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18虚词意义用法表格版 共38页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资料讲解
附录8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ér(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
不译或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承接关系。
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转折关系。
但是,却。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⑤表假设关系。
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关系。
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⑧表目的关系。
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代词。
通“尔”。
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2.何hé(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
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代处所和事物,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B.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③作定语。
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副词。
①用在名词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
为什么,怎么。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以下是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一览表:1.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可是”、“然而”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何:①表示疑问,相当于“什么”、“为什么”例:余独穷困乎此时也?②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难道”例:以为且噬己矣,甚恐。
③有时表示动作,相当于“多么”例:二世杀之,何其残也!3.乎: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于”、“在”;“对”、“对于”;“在”、“到”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呢”;“吗”例:安知鸿鹄之志哉?4.或:①表示动作,相当于“有时”、“偶尔”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要是”例:人命或可违,公名不可损。
5.乃: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于是”、“就”;“才”、“这才”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却”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6.岂:①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②表示动作,相当于“而且”、“也”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其:①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例:吾其还也?②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8.且: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又”、“而且”例:河水清且涟漪。
②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而且”例:且焉置土石。
③表示承接,相当于“然后”、“就”例:且放白鹿青崖间。
9.虽:表示转折,相当于“虽然”、“纵使”例:虽九死其犹未悔。
10.遂:表示结果,相当于“终于”、“到底”例:遂使之行成。
11.谓:表示动作,相当于“告诉”、“对……说”例:谓心到、眼到、口到。
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了”、“已经”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备兵九为备矣。
②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3.焉:①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表示反问,相当于“呢”、“吗”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表示动作,相当于“之”、“的”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古诗文18虚词意义用法表格版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 同“与”,可译为 军,与赵俱死。(《信陵君
“和”“跟”,有时可译为 窃符救赵》)
“率领”“带头”
知识清单五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词性
例句
释义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
夫夷以.近,则游 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 者众。(《游褒禅山 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
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 果”
连词 东阳马生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
构成“其…… 其……”结构表选择,译为
所至极耶?(《逍遥游》)
“是……还是……”
知识清单五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6.且
词性
例句
释义
连词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表示递进关系
河水清且.涟猗。《( 诗经·伐檀》) 表示并列关系
译为“当”“等到”等 使楚》)
知识清单五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词性
例句
释义
天下熙熙,皆为.利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 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译为“为着”“为了” (《货殖列传序》)
介词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
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
译为“因为”“由于”
丁解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也。(《游褒禅山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 始流。(《归去来兮辞》)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 家》)
释义 表示目的关系,“以”后 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 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作“来”“用 来”“以致”等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 原因的分句前,译为“因 为”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
18个文言虚词及意思
18个文言虚词及意思
1. 也(yě):表示同样、并且的意思。
2. 乃(nǎi):表示是、就是的意思。
3. 莫(mò):表示不、没有的意思。
4. 亦(yì):表示也、同样的意思。
5. 皆(jiē):表示都、全都的意思。
6. 或(huò):表示或者、或许的意思。
7. 岂(qǐ):表示表示反问的意思。
8. 弗(fú):表示不、没有的意思。
9. 非(fēi):表示不、非常的意思。
10. 斯(sī):表示如此、这样的意思。
11. 前(qián):表示之前、以前的意思。
12. 后(hòu):表示之后、以后的意思。
13. 亦(yì):表示也、同样的意思。
14. 者(zhě):表示人、物的意思。
15. 矣(yǐ):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的意思。
16. 乎(hū):用来构成疑问句的意思。
17. 焉(yān):用于构成疑问句或感叹句的意思。
18. 矣(yǐ):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的意思。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以题说法如何回答虚词翻译题设问方式①选择题,判断正确与否;②句子翻译题中也有虚词的翻译。
规范思路(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 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 其意义和用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 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
作介词时它位 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 定。
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对“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 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 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 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 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 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1. 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18个文言虚词用法积累表(用于背诵)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表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表转折,却、可是,相当于“然而”)2. 吾恂恂而起(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或译成“地”)3.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如果”“假如”)4.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相当于“又”、“和”,可不译)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用于前后连接的两个动作之间)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因果,“因而”)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并且”)8.而母立于兹(代词,你,你的)9.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语气词)1.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什么”,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2.豫州今欲何至?(疑问代词,“那里”,用法同上)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多么”“怎么”)5.其如土石何?(把什么怎么样)6. 吾欲之南海,何如?(怎么样)7. 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用在句首动词前,表反问,“为什么”“怎么”)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呢”“吗”)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同上)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测度,“吧”)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介词,于)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作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才”,表条件)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副词,“竟然”表出乎意料)3.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表转折,“却”)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表判断,“是”)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连词,“于是”,”就”)6.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1、作代词,通“尔”,你,你的。
例: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B、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2、作连词,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或者不译。
例:A、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分矣。
《六国论》B、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劝学》(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例: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B、子而思报父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4)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5)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6)表示承接关系,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词,相当于“然后”“就”“接着”或不译。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一日之所学矣。
《劝学》# 特别注意1、“而”在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前一个动词是实际发生的动作,同时不是后一个动词发生的状态或方式,两个动词在发生时有时间先后关系,那么“而”表示顺承关系。
例:(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2)遂越狱而走。
2、“而”在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前一个动词是实际发生的动作,但表示后一个动词发生的状态或方式,两个动词是同一时间发生的,那么“而”表示修饰关系。
例:(1)秦王惊,自引而起。
《荆轲刺秦》(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荆轲刺秦》3、如果前一个动词不是实际发生的动作,只表示后一动作发生的状态或方式,那么“而”表示修饰关系。
例:(1)提刀而立者,英雄也。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荆轲刺秦》之1、用作代词,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
①<助>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夜未央。”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食(yǐ)其”。
五、其qí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四、乃nǎi
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2.副词。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其
qí
①<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筯骨。”《<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②<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未既济也,请击之。”《卖油翁》:“见~发矢十中八九。”《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③<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志也。”④<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志。’”⑤<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游黄山记》:“~松犹有曲挺纵横者。”【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何能胜?”⑥<代>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论语>十则》:“多闻,择~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⑦<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梦邪?~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⑧<副>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⑨<副>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许寡人!”⑩<副>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无忘乃父志!”⑾<连>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⑿<助>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无垠兮,云霏霏~承宇。”《答李翊书》:“俨乎~若思,茫乎~若迷。”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附录8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ér(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
不译或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承接关系。
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转折关系。
但是,却。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⑤表假设关系。
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关系。
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⑧表目的关系。
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代词。
通“尔”。
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2.何hé(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
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代处所和事物,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B.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③作定语。
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副词。
①用在名词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
为什么,怎么。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用法归纳表
连词表转折
一龙机发而七首不动。《张衡传》
(2014浙江,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过秦论》)
(2013湖南,连词,表转折)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2013山东,连词,表转折)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2011江西,2013安徽,连词,表转折)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2005浙江,表目的,“来”)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虚词
意义及用法
例句
以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连词,表修饰)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连词,表目的)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介词,把。)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介词,把。)
1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2然后以六合为家。
(介词,把)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以
介词,因为
(2013天津,介词,因为)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介词,因为,表原因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2010山东,介词,因为。)
(2011山东,连词,表转折)
1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009浙江,连词,表转折关系)
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18个文言虚词意义用法(打印)
高考18个文言虚词(一)而1、连词:转假因目,并修承递(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3)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5)并列关系。
(换位意思不变)(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6)修饰关系。
(两动作同时进行)(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7)承接关系。
(两动作一先一后)(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8)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3、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练习: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首页阅览室馆友我的图书馆登录注册留言交流网文摘手手机客户端帮助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收藏人:liubaoliang2013-08-16 | 阅:2090 转:257 | 来源大中小| 分享腾讯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搜狐微博推荐给朋友举报贵州印江民族中学施毅敏以一、用法归纳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地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认为、以为任用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②图穷而匕首见。
(《史记·荆轲刺秦王》)(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②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做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2.代词(1)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①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摘要:一、文言虚词的概述1.定义及作用2.分类二、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之2.者3.其4.且5.若6.所7.为8.焉9.以10.因11.与12.和13.则14.而15.与16.然17.则18.故三、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演变1.意义的变化2.用法的拓展四、如何运用文言虚词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1.掌握基本意义和用法2.结合语境理解含义3.学以致用,练习写作正文:文言文的18个虚词是古汉语中最为重要的辅助词,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限定等作用。
虚词虽然不能独立成句,但却是构建文言文句子的基石。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之: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论语·学而》:“吾丧我马,亦可矣。
”2.者:表示人或者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或“……的事物”。
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
”3.其:代词,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等。
如:《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且:副词,表示将要。
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欲伐曹,使荀息且观。
”5.若:代词,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如:《孟子·公孙丑下》:“若药弗良,焉用医者?”6.所:与“为”连用,构成“为……所”,表示被动。
如:《史记·赵世家》:“公子宋所为见陵侮者,欲以求信也。
”7.为:介词,表示替代或为了。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焉:兼词,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如:《论语·子罕》:“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9.以:介词,表示手段或依据。
如:《论语·述而》:“子贡问曰:‘敢问昭文之鼓琴,师襄之舞,何谓也?’”10.因:介词,表示凭借或依靠。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配套练习一、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词
若.能以吴、越之众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 与中国抗衡。 (《赤壁
设”等 之战》)
以万人若.一郡降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 者,封万户。(《汉书》) 者”
8.所
例句
释义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 故余虽愚,卒
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 所字结构 获有所.闻。(《送东 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
1.而
词性
例句
释义
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劝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
可连接 学》)
译,有时可译为“又”
词、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语和分 乎己。(《劝学》)
“并且”或“而且”
句,表 示多种 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石钟 山记》)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 “就”“接着”,或不译
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 果”
连词 东阳马生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
构成“其…… 其……”结构表选择,译为
所至极耶?(《逍遥游》)
“是……还是……”
6.且
词性
例句
释义
连词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表示递进关系
河水清且.涟猗。《( 诗经·伐檀》) 表示并列关系
(《记王忠肃公翱事》) 作主语,译为“你”
2.何
词性
例句
释义
何.者?严大国之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 威以修敬也。(《廉颇 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疑问
大王来何.操?
代词 (《鸿门宴》)
作宾语,主要代指处所和事物, 可译为“哪里”“什么”。译 时,“何”要后置
词性
例句
释义
连词。可连
青,取之于蓝,而.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
青于蓝。(《劝学》) 是”“却”
接词、短语
和分句,表
诸君而.有意,瞻予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马首可也。(《冯婉贞》) 果”“假如”
示多种关
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
(《劝学》)
(定)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代词
而.翁长铨,迁我京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 职,则汝朝夕侍母。 语,译为“你的”;偶尔也
(《示儿》)
“你”。不能作宾语
嬴乃.夷门抱关者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动词 也。(《信陵君窃符救
译为“是”“就是”等 赵》)
5.其
词性
例句
释义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 赦臣。(《廉颇蔺相如列 为“他(们)的”“它(们)的” 传》)
秦王恐其.破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间旦暮闻何. 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琵琶行》)
词性
例句
释义
徐公何.能及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 君也?(《邹忌讽 表示反问,可译为“怎
齐王纳谏》) 么,怎么样”
副词
至于誓天断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
发,泣下沾襟, 度深,可译为“怎么,
何.其衰也!《( 伶 多么,怎么这样” 官传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相当于“尚且”,先让
(《鸿门宴》)
步,后推进一层
副词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 记》)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相当于“将”“将 要”
“暂且”“姑且”
7.若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若.毒之乎?(《捕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
蛇者说》)
们”
更若.役,复若.赋。 作定语,译为“你的” (《捕蛇者说》)
生乎.吾前。(《师说》) 相当于“于”
介词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用作词尾,“……的样
矣!(《庖丁解牛》)
子”
4.乃
词性
例句
释义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转 折,译为“却”“竟 (然)”“反而”等
副词
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 承,译为“就”
释义
天下熙熙,皆为.利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 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译为“为着”“为了” (《货殖列传序》)
介词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
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应译为 “他”,也可译为“它”,不能加 “的”
代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或
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我(自己)”
褒禅山记》)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后面多 之。(《石钟山记》) 为数词
词性
例句
释义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表测度、估计,可译为“大 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 副词 记》)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 表期望、祈使语气,可译为
序》)
“一定”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 在句首,表假设,译为“如
3.乎
词性
例句
释义
儿寒乎.?欲食乎.?(《项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脊轩志》)
“吗”“呢”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
语气 乎.。(《庄暴见孟子》)
“吧”
助词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
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啊”“呀”等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阳马生序》) 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为…… 所……
嬴闻如姬父为 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
人所.杀。(《信陵君 动 窃符救赵》)
例句
释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 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 业解惑也。(《师说》) 来……的,凭借来……” 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 表原因,可译为“……的原 也。(《出师表》) 因”
9.为
词性
例句
释义
此中人语云:“不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
足为.外人道也。”(《桃 用为“向”“对”等 花源记》)
介词
公为.我献之。(《鸿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
门宴》)
译为“替”“给”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 一人过王而行。(《晏子
译为“当”“等到”等 使楚》)
词性
例句
(《曹刿论战》)
臣乃.敢上璧。(《廉 表示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的紧
颇蔺相如列传》)
接,可译为“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 为“仅”“才”
(《项羽本纪》)
词性
例句
释义
王师北定中原 只表示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
代词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