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3.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综合提升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2-1-2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课 旱地区的“湿岛”。
时
栏 (2)伊犁河谷是由西北—东南走向的北天山山脉和东北—西
目
开 南走向的南天山山脉夹峙形成的西部宽、东部窄、西低东高、
关
向西敞开的三角形区域;近东西走向的中天山山脉又将其分 割成山脉、河谷相间的格局。 (3)环境问题: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 农业,合理灌溉,利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
1.关于沙尘暴现象形成条件的说法,错误是
()
A.人类活动对该现象发生频度与强度的影响不大
B.产生大风或强风等天气现象,是其形成的动力
本 C.荒漠化为该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课 时
D.不稳定的空气条件会加大该现象的强度
栏
目 2.为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应在沙尘源地采取的措施是( )
开
关 A.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
开 关
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④纬度位置
偏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自我·检测区
第2课时
4.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
环境,在以下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中正确的有 ( )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 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 ④退耕还牧 ⑤大打机井,大规
本 课
预防
防治
时
栏
目
开
关
封沙禁牧
禁樵禁采
合理用水 生态移民
互动·探究区
第2课时
[思维拓展] 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
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是防治荒漠化行之有效的方法。
典型地区 荒漠化原因 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本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
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学案 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1 、能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1、概念:荒漠化是指由于_______ ___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__ ____、草原和____ 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2、类型:荒漠化按其成因、分布和特点可分为几种类型:(1)土地沙漠化:指在(外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地区,如西北塔克拉玛干沙漠。
(2)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地坡地开垦或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的现象,在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明显。
(3)红色荒漠化:南方丘陵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
(4)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的现象。
多分布在我国地区和地区。
二、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描述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2、描述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3、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4、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5、谈谈对应的治理措施。
6、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7、分析“红色荒漠”的形成原因。
8、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造成哪些影响?【疑难突破】一.表解归纳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规律总结( )A.土地沙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喀斯特地貌2.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B.深居内陆,地形阻隔C.植被稀少,河流短小D.常年受亚洲高压控制3.与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无关的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4.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治风蚀荒漠化B.防治水蚀荒漠化C.防治冻融荒漠化D.防治土地盐渍化5.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C.迫于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D.工矿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读图,完成第6~7题。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湘教版教材高二地理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本节内容——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它给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社会和相关产业以及世界的环境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民众的广泛关心。
本内容包含的问题地理分析思路和模式的知识,是以后学习问题地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学情<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地理信息提取与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探究创新能力有待培养,使用地理术语准确表达的基本能力,仍然需要不断强化训练。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和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通过对荒漠化的分析,掌握问题地理的分析思维和答题模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共24张ppt)
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 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 河流: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 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议一议,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有什么关系?
地理位置——深 居内陆,远离海洋,
水文——多为内流 河,水量小;
海洋湿润气流难以
到达;
气候——干 旱,降水少,
风大;
植被——稀疏,对 地表保护作用差。
地形——高大山 地,特别是青藏
土壤——荒漠土
高原隆起对水汽
的阻隔;
各方面都促成了干旱的特征。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 注意环保
西北荒漠化的成因
深 基本条件 河流少、多内流河
居 内 气候干旱 陆 降水稀少 ,
荒漠 景观
过度开垦 人 过度放牧 为 过度樵采
离 对 大风频繁
水资源利用不当
海 洋 远
水
汽 动力条件
阻 挡
沙漠广布
贫瘠
工矿交通建设不 注意环保
多高原、 山地
植被稀疏 对地面保 护差
人
根本 口 原因 激
增
物质基础
02 荒漠化的危害
中国: 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8%
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分布范围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西北地区
古长城 2.行政范围 涉及新疆、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和甘肃北部等地区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 自然地理特征。
高中地理_湘教版_必修三_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5. 植被: 覆盖率低,主要为草原、荒漠,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 多沙质沉积物。
显著自然地理特征:干旱
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
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又有哪些?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的 不合理利用
1、荒漠化基本过程:
植 被 缺 乏 地 面 裸 露
风蚀
水蚀
土 土壤中 地 生 的水分、 产 有机质 力 流失 下 降
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范围:涉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
从自然条件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气候影响
地形影响
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1. 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 地形: 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山脉,山脉阻挡 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 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 大,降水稀少,蒸发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 春两季。 4. 河流: 河流少,多为内流河,水量少。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思考1
一、什么是荒漠化?
1. 定义: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所谓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 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 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 地完全丧失生产力。
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场退化、森林退化而 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
③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
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案设计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湘教版必修3 地理: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理解荒漠化的含义与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学习过程:一、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使得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图1阅读我国荒漠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思考荒漠化的本质是什么?1、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风力侵蚀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变为科尔沁沙地。
2、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 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的现象。
3、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流水侵蚀,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
4、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因人类不合理活动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
5、我国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在风和流水的侵蚀下,水土流水严重二、西北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材料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容易引起风蚀。
虽然降水稀少,有时降水强度却比较大。
昼夜温差大,土地表层风化严重。
尤其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于侵蚀。
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由乔木向灌木草原植被转变,直至荒漠。
大面积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
1、总结《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完成下表2、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间的关系。
三、西北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胡杨林,一处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另外两处分别在我国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和内蒙古额济纳旗额济纳流域。
1698年游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流落异邦68年后由于不堪忍受俄皇残酷的欺凌决意东归,他们穿越茫茫沙漠一路东行返回祖国,当土尔扈特部进入额济纳河流域时,被眼前胡杨的壮美所吸引,据说当时“胡杨密集,牲畜不能入内”,1731年他们向雍正皇帝申请定牧于此,开始了在额济纳胡杨林的游牧和垦荒种地的生活,几百年来土尔扈特部落越来越壮大,可大面积的胡杨林却死在干涸的土地上。
湘教版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破坏植被,加速了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
小结
荒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地理位置
荒漠化
物质基础
平地沙质沉积物覆盖深厚
大风日数较多且集中,风力作用强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
深居内陆
气候条件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破坏防风沙的植被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地形
长城以北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
大兴安岭以西
A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C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
B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
干旱的原因
西北 地区
位置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干旱
地形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04
课堂练习
下列不能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的是( ) A.土壤有机质增加 B.沙尘暴频率增加 C.生物生产力下降 D.牲畜数量或者品质下降
A
课堂练习
2、下列有关我国的荒漠与世界荒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都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C.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D.现代荒漠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1
红漠化
2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风力侵蚀 水力侵蚀
没有植被保护
土地生产力丧失
荒漠化的过程
继续发展
形成荒漠化的景观
裸露的地面
土壤中水分养分流失
一﹑荒漠化的含义
巩固提升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就是沙漠化 B.全世界的荒漠都是荒漠化土地 C.荒漠化的形成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D.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的退化
湘教版必修3 地理: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设计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实录为第一课时内容,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
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区域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方法与过程: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荒漠化的成因难点:荒漠化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这是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可是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却变成了这样。
生:啊……师:美丽的月牙泉到底怎么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一课时的学习[学习目标]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了解本节的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这部分我们将通过自主学习部分来达标。
2.通过对我国荒漠化现象的认识分析,理解荒漠化的含义,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原因。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将通过合作探究部分来突破。
3.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学案反馈]师: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在驶向目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了一些优点和缺点。
这次学案反映出咱们班大部分同学学习态度很端正。
优点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同学能够将学案认真完成,特别是大屏幕上展示优秀同学的名字。
优秀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字迹是非常工整、其次是完成率高,更重要的是正确率很高。
那么,在我批阅学案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地理必修3湘教版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2、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积极思考并及时质疑追问,要科学评价别人的发言,适当保留个人意见,及时反思交流活动中的表现。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神马都给力组语言表达流畅,荒漠化成因分析具体而又条理,给予肯定和表扬。)
1、学生积极主动并自主完成。
一、情境引导,激发欲望
二、自主学习,结构预习
三、问题发现,小组评价
四、组内展示,合作探究
五、归纳共性,生成问题
时间
2分钟
2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3分钟
பைடு நூலகம்创设
情景
创设媒体图片情景
创设自主预习情景
创设预习评价情景
创设问题生成情景
教师行为
[复习导入]
1、联系必修一学过的气候和自然带的知识,回顾世界上的荒漠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教学
方法
1、引导法:采用“问题情境——解析、讲解--拓展提升”的模式展开导学。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三个学习工具单、教具和多媒体呈现图片等。
2、学生上网收集世界荒漠化和中国荒漠化的内容,图片等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程序(要素)
期望的学生行为
1、希望学生回顾总结出回归沙漠带,其次还有温带的内陆地区。
2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和收集到的信息初步说出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的一些措施。
3、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引起比较意识;
1、学生结合单上的内容和要求,采取“六动”预习法(查、划、写、记、练、思),进行结构化预习。
2、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希望大家及时完成。
湘教版新课标高中总复习地理:模块2必修3第2章第1课_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流域开发及综合治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 学生获取图表信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综合 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第(1)题,据图1图例可知当地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加之该区域地形高低 落差大,包括我国横断山区在内,故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1) P地与Q地相比,P地( )
AB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AC
【解析】Q在沙漠地带,根据新月形沙丘可知该地多大风,多沙尘暴。P地 位于河谷地带,故较Q地年降水量多,年降雪日数多。故第(1)题选AB。该区 域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生态功能是防风固沙,削弱风力,截留水 分,增加植被覆盖,调节小气候,但不能改变当地大陆性气候的类型,植被 类型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故第(2)题选AC。
【例1】 (2009·浙江)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D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解析】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人为因素是造成土地 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三江平原为沼泽地,由于过度垦殖,生态破坏严重。西北 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强,风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严重。
1.荒漠化的危害
主要危害 造成经济损失 面临丧失土地 生态问题严重 引发饥荒问题
基本内容
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 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堂训练】
1.读我国各省区荒漠化分布图(图甲)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从荒漠化成因分析,荒漠类型多样,则自然过程形成属于,受人类活动影响造成属于。
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等,沙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
(2)我国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区是,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3)近年来引起我国荒漠化面积又增加的因素是______,简析其原因。
2.读中国北方沙漠化灾害危险度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分别属于何种沙漠化危险程度,并说明这两处出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天山地区主要属于非沙漠化灾害区,试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3)近年来,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多次发生沙尘暴和沙尘暴天气,简述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3.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下图河西走廊弱水流域
简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
____________区。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
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
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
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
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思路答案】
1.【解析】第(1)题,荒漠化成因有自然原因(原生荒漠)和人为原因(次生荒漠)。
第(2)题,直接读图即可回答,人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3)题,从图乙中可以看出“盐碱化”的土地面积增加。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分蒸发后,即留下盐分,也形成盐碱地。
【答案】(1)原生荒漠次生荒漠风蚀水蚀盐碱化风力
(2)新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盐碱化自然原因: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升高,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
2.【解析】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
虽然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基于我国的国情和沙情,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总体形势仍然是很严峻的。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荒漠化与过度放牧有关;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影响,天山地区相对湿润,同时该区域盛行轮牧制度,因此沙漠化灾害较轻;沙尘暴与冷锋活动、植被覆盖率、气候干燥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利用有关。
本题的难点在于区域定位,要求考生知道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天山的位置。
【答案】(1)呼伦贝尔草原属于轻度危险区,锡林郭勒草原属于中度危险区。
它们都是我国
重要的牧区,由于过度放牧,植被覆盖率低,均已出现沙漠化灾害。
(2)天山地区有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空气相对湿润,降水条件稍好;天山地区采取夏季山上放牧,冬季山下放牧的轮牧形式,有利于草场的养护。
(3)自然原因:春季降水少,湿度低,植被恢复差;冷锋活动多。
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乱砍滥伐、滥垦滥牧等,导致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恶化。
3.【解析】第(1)题考查我国三大自然区得划分,较易回答。
第(2)题,弱水是我国的第二大内流河,它发源于祁连山,依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补给,流经河西走廊,下游流入内蒙古高原的额济纳旗,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它是重要的灌溉水源,它对河西走廊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3)题,湖泊面积的减小乃至消失是由于河流入湖水量减少所致,而河流水量的减少与中上游用水量过大(农田灌溉、生活用水)导致下游来水量减少,再加上下游地区过度樵采(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导致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有关。
第(4)题,对自然区经济发展条件的评价一般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既包括矿产资源(种类、分布),也包括区域内的气候、植被、河湖水文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等。
【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
(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
(3)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
(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
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