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2.3《屈原列传》(鲁人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3 屈原列传 导学案(鲁人版必修三)

2.3 屈原列传 导学案(鲁人版必修三)

课题
时间:
课型
新授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人生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的生命准则。屈原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人生格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屈原列传》,从他的生活经历中去寻找他生命中的原动力。
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至()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
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到()和楚国由()到()的过程。
第三部分(11---12)屈原()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属()草稿惨怛( )帝喾( )靡不毕见( )举类迩()濯( )淖( )蝉蜕( )滋垢( )浊秽( )皦()然泥()而不滓( )者也既绌()商於( )屈匄()既咎( )眷( )顾相随属( )唐昧()憔()悴( )啜( )其醴( )物之汶汶( )者乎罹( )难枯槁( )温蠖( )汨( )罗被( )发渔父( )
(3)糜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
(3)屈平属草稿(4)王听之不聪也(8)可谓穷矣
(9)其文约(10)其词微
(11)明道德之广崇(12)治乱之条贯
探究: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鲁人版必修第三册《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鲁人版必修第三册《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及翻译。

【重难点】1.重要的文言知识点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自测】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识作者”“知常识”部分,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情感,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3完成《非常学案》“知识梳理”部分。

【自研自悟】1.关于《屈原列传》,古人有这样的评论:“通体以叙事夹议论,一唱三叹出之”。

请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语段,认真阅读这些语段,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

并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2、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楚国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自练自提】整理重点文言词,落实记叙语段的翻译第二课时【自学自测】批注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抒情议论文段【自研自悟】1、阅读第三段,谈谈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2、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自练自提】1、你如何看待屈原的生死抉择?第三课时【自学自测】落实全文翻译以及第3、11段的背诵【自研自悟】翻译重点句子: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秀。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自练自提】1、完成“训练——落实提升”和“课时作业五”2、美文阅读读懂屈原南宋有文天祥,七国有你。

2.3 屈原列传 教案 Word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三)

2.3 屈原列传 教案 Word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三)

屈原列传●说课《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的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

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

3.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4.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5.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思想教育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学习他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教学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方法1.品读——欣赏法。

2.讨论法。

●教学用具1.图书馆有关屈原的资料。

2.投影仪。

●学习导航第二课时一、重点解读(一)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做法:先讲明这一段为什么要重点研读: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

然后引导研读,具体过程是:(1)简介《离骚》内容;(2)反复朗读,要读出咏叹语气;(3)思路分析;(4)疏通文意和难句;(5)小结。

1.简介《离骚》——见后“备课资料”。

2.思路分析:作《离骚》的缘由(……“盖自怨生也”)。

《离骚》的主要特点(……“故死而不容”)。

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逐层疏解,以第二层为重点。

3.疏通文意和难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3 屈原列传 预习学案(鲁人版必修三)

2.3 屈原列传 预习学案(鲁人版必修三)

一、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通读课文,把握作者的遭遇。

二、预习内容1、作者简介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

他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

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列传》预习学案2一、预习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掌握句式二、预习内容1、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5)方正之不容(6)明道德之广崇(二)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颜色憔悴4、形容枯槁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也(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7) 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预习学案 3一、预习目标:1、多义词用法2、翻译句子二、预习内容闻1、博闻强志 2、忽闻门外虫鸣3、初闻涕泪满衣裳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7、无何,宰以卓异闻 8、以勇气闻于诸侯一 1、冀幸君之一悟 2、俗之一改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六王毕,四海一5、而或长烟一空,一碧万顷6、孰能一之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野有麦场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莫我肯顾⑤顾吾念之,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⑦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⑧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翻译句子。

2.3屈原列传共二课时教案(鲁人版选修3)

2.3屈原列传共二课时教案(鲁人版选修3)

2.3 屈原列传共二课时教案(鲁人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并运用此方法点评屈原3、辨析本课常见虚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屈原、司马迁、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2、后人曾评议司马迁作“屈”传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二、研习1、“任”(信任)与“疏”(疏远)“任”——“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高中语文必修3鲁人版 第3课 屈原列传 教案 Word版

高中语文必修3鲁人版  第3课 屈原列传 教案 Word版

2015-2016学年度鲁人版必修3 第3课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单元 3 屈原列传 Word版含解析.doc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单元 3 屈原列传 Word版含解析.doc

3屈原列传本课话题——坚守追求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一位才华出众而见识过人的智者,在腐朽的社会机制和丑陋的奸佞小人面前,在“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之中,没有选择同流合污。

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也绝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绝不“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他始终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执着着自己对理想和正义的追求,使自己的伟大的灵魂穿越了2 000多年的历史,“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

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

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只有祖国富强了,个人才有尊严。

为此,张伯苓坚持自己的追求,不遗余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2.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莱辛3.占有不能带来幸福,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生命的赞歌 第3课 屈原列传学案 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生命的赞歌 第3课 屈原列传学案 鲁人版必修3

屈原列传弯弯人生道一辈子不停地行走,却总是走着弯路,总也未走入一条笔直的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捷径;一辈子都想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却总犯同样愚蠢的错误,总是轻信,总是健忘。

轻信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忘记曾经经历过的欢乐与痛楚以及被欺骗、被凌辱后的苦涩,总是在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面前栽跟头,总是一遍一遍地体味曾经体味过的甜酸苦辣。

海涅说“宽恕自己的仇敌是容易的”,我说宽恕自己的愚昧是自然的。

路,必然有弯曲,天下之大,能找到一条从头到尾全都笔直的路吗?人,必然是愚昧、轻信而健忘的。

人之必须学习,证明人是愚昧的;人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证明人是轻信而健忘的。

人世之大,找不到一个不愚昧、不轻信健忘的人。

人必然愚昧,轻信而健忘,必然要不断重复犯下曾经犯过的过错。

路之有弯曲才成其为路,人之有过错才成其为人。

重复着过错的人,走在弯曲不断的路上,总不停步,这便是我们的弯弯人生。

我们的人生之路,便是由与生俱来的愚昧、轻信和健忘所派生出的许多过错失误所铺筑而成,是我们的弯弯的人生之路。

我们的人生,便因了这弯弯的路而丰富了色彩,虽然这是缤纷色彩中的青色和灰色,但若没有这青灰之色,我们的这段弯弯人生便不会辉煌。

微感言: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2.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过分享乐。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赏读: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行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一、作者视窗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3课《屈原列传》(第3课时)word导学案

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3课《屈原列传》(第3课时)word导学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8【课时】第三课时【使用日期】【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11-12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

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

试分析。

评价作业一、完成《伴你学》26-29页练习二、阅读《伴你学》29-30页拓展平台撷英咀华一、名家点评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

2.3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教案 Word版(鲁人版必修3)

2.3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教案 Word版(鲁人版必修3)

2.3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教案(鲁人版必修3)[教学目的]1.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3、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1.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教学设想]1.课文内容比较长,为了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教师要分散重点难点。

2.注重基础的学习,尽可能让学生自学,以便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3.文章中屈原有着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文学才华,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

4.在文言文学习中,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并且要做到融会贯通。

5.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屈原,更集中地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且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建立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体系。

[教学时数] 4课时[教学方法] 诵读、自学、点拨。

[教学内容步骤][教学要点]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检查作业。

二.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点名学生朗读课文。

2.难句解释。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

“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

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

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

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泪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泪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

“自投泪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高中语文必修3鲁人版 第3课 屈原列传 教案 Word版1

高中语文必修3鲁人版  第3课 屈原列传 教案 Word版1
,在宫内;在外面)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作名)
(5)身客死于秦(名作状,像客人一样)
(6)秦虎狼之国(像虎狼一样)
(7)时秦昭王与楚婚(名作动,结为婚姻)
文言句式
(1)大破楚师于丹淅(状后)
(2)遂绝齐(省略句)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省略谓语“赂”)
(二)掌握下面的加点虚词用法
1、①楚之同姓也。的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他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到
2、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因为②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来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④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3、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②而母立于兹。你的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并且,表递进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表假设
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必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黜”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
3、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张仪到楚国之后,又给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
熟读课文,通晓大意,这些都难不住你!
【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一)第二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二)、文言重点词语释义
(1)惠王患之(担忧)(2)齐与楚从亲(通“纵”,合纵)(3)楚诚能绝齐(果真)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全部)(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第二年)(6)臣请往如楚(去)(7)奈何绝秦欢(断绝)(8)屈平既嫉之(恨)(9)人君无愚智(无论)(10)冀幸君之一悟(希望)

2.3 屈原列传 教案 Word版3(鲁人版必修三)

2.3 屈原列传 教案 Word版3(鲁人版必修三)

《屈原列传》教学目的: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政治理想诗人形象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任——疏——黜——迁——投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3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师版(鲁人版必修3)

2.3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师版(鲁人版必修3)

2.3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师版(鲁人版必修3)【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2. 能力目标:学习《史记》中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学习文中透露出来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知识积累】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赵不内。

“内”通“纳”,接纳。

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齐与楚从亲。

“从”通“纵”,合纵。

靡不毕见。

“见”通“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旨趣。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屈平既绌。

“绌”通“黜”,免除官职。

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贽”,见面礼。

被发行吟泽畔。

“被”通“披”,披散。

“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

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和容貌。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辞娴于辞令。

(言辞,名词)其辞微。

(文字、文辞,名词)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文辞,指文学,名词)属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 动词,写作)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 连缀,连续不断,动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shǔ 等,辈,名词)名属教坊第一部(shǔ 隶属,动词。

)亡亡走赵(逃走,动词)亡其六郡(损失,丢失,动词)然亡国破家相随属(灭亡,动词)见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jiàn 看见,动词)举类迩而见义远(xiàn 通“现”,表现,显露,动词)信而见疑(jiàn 被,介词)四、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屈平正道直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使……直。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名词用作动词,出于污泥。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方正的人。

)五、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判断句,格式为:……者……也。

)秦,虎狼之国(判断句,名词作谓语。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鲁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学案鲁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屈原传记教案鲁教版必修3累积与运用1.以下句中加粗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娴于辞令(娴,熟习)B.屈平属底稿不决(属,写作)C.信而见疑(见,被)D.顷襄王怒而迁之(迁,京官外调)2.以下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父亲母亲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行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贤人者,不呆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 .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翻译句子。

①上官医生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离骚”者,犹离忧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屈平既绌,后来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知识填空。

①屈原,名 ___,字 ___; ______ 期间的楚国诗人、政治家,“ ______”的创办者和代表作者。

②司马迁,字 _____, ______期间史学家。

著有《______》,被鲁迅赞美为“________”。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边的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洁,无所阿避。

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令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王曰:“追而不及,不妥服罪,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良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2.3屈原列传学案1(鲁人版必修三).doc

2.3屈原列传学案1(鲁人版必修三).doc

《屈原列传》讲授学案(二)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的文言常用实词、文言虚词2、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细"、"质"、“被",3、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理解词类活用现象4、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教学过程一、检查巩固第一至五段所学内容二、学习课文第六段至第十三段学习课文第六至七段(-)解释划线的词奈何绝秦欢怀王全行。

入武关,秦伏兵堑其后国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五。

直走赵,赵不肉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二)翻译下列句子1、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3、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4、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学习课文第八至九段段(-)解释划线的词楚人既赴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篇之中三致志焉全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萱、及、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怀王以不知忠臣之会故亶惑壬郑袖,处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二)翻译下列句子1、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7、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3《屈原列传》作文及素材积累(鲁人必修3)

2.3《屈原列传》作文及素材积累(鲁人必修3)

有关“屈原”的优秀作文及素材积累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吊屈原赋(2003甘肃高考满分作文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

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

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

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易当为容字之误)。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

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于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注:之中标点一仍其旧,括号内文宇为录者所加)《吊屈原赋》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高二语文教案-《屈原列传》学案

高二语文教案-《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2)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鲁人版 屈原列传 教案 Word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鲁人版  屈原列传 教案 Word版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明确: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变草稿中法令,屈原不同意。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明确:屈原痛心怀王耳听是非,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主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王甚任之”的原因:
a.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b.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疏远屈原的根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课题
屈原列传
计划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3 屈原列传 教学设计第四课时(鲁人版必修三)

2.3 屈原列传 教学设计第四课时(鲁人版必修三)

屈原列传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高尚品格。

2.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3.加深对若干实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史传文的能力。

4.复习、拓展学生的有关秦以后的历史散文的知识。

教学设想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这篇课文,远不及教《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那样能使学生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原因有二:一是本文不是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具有《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取胜,要学生领会这样的文情笔意,很不容易;二是本文的难度较大,特别也是较大的。

但是仔细分析课文就可发现,本文所具有的《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所反映的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几处议论段节;至于叙事部分,不但文笔平实,语言平易,而且抒情色彩也较小。

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即可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上;记叙部分,只要在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时,疏通少许难句,略作点拔就够了。

要精心设计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通过导读,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充分体会文中反映的屈原那种眷顾祖国、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品格的缠绵悱恻之情,回肠荡气之情。

本文词语异解颇多。

为了避免把时间过多地花在词语诠释上,应基本上以课本上的注释为准,只在课本注释明显欠当,或涉及内容理解深度地地方,才适当介绍点别解。

本文是学生中学阶段最后讲读的一篇秦以后的史传文。

教完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拓展一些秦以后史传的有关知识,是为了给他们毕业后继续升学,或就业后自学指点一点门径。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适当注意《高中文言常用实词表》和“思考和练习”中所提出的词语和句式。

2.给课文划分大段,并思考一个问题:本文的写法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步骤第四课时教学要点检查上节课布置的词语、句式练习;归纳、拓展有关秦以后历史散文的知识;秦以后历史散文阅读能力综合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学案本课关键词:娴属伐疾穷间见迩绌患佯去币诚毋如立咎致举迁从容颜色形容叙事分析评价人物评传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

(10分钟)(1)读出文言节奏,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意思,并划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读完后,合上课本,在脑子中形成对本文的整体印象。

2、写出你的整体感知我的感知是:3、再读文本,分条写出你的个性发现。

我的发现:和我交流的同学的有价值的发现:(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属(zhǔ )草稿惨怛(dá)帝喾(kù )靡不毕见(mĭ)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滋垢(gòu )浊秽(huì)皭(jiào)然泥而不滓(zĭ)既绌(chù)既咎(jiù )眷(juàn )顾被(pī )发渔父(fŭ)憔(qiáo )悴(cuì )哺(bŭ)育啜(chuò )泣罹(lí )难(三)研读文本: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句式:判断句)。

为楚怀王左徒(担任)。

博闻强志(记忆力),明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

入(对内)则与王图议(计议,计划)国事,以出号令;出(对外)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连词,表原因)心害(作“患”讲,嫉妒)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动词,写作)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动词,强取)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动词,自夸,炫耀)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连词,表因果)疏(动词,疏远)屈平。

温故知新:伐:1、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讨伐其后秦欲伐齐3、功业此五霸之伐也4、砍伐伐竹取道属:1、写作屈原属草稿未定2、通嘱,嘱托属余作文以记之3、类,这些人吾属今为之虏造:1、制定,起草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2、到.....去(少年好事者)径造庐访成微:1、含蓄其文约,其辞微2、无,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不显露的微服私访屈平疾(动词,恨,痛心)王听(名词,听力,识别力)之不聪(听觉灵敏)也,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之蔽明也,邪曲(同义复词,邪恶,不正,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故忧愁(内心很痛苦)幽思而(连,表因果)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通“罹”,遭遇)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处境艰难)则反(通“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内心痛苦),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目的连词,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大概)。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表目的,来)。

明(动词,阐明)道德(古今异义,道理品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通“现”表现)。

其文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极大,举类(事物)迩而见(通“表现”)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

自疏濯(通“浊”)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洁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温故知新:疾:1、恨,痛心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病君有疾在肌肤3、强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类:1、事物举类迩而见义远2、像佛印绝类弥勒屈原既绌(通“黜”,罢免官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名词作状语,拿着丰厚的礼物)委(动词,呈献)质(通“贽”,见面礼)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连,表因果)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温故知新:既:1、已经屈平既绌2、...之后既罢,归国从:1、通纵,合纵齐与楚从亲2、使.....随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3、听从,顺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患:1、忧虑担心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2、忧患,灾祸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绝:1、断绝楚诚能绝齐2、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非常,极佛印绝类弥勒质:1、通“贽”,见面礼乃使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2、人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3、质地,底子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白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介,用)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回来。

顾,还),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名词作状语,像虎狼一样)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连,并)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

复之(动,到)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内:1、通“纳”,收留亡走赵,赵不内2、在国内内立法度,务耕织3、在宫内内惑于郑袖劝:1、劝说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2、鼓励劝学归:1、运回竟死于秦而归葬2、旧时指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3、回来田园将芜胡不归楚人既咎(责备)子兰以(介,因为)劝怀王入秦而不反(通“返”)也。

屈平既嫉(动,恨)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副词,彻底,全部)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念;振兴)之,一篇之中,三致(表达)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没有才能),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为自己),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一件连着一件),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fèn),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被打败)地削(被分割),亡(失去)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动,诋毁)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动,放逐)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通“披”)发行吟泽畔,颜色(古今异义,脸色)憔悴,形容(古今异义,形体容貌)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被动句)。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被动句)?”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mén,浑浊的样子)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介词“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皎洁的样子)之白,而蒙世之温蠖(hùo 尘垢)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这)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动词,效法)屈原之从容(古今异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

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上课进行)1、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1)各学习小组将个性发现和所探究问题进行交流,丰富知识,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查漏补缺,使个性发现最大化。

(2)交流中要在个性发现栏目和探究问题栏目记下别的同学有价值的发现,记录越多收获越大。

(3)选出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报告你们小组的个性发现和最值得探究的问题,交流完后,由小组书写员迅速将成果写在黑板上。

交流发现数量:至少一个。

2、班级交流交流要求:(1)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交流个性发现(2)合并所探究问题,选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

由中选者担任临时教师组织同学探究。

我所记录的其他小组同学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解答:三、总结发现(自主整理学习收获,用一分钟概括本课的学习收获)交流完后请你梳理你的记忆,看看留在你脑子里的发现1、你认为本课重要字词你记住了多少?试着迅速写写或说说字词及其意思用法。

2、你认为最个性的发现是:理由:3、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理由:4、你还有什么疑难:四、基础检测练习1.下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C)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⑤D.②④⑤4.选出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5.选出加点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B)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6.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C)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