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敕勒歌》听课笔记.doc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以下是一份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似、庐、笼”等6 个生字,会写“阴、似、野”等5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3.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和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认识“似、庐、笼”等6 个生字,会写“阴、似、野”等5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3.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和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敕勒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草原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揭示课题:敕勒歌。

(二)识字写字1.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 教师指导书写,注意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

3.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文学习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读音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和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学习诗歌的押韵和对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四)朗读背诵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生背诵诗歌,教师指导。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2. 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草原和敕勒族的知识。

以上是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的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教材背景《敕勒歌》是一首明代汉族诗人文天祥所作,歌颂了汉族抵御外族入侵,维护民族尊严的精神。

该篇诗歌思想深邃、意义博大,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份子。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普遍引用《敕勒歌》作为教材,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懂得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1.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民族精神。

2.理解《敕勒歌》的背景与意义,并学会背诵。

3.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如何分析词汇和诗歌结构,从而提升语文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敕勒歌》的背景与意义。

2.学生掌握《敕勒歌》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

3.学生通过读诗和背诵诗歌,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敕勒歌2.方便学生理解和回答问题的多媒体设备3.配合《敕勒歌》的文化背景资料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在课堂上播放演唱了《敕勒歌》的音频,并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声音韵律和表达意境。

2.随后,让学生看到《敕勒歌》的课件,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与诗句。

步骤二:学习词汇1.老师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字,让他们再课堂上介绍这个字的含义、发音和拼音,以及在《敕勒歌》诗中的意义。

2.针对生字汇、固定搭配和成语,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掌握这些常见的汉字和语汇。

步骤三:传授知识1.让学生学习《敕勒歌》的文化背景,包括歌曲本身的来源、作者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和意义。

2.为了让学生在新领域中尽快进入状态,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导读、诗句铺排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敕勒歌》的诗歌架构、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

步骤四:让学生朗读诗歌1.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小组,让学生一起朗读《敕勒歌》。

2.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和理解,分组修改文章。

步骤五:讲解精彩部分1.让学生分组,组长讲解《敕勒歌》的亮点,互相交流和比较。

2.学生们一起学习《敕勒歌》的数字,解释并理解诗歌中的数字含义。

步骤六:扩展阅读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文献等资源,查阅《敕勒歌》相关的文献,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敕勒歌课文笔记

敕勒歌课文笔记

敕勒歌课文笔记一、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敕勒族的一首民歌,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后来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二、主题思想这首民歌描绘了敕勒川壮丽的风光,表达了敕勒人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三、原文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译文敕勒族人居住的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敕勒川的天空,看起来就像牧民住的毡帐一样,笼罩着整个大草原。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五、字词解释1.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2. 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5. 苍苍:青色。

6.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7. 见:同“现”,显现。

六、诗句赏析1. “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将读者带入苍茫壮美的境界。

2.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天空比作毡制的圆顶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展现了天高地阔的画面。

3. “天苍苍,野茫茫”:叠词的使用突显了天空的苍茫、辽远,原野的碧绿、无垠。

4.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吹来,牧草低伏,显露出隐藏在草丛中的成群的牛羊,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敕勒川的富饶与美丽。

七、艺术特色1. 意境恢弘:整首诗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境界恢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 语言质朴:这首诗用语质朴,简单明了,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敕勒川的自然风光。

3. 修辞巧妙: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空比作穹庐,形象地表现了天空的辽阔和高远。

敕勒歌的意思和解释笔记

敕勒歌的意思和解释笔记

敕勒歌的意思和解释笔记
敕勒歌是一首古代蒙古族民歌,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它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下面是对敕勒歌意思和解释的一些笔记:
1. 内容概述,敕勒歌描绘了蒙古族民众在草原上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们面对战争和苦难时的坚韧和勇敢。

2. 自然景观,敕勒歌中描绘了广袤无垠的草原、奔腾的河流和壮丽的山脉,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这些景观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家园,也是他们生活的依托和灵感的源泉。

3. 生活场景,敕勒歌中描绘了蒙古族人民的牧民生活,他们放牧羊群、驾驭马匹、搭建蒙古包等。

这些场景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珍视。

4. 战争与苦难,敕勒歌中也描绘了蒙古族人民面对战争和苦难时的坚韧和勇敢。

他们在战乱中失去亲人,但仍然坚守信仰,追求
自由和幸福。

这种坚韧和勇敢的精神是敕勒歌的核心主题之一。

5. 情感表达,敕勒歌以其深情和激昂的旋律,表达了蒙古族人
民对家园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幸福的向往。

这些情感通过歌词和旋律的融合,使得敕勒歌成为了一首感人肺腑
的民歌。

总的来说,敕勒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蒙古
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自由的热爱,以及他们面对战争和苦难时的
坚韧和勇敢。

这首歌曲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多
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一年级语文《敕勒歌》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敕勒歌》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敕勒歌》知识点及教案【导语】《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敕勒歌》知识点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一年级语文《敕勒歌》知识点原文:敕勒歌①北朝民歌敕勒川②,阴山③下。

天似穹庐④,笼盖四野⑤。

天苍苍⑥,野茫茫⑦,风吹草低见牛羊⑧。

词语解释:①《敕勒歌》:敕勒(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译文: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小学一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老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并配乐)2、老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3、老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小学语文常见古诗词详解及重要考点分析总结

小学语文常见古诗词详解及重要考点分析总结

小学语文常见古诗词详解及重要知识点总结《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敕勒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顾名思义就是歌颂北方敕勒族游牧生活的美好。

2、相关考题(1)敕勒歌是一首____朝时的民歌。

(北)(2)穹庐是指______(蒙古包)(3)“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____(现)《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年间设置的一种掌管音乐的机构(有点像现在的娱乐公司),负责搜集民歌,乐谱,训练音乐人才(歌手)。

所以由乐府搜集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是乐府诗了。

2、相关考题(1)《江南》题目中的“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长江)(2)汉乐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汉朝掌管音乐的机构)(3)诗歌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快乐心情。

(采莲人)(4)“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这首诗的作者是骆宾王很多孩子都知道,但是知道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就很少了。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三人一起被合称为“初唐四杰”2、理解这首诗应该注意的几点:色彩:白毛、绿水、红掌动作:向、歌、浮、拨。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这首诗每句都在写风,主题也是咏风。

说风能使晚秋的叶子落下,能催开二月的鲜花,能掀起千尺巨浪,能把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实际上这首短小的诗告诉了我们一个写作的简单规律:所写内容一定是扣题详写的,从不同的几个方面。

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孩子尝试自己写写风。

2、相关考题(1)“三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深秋)(2)“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能够)(3)填上一个表示数字的词语。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敕勒歌知识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敕勒歌知识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敕勒歌知识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敕勒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接下来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敕勒歌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原文敕勒歌①北朝民歌敕勒川②,阴山③下。

天似穹庐④,笼盖四野⑤。

天苍苍⑥,野茫茫⑦,风吹草低见牛羊⑧。

>>>>词语解释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译文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练习题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 lè qiónɡ庐见牛羊天似笼盖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 )2. 青色。

( )3. 辽阔,深远。

( )4. 同“现”,呈现。

( )三、品味下列语句。

1.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2.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知识点就先到这儿了,返回查字典首页一年级语文知识点:锄禾知识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锄禾》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小学语文常见古诗词详解及重要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常见古诗词详解及重要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常见古诗词详解及重要知识点总结《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敕勒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顾名思义就是歌颂北方敕勒族游牧生活的美好。

2、相关考题(1)敕勒歌是一首____朝时的民歌。

(北)(2)穹庐是指______(蒙古包)(3)“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____(现)《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年间设置的一种掌管音乐的机构(有点像此刻的娱乐公司),负责搜集民歌,乐谱,训练音乐人材(歌手)。

所以由乐府搜集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是乐府诗了。

2、相关考题(1)《江南》题目中的“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长江)(2)汉乐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汉代掌管音乐的机构)(3)诗歌通过对莲和鱼的描述,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快乐心情。

(采莲人)(4)“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式。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这首诗的作者是骆宾王很多孩子都知道,可是知道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就很少了。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三人一路被合称为“初唐四杰”2、理解这首诗应该注意的几点:色彩:白毛、绿水、红掌动作:向、歌、浮、拨。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这首诗每句都在写风,主题也是咏风。

说风能使晚秋的叶子落下,能催开二月的鲜花,能掀起千尺巨浪,能把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实际上这首短小的诗告知了咱们一个写作的简单规律:所写内容必然是扣题详写的,从不同的几个方面。

有时间的话可让孩子尝试自己写写风。

2、相关考题(1)“三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暮秋)(2)“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能够)(3)填上一个表示数字的词语。

小学语文《敕勒歌》听课笔记_听课笔记

小学语文《敕勒歌》听课笔记_听课笔记

小学语文《敕勒歌》听课笔记小学语文《敕勒歌》听课笔记课前热身: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放松,舒缓情绪正式上课:总线:“导游小姐”带领大家游览风光秀丽的祖国。

第一环节:学习古诗《敕勒歌》1、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祖国风光图片。

大草原图片导出古诗《敕勒歌》2、教师范读,学生谈感受:“读出了大草原的美”,小组朗读评: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认字具体操作:1、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汉字。

2、组长展示生字卡,组员开火车说出汉字的读音、结构、部首和组词。

3、教师抽查。

评:小组合作认字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根据抽查反馈回来的信息,学生掌握得很好,完全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三环节:“我会填”1、教师展示ppt,学生用一句话形容看到的景象。

评: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说出前面的形容词,学生说后面的名词。

这样对学生干涉太多,限制了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填空评析:这是一节综合性学习的示范课。

综合性学习最困难的是选题。

梁老师根据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选择了“风光秀丽的祖国”这个题目,选题与课文内容相联系,这点很好。

梁老师匠心独运,用“导游小姐”带领学生游览这个构思将各个教学环节串连,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课堂多次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教师根据互补原则分组,以“好学生”带“坏学生”,形成一个团队。

教师制定相应的奖励规则,如升级等。

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小组间进行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综合性学习课堂很活跃、很开放,学生在玩中学。

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让每个学生投入活动,是个难题。

梁老师巧妙地利用音乐解决了这个难题。

通过固定的约定俗成的音乐声给学生暗示,让学生立刻安静下来坐端正。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某些教学活动不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如:给“善”、“贵”等汉字找朋友,学生一开始摸不着边,搞了半天才知道找。

但“善”与“恶”如何做朋友??二、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川流不息的瀑布”、“贱贵”等。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的感性认识。
互动式课堂活动设计
朗读活动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分组朗读等形式,提高 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敕勒歌 》中的人物,通过表演的 形式再现诗歌情境,加深 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创意写作
引导学生根据《敕勒歌》 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创意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 象力和表达能力。
诗句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运用的比喻 、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韵律 美和意境美。
民族文化内涵挖掘
游牧文化
诗歌描绘了北国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 场景,体现了游牧文化的特点,如逐 水草而居、骑马射箭等。
自然崇拜
民族精神
诗歌中表现了北方民族的豪放、勇敢 、热爱家乡的精神风貌,对于培养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 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课程安排与时间
01
02
03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介绍背景及作 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 大意。
第二课时
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拓展延伸,了解相关文化 。
第三课时
复习巩固,背诵课文;课 堂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 和节奏,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
课堂互动不足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互 动交流。未来应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和提问。
教学内容难度把握
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存在困难。未来应针对学生 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进度。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敕勒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诗歌《敕勒歌》,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感受敕勒民族的豪放气息,同时掌握一些生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敕勒歌》,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敕勒民族的豪放气息,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敕勒歌》,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感受敕勒民族的豪放气息,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敕勒川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歌描绘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吗?”引入课题《敕勒歌》。

2. 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要求正确流利。

3. 诗歌解析(1)解析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圈出生字词,并齐读。

(2)分析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

4. 例题讲解(1)结合诗歌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敕勒歌》的填空题。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点评。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2)让学生仿写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短诗。

(2)拓展:介绍敕勒民族的其他文化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敕勒歌生字词诗歌结构诗歌内容2. 敕勒民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敕勒歌》的内容,画一幅描绘敕勒川风光的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敕勒歌》的内容。

但在诗歌意境的把握上,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二年级上19敕勒歌

二年级上19敕勒歌

二年级上19敕勒歌《二年级上 19 敕勒歌》当我们翻开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一首古老而充满魅力的《敕勒歌》映入眼帘。

这是一首来自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方大草原壮丽的风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开头的几句,仿佛将我们带到了广袤无垠的敕勒川,就在那雄伟的阴山脚下。

敕勒川是那样的辽阔,一眼望去,无边无际。

天空就像一个巨大的帐篷,把整个草原都笼罩在其中。

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天空的高远与草原的广阔相互映衬,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与辽阔。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或许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种宏大的意境,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想象,他们能够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几句进一步描绘了草原的美景。

天空是那么的湛蓝,草原是那么的茂盛,风儿吹过,草丛低下了头,一群群牛羊就出现在眼前。

这画面是多么的生动!小朋友们可以想象自己站在草原上,感受着微风的吹拂,看着草丛中时隐时现的牛羊,那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这首《敕勒歌》不仅展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让我们了解到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

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他们放牧牛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这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小朋友们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的美景。

还可以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诗歌,在脑海中想象出画面。

同时,也可以引导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学习这首诗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词句,他们能够学习到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事物。

而且,在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时,他们的想象力也会得到锻炼。

此外,这首诗也能够让小朋友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孩子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相对较少。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课堂笔记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课堂笔记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课堂笔记《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这首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由于班里大多数孩子已经在课前能熟练背诵,预习和上课或多或少有一些眼高手低、心不在焉。

但是课堂学习环节,孩子们对个别字的准确认读、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述,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学习这首诗,首先要读准确,字音读准全诗读通之后,要读好节奏,也就是停顿。

2.节奏读好之后,就要把握全诗的诗意,在孩子们理解诗意之前,可以通过图文对照让孩子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都看到了什么?观察图片后再读一读诗,看看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色,对全诗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对于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给孩子提供出来,关键字的字义理解之后,可以让孩子试着连词成句,把整首诗的诗意用准确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3.“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比如,“川”指平地,比如“一马平川”。

“敕勒川”就是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阴山”是山的名字。

“敕勒川,阴山下”这两句诗交代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穹庐”指的是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

“笼”就是笼罩的意思。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的圆顶,笼罩着大地。

可以让孩子用手势模仿穹庐笼盖四野的情景进行朗读,以体会大草原的辽阔无边。

诗人用牧民最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天空,写出了牧民对自已家园的热爱。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二句写出了天空的苍茫辽阔和草原的碧绿无边,为全诗的点睛之笔。

“苍苍、茫茫”形容不同的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

如,“天苍苍”是说天空蓝蓝的;“白发苍苍”指头发白白的;“松柏苍苍”是指松柏绿绿的。

“野茫茫”是说原野没有边际;“大海茫茫”是形容大海没有边际;“云海茫茫”是说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三个字“吹”、“低”、“见”化静为动,使原本安静的画面变得鲜活热闹起来,从而使全诗体现出一种静中有动之美。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精选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精选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敕勒歌》。

详细内容包括:1. 学习生字:敕勒、川、阴、山、天、苍、野、茫茫、见、牛、羊。

2. 理解课文:了解敕勒歌的背景,感受敕勒人民的豪迈情怀。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理解课文,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敕勒民族的豪迈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 教学重点:生字的认识与书写,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学习生字:让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教师指导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3. 理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课文,解释诗句含义,感受诗歌意境。

4.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练习,互相评价。

6. 背诵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逐步达到背诵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生字:敕勒、川、阴、山、天、苍、野、茫茫、见、牛、羊3. 课文结构: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见牛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敕勒歌》,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 答案:学生描述的画面应包含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见牛羊等元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的认识与书写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诗歌意境的体会3. 朗读与背诵的技巧4. 作业设计中的描述画面要求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的认识与书写重点关注生字的读音、结构和书写顺序。

敕勒歌听课笔记

敕勒歌听课笔记

敕勒歌听课笔记
一、导入环节
1. 老师首先播放了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氛围和韵律。

2. 老师介绍了《敕勒歌》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二、解题环节
1. 老师解释了《敕勒歌》这个题目的含义,并介绍了敕勒族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老师让学生了解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三、朗读环节
1. 老师先做了示范朗读,强调了诗歌的韵律和重音。

2.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进行个别指导。

3. 学生齐读,老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讲解环节
1. 老师逐句解释了《敕勒歌》的内容,重点讲解了诗句中的历史、地理、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2.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老师介绍了《敕勒歌》的艺术特点,包括语言简洁明快、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等方面。

五、拓展环节
1. 老师介绍了其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北朝民歌,如《陇头流水歌》、《木兰诗》等。

2. 老师引导学生探讨了《敕勒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了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六、总结环节
1. 老师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了《敕勒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

2. 老师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和敕勒歌课堂笔记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和敕勒歌课堂笔记

《夜宿山寺》课堂笔记1. 背景介绍:《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借山寺之景,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此诗曾在南唐李中师时代传诵一时,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2. 内容理解:本诗内容主要描述了山寺的幽静景象,以及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前两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形容山寺之高,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3. 手法分析: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运用了夸张、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寺的景象。

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感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4. 主题思想: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赞美自然景观的壮丽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通过描绘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自然景观的美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人生的追求。

《敕勒歌》课堂笔记1. 背景介绍:《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诗作。

此诗描绘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2. 内容理解:本诗内容主要描绘了草原的壮丽景象,以及敕勒人的豪情。

前两句“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描写草原的广阔无垠,后两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描绘了草原上牛羊成群的美景。

3. 手法分析:本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

同时,诗人通过对草原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4. 主题思想: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赞美草原的壮丽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诗人通过描绘草原的广阔无垠和牛羊成群的美景,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敕勒歌评课稿

敕勒歌评课稿

敕勒歌评课稿《敕勒歌》评课稿是:首先,非常感谢有机会参与这次《敕勒歌》的课程,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此次课程的评价和思考。

1. 教学目标明确:《敕勒歌》作为一首经典的诗歌,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并能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美。

授课老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重点突出,注重学生对诗歌整体意境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字义解释上。

2. 教学方法得当: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诵、小组讨论等,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特别是在朗诵环节,老师的示范朗诵非常有感染力,能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3. 教学内容充实:老师对《敕勒歌》的讲解非常详尽,不仅涉及到字词解释、句子分析,还扩展到了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

这样的讲解方式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更好地欣赏和感受诗歌的美。

4. 教学互动良好: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频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和观点给予积极的回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小的方面可以改进:1. 个别环节时间安排稍显紧凑,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充分参与讨论。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适当延长讨论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观点。

2. 对于一些较为深奥的文学概念和历史背景,老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总体来说,这次《敕勒歌》的课程非常成功,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文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我相信,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的魅力。

敕勒歌的评课稿

敕勒歌的评课稿

敕勒歌的评课稿《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一、课前交流1、学生有感情背诵诗歌《忆江南》。

2、师:江南美景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对江南美景充满向往。

今天咱们换个地方,一起去草原看看。

二、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2、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这就是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了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3、齐读课题三、简介北朝)一米范文○1mi(民歌1、课件出示资料。

2、师简介。

四、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生自由读诗,借助课文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个别读。

(强调“见”的读音)3、全班齐读。

五、品读古诗,读出感情1、播放录音朗读,生倾听。

2、对照录音查找原因,生模仿录音练习朗读。

3、个别范读。

4、师范读。

5、分男女生读。

6、借助译文读透诗歌。

(师读译文,生读诗句)7、再听录音朗读,生想象画面。

8、生陈述画面,并用朗读把看到的表现出来。

9、生带着感受再次读诗(自由读)。

10、小组派代表赛读(读出山高、草原大、天蓝、牛羊多的特点)。

11、全班齐读。

六、细读古诗,熟读成诵1、播放诗歌演唱视频,学生跟唱。

2、师生合作背诵(接读)。

3、男女生合作背诵。

4、个别背诵,并给其所在小组加分。

5、分组背诵。

七、小结1、师引读:听着你们清脆、响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

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诞生后——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10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一起,用响亮的声音读着——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会读——2、这就是经典,这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敕勒歌》听课笔记
小学语文《敕勒歌》听课笔记
课前热身: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放松,舒缓情绪
正式上课:总线:"导游小姐"带领大家游览风光秀丽的祖国。

第一环节:学习古诗《敕勒歌》
1、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祖国风光图片。

大草原图片导出古诗《敕勒歌》
2、教师范读,学生谈感受:"读出了大草原的美",小组朗读
评: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认字
具体操作:1、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汉字。

2、组长展示生字卡,组员开火车说出汉字的读音、结构、部首和组词。

3、教师抽查。

评:小组合作认字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根据抽查反馈回来的信息,学生掌握得很好,完全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三环节:"我会填"
1、教师展示ppt,学生用一句话形容看到的景象。

评: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说出前面的形容词,学生说后面的名词。

这样对学生干涉太多,限制了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填空
评析:
这是一节综合性学习的示范课。

综合性学习最困难的是选题。

梁老师根据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选择了"风光秀丽的祖国"这个题目,选题与课文内容相联系,这点很好。

梁老师匠心独运,用"导游小姐"带领学生游览这个构思将各个教学环节串连,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课堂多次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教师根据互
补原则分组,以"好学生"带"坏学生",形成一个团队。

教师制定相应的奖励规则,如升级等。

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小组间进行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综合性学习课堂很活跃、很开放,学生在玩中学。

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让每个学生投入活动,是个难题。

梁老师巧妙地利用音乐解决了这个难题。

通过固定的约定俗成的音乐声给学生暗示,让学生立刻安静下来坐端正。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某些教学活动不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如:给"善"、"贵"等汉字找朋友,学生一开始摸不着边,搞了半天才知道找反义词。

但"善"与"恶"如何做朋友??
二、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川流不息的瀑布"、"贱贵"等。

三、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弄错的问题,教师没有解释清楚。

如:"贱"的反义词为什么是"贵",而不是"富"。

四、机会均衡问题。

表现好的组和成绩好的学生表现的机会明显多于其他组。

有些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顺德容桂泰安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前师生交流:打招呼,问好《敕勒歌》听课笔记-2[/page]
正式上课:
1、一边看课文动画,一边听录音
2、自由朗读,自学生字词
3、找出课文中讲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蝌蚪......"
4、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大自然语言美美地读一遍,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三叶虫化石"
在ppt上展示三叶虫化石图片,介绍三叶虫的相关知识
指导学生朗读"三叶虫化石"段
启发学生思考"生活在海洋中的三叶虫为什么会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脉?"
5、白云、雨天都和天气有关,自然导出"蚂蚁"段
男女生朗读比赛
6、对"蝌蚪"感兴趣的学生一起站起来朗读该段
7、季节交替导出"大雁"感兴趣的同学一起站起来朗读该段
8、男女生比赛朗读"大树"段
板书:
白云蚂蚁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大鱼年龄
"三叶虫"化石地理
9、课外拓展"你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教师展示课件:其他大自然的语言
10、仿照课文讲话《敕勒歌》听课笔记-3[/page]
评析:
这是一个很优秀的课例。

首先,教师素质很好。

俞老师业务水平很高:普通话标准,朗读能力很强,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验大自然语言的美。

而且讲究语言艺术,她对学生以正面评价和鼓励为主,言语优美,具有感染力。

其次,课堂调控好。

全班六十五个学生,班额比较大,这么大的班额场面往往难以控制,容易发生混乱。

俞老师课堂调控能力很强,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很配合很投入。

再次,教学设计好。

教师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当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意蕴。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穿插科普知识的传授,如:对三叶虫的介绍。

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注重课外知识拓展,超越教材。

俞老师利用网络收集资料,课件很好,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感观认知,而且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很大,很吸引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