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史教学大纲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第一编先秦文学史 (3)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3)第二章上古神话 (4)第三章《诗经》 (5)第一节《诗经》的体制和性质 (5)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8)第三节《诗经》的艺术及对后世的影响 (9)第四章先秦历史散文 (10)第一节从卜辞到《春秋》 (10)第二节《左传》 (12)第三节《国语》 (13)第四节《战国策》 (14)第五章先秦诸子散文 (16)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寓言体——专题论文 (16)第一节《论语》《墨子》《老子》 (16)第二节《孟子》 (18)第三节《庄子》 (19)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 (20)第六章屈原与楚辞 (21)第一节楚辞的产生及其特色 (21)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22)第三节《离骚》 (23)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23)第五节楚辞的后劲 (25)第二编秦汉文学史 (25)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 (25)第二章两汉散文 (26)第一节西汉的政论文 (26)第二节东汉的散文 (27)第三章两汉辞赋 (27)第一节赋的来源和特征 (27)第二节汉赋的发生 (28)第三节汉初赋家 (29)第五节东汉辞赋 (30)第四章《史记》与两汉史传文学 (30)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 (30)第二节《史记》的修撰 (31)第三节《史记》的叙事 (32)第四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34)第五节《汉书》与杂传的萌芽 (34)第五章汉代诗歌 (35)第一节汉乐府 (35)第二节五言诗的兴起 (37)第一编先秦文学史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本段之上下限1、无法确定上限,一般以有文字之初开始(甲骨文、金文)。
2、下限一般定在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一、文学的发生口头——文字从传说到写定(短歌和故事;荷马神话)韵文——散文出于天然,便于传播实用——审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娱宾遣兴纪实——虚构二、先秦文学的特征1、学科属性不独立无所谓“纯文学”。
“文史哲合一”,除楚辞外,后世多以入经、史、子三部。
《中国文学史》教案
《中国文学史》教案教案:《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内容,能够概述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2.了解并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掌握相关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和价值观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解读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2.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3.先秦两汉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及其价值。
三、教学流程安排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史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
2.正片(30分钟)2.1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文献的记载、神话传说的描述、诗歌的创作等方面。
2.2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详细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包括思想性强、表现形式多样、语言简练等特点。
通过分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对这些特点有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
2.3先秦两汉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及其价值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包括《尚书》、《诗经》、《楚辞》、《离骚》等。
对于每一部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艺术特色和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3.文学鉴赏与批评(40分钟)3.1分析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部代表性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其风格特点、艺术手法和表达意义。
每个小组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向全班呈现分析结果。
3.2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对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独立评价,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肯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将具体的历史数据和文学作品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学生对于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理解和认知;2.分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对于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深入思考和理解;4.影音资料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影音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部分)》课程学习暨复习大纲_全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部分)》课程学习暨复习大纲(试用)规定背诵之文:(其中前有√号的为背诵篇目,下同。
)1√原始歌谣:《弹歌》《蜡辞》《候人歌》《周易》中《屯•六二》《中孚•六三》《归妹•上六》。
2√《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治水:“往古之时……颛民生。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3《诗经》:√《大雅•生民》(前三章)√《周南•芣苡》《豳风·七月》√《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王风•黍离》√《小雅•采薇》末章√《豳风•东山》后二章√伯兮√君子于役√关雎√郑风•溱洧√《邶风•静女》√《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野有死麕√野有蔓草√《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卫风•硕人》√《秦风•蒹葭》4√《尚书·洪范》:“无偏无陂……王道正直。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其与能几何。
”(此段至少前面几句熟背)5《楚辞》:√《越人歌》√《离骚》(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到“岂余心之可惩”;从“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到最后。
)√《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6先秦诸子:√《老子》章二十一“孔德之容……以此”、章二十五“有物混成……道法自然”、章七十八“天下莫柔弱于水……正言若反”、章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以不去”、章十八“大道废……有忠臣”、章二十“唯之与阿……故贵食母”、章八十“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论语》:√《楚狂接輿章》√孟子性善論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民为贵章》√《庄子•逍遥游》(第一段:从“野马也,尘埃也”到“不亦悲乎”)√《庄子·齐物论》:“物无非彼……万物一马也。
”√《庄子•胠箧》(从“故绝圣去知,大盗乃止”到“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7《史记》:√《项羽本纪》(末段“太史公曰:……”)《李将军列传》√《报任安书》(从“古者富贵而名灭摩灭”到“难为俗人言也。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 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先秦两汉文学教学大纲(本科)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教学要点1.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时期2.先秦文化及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重点与难点重点:先秦文化及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一、先秦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1.西周及西周以前2.春秋到战国初期3.战国中后期二、先秦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第一章文学艺术的起源与上古歌谣教学要点1.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2.上古歌谣重点与难点重点:早期诗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了解先秦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1学时)第二节上古歌谣及其特点(1学时)第二章上古神话教学要点1.神话的来源和分类2.上古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色3.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重点与难点重点:上古神话故事难点:上古神话传说的基本特色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神话的来源和分类(0.5学时)一、神话的来源二、神话的亡佚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色(1学时)一、分类:自然神话、人文神话和奇人怪物二、神话与宗教迷信的异同三、神话的基本特色几个著名神话的讲解分析:《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女娲补天》: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夸父逐日》: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后羿射日》: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第三节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0.5学时)一、神话传说中被艺术概括的优良民族性格,对后世文学在思想性方面的积极影响二、神话给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方法三、上古神话的悲剧美和崇高美及众多的文学形象给后世文学不少有益的启迪四、肖像描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精读作品篇目】《候人歌》《弹歌》《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阅读作品篇目】《鲧禹治水》《刑天断首》《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后羿射日》考核要求1.了解和掌握先秦文学发展概况2.了解和掌握上古文学的主要成变(原始歌谣、古代神话)第三章《诗经》教学要点1.《诗经》的收集与分类2.《诗经》的艺术成就重点与难点重点:《诗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难点:赋、比、兴三种不同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关于《诗经》的一般常识(1学时)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二、《诗经》的名称和孔子对《诗经》所做的贡献三、《诗经》的分类:风、雅、颂及其分类的方法四、《诗经》的作者、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五、《诗经》的编集、流传和注本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5学时)一、农事诗讲解分析:《豳风·七月》《周南·芣苢》二、徭役诗讲解分析:《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三、爱情婚姻诗讲解分析:《周南·关睢》《郑风·溱洧》《秦风·兼葭》《卫风·氓》《邶风·谷风》四、爱国诗讲解分析:《秦风·无衣》《小雅·采薇》《鄘风·载驰》五、讽谕诗简介:《鄘风·墙有茨》《秦风·黄鸟》等诗。
先秦史专题 教学大纲
先秦史专题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选修课,大二上学期讲授。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择取先秦历史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分专题加以讲授。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认识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规律为主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结合,通古今之变,兼具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功能。
力图通过这样的专题研究讲述方式,对先秦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与特点有所把握,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问题和成果有所了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先秦史研究的史料与方法,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早期国家与商周政体的特征,夏商周社会组织结构,春秋战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历史研究能力,史学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形成中学教师必备知识结构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基本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但切忌简单的知识结构介绍,应在厚基础的原则下,启迪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129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灭六国中国各个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特点、沿革及内在原因;课程教学难点是先秦史料的阐释。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配以课堂讨论,个别答疑。
讲授时电子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重点难点内容。
每节课讲授的内容随时布置课后思考题,预习或复习课堂知识。
适当,灵活进行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理论素养。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讲先秦史研究回顾(2 学时) 1.教学内容(1)先秦史研究的时间范围及特点(2)先秦史研究回顾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2)难点是理解古史辨派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第二讲先秦史料述要(2 学时) 1.教学内容(1)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原始社会与夏代的史料究(3)殷商史史料(4)西周、春秋与战国史史料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掌握先秦史料的基本特征。
先秦两汉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WZB205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Ⅰ【总学时】68学时【学分】12学分【理论学时】68学时【实验、实践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课程具体要求:1、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四部分。
2、对文学发展史,要有系统地了解;对重点作家和作品,必须较详细、深入地了解,并能比较正确地加以评价;对一般文学史知识和一般作家作品,则要求概略了解即可。
3、通过典范性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掌握古代作家遣词、造句、修辞、谋篇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一般文言作品,要求学生能凭借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并能加以分析、欣赏。
4、对讲析的作品,要求熟读,部分篇目要求背诵。
背诵篇目应占讲析篇目的三分之一。
5、对所学到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求能举一反三,运用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总论一、中国古代文学分期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编先秦两汉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文学概况,掌握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2、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关系教学内容: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二、先秦时代文化呈现的综合形态三、先秦文学主要内容第一章上古文学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教学内容:一、什么是神话二、神话的保存三、神话的分类四、神话象征性、隐喻性的思维特征五、神话的影响六、神话的历史化和仙化讲读作品篇目:《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阅读作品篇目:《鲧禹治水》、《黄帝征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第二章诗经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关于《诗经》的一般常识;2.《诗经》的内容与艺术特点;3.分析选讲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 中国古代文学史属汉语言文学系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先秦至近代文学。
(2)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把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等,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课程,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1、本课程分中国文学史(一)[包括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五代文学]、和中国文学史(二)[包括宋辽金元明清近代文学]两段进行教学。
分别在大学本科第五、第六学期开设。
2、各段教学周数、周学时、总学时简表:三、教材及参考书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3、《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4、《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版;5、《中国文学史》,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6、《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7、《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8、《中国分体文学史》,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四、课程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20课时)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这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总绪论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与非文学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即用世与隐逸(时代越靠前,这些特征越明显)中国传统文学,“是和经学精神相联系的。
古人说六经是文章之渊,这不仅仅指文章的体裁,也包括了文章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论强调‘教化’,教人向善,所坚持的就是经典中的那种道德精神。
《毛诗序》就强调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价值。
同时又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这其实就是要求文学肩负起社会道德的责任。
”从中国文学的创作情况看,真正与“政治”相关联的不多,更多与道德教育相关联。
所谓“政治”,并不仅仅指与政府、政事、政权相联系的事物,而应该理解为与天下安定和平相联系的事物。
“政治教化”包括了道德教育、引人向上的内容。
(《国学对话録》79——80页,姚奠中先生所讲)国学之根为经学,民族之鉴为史学,人生智慧为诸子,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为文学。
文学与哲学、史学以及人类学著作的最大不同,在于文学的情感色彩及其对心灵世界的展示上。
把文学作为一种生命体对待。
文学具有三重性:道德性、抒情性、愉悦性。
抒情性是文学的本质特征,道德性是文学创作的主导精神。
2.如何理解中国文学史: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3.中国文学的演进。
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4.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
5.如何学好这门课?①以文学为本位,从学习分析名家名作入手,注重作品选的阅读;②要善于抓脉络(纵向和横向脉络)③注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努力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
③注重小学训诂知识的掌握6.参考书目(原典)文学:《后汉书·文苑传》(南朝宋·范晔)《文章流别论》(西晋·挚虞)《文心雕龙·时序》(梁·刘勰)《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明·张溥,殷孟伦注)史传:《汉书·司马迁传赞》(班固)《文心雕龙·史传》(梁·刘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诸子:《文心雕龙·诸子》(梁·刘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辞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班固)《文心雕龙·诠赋》(梁·刘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诗歌:《宋书·谢灵运传论》(齐梁·沈约)《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班固)《文心雕龙·明诗》(梁·刘勰)《诗品序》(梁·钟嵘)《沧浪诗话》(宋·严羽)《唐才子传》(元·辛文房)《全唐诗》(清)《列朝诗集小传》(清·钱谦益)词:《词论》(宋·李清照)小说:《中国小说史略》(鲁迅)戏曲:《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哲学:《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7.复习题①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②什么是文学本位?③文学史研究有那几个层面,核心内容是什么?④论述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⑤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大纲执笔人:刘运好胡传志王昊大纲审定人: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承传流变的过程中,要抓住各个时期的重点,以大作家名作带动文学史的教学。
(2)在文学背景、作家和文学作品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核心,阐述文学史的演变过程。
(3)注意寻绎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努力通古察今,为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借鉴。
(4)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
3、课程教学改革(1)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们的独立思考。
(2)推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一些次要章节列为自学内容。
(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正文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34学时)总绪论(4学时)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
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先秦、秦汉文学复习大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一、文学的起源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二、上古歌谣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1、劳动歌谣。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2、祭祀歌谣。
一种是祈祷式的祭歌,“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
一种是咒语式祭歌,《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3、图腾歌谣。
《燕燕往飞》。
4、婚恋歌谣。
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情歌的《候人歌》。
5、战争歌谣。
如《周易·中孚·六二》:“得敌。
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三、神话《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1、开辟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2、自然神话。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3、英雄神话。
鲧禹治水、后羿射日。
4、传奇神话。
第二章《诗经》一、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1、称呼。
《诗经》、《诗》、《诗三百》。
2、五经。
《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3、反映的时代。
《诗经》辑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
4、分类。
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5、采集。
采诗说,献诗说。
6、诗序。
“诗大序”,“诗小序”。
7、三家诗、四家诗。
到了汉初,传《诗》者有辕固生的齐诗、申培的鲁诗、韩婴的韩诗和毛苌的毛诗,称为“四家诗”。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
《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1、婚恋诗。
《周南·关雎》(背诵)、《邶风·静女》(背诵)、《秦风·蒹葭》(背诵)、《郑风·将仲子》(背诵)、《卫风·氓》、《郑风·野有蔓草》(背诵)、《郑风·子衿》(背诵)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认为《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创作技巧,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意识。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能力;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5.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文学的定义和内涵- 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传承2. 先秦文学- 《诗经》和诗歌的发展演变- 《楚辞》和辞章的艺术魅力- 《论语》和散文的早期形态3. 先秦散文- 《庄子》和形象思维的运用- 《韩非子》和辞章的技巧4. 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选》和文人墨客的兴起- 《世说新语》和人物形象的塑造5. 唐宋诗词- 唐诗的山水田园与抒情主题- 宋词的婉约风格与爱情主题6. 唐宋散文- 《唐代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变迁 - 《宋词钞》和情感表达的艺术7. 元明小说- 《水浒传》和英雄形象的塑造- 《红楼梦》和社会现实的揭示8. 其他古代文学形式- 戏曲和曲艺的表演艺术- 史书和史传的文学叙述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分析和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创作技巧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 探究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对话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形式的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展示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撰写一篇有关该作品的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207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216 / 12开课学期:第三、四、五学期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文艺理论、中国通史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和分析我国先秦至清代鸦片战争前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它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学概况的描述及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独立的分析,并养成记诵一定数量作品的能力。
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内容及要求分三个部分: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8周,72学时)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了解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熟悉上古神话的内容,掌握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了解神话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了解《诗经》概况。
重点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熟悉《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
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孟子》、《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了解《荀子》、《韩非子》。
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掌握楚辞的概念。
了解楚辞产生的地域和历史背景。
熟悉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重点掌握《离骚》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了解宋玉等楚辞作者和作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了解《吕氏春秋》。
熟悉李斯的散文。
先秦秦汉史教学大纲
先秦秦汉史教学大纲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先秦秦汉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先秦秦汉史》是为历史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先秦秦汉社会历史的面貌及发展变迁状况,继承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报考硕士研究生和撰写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三)教学內容本课程是对《中国古代史》课程“先秦秦汉部分”的深化和拓展,将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先秦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情况,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介绍学术界在先秦秦汉史研究方面的新成绩。
(四)教学时数36学时。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述的方法,并适当布置参考书目,组织一次课堂讨论。
二、本文第一章先秦秦汉史概述与学术热点分析教学要点:先秦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历史地位;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先秦秦汉史研究概况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先秦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学时)先秦时期的历史特点;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第二节先秦秦汉史的基本脉络(1学时)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秦汉史的基本脉络第三节先秦秦汉史研究概述(2学时)(1)先秦秦汉史研究特点;(2)先秦秦汉史研究方法;(3)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4)20世纪的先秦秦汉史研究;(5)先秦秦汉史研究展望第二章秦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教学要点:秦人起源问题上文献学、考古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秦国建立特殊历史背景的探索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嬴秦的起源(2学时)秦的族源;秦人起源东来说;秦人起源西来说;秦文化特点;秦族的迁徙第二节早期秦文化探索(1学时)(1)早期秦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以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清水李崖遗址为重点;(2)考古学上的秦人来源分析第三节秦国的建立(1学时)秦国建立的特殊历史背景;秦人的英雄主义第三章从封国到帝国教学要点:从思想史角度分析秦由偏居西隅的弱国而走向统一继而灭亡的原因教学时数:7学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两汉文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文学史编号:学时:5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编者姓名:孙立职称:教授主审姓名:吴承学职称:教授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二○○二年十二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36学时)概况(1学时)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第一章上古神话(2学时)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
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
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
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
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第二章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
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
周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与编纂。
《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
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
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
《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
今人多以为《诗经》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
《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
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⑥杂事诗。
《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
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问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
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
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4、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有何具体体现?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5学时)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基础。
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空气;社会发展对史书体例的新要求。
2、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
甲骨文、金文为古代散文体制的起源;《周易》为占卜之书,其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尚书》为最早的记言体的史书;《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历史大事记。
3、《左传》。
《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体例与内容;《左传》的艺术:《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它叙事注重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长于写战争,特别是城濮之战、鞌之战、殽之战、长勺之战,都记述得脉胳连贯,首尾完整而又变化多端,有声有色。
《左传》尤其善于写行人辞令。
4、《国语》。
《国语》的体例及内容;《国语》的艺术:《国语》的成就远不如《左传》,不过其中也有写得对话风趣、故事生动、人物性格刻划得较为细致的出色篇章。
5、《战国策》。
《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的成书过程;《战国策》的内容与艺术:《战国策》所反映的是战国纵横家的思想,所刻划的策士形象活跃生动,书中对政客及策士的权谋、谲诈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动事迹。
《战国策》在艺术上喜用夸张、比喻、寓言的手段,人物形象及故事均饶有风趣;语言风格纵横恣肆,善用排比句,造成语言强势,再加上辞采绚丽,生动传神,语言能力比起以前的历史散文,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
思考题:1、试分析《左传》在描写战争方面的成就。
2、试分析《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5学时)1、士的兴起与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社会各个阶层转化而来的士,成为此期活跃于政坛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
2、兵家与早期道家的格言体散文。
《孙子兵法》谋篇布局的特点;《孙子兵法》的语言特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孔子的思想;《论语》精粹的语言艺术;《论语》对人物性格及语态的描写。
4、对话式论辩体散文《孟子》和《庄子》。
《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论辩特点;《孟子》的语言艺术;《孟子》的寓言艺术;《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点;《庄子》的寓言艺术。
5、论说体散文《荀子》与《韩非子》。
《荀子》说理文的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思考题:1、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技巧。
2、试析《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10学时)1、楚文化与楚辞的产生。
楚国社会政治背景;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民歌俗乐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楚地巫系文化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2、屈原的生平与作品的真伪。
早年得志,任楚怀王左徒,与楚国贵族旧势力的矛盾,夺稿、被谗、流落汉北,再放江南,自沉汩罗。
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25篇,其中某些恐为伪作。
3、心灵的回旋曲——《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彪炳千古的长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
全诗深刻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与楚国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倾吐了他的心理痛苦与傍徨,他对故土的热恋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成为气壮山河的人间正气。
《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绪激昂、格调高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他还善于娴熟地利用神话传说的材料,驰骋想像,其中天界的巡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此类描写的经典篇章。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的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产生巨大的影响。
4、流亡漂泊组曲——《九章》。
《九章》的编辑与得名;《九章》的内容;《九章》分篇解析;《九章》的艺术。
5、祭神组曲——《九歌》。
《九歌》的内容;《九歌》的艺术。
6、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影响。
《天问》、《招魂》及其他。
7、楚辞的流变及其他作家。
宋玉及其《九辩》、《风赋》等;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思考题:1、楚辞这一新诗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楚辞有何独特的风格?如何表现?3、《离骚》与《九歌》艺术风格之异同。
第二编秦汉文学(24学时)概况(1学时)1、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但不到十五年就覆灭。
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
2、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
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
但统治者的奢侈,对外的扩张,使人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
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均异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
这个时代背景对汉文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两汉散文、汉赋、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3、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两汉史传文的代表作。
特别《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鼻祖,是中国文学最杰出的散文作品之一。
两汉的政论文也相当发达,汉初的贾谊、晁错,宣帝时桓宽,东汉时的王充、仲长统都写出的政论文。
4、汉赋是一种新的文体。
它主要从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
形式以主客问答为特点,韵散间用,善于铺叙。
汉赋虽在内容上多为汉帝国歌功颂德,但也不乏讽谏意义。
在文体上汉赋对六朝文学影响颇大。
5、两汉的乐府诗主要是底层人民的作品,多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格质朴,长于叙事,其五言的形式对文人五言诗产生巨大影响。
6、东汉以后五言诗渐趋成熟,在诗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思考题:1、两汉文学的概况如何?第一章秦及西汉前期散文和辞赋(3学时)1、秦代文学。
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
《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的寓言艺术;《谏逐客书》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贾谊和汉初散文。
贾谊的生平;贾谊散文的三种类型;晁错的散文。
2、西汉的赋作家。
赋体源流;骚体赋——以贾谊赋为对象;散体大赋的奠基者——枚乘及其《七发》;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西汉的其他赋家——东方朔、杨雄。
思考题:1、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2、如何评价散体大赋?第二章司马迁和他的《史记》(6学时)1、司马迁的生平。
他出生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家庭,少年有家学渊源,诵古文及《尚书》、《春秋》等;青、中年时期的三次漫游增广了他的见闻,他也借机搜集了不少有关的遗事传闻,对他写作《史记》有直接帮助;开始写作《史记》“草创未就”之时遭李陵之祸,进而发愤著书,并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