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们诙谐的风骨

合集下载

民国风骨读后感

民国风骨读后感

民国风骨读后感时间:2018-11-09 13:21:21 | 作者:辛奕萱近日,抬眼一望书架,便看到了这本《民国风骨》,拿下来,轻抚着这本书,不觉想起半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时间之飞速,如今再读,又有数不清的感受。

现在,奉上这迟了半年的读后感。

不得不说,民国是个群星闪耀的大师时代,这里不知出了多少名人,又不知出了多少犯人;不知出了多少伟人,又不知出了多少罪人。

可又不得不承认的是,出了数不胜数的大师,大师的风范,璀璨了黑暗的民国,照亮了时代的道路。

我就来谈谈几个大师吧。

第一个真正让我觉得是正义化身的人,便是章太炎。

他是位敢想敢做的“祢衡”,他敢骂万恶的黑暗社会,也敢义无反顾的反抗日本帝国,更敢在日本扎下根来,通过在报纸上发表反清朝反日本的文章来抗议。

他生平最有意思的事有两件。

一次,他看到日本人鄙视中国人,便用诙谐幽默的口气回击。

填写日本调查户口单时写道: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

非常简洁的说明了日本存在的问题,还带着调侃的意味,让日警哭笑不得。

他十分机智,是我及大家都学不来的。

还有一次是他为反击袁世凯而大闹总统府,他将府里一切珍品皆打碎,边打还边骂,胆子十分大。

可当袁见这一幕不让仆人阻止,可见章地位很高,是真正受人尊敬的。

而章见袁不为所动,又为此绝食,可见他什么人都敢骂,且敢作敢当,为了新中国不怕一切酷吏,他太无私太正义了,值得人们尊敬。

第二位便是“海归”辜鸿铭。

他精通九国语言,并怀着学习中国(故乡)传统文化的目的回到祖国。

他起先在张之洞身边当翻译,后来受沈曾植启发苦心钻研古文化,最后研究政治。

但是,他十分自大,且瞧不起人,这无疑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

而且更为让人受不了的是他在清朝落败之后依然留着辫子,而且越留越“嗨”,毫不忌惮。

然后便是他好古代女性裹脚的气味,听说他闻到这种气味才能写出文章来。

但反过来想一想,我认为他这个喜好应是在国外待久了而看到“古文化”的一种“解脱”吧,在民国这个动荡的时代,这种行为应不足为奇。

民国文人的风骨

民国文人的风骨

17
当朋友悲伤失意时,一定要靠近一些,而朋友高兴得意时,不妨稍微离开一点。

虑一下,对于抄袭行为我们一定
要给予批判,以端正学风。

但我们也是不是给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呢?我们今天所做的决定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我还是建议别一棒子打死。

”最后苏教授说服了评审组,然后找到这位学生,让他重新作毕业论文,通过评审,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证书。

苏教授的宽厚感动了这位学生,他下了一番苦功夫,拿出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毕业后,这位学生拿苏教授当亲人,时常登门探望。

要惩罚一个犯错的人很容易,但要挽救一个人太难。

面对抄袭的学生,苏教授想的不是惩罚,而是挽救。

他知道一个决定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需慎之又慎。

古语说:“以德为怀,以善为本。


与人交际,待人处事,就要以道德
要求为标杆,以善良为根本,不能逾越,不能抛弃。

以德为怀,心存善念,非靓也美,非富也贵。

有德行的人讲究道德行为,自然德高望重,赢得人们的尊敬。

厚德方能承载万物。

与人交际,以德为先,常怀利他之心,那么你的人生,定能站得高、望得远、行得稳。

值得我们后世为之敬仰。

◆山岗
说林广记
民国文人的风骨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民国狂狷”刘文典的幽默

“民国狂狷”刘文典的幽默

11谈吐不仅是思想而且还是性格的表露。

时候,她反对跳广场舞;可她加入广场舞队伍后,则完全是相反的态度。

身份的变化会导致一个人立场的变化,从而导致言语前后不一。

人一旦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说出来的话就可能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也因为如此,那些能坚持公正,说话不偏不私的人才被人认为是正直的人。

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信赖,所敬重。

《吕氏春秋》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私见使人目盲,私听使人耳聋,私虑使人心狂。

”什么时候,我们能完全摒弃个人的利益,只认是非曲直,我们说出来的话才是客观、公正的,才能令人信服。

不因私利而扭曲事实,不因偏袒某人而违背公理。

说话以事实为依据,以公理为准绳,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人际关系的公平公正,建立起健康、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

被称为“民国狂狷”的刘文典学贯中西,尽管他常给人一种放浪形骸、狂傲不羁的怪杰形象,但实际上他“性滑稽,善谈笑”,有着幽默和自谑的一面。

幽默能苦中作乐在西南联大时,刘文典生活艰苦。

一位学生向他借了一本书,发现里面有一张用毛笔画的老鼠,就问刘文典为何要画这样一张画。

刘文典笑着说,自己在乡下看书时点香油灯,灯芯上的油会滴在灯盘上。

一天深夜他在灯下看书时,见有老鼠爬到灯盘上明目张胆地吃起了盘子上的油。

他本想打死它,但转念一想,“老鼠是在讨生活,我读书也是为讨生活,何必相残呢”?于是随手用毛笔画了一幅老鼠像夹在书中,学生听后笑了起来。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刘文典能以画老鼠来调节生活,在讲述这段经历时,语言也是幽默风趣的,让艰苦的环境也平生出一丝乐来。

在艰苦的环境中,幽默是一种自度的方式,它能让人获得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慰藉自己的心灵,也给别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幽默能化解尴尬刘文典想查阅一本稀缺的经书,寺庙的住持提出:读书时必须要在念经堂正襟危坐地读。

刘文典答应了。

读书的时间太久,他腰酸背痛,手里的经书不小心掉到了地上。

住持看到这一幕,拿起一个木棒敲打刘文典的脑袋,一边敲打一边责骂:“如此珍贵的经书,让你借阅已是破例,没想到你居然把经书掉在地上!”刘文典忍着痛抱头就跑,一边逃跑一边求饶:“大师手下留情!我这颗脑袋也是宝贝,里面装满了文化瑰宝,打坏了可没得换啊!”住持本来很生气,这一下被刘文典逗乐了,也就原谅了他。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800字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800字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作文800字
民国时候啊,大师们多得是,一个比一个牛。

鲁迅那老头子,说话尖酸刻薄,但文章写得真叫一个绝!每篇文章都像是在骂人,但人们就是爱看,因为他说出了大家心里的话。

胡适这个人挺斯文,说话总是温文尔雅的。

他喜欢讲科学、民主和自由,这些东西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胡适就能用大白话给你解释清楚。

他的文章就像是一杯清茶,慢慢品味,越喝越有味。

梅兰芳那戏唱得,哎呦,真是没话说!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让人陶醉。

去看他的戏,就像是进了一个仙境,整个人都飘了。

他的唱腔啊,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听得人如痴如醉。

徐悲鸿这个画家,画笔就跟飞毛腿似的,刷刷几笔,一个活灵活现的动物就出现在纸上。

他的画啊,看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好像自己也能变成画里的那个英雄似的。

这些大师们啊,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

他们的作品,就像是他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独一无二,每一个都让人爱不释手。

他们不仅
给那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给咱们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示和骄傲。

陈寅恪其实也幽默

陈寅恪其实也幽默

龙源期刊网 陈寅恪其实也幽默作者:吴先进来源:《百家讲坛》2015年第08期陈寅恪因知识渊博、地位煊赫,被时人称为“大师中的大师”“教授之教授”,更有人盛赞“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一人而已”。

然而陈寅恪又不似一般学者那样迂腐、刻板、不食人间烟火,他还有着风趣幽默的一面。

1924年,清华办研究院时,邀请赵元任回国执教,此时赵元任正执教于哈佛,哈佛校方让他找到一位相当资格的人来代替他,他才能走人。

于是赵元任马上想到了远在德国的好友陈寅恪,并写信推荐他接替自己在哈佛的职位,陈寅恪回信道:“我不想到哈佛,我对美国留恋的只是波士顿中国饭馆醉香楼的龙虾。

”这封委婉而不失俏皮的婉拒信,令赵元任忍俊不禁,多年后仍为赵元任夫妇津津乐道,认为这正是陈寅恪言语幽默、性格可爱的一面。

1926年的一天,陈寅恪正在家中给众弟子授课,一时兴起,突然开玩笑道:“我有一副对联送给你们——‘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南海圣人”指康有为,当时清华国学院的导师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因此国学院学生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南海圣人再传弟子”;而“大清皇帝”说的是溥仪,导师王国维做过溥仪的老师,因此国学院的学生又成了“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老师如此“高抬”自己,众弟子皆哄堂大笑。

北伐成功后,罗家伦执掌清华,一次去看望陈寅恪,并送上一本自己的著作《科学与玄学》,陈寅恪翻了翻说:“我送你一副对联如何?”罗家伦说:“甚好。

”陈寅恪说:“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听完后,罗家伦大笑。

陈寅恪又说:“我再送一匾额‘儒将风流’。

”然后解释道:“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众人大笑不止,罗家伦也哭笑不得。

编辑/夕颜。

民国大师们诙谐的风骨

民国大师们诙谐的风骨

手机 喊 了句 “我 可 以看到 你 在 那 监 控
噜 ,以免影 响 别人 。”他 的学 生 汪
里 ”,小 偷 被 ,这 是 该餐 厅 今年 3月 曾祺 曾评价说 ,沈先生的课 “毫无
50英 镑(约合人 民 币456 ̄L)就 匆 匆 份 以 来 第二 次入 室 盗 窃 事件 ,上 系 统 ”,“湘 西 口音 很 重 、声 音 又
一 定吓 到 了一 些 人 ,如 果有 人在 造 成 8000英镑 (约合 人 民 币7.29万
闻一多上课时 ,要先抽上一
睡 觉 .一 定会把 他 们吵 醒的 。我 看 元)的损 失。警方 目前 正在 调 查这 口烟 ,然 后 用顿 挫 鲜 明的 语调 说 :
到 小偷 在橱 柜 周 围翻 找 ,所 以我 起 入 室盗 窃事件 ,并公 布 了嫌 疑 痛饮酒 ,熟读《离骚》一 乃可 以
天 下 博 览
据英 国《每 日邮报》报道 ,9英 上 ,我 可 能会 大声得 多 ,语 气也会
大师 ,就是那些学贯中西 、才
国埃 塞 克斯 郡 兰登 市威 克福 德 小 凶得 多 ,一 开始我 有 点 恐慌 ,希 望 富 五 车 ,人 人望 其 项 背而 不 及 的
镇 莉 莉餐 厅 的 老板 杰 米 ·福 斯 特 他赶 紧 离开 因为我 在 国外 ,没 法 人 。近现代中国大师,悉数出在民
》经 常 是 :“兄 弟 我 是 没 什 么 学 问
的 … …”稍微 顿 一顿 之 后 ,等 大 家
的议论声小了点 ,眼睛往天花板
上 看 着 ,又 慢 悠 悠 地 补 充 一 句 :
兄弟我还是有些学 问的。”先抑
后 扬 ,一下 子 把学 生 们 的注 意 力
全 都 吸 引过 去 。

民国大先生的“好玩”范儿

民国大先生的“好玩”范儿

民国大先生的“好玩”范儿作者:潘剑冰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3年第27期一个人既要享受思维的乐趣,又始终活得简单有趣,一定是超凡脱俗,常人难及,金岳霖就是这样的人。

在西南联大执教时,有一个学生对金岳霖为何要研究逻辑学这门十分枯燥的学问感到很好奇,问他:“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金岳霖回答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1926年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准备转会到中央研究院去工作,便邀请金岳霖接任他为学生开设的逻辑课。

1926年,金岳霖当上了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兼系主任,这个系只有他一个老师,也只有沈有鼎一个学生。

更有意思的是,从来就没有学过逻辑的金岳霖居然瞎子摸象一样的教起逻辑来,并最终成为中国哲学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直到五年后,金岳霖才到哈佛大学跟谢菲教授真正地学习起逻辑来了,这个时候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沈有鼎已经毕业了。

当谢菲听说金岳霖教过逻辑,却没有学过逻辑,不由得大笑起来,因为这件事本身就很不合逻辑。

音乐方面,金岳霖是京剧的行家,他家中收藏许多名家的唱片。

“文革”期间,红卫兵破“四旧”,把他的唱机抄走了,幸而唱片还留下。

听戏已经形成习惯的金岳霖便时常把唱片拿出来把玩,他认为看着唱片,也仿佛听到了声音,大家戏称他爱听“无声的唱片”。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陶渊明喜欢弹无弦琴,金岳霖已经得到他“魏晋风度”的真传。

当然,金岳霖最有名的癖好还是养鸡。

金岳霖头一次养的鸡是从北京庙会上买来的一对黑狼山鸡。

在老金的精心呵护下,没多久公鸡已经长到了9斤4两,母鸡也超过了9斤。

冬天来了,老金担心它们受冻,看到书上说可以喂点鱼肝油御寒。

他就用灌墨水笔的管子灌了它们一管子的鱼肝油。

结果,这两只宝贝鸡很快就在窝里寿终正寝了。

后来,老金又养了一只云南斗鸡。

这只公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老金在一个桌子吃饭,老金与鸡平等共餐,安之若素。

晋朝的阮咸曾经与猪一起喝酒,这又是老金魏晋风度的一个表现。

偶尔,金岳霖会带着大公鸡出去溜达,引来很多路人围观,但鸡不在乎,老金也不在乎。

中国幽默大师

中国幽默大师

中国幽默大师1. 引言幽默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能够带给人们快乐和欢笑。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著名的幽默大师。

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幽默风格,为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欢笑和乐趣。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幽默大师及其代表作品,带您走近中国幽默文化。

2.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以幽默见长的作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犀利的讽刺和幽默的笔调,展现出对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力。

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无聊和荒谬,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3. 老舍老舍是中国现代戏剧界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幽默大师。

他的作品以幽默、讽刺、夸张的手法让人捧腹大笑,同时又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他的代表作《茶馆》是一部真实生动的戏剧作品,通过对中国饭店茶馆中各种角色和故事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民的痛苦和奋斗。

4. 金庸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界的巨擘,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浪漫的情节和英雄的形象,还融入了许多幽默的元素。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机智幽默的对白和情节,令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也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智慧和机智。

例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黄蓉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幽默和机智,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两人的深情厚意。

5. 周星驰周星驰是中国现代电影界的幽默大师,他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幽默形象成为了中国观众心目中的笑匠。

他的作品中常常有夸张滑稽的情节和搞笑的对白,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够引人思考。

其代表作《唐手跆拳道》和《喜剧之王》等电影成为中国喜剧片的经典之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 小结中国幽默大师以其独特的才智和幽默风格影响了无数的人们。

他们的作品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让人们在欢笑中思考和警醒。

无论是鲁迅的讽刺小说,还是老舍的戏剧作品,亦或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周星驰的电影,都给中国幽默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各路军阀搞笑的诗

各路军阀搞笑的诗

各路军阀搞笑的诗
各路军阀搞笑的诗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民国时期的战争给大家留下了许多搞笑的诗句。

以下是各路军阀们所创作的经典搞笑诗:
北洋军阀
1. 王守仁
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西瓜。

你急只有一条路,钻进我的肚子里。

2. 张作霖
白毛三千一,凭什么配我天下我自有主张顶天立地站。

3. 张学良
当断则断,断了就是断了。

不然的话,再断一万遍也没用。

川康军阀
1. 沈葆祯
虽驻川不过几日,比唐高宗胡笳十倍。

2. 白崇禧
红日照丹霞,凭什么不给我晒晒。

3. 李宗仁
鸟儿飞过水面,没看到他长先生。

湖广军阀
1. 蒋介石
攻城先吃粉,打仗要吃面。

要不然打了几天,光荣牺牲一片。

2. 贺龙
别听秀才胡说,破敌方便糊墙。

天下谁人不说我,贺帅带队打南京。

东北军阀
1. 张国焘
煮酒论英雄,三国演义全都有。

我们东北小分队,正是革命的好帮手。

2. 郭松龄
山上木头多,挨个砍下来。

怎么预备队被拐?想当年我就爬过来。

3. 林彪
天马行空,踏平南天一叶扁舟。

拼多多的我的队,胜利出征的都是好汉。

以上就是各路军阀所创作的经典搞笑诗了,这些诗歌充分体现了那个
时代的特色和文化。

虽然在当时这些军阀之间互相攻击,甚至打起了
内战,但他们的诗歌却令后人耳目一新,让我们从中更好地了解那个
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

民国风度.ppt

民国风度.ppt
民国时期的那批 学人,有着与今天的 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 气质、胸襟、学识和 情趣。他们的个性或 迂或狷或狂,但内在 全不失风骨、风趣或 风雅,底子上都有一 个“士”字守着。总 而言之,是一批不失 “硬朗”而又“好玩” 的人。
一校之长,今安在
• • • • • • • • 周诒春:被遗忘的清华老校长 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蒋南翔:两种传统之间 蒋梦麟:北大“功狗” 马寅初:硬朗的“兄弟我” 傅斯年:一天只有21小时 张伯苓:南开的“不倒翁” 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
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1889.12.29-1962.5.19), 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第 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 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 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 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 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 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 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1]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 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 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 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 领导的制度。[2] 他与叶企孙、 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 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 对北大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在历史 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 压抑了其他同样功不可没的校长。最明显的例子,莫 过于蔡元培早年的学生蒋梦麟。” • 蔡元培曾坦承:“综计我居北大校长的名义,十年有 半;而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蔡元培在职 而不在校期间,代为处理行政事务的,经常是蒋梦麟。 • 在某次北大周年纪念时,傅斯年在演讲中称:“孟邻 先生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 生高明。”而他自己学问比不上胡适,办事却比胡适 高明。蒋梦麟听后笑言:“这话对极了。所以他们两 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不过是北大的’功狗’。” • 他执政北大,上任之初,叮嘱各院长:“辞退旧人, 我去做;选聘新人,你们去做……放手去做,向全国挑 选教授与研究的人才。”所以胡适赞扬蒋梦麟是一位 “有魄力、有担当”的校长。

民国先生的铮铮风骨

民国先生的铮铮风骨

民国先生的铮铮风骨民国先生,看似一个遥远的称谓,却深刻影响着当代的中国。

蔡元培、陶行知、陈寅恪……这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就像一座座灯塔,无论时局如何动乱、世事如何变幻,他们不坠青云之志、引领风气之先,照亮了改进社会的征程。

他们的思想、情怀、人格、风骨,莫不是时代的典范,只可惜当今急躁的社会和功利的教育,让许多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模糊了对民国时期优秀知识分子的了解。

于是,越来越多有历史责任感的人开场回过头来追寻“先生”,重新审视和研究他们,严思当下的教育为何会问题丛生。

南京特殊教育学院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马建强撰写的《民国先生》一书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挖掘众多史籍、采访相关人士,细节再现了近代知名教育家和优秀知识分子许多不为之人知的风采、情意、抱负与挣扎。

包括从北大校长蔡元培到好父亲梁启超,从徐志摩、等的一次雅集到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的终身友谊,作者在书中娓娓道来地表达了许多文人往事,立体描绘出民国文教生活的全景画,使读者与先生们能够穿越时空,进展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融,并且更深刻地懂得:先生不只是一个谦恭礼贤的敬称,更代表着一种血肉饱满的精神。

整本书作者搜集、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我们展示了这些大师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比方蔡元培先生,我们所了解的是他主持的北京大学是中国最为开放的高等学府,吸纳了无数优秀的人才。

在他感召下,只要你是人才、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北大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这一盛况恐怕在当时以及如今的中国校园中都很难再出现了。

可是除了这些,其实蔡先生还是一位非常热心的人:一方面他非常热心替别人找工作,不管是朋友、同事、同学,甚至以前的学生或者同乡、司机,如果找到蔡先生,他都非常热心的为之推荐工作,蔡先生一生帮助过无数人找工作。

蔡先生一生急人之急,有求必应,乐此不疲,以致常常因此而疲惫不堪,对于乐于帮助别人找工作,很多人不解。

“蔡先生的意见以为你既然做了一个机关的领袖,当然需要人才,因此我有推荐人才的义务;至于录用与否,那自然是你的权限,我决不是来求情面”。

幽默的一代大师黄永玉

幽默的一代大师黄永玉

幽默的一代大师黄永玉作者:王永兴来源:《科学养生》2016年第10期一代大师黄永玉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名满天下。

不过,对他的评价始终纷纭不一,或以鬼才、怪才冠之;或以狂人、奇人称之。

其实,黄老堪称全才。

美术评论家刘骁纯说:“黄永玉在20世纪中国艺术大家中尤为特殊,他不能归入齐白石一类的传统派,不能归入徐悲鸿、林风眠一类的融合派,不能归入华君武一类的漫画家,不能归入古元一类的版画家,不能归入董希文一类的新现实主义。

”而黄老对自己的概括是:“文学在我的生活里面是排在第一的,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

我一生的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都花在木刻上,在学校,我教木刻。

为什么我喜欢文学,喜欢雕塑,而绘画摆在最后呢?因为绘画可以养活前面三样行当。

文学也好,雕塑也好,都养不活自己。

但是,文学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

”黄永玉1924年7月9日出生于湖南凤凰城,少时家贫, 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喜欢上了绘画。

他14岁就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

16岁开始以木刻谋生。

后来又做过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风趣幽默如今,92岁高龄的黄老先生每天除了画画、写作,还要应付很多俗务,接待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客人,虽年过90仍精力过人,问到他的养生诀窍,他微微一笑说:“爱抽烟,不吃水果,少休息,不爱锻炼。

”风趣幽默,正话反说,也是黄老的语言特点。

他曾开玩笑地说:“我死的时候可得闹清楚我是不是确实死了,记得在脚底下挠痒或者拿针扎我一下,否则等到送电炉一烧,叫开门就来不及了啊!”周围的人哄堂大笑。

90岁那年,老人出版了《黄永玉全集》,在首发式上,他幽默而实在地说:“我没有什么可讲的,就因为我是湖南画家中还活着的最老的一个,所以就给我出了这样珍贵的一本书,我很感谢!”如此简短的发言,让在场的人觉得率真而亲切。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_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蹭饭”的民国大师_人生故事

“蹭饭”的民国大师_人生故事

“蹭饭”的民国大师1926年,陈寅恪与赵元任同时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

年轻的陈寅恪常去赵元任家“蹭饭”,“赖”着不走。

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是有名的热心肠,见陈寅恪快四十岁了还不成家,就说:“寅恪,这样下去不是事儿呀!”陈答道:“现在不是很快活嘛,有家就多出一些麻烦了。

”赵元任幽默地说:“不能让我太太管两个家呀!”于是赵元任夫妇与他人合谋为媒,将唐筲介绍给陈寅恪。

两人一见钟情,很快步入婚姻殿堂。

一代大儒年近四十才找到自己的家。

陈寅恪因“蹭饭”,“蹭”出一段爱情佳话。

无独有偶,民国著名的武将王庚娶了个美貌的妻子,他的同学就经常来他家里蹭饭,三蹭两蹭,捎带着把王庚的妻子都给蹭走了。

王庚的妻子叫陆小曼,蹭走他老婆的同学叫徐志摩。

1946年,废名经俞平伯推荐,回北大任国文系副教授。

废名妻子在老家,而熊十力也不带家眷,雇了用人每天做饭,于是废名天天去熊十力家蹭饭,吃完饭两人就讨论学问,一语不合就开始吵,甚至动手。

最广为人知的逸闻,是他与熊十力打架,有说扭打的,有说互卡脖子的,还有说滚作一团的。

不过,“蹭饭”的废名,是为了学问才与熊十力动手的,说来也颇为有趣!最著名的“蹭饭”者是国学大师黄侃。

有一同盟会会员请客,黄侃因曾骂过此人,故未被邀请,但他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于是前去“蹭饭”。

他一出场,举座俱惊,但碍于面子,大家还是装作很热情地邀他入座。

黄侃心知肚明,二话不说,脱鞋坐下就挑自己喜欢的菜吃。

吃完之后,他一边提鞋,一边说:“好你们一群王八蛋!”说完,就溜之大吉。

像这样的事情,黄侃还做过多次。

“蹭饭”本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但是,像这些民国大师的“蹭饭”却不失风雅,他们在“蹭饭”中,“蹭”出了友谊,蹭出了学问,蹭出了境界,蹭出了风骨,甚至蹭出了爱情!可见,“蹭”也是一门由来已久的技术活儿!。

民国“段子手”——鲁迅先生

民国“段子手”——鲁迅先生

10民国“段子手”——鲁迅先生●“网红”档案NO.3●姓名:周树人别名:鲁迅、长庚、风声、尊古等所处时代:民国生卒年:1881—1936年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

提起鲁迅,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民族斗士,还是活跃在文坛,每天口诛笔伐的“神经质”小老头?无论哪个形象,都让人感到难以接近。

但是,关于鲁迅的记载并不全是严肃、冷酷的,民族斗士形象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可敬又可爱的小老头。

你如果深入了解他,会发现一个真实有趣的鲁迅。

【一】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风趣中带着一种大气、智慧。

有一次他的侄女问他:“你的鼻子为何比我爸爸(周建人)矮一点、扁一点呢?”鲁迅笑了笑:“我原来的鼻子和你爸爸鼻子一样高,可是我住的环境比较黑暗,到处碰壁,所以鼻子便被碰得又矮又扁了!”广州一些进步青年创办“南中国”文学社,怕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希望鲁迅赐稿。

鲁迅风趣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鲁迅常被邀请做演讲。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请他去演讲,题目是“文学与武力”。

有的同学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演讲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一席话顿时使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文/任苍云11鲁迅名言>>>1.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4.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 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6.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民国大师们的谐趣与幽默(胡适、郁达夫、蔡元培)

民国大师们的谐趣与幽默(胡适、郁达夫、蔡元培)

民国大师们的谐趣与幽默(胡适、郁达夫、蔡元培)⊙一位留学欧洲学美术的年轻画家要开画展,因仰慕吴敬恒,便挑了幅自己最得意的画作请他题词。

因是超现实的抽象画,吴敬恒左观右览,不得要领,遂题打油诗一首:远观一朵花,近看一个疤。

原来是幅画,哎呀我的妈!⊙章太炎一向讨厌伍廷芳。

伍廷芳死后,其子伍朝枢拜访章太炎,说:“先父身体康健,只因总理(指孙中山)蒙难,奔走湘粤,操劳过度,遂致病倒,十天之中,须发皆白……”章插嘴道:“伍子胥一夜须白过昭关,君家早有先例。

”伍朝枢又说:“火葬如在欧美,极为寻常。

惟在中国,尚属创见。

”章笑道:“我国古已有之,武大郎就是火葬。

”次日,章太炎送去一副挽联:一夜白髭须,多亏东皋公救难;片时灰骸骨,不用西门庆花钱。

⊙陈衡哲给胡适写信称先生,胡适回信说:“你若‘先生’我,我也‘先生’你。

不如两免了,省得多少事。

”陈女士回曰:“所谓‘先生’者,‘密斯特’云也。

不称你‘先生’,又称你什么?不过若照了,名从主人理,我亦不应该,勉强‘先生’你。

但我亦不该,就呼你大名。

还请寄信人,下次寄信时,申明要何称。

”胡适回:“先生好辩才,驳我使我有口不能开。

仔细想起来,呼牛呼马,阿猫阿狗,有何分别哉?我戏言,本不该。

下次写信,请你不用再疑猜,随你称什么,我答应响如雷,决不再驳回。

”⊙潘光旦任教清华大学时,和沈茀斋(沈履)是邻居。

有一回,沈茀斋半夜有电报到,邮差误将“斋”认作“齐”字,在门外大叫:“屋里有沈茀齐吗?”吃早饭时,潘对沈说:“昨夜邮差大不敬,将尊兄的下半截割掉了。

”同桌吃饭的人大笑不已,冯友兰几笑到喷饭。

⊙张继拜访林森,对方恰巧不在,只好留下一张纸条离去。

次日,他收到林森一张小笺:“公临我不获,罪甚罪甚,返寓见留言,喜极喜极!覆草请速来,勿却勿却!入夜谋一醉,乐乎乐乎!”张继提笔回道:“来沪先造府,唐突唐突!坐了冷皮凳,不快不快!既约我小饮,算数算数!勿作再亡羊,至祷至祷!”⊙卢前体胖,1936年,张恨水、张友鸾、卢前、左笑鸿等几位友人相聚,酒过三巡,张友鸾忽然大谈扑克牌之奥秘。

小议民国报人的风骨与担当

小议民国报人的风骨与担当
小议民 国报人
风骨与担 当
■常 书辉 袁应 苏芝 双
【 要 】 国 时期 我 国新 闻 界 涌现 出很 多 才 华 横 溢 、 格 各 异 的 名 记 者 和 报 人 , 如 梁 启 摘 林白水、 邵飘萍 、 张季鸾、 王芸生等 , 他们 生活在一个新 旧交替 、 风云 际会 的 年代 , 学多才 , 博 有着迥然不 同的胸 襟和气度 , 或狷或狂 , 或儒或雅 , 有着 “ 真名士 自风 流”的风 骨。 他们秉笔直 书, 抨击丑恶, 常有惊世骇俗 的作为 , 面对 强权 暴力往往傲骨铮铮 , 不惜用生命来 捍 卫真理 。 有的甚至还献 出 自己的生命 , 用鲜血 写下了中国新 闻史上 荡气回肠的一章
论 报 国 ”、“ 闻 报 国”思 想 , 映 了 中 国 新 反
视 , 种高傲 的风骨 , 是一 有着李 自 天 御
大笑出门去, 我辈 岂是蓬蒿人” 的自信
而更多的是生逢乱世 要保持 自己 ‘ ‘ 出淤
日 新锐
民国, 那是一个纸质印刷型媒体称雄
的时 代 , 会 上 缺 的 不 是新 闻 , 是 资 讯 , 社 不
动 全 国 , 晚 被投 入 狱 。 当
名号无数 , 近代 民族 主义 伟人” 国学 “ 、 界之 泰斗 ”、“ 动 分子 ”、“ 经 病 反 神
“ 章疯子”。其 中伴随他一生最久的就是
于是 ,你 看到包括 《 大公 报 》、 京 《
报 》 《申报 》 在 内的很 多报刊都有 自己 、 的抱负和使命 , 聘请 的主笔多是有才华有
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 具有明显的
进 步 意 识 。 是 众 所 周 知 的 。 是 张 季 鸾 这 但
泥而不染” 的拘谨 。 狂狷二字用在章太炎

【读后感】民国风骨读后感

【读后感】民国风骨读后感

【读后感】民国风骨读后感近日,抬眼一望书架,便看到了这本《民国风骨》,拿下来,轻抚着这本书,不觉想起半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时间之飞速,如今再读,又有数不清的感受。

现在,奉上这迟了半年的读后感。

必须说,中华民国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大师时代。

我不知道有多少名人和囚犯;我不知道有多少伟人,有多少罪人。

但我必须承认,有无数的大师。

大师的风格照亮了黑暗的中华民国,照亮了时代的道路。

让我谈谈大师。

第一个真正让我觉得是正义化身的人,便是章太炎。

他是位敢想敢做的“祢衡”,他敢骂万恶的黑暗社会,也敢义无反顾的反抗日本帝国,更敢在日本扎下根来,通过在报纸上发表反清朝反日本的文章来抗议。

他生平最有意思的事有两件。

一次,他看到日本人鄙视中国人,便用诙谐幽默的口气回击。

填写日本调查户口单时写道: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

非常简洁的说明了日本存在的问题,还带着调侃的意味,让日警哭笑不得。

他十分机智,是我及大家都学不来的。

还有一次是他为反击袁世凯而大闹总统府,他将府里一切珍品皆打碎,边打还边骂,胆子十分大。

可当袁见这一幕不让仆人阻止,可见章地位很高,是真正受人尊敬的。

而章见袁不为所动,又为此绝食,可见他什么人都敢骂,且敢作敢当,为了新中国不怕一切酷吏,他太无私太正义了,值得人们尊敬。

第二个是“海归”顾洪明。

他精通九种语言,回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家乡)传统文化。

起初,他在张志东周围做翻译。

后来,在沈曾之的启发下,他潜心研究古代文化,最后研究政治。

然而,他非常傲慢,看不起人,这无疑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清朝战败后,他依然留着辫子,留得越多,就越“嗨”,无所畏惧。

然后是古代妇女缠足的气味。

我听说他还没来得及写文章就闻到了。

但恰恰相反,我认为他的偏好应该是在国外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对“古代文化”的一种“解脱”。

在动荡的中华民国时代,这种行为并不令人惊讶。

第三个便是徐志摩,在他光鲜亮丽,文人浪漫的背后,却是风流成性,拈花惹草的性情,他一生和三位女性结过婚,但最后也葬在了第三个女人身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大师们诙谐的风骨
作者:贾倩
来源:《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18年第11期
大师,就是那些学贯中西、才富五车,人人望其项背而不及的人。

近现代中国大师,悉数出在民国,当代却是鲜有了。

我们了解的这些大师,往往以其学术和论著而闻名,实际上,真实的大师却也另有一番风骨——诙谐幽默。

梁启超,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

梁大师授课时的开场白经常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稍微顿一顿之后,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

”先抑后扬,一下子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都吸引过去。

刘文典,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庄子》研究专家。

刘大师上课的开场白是:“《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抗战时期,刘大师跑防空洞,遇见作家沈从文,便大声喊道:“我跑防空洞,是为《庄子》跑,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跑什么?”沈从文好脾气,不与他计较。

平心而论,尽管沈从文小说写得好,可他的授课技巧却很一般。

他也颇有自知之明,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

”他的学生汪曾祺曾评价说,沈先生的课“毫无系统”,“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

听他的课,要会“举一隅而三隅反”才行。

闻一多上课时,要先抽上一口烟,然后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闻一多讲唐诗,常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闻一多大师的课总是人满为患,外校也有不少人来“蹭课”,有的人甚至跑上几十里路来听他上课。

辜鸿铭,学贯中西、名扬四海,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有句话流传甚广:“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在辛亥革命后拒剪辫子,拖着一根焦黄的小辫给学生上课,自然是笑声一片,他也习以为常。

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说:“我头上的小辫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决问题;可要割掉你们心里的小辫子,那就难了。

”顿时全场肃然,再聽他讲课,如行云流水,似天花乱坠,名不虚传。

章太炎,国学大师,大学问家,谱儿也大。

他来上课,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俱是大师级人物。

章先生国语不好,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

老头也不客气,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幸亏有后一句铺垫,要光听前一句,那可真狂到天上去了,不过,老头的学问也真不是吹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也有资格说这个话。

马衡,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故宫博物院院长。

马衡在北大讲“金石学”,带学生去故宫看商周青铜器。

学生问他:“何以知道是真的?”马衡说:“若要知道什么是真的,先要知道什么是假的。

”学生又问:“那么,又何以知道什么是假的呢?”马衡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假的,先要知道什么是真的!”
陈寅恪,国学大师,百年清华四大哲人之一。

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是大师毕生追求。

陈寅恪执教于中山大学时,讲课时校内教授旁听者常多于学生,陈因此有“教授之教授”的称谓。

1953年12月1日上午,在陈寅恪家里,汪钱和自己的老师陈寅恪作了一次长谈。

陈寅恪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所以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就不是。

”陈寅恪说:“我侪虽事学问,而决不可倚学问以谋生,道德尤不济饥寒。

要当于学问道德之外,另谋求生之地,经商最妙。

”还说: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

陈寅恪每次讲课,开宗明义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黄侃,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

章太炎、刘师培、黄侃三人常在一起切磋学问。

有一次,刘师培感叹自己生平没有资质优秀的弟子堪当传人,黄侃即朗声问道:“我来做你的关门弟子如何?”刘师培以为黄侃只是开玩笑,便说:“你自有名师,岂能相屈?”黄侃正色相告:“只要你不认为我有辱门墙,我就执弟子礼。

”第二天,黄侃果然用红纸封了十块大洋,前往刘家磕头拜师。

有人认为黄的学问更胜于刘,不必自轻身份,黄说:“《三礼》为刘氏家学,非如此不能继承绝学,此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季羡林,国学大师,通晓12国语言。

一次,北大新生入学。

有名新生拎着很大的包裹来报到,看见路边有一个老头,就把他叫过来,说:“老头,给我看一下包,我去报到。

”老头等了一个小时,一直不动给他看包。

后来,这个新生在开学典礼上看到,给大家演讲的正是给他看包的老头,他就是季羡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