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姆森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近十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97-2012
近十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获奖时间获奖者主要成就2011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萨金特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西姆斯获奖理由: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教授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由于对宏观经济影响研究获此殊荣。
颁奖词称,"今天,萨金特与西姆斯研究出的方法已成为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
2010年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获奖理由:皮特-戴蒙得以在最优税收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著名,最优税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
除劳动经济学外,他还研究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学理论。
莫滕森最知名之处是他在摩擦性失业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工作。
皮萨里德斯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基于失业匹配函数的宏观经济搜寻及匹配理论,以及经济的结构性增长。
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森-和印第安纳大学女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奖理由:其研究证明经济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社会组织的结构。
这两位学者的研究范畴,均属于新制度经济学领域,其中威廉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奥斯特罗姆则是首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学者,长期研究集体组织如何成功管理公共财产。
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获奖理由: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而他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于他的汇率理论,以及依据这一理论对东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预言。
2007年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迈尔森获奖理由:"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1969—2015)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由来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Nobel economics prize),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1969年(瑞典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2日13时(北京时间12日19时)举行。
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
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给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获奖者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从1969年至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发了47次,获奖者人数达76人,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
1969年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主要贡献: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
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主要贡献: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与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美国国家科学院2600多位院士和外籍院士中,有200多位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此,有人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与诺贝尔奖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金球奖”与“奥斯卡”之间的关系。
那么,对诺贝尔经济学奖来说,事实究竟如何呢? 美国国家科学院中的经济学家们根据林肯总统签署的国会法令创立于1863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以下简称“NAS”),是民间、非营利和荣誉性的自治组织,而非政府部门,其下不设研究机构,其成员由杰出的科学家组成,在任期内无偿地作为“全国科学、工程和医药的顾问”,其研究报告大大增强了美国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的科学性。
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NAS的成员资格还主要限制在物质科学家和生物科学家范围内。
60年代中期,国家研究理事会(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人类及心理学处开始推荐在当时种种限制下未能当选国家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的社会科学家进入其主管部门,这为经济学家成为院士创造了机遇。
在此过程中,“临时提名小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提名小组可以绕过学部,以回避学科分类的问题。
1967年,赫伯特·西蒙成功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有趣的是,西蒙的出版物目录的第一项是其发表在一份物理学领域杂志上的论文,这也反映了经济学家研究兴趣的广泛性,有利于理解为何有些经济学家也是其他领域的院士。
之后,肯尼思·阿罗、贾林·库普曼和保罗·萨缪尔森等陆续通过“临时提名小组”而成为院士。
1972年,NAS进行了结构改革,行为与社会科学正式成为科学院的一个学科片,当选为院士的经济学家逐渐增多,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学部的成立更为经济学家成为院士或外籍院士提供了较好的机会。
NAS目前拥有多少经济科学领域的院士?这似乎是一个易于回答的问题。
也许我们不难从官方网站上直接查阅到,目前经济科学学部拥有院士66位,其中外籍院士11位。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值得敬仰,值得珍藏)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是为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而颁发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授予那些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价值贡献的人。
经济学奖的评选标准与其他诺贝尔奖的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颁奖仪式,奖品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09年约为140万美元)。
以下即为历年获奖情况:#1969年(第六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拉格纳·福李希(挪威)、简·丁伯根(荷兰)#1970年(第七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保罗·萨缪尔森(美国)#1971年(第七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西蒙·库兹涅茨(美籍俄国人)#1972年(第七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阿罗(美国)#1973年(第七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华西里列昂惕夫(美籍俄国人)#1974年(第七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奥地利)、刚纳·缪达尔(瑞典)#1975年(第七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加林·库普曼斯(美国)#1976年(第七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弥尔顿·弗里德曼(美国)#1977年(第七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哥特哈德·俄林(瑞典)、詹姆斯·米德(英国)#1978年(第七十八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赫伯特·西蒙(美国)#1979年(第七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威廉·刘易斯(美籍英国人)、西奥多·舒尔茨(美国)#1980年(第八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劳伦斯·克莱因(美国)#1981年(第八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詹姆斯·托宾(美国)#1982年(第八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乔治·斯蒂格勒(美国)#1983年(第八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拉尔·得布鲁(美国)#1984年(第八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理查德·斯通(英国)#1985年(第八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弗兰克·莫迪利安尼(意大利)#1986年(第八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詹姆斯·布坎南(美国)#1987年(第八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伯特·索罗(美国)获奖者:莫里斯·阿莱斯(法国)#1989年(第八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特里夫·哈维莫(挪威)#1990年(第九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莫顿·米勒(美国)、哈利·马克维茨(美国)、威廉·夏普(美国)#1991年(第九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纳德·科斯(英国)#1992年(第九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盖瑞·贝克(美国)#1993年(第九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道格拉斯·诺斯(美国)、罗伯特·福格尔(美国)#1994年(第九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美国)、约翰·海萨尼(美国)、莱英哈德·泽尔腾(德国)#1995年(第九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小罗伯特·卢卡斯(美国)#1996年(第九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詹姆斯·莫里斯(英国)、威廉·维克瑞(美国)#1997年(第九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伯特·莫顿(美国)、麦伦·斯科尔斯(美国)#1998年(第九十八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阿玛蒂亚·森(印度)#1999年(第九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伯特·蒙代尔(加拿大)#2000年(第一百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詹姆斯·赫克曼(美国)、丹尼尔·麦克法登(美国)#2001年(第一百零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乔治·阿科洛夫(美国)、迈克尔·斯宾塞(美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2002年(第一百零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丹尼尔·卡纳曼(美国)、复农·史密斯(美国)#2003年(第一百零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克莱夫·格兰杰(英国)、罗伯特·恩格尔(美国)#2004年(第一百零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芬恩·基德兰德(挪威)、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2005年(第一百零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托马斯·谢林(美国)、罗伯特·奥曼(以色列)#2006年(第一百零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埃德蒙·菲尔普斯(美国)#2007年(第一百零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莱昂尼德·赫维奇(美籍俄国人)、埃里克·马斯金(美国)、罗杰·迈尔森(美国)#2008年(第一百零八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保罗·克鲁格曼(美国)获奖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奥利弗·威廉姆森(美国)。
(完整word)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获奖原因(1969~2011)1969。
1。
31)1903。
4.12~1994.6.9),因发展和应用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而共同获得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0因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因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2年~1989.5。
20)和经济学家。
8.23~)因“在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上的贡献”而共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3。
5~1999.2.5)因在投入产出方法及其应用上的贡献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4年。
6~1987。
5。
17);新自由主。
8~1992.3.23).因对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互相依赖性的敏锐分析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5(1912.1。
19~1986.4.7斯(1910.8。
28~1985。
2.26)。
他们因在资源的最优配置理论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6年,。
31~2006。
11。
16)。
因在消费分析、货币史、货币理论以及稳定性政策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77年,1899。
4。
23~1979.8.31907.6。
23~1995.12.22)。
因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8。
15~2001.2.9)。
1979年, 。
4。
30~1998。
2.26)。
1.23~1991。
6.15)。
因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特别是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0)因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模型,并将这些模型应用于经济波动、经济政策的分析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11918.3.5~2002.3.11)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
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人 认 知 能力 的假 设 , 属 于 排 除 非 理 性 和 无 理 性 以 后 ,
不 同于 强 理 性 ( 即新 古 典范 式 收 益 最 大 化 的假 设 ) 和
弱 理 性 ( 即有 机 理 性 [ o r g a n i C r a t i o n a l it y 〕 , 演 化 经 济
学 的理 性假设 ) 的中等 理性 , 预示 着行 为人意 图实现
业 ” 和 “ 市 场 ” 两 种 极 端 ( oP l a r ) 的 治 理 结 构 生 产 成 本 和治 理成本 差异 的模 型 分 析 , 以 及 不 同治 理 结 构 属
性 的考察 , 威廉姆 森 阐 释 了作 为一 种 治 理结 构 的企
业 的 边 界 ( f i r m a s a g o v e r n a n e e )
的科 学 纲 领 , 完全 理 性 是 新古 典 范 式 的硬 核 部分 修 ,
改 这 个假 定 意 味着 对新 古典 范 式 硬 核 的 冲击 。 由于
威 廉 姆森 的假 定 动 摇 了 新 古 典范 式 的 硬 核 , 使 其 不
得 不抛弃新古典范 式 惯 用 的边 际替 代 分 析 , 而改 用
三角 ” ) , 威廉 姆森 同样 选 择 “ 交 易 ” 作 为经 济 分 析 的
基本单 位 , 并 将交易 界定 为“ 产 品或 服务 在技术 可 分
界面之 间 的转移”
( W illia m s o n
,
198 5 ,
.
p
1) 。
但是,
“ 除 非 能 将影 响 交 易 费 用 的各 种 因 素确 定 下 来 , 否 则
se , 1 98 8 ) 。 上 世 纪 70 年 代 以 来 , 威 廉 姆 森 所 做 的 工 作 则 是在 制度环境 确定 的前 提 下 , 研 究包 括企 业 (科 层 ) 、 市场 和混合组 织在 内的治理 结构 的 相对效 率与 治理模 式选择 , 努 力 将“ 科斯 梦 想 ” 向现实 推 进 。 如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6)(DOC)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5)年份获得者(国家)得奖原因获奖时所在机构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领域Field1969朗纳·弗里施Ragnar Frisch[2](挪威)他们建立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过程,前者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后者是全综合性宏观经济模型的首创者。
挪威奥斯陆大学计量经济学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3](荷兰)荷兰经济学院(The NetherlandsSchool of Economics)计量经济学1970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4](美国)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一般均衡理论,局部均衡理论1971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5](美国)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增长,经济史1972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 [6](英国)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万灵学院(牛津大学)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理论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7](美国)美国哈佛大学1973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8](美国)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美国哈佛大学投入产出分析1974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9](瑞典)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数据暂无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von Hayek [10](英国)1975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LeonidVitaliyevichKantorovich[11](苏联)前者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后者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他们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俄罗斯科学院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Koopmans [12](美国)美国耶鲁大学1976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3](美国)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美国芝加哥大学宏观经济学1977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14](瑞典)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国际经济学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15](英国)英国剑桥大学1978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16](美国)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管理科学1979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17](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美国芝加哥大学发展经济学威廉·阿瑟·刘易斯Sir Arthur Lewis[18](圣卢西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80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R.Klein[19](美国)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宏观经济学1981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20](美国)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耶鲁大学宏观经济学1982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21](美国)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美国芝加哥大学产业组织1983罗拉尔·德布鲁Gerard Debreu[22](法国)概括了帕累托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美国加州大学一般均衡理论1984约翰·理查德·尼古拉斯·斯通RichardStone[23](英国)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证分析的基础剑桥大学国民收入核算1985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Modigliani[24](意大利)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宏观经济学1986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Jr. [25](美国)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公共选择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y ofPublic Choice(位于美利坚合众国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公共财政学1987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26](美国)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增长理论1988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27](法国)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院局部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1989特里夫·哈维默TrygveHaavelmo[28](挪威)建立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计量学1990马科维茨Harry M.Markowitz[29](美国)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美国纽约城市大学金融经济学默顿·米勒Merton H. Miller[30](美国)美国芝加哥大学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31](美国)美国斯坦福大学1991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32](英国)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美国斯坦福大学Theory of marketinstitutions1992盖瑞·贝克Gary S. Becker [33]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扩展到对于人类行为的分析上,包括非美国芝加哥大学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美国)市场经济行为1993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34](美国)前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后者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史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35](美国)美国华盛顿大学1994约翰·海萨尼John C. Harsanyi[36](美国)这三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加州大学博弈论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 Nash Jr. [37](美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38](德国)德国波恩大学1995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39](美国)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美国芝加哥大学宏观经济学1996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Mirrlees[40](英国)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英国剑桥大学信息经济学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41](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97罗伯特·C·默顿Robert C. Merton[42](美国)前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后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然而得奖次年其以得奖理论经营的长期资产管理基金(Long-Term CapitalManagement,LTCM)亦因其公式失效而破产告终美国哈佛大学信息经济学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43](美国)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8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44](印度)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福利经济学1999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Mundell[45](加拿大)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宏观经济学2000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46](美国)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美国芝加哥大学计量经济学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L.McFadden[47](美国)美国加州大学2001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48-49](美国)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来自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美国加州大学信息经济学迈克尔·斯彭斯A. MichaelSpence[50](美国)美国斯坦福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51](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02丹尼尔·卡内曼DanielKahneman[52](美国)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心理学,实验经济学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53](美国)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美国乔治·梅森大学2003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 EngleIII[54](美国)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美国纽约大学计量经济学克莱夫·格兰杰Clive W.J. Granger(英国)美国加州大学2004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55-56](挪威)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宏观经济学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57](美国)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2005罗伯特·约翰·奥曼Robert J.Aumann[58-59](以色列)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理性分析中心博弈论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Thomas C.Schelling [59-60](美国)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系和公共政策学院2006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S.Phelps[61](美国)在宏观经济跨期决策权衡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宏观经济学2007里奥尼德·赫维茨Leonid Hurwicz [62](美国)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了基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微观经济学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63](美国)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罗杰·梅尔森Roger B.Myerson[64-65](美国)美国芝加哥大学2008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66-67](美国)对经济活动的贸易模式和区域的分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2009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68-72](美国)经济治理,尤其是对普通民众作出的贡献和经济治理分析,尤其是企业边际领域方面的贡献。
弹性治理:预防越界行为的失控
弹性治理:预防越界行为的失控文/张华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威廉姆森因为“对企业边界经济管理的分析”的研究,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企业边界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于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既然实践和理论均证明企业边界具有相当的弹性,那么公司治理必须保持自身张力与约束力的统一,否则当管理随着企业边界的弹性灵动时,公司治理就难以摆脱总是放“马后炮”的尴尬。
关注伸向边界之外的手我国一些民营企业之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资金断链,就是因为企业家热衷于将经营之手伸向企业边界之外,与过度扩张和投机有关。
威廉姆森的获奖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思路:公司治理应当关注管理者伸向边界之外的手。
应当承认,企业的发展就是不断地由原有边界向更大的边界跃迁;在跃迁中存在着一种边界模糊的中间地带,企业家对企业的管理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
可是问题在于,企业家往往将这个中间地带变成了灰色地带,管理弹性成了膨胀惯性,将市场运作变成了跑马圈地式的狂欢。
被称为绍兴“雷曼”的江龙集团原是一个印染厂,以“大印染、大贸易、大收益”为目标迅速扩张为集纺织、印染、服装、贸易于一体的大型纺织企业后,因疯狂借贷而面临破产时,仅仅银行贷款就有12.09亿元,社会性借款9.1亿元,牵涉担保企业十几家,涉及470家供货商及货款2亿多元,企业的高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企业的资源配置的能力。
这种大规模的超越企业边界的资源配置说明,管理弹性的存在已不容忽视,尤其当管理弹性为机会主义提供黑洞时,管理者伸出边界之外的手更关乎企业的命运。
威廉姆森认为,企业在边界变动中成功解决各种冲突,需要建立在内部组织高效的解决冲突的机制之上,即对管理弹性中的机会主义实施有效的监管。
当然,公司治理密切关注管理层伸出企业边界之外的手,并不是要代替管理弹性,禁止一切“跨界”行为。
在威廉姆森看来,企业边界的大小取决于交易的边际费用,企业规模的适度表现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或等于其他企业的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那一点上,对这一均衡点的掌握一般由管理层权衡;而公司治理对管理弹性的适应和关注则是“直接监管它们的越权行为”,防止其利用金融衍生品之类以假乱真。
诺贝尔经济学奖缘何颁给政治学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缘何颁给政治学家顾 昕二○○九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终于揭晓了,这就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与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
威廉姆森是经济学大师,在中国经济学界可谓无人不知。
他的师父有三位,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和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
西蒙著作等身,成名甚早,是知名的管理学家、心理学家,以经济组织中决策过程的开创性研究在一九七八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一本著作也没有,仅仅发表了几篇文章,而且是在芝加哥大学的法学院任教,在经济学界长期默默无闻。
但是,威廉姆森受科斯的影响创立了“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
有了这个“新”字,制度经济学从学术边疆重返中心,走上了复兴之路。
可是,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奥斯特罗姆的名字对中国经济学界来说却是陌生的,因为奥斯特罗姆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一位政治学家和公共管理学家,或者说政治经济学家。
奥斯特罗姆现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系阿瑟・本特利讲座教授,兼任该校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所长。
她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政治学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经在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七年度当选过全美政治科学学会主席,这是美国政治科学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奥斯特罗姆获得的奖项和荣誉称号无数,但大多数是在政治科学和环境—生态领域,与经济学有关者也有一两个,其中之一是二○○八年获得全美农业经济学会的加尔布雷斯奖(Galbraith Award)。
可以说,这次获奖为她打开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门。
当然,奥斯特罗姆还担任美国的公共选择学会会长,而公共选择学派的开山鼻祖布坎南在122一九八六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大家都知道,印第安纳大学并非名校,但是该大学的政治学系却闻名遐迩。
这一大派的掌门人是一对夫妻,即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她的丈夫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ncent Ostrom)。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数学
诺贝尔对数学家是有心结的。
诺贝尔奖一开始就没有设立数学奖。
据说因为诺贝尔与数学家Mittag-Leffler不合,所以不愿设置数学奖。
不合的由来是两人为争夺一位女子。
后来又听说Mittag-Leffler累积不少财富,但在这过程中却惹怒了诺贝尔。
诺贝尔认为若设了数学奖,则Mittag-Leffler会对瑞典皇家科学院施压,使他成为首位获奖者。
另外,尚有一些说法,如诺贝尔中学时代厌恶数学,因此不愿设数学奖。
不过这些传闻均未能证实。
可能只是基于某种原因使诺贝尔认为不需设数学奖,或是他从未想过该设数学奖。
但事实是,几十年后唯一的一次扩大的机会却给了经济学,尽管只是一种纪念奖,奖金也不是来源于诺贝尔的遗产收入,但毕竟是对经济学科学地位的一种肯定,而诸多科学之基础的数学则无此幸运。
应该说经济学进入诺奖范围是有争议的。
一些自然科学家不愿把诺贝尔奖扩大到新的学科,不愿让经济学与物理学等“硬学科”处于平等地位,担心经济学奖的“科学性”。
一些皇家科学院的经济学院士,尤其是缪尔达尔力陈设立经济学奖的重要意义和经济学的科学性,最终使皇家科学院接受了这个建议。
1969年1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到瑞典政府批准,同年12月颁发了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诺贝尔设立一个世纪以来,曾经有许多在诺贝尔遗嘱中没有提到的学科企图成为诺贝尔家族的新成员,以分享这项荣誉,但只有经济学成功地达到了这个目的。
这无疑反映了经济学在整个人类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经济学资深的科学性。
但诺奖也并没有对数学家完全关上大门。
在诺奖上,数学家不让经济学家专美。
借用经济学这个敲门砖敲开诺奖大门数学家,大有人在。
这些人有三种情况,地一种是原来不是专门学经济的或数学的,或学经济学时辅修了数学,或原来是学的与数学比较接近的专业,如物理,研究成果也是以数学应用或数量分析为主,如以计量经济学出名的。
他们算是半个学数学出身的。
如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简·丁伯根,并非经济学科班出身。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一)】2009年经济学奖2
奥利弗·威廉姆森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Oliver·Eaton·Williamson,1932.9.27—)“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
自1998年以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爱德华·F·凯泽”名誉企业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
曾任美国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院士(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3年);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1977年)。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
人物简介奥利弗·威廉姆森奥利弗·威廉姆森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平新乔指出,威廉姆森系统地推广了科斯定理,“科斯的理论如果不好好宣传就被埋没了,是威廉姆森大声疾呼大家来讨论这个理论,并把它系统地体现出来了。
”来源“新制度经济学”一词,来自于奥利弗·威廉姆森1975年的著作,也被叫做“数理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现代制度经济学”或“新型制度经济学”,其主要目的在于和凡勃伦、康芒斯、米切尔等人的“老”制度经济学划清界限。
经济学介绍所谓新制度经济学,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
它是以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研究制度,因此成为能被当代主流经济学派所接纳的新领域。
此分支的启蒙者科斯荣获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后,道格拉斯·诺思也于1993年戴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12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姆森,以表彰他们在经济管理分析方面所作的贡献。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贡献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贡献艾利诺.奥斯特罗姆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行政学家和政策分析学家,美国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在政治学、政治经济学、行政学、公共政策、发展研究等诸多领域享受很高的学术声誉,其首创的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已经被公认为美国公共选择的三大学派之一。
艾利诺.奥斯特罗姆是公共资源研究方面具有领先地位的学者。
她的研究强调人类和生态系统如何相互影响,从而提供可持续的长期使用资源的方式。
目前主要集中于公共服务尤其是公共资源与发展的多中心制度基础研究,为发展中世界进行政策咨询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对公共事务从建设性角度提出新的集体行动和自主组织的创新方案。
在公共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正是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冲破了公共事务只能由政府管理的唯一性教条,冲破了政府既是公共事务的安排者又是提供者的传统教条,提出了公共事务管理可以有多种组织和多种机制(多中心主义)的新看法。
这就是所谓公共管理的印第安纳学派或制度分析学派。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如何利用认识科学中的研究成果建立可行的模型,以探讨和解释人类在不同制度安排下的选择问题;各种制度如何产生帮助个体进行决策的信息;在不同方式的集体决策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和调整;在各种制度架构中的互动过程里,不同的偏好是如何被放大和修正的。
奥利弗·威廉姆森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首次提出“治理结构”和“资产专用性”两个新制度经济学概念,继而创建了一个分析所有组织形式的统一框架——“分立的结构选择分析法”;第二,细分了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概念,使交易费用成为一种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的有力工具,并继而构建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支;第三,促进了经济学与法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主要成就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主要成就∙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奥利弗·威廉姆森两人因在经济治理领域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奥斯特罗姆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诞生以来首位女性获奖者。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保罗·克鲁格曼美国学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地域所作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赫维茨、马斯金与罗杰·B.迈尔森因奠定机制设计理论基础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埃德蒙·费尔普斯菲尔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
他继罗伯特·索洛之后,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伯特·奥曼与托马斯·谢林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芬恩·基德兰德与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因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共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伯特·恩格尔与莱夫·格兰杰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序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丹尼尔·卡恩曼和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纳曼是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阿克尔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
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丹尼尔-L-麦克法登和詹姆斯-J-赫克曼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伯特·蒙代尔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简介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简介威廉姆森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1932.9.27—) “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
自1998年以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爱德华·F·凯泽”名誉企业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
曾任美国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院士(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3年);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1977年)。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
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平新乔指出,威廉姆森系统地推广了科斯定理,“科斯的理论如果不好好宣传就被埋没了,是威廉姆森大声疾呼大家来讨论这个理论,并把它系统地体现出来了。
”“新制度经济学”一词,来自于奥利弗·威廉姆森1975年的著作,也被叫做“数理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现代制度经济学”或“新型制度经济学”,其主要目的在于和凡勃伦、康芒斯、米切尔等人的“老”制度经济学划清界限。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
它是以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研究制度,因此成为能被当代主流经济学派所接纳的新领域。
此分支的启蒙者科斯荣获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后,道格拉斯·诺思也于1993年戴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12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姆森,以表彰他们在经济管理分析方面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获奖,威廉姆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盘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盘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盘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7)【2017年经济学诺奖得主理查德·塞勒】⾏为⾦融学奠基者,芝加哥⼤学教授,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塞勒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为经济学、⾏为⾦融学与决策⼼理学。
在⾏为⾦融学⽅⾯,塞勒研究⼈的有限理性⾏为对⾦融市场的影响,并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
【2016年经济学诺奖得主哈特】Oliver Simon Arcy Hart,美国经济学家,他关注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公司⾦融和法律经济学等研究领域,是合同理论、现代⼚商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的创⽴者之⼀。
专著《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是其代表作,书中他进⼀步发展了产权理论,提出了“不完全合同”理论。
【2016年经济学诺奖得主霍姆斯特罗姆】霍姆斯特罗姆现任⿇省理⼯学院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教授,是⼀位知名的微观经济学家,他最知名研究领域为契约和激励理论,特别是将相关理论⽤于公司,企业治理及⾦融危机期间流动性问题的研究。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安格斯·迪顿因研究消费、贫困和福利⽽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主要观点是: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效。
【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梯若尔】让·梯若尔(JeanTirole)教授,1953年8⽉9⽇出⽣于法国,获美国⿇省理⼯学院经济学博⼠学位,现担任法国图卢兹⼤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同时在巴黎⼤学,⿇省理⼯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并先后在哈佛⼤学、斯坦福⼤学担任客座教授。
1984年⾄今担任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杂志副主编。
因为他在“市场⼒量及管制”的分析⽅⾯取得的成就⽽被授予诺贝尔奖。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尤⾦·法马、拉尔斯·彼得·汉森和罗伯特·席勒】他们因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取得显著成就⽽获此殊荣。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尔⽂·罗斯及罗伊德·沙普利】阿尔⽂·罗斯及罗伊德·沙普利因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出的贡献⽽获奖。
经济学从此也属于女人-对2015高考备考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论(整理精校版)
经济学从此也属于女人对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论素材汇编1013 1236对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论首先祝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和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获得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自由主义大师,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并非开玩笑地说: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男性,因为没有女性获得过这个奖;第二,美国公民,因为获奖者,美国人最多,有不少人虽然出生在美国之外,可是,是到美国后,才取得成绩、获奖的。
如著名的投入产出法的发明者列昂替夫(1973年得主),库兹涅茨(1971年得主),康托罗维奇(1975年得主),都曾是俄国人;第三,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或者任教,芝加哥是经济学的重镇,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大本营,弗里德曼本人即出自芝加哥。
今天,弗里德曼的教条,终于被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打破了。
在此前,很多人为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嫡传弟子琼.罗宾逊夫人,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而抱不平。
据说,是因为罗宾逊夫人同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社会主义倾向,才没有得奖。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罗宾逊夫人虽然是领袖级人物,执掌著名的新剑桥学派,但是,其理论的原创性并不大,她主要的贡献是关于不完全竞争,这个理论,直到今天,也很不完善,我不认为罗宾逊夫人没有获奖是因为任何政治偏见。
好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终于获奖,为女性争取了有一个尊严,确实很有意义。
不说其他国家,单是中国,读经济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女生的数量,可能比男生还要多,我自己工作和学习过的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均是如此。
而且就我的观察,中国女生的成绩,包括经济学,一点也不亚于男生。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获奖,相信对那些立志在经济学上有所造诣,以经济学为职业的女生,是个巨大的鼓舞,有扬眉吐气之快!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公共选择。
交易成本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终于戴到了奥列佛•威廉姆森(01 i Ver EatOrl WiIl iamson)的头顶上O作为制度经济学的第二代掌门人,交易成本理论的集大成者,这一切似乎有些晚。
如果从对制度经济学的贡献来看,威廉姆森的地位应该高于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特•福格尔,而这二位早在1993 年已经因为将制度经济学应用于历史分析而获得了诺奖。
但该来的奖终归还是来了,这对于威廉姆森,应该是值得欣慰的。
而且,在现在这样一个公司治理混乱的世界,以诺奖表彰威廉姆森对公司治理理论作出的贡献,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威廉姆森详解“交易成本”威廉姆森教授一生著述甚丰,根据其主页上的自我介绍,目前已出版专著五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其研究涉及企业理论、兼并收购、公司融资、公司治理等各个方面。
不过, 虽然威廉姆森的理论体系十分博大,但其逻辑主线是十分清晰的:即应用“交易成本”来考察企业运行中的各种问题。
由于在威氏的理论体系中,“交易成本”占有十分显著的位置,因此其理论在圈内也被称为“交易成本经济学”。
“交易成本”的概念最早由罗纳德•科斯提出,并应用于经济分析。
说来有些传奇,科斯在1937年写下鸿文《企业的性质》、用“交易成本”观点考察企业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本科三年级的学生。
而正是这篇原本的学生习作,在几十年后(1991年)为科斯赢得了诺贝尔奖。
从这点上看,科斯的天才可见一斑。
不过在当时,“交易成本”概念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部分是因为这个观点本身的超前性,但更多的是因为科斯对“交易成本”定义的模糊。
“交易成本”究竟是什么?是跑腿费、运输费、磨损费,抑或是讨价还价的成本?科斯没有精确定义。
而这种概念的模糊使得“交易成本”观念在应用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其科学性也受到了质疑。
甚至有学者嘲笑“'交易成本'是个筐,什么都能装”。
威廉姆森是科斯的学生,他继承了老师的“交易成本” 概念,并把这个概念具体化了,从而使得它在分析中能够得到更好地操作。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一)】2009年经济学奖3
威廉姆森研究方向的起源与基础奥利弗·威廉姆森威氏研究的一个起点,是由约翰·康芒斯1935年在《制度经济学》一书中完成了奥利弗·威廉姆森把“交易”一般化、概念化的工作。
康芒斯把“交易”和“生产”这个概念相对应,指出,交易是所有权的转移,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分析单位,他进一步将“交易”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买卖的交易,即平等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管理的交易,即上下级之间的命令和服从关系;限额的交易,主要是指政府对个人的关系。
康芒斯认为,这三种职能上相互依存的交易,共同构成我们称作“运行中的机构”的整个组织。
不过康芒斯在《制度经济学》中对以交易为基础单位的制度分析,不是采用经济学的方法,而主要是哲学、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
最重要起因威氏研究的最重要起因,无疑是罗纳德·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
在这篇论文中,科斯从解释如下一些问题入手;既然个体生产之间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生产合作,为什么还会存在企业呢?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在相继生产阶段或相继产业之间,为什么即存在长期合同关系,又存在纵向一体化现象?为了解释这些问题,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的概念。
所谓交易费用,是为了完成交易所必须的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搜寻交易伙伴和交易价格、进行交易谈判、订立交易合约、执行交易和监督违约的行为并对之制裁、维护交易秩序的各种费用的总和。
这一概念意味着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可比较的,因此可以纳入经济学分析的范畴。
而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即以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的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或等于其他企业的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那一点上;相继生产阶段或相继产业之间有订立长期合同,还是实行纵向一体化,取决于两种组织形式的交易费用比较结果。
威廉姆森形象地将“交易费用”比喻为物理学中的摩擦力。
不过,威氏认为,在完全静态的条件下分析交易费用,并不会有很大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姆森为什么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刚刚宣布的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奥利弗•E•威廉姆森和艾利诺•奥斯特若姆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分享。
这两位经济学家都是现代制度分析学派的代表性人物。
威廉姆森也是继科斯和诺斯之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杰出新制度经济学家。
鉴于威廉姆森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地位,他这次的获奖毫无疑问将进一步巩固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威廉姆森发展了一种崭新的理论,它将公司视为解决理论冲突的结构,威廉姆森的开创性贡献促使有关治理问题和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在过去三十年里成为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
从学术背景上看,威廉姆森和科斯一样,他们的出身都不是科班的经济学专业。
威廉姆森于1958年考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哲学博士学位。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威廉姆森放弃了在斯坦福攻读学位,而是在两年后,转入卡内基技术学院,并于196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这一特殊的学术背景,使得威廉姆森更加关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组织问题,而不是受到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的羁绊。
加上受到当时在卡内基任教的Herbert Simon 和James March等人的影响,威廉姆森的经济学研究就不仅限于新古典范式,而是积极吸收组织心理学、人工智能、法律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将制度分析置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
威廉姆森的理论分析单元则直接继承了康芒斯的“交易”概念。
正是基于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威廉姆森才能够开创出新的经济学理论。
科斯将交易成本概念一般化了,使之成为了正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而且使交易成本分析方法成为了可通用的标准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威廉姆森最为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开创了交易成本理论,他被视为科斯定理的再发现者,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Williamson,1975)。
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明确宣称是基于有限理性的行为假设(Williamson,1975,1985,1998,2000)。
交易成本理论主要致力研究各种交易类型的治理结构。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98)认为,产权理论主要研究制度环境或博弈规则,而交易成本理论则是研究具体的治理制度(institutions of governance)或者具体博弈的实现(the play of the game)。
因此,较之于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单元更加微观和具体。
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思路可以简单表述如下:首先,由于个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交易合同总是不完全的,并且会导致事前专用性投资的低效率,以及事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这些都会损害交易双方的合作效率。
因此,必须采用某种治理模式来提高交易效率。
较之于委托代理理论和GHM模型,交易成本理论更为关注由于事后不适应而带来的效率损失;其二,必须根据交易的具体特征(例如,资产专用性程度、交易频率程度和不确定性程度等),选取特定的治理模式(例如,现货市场、长期不完全合同、混合模式、企业、政府管制、官僚机构和非盈利组织等)以降低交易双方事后的不适应程度,从而提高合作效率;其三,通过各种经验研究来证实上述的结论。
在交易成本理论看来,任何治理模式都具有优势和劣势。
例如,市场的治理模式具有较高的激励强度但却容易引起事后的不适应,而企业的治理模式能够降低事后的不适应程度,却具有较低的激励强度并且容易耗费科层管理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当存在各种不同的交易模式时,交易各方必须选择总成本(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最小的治理模式。
这意味着交易成本理论主要采用比较制度的分析方法。
威廉姆森(Williamson,2000)进一步将这种方法称为离散的结构性分析(discrete structural analysis),它有别于新古典经济学连续的边际分析。
威廉姆森开创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解释企业边界、纵向一体化、公司治理和公司金融等领域中,并且也直接推动了以Hart和Moore等为代表的不完全合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在
交易成本的视角下,通过将组织理论与经济学的结合,威廉姆森促进了组织经济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样地,通过将法律与经济学的结合,这也促进了法经济学的发展。
当前,交易成本理论几乎已经成为我们分析组织问题最重要的工具,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组织的治理功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长期以来,威廉姆森是新制度学派的领军人物,一直致力于构建统一的制度研究范式。
他将制度研究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指对内嵌于各种习俗、传统和社会文化的制度;第二层级是指各种诸如宪政、法律和产权等正式的制度环境;第三层级是指针对各种具体交易形成的治理制度;第四层级是指在上述三个层级下的资源配置制度(Williamson,2000)。
威廉姆森强调,应该从跨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制度的功能、制度的产生与变迁,并且主张从动态的视角考察交易成本的变化与制度演变之间的关系。
威廉姆森兴趣广泛、论著丰富、门徒众多。
根据Pessali(2006)的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威廉姆森著作被引用率程直线上升的趋势,远远超过科斯和诺斯,甚至超过凯恩斯和马克思。
统计表明,在2004年,科斯被引用的次数不到300次、诺斯不到400次,而威廉姆森的被引用次数则高达800多次。
较高的引用次数也是其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威廉姆森的获奖预示着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绝对主流的研究范式。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在形式逻辑上还不如新古典体系那样完美和严密,但是,它对现实的解释力则远远超过新古典经济学。
正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2000)强调的,我们距离建立一个统一的制度分析范式还有很远距离,经济学家们对于制度分析必须持有多元的态度,这样才有助于该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诺斯等一大批新制度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转向,威廉姆森开放的学术态度也预示着今后的制度经济学研究必定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基础上。
如果说科斯和诺斯的获奖表明了主流经济学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接纳,威廉姆森和奥斯特若姆的获奖即标志着制度经济学本身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可以预见,制度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研究课题。
这是由现实世界决定的,我们的世界,从观念到基本的制度、到具体的组织规则,都在融合、冲突、反思中变化着。
当然,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还会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这也为中国经济学家在该领域做出科学贡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参考文献: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NY: Free Press.
Williamson, O. E, 1985, “Reflections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41, pp187-95
Williamson, O. E, 1998,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How It Works; Where It Is Headed”, De Economist, 146:1, pp. 23-58.
Williamson, O. E, 2000,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aking Stock, Looking Ahead”,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38, No. 3, pp. 595-613
Williamson, O. E, 2008, “Foreword: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Guidebook”, in Eric Brousseau and Jean-Michel Glachant, e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