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5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5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
读完整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好像一下子读了很多本史书,听了很多个典故一样。不得不说,余秋雨的历史文化底蕴真的很深厚。站在任何一片土地都能怀古,看见任何一画风景都能将其中的典故娓娓道来。每每读完一篇,总是发出哦,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只用短短两天的时间就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作者花了很长时间探索历史才把它写下来的书。读完之后才知道清朝避暑山庄的原来用意,才知道清末的帝皇顺序,以前老把孙子当爷爷看或把爷爷当孙子看,还好也没人找我聊清朝历史,不然准让他人笑掉大牙。读完之后才知道原来宁古塔不是一个塔,才知道原来宁古塔位于黑龙江这种极寒极困地带,怪不得电视上每次皇上一提到流放宁古塔,底下的人就立即惊慌失措。在古代去到那种环境,真的是就算活下来也是生不如死啊!读完之后才知道苏东坡的赤壁赋是在如此一个心灰意冷的心情下的释怀,以前高中时语文老师总说苏东坡的被贬事迹,无非就是用“乌台诗案”这四个字概括。
现在才知道,即使是一个被贬案,也是有着层层历史原因,和一步一步的事态恶化的过程。读完之后才知道这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书院是岳麓书院,才知道朱熹给出的历史影响不仅仅在哲学方面。读完之后才知道山西曾经是全国最富,才知道给中国重大影响的商人出自山西,山西,一个在现代渐渐陨落的富成,陨落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外族的入侵和内乱。多么让人心痛的原因啊,山西,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沸腾热血,换来的却是痛心的毁灭。读完之后才知道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科举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科举制度中考生与考官的各有苦衷,唯一得利的恐怕是那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读完之后才知道历史把小人给忘了,不管社会进步与否,小人都脱不了关系。小人喜欢左右着执权者进行自己得利的行动,小人给历史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可我们却歌颂伟人,唾弃坏人,拥护前进着,排斥守旧者,却独独把
余秋雨山居笔记
余秋雨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简介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为学严谨的态度可见一斑。
:
许多更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绪是难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慢慢地体验,当这颗心脏停止跳动,这一切也就杳不可寻,也许失落在海涛间,也许掩埋在丛林里,也许凝练于异国他乡一栋陈旧楼房的窗户中。
——《山居笔记》
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余秋雨《山居笔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山居笔记》
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余秋雨《山居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篇一:《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拿起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被他的无界的知识领域,美丽的语言技巧,发人深省的语言所吸引,让我在一周之内(只是下班后的晚上)就读完了。跟随他的笔墨从几代皇帝或工作或休闲抑或避难的承德避暑山庄到流放者的土地东北宁安县,再到让苏东坡赤壁怀古的黄州赤壁、已然消逝的渤海国、千年庭院岳麓书院、富甲一方的山西、作者的故乡有着悠久文明和无数豪家的余姚最后在祖国的最南端天涯海角终止这场旅行
同时跟着他一起剖析了历史问题,理解了科举、魏晋风骨和小人这些深刻的话题。他这个笔记是想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资料查阅了断一些疑难文化课题,历史告诉我们就像最后一篇一样,虽然沮丧但都是我们要面对的。
从《一个王朝的背影》至《历史的暗角》,不管品读历史,还是回味人生,很多难题还需继续探访,这些问题当然不可能轻易找到答案但所能做的就是呼吁更多的学者亲身去感触和研究,我们现在文化与商业的狭路相逢,会是怎样一个结果还无人可知,只是对抗一直存在。
从康熙王朝的盛世到慈禧,一个朝代的兴衰已跃然纸上,避暑山庄也就见证了这些变故。佩服康熙的“修德安民”不修长城,钦佩他的远见和多方知识。后来的雍正、乾隆虽没有他们父辈那般伟大,却也各有才华,做了不少贡献,但倒后来的道光、咸丰气数已尽。慈禧建一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对峙,意味着热河的雄风早已吹散,清朝从此阴气重重、劣迹斑斑。清朝灭亡后,社会动乱,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些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厚味,就匆匆赶路
了,直到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而死,才让全国的有心人肃然沉思。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是为文化而死。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改朝换代是必然,或许文士不能忍受文化的衰落?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融合了他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本书以山居为背景,借由山居的静谧和自然之美,赋予散文以深邃的内涵和思考,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余秋雨先生在《山居笔记》一书中多次提到自己对山的感受和敬畏之情。他说:“山是我最亲近的朋友,是我无声的知己。”他认为山有着与人类相似的情感和性格,它们像老人一样宽厚,像朋友一样真挚,给予人类温暖与平静。在山居的冥思中,他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洞察和领悟。
《山居笔记》中的散文以其细腻而真挚的笔触,展现了余秋雨先生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关注和赞美。他写道:“有些时候,
我不禁默默地爱上花草树木,深深地为它们在天地间的无言执葆而肃然起敬。”他用散文传递了对微小事物的喜悦,以及对
它们艰辛生长的敬佩。他以观察者的角度,寻找自然界的美,从而启发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义。
余秋雨先生关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保持人性与自然的平衡,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命价值。他在书中写到:“在这片寂静的山野,仿佛所有的尘埃都落下来了,你静下心来,才会听到心灵深处的颤动。”他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感受到了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此外,余秋雨先生还以丰富的知识和一颗好奇的心,探索了人
类历史和文化的层次。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让散文呈现出独特的人文色彩。他通过对古人智慧和生活方式的追溯,寻找到了一种古老而真实的生活态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现实生活的可能性。
《山居笔记》讲解
《山居笔记》讲解
山居笔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
的一篇散文作品。此篇文章以自然景物和山居生活为主线,表达
了陶渊明对安逸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远离和反思。以下是对《山居笔记》的详细讲解。
一、文章概述
《山居笔记》先以“钟山深夏,云居静涼”作为开篇,描绘了作
者所在的钟山之美。接下来,陶渊明以自己做官时因遭遇世态炎
凉而辞官归隐的经历开启了一段回忆,整篇文章旨在讲述作者对
山居生活的感悟与向往。
二、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通过描绘自然山水的宏伟壮丽,表达了他对山居生活的
向往。文章中提到“清溪淌水自悠悠,峯顶禽飞总不休”,展现了
山间自然环境的安宁与美好。他写道:“溪从这边流过去,又从那
边流过来,好像在路上的人们行走,也就是这般而已。”这里通过
对溪流的描写,表达了对宁静自然的追求。
三、对功名利禄的反思
陶渊明在文章中多次反思个人追求功名利禄带来的烦扰与纷争。他深刻认识到世俗的繁华并不能带来内心的宁静,因此选择远离
尘嚣,回归山居。他写道:“学之既同,问之相和,问以至于今日。”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思考与反思。
四、对逍遥自在的追求
陶渊明在《山居笔记》中对逍遥自在的追求贯穿始终。他以山
野风物与清新空气作为背景,表达出自己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生活的渴望。他写道:“体物之情,动心之性也,远离空嚣,骈集
天开。”通过书写自然景物,展示了自由自在的心境与生活态度。
五、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章中,陶渊明反复强调了自然与人的互动关系。他认为人们
应该按照自然的律动,顺应自然之道。他写道:“伟岸之有休息者,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山居笔记》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篇1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优秀3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优秀3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篇一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举例来说,在「一个王朝的背影」这个章节,中其中有一段是在说清朝的避暑山庄。一开始,作者用本身亲自游览的经验,详尽地写出了该处美丽的风景,读完后闭上眼彷佛就可想象出当地的美景,一花一草,一样不漏。接着又藉由该地原本避暑游玩的作用之后,却是用来躲避敌军的追杀来暗讽当年强大的帝国,在晚年衰亡的惨况,清代后期皇帝的失落感也可想而知。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中国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
现今,余秋雨是很受欢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评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尚且还没有“知识的资格”去评论他,我们也没有“知识的水平”去判断究竟是余秋雨的错“实”还是金文明他们的纠“实”,我们现在只有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余秋雨《山居笔记》简介及读后感
余秋雨《山居笔记》简介及读后感
《山居笔记》简介: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创作成的,共11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将写作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随后,余秋雨便创作了这本《山居笔记》。
收录篇章
《一个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脆弱的都城》、《苏东坡突围》、《千年庭院》、《抱愧山西》、《乡关何处》、《天涯故事》、《十万进士》、《遥远的绝响》、《历史的暗角》
《山居笔记》读后感:
“老去悲长剑,胡为独远征?半生戎马换,片语玉关行。!“念着书中丁澎的诗句,我不知道,自己需要怀着怎样的心情继续去阅读。
在流放者的这片杂草不胜的东北土地上,余秋雨踏上了他的旅程。苍凉、浩茫。。。。。。我想对清朝稍有了解的人们,多少总会联想到判决书上的流放宁古塔!
小时候便学过宋代诗人的那首诗:“ ......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People cry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nd laughter is learned later.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
“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山居笔记》将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其作为一部充满文学性却以历史为主线贯穿的作品,能直击读者心灵深处。
作者余秋雨以直接感悟方式来探访中华文明: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犹如回望前朝,巧拨迷雾,穿越沉睡千年的枕木,无论是黑暗污浊,还是一股暗流,无论是诗意栖居,还是艰苦流放,都为我们铺展开了中华历史斑斓的画卷。
我看到承德避暑山庄那班剥削落的石碑雕刻着历代清朝皇
帝的功绩,有康熙的雄才伟略也有王朝的梦幻沉醉和自我欺骗。终于,康熙的长城崩塌了,王国维纵身跳湖显示了一个文人对亡国的悲哀,只留下一个王朝的落寞身影;我看到学生暮中清静的岳麓书院,尚且可嗅到众多大家的学派气息,曾在中国教育史上熠熠生辉;我看到如今黑野沃土的东北平原,曾经缭绕着多少文
人的叹息和绝望,“北大荒”,一个流放者的土地,造就了“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关辽阳”的悲剧;我看到赤壁之下泛舟的苏子,对月吟诗,无不包含着对人生的通旷豁达。此为苏子的成熟,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再需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诉求的大气……
是的,我更看到了作者“抱愧山西”的遗憾和探究。山西,“曾经是全国最富之地”,我不禁感到惊讶,曾经多人沧海桑田已不得而知,只知今人把山西当作寸毛不生的贫穷之地。想来,我们对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在清代全国商业领域、人数最多、资本最厚,散布最广的山西人;每次全国性募捐,捐出银两数最大的是山西人;携带钱财最多的是山西人……可见山西人曾经建立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帝国,但背后他们的创业精神更让我感动和心酸。“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一声凄长缭绕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回荡在黄土高原,一个眼泪汪汪,一个双眼坚定地目眺远方。就如文中所说:“但他们还是狠狠心踏出了家门,而他们的恋人竟然也都能理解,把绵绵的恋情从小屋释放出来,交付给朔北大漠。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还是走了。”
余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余秋⾬散⽂⼭居笔记
《⼭居笔记》是余秋⾬在1992年⾄1994年间,全⾝⼼地⽤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篇⽂章。下⾯是应届毕业⽣⽹⼩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
【作品简介】
《⼭居笔记》是余秋⾬在1992年⾄1994年间,全⾝⼼地⽤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与考察联在⼀起,很多写到的地⽅⼀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式探访中华⽂明的第⼆阶段记述。第⼀阶段的记述是《⽂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命的困惑,去寻找⼀个个⽂化遗迹和⽂化现场,然后把⾃⼰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死与共;对于⽂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明与中华⽂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格的祸害;对于稀有⼈格在中华⽂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和⼩⼈这条重要界线的⽆处不在和难于划分[2] 。
【书名由来】
余秋⾬先⽣曾在《⼭居笔记》⾃序中解释过“⼭居”的来由:
“海内外研究成果积累得⽐较完整的是⾹港,于是我总是利⽤前去讲学的机会在那⾥贪婪补课。记得前不久⼀位曾经多次撰⽂批评《⼭居笔记》’硬伤‘的先⽣直接给我来信,说⼜发现我的⼀处论述在国内某⼤学编印的资料上找不到根据,我回信感谢他来信探讨之诚,并说明那项资料早已被海外学术界严密论证,详细资料存⾹港中⽂⼤学图书馆库房,答应下次去时复印⼀份送给他。⾹港中⽂⼤学在⼭上,我当时为了钻研资料栖居⼀处设备简单的集体宿舍叫曙光楼,因此有了’⼭居‘的说法。”
《山居笔记》的读书笔记
《山居笔记》的读书笔记
《山居笔记》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山居笔记》的读书笔记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山居笔记》的读书笔记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山居笔记》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供你选择借鉴。
《山居笔记》的读书笔记篇1
山居笔记是本关于历史、文化、地理、美术的书。跟随着余秋雨思绪的脚步,他在山居中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种闲散的方式将它用笔记录下来。他仿佛对中国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将现实与历史结合,用文字去剖析一个王朝的兴衰,记录着东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过历史的这块土地上,吟着苏东坡的《赤壁赋》、《念奴娇》,隐约听到广陵散已经响起……
当我一走进,那已斑驳的碑文向我倾诉整个王朝的兴衰,已无昔日《木兰围场》的风光,卧倒在这的只剩整座山林。这时我仿佛看见一个老人逐渐被历史的洪沟吞没,没有什么怨叹,只留下一座承德山庄。凝视这已走进历史的历史,我内心一股无法言喻的怅然,悄悄化作泪从眼角溢了出来。感伤这段历史的所掺杂的苦涩和凄凉,也感伤用生命来奠祭这段历史的文人。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种不同的悸动,在地理课本上读到的它,是那么样的展现因工业,而发达的生命力;是那么样的展现因农业发达而拥有的丰饶,怎么也无法联想起它曾背负着流放者那份在心里的高贵和不屈,孕育过流放的下一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时间的递嬗。将这段过往带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带不走,因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虽已化作尘土,但那曾经的繁华,已被接承。在十万进士这一篇里也使我感触不少,因为一个神圣的科举制度,居然可以让人搞到一片黑暗,原来是一个争取人才来做官,变到一个大家都变成
余秋雨《山居笔记》简介及其赏析
余秋雨《山居笔记》简介及其赏析
《山居笔记》简介: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创作成的,共11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将写作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随后,余秋雨便创作了这本《山居笔记》。
收录篇章
《一个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脆弱的都城》、《苏东坡突围》、《千年庭院》、《抱愧山西》、《乡关何处》、《天涯故事》、《十万进士》、《遥远的绝响》、《历史的暗角》
作品赏:
《山居笔记》并没有比《文化苦旅》有所进步,它的核心念在前一本书中已经全部出现了:对文明盛衰的感慨,对尊崇文化的呼吁,对健全人格的向往。它的写作模式也没有什么变化:先由一件什么事起头,在巧合和偶遇中,发现了一根什么线索,然后“目光遥遥地投向历史的深处”,一篇文化散文诞生了。
《山居笔记》发扬的是《文化苦旅》中的根本性缺失:在文化单一前提下的文化决定论。这是余秋雨的一贯思路。在《文化苦旅》中,
张岱的小品文名篇有
张岱的小品文名篇
引言
小品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小品文作家,其中张岱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的思考成为了小品文领域里一颗璀璨的明星。
本文将介绍张岱的小品文名篇,主要包括《山居笔记》、《鹤林玉露》和《骚客集》等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内容和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张岱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一、《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是张岱最为人熟知和喜爱的作品之一。这部小品集以张岱在山居生活中所见所闻为素材,通过细腻入微但又不失幽默感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生活哲理的深刻洞察力。
在《山居笔记》中,张岱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幻。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山间的云雾、溪水的流动、花草的盛开等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他通过对山间居民和游客的描写,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趣事和交流,给读者带来欢乐。
除了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张岱在《山居笔记》中还深入思考了生活哲理。他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观察,引发了对生命意义、人性弱点等问题的思考。例如,在《令人悲伤而又可笑之事》一文中,张岱以幽默而深刻的方式讽刺了人们对名利权势追逐不已的盲目行为。
二、《鹤林玉露》
《鹤林玉露》是张岱另一部备受赞誉的小品文作品。这部作品以鹤林寺为背景,通过对僧侣们修行经历、佛教文化和禅宗思想等方面进行描写,展现了张岱对人生境界和心灵追求的思考。
在《鹤林玉露》中,张岱以细腻而深入的笔触描绘了鹤林寺的景色和僧侣们的生活。通过对寺庙建筑、花木、钟声等细节的描写,他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时,他通过对僧侣们修行过程和内心体验的描述,展现了他们追求心灵平静和解脱的努力。
《山居笔记》优秀读书笔记精选5篇
《山居笔记》优秀读书笔记精选5篇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山居笔记》优秀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山居笔记》优秀读书笔记
今天,看了《山居笔记》和《山居笔记(新版)》,其实,除了里面的序,两本书大致是一样的!原版的序很长很长……但用余秋雨的话来说:“权当我给你们送一束花草,还带着点儿根茎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简略了……不过两本书看了候,都有许多感触:感于余先生对历史文化的独到见解;感于余先生对现代文化的责任感;更感于他的文章里所散发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一座繁华的城都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不仅会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而且对普通老百姓也永远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庞贝古城突然湮没;更古老、更辉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吴哥窟的殒落也是一个千年之谜……时间过滤了一切,我们无法再找回答案。
黑龙江省宁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墙墙根让人无法想象在遥远的古代在这里屹立过一座什么样的都城。现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经的它可是渤海国百城之首,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东北亚地区的重要贸易枢纽!如今的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宝琉璃井”,它回忆着几千年来周围发生的一切,波光一闪,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终于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还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桥桥墩的遗址。
如此繁华的城市、如此繁荣的一派景象,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彻底?!
华夏大地在数千年间出现过多少星罗棋布的城市,能保持长久生命的又有几座。比之于山川湖泊、广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500字(优秀5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500字(优秀5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500字(优秀5篇)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跟踪学科前沿和研究进展。写山居笔记读书笔记500字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山居笔记读书笔记500字下载,供大家参考。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500字篇1
山居笔记是本关于历史、文化、地理、美术的书。跟随着余秋雨思绪的脚步,他在山居中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种闲散的方式将它用笔记录下来。他仿佛对中国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将现实与历史结合,用文字去剖析一个王朝的兴衰,记录着东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过历史的这块土地上,吟着苏东坡的《赤壁赋》、《念奴娇》,隐约听到广陵散已经响起……
当我一走进,那已斑驳的碑文向我倾诉整个王朝的兴衰,已无昔日《木兰围场》的风光,卧倒在这的只剩整座山林。这时我仿佛看见一个老人逐渐被历史的洪沟吞没,没有什么怨叹,只留下一座承德山庄。凝视这已走进历史的历史,我内心一股无法言喻的怅然,悄悄化作泪从眼角溢了出来。感伤这段历史的所掺杂的苦涩和凄凉,也感伤用生命来奠祭这段历史的文人。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种不同的悸动,在地理课本上读到的它,是那么样的展现因工业,而发达的生命力;是那么样的展现因农业发达而拥有的丰饶,怎么也无法联想起它曾背负着流放者那份在心里的高贵和不屈,孕育过流放的下一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时间的递嬗。将这段过往带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带不走,因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虽已化作尘土,但那曾经的繁华,已被接承。在十万进士这一篇里也使我感触不少,因为一个神圣的科举制度,居然可以让人搞到一片黑暗,原来是一个争取人才来做官,变到一个大家都变成
余秋雨山居笔记内容
余秋雨山居笔记内容
余秋雨山居笔记内容
大家看过余秋雨山居笔记吗?下面小编整理了余秋雨山居笔记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余秋雨山居笔记内容
从市里回到山居,已然是晚上十点多了,但却并不急着睡觉。搬两把椅子,往阳台上一坐,这静夜,便任由我和M独享了。
这个时候,白天歌吟不止的鸣蝉、野鸟,早不见了踪影。四邻只有个别窗口还透着一丝灯光,但已听不到大人小孩说话的声音。三两声犬吠从很远的地方传来,飘渺的感觉象梦似的不真实。近处,只有墙根的夏虫,还在自顾幽幽的轻唱着,眠歌一样,将几盏路灯唱得昏昏欲睡。山下池塘的牛蛙,偶尔学着牛犊“哞”的一声,低沉雄浑的音色,放在这样的静夜,倒一点也不显得惊诧。一拔一拔趋光的飞虫,不管不顾的向路灯挺进,引得玻璃罩上发出阵阵慌乱的撞击声。
雨季的晚风特别宜人,既不带一点暑气,也没了干季的躁狂,清清爽爽、柔柔和和的吹来,撩动起我的绸裙,给我全身以轻抚,让我觉得,似乎今夜的晚风也长了一双丝滑的玉手。正值五月(农历)下旬,月亮起得晚,此时尚未出来。云很随意的铺在夜空,只露出头顶一片星光。以前听到“群星闪烁”,总以为是一个杜撰的词,想我从前看到的星空,除却偶尔划过的流星,其他的.都安静的亮着,如白炽灯一样,让我这个从不晓星相的人也可以轻松识别出北斗七星来。可今夜真的不同,头上的星星,或明或暗,全都调皮的眨着眼睛,仿佛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让它们忍不住的闪烁,直看得我眼花,方才将目光收回。
将眼睛放在热茶上熏蒸一会儿,任铁观音的清香,袅袅穿过鼻腔,随呼吸充盈我的胸膛。这段时间,响应蒋勋“闭上眼睛,唤醒耳朵” 的号召,便喜欢在静夜里,闭目听他“美的沉思”系列讲座。此时,手机里,蒋勋那磁性的嗓音正不急不徐、却又十分应景的轻声讲着《吾亦爱吾庐》。他说到如今的房子,并不是被大多数人当作安放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臻于极致
文臣用兵真正用到家的还有清代的曾国藩,曾国藩的学问也不错,但与王阳明比显然还差了一大截。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浙江余姚人:
余秋雨、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陆谷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指出,蒙昧——野蛮——文明这三个段落,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普遍阶梯。
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补,有可能无法修补,然而即便是无法修补的碎片,也会保存着高贵的光彩,永久地让人想象。能这样,也就够了。
火车外面,陆游、徐渭的家乡过去了,鲁迅、周作人的家乡过去了,郁达夫、茅盾的家乡过去了,丰子恺、徐志摩的家乡过去了……
魏晋人物晚唐诗
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
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的横跨千年的第一流诗人,被杀;
范晔,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
阮籍徘徊良久,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唐代诗人李白对阮籍做官的这种潇洒劲头钦佩万分,曾写诗道: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
迭床架屋
这真是千古一理了:许多叛逆者往往比卫道者更忠于层层外部规范背后的内核。
既然阮籍如此干脆地扯断了一根根陈旧的世俗经纬而直取人生本义,那么,他当然也不会受制于人际关系的重负。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对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友情之外的造访,他可以低头不语,挥之即去,但对于朋友就不一
样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扰也有多深。
引颈就刎
流放宁古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
高枕锦衾
中国古代列朝对犯人的惩罚,条例繁杂,但粗粗说来无外乎打、杀、流放三种。打是轻刑,杀是极刑,流放不轻不重嵌在中间。
而流放却是一种长时间的可怖折磨
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
南国佳人多塞北,
中原名士半辽阳。
灾难,对常人来说也就是灾难而已,但对知识分子来说就不一样了。流放文人终于熬过生生死死最初撞击的信号是开始吟诗
文人面对流放,产生的总体感受应该是“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原先的价值坐标轰毁了,连一些本来确定无疑的概念也都走向模糊和混乱,
生经多难情愈好,
未觉人间古道沦。
“廿年词赋穷边老,万里冰霜匹马还。
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在浓重暮霭中越来越清静的岳麓山,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
朱熹是一位一辈子都想做教师的大学者。他的学术成就之高,可以用伟大诗人辛弃疾称赞他的一句话来概括:“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所谓会讲是岳麓书院的一种学术活动,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进行探讨和论辩,学生也可旁听,既推动了学术又推动了教学。
世间每个人都会死在不同的身份上,却很少有人像蔡元定,以一个地地道道的学生身份,踏上生命的最后跑道。
谁能说,历代教育家一辈子又一辈子浇下的心血和汗水,一定能滋养出文明的花朵,则这些花朵又永不凋谢?
山长:他们只想好生管住一座书院,以及满山的春花秋叶、夏风冬月,管住一个独立的世界。
二十世纪的许多事情,都由于了结得匆忙而没能作冷静的总
结。
因此有的封建主开始寻求做官的后天资格,而后天资格主要表现于文纔和武功这两个方面
白居易在一篇文章中表述了这种科举原则:
唯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沙砾,岂为类贱而不收?度木于涧松,宁以地卑而见弃?但恐所举失德,不可以贱废人。(《白居易集》卷六十七)
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资格去轻薄地嘲笑这些天底下最老实、最忠厚的农民。
大家花费几十年时间参与过的那场社会革命,是以改变贫困为号召的,改变贫困的革命方法是剥夺富裕为了说明这种剥夺的合理性,又必须在逻辑上把富裕和罪恶划上等号。
误解容易消除,原因却深可玩味
义无返顾的出发,并不一定能到达预想的彼岸,
一群缺少扳依的强人,一拨精神贫乏的富豪,一批在根本性的大问题上不大能掌握得住的掌柜。他们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在农村,他们那在前后左右找到的参照物只有旧式家庭的深宅大院,因此,他们的人生规范中不得不融化进大量中国式的封建色彩。
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
传之久远,却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
我们缺少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因此这些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大多是从封建正统观念逐渐引伸出来的,带有很多盲目性。
在这张罗圈椅上,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
木兰围场热河行宫
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