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物理层(1)讲解

合集下载

第3章 物理层协议及分析

第3章 物理层协议及分析

信号地线
3.3常见的物理层接口
3.3.1 RS-232接口
1、机械特性 2、电气特性 3、功能特性 4、规程特性
3.3常见的物理层接口
A站 RS-232 DTE CD(20) DCE DCE

D站 RS-232 DTE CD(20)

CC(6) CA(4) II CB(5) III CF(8) DB(15) BA(2) IV DD(17) BB(3) CA(4) CB(5) V CF(8)
发生器
平衡 互连电缆
负载 电缆 端接 RL R B' 接收
CCITT V.11/X.27 (EIA RS-422A)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C
A' 发生器 接口 负载 接口 Vg
C'
互连电缆 发生器 负载
CCITT V.28 (EIA RS-232A)
G
接口 点
R
采用分立元件技术 非平衡接口 每个电路使用一根导线 两个方向共用一个信号地线 信号速率 20kbit/s 距离 15m 发生器串扰较大
M
M
四线数 字环路

(a)用于模拟信道 图3.1 连接信道的DCE设备
(b)用于数字信道
3.2物理层接口基本特性分析
1、机械特性 2、电气特性 3、功能特性 4、规程特性
V系列建议 X系列建议 I系列建议 EIA标准 终 端 D T E D C E

V系列建议 I系列建议 线路 D C E
V系列建议 X系列建议 I系列建议 EIA标准



3.3.3 X.21接口
表 3.3 X.24 和 X.21 功能定义表
电路符号 G Ga T R C I S B F X Gb 电 路 名 称 信号地线或公共回线 DTE公共回线 发送线 接收线 控制线 指示线 信号码元定时 字节定时 帧开始识别 DTE信号码元定时 DCE公共回线 控制 数据/控制 数据/控制 控制 控制 定时 定时 定时 定时 控制 类 型 X.24接口电路 来自DCE 到DCE X.21接口电路 来自DCE 到DCE

LTE帧结构及物理层-讲解课件

LTE帧结构及物理层-讲解课件

TD-S类 似信道
PCCPCH
HS-SCCH
ADPCH N/A PRACH HS-SICH
PDSCH PUSCH
功能简介
MIB
•传输上下行数据调度信令 •上行功控命令 •寻呼消息调度授权信令 •RACH响应调度授权信令 传输控制信息HI(ACK/NACK)
指示PDCCH长度的信息 用户接入请求信息
传输上行用户的控制信息,包括 CQI, ACK/NAK反馈,调度请求等。
TD-SCDMA
特殊时隙
TD-LTE 子帧= 1ms = 30720Ts 10:2:2 = 21952Ts : 4384Ts : 4384Ts 3:9:2 = 6592Ts : 19744Ts : 4384Ts
1ms
TD-LTE
共存要求:上下行没有交叠(图中Tb > Ta)。则 TD-LTE的DwPTS必须小于0.85ms(26112Ts)。 可以采用10:2:2的配置
PRACH
PUSCH
Uplink Physical channels
• 逻辑信道定义传送信息的类型, 这些数据流是包括所有用户的数据。 • 传输信道是在对逻辑信道信息进行特定处理后再加上传输格式等指示信息后的数据流。 • 物理信道是将属于不同用户、不同功用的传输信道数据流分别按照相应的规则确定其 载频、 • 扰码、扩频码、开始结束时间等进行相关的操作, 并在最终调制为模拟射频信号发射出去; • 不同物理信道上的数据流分别属于不同的用户或者是不同的功用。
下行用户数据、RRC信令、SIB、 寻呼消息
上行用户数据、用户控制信息反 馈,包括CQI,PMI,RI
物理信道配置
关键技术 帧结构 物理信道 物理层过程
SCH配置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第3章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TCP/IP与OSI/RM的比较 除表现结构上的不同之外,还需要说明几点。 (1)层次性是否严格 OSI/RM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作为一种理论模型, 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并且用服务、接口和协议 三个基本概念作为每一层的核心。 TCP/IP是实践中形成的,是经验的总结,虽然T CP/IP模型也分层次,但是层次间的依赖关系不 像OSI/RM那样强。
第3章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1.物理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的功能是解决 “物理连接”的标准问题,而不是物理线路的 敷设问题,具体可以有以下3点: 以下3 (1)它建立在传输介质之上,并不考虑传输 介质的具体敷设问题,而只关心介质两端的连 接,或者说它只关心链路两端点的物理特性。
第3章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3.3 TCP/IP体系结构
3.3.1 TCP/IP模型 TCP/IP协议是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其中以TCP、 IP协议为主。 TCP/IP模型共划分了四个层次: 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网络层、传输层是核心层次,向上支持各 种应用,向下要进行数据的传输,加入了网络 接口层。
第3章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6. 表示层 表示层处理两个应用实体间数据交换的语法问题, 解决数据交换中存在的数据格式不一致和数据表 示方法不同等问题。
第3章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7. 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进行应用管理和系统管理,直接 为用户服务,在信息网络用户之间形成一个交换 信息的界面━━用户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文 件传输等。简单地说,就是接收用户数据。
第3章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2)可靠性第一还是效率第一 可靠性是指网络正确地传输数据的能力。 OSI/RM以可靠性第一作为其基本宗旨; TCP/IP模型则以效率第一作为其基本宗旨. (3)主机负担重还是通信子网负担重 OSI/RM系统中通信子网负担较重,主机负担较轻, 即OSI/RM对主机的要求不高。 在TCP/IP模型中主机的负担较重。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大纲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大纲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4 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第2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 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2.2 OSI/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2.3 TCP/IP参考模型2.4 OSI/RM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第3章物理层3.1 物理层接口与协议3.2 传输介质3.3 数据通信技术3.4 数据编码3.5 数据交换路层第4章数据链路层4.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4.2 差错控制4.3 基本数据链路协议4.4 链路控制规程4.5 因特网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第5章网络层5.1 通信子网的操作方式和网络层提供的服务5.2 路由选择5.3 拥塞控制5.4 服务质量5.5 网络互连5.6 因特网的互连层协议第6章传输层6.1 传输层基本概念6.2 传输控制协议6.3 用户数据报传输协议第7章应用层7.1 域名系统7.2 电子邮件7.3 万维网7.4 其它服务第8章局域网技术8.1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8.2 IEEE802标准与局域网8.3 高速局域网8.4 无线局域网技术8.5 移动Ad Hoc网络8.6 局域网操作系统第9章实用网络技术9.1 分组交换技术9.2 异步传输模式9.3 第三层交换技术9.4 虚拟局域网技术9.5 虚拟专用网VPN9.6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计算机网络原理自学考试大纲出版前言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第2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第3章物理层第4章数据链路层第5章网络层第6章传输层第7章应用层第8章局域网技术第9章实用网络技术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附录题型举例后记。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与解答讲解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与解答讲解

本文所有的习题均来自教师上课布置的题目和书上,答案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一章计算机概论1.术语解释计算机网络网络拓扑结构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通信子网资源子网2.计算机网络的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3.以一个你所熟悉的因特网应用为例,说明你对计算机网络定义和功能的理解。

4.计算机网络如何分类?请分别举出一个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实例,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5.何为计算机网络的二级子网结构?请说明它们的功能和组成。

6.常用的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哪几种?各自有何特点?试画出它们的拓扑结构图。

7.计算机网络具有哪些功能?8.目前,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哪些方面?第二章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1.解释下列术语网络体系结构服务接口协议实体协议数据单元数据封装数据解封装2.在OSI参考模型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个层次上完成的?CA.数据连路层B.网络层C.传输层D.会话层3.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属于 OSI 模型的功能。

BA.网络层 B.表示层 C.物理层 D.数据链路层4.O SI 参考模型包括哪 7 层?5.同一台计算机之间相邻层如何通信?6.不同计算机上同等层之间如何通信?7.简述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8.简述数据发送方封装的过程。

9.O SI 参考模型中每一层数据单元分别是什么?10.在 TCP/IP协议中各层有哪些主要协议?11.试说明层次、协议、服务和接口的关系12.计算机网络为什么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13.试比较 TCP/IP 模型和 OSI 模型的异同点。

计算机网络为什么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要点提示】采用层次化体系结构的目的是将计算机网络这个庞大的、复杂的问题划分成若干较小的、简单的问题。

通过“分而治之”,解决这些较小的、简单的问题,从而解决计算机网络这个大问题(可以举例加以说明)。

2.81.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与无连接的网络服务解析: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与无连接的网络服务就相当于生活中的电话系统和普通邮政系统所提供服务。

osi七层模型 通俗讲解

osi七层模型 通俗讲解

osi七层模型通俗讲解OSI七层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的框架,也被称为开放系统互联模型。

它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发布,被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领域。

本文将以通俗的方式解释OSI七层模型的每一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网络通信的过程。

第一层是物理层,它负责传输原始比特流。

物理层的任务是将数字数据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物理介质(如电线或光纤)传输。

物理层不关心数据的意义,只关注数据的传输方式和物理连接。

第二层是数据链路层,它负责在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传输数据。

数据链路层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组织成数据帧,并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它还负责数据的访问控制,以及处理网络中的流量控制和错误恢复。

第三层是网络层,它负责在网络中选择最佳路径传输数据。

网络层使用路由器来连接不同的网络,根据网络地址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选择。

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网络互联和数据包的传递。

第四层是传输层,它负责在网络的端到端传输中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传输层通过端口号将数据分发给不同的应用程序,并使用传输控制协议(TCP)或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第五层是会话层,它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会话层提供了会话控制机制,包括会话的建立、同步和恢复。

它还负责处理多个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管理。

第六层是表示层,它负责数据的格式化、加密和压缩。

表示层将应用程序的数据转换为网络传输所需的格式,并确保接收方能正确解析和处理数据。

第七层是应用层,它是最靠近用户的一层,提供了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

应用层包括各种常见的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网页浏览器和文件传输协议。

应用层协议定义了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规则和数据格式。

OSI七层模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于描述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各个层次和功能。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责任,通过分层设计,可以实现网络通信的灵活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

第3章 物理层

第3章 物理层
式来传输数据 而数字数据通信则是指利用数字信道以数字信 号方式来传递数据
第三章
物理层
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数据传输速率 bps 1Kbps=1000 bps 1Mbps=1000 Kbps 1Gbps=1000 Mbps 误码率 误码率= 发生错误bit数 传送的bit数
第三章
物理层
信源、信宿和信道
物理层协议的四个特性 机械特性 电气特性 功能特性 规程特性
第三章
物理层
3.4.2 常见的国际标准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A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 国际电信联盟ITU 欧洲电信标准组织 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IEEE802 ATM 论坛
第三章
物理层
1.不归零编码(Non-Return Zero,简称NRZ)
0 1 0 0 1 0 1 1
缺点:由于不能判断位的开始和结束,收发双方不能保持 同步因此必须使用另一个信道同时传送同步时钟信号
第三章
物理层
2.曼彻斯特(Manchester)编码
曼彻斯特编码将每比特信号周期T分为前T/2和后T/2,用前T/2 传送该比特的反(原)码,用后T/2传送该比特的原(反)码
并行通信:使用多个传输信道,有多个数据位同
时传输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适合近距 离通信
发送端
接收端
第三章
物理层
数据通信方式
(2)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单工通信:
A
B
数据只能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上传送 eg 广播、电视信号
模拟信号 连续的,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第3章:物理层

第3章:物理层
25

地球表面
电离 层


地球表面
《计算机网络》第3章 物理层
(2)蜂窝无线通信 小区制: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覆盖半径1~20km)。基站 之间通过电缆、光缆或微波与移动交换中心连接。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1G)系统属于模拟移动通信。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2G,80年代中期)系统为数字移动通信。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3G,90年代中期)系统将地面、卫星移动通信 网和固定通信网互连。
10
《计算机网络》第3章 物理层

模拟信号波型
V(t)
0
t

数字信号波型
V(t)
0
t
11
《计算机网络》第3章 物理层
3.2.2 数据传输类型与通信方式
网络中两台计算机通信的过程
通信子网
路由器E 路由器A 主机A 路由器C
路由器F 路由器B 主机B 路由器D
12
《计算机网络》第3章 物理层
网络通信系统设计中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28
《计算机网络》第3章 物理层
3.3.2 模拟数据编码方法





传统的电话通信信道是为传输语音信号设计的,只适 用于传输音频范围(300Hz~3400Hz)的模拟信号, 无法直接传输计算机的数字信号; 为了利用模拟语音通信的电话交换网实现计算机的数 字数据信号的传输,必须首先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 信号; 将发送端数字数据信号变换成模拟数据信号的过程称 为调制,将调制设备称为调制器(modulator); 将接收端模拟数据信号还原成数字数据信号的过程称 为解调,将解调设备称为解调器(demodulator); 同时具备调制与解调功能的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 (modem)。

第3章 无线局域网WLAN物理层安全

第3章 无线局域网WLAN物理层安全

802.11 MAC层功能
认证 :认证实际上就是提供证明的过程, 802.11 标准中指定了两 种形式的认证:开放系统认证和共享密钥认证。开放系统认证是强 制的,包含了两个步骤:一个 radio NIC 首先通过发送认证请求帧 到 AP 来初始化此过程, AP 则在响应帧的 Status COde 中设置 同意或者拒绝的信息。共享密钥认证是可选的,包含了四个步骤。 这是基于 WEP 密钥的认证方式。 Radio NIC 首先发送认证请求 帧到 AP 上, AP 然后在响应帧中包含挑战码。 NIC 使用 WEP 密 钥对此挑战码进行加密并发送到 AP 上, AP 将此密钥解密并与原 来的挑战码进行比较。如果结果相同,则 AP 认为 NIC 有着同样 的密钥。 AP 通过发送认证成功或者失败的帧来完成此过程。
CSMA/CA协议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技术(载波监听多点 接入/碰撞检测)。在传统的共享以太网中,所有的节点共享传输介 质。如何保证传输介质有序、高效地为许多节点提供传输服务,就 是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要解决的问题。
优点: 1.可靠性 2.速度较快 3.传输品质高 4.传输稳定
缺点: 1.频道数减少 2.带宽增大 3.信息量增大
802.11物理层三种实现方法
③ 红外线(IR)的波长为850~950nm,可用于室内传输数据。 接入速率为1~2Mb/s
优点: 1.保密性强 2.传输速度快 3.安全特性高 4.抗干扰性强
此算法的效果是不冲突或少冲突的帧重发的机会大,冲突多的帧 重发的机会小。
CSMA/CA协议
CSMA/CD控制方式的优点是:

计算机网络要点归纳

计算机网络要点归纳

计算机网络要点归纳于凤霞教学内容共8章,将8章安排在10章中讲授。

复习时为了方便复习还是依照教材的章节。

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OSI 参考模型和TCP/IP 协议的详细剖析。

课堂教学中根据知识的类别将数据通信和广域网独立两章,重点讨论了局域网和广域网的问题以及网络互连、分布式进程通信和Internet 应用服务。

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见图1-1。

图1-1 知识点结构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表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发展阶段 时间 研究中心代表性产品或应用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面向终端的远程联机系统 SAGn计算机网络概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数据通信基础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广域网逻辑链路控制子层介质访问子层物理层局域网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E 系统、航空定票系统SABRE-1第二阶段 20世纪60年代 ARPAnet 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ARPAnet 分组交换网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广域网、局域网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ISO 制定OSI 参考模型以太网、环网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Internet 技术的广泛应用 网络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宽带城域网与接入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分布式计算与视频点播;Fast Ethernet 、Gigabit Ethernet ;防火墙、防病毒软件表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分类方法主要的是以下两种: 根据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 广播式网络点-点式网络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 ,LAN )城域网(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 )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 ,W AN ) 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从逻辑功能上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个部分。

计算机网络 CH3 物理层

计算机网络 CH3 物理层
计算机网络原理
第 3 章 物理层பைடு நூலகம்
第 3 章 物理层
3.1 物理层基本功能 3.2 常用传输介质的接口特性
3.2.1 RJ-45的接口特性 3.2.2 BNC接口特性 3.2.3 常用光纤接口的特性
3.3 宽带接入技术
3.3.1 xDSL技术 3.3.2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 网) 3.3.3 FTTx 技术
(2) HFC 网采用结点体系结构
放大器 光纤结点 模拟光纤
头端
服务区
同轴电缆
分路器
服务区
引入线 服务区
(3) HFC 网具有比 CATV 网更宽 的频谱,且具有双向传输功能
下行信道 上行 信道 5 40 50 原有模拟电视 550 数字信号 750 保留 频率(MHz) 1000
(4) 每个家庭要安装一个用户接口盒
3.2.3 常用光纤接口的特性



光纤接口是用来连接光纤线缆的物理接口。通常有SC、 ST、FC等几种类型,它们由日本NTT公司开发。FC 是Ferrule Connector的缩写,其外部加强方式是采用 金属套,紧固方式为螺丝扣。ST接口通常用于 10Base-F,SC接口通常用于100Base-FX。 根据光纤从内部可传导光波的不同,分为单模 (传导长波长的激光)和多模(传导短波长的激光) 两种。单模光缆的连接距离可达10公里,多模光缆的 连接距离要短的多,是300米或500米(主要看激光的 不同,产生短波长激光的光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 62.5的,一种是50的) 另外,光缆的接头部分也有两种,一种SC接口为 1GB接口还有一种为LC接口为2GB接口。
3.2.2 BNC的接口特性

BNC 端口输入:通常用于工作站和同轴电缆连 接的连接器,标准专业视频设备输入、输出端口。 BNC电缆有5个连接头用于接收红、绿、蓝、水 平同步和垂直同步信号。BNC接头有别于普通 15针D-SUB标准接头的特殊显示器接口。由R、 G、B三原色信号及行同步、场同步五个独立信 号接头组成。主要用于连接工作站等对扫描频率 要求很高的系统。BNC接头可以隔绝视频输入 信号,使信号相互间干扰减少,且信号频宽较普 通D-SUB大,可达到最佳信号响应效果。

中职计算机网络-第3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中职计算机网络-第3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填空1、常见的三种拓扑结构总线型、星状、环状。

2、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3、OSI参考模型共七层,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和表示层。

4、OSI模型的原语有四种类型,即请求、指示、响应和确认。

5、下层能够向上层提供的服务有两种基本形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面向连接的服务又称为虚电路服务,无连接服务又称为数据报服务。

6、通信用的互联设备指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间的互联设备。

7、每次通信都要经过建立通信链路和拆除通信链路两过程,这种建立起来的数据收发关系就称为数据链路。

8、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单位是帧。

9、常见的数据链路层设备有网卡、网桥和交换机。

10、数据链路层将本质上不可靠的传输介质变成可靠的传输通路提供给网络层。

11、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12、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路由选择、流量控制、传输确认、中断、差错及故障的恢复等。

13、路由选择算法一类是自适应算法,另一类是非自适应算法。

14、传输层是资源子网与通信子网的界面和桥梁。

传输层下面三层面向数据通信,上面三层面向数据处理。

15、数据传送包括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的问题。

语义即与数据内容、意义有关的方面;语法则是与数据表示形式有关的方面。

16、传统局域网采用共享介质方式的CSMA/CD、令牌传递控制等方法。

17、在传统的广域交换网络的通信子网中,使用的数据交换技术有两种:电路交换技术和存储转发交换技术。

存储转发交换技术又包括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两种。

18、局域网标准主要是由IEEE制定的IEEE802系列标准。

19、常见的局域网标准有以太网、FDDI、ATM、无线局域网。

20、ATM信元结构由53B组成,53B被分成5B的头部和被称为载荷的48B信息部分。

21、在FDDI网络中,工作站、集中器和FDDI互连设备等都被称为站点。

第3章 物理层

第3章 物理层

EIA-RS-C机械特性
RS-232-C 9针连接器 RS-232-C 25针连接器
RS-232-C可以有多种类 型的连接器(接口),如25针 连接器(DB-25)、15针连接 器(DB-15)和9针连接器( DB-9)。其中以DB-25、DB-9 最为常见,如图所示。不论哪 种类型的接口,一般规定插孔 连接DTE设备、针端连接DCE 设备。
功能描述 载波检测 接收数据 发送数据 数据终端准备就绪 信号地 数据设备(DCE 设备)就绪 请求发送 允许发送 振铃指示
9针RS-232-C连接器信号线和引脚功能分配
EIA-RS-C功能特性
25针RS-232-C连接器信号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DTE和 DCE交换数据的信号;另一类是为了正确无误地传输数据而设 计的联络控制信号。分别为数据传送信号和联络控制信号。
D SR=OF F
6
6
主机 A
调制解调器
载波 载波
数据 数据
载波关 载波关
DCE 1 7
激活保护地 激活信号地
DTE 1 7
第 1步
DTR=ON 20
20
第2 步
DSR=ON
6
6
84
RTS=ON 4
CTS=ON
5
5
8
TxD=发送数据
2
2
3 24
XCK 时钟信号 24
RxD=接收数据
23
3
17 RCK 时钟信号 17
DTE- DCE 1
RxD 2 TxD 3
4 5
6 7 8
9 主机 C
DCD 载波
DTR 信号地 DSR
RTS CTS
RI
DCE-DTE 1 2 RxD 3 TxD 4 5

第3章物 理 层

第3章物 理 层

计 算 机 网 络 教 程
OSI数据类型: OSI数据类型: 数据类型
(1)数据单元(DU):OSI环境中交换的数据。 (1)数据单元(DU) OSI环境中交换的数据 环境中交换的数据。 数据单元 (2)服务数据单元(SDU): 相邻层间交换的数据 (2)服务数据单元 SDU) 服务数据单元( 单元,SDU为服务原语的表现形式 为服务原语的表现形式。 单元,SDU为服务原语的表现形式。 (3)接口数据单元(IDU): 相邻层界面上体现的 (3)接口数据单元 IDU) 接口数据单元( 数据单元, 数据单元, IDU=SDU+ 接口控制信息。 IDU=SDU+ 接口控制信息。 (4)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间交换的数据 (4)协议数据单元 PDU) 协议数据单元( 单元, PDU的内容和格式由协议精确地定义 的内容和格式由协议精确地定义。 单元, PDU的内容和格式由协议精确地定义。 N)PDU作为 作为( SDU的一部分 的一部分, (N)PDU作为(N-1)SDU的一部分,传递给下 层,直至对等层实体。 直至对等层实体。

OSI层间通信: 层间通信: 手段。 相邻层之间的通信是手段。
通过相邻层之间的通信,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通过相邻层之间的通信,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物 理 层
计 算

3
机 网 络 教 程
OSI环境下的层间通信示意图 环境下的层间通信示意图
章 物 理 层
OSI通信的特点 OSI通信的特点 :
(1)规定接口,有利于各个子模块的独立设计, 第 规定接口,有利于各个子模块的独立设计, 提高设计的灵活性和兼容性; 提高设计的灵活性和兼容性; 3 严格定义交换的信息,有利于互操作; (2)严格定义交换的信息,有利于互操作; 层次过多,数据处理过多, (3)层次过多,数据处理过多,耗费了大量的资 章 源; 控制信息层层增加, (4)控制信息层层增加,通信效率随着层次的增 物 加而降低。 加而降低。

第3章 物理层

第3章 物理层

3.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3.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源系统 (1)源站:产生要传输的数据 (2)发送器:对要传送的数据编码 传输系统 目的系统 (1)接收器:接收信号,并转换为能被目的 设备处理的信息。 (2)目的站:从接收器获取接收来的信息。

3.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3.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C波段 4/6 GHz
上行5.925 - 6.425 GHz 下行3.7 - 4.2 GHz
地球
地面站 地面站
KU波段 12/14 GHz
上行14 - 14.5 GHz 下行11.7 - 12.2 GHz
地球同步卫星
与地面站相对固定位置 使用3个卫星覆盖全球
22,300 公里
地球
几种媒体的传输频带


微波接力通信缺点:
个天线发射出的信号也会分成几条略有差别的路 径到达接收天线,因而造成失真;
相邻站之间必须直视,不能有障碍物,有时一
微波的传播有时也会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
与电缆通信系统比较,微波通信的隐蔽性和保
密性较差;
对大量中继站的使用和维护要耗费一定的人力
和物力。
3.卫星通信
使用微波 使用转发器接收和转发

结论: 信道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则
信息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只要数据传输速率 低于信道的极限数据率,可以做到无差错传输。

举例:信道带宽3kHz,信噪比为1000,则: 极限数据率=3000log2(1+1000)=30000bps

由于码元的传输速率受奈氏准则的制约,所以 要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就必须设法使每一个 码元能携带更多个比特的信息量。这就需要采 用多元制(又称为多进制)的调制方法。

3.5 多路复用技术

3.5 多路复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第3章 物理层 教师:郭慧敏
多路复用基本概念的理解
• 信道使用的酒会原理
在一个大房间里(一个信道),有许多对人在交谈 (多路信号传输): 时分复用—— 不同对的人轮流交谈,一对交谈结束后 另一对再接上。 频分复用(波分复用)—— 不同对的人分成不同的组, 每组独立占用房间内的一小块区域,各组人同时进 行自己的交谈,互不干扰。 码分复用——不同对的人分别用不同编码方式的语言同 时进行交谈。其它语言只当作噪音不予理会。
#1

#2
#3
D
3 个 STDM 帧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第3章 物理层
教师:郭慧敏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第3章 物理层
教师:郭慧敏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第3章 物理层
教师:郭慧敏
T1载波是专用电话连接、时分多路数字传输设施,其支持的 数据传输速度为 1.544M 比特/秒。T1 线路实际上是由24个 单独的子通道组成的,每个通道支持 64K 比特/秒的传输速 度。这24路语音信道服用在一条通信线路上。
光波信号的合成与分解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第3章 物理层 教师:郭慧敏
波分复用 WDM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 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光调制器
0 1 2 3 4 5 6 7 8 2.5 Gb/s 原来每个光载波的波长均为1310 nm
光解调器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第3章 物理层
教师:郭慧敏
a
b c c d
t

b
t ② ab t ③ ④ #1 bc #2 c #3 a #4 d t
D
t

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空中接口物理层

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空中接口物理层
解压缩端会将反馈信息发送到压缩端以指示报头上下文已被破坏。
Uu接口: RLC层

RLC(Radio Link Control)顾名思义,它主要提供无线链路控制功能。RLC包含TM、
UM和AM三种传输模式,主要提供纠错、分段、重组等功能

RLC层位于PDCP层(或RRC层)和MAC 层之间。

它通过SAP与PDCP层(或RRC层)进行通信,并通过逻辑信道与MAC层进行通信。
应关系
1 个PDU 会话
QoS流和DRB对应关

N 个QoS流
N个 QoS流
1条N3隧道
Page10
1条DRB
Uu接口: PDCP层功能
SDAP
用户面IP头压缩
加/解密
控制面完整性校验
PDCP
RLC
MAC
PHY
复制检测
重排序
路由和重复(双连接场景时)
Uu接口: PDCP层功能

(1)对IP报头进行压缩/解压缩以减少空口传输的比特数。
段已经用于生成了RLC PDU,则RLC发送端不会丢弃它,而是会完成该RLC SDU的传输(这意味着AM RLC实体
用户面数据是否进行头部压缩处理是可选的。
(3)基于完整性保护算法对控制面数据或用户面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并生成MAC-I验证码,以便接收端进行完整
性校验。控制面数据必须进行完整性保护,而用户面数据的完整性保护功能是可选的。
(4)对控制面数据或用户面数据进行加密,以保证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传递的数据的保密性。除了PDCP Control
重传,其反馈出错率在1%左右。对于某些业务,如TCP传输(要求丢包率小于10-5),HARQ反馈
的出错率就显得过高了。对于这类业务,RLC层的重传处理能够进一步降低反馈出错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件_第3章_OSI-RM及网络互联设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件_第3章_OSI-RM及网络互联设备




2、网桥工作原理 3、桥接表的生成
3.2.5 交换机

1、交换机工作层面及功能 交换机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主要功能:
• 1)快速交换功能:发送结点与接收结点通过交换机 连接,数据帧可直接由源MAC地址快速交换到达目的 MAC地址。 • 2)存储转发功能:在数据帧转发前先送入交换机的 内部缓冲。这种具有存储转发类型的交换机可对数据 帧进行差错检查,可过滤掉有问题的数据帧。
1、OSI的分层思想


分层思想: 1)每一层要有明确的功能界限并严格建立在其下层之上; 2)每一层除实现本层功能外,还要为上层提供一定服务; 3)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的细节或实现方式要与上层无关; 4)同层之间要有相互兼容的通信规则或约定。 根据OSI的分层思想,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应由 两部分组成,即“网络层次模型”和各层拥有的“网络通信 协议”集合。 网络层次模型:它明确定义了各层功能的界限,以及相 邻层次间的接口及服务方法。 网络通信协议:规定了同层次之间通信时建立的规则或 约定。
3、OSI-RM综述

1)ISO-RM的最高层为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应 用级的服务;最低层为物理层,负责连接通信媒体 实现数据传输。低三层可看作是面向数据传输的控 制层(属于通信子网),主要负责解决有关通信控 制和通信寻址等问题;高三层可看作是面向数据处 理的应用层(属于资源子网),主要负责解决应用 进程间的数据通信和数据处理等问题;传输层在 OSI/RM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通信子网和 资源子网的接口,负责总体的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 确保两端通信系统实现端到端的数据传送。由此可 见,传输层是整个网络体系结构的关键层。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频 移动 无线电 无线电 电视
LF
MF
HF
VHF UHF SHF
EHF THF
导向传输媒体(有线传输)

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
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 无屏蔽双绞线 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 75 同轴电缆
的一些常用技术;
掌握信道、信号、码元、波特、编码与调制、
解调等基本概念。 了解常见的传输媒体。

本节难点
奈奎斯特准则与香农定理。
目 录
1 物理层基本概念
2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3 数据编码技术
4 信道的极限容量
5 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体
物理层的基本服务功能

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关系
保证比特流通过传输介质的正确传输,为数据链路层提
1 0
1
时间
双相位编码


信号在每比特间隙中发生改变但并不归零。
曼切斯特编码:在每个 比特间隙中间的跃迁来 同时代表不同比特和同 步信息。
1:一个负电平到正电
• 差分曼切斯特编码: 比特间隙跃迁用于携 带同步信息,开始位 置是否有跃迁代表比 特。
– 1:没有跳变。 – 0:有跳变。
平跳变。 0:一个正电平到负电 平跳变。
b7 b7 特点:并行传输的优点是速度快,但发送端与接 发送端 接收端 收端之间有若干条线,导致费用高 (b)
b0 b

b0 b
发送 接收

数据通信方式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发送
双向通道
接收
按照信号传送方向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成:
发送 接收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 双向通道 发送 单向通道 接收 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 (当然也就不能同 (a) 接收 发送
物理层基本概念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 关的一些特性:
机械特性
电气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 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
的范围。
功能特性 过程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 示何种意义。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 现顺序。
振幅 0 1 0 0 1 1 1 0 时间
非归零 电平编码
非归零 反相编码
时间
下一比特为1发生跳变
归零编码


使用三个电平:正电平 (代表1)、负电平 (代表0)和零。 每个比特间隙中段,信 号归零。
振幅 0 1 0 0 1

一个良好的数字信号必 须携带同步信息。 缺点:每比特位需要两 次信号变化,增加了占 用的带宽。
S=B· log2k(k为多相调制的相数) 调 制 速 率 ( baud ) 多相调制的相数 1200 1200 1200 1200 二相调制(k=2) 四相调制(k=4) 八相调制(k=8) 数据传输速率(bps) 1200 2400 3600
十六相调制 ( k=16 ) 4800
数字数据编码方法
若每一个码元可表示的比特数越多,则在接 收端进行解调时要正确识别每一种状态就越 困难。
波特率与比特率的关系

调制速率,也称为波特率:描述模拟数据信号传输 过程中调制解调器每秒钟载波调制状态改变的数值, 称为波特(baud)。
即每秒钟传送多少个码元。

数据传输速率S(单位为bps)与调制速率B(单位 为baud)之间关系可以表示为:
想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香农定理则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
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号噪声 功率比之间的关系。
目 录
1 物理层基本概念 2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3 数据编码技术 4 信道的极限容量 5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电信领域使用的电磁波的频谱
0 f (Hz) 10
输 入 信 息
源点
输 入 数 据
发送器
发送 的信号
接收 的信号
接收器 输 出 数 据
终点 输 出 信 息
信息、数据与信号(1)

信息 (Information) :是指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事 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某种认识。
“传递给某人的事情和消息”,“所知道的知识”,
“交流的知识”等。

数据(Data):信息的表达形式。
v(t)
v(t)
数据转换为信号需要编码:如曼彻斯特编 t 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不归零码等。
(a)模拟信号 v(t)
t
(b)数字信号
发送端
数据通信方式 串行通信信道
b7 b6 b5 b4 b3 b2 b1 b0 接收端
---串行与并行传输 (a)


串行传输:数据流以串行方式在一条信道上传输叫 发送端 接收端 串行传输。 b0 b0 一般在远程通信中,人们采用串行通信方式。 并 b1 b1 行 并行传输:数据以成组的方式在多个并行信道上同 b2 b2 b7 b6 b5 b4 b3 b2 b1 b0 通 b b3 时进行传输叫并行传输。 3 发送端 接收端 信 b4 b4 每次同时传输一个字节( 串行通信信道 信 8位)。 b5 b5 道 计算机内部的通信通常是并行传输。 b6 b6 (a)
信息、数据与信号(2)
——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的”(analogous) ——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 v(t) 是连续的。 “数字的”(digital) ——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 t 离散的。 无论是数据或信号,都可是模拟的也可是数字的。 (a)模拟信号
信号(signal)
目 录
1 物理层基本概念 2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3 数据编码技术
4 信道的极限容量
5 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体
2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数据通信系统 输入 汉字 数字比特流 模拟信号 公用电话网 PC 机 调制解调器 源系统 调制解调器 PC 机 模拟信号 数字比特流 显示 汉字
传输系统
传输 系统
目的系统
50

光缆
单模光纤 多模光纤
双绞线(Twisted Pair)的主要特征

TP由按规则螺旋结构排列的2根、4根或8根 绝缘导线组成。
螺旋排列的目的是使各线对之间的电磁干扰最
小。

双绞线按其外部包缠的外皮材料不同可分 为:
无屏蔽双绞线 UTP 屏蔽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 shielded TP ,STP) STP 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P,UTP)

注意:
信噪比S/N通常以dB(分贝)数表示。若S/N=30(dB),那么
信噪比根据公式: S/N(dB)=10lg(S/N) 可得,S/N=1000。若带宽B=3000Hz, 则Rmax= 3000* log2(1+1000) ≈30kbps。
比较
奈奎斯特准则描述了有限带宽、无噪声的理
为位同步和字符同步。

位同步:保证收发双方正确传输每一位(bit)的过 程。
外同步法:发送端发送一路数据信号的同时,另外发送

字符同步:8位为一个字符单元。保证收发双方正 Question ?
确传输字符的过程。
一路同步时钟信号。 内同步法:发送端发送的数据本身自含时钟编码。
-----常见的编码方式有哪些呢? 异步传输:每个字符的第一位前加1位起的最后一位加1或2位终止位“逻辑0”。
目 录
1 物理层基本概念 2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3 数据编码技术
4 信道的极限容量
5 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体
数据编码技术
模拟信号 计算机的 二进制数据 数字信号 数字 数据 编码 外同步编码 非归零码 曼彻斯特编码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模拟 数据 编码 振幅键控ASK 移频键控FSK 移相键控PSK
对计算机系统而言,所有能用计算机进行编码和通信的
符号都属于数据。或者说是在计算机中被传输的二进制 代码称为数据。

数据和信息的区别: 信息转换为数据需要编码:如 ASCII、 数据是独立的,是尚未组织起来的符号的集合; GB2312: 简体中文编码、 BIG5: 繁体中文 信息则是按照一定要求以一定格式组织起来的。 编码。
b0 数据 (a)非归零码 0 b1 1 b2 0 b3 0 b4 1 b5 0 b6 1 b7 1
同步时钟
(b)曼彻斯特编码
(c)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非归零编码


非归零电平编码 (NRZ-L),信号的电平是根据 它所代表的比特位决定的。 非归零反相编码(NRZ-I),码元开始时信号电平 一次反转代表比特1,没有变化的信号代表0。
例:正交振幅调制 QAM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r, ) r
可供选择的相位有 12 种,而对 于每一种相位有 1 或2 种振幅 可供选择。 由于4 bit 编码共有16 种不同的 组合,因此这 16 个点中的每个 点可对应于一种 4 bit 的编码。
第3章 物理层(1)
主讲:赵玉娟 E-mail:zhaoyujuan@
上节知识回顾

数据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分层、协议、OSI、TCP/IP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掌握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
其中,B表示理想信道带宽。
例如:对于二进制数据,如果信道带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