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 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第5课 观察一瓶水
学生的研究目标转向 了比较特殊的物体—— 一瓶水。由于学生有了 固态物体的研究基础, 所以本节课将沿用以前 的方法,运用感官对一 瓶水进行观察和描述。 学生将借助记录表进行 有序和持续的观察。这 样的观察会让学生发现 水的许多特征。
一年级 下册教 学目标
三年级 上册 《水》 教学目 标
• 其次,需要注意单元学习累积性。学习的累积性 的外在表现就是学习成果的积累,所以《学生活动手 册》中的个人记录表、班级记录表不要被遗忘,要不 断地记录、更新和回顾,这样学生才会更有根据地思 考,更有目的探索,更有见地的表达,学习发生在学 习之上,外在的累积才会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内在学习 的累积。
前4课学生将集中对 一些具有固定形状的物 体进行研究,在后3课学 生将运用已经学到的方 法对没有固定形状的物 体—— 一瓶水和一袋空 气展开探索。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在观察后对水的特征 进行描述。
2.综合运用前面的观察方法,不 必太多干预。
第6课 它们去哪里了
学生将运用一种不 同于前面几课的探究方 法——混合。他们将把 一些已经研究过的物体 放入水中,观察它们与 水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 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 认识。学生将从实 验 中观察并认识到,一些 物体较难溶 解在水中, 一些物体较易溶解在水 中。
一年级 下册教 学目标
四年级上 册《水能 溶解一些 物质》教 学目标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做好简单的科学实验。
方法 观察 对比
程序
先做 什么
后做 什么
结果
观察 描述
2.可以灵活处理学生的记录。
格子较小,可 填入较少内容。
3.简化处理“溶解”概念。

新教科版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测试卷

新教科版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测试卷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类别科学概念我知道实验探究园实践应用场总分题号一二三四得分第一部分科学概念我知道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如:人说话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来描述,音量与物体有关。

音量的单位是。

4、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支音叉,音高(填不变或变化)。

5、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来描述。

音高与物体有关。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用敲击后的音又轻轻触碰水面,我们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A.水面左右晃动B.水面有所下降C.水面会产生波纹,并向外扩散()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会消失,这是因为。

A.手挡住了声音的传播B.手使锣面停止了振动C.手阻止了空气的振动()3、小亮用相同的力敲击钢琴的三个键,钢琴发出了“咪”“发”“索”三个不同的声音,这三个声音。

A.音量不同 B.音高不同 C.音色不同()4、收音机里传来的小提琴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A.空气 B.琴弦 C.喇叭()5、一般情況下,成年女子和男子的声带长度不同,如右图。

据此,我们可以推測。

A.女性发出的声音高B.男性发出的声帝高C.男性和女性发出的声音基本相同女性声带男性声带()6、在敲击大古钟时,小亮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还在发出声音,这是因为A.钟声的回音B.大钟还在振动C.大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7、下列关于音又产生不同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B .用相同的力敲击两个大小不同的音叉,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高低相同()8、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右图的标志,它表示的意思是:A.禁止鸣笛,保持安静B.道路弯曲,注意安全C.前方施工,车辆慢行()9、小亮弹拔橡皮筋,要让橡皮筋发出更高一些的声声音,他应该A.用力接橡皮筋B.把橡皮筋拉得松一点C.把橡皮筋拉得紧一点()10、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相同的B.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声音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第二部分实验探究园(28分)三、分析与解释(8+10+10=28分)1、(1)右图的仪器是A.木盒 B.音叉 C.发音盒(2)用小锤用力敲击音叉去接触水面,观察到的现象是A.水面没有明显变化B.水面溅起水花C.水面升高了(3)我们敲击音叉,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在我们的耳朵中,有个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器官是A.听觉神经 B.鼓膜 C.耳道(4)当我们听不见音叉的声音时,右图乒乓球最有可能用于:A.敲打音叉 B.可判断音叉是否振动 C.与实验无关2、小明、小兰和小强一起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几个实验:(1)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说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兰把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水面荡起了波纹;小强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了声音;①这三位小朋友都在探究什么问题?(2分)②分析上面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2)分别把钢尺伸出桌外10厘米、8厘米、 5厘米用同样的力拨三次,声音最高的是探出()的那一次。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给物体分类》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给物体分类》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给物体分类【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图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物品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调查并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认识到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将前三课用过的所有物体进行编号、分类,并让学生按物体不同的特征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经能从颜色、大小、形状、轻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对物体进行描述和区分。

分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便不同。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小结和巩固,又是对物体特征认识的深化。

教科书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都是指向分类活动。

“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类?”是引导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时,我们的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是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分类结果和细分标准。

可将学生的分类依据和结果呈现在班级记录表中,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分类结果,不必追求结果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本课隶属于“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这一学科核心概念,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课内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比较与分类这一基本的思维方法,能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物质。

【学情分析】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植物的叶进行了分类。

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同一属性,不同的物体表现不同。

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需要分类时,孩子们会将分类标准、分类依据混淆,造成同一次分类时,可以把同一物体分到多个类别中,或者同一次分类,存在几个标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清晰、有序地对物质进行分类。

同时一年级的孩子,面对多种材料时,会产生独自占有个别材料的想法。

而进行分类活动时,应该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整个过程不仅是对物体进行分类,也是培养小组有序合作及活动反思的过程。

一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二单元∣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二单元∣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测试卷(A卷)一、找一找。

1.找出下面图中的动物,并在( )里打上“√”。

()()()()()()()()()二、判一判。

2.观察动物时。

我们要注意不伤害它们,不损坏它们的家。

()3.看的动物生活在水里,有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4.观察蜗牛身体时,我们可以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5.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生长。

()6.外出寻找动物时,我们要先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三、连一连。

7.将动物和对应的名称连一连。

四、填一填。

8.将蜗牛各部分的名称填写在相应的方框里。

五、选一选9.鱼在水中靠( )运动。

A.鱼鳍B.鱼头C.鱼尾10.观察蜗牛的反应时,正确的做法是( )。

A.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B.用手拍蜗牛的壳C.用木棒触碰蜗牛的身体11.和蜗牛相似的动物是( )A.B.C.六、想一想、答一答12.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一定认识了不少动物,除了蜗牛,你还了解哪些动物?选择一种动物,画一画,写一写,介绍给大家吧!13.动物都有哪些共同特征?14.关于动物,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一、找一找。

1.【答案】√;√;√;√;√;√ 【解析】二、判一判。

2.【答案】正确【解析】3.【答案】正确【解析】4.【答案】正确【解析】5.【答案】正确【解析】6.【答案】正确【解析】三、连一连。

7.【答案】【解析】四、填一填。

8.【答案】【解析】五、选一选9.【答案】A【解析】10.【答案】A【解析】11.【答案】A【解析】六、想一想、答一答12.【答案】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解析】13.【答案】动物的共同特征:会运动,吃食物,有嘴,需要空气,会生长,需要呼吸等。

【解析】14.【答案】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解析】。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班级:姓名:题序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选择题。

1、测量作业本的宽度,最合适的物体是()。

A.B.C.2、下面的物体能溶解在水里的是()。

A.盐B.螺母C.小石子3、拥有簇状短尾的动物是()。

A.老鼠B.蚂蚁C.兔子4、下面对空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不能流动。

B.空气是一种白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C.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5、下列哪种行为是在保护节约水资源()。

A.洗完手不关水龙头就走B.看到水龙头滴水,及时关掉C.旅游时,把垃圾扔到小河里6、松树的叶子是()。

A.细长的B.爱心型C.圆形的7、生活中不能证明有空气的现象是()。

A.汽车在路上跑B.风筝飞上天C.气球爆炸8、下面不是空气的特点的是()。

A.白色B.没有气味C.会流动9、把相同颜色的积木放在一起,就是在()。

A.分类B.观察10、关于金鱼的吃食,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轻地往鱼缸里放几粒鱼食,不要一下子放太多B.我们可以用手抓起金鱼来喂它C.金鱼嘴一张一合吞食二、判断题。

1、青蛙不仅可以在水里游,还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羽绒服里面有空气。

()3、植物叶也是有生命的。

()4、我们既有相同的特征,又有不同的特征。

()5、人与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6、测量小桶一圈的长度,用测量纸带比用小立方体更准确。

()7、水溶解食盐后水变咸了。

()8、我们在闻水和洗发液的气味时,要用手扇着闻。

()9、实验室的任何物品都可以闻和品尝。

()10、土壤里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

()三、用太阳的光和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连一连。

白天能看清树叶沙滩上沙子烫脚白天屋里亮太阳发光太阳发热白天看书屋外的金属盘烫手晚上衣服穿得多四、我知道磁铁能吸引的物体(用√选出来)。

()()()()五、请将下列动物有共性的序号填入相应的类别。

会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含解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含解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一、判断1.我们可以用湿布擦电器和开关。

()2.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 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电压还是1.5 V。

()3.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时,灯泡亮表示这个物体是导体。

()4.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避雨。

()5.导体就是金属。

()6.电线外面包着的塑料仅仅是为了防止电线生锈。

()7.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要重复检测一次。

()8.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9.家用的电灯都是串联起来,连接比较方便。

()10.导体就是能导电的物体,绝缘体就是不能导电的物体。

()二、选择1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碎纸屑( )。

A. 被吸起B. 不会被吸12.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

A. 断路B. 短路C. 通路13.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是( )。

A. 1.5 VB. 36 VC. 220 V14.下列物体可用来接通电路的是( )。

A.塑料尺B.纸板C.铅笔芯15.电视机使用的电是( ),手电筒使用的电是( )。

A.交流电B.直流电16.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伏,四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 )。

A. 1.5伏B. 6伏C. 220伏17.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伏。

三节电池并联起来的电压是( )。

A. 1.5伏B. 3伏C. 4.5伏18.在下图中所示的几种电路中,灯泡不能亮的是( )。

A. B. C.19.当发现有人触电时,下列做法中,最可行的是( )。

A. 迅速用手把触电者拉开B. 迅速切断电源,用绝缘体挑开电线C. 迅速用刀割断电线20.在下图所示的几种电路中,灯泡不能亮的是( )。

A. B.C. D.三、填空21.我们把摩擦过的两个气球互相吸引的现象叫________现象。

22.带电的物体中,有的物体带________电,有的物体带________电。

23.做使一个小灯泡发光的实验,至少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材料。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测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卷)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测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卷)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下面两个同学的操作,()做得更好。

A.小红做完实验后整理好材料B.小刚做完实验后什么也不整理,并且把桌面弄得非常脏2.下列哪个不需要用到空气()。

A.呼吸B.燃烧C.厌氧菌3.下列选项中,没有固定形状的是()。

A.洗发液B.木头C.玉米4.观察空气。

使用塑料袋收集空气主要是因为它()。

A.很轻B.密封性好C.很薄5.下面判断物体轻重最准确的是()。

A.猜想B.用手垫C.用天平秤6.下面瓶中的液体,流动最慢的是()。

A.水B.洗发液C.食用油7.同一种物体用不同的平铺方法,盛装的数量不同,这与物体的()有关。

A.轻重B.形状C.颜色8.活动探究:将水和洗发液分别装入两个密封透明的容器中,可以用()来分辨。

A.手B.嘴巴C.眼睛9.如图所示,该同学正在用鼻子研究物体的()。

A.颜色B.气味C.轻重10.在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下面最准确的方法是()。

A.用手掂量B.估计猜测C.用天平称量二.填空题(共10题,共44分)1.为了发现物体的特征,可以从()、()、()、()方面比较。

2.白糖在水中发生的是()现象。

3.影响物体轻重的因素有()、()、()。

4.空气是()、()、()的气体。

5.判断物体的轻重,利用()的方法,更加科学、准确。

6.通过学习,我发现,水是可以()的。

7.将“能“”不能“”溶解"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妈妈把二勺白糖放在水杯里,又往杯里倒了一些热水,杯里的白糖立刻不见了,我喝了一小口,杯里的水甜甜的。

妈妈告诉我,白糖()被水()。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5粒小石子放在水杯里,也往杯里倒了一些热水,可是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发现小石子还在水底,没有变化。

我对妈妈说,小石子()被水()。

8.我知道,自然界中的水都是从()流向()的。

9.两个相同形状和材料的物体,越大的越(),越小的越()。

10.通过学习,我发现,水是()固定形状的。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综合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综合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分)
1.菜籽油能溶解在水中。

2.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但是由于污染,我们有时会闻到难(闻的✕
)气味。
(√)
3.石头能够溶解在水中。

4.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 ✕√ )
)5.空气是一种有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
四、快乐连一连。(每线3分,共15分)
五、快乐排一排。(8分) 小明想观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现象,请你帮他将下面
相同点:形状固定,不会流动,放入水中都不溶解…… 不同点: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光滑程度不同,轻重不同……
4.空气是( A )。
A.无色的
B.白色的
C.蓝色的
5.要观察物体的颜色,应该( A )。 A.用眼睛看 B.用鼻子闻 C.用手摸
二、快乐填一填。(每空2分,共24分)
1.水的特点是没有 颜色 ,没有 气味 ,没有固定的 形形状


,状 会 会流动。


2.一般情况下,乒乓球是 黄 色的,橡皮是 白 色的。
第一单元学习达标测试
科学 教科版 一年级 下册
一、快乐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3分,共 15分) 1.下列哪个物体最轻?( C )
A. B. C.
2.闻洗发液的气味时,我们应该( B )。 A.把鼻子凑近了闻 B.用手扇着闻 C.怎么闻都可以
3.食盐在( A )溶解得更快。 A.热水中 B.凉水中 C.冰水中


3.将①盐、②红糖、③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我们发
现 ①② 可以溶解, ③ 不能溶解。(填序号即可)


4.空气是 无色 、 无味 、 透明 的气体。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单元教学规划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单元教学规划

3.探究实践: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知道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3)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4)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5)在对比观察中,知道水可以流动,但无固定形状。

(6)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7)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来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4.态度责任:
(1)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

(2)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3)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4)意识到材料是可回收利用的。

(5)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6)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7)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单元结
构化活

达成评价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气体“空
气”的特

液体
“水”的
特征
观察一瓶水
给物体分类
认识物体的形状
谁轻谁重
发现物体的特征
常见固
体的特

它们去哪里了
认识一袋空气我们周
围的物
体。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二)(含解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二)(含解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二)一、判断1.电路中开关的制作材料一般都是绝缘体材料。

()2.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体材料。

()3.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绝缘体。

()4.雷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

()5.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是否通电之前,两个检测头要先相互接触一下,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6.在家里和学校里的电线、插座的电一般都是220伏的交流电。

()7.对人体来说,低于36V的电压是安全的。

()8.梳头发时,塑料梳子带正电,头发带负电。

()9.冬天脱下毛衣经常会听到啪啪的响声,这是一种静电现象。

()10.在一个完整的电路中,只有电池没有电了,灯泡才不会亮。

()二、选择11.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一个简单电路的是()。

A. 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一根导线B. 两根导线、一节电池C. 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两根导线1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

A. 用羊毛摩擦过的钢笔杆能够将碎屑吸引起B. 磁铁能把钢针吸引起C. 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时,听到轻微的“噼啪”声,甚至在夜晚能看到火花D. 女孩子在梳头发时,头发总是吸在塑料梳子上13.要想使小灯泡亮一些,但又不能损坏小灯泡,选择电路( )比较好。

A.B.C.D.14.物体中同时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但物体却不显示带电的原因是( )。

A. 因为静电不是电B. 静电很弱小,人体感觉不到C. 物体内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15.下列材料能用来制作小开关的是()。

A. 塑料和铁片B. 塑料和竹片C. 铁片和铝片16.用同样的电源组装电路时,把两个小灯泡串联起来发出的光与把这两个小灯泡并联起来发出的光相比( )。

A. 较亮B. 较暗C. 一样17.要使电荷流动形成电流,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A. 电源和动力B. 电源与电路C. 电路与用电器18.下列电器中使用直流电的是( )。

A. 电视机B. 手电筒C. 日光灯19.下列用电器,一般使用干电池的是( )。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让学生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让学生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4.让学生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5.让学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6.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让学生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我们看看我们的铅笔盒,我们的铅笔盒里有很多文具,有铅笔、橡皮、尺子、转笔刀,谁能来描述一下它们,可以从颜色、形状、用途方面来讲述。

2.教师总结:每个物体都有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点,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某一个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就是物体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

咱们看看这些文具有哪些特征。

(播放资源:文具的自我介绍)3.还能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呢?我们来看看动画片中的科科和美美是怎样来描述物体特征的。

(播放资源:发现物体的特征)4.看了美美和科科对物体特征的描述,我们大概明白了一些,但是我们不能光是纸上谈兵,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而且还能把它们更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要在实践中观察和探究。

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看看它们都是谁?老师把物体一个一个拿出来给同学们认识。

2.教师:那么,同学们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物体好吗?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3.教师在学生观察的时候不断引导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等学习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4.观察完毕,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教师总结一些描述物体特征的词语。

第二单元动物(单元测试)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2

第二单元动物(单元测试)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2

第二单元动物单元测试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一、填空题1.自然界中大型的肉食哺乳动物有等;珍稀的草食哺乳动物有等;肉食鸟类动物有等。

2.尺蠖的身体形态与相似,便于它在草丛中捕食时防御敌害。

3.蜗牛在出来活动。

4.金鱼身上长有和,用帮助游泳,用呼吸。

5.将下列动物按是否变态分类。

①蜻蜓②鸡③蚊子④猫⑤熊猫⑥蟾蜍变态:不变态:6.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

金鱼的身体分、、三部分,身上长着,是保护鱼体的,保持鱼体表。

二、判断题7.鱼类身体表面大多有鱼鳞、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

()8.恐龙是在海洋里生活的大型爬行动物。

()9.蜗牛身上的壳有顺时针方向旋转和逆时针方向旋转两种,我们身边的蜗牛的壳大多数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10.绒毛的保暖性比针毛好。

11.蚕和蚂蚁没有翅膀都不是昆虫。

()12.观察小动物时我们可以把小动物带回家。

()三、单选题13.金鱼起源于我国普通的()。

A.野生草鱼B.野生鲫鱼C.野生黄花鱼14.下列动物中,吃肉的是()。

A.狼B.牛C.骆驼15.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

A.大小B.轻重C.有无脊柱16.导盲犬靠()带主人回到家。

A.耳朵B.鼻子C.嘴巴17.和蜗牛相似的动物是()A.B.C.18.从生物分类学的角度看,下列生物中,与大熊猫关系最近的是()。

A.青蛙B.家兔C.蝗虫19.在观察蜗牛时下列发现错误的是()。

A.蜗牛爱吃菜叶B.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黏液C.蜗牛只吃食物不排粪便20.蚜虫,我市称之为腻虫,是春季许多蔬菜上常见昆虫。

它的身体通常约有()A.1厘米B.3厘米C.1~5毫米21.这只蜗牛的壳是()。

A.左旋B.右旋22.在北方下雪后,偶尔会看到白色的狐狸,这种动物的护身术是()。

A.拟态B.放臭气C.保护色D.用毒刺四、综合题23.同学们,全新的太原动物园你们去过吗?请仔细阅览太原动物园地图,回答问题。

(1)请将动物园地图中标出序号的几种动物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两类,将类别名称填写在横线上,在括号里填写属于该类别的动物的序号;(2)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你所知道的我国珍稀动物有24.科学阅读苍蝇和蚊子说到苍蝇和蚊子,相信很多人都很讨厌它们,因为它们会传染疾病。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自然1.1认识春天1.2春天的变化1.3春天的动植物1.4春天的天气2.第二单元:观察物体2.1物体的形状2.2物体的颜色2.3物体的轻重2.4物体的软硬3.第三单元:探索声音3.1声音的产生3.2声音的传播3.3声音的大小3.4声音的种类4.第四单元:身边的科学4.1水的奥秘4.2水的沸腾4.3水的凝固4.4水的蒸发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认识自然(1)认识春天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知道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环境,发现春天的变化。

2.讲解春天的特点,如天气变暖、植物生长、动物活跃等。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春天的变化。

(2)春天的变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天环境的变化,知道春天是植物生长的季节。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春天有哪些变化。

2.讲解春天的环境变化,如气温、降雨等。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春天的环境变化。

(3)春天的动植物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天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知道春天是生命力的象征。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动植物,发现它们的变化。

2.讲解春天动植物的生长特点,如植物开花、动物繁殖等。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春天动植物的生长变化。

(4)春天的天气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天天气的特点,知道春天天气的多变性。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春天天气的特点。

2.讲解春天天气的多变性,如晴天、雨天、温差大等。

3.组织学生观察春天的天气,记录天气变化。

2.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物体的形状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形状,知道不同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形状,发现形状的多样性。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观察鱼》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观察鱼》

《观察鱼》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

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

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

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

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

【学生分析】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

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

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

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全册)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填空题(19分)1.要想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需要用来()测量,计量温度的单位通常用()。

2.当水的温度下降到()C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状态。

3.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此时水需要()热量。

4.给水加热时,水蒸发得更();持续加热到100°C时,水会()。

5.烧水时的“白汽”是水受热产生的()遇冷变成看得见的小水滴。

6.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和()三种状态存在,这三种状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促成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

7.把少量食盐和红糖放在水中,过一段时间后,食盐和红糖会消失,这个过程叫()8.可以用()、()切碎等方法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

9.酒精灯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温度最低。

10.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应该釆用()的方法;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应该釆用()的方法。

二、判断题(10分)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2.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会上升。

()3.液态的水在加热时能变成气态的水。

()4.只有温度才能影响水蒸发的快慢。

()5.冰必须在变成液态的水后才能变成水蒸气。

()6.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

()7.实验时,为了节约时间,可以把一大包盐倒在杯里,看看能不能都溶解。

()8.因为砂糖能溶解于水,所以在一杯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砂糖。

()9.水蒸发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也同时蒸发了。

()10.把盐水放在太阳下晒,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三,选择题(14分)1.我们观察到(),说明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A.沙子看不见了B.在滤纸上没有留下沙子C.沙子沉在水底2.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能让底部的盐完全溶解。

A.继续搅拌B.加水再搅拌C.加热蒸发3.下面糖块溶解的速度最快的是()。

A.不断搅拌糖块B.把糖块切碎C.切碎糖块并搅拌4.水和糖块质量相同的条件下,杯中糖块溶解的速度最快的是()。

A.冷水中的糖块B.热水中的糖块C.温水中的糖块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学生活动手册6.学习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1、说一说上节课比较的几种物体?2、猜猜布袋里面的物体是什么?3、说一说木块和螺母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4、讨论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

教师活动1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我们比较的是哪几种物体?总结上节课我们比较轻重的物体有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教师出示小布袋。

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教师出示另外两种物体一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

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铺满后有多少个?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如:以下平铺方式),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和其他小组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各小组将实验的数据填写到记录表中。

将物体放在盒子中螺母木块橡皮乒乓球第一次教师活动21、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铺满后有多少个?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3篇)

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1)《发现物体的特征》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它承载着引领学生进入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重任。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围绕“观察一个物体”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两个活动展开教学,力求通过这两个活动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并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我通过猜谜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旨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他们接下来独立描述物体特征提供思考依据。

学生在猜谜过程中,积极调动已有知识,从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角度进行描述,初步感知了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

在观察一个物体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鼓励他们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

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们发现了玻璃珠、螺母、乒乓球等物体的多种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描述。

在此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描述,记录了一些科学词汇,为后续的两两对比观察法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两两对比观察两个物体的环节中,我采用了引导发现的方法,通过木块与乒乓球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形状是物体的一个特征,并介绍了两两对比观察法。

接着,我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两两对比观察,发现更多物体的特征。

学生在对比观察中,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时,我未能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够细致。

其次,在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特征时,我过于强调科学词汇的使用,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描述能力的培养。

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能力,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描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特征,逐渐提高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二)(含解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二)(含解析)

教科版三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二)一、判断1.蚕蛹没有生命。

()2.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3.蚕一生要蜕皮4次。

()4.蚕蛾刚产下的卵是紫色的。

()5.丝绸是蚕丝织成的。

()6.蚕的身体呈圆筒形,蛹呈纺锤形。

()7.蚕有口器,像针一样,适于咀嚼桑叶。

()8.蜘蛛,蚂蚁,蝗虫都属于昆虫。

()9.所有的动物生长周期都是一样的。

()10.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二、选择11.( )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A. 养蚕B. 抽取蚕丝织成丝绸C. 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12.观察蚕的外形,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身体呈长圆筒形B. 身体分头胸两部分,身体上没有环节C.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身体上有环节D. 两侧有小黑点13.观察蚕的腹部,观察到( )。

A. 有5对足,帮助身体运动B. 有4对足,帮助身体运动14.蚕茧是由( )根蚕丝结成的。

A. 1B. 3C. 许多15.蚕卵孵化的条件是( )。

A. 适宜的温度B. 适宜的湿度C.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16.蚕蛾长着( )对足、( )对翅膀。

A. 3B. 5C. 2D. 117.蚕的生命是从一粒卵开始的,蚕卵在不同时期的颜色依次是( )。

A. 淡黄色一淡红色一紫黑色B. 淡红色一淡黄色一紫黑色C. 淡黄色一紫黑色一淡红色18.刚孵出的小蚕要放到桑叶上去,比较适合的工具是( )。

A. 毛笔B. 镊子C. 筷子19.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全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 )天。

A. 30B. 56C. 65D. 36520.观察蚕卵的形状,可观察到蚕卵是( )。

A. 方形B. 圆形C. 扁椭圆形三、填空21.________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在眠时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

22.从卵里出来的________是蚕的幼虫,________是蚕的成虫。

蚕的一生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形态。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整理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橡皮、文具盒、桌子、电视、空凋、黑板……等等。

2、主要的观察方法:①看:颜色、形状、大小、是否透明、是否流动闻:气味手:摸一摸粗糙程度、掂一掂轻重②对比观察(两个物体进行比较和观察)3、比较物体轻重步骤:(1)先预测(2)掂一掂(用手掂量)(3)称一称(用简易天平称量)要求:(1)将所有物体两两组合(2)简易天平左端放称量的物体,右端放标准物(3)标准物可选用较小、较轻的回形针。

称量时,标准物要一个一个的放到天平里。

(4)实验结束后,数一数称量每个物体时所需要的回形针个数,然后根据回形针的数量就能比较出几个物体的轻重了。

4、比较物体轻重时,用称量的方法会更科学、更准确。

5、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两个碗,为什么轻重不一样?(材料不同)材料、形状都一样的橡皮,为什么轻重也不一样?(大小不同)6、物体的形状不同,它所占据的空间大小也会不同。

7、将下列物体分别平铺一层在盒子中,有哪些摆放的方法?哪种方法装的数量更多?(1)小立方体和乒乓球每个面的形状都相同,所以它们在盒子中只有一种摆放方式。

(2)螺母和橡皮每个面的形状不相同,所以它们在盒子中有多种摆放方式,并且螺母和橡皮立着放的数量会比横着放的数量更多。

8、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给物体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9、根据不同的特征给以下物体进行分类:分类要求:(1)不遗漏(2)不重复(3)对于某项特征明显突出的物体,分类时绝不可以出错!(比如:按“软硬”分类时,玻璃珠、木块、塑料块、螺母等物体是比较明显“较硬”的物体,它们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大;泡沫块、塑料杯、纸片等是比较明显“较软”的物体,受个人因素影响也不大,所以这7个物体在分类时绝不能出错!而剩下的乒乓球、橡皮,由于个人感受差异较大,因此产生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所以这两种物体可以自由分类,不做强制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易错环节归类训练
一、基础达标练
1.判一判: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
(2)
( )
2.连一连,将蔬菜与相似的形状连起来。

3.判一判: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2)
( )
二、能力提升练
4.选一选。

(1)下面( )不会流动。

A. 玻璃
B. 空气
C. 水(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3)水是( ),空气是( )。

A. 固体
B. 液体
C. 气体
5.判一判: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
(2)
( )
6.选一选。

(1)如图所示,盐放入水中后( )。

A. 融化了
B. 消失了
C. 溶解了(2)如图所示,搅拌( )。

A. 能使小石块溶解
B. 能加快盐的溶解
C. 能减慢红糖的溶解
答案解析部分
一、基础达标练
1.【答案】(1)×
(2)√
【解析】【解答】(1)西瓜是球形的,不是方形的。

(2)玻璃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透明。

2.【答案】
【解析】【解答】
3.【答案】(1)×
(2)×
【解析】【解答】(1)空气是无色透明的,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2)水虽然和空气一样都是无色透明的,但是水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与空气有区别。

二、能力提升练
4.【答案】(1)A
(2)C
(3)BC
【解析】【解答】(1)液体和气体都能流动,玻璃是固体,固体不能流动。

(2)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3)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

5.【答案】(1)√
(2)√
【解析】【解答】(1)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后,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非常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2)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6.【答案】(1)C
(2)B
【解析】【解答】(1)盐在水中发生的科学现象是溶解。

(2)搅拌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