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
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五年级语文教案一、扣文眼,轻轻走进惜别之境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读一读课题。
(生读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一读。
(生再次读题)课文讲谁送谁?生:李白送孟浩然。
(板书:李白孟浩然)师:(深情地)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他们的心情如何呢?轻轻地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生:依依惜别。
师:同意吗?生:同意。
【教师用简洁又富有诗意的语言营造了与课文意境一致的“磁场”,这既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
】师: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师边说边板书:依依惜别)师:“依依惜别” 就是说他们——生:感情很深,不忍心分别。
生:依依不舍。
生:难舍难分。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词的意思?(指名读)师:(轻轻地)难舍难分,建议要读慢些。
(生再读,读出了意味)【词语的朗读是建立在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的基础上,建立在理解这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这样的词语朗读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意蕴和认知基础。
】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谊。
谁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看大屏幕,齐读红色的字。
(生读“藏”)师:“藏”的是什么?生:埋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生:不愿意。
师:你从哪儿看出他们不愿意让对方知道?生:从“有意”知道了他们故意不提离别的事。
生:从“不去触动”知道了不愿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
生:从“一会儿……一会儿……”知道了,他们故意做别的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font size="6">作者:陆凤娟转贴自:转载点击数:98《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作者陆凤娟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1、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李白孟浩然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2、交流: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1、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2、学生交流语句:出示美景图3、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蓝天、白云,江上美景4、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示范三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示范三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1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一,本节课教学重点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抒发离别之情、对时光的感怀),并从文学角度剖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2.理解李白《黄鹤楼送别》的意境,感受离别的情感和对时光的感怀。
3.激发学生对文学、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2.理解李白的写作意图和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文学修辞分析和解读诗歌的意境。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处于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但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应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感悟,通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他们领略文学的魅力。
教学策略和方法:1.启发式问题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讨论、思考和归纳的方式,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做到真正学到,领悟到。
2.互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将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中,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3.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4.文学创造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创作作品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造思维。
教学流程:1.引入:播放视频或音频,欣赏《黄鹤楼送别》诗歌,国画《黄鹤楼图》。
2.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诗歌表现手法:通过PPT课件,讲解和生动演示怎么从文学角度对诗歌的结构与表现手法进行正确理解。
4.诗歌解读:让学生围绕“诗歌的意境”展开口头或小组讨论,共同理解“鹤去何时?江南三月天”的意象,了解诗人的创作思路,引导学生逐感而入,深入课文。
5.多媒体梳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对重难点单独分析启发,帮助学生成长形成思维。
6.文学创造:通过诗歌创作或写一篇课文阅读感悟。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关键信息项:1、课程名称:《黄鹤楼送别》2、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授课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学生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教学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课程导入教师通过讲述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入课文《黄鹤楼送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1 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让学生感受黄鹤楼的壮丽和文化底蕴。
112 提问学生对送别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情感。
12 课文讲解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情节和情感。
121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语调。
122 解释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23 分析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在送别时的心情。
1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31 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情谊?132 李白在送别时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133 你认为送别时应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14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41 对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42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5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珍贵和离别的意义。
151 让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送别场景,分享当时的感受。
152 教育学生要珍惜身边的朋友,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16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情感体验。
161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162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高贵平卢青云[教学目标]一、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
(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
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第二课时)XX课件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第二课时作者:转贴自:转载点击数:《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师:直接说故人~~的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
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
(两位)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
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
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
板画。
还有哪个词用的好?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生:一只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
书空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
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
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导读:本文《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作者/何国成朱瑞芳[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课文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里面还包含着一首诗,谁能猜出是哪篇课文呢?(生答)师:对了。
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文。
(板书课题)看来大家对这课较熟,老师还没教,自己就先看了。
真好!能把课题读好吗?(生齐读课题)师:像这种样式的课文,你们以前还读过哪些?(学生议论纷纷,如数家珍般地列出了:《英英学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等)[赏析]该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超前阅读,引导他们温故知新。
师: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该完成哪些任务呢?生:把课文读好。
生:领悟课文里的意思。
生:能熟练背诵古诗。
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随机板书:读悟解背)师:太好了,同学们,这既是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读懂课文的方法。
下面,同学们就认真读书,把生字读准。
老师看看大家能读明白哪些问题。
[赏析]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找学习方法,这不正是尊重学生的主人意识,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权力的体现吗?(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交流)生:我知道了课文讲的是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
师:你一下子就找到了文中两个主要的人物。
生: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走的时候,心里很舍不得,我是从“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句话里体会出来的。
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就叫“依依惜别”。
生:我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不但是很好的朋友,而且还是真正的朋友。
师:你的体会是听了谁的话后联想到的?生:是听了女女同学(指第一位发言的同学)的回答后想到的。
师:是啊,学会听,而且会联想,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赏析]教师适时点拨,不露痕迹地教给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生: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联想到了一句格言——真正的朋友,是永远不会变心的。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2022-12-12《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点击数:119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设计理念: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
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任务: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一、揭题: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
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4篇
4、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收录机、配乐录音、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师板书:黄鹤楼送别)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
(出示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二、精读课文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3)“下”是什么意思?(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共3页,当前第1页123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随机出示第2节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的教学实录及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的教学实录及评课稿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爱听歌,今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悲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那么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比,自学课文。
〔一〕同学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争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茫,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视,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渐渐地过去,究竟,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仰慕,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贯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日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A、思索: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难舍之情?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海安精编《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课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㈠指名读第一节
“暮春三月,长江边…………”
A、指名读
B、提问:谁能说说这段话中描绘春天美景的词语?
你还能说出哪些描写春天的成语。
多美的暮春三月啊!
黄鹤楼是李白和孟浩然友谊的见证,我们来看看俯临长江的黄鹤楼。
出示句式:我看见了()的黄鹤楼。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朋友本该牵手踏青,相伴郊游,共赏春景。可是,这一次的相约却是为了分手。此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呢?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此时,你就是岸边的李白,你的心情就像波澜起伏的江水,你会想些什么呢?
1. 读一读:认真练读《黄鹤楼送别》。
2.找一找:搜集送别诗。
二、课内精讲精练
教学步骤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播放《送别》唤起别情
二.诗文对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初解诗意
三.品读场景
涵泳真情
四.扩展阅读
读中悟情
一.播放《送别》唤起
别情。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上节课,我们一起目睹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随着李白一起吟诵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课案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doc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摘要]《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篇“文包诗”课文。
课堂教学抓住文包诗的特点,诗文对照,让学生想象画面,了解诗句意思,实现感知古诗和美文的双赢;同时,抓住课文的品悟点,转换角色,深入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表达形式,并动笔写一写。
这样体现了精致语文精粹内容和精当形式的统一、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的特点,最终实现学生言语生命的激扬和言语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精致语文实录点评片段一:概述内容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板书:文包诗)。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生: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
师:你将故事的人物和事情说清楚了,很好。
谁还想说?生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自己的好友孟浩然。
生2: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
师:你们能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清楚了,真好。
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就要学会这样概括故事的内容。
片段二:了解诗意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读?(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你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而且抑扬顿挫,这就是古诗词的特点――韵律美。
(板书:韵律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画面呢?打开书本,画出描写诗句画面的句子。
(学生自主读文,画诗句)师: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生:(读)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师: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你还了解了什么?生1:我知道诗中的“故人”指的是李白的好朋友孟浩然。
生2:我还知道孟浩然在烟花三月去扬州。
师:“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没有学生举手)看看文中哪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烟花三月”。
生1:“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生2:“烟花三月”是说春天繁花似锦,烟雾迷蒙,景色非常美丽。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深远意境。
教学方法:通过充分的多种形式的阅读,感受诗歌的深远意境。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其他诗词或图片,使用“手机”拍照,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吟诵古诗,整体感知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离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2.李白在送别孟浩然时还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谁来读一读?3. 播放学生用“手机”拍照的内容和同学共享。
4.烟花三月,离别之际,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友人内心深藏着一份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表现两人内心情感的词语。
(板书:依依惜别)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份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自主研读,多元展示1.出示学习提示(一):(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呢?圈划关键词句,选一两处写写感受;(2)小组内交流,准备汇报。
2.交流:(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①他们为什么要将这份依依惜别之情藏在心底呢?从“藏”字你悟出了什么?他们借观赏景色来隐藏依依惜别之情。
(板书:动作)②暮春三月,长江边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③同学们,这样的烟花三月,李白选择了在黄鹤楼为友人送别。
你们了解黄鹤楼吗?补充资料:黄鹤楼临近长江,屹立于湖北武汉市蛇山之顶,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文人雅士常常汇聚于此,赏景、宴客、会友、吟诗,留下了许多有趣故事和优秀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名称:扬中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周一、复习旧知,朗读旧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黄鹤楼送别》,打开书一齐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师:离愁别绪在心底,而情难启,而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师: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觉得此时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怎样?生:我觉得李白和孟浩然此时都很难过。
生:我觉得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开,他们都很舍不得,都不愿意分开。
师: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
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师:(指小黑板)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
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
真是不简单。
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
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
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誉是指好的名声。
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
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
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齐读。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师:你能领悟孟夫子这番话的深远含义吗?他是要告诉李白什么呢?[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
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师:两个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的深情,多么的深刻呀,还想再读吗?生:想!师:老师读旁白,一、二组同学读李白的话,三、四组同学读孟浩然的话。
(师生共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无奈这样的良辰美景却要分别。
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他得走了。
他们挥手道别。
白帆随着江风渐去渐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而李白一直就这样久久地站着,久久地站着,全神贯注地看着帆船驶向天边,最后只见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仍不肯离开,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都托付给江水,好陪着帆船,伴着友人到达目的地。
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吗?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生齐读第四自然段)四学习名诗,理解诗意师: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生看黑板齐读)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的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师:之广陵的之是什么意思?生:是到,往,去的意思。
师:故人指谁?生:指孟浩然。
师:也就是李白的?生:朋友、知己。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
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
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师:孤帆指?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
唯、天际呢?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师: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生说)师:能背诵这首诗了吗?生:能!师:先自己练一练。
(指名背,一起背)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师:《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一些送别诗,谁来诵读一下。
(一生读)师:这首诗你制成了几张书签?生:三张。
师:老师给点时间你,将这三张书签现在就分送给你的三个友人,让他们分享你的资料,和你一起积累,与你一同成长。
(生离座欣喜地送出书签,收到书签的学生惊喜,全班学生目光相随。
)师:还有谁来诵读收集的送别诗。
(生读)师:你制作了几张书签?生:一张。
师:啊?生:因为我的朋友不多。
师:老师支持一下你,因为朋友不在多,而贵于精。
但我很想看看,谁那么荣幸,能做你唯一的知己。
(生送出书签,师笑。
)师:拿到书签的同学们,你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一张薄薄的书签,更是一份真诚的心,一份真挚的情呀。
我觉得它一定很沉。
请妥善珍藏好这张书签,珍惜这一份可贵的友情。
[ 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从李白和孟浩然的身上,你一定对朋友,对分别有了新的认识,请选择其中一个为主题,用简短的语言在空白书签的后面写下你的认识,待会送给你的知己,你的故人或你的兄长、老师。
(生写)(生送书签)师:此时,我觉得自己很孤独,很可怜,(摊开两只手)因为,我到现在还是两手空空如也!(师故意尴尬地笑)(听课老师也会心一笑)(学生立刻明白意思,有学生送上书签)师:谢谢,谢谢你们,虽然这友情来得迟了些,来得勉强了些,但我还是很感动,还是要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对我表达的珍贵的友情。
(后排听课的老师中,有几位开心地向我轻挥他们手中的书签,因为他们也收获到了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