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教案(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学案 川教版
第12课张骞通西域一、学习目标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
2、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二、预习准备1、汉朝时,和以西、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
说得广一点,西域也包括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为了借用西域的力量,夹击,年,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
结果未能如愿,但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反映了西域各族希望同汉王朝往来的愿望。
3、为了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年,汉武帝再次派出使西域,联络,进攻匈奴。
张骞顺利回国时,派使者随同来到长安,向西汉政府表示敬意。
4、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
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制作和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
年,西汉政府设置,管理西域的、,保护往来商旅。
西域(今地区)正式归属政权管辖。
三、学习内容(一)预习交流(二)导入展示石榴、葡萄、胡桃(核桃)、胡豆、胡萝卜等图片,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果蔬,但在西汉前,它们是不会在中国出现的,那它们来自何方?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三)学习神秘的西域一目1、阅读教材67页内容,结合下面“西域形式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看图,找出两关一岭,长安的位置,了解西域的大致范围。
(2)狭义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以西,_________以东。
广义定义:包括_________以西的广大地区。
明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狭义的西域。
(3)读一读教材67、68页的小字,了解西域的概况。
(四)学习张骞通西域一目1、读教材68页内容,说说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
2、阅读教材69页小字部分想一想:要到达大月氏,必须要经过哪里?在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找到大月氏了吗?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想联络谁?目的又是什么?结果如何呢?4、议一议: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共同点是()A.都与匈奴与关 B.都是为了联络大月氏C.都是为了加强与西域的友好交往D.都从此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5、根据地图,结合当时的情况,你能想象出一路上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在张骞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样的宝贵的精神品质?6、结合以上问题,完成下列表格。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学习主题 同一国家的建立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案 川教版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教学目标:
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收复边疆等史实,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
难点:“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因此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的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三、设情激趣:
秦朝并未像秦始皇想象的那样传千万世,仅仅持续了十几年就被一个新的朝代所取代---汉朝。
那么汉朝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谁统治时期国力最为强盛呢?他又是采取的什么措施呢?
四、自主探究:
探究1: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点拨1:各家学说同时存在,必然会扰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
探究2:汉武帝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王国问题的?
点拨2:经过推恩令,各王国逐步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汉武帝更是感恩戴德。
就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半寸土地,就这样轻而易举而又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
探究3:汉武帝对边疆的开发有哪些成就。
点拨3:设置“河西四郡”加强对南岭以南地区的管理,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统治之下。
五、成果展示:
六、拓展延伸:
讲述夜郎自大的成语故事。
七、课后反思:。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主题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主题“教学设计与反思”第9课秦朝的统一铜梁县大庙中学张祖君一、教材分析“秦朝的统一”位于川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
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却很有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从而避免学生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秦的疆域;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进步作用。
通过对秦朝两项工程的计述,即长城与灵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使他们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川教版历史七上《统一国家的建立》word教案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课堂导学】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要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知识梳理】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咸阳。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3、谈一谈,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word教案(3)
第13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3、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2、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4、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教学突破两汉时期对外交流有两个主要方面,即象征东西叫的“丝绸之路”和象征中外交流与朝、日及欧洲的往来,而本课的重难点也自然凸现出来,因此,要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就必须让学生认识两汉时期对外交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认识西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而同时把两汉以前封闭的社会比起来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 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 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2、请学生朗读一遍叫中“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按要求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
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复习课课件 川教版课件
”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
域的集中表现。
(2)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
(3)刑罚严酷。
(4)秦二世昏庸残暴。
2.起义的过程:公元前 年,陈胜、
吴广领导农民在
发动起义,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起义。
陈胜在陈建立
政权,派队伍打到
咸阳附近,但以失败而告终。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思想上:采纳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不断拓展疆域,同时注意发展对 外交流,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沿着对外交流的道路,对世 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之最类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2.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
二、秦汉大一统比较
的建议
“
”,确立了
在
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2.文化上:在长安举办
。
3.政治上:颁布“
”,使王国威
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经济上:规定
由国家统一铸造, 由国家
垄断经营,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国家对
的控
制,为
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5.开发边疆:设置“
”,管辖从今甘肃
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重设郡县,加强对
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
(2)经济上:统一 货币 、度量衡。秦始皇规定以 秦国圆形方孔的“ 半两 ”铜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
颁布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
作为全国的通用
字体,后来,书写更方便的
逐渐流行起来。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word教案 (2)
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一、强秦之亡(一)秦国和秦朝的区别与由来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
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
后因嬴姓部族卷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乱而遭到西周统治者的惩罚,被迫西迁,嬴姓部族因此沦为奴隶。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
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
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 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 西之地。
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
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国多位君王死于讨伐西戎,秦人与戎人常年交战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战。
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卫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
前316年秦灭蜀国,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
前237年,秦王秦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二)短命王朝1、强秦不可谓不强,但从建立到灭亡只经历了短短14年历史。
为何?(1)读诗看强秦之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2)我评说强秦之强: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就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举例说明。
(3)读教材寻陈胜之弱之刚:燕雀焉知鸿鹄之志?2、刨根问底(1)据图解读中央集权。
(2)楚汉之争①楚汉之争的性质是什么?②列举霸王之强,汉王之弱?商鞅变法③霸王不可谓不强,汉王不可谓不弱。
初中历史川教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学历案
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主题与课时】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课时【标准要求】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秦暴政的具体表现。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知识点,通过老师讲故事的方式和学生看视频《破釜沉舟》, 学生知道秦灭亡的决定性战役一一巨鹿之战,刘邦进攻咸阳,秦朝灭亡。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老师讲故事,以及学生看视频《四面楚歌》了解楚汉之争,以及刘邦建立西汉的史实。
培养归纳、总结、分析能力,提升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和唯物史观素养。
4.通过阅读材料,正确评价秦始皇。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评价任务】1.通过阅读教材,完成活动一,DO12.通过阅读教材,完成活动二,DO23.通过阅读教材,完成活动三,DO34.通过阅读材料,完成活动四,D04【资源与建议】1.本课主要讲述的是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以及西汉的建立等基本史实。
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图片、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以此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本课学习可以按这样的逻辑顺序来进行,秦的暴政一一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一一秦的灭亡、西汉的建立。
3.本课重点是评价秦始皇,难点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你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老师提供的材料等,通过探究分析,比照,归纳,知识重构,形成完整认知,并突破难点。
【学习过程】活动一秦的暴政P01任务一:自主阅读教材P50-51第一子目“秦的暴政”,完成下面问题,并在教材上勾画关键词1、秦始皇的暴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秦二世的暴政有哪些?活动二陈胜、吴广起义P02任务一:自主阅读教材P51—52第二子目“陈胜、吴广起义”,完成以下问题,并在教材上勾画关键词和标注小标题1、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2、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口号、政权、结果是什么?3、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是什么?4、击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是?领导人是谁?5、进攻咸阳,灭秦的军队是?秦朝灭亡的时间是?存在了多少年?活动三楚汉之争P03任务■:自主阅读教材P527第三子目“楚汉之争”,完成问题,并在教材上勾画关键词和标注小标题1、项羽、刘邦分别封为什么王?2、四面楚歌与哪场战争有关?3、楚汉之争的结果是什么?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活动四评价秦始皇P04任务一:自主阅读材料,完成问题再识秦始皇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材料二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该结构包括•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训练有素的有效的官僚机构……(2)材料二中“皇帝”是谁?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他建立了什么制度?在文化、经济、交通、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三秦始皇统治时期,徭役繁重,征收的赋税也很重,实施残酷的刑罚。
初中历史川教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陈胜吴广起义
第10课陈胜吴广起义(教案)雷波县黄琅中学陈刚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2、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3、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4、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2、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三、情感、态度、价值观;3、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四、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五、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专制,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
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提供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1、肯定学生提供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
另外,秦始皇的暴政还表达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
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
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
【K12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案七年级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生活的年代与地域?”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小结。
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
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适宜人的生存?比较体质特征。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然后分别进行考察。
川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朝的统一优秀奖
第9课《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
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
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四、教学步骤
五、教学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
立教案(川教版)
第二课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
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
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
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
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2、秦暴政内容的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
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
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
另外,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
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
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
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
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四、秦朝的灭亡
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带领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材料的内容。
A.蒙恬
B.李斯c.白起D.廉颇
秦朝政府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有
①农民缴纳大部分收获物作为赋税
②征发农民去服兵役
③征发农民去服徭役
④农民缴纳一定数量的秦半两钱作为赋税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秦朝刑法残酷,一人有罪,周围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叫
A.族诛
B.车裂c.腰斩D.连坐法
显赫一时的秦朝,亡于
A.匈奴进攻
B.农民起义c.宫延政变D.武将夺权
我国历史上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
①陈胜②项羽③吴广④刘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
请算算它共存在了多少年?
A.10年
B.14年c.25年D.30年
下列哪一次战役中,秦军主力被歼灭,从此便无力抵抗农民起义军了。
A.长平之战
B.桂陵之战c.巨鹿之战D.赤壁之战
请把对秦末农民战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挑选出
A.爆发于大泽乡
B.建立过农民政权
c.推翻了秦朝统治D.是我国历史上次农民起义
材料解析:
西汉贾谊《过秦论》中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
结合材料和你了解的知识,回答贾谊提出的问题。
拓展训练:
0.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下列四本书在焚书坑儒之后,还能阅读的是
A.《周易》
B.《道德经》c.《离骚》D.《论语》
1.“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秦末农民战争和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c.楚汉之争D.修筑长城
成语典故“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孙膑
B.刘邦c.项羽D.吴广
3.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陈胜的评价:“陈胜虽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请你说说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各起了什么作用?
培优训练:
有人说,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在你原先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在影视剧或通俗历史小说中了解的秦始皇与历史上的秦始皇有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