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分析和预测
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分析

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策略。
在将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三个方面阐述问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将对高校专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优化策略,并分析影响因素。
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实践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将强调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性,提出建议与展望,并总结全文的观点。
深入探讨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高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现状分析、策略分析、影响因素、案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重要性、建议、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增加,高校专业结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过去的专业设置可能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部分专业可能存在就业压力大、培养质量低等问题。
对高校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通过对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优化调整也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对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还可促进高校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办学效益,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只有不断探讨和完善高校专业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2 研究意义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通过对高校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提高教育质量: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学科间的协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竞争力。
中国高等教育年龄人口总量、 结构及变动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年龄人口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王广州【摘要】以1982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以年龄别受教育模式、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为主要测量方法,分析中国高等教育人口总量、结构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递进人口预测模型,预测中国高等教育年龄人口总量、结构和变动趋势.研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年龄人口总量进入下降阶段.各年龄队列之间人口规模从差距巨大,向差距显著缩小转变.预计今后高等教育年龄人口规模将持续稳定下降,人口规模从2015年的12849.16万人下降到2035年的9114.74万人,比2015年减少3700多万人,下降幅度接近1/3.未来的高等教育年龄人口在校规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预计2020年之前高等教育年龄人口在校规模处于下降趋势,2015年至2020年保持在3000万—4000万之间.【期刊名称】《人口与经济》【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11页(P79-89)【关键词】学龄人口;生育政策;人口结构预测;高等教育【作者】王广州【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1;G465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人口转变的伟大历史进程。
人口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人口结构和发展态势的跌宕起伏和最根本的变化,改变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
2013年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2014年启动实施的“单独二孩”政策,开创了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的历史。
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2016年1月1日开始全国统一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
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彻底改变了中国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不仅标志着严格生育政策的调整,也标志着人口再生产关系的转变。
然而,在过去的30多年里,由于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和超生处罚制度,中国人口的出生规模和生育水平成为困扰中国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

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一、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设置与布局也经历了多次调整与优化。
本文旨在通过制度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历史脉络、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我们需要明确高校设置变迁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这既包括政策层面的调整,如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与修改;也包括实践层面的变革,如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度是规范社会行为、保障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对于高校设置而言,制度既是约束也是引导,是推动高校设置变迁的关键因素。
高校设置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体制等,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发展差异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高校设置的走向和格局。
在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高校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校定位模糊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也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1. 高校设置变迁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高校设置的变迁,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景与意义日益凸显。
从背景层面来看,高校设置变迁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崛起,高等教育需要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问题也对高校设置产生了影响。
高校设置变迁的意义在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通过优化高校布局、调整学科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现如今,高等教育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能够对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做出一些预测和研究。
一、高等教育的现状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的最高级别。
中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2740所本科高校,其中包括211、985、双一流等名校,这些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据统计,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超过975万,其中本科生录取率为83.3%。
然而,高等教育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由于高考竞争激烈,导致有些考生经常只能选择到当地普通高校就读,而没有机会到名校深造。
其次,学科设置和教育质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部分高校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面临就业难题。
此外,高校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它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几个发展趋势:1. 多元化发展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和未来职业的多样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将趋向多样化。
高校将出现更多专业和特殊课程,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将着重使用网络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来提供更多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 国际化发展全球化让交流和合作成为了可能,国际化教育成为大势所趋。
高等教育将走向国际化,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将更加紧密。
学校将更多地邀请国际教育专家来进行讲座和交流,同时也会更多地派遣自己的师生到国外学习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3. 创新和实践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和科研活力渐渐增强,高校也将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
将实践和创新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经验和技能。
略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稳定。 高等教育发展 的视 线从 扩展规模转移到全面提高高等教 育质 量。优化 高等教育结构是提 高高教教 育质量的途径之 一 ,本文 阐述 了高等教 育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 提出 根 据需求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层次结构首要趋 于稳定 、多样化高等教 育的类型结构等 内容。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 育结构 优化 优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必要性
教育规模扩张 ,导致 了我 国的教育结构 出现 了这样一些 问题 :在 专业 设置方面 ,出现了专业设置滞后于教育 的需 求 、专业重复或社会 急需
教育质量的提高指明大致方向 ;二是办出特色 ,则将提 高高等教育质
量 的任务落实到高校 。由此 ,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的过程 中,我们 既
的专业空缺等现象 ; 在 培养类 型方 面 ,以培养学术性人才 为主 ,与 当 今技术性人才市场需 求不同步 ;在层次结构方面 ,专科教 育、研究生 地实践 以促进教学效果 。最后大学英语教 师还应该坚持不懈地 学习英
四 、 结束 语
但学生 的惰性使他们有较强 的依赖性 ,所 以教 师还应该监控学 生的英
语学 习过程 ,例如教师可 以通过 电脑记录 和学 生的学习记 录监 控他们
的学 习 。
4 .学习结果评价者 教 师还担负着学生英语学习结果的评价者 的角色。学习结果评 价 是教学 活动不可或缺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 然我们现在倡 导调动学 生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对他们 自己和同伴的学 习结 果做出一
坝 代 教 胄
略 论 我 国高等 教 育 结构 的优 化
杨梦秋 (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6)
要 :在 《 纲要 ( 2 0 1 0 — 2 0 2 0 ) 》 中提 出优化结构办 出特 色的高等教 育任务 , 2 0 1 2 年教 育部 出台的 《 意见》 中指 出本科 招生规模要保持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专业设置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文章将首先回顾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然后剖析当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接着讨论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与产业发展脱节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以期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专业设置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专业设置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然而,在现有的专业设置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专业的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些专业往往因为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等原因而得以保留,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存在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还不够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领域和交叉学科逐渐崭露头角,如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
然而,由于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较快,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这些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特色和优势,导致专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这不仅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我国教育资源需求分析

我国教育资源需求分析一、概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资源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种需求的增长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加上,更体现在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上。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教育资源的需求进行分析。
从教育对象的数量来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初中、高中和大学等各级在校生的数量将持续增加。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扶持政策,这些地区的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也将得到更好的满足。
从教育层次的需求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40,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质量的需求来看,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这要求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和环境等方面都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点。
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仍存在不均衡现象。
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则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制约了教育公平,并影响了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国教育资源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既有数量的增加,又有质量的提升,还有资源配置的优化。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需要从政策引导、投入增加、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共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资源概述教育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技术装备、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培训中心等。
这些机构为培养各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胡向东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在1962年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1970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根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在整个人口中,若18-22岁年龄段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
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
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在大众化阶段,入学日益容易。
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
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
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
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
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
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
这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在这一阶段,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也更为复杂;还出现了如函授、电视、计算机等其它教学形式。
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

设置,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授予学位,安排招 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信息处理和人 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 我国科类目录的四次调整
1963年第一次制定了高校专业目录. 1987年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 1993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998年颁布了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的特色,为社会提供掌握 了专门知识和实用技能的低层次高等专门人才.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计划》: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 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 对于学历高等职业教育,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 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 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 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不搞新建.挑选30所现有学校建 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 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 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 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 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 Trow)提 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 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 育发展划为三个阶段: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 率大约在15%以内的为英才(即精英)教育阶 段;大约在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 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根据这一理论,美 国早在1940年就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 二战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西方国家逐渐成 为一场持久的运动,到60—70年代,西方各国 都陆续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许多发达国家民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摘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在教育质量提升方向和国际比较研究方面给出具体建议和措施,旨在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并与国际接轨。
通过总结回顾现状和展望未来发展,本文旨在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进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现状、问题、趋势分析、教育质量、国际比较、总结、展望、建议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等工程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备受关注,各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工程人才,推动我国工程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帮助各高校及相关部门更清晰地了解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发展策略,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1.3 研究意义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目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优化。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加大教学投入。
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
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严格教学管理。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
三、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
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
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
教育改革与发展2024年展望

将传统课堂中的讲授和练习环节翻转过来,让学 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新知识,课堂上则进行深入的 讨论和实践。
项目式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真实问题或项目开展探究性 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估反馈机制建立
多元化评估
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考试、作业、项目报告、口头报告等,全 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及时反馈
建立快速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反馈和建议,帮助 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教学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 质量和效果。
05
跨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拓 展
国内外优质资源共享策略
建立全球教育资源库
整合世界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课程、教材、教案、视频等 ,供全球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享。
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方案
教育资源平台建设
构建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整合 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
享。
在线教育推广
大力发展在线教育,打破时空限 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
方式。
智慧校园建设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打造智慧校园,提升教育信息
化水平。
师资力量培养与激励机制
教师培训计划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推动在线教育合作
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国内外在线教育 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
开展远程教育合作项目
鼓励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等开展远程教育合作项目,共同开发远 程教育课程和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跨国界合作项目推进情况介绍
跨国课程合作
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特色的课 程,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高等教育学简答题

高等教育学简答题1西方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什么?P28第一、宗教色彩浓厚。
中世纪大学充满了宗教色彩,学校被教会控制,教师由僧侣担任,教学内容浸透了神学精神。
第二、自治权利高度凸现,自治权利在内部表现为大学实行自治,由学生或教师组成的行会来管理事务。
在外部表现为反对来自外界的干涉,享有各种特权。
第三、国际界限模糊,中世纪大学在招收学生和聘请教师方面没有国籍的限制。
第四、制度不健全。
中世纪大学的早期办学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与自由度。
2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走向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状况,可以用规模庞大、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多种类型、层次、能级的教育结构,质量不高,效益较低来概括。
未来的走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表述:改革的步伐不会止息、发展是不变的主题、以质量为永恒的追求、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的加强、联合办学的深化、收费教育的延伸、民办大学规模的增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等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高等教育的结果、层次不合理;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内容陈旧;3、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存在与哪些方面?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存在宏观管理,也存在于微观管理;宏观管理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国家集兴办者、投资者与管理者为一身。
学校的兴建、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招生、分配等都在国家严密而具体的计划之中。
计划手段造成以下后果:1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的短缺,另一方面是重复建设、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严重。
2我国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分分合合。
搬迁重建一直没有停止过,给高等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流失。
3搞得过教育资源分配使用的随意性。
微观管理来看: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大学内部的管理。
我国现在的大学还是以完成上级的计划、指令、任务为工作方向和目标。
完成了上级的计划就完成了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拨款和其他资源,没有经营之责,也就不用过多地考虑办学的效率和效益。
第四章 高等教育结构

结构与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同的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如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在中等教育阶段;美 国,在高等教育阶段。这是因为多因素的作用, 现实的和历史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文化的等 等。 说明一个国家不能照搬他国的高等教育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1.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 传递和创造。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 人类的社会活动可分为:社会的生产活动 社会 的组建活动 社会生活活动。 社会机构分为三类:社会生产机构 社会管理机 构 社会生活机构。 而教育机构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机 构。在某种程度上是生产机构和管理机构正常运 转的先决条件。 高等教育基本功能的特点:稳定性 潜在性 表 现形式多样性。
3.形式结构 (1)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学 独立学院 高 等专科学校 短期职业大学 (2)成人高等学校 广播电视大学 农民大学 职工大学 独立的函授学院 教育学院 管理干部 学院 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2001年,全国成 人教育在校生455.98万人,而普通高校本专科 生719.07万人。 (3)自学考试 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 试有机结合。至2002年上半年,在籍考生1704 万人,累计毕业生370万人。专业11大类,280 个专业。是我国个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高等教育 形式。
德国 五类 (1)综合大学。 (2)师范大学。 (3)神学院。 (4)艺术和音乐大学。 (5)高级专科学校和综合高等学校。
日本 四类 (1)学部大学。 (2)短期大学。 (3)高等专门学校。 (4)专修学校。
国外高等学校能级结构的多样化与完善程度,反 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初级,中级,高 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数量,取决于社会。
高等教育结构: 宏观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 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 构。 微观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 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
高等教育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学生学习行为分析
个性化学习支持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探索学生在不同环 境下的学习行为差
异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 的学习支持和辅导
利用大数据分析优 化教育资源的分配
教学质量评估
通过大数据评估教 学质量和效果
推广与应用建议
学术研究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 研究合作 鼓励开展大数据相关课题 的研究
教学实践
推动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 融合 构建大数据支持的智能教育 系统
保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大数据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大数据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高校管 理人员更好地制定决策和优化资源分配。 同时,大数据分析技术也为教育研究提供 了全新的方式和视角,有助于挖掘教育领
域的潜力和问题。
MORE>>
预测模型构建理论
线性回归模型
常用于预测数值型 变量
的改变和挑战。
MORE>>
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的重要性
提升教学效率
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数据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
预测学生表现
利用模型预测学生学习成绩和走向
研究意义
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 率
促进学生发展
个性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潜能
数据抓取工具
爬虫技术
数据清洗工具
数据预处理
数据转换工具
格式转化
数据可视化工具
柱状图
比较不同学科的数据 呈现学生分数分布
折线图
显示学生学习进度 分析成绩趋势
饼图
展示学生占比 分析学生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之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之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音乐舞蹈学院2006级音乐学B班学号:p061714193 )——桦愫【内容提要】高校乃文化融会之地。
大学应有传递知识和学术创新的文化价值观。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过于崇尚学术自由和需寻求学者人格独立。
要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中外文化交融。
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追求真理之心态为精神食粮,在科学的思维与学术氛围的影响下,使高等教育不断向培养出人格完善的人这一神圣的教育目的迈进。
最终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正文】一、透过大学看高等教育大学首先是文化传递和文化融会之地。
人类文化的延续方式多种多样,但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里的文化品种及总量迅猛增长,人类文化已成为一个浩瀚无比的宝库。
如何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优秀的文化,这就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文化的过滤、加工和重组,使其中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得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保存和传递。
高等教育还具有吸收、融会各种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是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最主要的领域,这为各种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吸收、相互融会提供了条件。
在这种交流中,选择和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把其积极因素融会到自己民族的文化中,从而创造出更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趋势的新文化,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大学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学术精神和文化创新上。
文化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而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的最重要部门之一。
高等学校的学术领域可以囊括整个文化为研究对象。
当代一流的大学无一例外地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
尽管这类大学普遍办学条件优越,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学术精神。
拿获诺贝尔奖位居全球高校榜首的剑桥大学来说,它的学术精神渊源于古希腊所推崇的理性训练和人格塑造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亦称自由教育或通识教育),强调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是教育的唯一最高目的,反对教育有其它的功利主义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
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以下简 称 《教育 规 划 纲 要 》) 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战略目标是: 到 2020 年, 高等
一、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现存的几个 问题
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毛入学率达到 40%;
1. 高等教育需要进行结构调整
在 学 总 规 模 3550 万 人 ; 在 校 生 3300 万 人 , 其
数量增长相对缓慢, 也就是说, 高等教育规模
的扩张主要依赖于校均规模的扩大, 但校均规 究
模的扩大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此外, 随着
根据 《教育规划纲要》 确定的我国高等教 我国适龄人口数量的下降, 高等教育的入学需
育发展主要目标 (见表 4), 到 2015 年, 高等教 求 将 相 对 减 少 , 因 此 , 今 后 一 个 时 期 我 国 高 等
职业教育在校生”) 1390 万人, 占整个在校生的 硕 士 研 究 生 。 当 前 , 我 国 存 在 着 一 些 制 约 博 士
表 3 我国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规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位: 人)
1987 年
1999 年
2003 年
2006 年
毕业生数
22344
40140
232878
880687
校在校生的比例依然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 而言, 我国每年研究生学位授予的硕博比相对
有较大差距。 (详见表 2)
偏低, 其政策含义就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的不 度快速发展, 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则应保持低速
断升级, 劳动力市场对较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 稳定增长。
进一步提升, 我国的研究生规模还有相当大的
第一,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
业技术教育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 到本世纪初这 应 当 稳 步 发 展 。 一 方 面 , 我 国 接 受 过 高 等 教 育
类 学 校 数 已 达 170 余 所 , 在 校 生 数 约 占 半 壁 江 的 人 口 比 重 低 于 与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相 应 的 国
究 达 20.6%, 也同样高于在校硕士生的 12.3%。 [4]
业技术教育的学生限制在狭义的范围, 即仅指
就 目 前 我 国 授 予 硕 士 数 量 来 看 , 2009 年 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的 专 科 生 , 而 不 包 括 综 合 类 院 校
国 授 予 硕 士 数 量 为 439,253, 大 致 与 美 国 1998- 和其他专业类院校中的专科生。
在 校 生 的 比 例 为 29.44%, 如 果 加 上 成 人 本 专 科 据 指 标 , 我 们 可 以 探 寻 其 背 后 所 隐 含 的 高 等 教
在 校 生 , 这 一 比 例 仅 为 23.51%。 考 察 发 达 国 家 育层次结构调整方向,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的情况, 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 德国的高等职
育在校生为 3080 万人, 其中, 研究生 170 万人, 教 育 的 规 模 不 宜 过 快 发 展 , 并 且 , 规 模 的 扩 大
在高等教育在校生中的比例提高到 5.52%; 职业 应当主要依赖于普通高校数量的增加。
技术学院及其他院校的专科生 (统称为 “高等
第二, 提高研究生教育规模比重应着力于
2003-2004 年 48,378 的水平, 其发展速度高于硕 技 术 学 院 的 在 校 生 规 模 从 77,531 人 迅 速 上 升 为
士, 同样也快于美国博士的增长速度。 [5] 1996 年 6,314,723 人 , 年 均 增 长 率 为 22.14%; 如 果 从 扩
我国授予博士数量相当于美国上世纪 40 年代末 招 开 始 的 1999 年 234,244 人 算 起 , 到 2009 年 ,
规划纲要》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2
66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均增长率为 21.76%。 从招 生 数 来 看 , 1987 年 为 比例为 45.13%, 略有下降。 到 2020 年, 高等教
28,148 人, 2009 年 增加到 2,134,181 人, 年 均 增 育在校 生达到 3300 万人 , 其中, 研究 生 200 万
1999 年 的水平 相 当 , 当 时 美 国 硕 士 授 予 数 量 为
我国的职业技术学院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
439,986, 略 高 于 我 国 。 然 而 从 博 士 数 量 来 看 , 初 , 从 90 年 代 末 开 始 规 模 迅 速 扩 大 。 (详 见 表
2009 年我国授 予博士 49,278 人, 已 经 超 过 美 国 3) 从 1987 年到 2009 年, 20 余年间, 我国职业
见, 本文仅就各层次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数量进 快速调整。 因此,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迅速发
行讨论。
展, 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快速扩张之后亟需进
收稿日期: 2011-10-21 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10XNE003) 作者简介: 詹宏毅 (1972-), 男, 浙江松阳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 博士, 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和高 等教育财政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因 平, 甚至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因此, 题
此, 从中长期发展目标来看, 职业技术学院在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的人力资源开发任务仍然相
校生占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应当大幅提高, 争 当繁重。 另一方面, 过去十几年我国普通高校 研
取在 2020 年达到 40%左右。 二、 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及层次结构调整方向
专
的构成和变动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 从当前到 2015 年及到 2020 年, 研究生的年均增长率在
3.3%左右, 普通本专科生的年均增长率不到 2%, 而成人本专科生则呈现负增长。
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层次结构; 发展预测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38 (2012) 02-0065-05
65
2012.2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行相应的结构调整。
完了美国 50 多年的博士发展历程。
2. 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偏低
虽然自 1998 年扩招以来硕士增长非常迅速,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我 国 研 究 生 教 育 虽 然 有 了 但是, 近 年 来 我 国 硕 博 比 仍 然 较 低 , 2010 年 为
1999 年 扩 招 以 来 ,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在 规 模 上
中, 研究生 200 万人,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专 有了巨大的发展, 在校生总数从 747.1 万人增长
科在校生) 1480 万人; 提出: “适应国家和区域 到 2009 年 的 2826.6 万 人 , 年 均 增 长 率 达 到
究生教育、 普通本专科教育和成人本专科教育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
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的构成和变动情况。 由于 速发展, 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地快速变化。
在学总规模涉及网络教育、 函授以及自学考试 在对外贸易持续扩大, 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背
等学生数量的按系数折算问题, 因此, 简化起 景下, 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也在进行着相应的
表 2 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研究生数占高校在校生数的比例
美国 (1997 年) 法国 (1997 年) 英国 (1999 年) 日本 (2000 年) 中国 (2009 年)
比例 (%)
16.6
18.5
41.1
8.3
5.0
注: 表中外国数据根据 1997、 1999 和 2000 年世界教育报告 [3] 整理, 中国数 据 来自 《教 育
4. 职业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过低
发展空间, 而研究生数量的扩大应主要集中在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历史较为复杂, 自恢
硕士研究生, 特别是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
专
3. 研究生教育中硕博比偏低
复高考以来, 高等专科教育 (高专) 与高等职 业教育 (高职) 长期并存, 这两类院校在课程
题
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要快于硕 设置和培养目标上具有较大差异。 近几年, 在
士研究生教育。 1982-1991 年间, 博士生招生数 高 考 招 生 中 取 消 了 高 专 与 高 职 的 区 别 , 统 称 为
研 量和在校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均高于硕士生; 1992 高 职 , 然 而 , 这 两 类 院 校 在 实 际 的 培 养 过 程 中
年至 1999 年间, 在校博士生数量的年 均增长率 仍 然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 因 此 , 本 文 将 接 受 高 等 职
长率为 21.74%。
人, 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到 6.06%; 专科在校生
从 我 国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占 高 等 教 育 的 比 例 来 1480 万人, 所占比例降为 44.85%。
看, 2009 年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在 校 生 占 普 通 本 专 科
深入分析 《教育规划纲要》 提出的这些数
山。 2005 年 , 美 国 两 年 制 社 区 学 院 的 在 校 生 占 际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所 有 本 专 科 生 的 比 例 为 37.1%, 而 1963 年 仅 为 2009 年, 我 国 主 要 劳 动 年 龄 人 口 中 受 过 高 等 教 17.8%。 [8] 综合来看, 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育 的比例仅 为 9.9%, 远 低 于 发 达 国 家 的 平 均 水 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