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D模型的洱海流域生态农业政策效应研究_曹洪华
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的净化效应
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的净化效应谢坤;邓伟明;范力【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24(43)1【摘要】为探讨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流域原位构建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在分析流域雨季、旱季及全年3个时间段内系统进出水水质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及铵态氮(Ammoniumnitrogen,NH_(4)^(+)-N)浓度变化特征基础上,引入改进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综合平均污染指数对系统水质净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中TN、NH_(4)^(+)-N、TP和COD起到有效净化作用,全年对TN和COD去除率分别为15.20%~69.59%和4.46%~61.90%,出水最低浓度均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系统出水NH_(4)^(+)-N和TP全年平均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和Ⅲ类标准。
系统在雨季和旱季2个时间段平均出水分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和Ⅳ类标准,全年平均出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系统对农田排水中TN和COD的去除是影响出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数。
该研究表明,生态沟搭配库塘湿地能明显提高对流域农田排水中氮、磷及COD去除效率,系统全年平均出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同时具有运行稳定和环境经济效益的特点。
【总页数】9页(P8-16)【作者】谢坤;邓伟明;范力【作者单位】云南省生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相关文献】1.稻田排水在沟塘湿地净化中总氮浓度的周期性特征2.洱海流域生态塘湿地氮截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生态沟-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的去除效应4.洱源县洱海流域库塘湿地运营管理研究5.不同湿地植物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净化效果试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实践
cm e st n ojc vs&moe n biis r s rbd. o p nai bet e o i ds ds s e e l poe a u d a ao
Ke r s E h i a e n n p i t o r e p l t n; c lg c l o e s t n p a t e ywo d : r a k ; o - o n u c ol i e oo ia mp n ai ; r ci L s uo c o c
中 国 一欧 盟 农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及 生 态 补 偿 政 策 研 究 项 目 专 刊 ・ 术 措 施 研 究 技
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 业面源污染 防治和
生态 补偿 实践
倪 喜云 尚榆 民 z ,
(. 1 云南省大理州农业 环境保护监测站 , 云南 大理 6 理 6 0 ) 7 0 0 1
文 章 编 号 :0 5 4 4 (0 10 — 0 2 0 10 — 9 4 2 1 )4 0 8 — 6
Non -Po ntSo c rc t a lu i nt o d o o pe a i n Pr c i ei i ur eAg i ulur lPo l ton Co r l an Ec -c m ns to a tc n Er iCa c ha t hm e t Yun n, nan Pr v nc oi e
l 洱海流域基本情况
大理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 , 云贵高原与横断山
脉 的 结 合 部 位 , 地 跨 东 经 9 o2~ 0 。3 ,北 纬 85 110 2 ol~ 64 间 。洱 海 流域 包 括 大理 市 和洱 源县 , 44 2 。2之 位 于澜 沧 江 、金沙 江 和沅 江三 大水 系分水 岭 地带 , 属 澜 沧 江一 湄公 河 水 系 ,人 湖 河流 主要 有凤 羽河 、梅 茨 河 、 苴河 、 山 十八溪 等 大小 河 溪共 17条 , 域 面 弥 苍 1 流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2 . 4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情况
20 05年洱 海流域 畜禽养殖 户 1.1 3 55万户 , 0 养殖
维普资讯
环境 整治 ・ N I E V R.C T OL ON R
场 49 , 0 个 畜禽 养殖 量 为 19894万 头 ( )其 中大 9. 9 只 ,
农 药使用 量 58t 由于 长期过量 施用化肥 , 3 。 肥料 利用 率 低 . 田氮磷 随排水 进 入 洱海 , 剧 了洱 海水 体 富 农 加 营养化进程 。
年 全湖水 质基本 保持 在 Ⅲ类 ,其 中 35 1 、 、2月达 到 Ⅱ
类, 主要污染物为总氮 、 总磷 、 溶解氧 . 基本达到了“ 十
中 固态氮 、 分别 为 1 磷 . t06 5万 ,. 9万 t导 致洱 海 泥沙 , 淤积 。 营养盐增加 。 经过 “ 十五 ” 间 的治 理 , 期 目前 流域 水 土流失 面积仍 达 80 4k 8. m。 4
23农 药化 肥施用 污染情 况 .
20 年洱海 流域施 用化肥 ( 05 折纯 )2 5 其 中氮 2 0t 3 ,
8 77t 9748t 4. 、 . 。
2 水土流 失污 染情况 . 2
由于森林植被质量不高 , 蓄水保土的常绿阔叶林
面 积 小 , 土 流 失 较 为 严 重 , 域 土 壤 侵 蚀 面 积 达 水 流
17 90 m , 流域 年 泥沙 流失 量达 2 万 t 0 .5k 2 洱海 1 1 , 泥沙
长, 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 农村生活水平提高 , 活方式改变 , 生 化肥农药过量不 当使用 , 生活垃圾 、 人畜粪便
及污水排放 , 田氮、 农 磷流失随之大幅增长, 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增加突出 , 已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污染的首要因 素, 只有长治不懈 , 并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强化长效控制力度 , 方能确保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 发展 。 本文在浅析洱 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基础上, 依据多年的控制研究应用结果 , 提出污染控制的 6 个方面建议 。
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的思考
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的思考【摘要】洱海流域是中国珍贵的淡水资源之一,但由于农业活动带来的面源污染,其水质受到严重影响。
本文从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展开思考。
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现有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现代科技在治理中的应用,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新思路。
强调了社会参与与政府监管在治理中的重要性。
综合总结,应全面推进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监管和科技创新,实现社会共治。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实现洱海流域水质的持续改善,为保护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作出贡献。
【关键词】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现状分析、传统模式、现代科技、新思路、社会参与、政府监管、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概述洱海是中国重要淡水湖泊之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田径流、农业废水和农业固体废弃物等多种形式,这些污染物质的直接或间接排放对洱海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等污染物质的过度使用和排放不仅污染了湖泊水质,还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生态破坏,给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了有效治理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需要找到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和有效的治理措施。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有力支持,才能实现洱海水质的改善和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传统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介绍现代科技在治理中的应用,并提出新的治理思路和策略,以期为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2 问题意识洱海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景点。
由于洱海流域的农业活动,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洱海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17276493_云南洱海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云南洱海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董全亮汪燕(大理大学,云南大理671003)[摘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洱海流域实现区域公平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稳定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稳定的需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利益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洱海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面临着补偿体系不健全、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等问题,应该将生态补偿作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的重要突破口,在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的有力支持下,通过民族立法、有效行使民族环境管理自治权,统筹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实现生态补偿法治化、系统化和程序化,推动洱海流域生态治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洱海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机制[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8)05—0092—05所谓生态补偿,是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益者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供者支付费用。
生态补偿主要通过多样的手段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外部性内部化,消除生态环境资源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1]。
实施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早在2005年中央就提出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十八大以来中央进一步要求“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建立横向的生态补偿制度”、将生态补偿法制化提上日程。
就民族地区而言,从现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中均可找到实施生态保护补偿的依据。
《民族区域自治法》将民族地区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列入了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畴,明确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国家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利益导向机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合理的方式对资源保护地的资源使用权和产业发展权的损失给予补偿,是实现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一、洱海流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洱海流域所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
《2024年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范文
《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发展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洱海流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其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对于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对洱海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洱海流域概况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一个重要的淡水湖泊,也是云南省的重要生态屏障。
其流域范围广,涵盖了农业、工业、城市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受到了影响。
三、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同时经济发展的成果也能够进一步投入生态保护和恢复中。
这种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是洱海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多层次、多要素的耦合模式洱海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系统。
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多个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
要实现这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多个层次和要素入手,综合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三)基于生态优先的耦合策略在洱海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具体而言,要制定科学的资源开发计划,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要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一)实践探索为了实现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
《2024年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范文
《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篇一摘要:本文旨在以洱海流域为例,探讨在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式。
文章通过分析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耦合模式,以期为其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引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洱海作为云南省的重要湖泊,其流域的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对于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洱海流域展开讨论,探究其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式。
二、洱海流域概况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流域面积广大,包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其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式研究不仅关系到湖泊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关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洱海流域生态与经济现状分析1. 生态环境现状: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特征,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也面临着水体污染、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2. 经济发展状况:洱海流域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旅游业为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调整和升级。
3. 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而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产生着影响。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的构建1. 模式构建原则:遵循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协调共生的原则,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 具体模式:通过分析洱海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以生态保护为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绿色发展等手段,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和耦合发展。
具体包括:加强水体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循环经济等。
五、模式实施策略与措施1. 制定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如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为耦合模式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211105033_洱海流域海西片区农田尾水回用与管控模式探析
回用,蓄水池容积应满足地表径流产流初期 30 min 内 高养分含量径流的蓄水要求。超过地下蓄水池容蓄能 力的降雨径流,可通过沟渠(生态化的混凝土沟或生 态沟渠)汇集到生态库塘。遇到强降雨时,可将经生态 库塘净化达标后的低污染物浓度的农田尾水排入洱海, 形成地下蓄水池与生态库塘结合的综合调蓄体 [4-5]。为 实现地下蓄水池和生态库塘拦截的农田尾水的高效回 用,构建如图 1 所示以地下蓄水池为核心的微回用系 统和连接生态库塘与微系统的大系统。每个微系统由 农户自建一套节水灌溉系统,每个系统都通过管道系 统与生态库塘连接,形成大系统。当地下蓄水池的蓄 水量不能满足灌溉要求时,可从生态库塘调水,生态 库塘的水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从洱海提水,实现微系统 与大系统的联合调控。 2.1.2 水旱混种区
氮、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在农业生产中被 广泛应用,但未被植物吸收的氮、磷会随降雨和灌溉 渗入地表和地下,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对水环 境造成严重威胁,继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 [1]。根据《第 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7 年中国农业源总 氮、总磷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 46.5% 和 67.2%,其中 50.85% 的总氮和 35.94% 的总磷来自种植业,已经成 为中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因素 [2]。如何在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课题。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是大理市居民主 要饮用水水源地,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水域,农业是洱 海流域的基础产业。洱海流域面积 2 565 km2,湖面高 程 1 966 m 时湖面面积为 252 km2,对应蓄水容量为 29.59 亿 m3。洱海流域属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为 1 048 mm,降水集中在雨季(5—10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85% 以上。受地形影响,洱海 流域内河流呈聚集状汇入中心湖泊。洱海水量主要由 大气降水和入湖径流补给,主要入湖河流有 29 条,北 部为洱源和邓川盆地,入湖河流有弥苴河、永安江、 罗时江(简称“北三江”),入湖水量约占总湖水量 的 54.0%;西部为藏滇褶皱系,点苍山屏列于洱海西岸, 主要有苍山十八溪及棕树河,入湖水量约占总湖水量
洱海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
洱海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李云丽【摘要】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 in Erhai Lake Basin was not perfect.There were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limited source of compensation funds,unreasonable compensation standard,single compensation form and so on.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ointed out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construct forest value assess-ment system and compensation standard,broaden the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s compensation channels,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 compens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目前洱海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存在补偿资金来源有限,补偿标准不尽合理,补偿形式单一等问题,指出政府要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责任,构建森林价值评估体系和补偿标准,拓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渠道,建立健全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法规等对策和建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11【总页数】4页(P88-90,160)【关键词】洱海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作者】李云丽【作者单位】鹤庆县西邑镇林业站,云南大理671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大理,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
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
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引言:洱海流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保护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通过研究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式,可以为当地政府、市民以及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通过生态文明视角,以洱海流域为例,探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式,以期为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的概念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是指在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该模式强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旨在构建良好的生态—经济互动机制。
二、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的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在流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重视生态功能的恢复与维护,保障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
2. 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流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增长。
3. 协同互补原则: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协同提高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的效益,使生态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的分析1. 生态保护模式:通过建立湖泊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保护洱海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受到的人为干扰。
2. 农业发展模式:推行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生态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旅游业开发模式:将洱海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入旅游资源开发中,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4.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为保护洱海生态环境付出努力的人群进行经济补偿,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
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
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式研究对于流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云南省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探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流域、耦合模式、洱海流域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然而,长期以来,过度的经济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和资源的匮乏,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流域是一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区域,由水系、土壤、气候等要素共同组成,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空间单元。
流域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生活的幸福,因此,研究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洱海流域位于云南省东部,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淡水湖泊,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特殊的生态环境。
因此,以洱海流域为例,研究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式,对于加强流域管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的概念和理论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是指在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动态关系模式。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
其中,生态系统提供了资源供给、环境调节和生态服务等功能,为经济系统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系统通过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行为,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即系统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
水利水电工程对洱海流域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洱海流域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曹东福;马猛;郑曼莉【摘要】Miju River and Xi'er River locating in the Erhai Lake basin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target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o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ecosystems of the rivers.The historical data was collected combining to the in situ investigation.Statistical methodology was a-dopted.The hydropower engineering has changed the hydrological properties and hydraulic power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iver channels.Dense cluster of reservoirs have chang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aused massive spatial transfer of water that reduced water amount in the main stream.Therefore,cluster of reservoirs construction have damaged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the natural rivers.It also cut off the material and energy channel that would impact the survival and reproduce of aquat-ic organism.%以洱海流域内两条重要河流—弥苴河和西洱河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历史资料,采取现场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云南省洱海流域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d mo s a o . t c mp n a d u jc o ai a A tn mo s r e tr w i k g h r r o s h ls s o e st e n t t n Wi o e st be t f l B i uo o u e c e hl t i e a ri h e s D P f u e a n t f me u e o mp n ae h d ac d
中 国 一欧 盟 农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及 生 态 补 偿 政 策 研 究 项 目 专 刊 ・ 策 机 制 研 究 政
云南省 洱海流域农 业生态补偿机制研 究
赵 润 , 高尚宾 - , 杨 鹏 1 , 倪喜 云 z
(. 1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 天津 3 0 9 ;. 0 1 12大理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 云南 大理 6 10 ) 7 0 5
关 键 词 : 海 流 域 ; 业 生态 补 偿 机 制 ; 金 补 贴 ; 物 补 偿 ; 洱 农 资 技 智力 扶 持 ; 式 模
文章 编 号 :0 5 4 4 ( 0 )4 0 4 — 5 10 — 9 4 2 1 0 — 0 2 0 1
S u y o r c l r l o Co p n a i n M e h n s i h i t h n , n a r v n e t d n Ag iu t a u Ec - m e s t c a im Er a o n Ca c me t Yu n n p o i c
ojc ,nert i a il u s y t h i l ma r l o p nao n tlc a sp o s p rahs t i l go bet itg e wt cpt bi ,e nc & ti m estna di e et lu pra poce,y c r— s ad h as d c a eac i nl u t a p aa
洱海流域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与比较
716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32 卷
学、 生态学、 经济学及社会科学等学科研究相互 [5] 结合的桥梁 ,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 了新的希望.湖泊是地球表面非常重要的淡水贮 藏库,它们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实现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6].水体污染和富营 养化是我国湖泊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导 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退化 , 因此 对湖泊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十分重要[7]. 洱 海 (25°25N~26°16N,99°32E~100°27E) 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典型的内陆断 陷湖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半封闭性特点[8].由 于受境内地形气候影响较大,湖盆较封闭,湖泊补 给系数小、换水周期长,造成其生态系统环境的 km 脆弱性[9].近 20 多年来,随着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和人口的急速增长,人类对其自然资源的开发不 断加剧,使其富营养进程加剧,水质呈不断下降趋 势,生态环境逐渐恶化[10 11].本研究采用生态系统 健康指数(EHI)法于 2009 年 5 月对洱海流域四个 图 1 洱海流域 4 个湖泊样点分布 静水水体(海西海、茨碧湖、西湖和洱海)的生态 Fig.1 The sampling sites of the four lakes in Erhai 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 并收集历史数据 , 分析 watershed 20 年来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的变化趋 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势,以期为洱海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4 个样点分别采水样和浮游动物样品 : 用 1 材料与方法 5L 柱状采水器采集 5L 表层水样,取 610mL 水样 用 于 藻 类 叶 绿 素 a(chl.a) 含 量 的 测 定 ; 另 取 1.1 研究区域概述和样点设置 洱海地处云南中部偏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中 1220mL 水样现场用鲁哥试液固定,经 48h 沉淀浓 心地带,跨洱源、大理两县市,流域面积 2565km2, 缩后添加甲醛保存,用于后续的浮游藻类及轮虫 呈狭长形点分布.是沿湖人民生活、灌溉、工业 鉴定及定量分析;取 610mL 水样,现场添加浓硫 用水的主要水源 , 也是旅游的主要景区 [12]. 海西 酸,调整 pH<2,低温保存,用于水化学指标的测定, ++ 海、茈碧湖和西湖均位于洱海北部(图 1).海西海 后带回实验室利用连续流动水质分析仪(SAN , 湖泊面积 2.24km2, 南北长平均 4km, 东西平均 Skalar)测定.用 5L 柱状采水器采集 30L 表层水样 1.6km,平均水深 10m,最大水深 16m,经弥苴河而 并混合,用 25 号浮游生物网过滤后,添加甲醛保 流入洱海;茈碧湖湖泊面积约 8km2,平均水深 3m, 存,用于后续的甲壳类的鉴定及定量分析.野外采 最深 32m,湖呈狭长形,南北长 6km,东西宽 3km; 样及样品处理等参照《水域生态系统观测规范》 出 水 汇 入 弥 苴 河 最 终 注 入 洱 海 ; 西 湖 湖 面 进行[14];叶绿素 a 浓度测定方法参照文献[15];浮 4.66km2,最大水深 8.3m,一般水深 2~3m,经罗时 游生物计数、鉴定方法参照文献[15-19]. 1.3 评价方法 江流入洱海,是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12 13]. 本研究于 2009 年 5 月在洱海流域采样.其中,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法(EHI)参照徐福留等[20] 洱海湖区共设置 18 个样点,其余 3 个湖泊分别设 提出的相关方法和思路,遵循可测性、可比性、 置 2 个样点.样点分布见图 1. 灵敏性及综合性的指标选择原则,选取浮游植物
卫星遥感在洱海流域保护治理中的应
卫星遥感在洱海流域保护治理中的应用文 | 杨学琪1 李艳芳2 周会珍1 朱菊蕊1 关盛勇11.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2.大理州智慧洱海监管指挥中心摘要:基于高分辨率和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结合洱海流域保护治理的工作需要采用定量遥感技术和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方法,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洱海流域下垫面、农作物种植结构、疑似违法行为以及洱海叶绿素a浓度、透明度、蓝藻水华和水温等进行全面监测,实现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开发洱海流域遥感综合应用系统,实现遥感影像和各类监测信息的综合展示,通过核查管理模块将遥感发现的各类疑似违法行为派发给相应辖区,辖区到现场进行具体的定位、核查、整治、反馈,形成管理“闭环”,进一步提高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工作的信息化监管水平,做实“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洱海保护治理新模式。
关键词:遥感;洱海流域;监测;保护治理;信息化监管一、引言洱海流域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肩负着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有完整天然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系统,生态战略地位突出,然而流域存在生态资源被过度开发、生态功能退化、农田面源污染突出、入湖河流水质污染、洱海水质尚未根本好转等问题 [1]。
洱海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又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具有调节气候,提供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是大理市乃至大理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重要湖泊保护和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卫星遥感监控体系。
同时,《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湖泊革命”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坚决摒弃“就湖治湖”思维,树立“流域治理”思想,实现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转变。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由点上“治湖”转变为面上“治域”。
洱海流域典型农灌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洱海流域典型农灌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袁建飞;顾鸿宇;岑鑫雨;刘慧中;邓国仕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2024(70)S01
【摘要】洱海流域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
近年来,流域快速城镇化、农村生活方式改变、高强度种植业增加、环湖旅游业“井喷式”无序发展等因素导致洱海流域污染负荷快速增加(张浩
霞,2020)。
洱海流域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养殖业、农业面源、服务业、水土流失、干湿沉降等(张浩霞,2020)。
【总页数】2页(P169-170)
【作者】袁建飞;顾鸿宇;岑鑫雨;刘慧中;邓国仕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3;S274
【相关文献】
1.蛤蟆通流域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2.红层小流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富水模式初探
3.洱海典型灌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产流产沙及非点源氮磷流失影响规律模拟
4.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中硫酸盐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5.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D模型在洱海流域营养物削减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Er h ai
LI U Xi a oc h e n ,LI Xi a op i n g ,CHEN Xi a o h ua ,CH ENG Xi ,W AN G Fe i f e i ‘& CHEN W u q i 。
( 1 : S t a t e Ke 3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E s t u a r i n e a n d C o a s t a l R e s e a r c h ,E a s t C h i n a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O ,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6 2, P . R . C h i n a ) ( 2: S h a n g h a i A c a d e m y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 S h a n g h a i 2 0 0 2 3 3 , 尸. R . C h i n a )
海流域营养物削减方案.
关 键 词 :洱 海 ; S D模 型 : T N、 T P削 减 策 略 ; V E N S I M— D S S软 件
洱海流域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
洱海流域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作者:樊静静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09期[摘要]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保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经济生态化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发展路径。
在我国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经济生态化成为实现现代经济发展与兼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
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但是一方面大理州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寻求生态治理,两者对于大理州来说好比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新的經济生态化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寻求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发展观已上升到了一种政治高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促进洱海流域经济发展、改善当前生态现状的重要途径。
以洱海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系统为对象,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探索其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洱海流域;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洱海是屹立在高原湖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孕育了大理地区几千年的物质精神文明,洱海流域蕴含丰富的淡水资源,是云贵高原第二大高原湖泊。
洱海作为著名的“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生态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用水、农业发展水源供给、工业水能发电,还有效调节流域内气候,为航运、渔业提供水能支持。
洱海流域内美妙的自然风光,为大理观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更是难以计算。
在苍洱风光为大理创造了不菲的旅游收入的同时,与之伴随的是大量涌入的人口带来的生态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流域内居住人口不断增多,经济发展脚步不断加快,洱海水质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洱海是大自然对大理人民最无私的恩赐,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视察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殷切希望,告诫我们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大理州政府也审时度势提出“洱海清、大理兴”的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的洱海水污染治理工作。
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以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肥料应用为例
农业生态补偿是从整体上保障农业资源优化利
用 、 产 品优 质 安全 、 业生 态 环境 良好 、 农 农 区域 经济 与 社 会 发展 相协 调 的农 业 生态 良性 发展 长效 机 制 【 1 】 。其 中 ,补 偿 标 准 的确 定 是农 业 生态 补 偿 的核 心 问题 之
W ANG F n GAO S a g b n , U i yn NI - u YANG a - i e g, h n — i D Hu - i g, y n , Xi Hu i q n
( .ce t cOb evn n x ei na tt no aiIsi t f g e vrn na rtcin Miit f r utr, 1S ini s riga dE p r i f me tl ai fD l nt ueo m— n i me tl oe t , nsr o i l e S o , t A 0 P o y Ag c u
文章 编 号 :0 5 4 4 ( 0 )4 0 — 10 — 9 4 2 1 0 — 1 5 0 1 1 4
Ag o e o o i a m p n a i n S a d r c u tn : v r n n l f in l r i z rAp l a i n r - c l gc l Co e s to t n a d Ac o n i g En i o me t - r e d yFe tl e p i to a i c i h i a e s e sa Ca e S u y n Er a t r h d a s t d W
中 国 一欧 盟 农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及 生 态 补 偿 政 策 研 究 项 目 专 刊 ・ 例 调 查 分 析 案
农 业生态补偿标 准核 算
洱海流域农村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
目前流域内部分村落已经实施了庭院式等分散 型污水处理工程, 采用了包括庭院式污水处理设施、 土壤净化槽工艺、一体化净化槽设备等技术。 这些村 落主要集中在洱海东岸和西岸沿湖, 服务村落近 30 个,效果良好,起到了一定的治理作用。 与此同时,对 于处理后的村落低污染水采取资源再利用方式,通过 改建、修建沟渠排水系统,将处理后的水引导至下游 农田进行灌溉,禁止污水直接排放入湖。 今后,可以根 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将生活污水治理经验向整个流 域推广。
3.2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3.2.1 划定畜禽养殖区域 根据圈层理论,将靠近流域水系污染产生大的养 殖区调整至远离水系的恰当区域,划定沿湖、沿河等 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养殖区,进行规模经营和标准化 生 产 ,[4]如 畜 禽 养 殖 污 染 点 控 制 区 域 为 北 部 片 区 , 在 产 业布局上可以规划北部缓冲带全范围为禁养区,禁止 养殖牲畜;将缓冲带东部、西部和南部圈为绿色经济 带,全范围设置为限养区,集中养殖场和规模养殖户 搬迁至缓冲带外,在限养区内只允许家庭分散少量养 殖,并相应建设“三位一体”沼气池 1000 座;在缓冲带 外建设集中养殖区,采取政府补贴,创新合作养殖模 式,对 1.2 万头牛和 1.4 万头猪实施异地养殖,并逐步 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污申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 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定期对环境进行监控与评价。 3.2.2 推广畜禽粪便处理技术 重点开展如牛粪制肥厂、 太阳能中温沼气站、生 物发酵床、堆粪发酵池、“三位一体”沼气池等的建设。 推广防渗化粪池添加微生物制剂无害化处理技术,利 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技术、 联户沼气工程技 术。 可根据养殖种类、规模和距离居民区的远近确定 畜禽粪便处理技术和配套设施规模。 3.3 种植业污染控制 3.3.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农业循环模式 根据各种农作物污染程度,以减污为目的,调整 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 业。 具体方案为通过政府的补贴和技术培训,鼓励农 民在近湖农田种植低污染作物,蔬菜、大蒜等高污染 作物规划在远湖农田种植。 同时,推广“农作物—秸秆 青贮—奶牛—沼—农作物”、“果草套种—畜禽—沼— 渔—果草套种—农家乐”等农业循环模式,促进农业 生态系统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 和能动性。 3.3.2 推广“控氮减磷”工程,减少化肥污染 针对流域内大蒜、蔬菜等高施肥、高污染的农作 物种植面积的增加造成在汛期和农田灌溉时大量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4 - 06 - 03 作者简介: 曹洪华,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区域发展。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机理与优化研究”( 编号: 41261044) 、“基于坡度约束 CA 模型的高 原城镇坝区蔓延驱动力与管控机制研究”( 编号: D010203) ;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精明增长的高原城镇用地蔓延驱动机制与管控政 策研究”( 编号: 13XJC790001) ; 云南省哲社基金项目“生态文明导向下洱海流域产业结构对水环境的响应机制研究”( 编号: YB2013122) 。
水资源污染与清洁水源在全球范围内都在不断加剧。 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公认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随着对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点源污染控制的逐步加强,在 水体污染中农业面源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据美国环保 局 2003 年数据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约四成河流和湖 泊水体水 质 不 合 格,成 为 河 流 和 湖 泊 污 染 第 一 大 污 染 源[1]。欧洲的调查显示,农业生产排放超标的磷,导致地 表水中富磷化,占到 24% - 71% 地表水污染总负荷[2,3]。 农田面源污染,尤其畜禽场面源防治成为发达国家分类控 制的重点[4]。Leshan Jin 研究了农业产业生产时的区域水 资源对农 业 的 承 载 极 限,并 探 讨 了 控 制 农 业 污 染 的 方 法[5]。近年来,国内学者也从分析方法、影响机制、结构优 化路径及具体对策等方面研究了水生态约束下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赵庆祯等对农村产业结构布局优 化的数学模型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6]。张维理等对我 国农业面 源 污 染 形 势 进 行 了 整 体 估 计,并 提 出 控 制 对
策[7]。王鹏等生态脆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径进行 了研究[8]。刘航构建了我国经济增长与不同环境密集型 产业之间的脱钩状态的分析模型[9]。龚琦以洱海流域为 实证,探讨了 面 源 污 染 控 制 目 标 下 农 业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机 制[10]。
污染产生的经济学根源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污 染产生的市场失灵是由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生产活动的 负外部效应、生态环境的产权不确定和生态环境利用的信 息不对称引起的。污染的政府失灵是由政府认识不足、决 策局限、政策目标单一,存在忽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 现象,以及 环 境 管 理 的 低 效 率 引 起 的。 通 过 强 化 政 府 管 控,明晰环境产权,约束生产主体行为,成为环境污染治理 的政策取向。实践证明,水环境保护政策对生活污染源和 工业点源污染的效果显著,但由于农业生产范围广、生产 主体小而散、排污量难以量化、交易成本难以市场化等,其 政策针对性和治理效果差强人意[7]。综上,与约束工业点
·158·
曹洪华等: 基于 DID 模型的洱海流域生态农业政策效应研究
2 生态农业政策影响的倍差分析
2. 1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鉴于洱海流域农业生产结构特殊性与农业致污的关
键因素,论文重点观测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下经济的生态 影响,农业生产方式指标选择农业从业人口、年末耕地面 积、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肉蛋奶总产量、水果总产量 数据。样本区域为环湖片区包括下关镇、大理镇、喜洲镇、 海东镇、挖色镇、湾桥镇、银桥镇、太邑乡、上关镇、双廊镇; “北三江”片区包括茈碧湖镇、邓川镇、凤羽镇、牛街镇、三 营镇。
简单比较不同年份洱海水环境质量与农业生产数据, 无法有效反映生态保护政策的真实影响。首先,不同年份 农业生产数据的变化可能反映整体生态保护政策的系统 性 差 异 ,而 不 能 完 全 归 为 某 项 政 策 的 影 响 。其 次 ,政 策 区
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 源资源和保 护 生 态 环 境 的 产 业 结 构、增 长 方 式、消 费 模 式 。根据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美 丽 中 国 ”的 重 要 部 署 ,云 南省生态文明建设 的 重 点 是 实 施 九 大 湖 水 环 境 治 理 ,构 建高原湖泊流生态屏障。在以 GDP 为导向的经济发展 模式下 ,环洱海地 区 工 业 项 目 上 马 、旅 游 人 口 急 剧 、围 湖 造田规模扩大、养殖业存量量飙升,超出了洱海生态承载 力,使流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2000a 以来,洱海水质呈 现由 II 类向 III 类下降的趋势,湖泊由中营养状态向富营 养状态转变 。从 本 世 纪 初 期 ,为 有 效 扭 转 洱 海 生 态 恶 化 的 局 面 ,当 地 政 府 树 立 起“洱 海 清 、大 理 兴 ”理 念 ,实 施 了 一系列洱海综合治 理 与 保 护 政 策 ,推 进 了 洱 海 生 态 文 明 建设的步伐。
从表 1 中可见,洱海流域水环境指标的年度与区域差 异性较大,最高值 82 出现在 2007 年的“北三江”流域,最 低值 27 出现在 2001 年的洱海湖体; 流域内既有农业从业 人口多、耕地面积多的典型农业乡镇,也分布下关镇、大理 镇等以工商业、旅游业为主的中心城镇; 化肥和农药使用 量指标的年度与区域弹性大,表明增产为目标下,农户对 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增速快,生态农业目标下,使用量降速 快; 林下水果产量和肉奶产量的数值差距反映出本区域通 过发挥比较优势,形成部分农业专业化乡镇,其中林下产 品与水果、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发展较好。总体来看,除 最小农药使用量指标,总数据所有最小值均来源于环湖区 数据; 而总数据所有最大值均来源于北三江数据,也反映 出与环湖区比较,北三江片区农业依存度、农业面源污染 水平、特色农业等方面更显著。 2. 2 分析方法
为全面开创洱海流域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大 理州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导组,把洱海湖面的管理扩展 到整个洱海流域的保护,其中洱海沿湖片区的农业面源污 染是政策重点区。生态农业政策概括为以“保产量、保质 量、保环境”为目标,实施流域农业生产方式调整,种植业 结构优化,积极推进、山区林果化、坝区设施化、城郊园艺 化、养殖业标准化建设,具体措施包括: 根据水、土壤等生 态要素影响的相对能力,选择建设水稻、包谷、蚕豆、大麦 四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培植芸豆、水生海菜、苦荞为主的特 优新种植区; 推广“畜禽养殖—沼气—种植”为重点的资 源、环保、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模式,提升养殖业 标准化水平; 以“减少化学农药、减少化肥”为目标,从品 种、用药、施肥、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改进和加强无害农产品 种植; 以退耕还林为契机,推广优势水果、坚果,繁荣林下 经济。根据洱海水体水质指标值变化趋势,为比较政策实 施前后的效应,本文选择 TP、TN、TLIc 变化趋势相对趋同 的 2003 年为政策实施时间节点。
·157·
中国人口·资源与相比,治 理 农 业 面 源 污 染 的 难 点 在 于 政 策 的 细 分 性、系统性与长期性。因此,评价政策实施效用与农业生 产方式响应,进而调整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通过比较政策实施前后,政策实施区域的关键指标变化, 可以估计政策实施的整体效果与有效措施,为调整和完善 政策 体 系 提 供 借 鉴。 本 文 运 用 倍 差 法 ( Difference-InDifference) 的研究设计,利用研究区 2000 - 2012 年的大样 本数据,比较政策区与非政策区间指标的变化,识别农业 生产活动对政策的响应。
从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特征入手,洱海流域可以划分
图 1 洱海流域污染物排放源比较 Fig. 1 Comparison of emissions sources in Erhai basin
注: 资料来源于云南省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 规划。
为大理市环湖片区和洱源县“北三江”片区。环湖片区包 括下关镇、大理镇、喜洲镇、海东镇、挖色镇、湾桥镇、银桥 镇、太邑乡、上关镇、双 廊 镇; “北 三 江”片 区 包 括 茈 碧 湖 镇、邓川镇、凤羽镇、牛街镇、三营镇。洱海流域内共有溪 流 117 条,其中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北三河”流域面积 占整个流域 的 72% ,人 口 密 度 高,以 养 殖 业 和 种 植 业 为 主,2000a - 2011a 水 质 处 于 IV、V、劣 V 类 水 平,污 染 物 COD、TN、TP 入湖量占全流域入湖量的 76% 、58% 、77% 。 同比来看,环湖片区主要污染物 COD、TN、TP 入湖量占全 流域入湖量下降显著。为比较政策重点区与非重点区的 效应差别,本文选择大理市环湖片区作为政策重点区,洱 源县北三江片区作为非政策重点区。 1. 3 生态农业政策环境
近年来,随着流域水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工业和城 镇点源污染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控制。但是,对于占流域河 流、湖泊污染负荷总量 70% 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为洱 海生态文 明 建 设 的 关 键 环 节[10]。如 图 1 所 示,通 过 对 2011a 洱海流域农村与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水、工业企业 废水、旅游业、水土流失等污染源的治理状况和排放 TN、 TP、氨氮等三个水质指标采样比较,得出流域主要污染源 是: 农田面源污染、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城镇生活污 水。 1. 2 流域污染源分区
1 研究区概况
洱海是我国 第 七 大 淡 水 湖,云 贵 高 原 第 二 大 高 原 湖 泊,入湖河流有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等大小河溪共 117 条,整个流域面积跨大理市和洱源县 2 个县市,是中国西 南边疆开 发 较 早 的 地 区 之 一。流 域 内 土 地 肥 沃、水 源 充 沛、人口密度大、农耕文明起源早,成为滇西地区重要的粮 经作物主产区和畜禽养殖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流域 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工业、旅游业和规模农 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养殖业和林下经济成为流域农 业产业的主体。 1. 1 流域污染源结构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下,探讨高原湖泊流域的生态 - 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实践表明,生态环境政策对工业与服务业等点源 污染的管控效果显著,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存在瓶颈。因此,本文运用 DID 模型,对洱海流域内政策区和 非政策区农业生产方式与水环境指标进行双重差分分析,揭示生态农业政策效应。分析结果显示: 政策实施下农业生产方式对水环 境污染指数的影响效应为 - 12. 59,生态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与优化效应显著,其中农业从业人口、肉蛋奶总产量变量对水 质污染指数负相关; 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与水质污染指数正相关。分析结论: 生态农业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对流域 内面源污染程度得到缓解,农业产值稳步提升,但与“北三江”5 乡镇比较,环湖 8 乡镇农户绿色生产观念、无公害农业种植技术、养殖 业循环发展与林下经济等四方面生态化趋势更显著,政策响应更积极。政策建议: “养殖 + 沼气循环农业”是降低入湖水质富氧化, 提升养殖集约化发展的首要措施; “测土配方 + 平衡施肥”可在兼顾单位产量的同时,约束过度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有机无 害农产品种植的重要路径; 退耕还林还湖,发展林下经济,能够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培育特色林业经济; 扩大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吸纳,也是缓解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 DID 模型; 洱海流域; 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农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104( 2014) 10 - 0157 - 06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 - 2104. 2014. 10. 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