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一)
五、工作程序分述
• 在重要成矿区带,野外踏勘以能最多穿越不同 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典型地质体的穿越路线 为主。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适当采集 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进行 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以了解成矿 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 • 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出露齐 全、层序清楚的地区进行地层剖面测制,在剖 面测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填图单位。 • 通过踏勘,结合对现有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初步建立测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 填图单位和遥感解译标志。
野外验收资料整理应达到的要求 • ①调查区的地质填图和剖面测制工作已 全部完成;单幅图幅实测地质路线总长 和实测剖面工作量达到规定的要求。 • ②专项研究的野外工作全部完成。 • ③完成了规定的样品采集与送样任务, 大部分样品已完成测试和鉴定。 • ④完成了全部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 的系统整理、质量检查和编目。 • ⑤完成了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地质图空 间数据库的建设。 • ⑥完成了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简报编写。
五、工作程序分述
• 1、资料收集—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 集与利用
• 系统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区域 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 果和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报告、专著(如地 质志、矿产志、各省成矿预测和规划图、地层 典等)、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 的资料。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 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 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 工作主攻方向。
五、工作程序分述
• 4、野外调查 • 野外调查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最重要 环节,通过野外调查,客观准确详实的 收集第一手原始地质资料,查明区内区 域地质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区域地质、 矿产地质、物化遥地质调查、水文工程 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等基础地质问题。
1比5万地质填图要求
(3) 所有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 或重要地质现象等均应有地质观测点控制,观测控制 点的记录务必详实,测量数据准确齐全,并附必要的 照片和素描图、或录像资料,采集必要的实物标本。
12.2.5 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简报。 12.2.6 其它类文件:半年和年度简报、阶段性总结, 各级质量检查记录资料。 12.2.7 上述全部资料经项目工作单位组织初审通过, 并提交了初审意见书。
13.2 地质图和专题图的编制
13.2.1 最终地质图件的编制,必须经过 野外验收后按验收意见完成有关补充工作 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编制地质图所用资料 必须与各项原始资料和基础图件吻合一致, 並正确处理好与周围邻幅的接图问题。
4.8
4.9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涉 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 作量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 单幅项目组应由4—5名地质技 术骨干组成。多幅联测的项目 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 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 相对稳定。
5.1 数字地形资料准备 5.1.1 1:50000地质图的地理底图采
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50000地形图或 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50000矢量 化地形图(数据)。野外工作底图(野外 数据采集手图)原则上采用符合精度要 求的1:25000的(矢量化)地形图为工作 底图。
11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11.1 为保证各类样品测试与分析质量, 对 不同地质体的测试技术方法和测试数量, 应反映在设计书中,最终以上级主管部门 批复意见书为准。
11.4 调查中采集的古生物化石、同位素 年龄测定、电子探针、稀土元素、稳定同 位素、微量元素、古地磁测定等重要样品 应及时送交国家认证的权威机构或国家级、 省部级开放实验室进行测试或鉴定。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01一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1991-06-11发布 199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一91(1∶50 000)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ZB/T D10 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 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
DZ/T 0158-95 1:5000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 %& ’ ( $$$! %& ’ ( $$*0 %& ’ ( $!#! %& ’ ( $!#1
引用标准
区域地质图图例(! " #$$$$)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 #$$$$)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 #$$$$)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 #$$$$) ! " #$$$$ 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
’"&
地质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
基岩露头区,按 $% & ’ ((() 第 # 条执行。 ’ " # 浅覆盖区,参照 $% & ’ ((() 第 # 条要求,采用地质观察、工程揭露、结合遥感、 物(化)探资料综合分析并对覆盖层以下的沉积地层、火山地层、变质岩层、岩浆岩的 分布规律和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基岩顶面的起伏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 第四纪地质 ’ " $ " & 查明区内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 围,以及整个覆盖层的分布特征与厚度变化规律。 ’ " $ " # 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成因类型及其所处 的地貌部位(如阶地、古河道、古夷平面等)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建立第四纪沉积物的 相对层序。 ’ " $ " $ 对不同地貌单元的第四系详细分层,根据地表和工程揭露资料,利用综合方法 对地表和地下的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研究其岩性、岩相、古生物、古气候和年代学特 征,了解古风化壳特征与类型;有条件时可进行古地磁、古河道、古湖泊、古海岸线变 ・ )(*# ・
&
印出版五个程序。 %"( 立项论证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I
前言
本规范是结合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 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 1:50000 区域水文地 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具有水量、水质和能量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在时空分布上具 有共同地下水循环规律,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单位。 3.3 水文地质单元 Hydrogeological unit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而划分的若干区域,是一个具有一定边界和统一的补给、径流、 排泄条件的地下水分布的域。 3.4 地下水环境问题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groundwater
本规范规定了我国各水文地质类型区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内容、要求及工作定额; 对采用的调查方法手段进行了统一要求;对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图件编制的原则、 内容和方法进行统一规定;提出了成果报告编写和数据库建库要求。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由调查规范正文和 3 个附件、1 个附录组成。 本规范中未涉及的内容,按照现有的相关专业技术标准执行。
1
引言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在 1:200000 等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针对我国地下水资源重点开发利用区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区,开展 1: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区域地下水资源状况, 提高我国重要地区的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地下水资 源开发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专门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勘查以及水 文地质学科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44 总则 54.3 任务 54.4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5 基本要求 66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 设计书编制原则 96.2 设计书内容要求 96.3 设计书审批 107 图幅调查 107.1 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3 7.2.1 平原地区 137.2.2 丘陵山地地区 137.2.3 岩溶地区 147.2.4 滨海地区 157.2.5 内陆盆地区 167.2.6 黄土地区 167.2.7 红层地区 177.2.8 冻土地区 18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87.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87.3.2遥感调查 197.3.3水文地质测绘 207.3.4 地球物理勘探 227.3.5 水文地质钻探 257.3.6水文地质试验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8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98 综合评价 30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30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08.1.2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28.1.3 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68.2.1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68.2.2 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98.2 .3 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418.2.4 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43 8.2.5 供水安全论证 458.2.6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58.2.7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79 图件编制 479.1 编图基本原则 479.2 单幅图 4811.3 综合评价图 4810 数据库建设 4910.1 基本要求 4910.2 数据库内容 4910.3 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4910.4 数据库格式 5011 成果 5011.1单幅图成果 5011.2区域成果 5112 成果验收 5212.1 野外验收 5212.2 报告审查 52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5.野外工作技术要求5.1地质矿产填图技术要求5.1.1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地质特征,大致查明成矿条件,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5.1.2基本要求(1)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1:2.5万遥感解译成果、遥感影像图,提高研究程度和工作效率。
(2)地质矿产填图必须以野外实测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修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地质矿产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高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必须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4)地质矿产填图方法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
对做过1:5万区调的地区,可根据区域矿产调查目的要求进行修测,修测的主要任务是实测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
对于未开展1:5万区调的地区,地质填图应达到1:5万地质简测程度。
(5)地质矿产填图尽可能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地形图为底图,其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1:5万比例尺,野外手图应为1:2.5万比例尺,无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至1:2.5万比例尺。
使用GPS定点。
(6)地质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及矿化作用等特征。
(7)矿产研究程度:初步了解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等。
5.1.3地质矿产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1)沉积岩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基本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
1.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12—XX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mineral)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13年2月前言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总结近年来大量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新形势下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标准在《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要成矿区带中有关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相关内容。
本技术要求与DZ/T0001-1991等标准共同使用,是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编审、野外调查、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
本标准附录A-E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庆文、张克信、伍光英、张智勇、陈克强、潘仲芳、李荣社、苗培森、朱洪森、谷永昌、司马献章、程光华、尹福光、张立东、辛后田、赵小明、齐先茂、校培喜、毛晓长、邱士东、李仰春。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目次前言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1)3.1目的 (1)3.2任务 (2)3.3工作程序 (2)3.4基本准则 (2)4 资料收集利用 (3)4.1地形资料准备 (3)4.2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利用 (3)4.3遥感数据收集与利用 (4)4.4地球物理资料收集与利用 (4)4.5地球化学等资料收集与利用 (5)4.6钻孔资料收集和利用 (5)5 野外踏勘 (5)6 设计编审 (6)6.1设计编写 (6)6.2设计审查 (6)7 调查内容 (6)7.1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7)7.1.1 沉积岩 (7)7.1.2 火山岩 (7)7.1.3 侵入岩 (8)7.1.4 变质岩 (9)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10)7.1.6 第四纪地质 (10)7.2地质构造调查 (11)7.3区域矿产调查 (11)7.4 专项调查 (13)7.4.1 环境地质背景调查 (13)7.4.2 农业地质地质背景调查 (14)7.4.3 城市和工程地质地质背景调查 (14)7.4.4 旅游地质专项调查 (14)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4)8.1测制目的 (15)8.2布设原则 (15)8.3类型及测制内容 (15)8.3.1 沉积岩剖面 (15)8.3.2 火山岩剖面 (15)8.3.3 侵入岩剖面 (15)8.3.4 变质岩剖面 (16)8.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16)8.3.6 构造混杂岩剖面 (16)8.3.7 构造地质剖面 (16)8.3.8 矿化(体)带剖面 (16)8.4测制精度要求 (17)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18)9.1部署原则 (18)9.2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18)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18)9.2.2 地质观测内容标绘 (19)10 测试鉴定要求 (19)11 资料整理 (19)11.1野外调查过程中资料的整理 (19)11.2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 (20)11.3野外资料的最终综合整理 (20)12 综合研究 (20)13 野外验收 (21)13.1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21)13.2野外验收要求 (21)14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22)14.1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与分析 (22)14.2成果图件编制 (23)14.2.1 地质图编制 (23)14.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的编制 (23)14.2.3 其他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 (24)14.3报告编写 (24)15 数据库建设要求 (24)15.1原始资料数据库 (24)15.2最终成果数据库 (24)16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24)16.1提交资料要求 (24)16.2成果评审要求 (25)16.3资料归档要求 (25)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26)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28)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1)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33)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35)1:50 000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DD2012-ⅹⅹ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提交等。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50000)1.适用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1∶50000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调查内容、设计编写、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物探、钻探与山地工程、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成果编制、审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于1∶50000工程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工程地质调查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50218-2014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585–2010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1999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DZ/T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216-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要素。
3.2岩性综合体Lithology Complex在特定的大地构造及古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岩性类型组合。
3.3岩性类型Lithology Type由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相对均一的岩石所构成的岩石种类。
3.4土体工程地质层(组)Engineering Geology Layer of Soil Mass在同一地质时代、相同的成因条件下形成的一套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均一、工程特性指标相近的松散土层。
3.5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包括活动断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特殊性土问题等。
(完整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4总则 (5)4。
3任务 (5)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5基本要求 (6)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设计书编制原则 (9)6。
2设计书内容要求 (9)6.3设计书审批 (10)7图幅调查 (10)7。
1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7。
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2)7.2.1平原地区 (12)7。
2.2丘陵山地地区 (13)7。
2。
3岩溶地区 (14)7。
2。
4滨海地区 (14)7。
2.5内陆盆地区 (15)7.2。
6黄土地区 (16)7.2.7红层地区 (16)7。
2.8冻土地区 (17)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7)7。
3。
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7)7。
3.2遥感调查 (18)7。
3.3水文地质测绘 (19)7。
3.4地球物理勘探 (20)7。
3。
5水文地质钻探 (24)7。
3.6水文地质试验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7)7。
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8)8综合评价 (29)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29)8.1。
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29)8。
1。
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0)8.1。
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1)8。
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5)8.2。
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5)8。
2。
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7)8。
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39)8。
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4)8.2。
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5)9图件编制 (45)9.1编图基本原则 (45)9。
2单幅图 (46)11。
3综合评价图 (46)10数据库建设 (46)10。
1基本要求 (47)10.2数据库内容 (47)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47)10。
4数据库格式 (47)11成果 (48)11。
自然资源部关于发布《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等23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自然资源部关于发布《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等23项行业标准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4.08.02•【文号】自然资源部公告2024年第36号•【施行日期】2024.10.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公告2024年第36号关于发布《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等23项行业标准的公告《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等23项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经2024年第5次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批准、发布,自2024年10月1日起实施。
标准编号及名称如下:DZ/T 0475-2024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DZ/T 0476-2024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Z/T 0477-2024深部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Z/T 0478-2024固体矿山矿产资源储量三维动态管理技术要求DZ/T 0479-2024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规范DZ/T 0480-2024砂石矿山综合利用规范DZ/T 0481-2024水热型地热资源回灌技术要求DZ/T 0482-2024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监测规范DZ/T 0483-2024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要求DZ/T 0484-2024遥感地质术语DZ/T 0485-2024微动探测技术规程DZ/T 0486-2024固体矿产勘查钻孔质量要求DZ/T 0487-2024绳索取心钻杆作业规程DZ/T 0488-2024煤层底板分支孔定向技术规范DZ/T 0489-2024煤层底板地面探查与注浆技术规范DZ/T 0490-2024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规范DZ/T 0491-2024观赏石鉴评灵璧石DZ/T 0492-2024观赏石鉴评大化彩玉石DZ/T 0493-2024观赏石鉴评雨花石DZ/T 0466.1-2024地质资料馆藏管理规范第1部分:实物DZ/T 0069-2024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色标(代替DZ/T 0069-1993)DZ/T 0225-2024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代替DZ/T 0225-2009)DZ/T 0260-2024地热钻探技术规程(代替DZ/T 0260-2014)自然资源部2024年8月2日。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一)
阶段资料整理内容 • ①完善野外纪录资料和实物资料的核实 吻合工作,要求做到野外记录、路线信 手剖面图、素描图、照片、录像资料、 各类样品等野外实际资料与实际材料图 相互吻合。 • ②进行系统连图和接图,使区域地质图 分阶段逐渐形成。 • 全部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应安排足 够的时间,全面检查原始资料和综合资 料的完备程度、基础地质调查和专项研 究的初步成果质量、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 • • • • • • • • • • • 一、绪言 二、目的任务 三、工作程序 四、基本准则 五、工作程序分述 六、野外调查 七、调查记录 八、沉积岩野外调查 九、侵入岩野外调查 十、火山岩野外调查 十一、变质岩野外调查 十二、构造野外调查
一、绪言
• • • • 1、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分类 根据填图比例尺及调查工作的详细程度 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 中比例尺(1∶25万、1∶20万、1∶10万) 大比例尺(1∶5万、1∶2.5万) • 常见的比例尺是1∶100万、1∶25万、 1∶20万和1∶5万 • 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以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为主
四、基本准则
• 4、区域地质调查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 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 作。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测试方法,加强深部 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 多角度解决图幅内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提 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 5、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 的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 区别,不平均使用工作量。结合区内地质、自 然地理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区域地质 调查工作。
一、绪言
• • • • • • • • • • • • • • • • • • GB/T 17412.1—1998 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2—1998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3—1998 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 2007-XX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 958-19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 DZ/T 0011-19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 000)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1-199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DZ/T 00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 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DD2004-04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DD2006-06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 DD 2007-? 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推荐完整)
火山岩剖面
•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在研究划 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 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 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查 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 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 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依据火山岩岩石矿物特征 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 划分火山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形成的地质环境 或大地构造背景。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 结合火山岩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重 点研究的火山机构必须测制“十”字型岩性岩相图。
一、剖面测制
• 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
• 地质剖面是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无论实测或修测 图幅都必须按统一规定布置实测剖面,通过地质剖 面实测,建立各类地质体(沉积岩、岩浆岩、变质 岩、混杂岩等)建造顺序(地质体内部和地质体之 间的相对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 质建造体的填图单位,最大限度地提取各项区域地 质调查所需指数(如时代指数、古环境指数、古气 候指数、岩质指数、土质指数、水质指数生态和古气候等方面区域 地质调查都是从实测地层剖面入手的
变质岩剖面-2
• 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 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不同变 质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 立序次关系;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 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 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根据变质作用、变 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 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 分别建立地(岩)层序列和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 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1:5万区调方法
1、组队
3.10 根据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 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单幅项目组应由4—5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多幅联 测的项目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 稳定。
应根据任务要求,组织任务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队伍 3.6 除进行详实的基础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 灾害地质和城市地质等重大问题,必须开展相应的专项调查内容。 3.7重要成矿区带所开展的区域矿产调查的图幅,应视工作区特点和研究程 度开展必要的物、化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物、化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执行。 3.8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地学领域的一些重 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综合运用物、化、遥等多种技术方法,加 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多角度解决图幅内 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成矿规律研究,提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2)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贯穿于整个区调过程中: 立项、设计、填图、连图、专题研究、综合整理,等等。
(3)数字填图和数据库建设
成功开发了区域地质调查数字采集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区调野外采 集数据处理和成果输出的桌面系统,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 室内整理和成果输出的主流程信息化。 数据库建设
巴底幅、小成都幅的1/5万区调联测的任务书: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3)——4.3 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
4.3.1 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的目的是为解决图幅地质填图中基础地质问题 提供空间信息。遥感影像图是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重要野外工作图件, 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数据处理和制图。 43.2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遥感数据。选择其中现势性强、 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 数据。 4.3.3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 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 数据图像。 4.3.4在重要成矿区带必须系统提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 4.3.5 经处理的遥感影像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 基础背景图层。遥感地质解译应贯穿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全过程。 4.3.6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 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 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 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 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3、基本工作内容
从上述定义和基本要求中,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内容——目标任务 (1)查明区内地层的特征;
(2)查明区内岩石特征(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
(3)查明区内构造特征; (4)查明区内古生物特征; (5)查明区内矿产特征; (6)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
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青藏高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 0246-2006)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 1:50000 )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QHDK/T2004—01 1 适用范围本要求适用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以下简称省厅)启动、由省财政拨款,在省内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它规定了该项工作的性质,工作程度,目的任务,基本准则,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精度要求,以及样品采集、资料综合整理、成果编制及质量管理等技术内容,是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技术依据。
2 引用标准1) DZ/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2) GB 958《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3) 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4) DZ/T0191-1997《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程》5) DZ/0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6) DZ/TOO94-9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7) DZ/T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标准》(1:50000)8) DZ/T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9)《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10)《物探、化探异常查证要求和考核标准》(地矿部勘技司直管局,1993)11)DZ/T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12)DZ/T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13)DZ/T0081-93《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14)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15)DZ/T0075-93《地球化学普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16)D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规范》17)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18)GB-113687-1992《固体矿产普查总则》19)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20)《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细则》(青海省地调院,2002)3 目的任务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以下简称矿调)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是实现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01一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1991-06-11发布 199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一91(1∶50 000)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ZB/T D10 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 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
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为底图。
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象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编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14.8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调查区,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5 地质调查程序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
5.1 立项论证由主管局(厅)对选幅的合理性与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下达一比五万区调任务书。
5.2 设计编审根据主管局(厅)下达的任务书编写设计,多图幅联测可合编一个设计。
设计前要做好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和必要的野外调查研究,根据任务要求和地质条件精心编写,做到针对性强、任务明确、部署合理、方法恰当、措施有力,并经主管局(厅)审查批准后实施。
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设计编写提纲见附录A)。
5.3 地质填图按批准的设计开展地质填图。
填图中要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加强综合研究,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设计,并报审批单位核准。
5.4 成果编审地质图件要精心编绘,作到准确、合理、清晰、美观。
说明书要全面反映地质调查与研究的资料。
内容要突出新成果、新认识、新技术方法,层次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有据,要充分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表现形式上要做到图表化、数据化和标准化。
地质图与说明书一起按有关规定呈报评审验收和汇交。
5.5 出版准备出版准备包括修改定稿、原本档案归档、印刷原图分版清绘、色标选用、总色样图、分色样图制作、提出制印说明书和说明书出版稿批样。
6 地质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6.1 沉积岩区沉积岩采用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6.1.1 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主要物质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层序、化石内容、沉积特征〈结构、构造及组构特征〉、厚度、产状、形态、成因、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变化。
6.1.2 正确建立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即正式命名的)与非正式(即不必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研究它们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进行多重地层单位的划分和研究对比。
6.1.3 进行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岩层形成和发展演化历史的研究。
6.2 侵入岩区侵入岩采用岩石谱系单位的方法填图。
6.2.1 查明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组构特征(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包体特征(捕虏体、残留体和深源暗色包体)、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的规模、产状和组分等。
6.2.2 查明花岗岩类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作用、同化混染作用以及分异作用的特征。
6.2.3 研究花岗岩复式岩体内部的脉动、涌动和渐变过渡等接触关系;根据侵入体的相互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加定侵入体的侵入时代与侵入顺序并讨论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
6.2.4 按花岗岩类的成分序列或结构序列的基本概念,划分侵入体,建立单元,归并超单元2或序列(非正式单位),并探讨岩浆作用的演化历史,研究侵入体的就位机制,以及侵入体或单元与矿产的关系。
6.2.5 花岗岩类以外的其他侵入岩,原则上按6.2.1~6.2.3要求进行填图,划分侵入体。
有条件时建立单元归并超单元或序列。
必要时可根据侵入体或单元句部矿物成分的分带性以及变形特征的分带性划分岩石带。
6.3 火山岩区火山岩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方法填图。
6.3.1 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6.3.2 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注意寻找化石)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的时代。
6.3.3 依据岩石矿物特征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划分火山岩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相形成的地质环境。
6.3.4 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
6.4 变质岩区变质岩采用构造-地(岩)层法或构造-岩石法填图。
6.4.1 浅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堆积岩原则上按6.1要求进行,注意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浅变质的侵入岩类岩体可参照6.2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
6.4.2 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原岩。
6.4.3 查明不同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
6.4.4 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6.4.5 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6.4.6 根据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分别建立地层层序、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6.5 第四纪地质6.5.1 查明区内第四纪沉积物种类、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
6.5.2 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层序。
6.5.3 调查第四系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和古文化层,研究各类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期及其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
6.6 构造6.6.1 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和主要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做出分析。
6.6.2 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迭加关系及演化序列。
6.6.3 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6.6.4 探讨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控矿作用的关系。
6.7 旅游地质资源对区内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进行调查研究。
6.8 矿产资源3对区内已知矿产种类、分布及潜在价值进行了解。
对新发现的矿化、蚀变现象进行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6.9 灾害地质注意收集对人民生产生活危害较大的灾害地质资料。
7 地质填图精度要求7.1 实测地质剖面7.1.1 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划分地层、建立填图单位。
要求进行详细分层、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特征研究,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的各种地质特征、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为路线地质调查和填图以及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打下基础。
7.1.2 在划分侵入体的基础上,测制侵入岩剖面,其目的是归并单元,确定侵入时代及其顺序,研究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和侵入体的就位机制。
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
选择代表性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7.1.3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建立火山岩填图单位,研究火山构造。
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火山岩石、地层、岩相、岩石组合与序列、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等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7.1.4 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
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各填图单位岩石类型及其矿物组分、接触关系、序次、变形变质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
浅变质沉积岩还应研究沉积作用特征。
7.1.5 沉积岩剖面一般应分别选择在地层出露较完整,接触关系与标志层、相带清晰,构造相对较简单的地段测制;变质岩剖面应选择在变质变形复杂、填图单位齐全的地段,测制构造-地(岩〉层剖面;测制花岗岩单元-超单元剖面应选择在同源岩浆序列中各种地质体出露较齐全的地段;测制花岗岩构造剖面应选择在花岗岩变形构造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段。
火山岩剖面应选择岩相发育较全地区,并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
各类实测剖面应进行放射性能谱测量。
7.1.6 一个图幅内的不同沉积地层、不同时代和类型的火山岩侵入岩单元和变质岩填图单位一般至少要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联测图幅可按联测区布署,一般一个填图单位应有2~3条剖面控制,比例尺一般不小于一比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