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解释(二)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2)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2)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里跑了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到了惊吓。

它舍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颗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特别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其次天,农夫照旧在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么用心了。

他干了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

听一听,盼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

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有见到兔子出来。

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特地等待野兔子窜出来。

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盼望再捡到兔子。

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

但农田里的苗由于他而枯萎了。

农夫因此成了别人谈论的笑柄。

这个故事告知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圆满。

感谢大家!启示: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假如不付出努力,而寄盼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阅历、墨守成规。

主要批判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肯定不行能发生的。

把偶然的大事当成必定性的大事是非常愚蠢的想法。

主要是挖苦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想有回报的人。

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挖苦官员的愚笨。

揭示道理这个成语故事比方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盼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主要告知我们的道理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不会每天有,假如自己不努力劳动,总有一天会什么都没有得到,却白白铺张了珍贵的时间。

要自己主动努力。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告知我们做事情时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依靠运气,不劳而获;我们肯定不能做“守株待兔”式的人,而是要主动主动的做事情,不投机取巧,亲自动手,只有自己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

故事梗概宋国有一个农夫,不分阴晴,不分寒暑,每天都要在地里劳动,特别辛苦。

高中成语故事_2

高中成语故事_2

高中成语故事高中成语故事1天真烂漫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

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

南宋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

原来,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肖”是赵的偏旁。

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并隐居在苏州的一所寺庙里。

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成,把其中的“十”字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

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

有一次.他画了二卷高五寸,长一丈多的墨兰。

画上的墨兰,自然全无土根的。

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

”大家欣赏了这幅画后,赞不绝口,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生气勃勃。

【释读】“天真”指单纯;“烂漫”自然的意思,这则成语常用来指人心地单纯,坦率自然。

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心地单纯善良。

【出处】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大会,高可五寸许。

天真烂漫,超出物表。

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

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高中成语故事2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高中成语故事3奋不顾身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

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

适合二年级成语故事

适合二年级成语故事

适合二年级成语故事故事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丰富的知识和道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适合二年级成语故事。

适合二年级成语故事1:断章取义春秋后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

崔杼和庆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

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

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敝:“你要千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的,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

”卢蒲敝不忘哥哥的嘱托,后来当了庆封的家臣。

他很快发现,庆封虽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权全被右相崔杼揽住,庆封只是名义上的相国而已。

于是他帮庆封施出一条计谋,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杀身亡。

此后,齐国的朝政大权全落入了庆封手里。

后来,庆封迷恋上了卢蒲敝的妻子,不再关心朝政大事,便让儿子庆舍来掌管。

卢蒲敝在逼死崔杼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红人。

他根据哥哥卢蒲癸的嘱托,设法让哥哥回到齐国,当了庆舍的侍卫。

卢蒲癸本来是卫士,勇力过人,庆舍很欣赏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

在受到庆舍宠信后,他又设法让同时逃到国外去的卫士王何回到齐国,与自己一起当庆舍的侍卫。

从此,两人私下联络了一些不满庆氏父子的人,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发现丈夫的行为很神秘,便问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与自己一起商量商量。

卢蒲癸心想,我在干杀灭你们庆氏的事,怎么能与你商量呢?但经不起她一再询问,便对她说:“如果我告诉了你,恐怕自己难逃一死。

这样的话,就会坏了大事。

”庆姜听完后,说:“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

你告诉了我,我能出力就与你一起策划,不能出力也决不泄露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卢蒲癸把准备杀灭庆氏的事告诉了庆姜。

庆姜表示要大义灭亲,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并严守秘密。

预定举事的日子,选在庆封外出打猎的那天,庆姜又说服父亲庆舍随同齐景公去太庙举行祭礼。

成语故事及解释50个简短

成语故事及解释50个简短

成语故事及解释50个简短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故事(精选40篇)

成语故事(精选40篇)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精选24篇)【篇一】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接连好几个月没下雨,各处都闹旱灾,井、河干涸,地开裂,庄稼颗粒无收。

珠崖郡的崖县(今三亚市)也不例外,饥饿干渴的崖县人天天跪在地上,祈求天神赐降甘霖。

在崖县的鹿回头村庄,有一位勤劳勇敢地小伙子,他的名字叫阿富,他每天到海里去捕鱼给乡亲们。

奇怪的是,那年到哪个海域都捕不到鱼,只有到大东海才能打到鱼和虾。

一天,阿富在大东海打到一条好大的鱼,他回到村,把鱼切成一块块,分给乡亲们,而自己只留下一点点鱼头。

他正要烧水煮鱼头时,来了一位要饭的老太婆,只见她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破衣烂衫,又脏又臭。

阿富一点也不嫌弃她,请她坐下,说煮熟了鱼头就给她吃。

老太婆说,她饿了三天三夜,最好现在就给她生鱼头吃。

阿富二话没说,立即把鱼头给了老太婆。

老太婆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顿时有了精神。

她跪下叩头感谢阿富的帮助,阿富慌忙上前扶她起来。

当老太婆被阿富扶起来时,阿富闻到了一阵阵淡淡的清香。

他抬头一看,天哪,站在他面前的不是又脏又臭的老太婆,而是一个胜似天仙的美女。

只见她乌黑的秀发披在肩上,眼睛又大又黑,脉脉含情,樱桃似的小嘴漾着动人的微笑,整个鹅蛋形的脸上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辉。

她整个的人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槟榔花,又美又香又动人。

阿富望着她,眼睛都发直了。

好半天他才问:“你就是刚才那位老太婆变的?”姑娘点点头说:“我的名字叫阿美,是大东海龙王的第三个女儿。

现在人间闹旱灾,我是来告诉你们,善良的人们只要到大东海喝三口海水,回来后,挖地出水,种地丰收,做买卖发财。

总之,就能心想事成。

”说完,她问阿富是否愿意试试。

没等阿富回答,她即拉起阿富的手,阿富感到身体飘了起来,一会儿,就到了大东海边。

阿美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阿富模仿阿美的动作,也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

这里阿美又拉起阿富的手,飘到了田间。

她对阿富说,你心里想着一件事,然后你开始行动,保你心想事成。

阿富蹲下来,用双手掘地,不一会儿,地里冒出一汪清澈的淡水。

成语典故及解释

成语典故及解释

成语典故及解释成语故事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筛选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能够从多个角度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及解释篇一:百步穿杨的故事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

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

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

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

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

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

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

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

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

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的八个成语故事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的八个成语故事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的八个成语故事1、卧薪尝胆:解释: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2、指鹿为马: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故事: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

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3、破釜沉舟: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4、三顾茅庐: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人称“卧龙先生”。

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5、四面楚歌: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成语故事(集合15篇)

成语故事(集合15篇)

关于成语故事(集合15篇)关于成语故事(集合15篇)关于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

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

张僧繇没有方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

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

“画龙点睛”如今已成为一句成语。

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

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

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

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

“叶公好龙”如今也是一句成语,比喻外表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屠龙之技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

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

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

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

’王曰:‘然那么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

’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

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

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

简短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六篇

简短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六篇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分享的简短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简短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 安然⽆羔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王去世,他的⼉⼦太⼦丹接位为赵孝成王。

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

赵威后是⼀个⽐较贤明⽽有见识的中年妇⼥。

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

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长安君送到齐国作⼈质,然后再出兵。

赵威后舍不得⼩⼉⼦离开,但是听了⼤⾂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

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

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

“齐国的收成不坏吧?⽼百姓平安吗?齐王⾝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很不兴奋,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把尊贵的放在后⾯吗?” 威后微微⼀笑,说:“不是的。

假如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恙”。

它的意思是:平安⽆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意外。

恙,疾病,借指灾祸。

【篇⼆】简短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 励精图治 公元前74年,西汉⼤将军霍光⽴刘询为汉宣帝。

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因此⼀切朝政⼤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权,霍⽒⼀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婆仍然感到不满⾜。

她为了使⾃⼰的⼩⼥⼉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

霍光为了避免杀⾝之祸,就利⽤职权袒护了⾃⼰的⽼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的权⼒。

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不久就封他为丞相。

这更加引起了霍⽒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

经典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经典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经典的成语故事及解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了解成语故事典故,既能提升我们的语文知识水平,又能活跃气氛。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经典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鸡鸣狗盗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

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

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样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

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

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

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先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

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

到了函谷关(在此刻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

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一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样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之后,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先,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

怎样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

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他目睹了民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写了一篇《捕蛇者说》。

该散文描述一个捕蛇者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愿种地,因为贪官污吏们搞得当地鸡犬不宁。

中国成语故事_2

中国成语故事_2

中国成语故事中国成语故事1典出《汉书·王章传》,说的是西汉时的王章家里非常贫穷,年轻时在京城长安求学,与妻子住在一起,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有一次,他生病,没有被子,只好盖用乱麻和草编织的像蓑衣一类的东西。

这是当时给牛御寒用的,人们称它为“牛衣”。

王章蜷缩在牛衣里,冷得浑身发抖。

王章以为自己快死了,哭泣着对妻子说:“我的病很重,连盖的被子都没有。

看来我就要死去,我们就此诀别吧!”妻子听了怒气冲冲地斥责他说:“仲卿!你倒是说说,京师朝廷中的那班贵人,他们的学问谁及得上你?现在你贫病交迫,不自己发奋,振作精神,却反而哭泣,多没出息呀!”王章听了这席话,不禁暗自惭愧。

病愈后,他发奋读书,终于成了有用之才。

延伸阅读:成语主要人物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wěi)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学习成语作用:第一,它是浓缩的历史,学习和运用它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以史为镜。

成语中有大量的由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演绎而成的,了解了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历史。

比如坐怀不乱这个成语就向我们讲述了柳下惠的故事:据《荀子.大略》载,相传,春秋时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鲁国的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

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后来就用坐怀不乱形容男女之间相处时作风正派。

比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相传越王勾践回国,后坐卧于薪草之上,“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5篇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5篇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5篇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5篇经典成语故事1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给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出处:《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唇亡齿寒: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经典成语故事2物极必反解释: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成语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

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帝还是不肯放手。

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帝。

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1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

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善于射箭,又智谋超人。

他曾被派遣护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

突厥族国王摄图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来,常让他随自己一起去打猎。

一次,摄图看见两只大雕在空中争夺一块肉,便交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将雕射下来。

长孙晟跨马前奔,拉开弓,只听嗖的`一声,一箭竟穿过两只大雕的胸脯。

雕顿时双双落下。

这个原指射箭技术高超。

现指一举两得。

历史成语故事2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趁隋末之乱起兵,南征北战,打了无数胜仗,为平定内乱,建立李唐王朝,立下了大功。

后来,李世民继承了李渊的王位,成为唐代的第二代君王。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所作为的开明君主,作为一位文武兼备,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巅峰状态,“贞观之治”闻名四海。

然而,作为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李世民也无法摆脱他的历史局限性。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李世民也具有很多封建帝王无法摆脱的缺点。

《新唐书》的作者把李世民比作是古代周武王那样的圣明君王,但也指出他“好大喜功,勤兵于远”。

贞观六年,群臣提议李世民行封禅之礼,魏征对此持反对意见。

李世民便气呼呼地逼问魏征:“朕功不高耶?”“德未厚耶?”“年谷未登耶?”“华夏未安耶?”“远夷未慕耶?”魏征承认李世民在这些方面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指出还不足够。

从两人的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出,李世民此时已经产生了自满情绪,对已取得的胜利和成功沾沾自喜。

李世民不足的暴露,主要集中在贞观十年以后。

贞观十一年,魏征指出他已有“意渐深刻”“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的情况。

张亮、张蕴古与卢祖尚等人就是在这种喜怒任刑的`情况下,被轻罪重判而处死的,连李世民本人也对其中的几件事追悔不已。

所以,有人指出,贞观后期,李世民经常以言代法,破坏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法制,这等于是自乱其法。

二龙腾飞的成语故事

二龙腾飞的成语故事

“二龙腾飞”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两条龙在空中飞舞,象征着吉祥和繁荣。

这个成语的故事有多种版本,以下是一种常见的版本:
从前,有一条村庄,村子里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小福,一个叫小寿。

他们两人都非常勤劳,而且非常友好。

有一天,村外突然出现了一条恶龙,它威胁着整个村庄的安全。

村庄的居民们非常害怕,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小福和小寿决定站出来对抗这条恶龙。

他们商量了一个计划,决定由小福引开恶龙的注意力,而小寿则趁机爬到恶龙的背上,用绳子把恶龙绑起来。

他们的计划成功了。

小福成功地引开了恶龙的注意力,而小寿则顺利地爬到了恶龙的背上,用绳子把恶龙绑了起来。

恶龙被他们两人制服了,村民们终于可以安心地生活了。

为了纪念小福和小寿的勇敢和聪明,村民们决定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村庄,称为“二龙腾飞”。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二龙腾飞”这个成语,象征着两条龙在空中飞舞的景象,寓意着吉祥、繁荣和勇气。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暗度陈仓成语故事1解释:比喻暗中进行某些别人不知道的活动。

(多指男女私通)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来自成语大全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

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解释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

人多酒少,不够喝。

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

大家赞同,画了起来。

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

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

”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

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

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

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

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14、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

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