天学习的体会和心得。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
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
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
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
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但通过短短九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触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学多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如果潜意识里(思想深处)不扎根,是无济无事的。
这次学习深入了灵魂,对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无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将深入学习和理解、传播,不断去落实。
二是太上感应篇对我的警示力,“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文明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文明研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其历史和文化被广泛地传承并流传至今。
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比其他文化在礼仪方面更加注重,因此礼仪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文明,并分析其现代意义。
一、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其他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在西方,人们在见面时通常是握手或拥抱,但这在中国就不是很常见,因为在中国,人们更注重礼节,通常会以行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尊重和敬意。
礼仪的实践已经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其重要性早已被人们广泛认可。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仪是很重要的事情。
礼仪体现的是人际关系的交互,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不同的场合中,也有不同的礼仪,这些礼仪通常是由古人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和总结而来。
例如,传统的婚礼仪式中,新郎要向新娘鞠躬致敬,这是一种向对方展示敬意和尊重的方式。
二、礼仪背后的文明内涵礼仪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一种行为,更是表达人际关系的一种内在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仪承载着深厚的文明内涵,它是文明的表达和实践,具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首先,礼仪是我国文化的表达,是中国人文化认知的重要体现。
我们国家独特的礼仪体系,不仅仅是一种礼俗和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礼仪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体现。
其次,礼仪也是文明的实践者。
中国文明早已琢磨出一套适应自己的社会规范。
这种社会规范的体现,就是通过众多的礼仪形式实现的。
这些礼仪的背后,并不是仅仅因为它们是美丽的、有意义的,还因为,它们是社会活动的规范,是社会管理的实践。
三、礼仪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礼仪在我们的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礼仪能够帮助提高人们的人际关系和交往中的质量。
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良好的礼仪可以让人感到尊重、受到照顾以及得到情感支持。
因此,通过学习礼仪,人们能够更好地维系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以礼记礼运大同》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和礼仪文化的经典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的礼仪专家顾骏。
这本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在阅读完《以礼记礼运大同》后,我深感受益匪浅,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书中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深入剖析所震撼。
作者通过对古代礼仪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使我对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和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指出中国古代礼仪的核心是“以礼制人”,并且将礼仪与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古代礼仪的深入剖析,我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次,我被书中对现代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所感动。
在当代社会,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以礼记礼运大同》正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提倡现代礼仪而写就的。
在书中,作者对现代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现代礼仪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更是一种道德的体现,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现代礼仪的深入探讨,我对现代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最后,我被书中对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所感动。
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以礼记礼运大同》正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而写就的。
在书中,作者对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做法和措施。
通过对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深入探讨,我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之,《以礼记礼运大同》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礼记 礼运篇 读后感
礼记礼运篇读后感《礼记•礼运篇》读后感《礼记•礼运篇》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和社会道德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阅读该篇,我深深感受到礼仪在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以及个人修养方面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为读者分析《礼记•礼运篇》所传达的深刻启示。
首先,《礼记•礼运篇》让我明白了礼仪的核心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通过仪式、礼貌和仪态来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这种强调人际互动的思想体现了尊重和谦虚的精神,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爱他人。
这不仅对于个人修养有益,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礼记•礼运篇》探讨了礼仪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家庭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而在礼仪的教育下,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家庭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加强家庭的凝聚力。
家庭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不仅对于个人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再次,《礼记•礼运篇》强调了礼仪与个人修养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今天这个被追求效益与利益至上的社会中,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而礼仪的实践是培养个人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只有通过恪守社交规范,修炼个人品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并发挥自己的作用。
礼仪教育的实践可以帮助个人建立自信和自律,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个人的进一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礼记•礼运篇》中关于礼仪的论述,透露出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独特魅力。
礼仪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体现了智慧和思考。
通过对礼仪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智慧和价值观。
同时,也能够借鉴古代人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在当代社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总结而言,《礼记•礼运篇》是一篇具有深度和智慧的文章,通过对礼仪的探讨,传达了深刻的启示。
它使我深刻认识到礼仪在文化传承、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方面的重要性,引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思索。
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我们既往所了解的音乐是什么呢?是侧重于娱乐和审美。
中国音乐文化是由礼乐和俗乐两条主导脉络构架而成,而平常我们在生活当中所常用到乐都是俗乐类型。
我们今天讲礼乐类型。
乐本无所谓礼也无所谓俗。
俗乐是因应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娱乐、宣泄情感、多种情感需要的音声表现,或是人们世俗化的情感表达。
我们平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乐基本属于这个范畴。
礼以及礼中用乐的观念是逐渐形成的。
礼乐是在国家规定性的礼制仪式中固化为用的乐,由礼俗上升为国家礼制,当传统国家礼制被民间所接衍的时候便又回到民间礼俗。
礼乐代表国家在场,俗乐对应世俗人情,这是两条脉络。
周公姬旦制礼作乐成为国家制度,其后3000年不断延续了这种礼乐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有礼乐文明之谓。
我们怎么认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呢?《周礼》中礼制仪式众多,汉代以后慢慢的合并,《周礼·春官》把礼制都介绍的清楚了,汉代以后合并同类项,渐渐将多种礼仪合并为五类:吉、嘉、军、宾、凶,所谓五礼。
并不是所有的礼都用乐,但凡用乐的场合必须是礼的仪式性行为,有仪式的用乐多为礼乐。
吉礼是最核心的礼在中国的五礼中哪一种礼最核心呢?吉礼是最核心的礼。
吉礼是什么礼啊?吉礼就是祭礼,祭祀的礼。
祭祀为祈福愿景,为保风调雨顺、活人平安。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家有两件大事,一个祭祀,一个战争。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祭祀,祭祀要有仪式,仪式中必须用乐,这种用乐就叫吉礼用乐。
周代国家最高祭祀仪式是怎样的承祀对象呢?是祭天神、地祇、山川、四望、先妣、先考。
这后两个对象是祖先、人鬼。
如果在座的同志们有老家是农村的,有的家里摆着一个神位,到了过节的时候还要祭天祭地祭祖先,当然,这人鬼不光是祖先,也包括孔子这些对社会上作出大贡献的人。
国家最高祭祀仪式中的用乐,周代叫六乐,与上述六种特定承祀对象相对应。
中国早期的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现代我们把舞蹈分出去了。
《论语》礼乐教化之现实意义的研究
《论语》礼乐教化之现实意义的研究【摘要】《论语》作为中国传统经典之一,对礼乐教化提出了深刻的论述。
本文围绕着礼乐教化的历史背景、《论语》对礼乐教化的论述以及礼乐教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展开研究。
通过分析礼乐教化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和对社会文明的促进,探讨了礼乐教化的现实意义。
结论部分总结了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礼乐教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个人修养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礼乐教化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论语》,礼乐教化,现实意义,历史背景,当代社会,个人修养,社会文明,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礼乐教化的论述至关重要。
礼乐教化作为古代社会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对人们进行仪式、音乐等方面的教导,培养其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目的。
在当代社会,这种传统的礼乐教化方式是否依然适用,是否还能够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起到促进作用,这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礼乐教化方式是否还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否还具有现实的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论语》中有关礼乐教化的论述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为我们构建和完善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对《论语》中有关礼乐教化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的教育方式和思想,也能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论语》礼乐教化之现实意义的研究引言礼乐教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论语》中关于礼乐教化的论述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
对礼乐教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礼俗研究的新动态与学术反思
文化遗产2020年第5期礼俗研究的新动态与学术反思李海云[摘要]近年来兴起的礼俗研究热潮,既有历史宿因,也是当今中国学术自觉的一种追求。
在新近举办的一次“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学术研讨会上,诸多学者聚焦礼俗研究有感而发,反思研究现状,发掘学术意涵,并预估其未来趋向。
就目前来看,深入分析礼俗话语背后的中国文化政治传统,厘清当下研究热潮与中国学术百年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并由此出发建构中华文明的全幅话语,或将成为多学科学者共同势力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礼俗研究新动态学术反思〔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0)05-142-07在中国社会语境中,“礼”“俗”“礼俗”之类的话语形式,究竟意味着什么?显然,它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既指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也常用于政治实践,并隐喻着一种以文化政治为表征的文明模式。
那么,这种以礼俗为表征的文明模式,是为中国社会所独有,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惟其话语形式有别而已?近年来,学界多有将“礼”与“俗”联系起来予以研究的,特别是从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出发的论著更是明显增加①,由此形成了一种不大不小的学术热潮。
以“礼”“俗”为表征的话语形式与社会事实,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存续状况究竟如何,相关研究在此前有怎样的积累,为何在当下又成新潮?在最近举办的一次“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学术研讨会②上,多位学者直抒胸臆,或甄别与礼俗有关的历史话语,或总结礼俗传统的社会建构,或发掘礼俗研究的学术脉络,或对当前研究动态进行反思,并预估其未来趋向,给予我们诸多新的启示。
一、对“礼俗互动”概念的反思礼俗话语在中国有着久远的传统,而且从一[作者简介]李海云(1987-),女,山东聊城人,民俗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山东济南, 250100)*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青年项目“山东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9DSHJ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受到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国学礼文化课程
国学礼文化的重要性
• 总结词:国学礼文化对于个人修养、社பைடு நூலகம்和谐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 意义。它能够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同 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 详细描述:国学礼文化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国 学礼文化,人们可以培养谦虚、恭敬、宽容等优秀品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和人格魅力。在社会层面上,国学礼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各种礼仪 和礼节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此外,国学礼文化在国家治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将礼 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在现代 社会,国学礼文化也能够为公共治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03
国学礼文化的教育价值
培养道德品质
01 仁爱之心
国学礼文化强调仁爱、尊重和互助,有助于培养 孩子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
02 诚信为本
通过学习国学礼文化,孩子能够理解诚信的重要 性,培养言行一致的品质。
03 谦逊有礼
国学礼文化提倡谦虚、恭敬的态度,有助于孩子 养成虚心学习、待人有礼的品质。
国学礼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 总结词:国学礼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 演变和传承。在现代社会,国学礼文化正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成为中华文化 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 详细描述:国学礼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周朝时期,经过春秋战国、汉唐 等历史阶段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体系。在古代, 国学礼文化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学礼文化逐渐受到冷落和遗忘。然 而,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推广,国学礼文化重新得到重视和关注。许 多学者和教育机构开始研究和传播国学礼文化,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治理、教 育等领域。国学礼文化正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推 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关于文明礼仪的调查研究报告_礼仪常识_
关于文明礼仪的调查研究报告篇一:关于文明礼仪的调查研究报告一、调查背景: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貌。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在现代文明社会,讲文明,懂礼貌,这种美德是应当得到大力弘扬的,因为它对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广大公民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自觉遵守,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公民,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
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
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
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
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
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杜绝一切不文明的言行。
二、调查目的:①锻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②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不文明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③促进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提高文明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④调查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鞭挞不文明行为,以唤醒人们的文明意识,倡导文明新风。
三、调查对象:不同公共场所的路人四、调查形式:提问五、调查内容:调查学生自身的文明礼仪程度和对在校学生整体文明礼仪的看法。
问题如下:①你觉得当前学生整体文明礼仪状况如何?②哪些地方应该进一步改进?③为改变这些现象,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六、调查时间:20xx-1-14 ~ 20xx-1-20七、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许多人认为在校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诸多不良的现象。
例如:说脏话,对老师不尊重,不注重课堂纪律,不注意个人、公共卫生,公交车上不让座,不爱护公共设施,不排队打饭等等。
中国礼仪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中国礼仪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中国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古代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交、人际关系和商业活动等方方面面。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礼仪文化也面临着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交往。
首先,中国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僵化和过时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例如,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是很常见的一种礼仪规范,但在现代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这种传统的礼仪规范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次,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国际交往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注重内敛和含蓄,而在国际交往中,这种内向和含蓄的礼仪规范可能会让外国人感到难以理解或者产生误解。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人可能因为过分注重礼仪而显得拘谨和沉默,无法很好地展现自己和沟通交流,这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交往都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另外,中国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和形式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人可能会在礼仪行为中追求面子和形式,而忽视了礼仪背后的内涵和精神。
例如,一些商务活动中的交际礼仪可能会变得过于形式化,缺乏真诚和诚意,这对于商业活动和商务交流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此外,中国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地域性和个体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都有所不同,这也导致了中国的礼仪文化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和规范。
而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全球化也使得不同地区的礼仪文化有时会发生冲突和碰撞,这给人们的社交和交往带来一定的困扰。
最后,中国的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崇拜和模仿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一些人可能会盲目追求西方的礼仪规范和方式,而忽视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精髓。
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5篇
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5篇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学习历程的记录,有助于反思和进步,通过学习,我们积累了很多实践中的心得,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篇1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
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
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
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
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
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
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
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
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3篇)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3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今年9月初,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感触颇深,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
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
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
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
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
可是,我们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弟子规》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
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
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当你愤怒或烦恼时,读《弟子规》吧!当你痛苦或无助时,读《弟子规》吧!”都如此的话,你的愤怒、烦恼、痛苦等等就会离你而去。
是的,音乐可以使人平静,放松;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
《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这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对人无礼貌,与禽兽无异,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再好他又能好到哪去呢,一个能孝敬父母的人再坏他又能坏到哪去呢,所以古圣先贤说,百善孝为先,说得太对了。
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礼文化研究的思考[摘要] 世界文化有两大类型,即原生道路的文化单元和次生道路的文化单元。
中国文化整体上是一个礼文化模式,具有原生性、循序渐进性和包容性。
通过分析和揭示中国礼文化各个方面的特征,及其所决定的儒学(儒教)的特点和走向,可以看出东西方的差异不是简单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是有着整个体系的差别。
[关键词] 古代历史;中国礼文化;原生;儒学;宗教;疑古思潮[中图分类号] K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5—0005—09Abstract:There are two types of world culture, namely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native road and the secondary road. The Chinese culture as a whole is a cultural pattern,which is primordial, stepbystep and inclusive.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veal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ous aspects in Chinese ritual culture,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ision by Confucianism, it is obviou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 is not a simple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 ofdevelopment, but with the difference of the whole system.Key words:ancient history; Chinese ritual culture;native; Confucianism; religion; ideological trend of suspecting the ancient自从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以来,已为人们普遍接受。
我又根据前人的论述,及研究心得,提出了“六经皆礼”的看法。
既然二者同在中国,它们是何关系,就必须首先说明。
笔者认为,二者在中国,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述。
但要提醒大家,出了中国,二者就不具有同一性。
历史,好理解。
虽然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规律对现实和未来都有影响,但说的都是过去。
而礼则不同,所以,还要加以说明。
按照传统的看法,礼有体、履之分。
但自西学东渐以来,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故关于什么是礼,分歧很大,这也是导致笔者不得不说明的原因。
我认为,关于什么是礼,应该把握三重意思:第一,礼是习惯、习俗,是约定俗成的不成文法。
如《礼记》中讲:“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这无疑就是习惯、习俗。
故李亚农认为,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数百年的习惯”。
这与《仪礼》的内容是一致的。
第二,礼是“一以贯之”的传统。
如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敏以求之”。
又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明,这不是孔子之“作”“一以贯之”,而是中国的传统“一以贯之”。
孔子不过是将其中的义理抽象出来,以达到维护、推动其发展而已。
李亚农把它理解为习惯、习俗,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也有不足《李亚农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32页。
其正确的一面是,中国的礼都是起源于习惯、习俗。
其不正确的一面是,把礼理解得太短,只有“数百年”的历史,而且把“一以贯之”的东西也丢掉了。
中国的礼,何止“数百年”,说它有几千年、几万年都不为过,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
由于这么长,中间肯定有损益、变化。
但不管怎样变化,其中始终有“一以贯之”东西存在,这就是传统。
“一以贯之”,不过是其属性。
当然,李亚农的理解,是不包括儒学的,这也是他的不足。
所以,只有把儒学也包括进去,才是正确的,人们也才能看到“一以贯之”的东西。
故不把礼看做是“一以贯之”的传统,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第三,中国的礼是有序的历史。
虽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但不是我们所说的“有序的历史”。
我们所说的“有序的历史”,是指人类必须经过的全过程。
它没有中断,没有跳越,而是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了的循序渐进的活文化。
迄今这样的历史,只有中国有,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没有。
如:西方的活文化,止于希腊、罗马。
至于希腊之前的迈锡尼文化和克里特文化,都是以后考古才发现的。
印度的活文化,则止于吠陀时代。
吠陀之前的哈拉巴文化、墨亨左达罗文化,也是以后考古发现的。
至于中东,更是像走马灯一样的更替。
其活文化,止于《旧约》和犹太人,以及后来的阿拉伯人。
故日本学者薮内清教授指出:“在世界上,与中国同样建立起古老文明的地域有埃及、中东、印度河流域等,然而,无论哪一种文明,都早在两千年前就灭亡了。
没有一个像中国那样,使同一民族及其文明保存至今天。
中国文明的产生,真可以说是世界的奇迹。
”[日]薮内清,梁策,赵炜宏译:《中国科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正是中国这种活文化的循序渐进性和连续性,所以,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提出,世界文化可以划为两大类型,即连续型和突破型张光直:《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载《中国青铜时代(二集)》,1990年版,第131-142页。
我则根据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生形态的论述,把世界文化看作两大单元——即原生道路的文化单元和次生道路的文化单元。
在这两大单元中,由于只有中国文化独立地构成了原生道路,所以,“六经皆史”和“六经皆礼”才有这种同一性。
但出了中国,就不具有这种性质。
范文澜先生根据中国传统、西学和马列主义,在其《经学讲演录》中指出,所谓礼,就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总和《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300-336页。
但范老的看法,在当时的学术氛围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今天在礼学日益昌明的时代,范老这一看法,应当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
至于礼的内容,则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头戏,笔者当然也无法回避。
这里无法详述自己的看法,仅就有关问题及心得,谈点见解。
由于西方文化,或者说,除中国之外,历史都不是有序的,其他所有的活文化都是文字以后的产物。
所以,西方(即近现代)把有文字的历史看成金科玉律,认为只有有文字,才是文明社会,没有文字,只能是原始社会(不过这点,现代也有了突破口,因为美洲的印加文明,据考古发现,存在了一千多年,却至今没有文字,故这种文明是怎样传承下来的,在西方看来,至今还是一个谜)。
但中国文化却是个例外,这就是礼。
中国人举手投足之间,都受到礼的制约。
不但有文字的历史是礼,而且无文字的历史也是礼。
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正是中国的礼具有全覆盖性的象征。
因为没有长期的积累,只凭短期的习惯、习俗,是不会有这样庞大的系统的。
没有“一以贯之”的传统,是不会有统一的文化性质的。
至于经常中断和跳跃,更不会有文化的内在和谐和无冲突性。
正是礼的这种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极度重视。
这也是笔者感觉无法绕过的问题,故我们的视线,也不得不从“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谈起。
关于“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郑玄和臣瓒、叶梦得、朱熹的看法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关于“曲礼三千”,二者基本相同,即人们的行为规范——“履”的内容有三千项之多。
至于“经礼三百”,二者则分歧很大。
郑玄认为,“经礼”是指《周礼》三百六十官,所谓“三百”,不过取其成数。
这是制度,是“体”。
朱熹则以孔子所说为据,认为“经礼”是指像《仪礼》那样的大礼,原有三百篇之多,只是后来丢失不全了。
且《周礼》在汉代,只称《周官》,而不称《周礼》。
故郑玄用官数代替礼数,也是错误的。
第三种看法,却是笔者的。
笔者认为,朱熹对郑玄的批评,有其合理之处,但否定《周礼》制度与“经礼三百”的联系,是有问题的。
笔者认为,关于“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必须看到礼的三个层次,才是合理的。
这就是曲礼、经礼和常礼(即达礼)。
经礼与曲礼的区别,一个是指有成套仪式的礼,有“三百”项之多。
并根据文献考证,至今还能见到九十多项的名称。
至于曲礼,则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怎么走路,怎么吃饭,像《礼记·曲礼》等记载,这样的没有成套的仪式的礼有很多,具有全覆性,所以号称“三千”。
曲礼、经礼,都是即实之制,人们不需要特殊去掌握其程序。
掌握其程序的人,是特殊相礼之人。
如果人人去掌握其这么多程序,岂不要皓首穷经,还怎么做事?所以,那种认为“经礼三百”是人人需要掌握的看法是错误的。
至于《仪礼》17篇,笔者认为,原本就是如此,既没増加,也没减少。
但这17篇,是人人需要掌握的,所以称为常礼或达礼。
之所以如此,不但是这17篇包括了“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人文之大数,而且从意义上讲,包括了人生礼仪成人礼的各阶段、各层次的内容。
是经过无数代人,如周公、孔子等圣人总结制作,流传下来的。
这就是笔者关于“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基本看法。
至于郑玄与朱熹的不同,笔者认为,不是礼数的不同,而是结构的不同。
郑玄的结构是代表了国家体系(即吉、凶、军、宾、嘉)的分类,而朱熹的结构是代表了人生体系(即“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社”)的分类。
二者从起源看,是一致的。
只是当这种礼仪模式发生动摇——即“礼坏乐崩”时,人们才更向生活和人生靠近。
而当民族矛盾冲突时,则更向民族和国家靠近。
这也是中国文化始终坚持家国为一体的真正原因。
然而不管何者,其坚持的都是中国文化。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能始终保持原生形态,具有巨大包容性。
春秋时代,由于“礼坏乐崩”,迫使儒家不得不将其义理抽象出来,以维护和推动中国礼文化模式的发展。
故儒家将义理提炼出来,这是中国礼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以义制仪的时代。
因此,孔子所说:“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礼记·仲尼燕居》)实际是漏掉了“义理在礼”。
不过,这是孔子的原话,“义理在礼”,这是孔子以后的事情。
至于后人的论述,或者是尊重孔子的原话,或者还有不足之处。
因此,孔子的原话,从今天看来,应表述为“义理在礼,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这与《三礼》的称谓也是一致的。
正是以上认识,所以,笔者以为,研究礼,还要有一定方法,才能少走弯路。
在这里,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把握礼的内容。
首先是对生活方式的研究。
笔者在有关文章中已指出:“不管怎么变化,人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即男女关系),以及一切安身立命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