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画报》与现代通俗小说的生产
民国时期北方出版业的佼佼者:《北洋画报》成功原因初探
民国时期北方出版业的佼佼者:《北洋画报》成功原因初探梁丽哲
【期刊名称】《中国市场》
【年(卷),期】2016(0)22
【摘要】《北洋画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持续的时间长达11年,发行总量1587期,可谓当时报业的佼佼者.究其原因跟它的办报宗旨、拥有一支精英团队,取材广泛,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良好的经营策略相关.这是《北洋画报》办报的可取之处.
【总页数】2页(P290-291)
【作者】梁丽哲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看民国时期的报业"选秀"活动——以《北洋画报》的"四大女伶皇后"选秀为例[J], 韩红星
2.从《北洋画报》看民国时期都市交际舞业 [J], 李从娜
3.民国时期《北洋画报》中知识分子的国家想象 [J], 孙爱霞
4.民国时期画报的广告经营——基于天津《北洋画报》史料 [J], 韩红星
5.现代画报建构的成功故事——以《北洋画报》为例 [J], 阴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画报建构的成功故事——以《北洋画报》为例
数 量 \ 赛 场 有 关 游 泳 表 演 社 会 活 动 的 肖 像 照
1 l 1 3 5 l
( 图一 )
共出版 3 2 卷, 1 5 8 7 期, 以“ 传播时事 、 提倡艺术 、 灌输知识” 为宗旨, 可 以说 是当时 “ 最老” 、 “ 最 大” 、 “ 最美” 的画报 ,
的可 能 。
突起华南 , 纵横 国内, 已号无双 ; 飞耀远东 , 亦称第一 , 且数
年来 保持 游 泳 壬 座 , 更 无 后来 居 上 之 人 ……” 此 后 , 她 在 第六 届全运 会上 痛失 金牌 , 在世界 运动 会 上 的表 现 , 都 客 观 地呈 现在报 纸 上 。还 有 1 3幅 照 片 表现 的是 杨 秀 琼 在 获 得
与 上海 的 《 良友 》 不 分 伯 仲 。这 样 一 份 现 代 画 报 关 于 成 功 故事 的讲 述是 对现 代社 会 的生动 解读 。它 所 建构 的成 功 的
《 北洋画报》 一共选登了杨秀琼 3 O幅照片, 基本上呈现
了杨 秀琼 作 为一 名运 动 员 的成 功 历 程 。其 中 的 l l 幅 照 片
奥运会上未能进入决赛背负骂名。北画见证了她的所有成 功与失败 , 这样的成功是生动而鲜活的。另外, 杨秀琼在当
南昌为新运动中心 , 各界在蒋耳提面命之下 , 卫生规矩等项 均在突飞猛进中, 尤其与卫生表里之体育 , 经当局之锐意提
譬
现 代 画 报 建 构 的 成 功 故 事
为 文提倡 普 及国 民体 育 后 , 既 有 本 市 培才 学 校 校 长 国术 家
本文 选择 了体 育女 明 星杨 秀 琼作 为阐 释 北 画 ( 以 下都 作为《 北 洋画 报 》 的 简称 ) 建 构 成功 故 事 的言 说 视 角 。杨 秀 琼作 为新 时代 新女 性是 北画 创 造 “ 一个 美 的 世 界” 的 新 精
《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研究的开题报告
《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研究
研究背景:
《北洋画报》是中国民间第一份图画杂志,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闻杂志之一,创办于1904年,共发行了1151期,直到1940年才停刊。
早期的《北洋画报》内容以图画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以新闻为主,并且成为了各种思潮和政治主张的发声平台。
它对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传播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于《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尚未有系统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洋画报》的内容和历史背景的分析,探讨其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贡献,为进一步研究近代中国新闻传播提供一个范例和参考。
研究问题:
1. 《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特点是什么?
2. 《北洋画报》对于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影响有哪些?
3. 《北洋画报》的新闻报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哪些意义和贡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
首先,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北洋画报》的文献材料,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其次,通过对杂志内部的新闻报道和编辑理念进行内容分析,了解其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贡献;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探讨《北洋画报》对于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特点和贡献,为了解近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作出贡献。
同时,也可以为丰富和改进我们对于传统新闻杂志的认知提供一个实证分析的范例。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相应的新闻传播历史和文化交流问题,为推动中国的传媒学和文化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思路和参考。
民国时期天津《北洋画报》研究
民国时期天津《北洋画报》研究一、本文概述《北洋画报》作为民国时期天津地区的一份重要文化产物,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也展现了媒体与艺术的交融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北洋画报》的历史背景、内容特色、社会影响以及其在民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揭示这份画报如何成为当时天津乃至全国的文化交流重要平台。
本文将首先概述《北洋画报》的创刊背景,探讨其在民国时期的文化环境中如何应运而生,成为天津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
随后,通过对画报内容的深入分析,展示其涵盖的广泛领域,如社会新闻、文化艺术、时尚潮流等,以及独特的视觉呈现方式和艺术风格。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北洋画报》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以及它对民众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北洋画报》在民国时期的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与同时期其他媒体的关系和互动,以及它在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的贡献。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北洋画报》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它在民国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
本文将以《北洋画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内容特色、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分析,揭示这份画报在民国时期天津乃至全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北洋画报》的创办与发展《北洋画报》是民国时期天津地区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刊物,其创办与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也揭示了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北洋画报》的创办,源于一群热爱艺术、关心社会文化的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景。
他们看到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急需一份能够反映都市生活、引导艺术潮流的画报。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洋画报》应运而生,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天津乃至全国的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阅读体验。
画报创办初期,就以其独特的定位和高质量的内容吸引了大量读者。
它不仅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还注重报道天津本地的社会动态,尤其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新闻和评论。
北洋官报 名词解释
北洋官报名词解释北洋官报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报刊之一,它于1902年创办,是当时清政府的官方喉舌。
该报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洋官报的名称源自于其创办地北京,也体现了该报的政治属性。
它由清政府主办,其编辑、记者多由清政府派遣或委派,因此被视为官方报纸。
北洋官报成为清政府用以传播政策宣传、加强舆论引导的平台,同时也宣传封建专制的理念与观念。
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媒体形式以文字为主,纸质报纸的形式主导,适应了当时的传媒通信环境。
北洋官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不可低估。
首先,北洋官报的创办标志着中国传媒事业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它引进了时尚的报纸业态,在内容、排版和印刷等方面都采用了新的技术和理念,开启了传媒的现代化之路。
其次,北洋官报是中国首家政府主办的报纸,使中国传媒事业与政府的关系日益紧密,催生了国家媒体的发展。
无论是宣传政策还是引导舆论,北洋官报都成为了清政府宣传力量的重要工具,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洋官报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清政府官方媒体,北洋官报在政治方面是宣传清政府的重要平台,通过刊登清政府的文件公告、教育与宣传文章、颁布政策、宣传科学知识等方式,加强了政府对民众观念的塑造。
同时,北洋官报也报道当时的社会热点事件,如战争、政局动态、外交事务等,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
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政治局势和国际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培养了民众的新闻意识。
北洋官报的创办不仅仅意味着传媒的现代化和政府与传媒的关系紧密化,同时也承载着清政府对抗西方列强入侵的使命。
由于清政府面临日益严峻的外敌威胁,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意识形态引导,北洋官报在内容中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等观念。
通过对国际形势的介绍、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的报道、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文化的强调,北洋官报努力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反抗外敌的意志。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
4.民国初期的报纸发展
• 武昌起义后我国新闻事业出现繁荣景象,半年内报纸增至 500家,总销量达4200万份,被称之为“报业的黄金时 代”。当时无论是政论性报纸还是商业性报纸都有所发展。 直到1912年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对新闻舆论进行严 格控制和专制统治,报馆纷纷被查封,报人也受到残酷迫 害,这段历史被称为“癸丑报灾”。 • 直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禁锢言论,大多数报纸 和报人成为军阀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的工具。而在这一时 期,也出现一批著名的新闻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林 白水、胡政之和张季鸾等,同时报纸的结构有了变化,产 生了副刊,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 活林》都是当时著名的副刊。
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历程
古代报纸的发展
中国古代报纸称为“邸报”,也可以称 为“邸抄”、“报”、“状”、“朝 报”、“邸吏状”等,这些名字并非某 一张报纸的名称,而是中国古代报纸的 统称。
• 中国古代的原始报纸最早出现于唐朝。唐 代大中进士孙樵曾在《经纬集》中著有一 篇名为《读“开元杂报”》的文章,叙述 了孙樵曾“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 日条事,不立首末”,且内容以记载和报 道皇帝和官僚活动、朝廷政事为主。孙樵 后将这些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 较,发现“条条可复”,报道内容有根有 据,因此他把这些内容称为“开元杂报”。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维新派最早报刊中外纪闻1895年11月康有为黄遵宪和陈立三等在上海创办强学报1896年8月9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当时影响最大的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时务报1896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澳门创办知新报1897年严复等在上海创办国闻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但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改良派报纸几乎全部被封或停刊
2.维新运动时期的报纸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流派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10个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
10个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
一、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1、新文学运动: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出现了“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以鲁迅、郭沫若为领袖,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把西方现代文学的思想、文风引入中国,反对传统文学,把社会实践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先河。
2、现代文学运动:20世纪30年代,更为广泛的现代文学运
动掀起,以鲁迅、毛泽东、茅盾、汪曾祺、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学运动者和以陈寅恪为代表的“古典派”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新文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新文学运动的思想及其
文学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鲁迅、茅盾、顾长卫、郁达夫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派”和以胡适、钱钟书、叶圣陶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派”,中国文学进入了新文学时期。
二、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
1、新文学运动:新文学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以鲁迅、郭沫若为领袖,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把西方现代文学的思想、文风引入中国,反对传统文学,把社会实践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先河。
2、现代文学运动:现代文学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
《北洋画报》与“津派”通俗小说新类型
作者: 陈艳
作者机构: 中国现代文学馆,100029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19-3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北洋画报》;津派;都市言情;南来北往
摘要:1926年7月7日,《北洋画报》在创刊号上推出长篇通俗小说《津桥蝶影录》,开了现代"津派"通俗社会言情小说采用现实题材、反映都市生活的先例,并沿着这一题材不断开掘,开启了天津都市言情小说创作的潮流,使得天津的通俗小说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北画的都市言情类作品,以"南来北往"的小说模式最为突出,它充分反映出天津在京沪之间的独特文化位置。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 〞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
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 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展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
3, 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 句的影响开场写作小诗。
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 4, 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
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煽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
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场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于录?等话剧。
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
辛亥革命后,新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
“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 零 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 “三美〞理论〔诗歌的三美〕: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推进,出版业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编辑出版行业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流砥柱。
最初,中国的出版业主要是以官方出版为主,出版物以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专著为主,且数量稀少。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直到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出版社的进入才开始了编辑出版业的现代化。
1893年,《申报》报纸创立,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闻报纸之一。
此后,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报纸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出版也逐渐增多,这使得编辑出版行业在文学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编辑出版业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些新的报纸、杂志和出版社涌现出来,成为了推动中国近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和教育家也开始在编辑出版行业中发挥作用,推动了出版业的文化进步。
然而,在战争、内乱、政治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影响下,编辑出版行业也遭受了不小的挫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编辑出版业被重新规划和重建,得到了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全面进入了现代化时期。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行,编辑出版行业也开始向商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出版物类型逐渐丰富,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也逐渐兴起。
编辑出版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是一段充满变革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从最初的官方出版到现代的商业化、产业化,编辑出版业一直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为中国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知识点:1. 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2. 识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3. 香港的《孑子刺报》、《德臣报》、《香港船头货价纸》、《遐迩贯珍》4. 上海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六合丛谈》《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5. 外国人创办的报刊的重心怎样从香港向上海发展6. 外报的历史作用--既是文化侵略的工具,又是文化交流的媒介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自18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生产力大为提高,于19世纪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同时,它的科学文化也日益发达,诞生于16世纪的近代报刊,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
英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益,疯狂对外进行侵略和掠夺,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都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阶段,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外交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仅留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这与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外国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接踵而来,带来了商品、鸦片、圣经,也带来了近代报刊。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
作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教士以改变人们的思想信仰为主,起着政治讹诈和武力威胁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由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18、19世纪英美等国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不再依靠口头布道,而往往借助西方某些科学文化成果,通过开医院、建学校、出书籍、办报刊等来笼络人心,扩大影响。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易错点10 近代史上重要的报刊、杂志-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D.外商在中国修筑的铁路都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76年通车的“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国家主权,《申报》受出资者影响,倾向英商立场,仅一味强调铁路在物质和经济等方面是对中国“大有益之事”可知,材料强调了“《申报》由于受出资者影响,在侵犯中国主权的事件中倾向英商的立场,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申报》是英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排除A;材料没有着重说明铁路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排除C;材料中“淞沪铁路”未经中国当局同意私自修筑的,侵犯我国主权,并不是“外商在中国修筑的铁路都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排除D。故选B。
易错点10近代史上重要的报刊、杂志
1.《申报》: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时务报》、《国闻报》和《万国公报》:戊戌变法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和严复在天津主编的《国闻报》;中国近代有2个名叫《万国公报》的刊物。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二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由46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C.《申报》是为英国服务的D.《申报》有受英国资本影响的狭隘之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876年通车的“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国家主权,因此题干不是说明清政府抵制西方先进技术,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不是说明铁路的作用,而是外国在华修建铁路破坏中国主权,故B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申报》受出资者影响,倾向英商立场”,可见《申报》有受英国资本影响的狭隘之处,但不表示《申报》是为英国服务的,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中国近代的通俗文学和文艺
中国近代的通俗文学和文艺近代中国的通俗文学和文艺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入了现代化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文学和艺术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通俗文学和文艺的崛起,对于普及文化、提高人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通俗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小说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早在唐代就已经产生。
但是,直到近代,小说才开始成为包括百姓在内的广大读者的重要阅读内容。
这得益于近代小说家们的努力和新时代的需要,以及各种先进的印刷技术的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鲁迅、巴金等人的小说作品。
鲁迅作为表现现实主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他的笔触犀利、语言简洁明了,把小说写成了文学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巴金则是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小说家,他的小说作品分别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如《家》、《春》、《秋》等作品,揭示了家庭、生活、爱情等方面的经验和各种阴暗面。
二、戏曲艺术戏曲作为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历史悠久,自古代至今,一直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
在近代时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戏曲艺术也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和创新。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崭新的剧种相继出现。
京剧、评剧等,都是在那个时代里迅速崛起的戏曲剧种。
其中,京剧最具代表性,因为它不仅包括了唐、元、明、清四大戏曲剧种的精华,也在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融合了新的艺术元素。
在311创办以后,京剧舞台延续传统的表演元素,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
例如,表演形式上引进了当时欧美戏剧的表演技巧,如立体表演、声乐技巧、身体动作等,使京剧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三、新文学运动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现代化的进程,新文学运动逐渐兴起。
这是一场由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艺革命,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杂文等多个文学领域。
在这个时期,语言文字的改革和革新成为了新文学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民国时期北方出版业的佼佼者:《北洋画报》成功原因初探
民国时期北方出版业的佼佼者:《北洋画报》成功原因初探作者:梁丽哲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2期[摘要]《北洋画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持续的时间长达11年,发行总量1587期,可谓当时报业的佼佼者。
究其原因跟它的办报宗旨、拥有一支精英团队,取材广泛,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良好的经营策略相关。
这是《北洋画报》办报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北洋画报》;取材广泛;经营策略[DOI]10.13939/ki.zgsc.2016.22.2901 前言《北洋画报》民国时期为北方出版业的佼佼者,为当时传媒界的“北方巨擘”,与《良友》南北对峙。
其办刊持续的时间最长,出版的期刊的数量最多,且为个人独立经营,内容涵盖广泛的综合性画报。
《北洋画报》创刊于1926年7月7日,停刊于1937年7月29日,先后出版11年,总共1587期,每期的销量达5000份左右。
从创刊到停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始之初,时间为1926年7月7日至1928年7月7日;第二阶段为发展成熟时期,时间为1928年7月7日至1933年3月1日;第三阶段为平稳继承阶段,时间为1933年3月1日至1937年7月7日。
《北洋画报》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对民国时期的北方都市化观念的普及具有引导意义。
其影响主要覆盖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内蒙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1927—1937年“七七事变”前,天津先后有各门类中文报刊共计60多种,外报9种,周报2种,画报6种,发行总量超过29万份。
“彼时画报之崛起,如春潮带雨,奔腾澎湃,凡百数十种,每如报贩之肆,五光十色,神迷目眩,危机淘汰殆尽”[1]《北洋画报》为什么在众多的竞争中成为北方出版业的佼佼者,其成功有众多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2 《北洋画报》办报的宗旨与其目的密切相关《北洋画报》的办刊宗旨为“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知识”,既要有“报”新闻的时效性,又要兼及“画”的唯美风尚感。
何谓艺术
何谓艺术作者:阴艳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4期摘要:《北洋画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画报的代表。
它对艺术的诠释是对古今中外各种艺术形式都只做通俗介绍而不做理论阐发,即广泛而通俗。
由此来培养艺术的大众消费者和欣赏者,以实现《北洋画报》追求“美”塑造“美”的目标。
关键词:艺术分通俗广泛《北洋画报》于1926年7月7日天津创刊,后因抗战爆发, 1937年7月29日终刊,共出版32卷,1587期。
该刊由报界名人冯武越创办,1933年卖给同生照相馆老板谭林北。
主要内容涉及时事、社会活动、各界人物、戏剧、电影、世界各地风景名胜及中外经典书画等,形式上图片与文字并重,正所谓画与报。
该刊以“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知识”为宗旨。
这里已提示《北洋画报》与艺术的关系密切。
同时,《北洋画报》以“最老”“最大”“最美”为自我定位,具体来说“老者其年龄,大者其规划,美者其目标。
”[1]“美”又是《北洋画报》呈现社会景象的最终目标。
具体来说,这里的“美”一为形式美,即画报本身编辑内容图片选择之美。
二为内容美,即选取美的事物来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三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即艺术化的美的生活方式与审视角度。
它要为读者建立一个“真善美之境”来“感化人心,引导他们都到光明的道路上去!”[2]因此艺术之于《北洋画报》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选自包括《北洋画报》在内的同时期两种画报对于艺术的表述。
“我们不过表示我们尊重艺术,提倡艺术;使人们可以得到愉快、健康、美和爱种种可宝贵的珍物,以期人类生活的美化罢了。
”——《北京画报》复刊词“艺术荟萃,显而易见,绘画、雕塑、建筑应该被亲眼所见,而不仅是仅被耳闻(或仅从书本上被读到)。
每周,‘展示之书’都会呈现给你一流的当代艺术。
”——《life发刊词》这两种画报分别是在天津出版的《北洋画报》,在北京出版的《北京画报》《京报图画周刊》,其中《京报图画周刊》是邵飘萍创办的《京报》的副刊,有当下仍然发行的美国知名画报《生活》,由时代公司创办。
读图时代的开启_中国画报源流考略_韩红星
读图时代的开启:中国画报源流考略韩红星内容提要画报因其把图片作为主要内容而被置于杂志的特殊类别,相对于其它媒体而言有着特别的独立存在的效用与价值。
中国画报源于何时?为何种画报?学者有很多说法。
本文以诸多学者说法为据,追溯中国画报的源流与发展,并探讨了影响中国画报发展的文化、技术、时代等因素。
画报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画报的定义是“以刊载摄影图片、绘画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它用形象的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和知识。
”[1]画报既区别于画刊,也区别于报纸。
陈平原先生认为,“所谓‘画报’,首先应该是‘报’,而后才是有‘画’的‘报’。
也就是说,新闻性应是第一位的。
”[2]因而有学者认为,画报之所以为画报,即须有“画”与“报”,画即pictorial,报即News,也就是说画报是艺术趣味和新闻信息二者兼备的大众传播媒介。
[3]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观点认为,画报是“以画为主,文字为辅”的期刊,图与文的主次关系是画报区别于一般杂志的标准。
《北洋画报》中某新闻家的观点是:“画而不报(偏重艺术者),何成其为报。
报而不画,又何贵其为画”,[4]可见,既以画报为名,应有画报之实;偏重一种一类者,不能挤于画报之列。
一、画报的出现及功用画报的出现,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杂志一样,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需要。
画报把图片作为主要内容放于杂志的特殊地位,使其更与报纸有别,因而更具有与其它媒体相别的独立存在的效用与价值:“本来画报的功用,不外:一,绍介艺术提高社会的兴趣;二,辅助文字新闻的不足,使人如身历其境;三,异种文字的地方,也可用画报传达。
一个画报的优劣除印刷,纸张,格式等等形质上的条件外,尤须以这种条件来衡量。
”[5]《北洋画报》中所提出的画报的三种功用,明确提出了画报先于文字报刊的优势,而画报中的图片必定存在着与文字相比而言的独特的传播价值。
其一,图像优于文字的表达功能。
图像的力量与文字相比,在诸多方面都具有更容易满足人们需求的优势,它更方便、快捷、生动、直观,世事繁琐,语言不能传达的尚能以图画的形式来表达。
哪个期刊发表过李鸿章
哪个期刊发表过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鸿藻,号李全仁,晚号李公庄,清朝末年政
治家、外交家。
他曾担任过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
李鸿章曾在许多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自然》杂志和《北洋政报》。
《自然》杂志是一本国际知名的科学杂志,创刊于1869年,至今已有150多
年的历史。
李鸿章曾在该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有关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建设的文章,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章涉及农业、工业、交通、教育等各个领域,深受当时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赏。
《北洋政报》是由李鸿章创办的一份政治、经济类期刊,创刊于1894年,是
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在《北洋政报》上,李鸿章发表了大量有关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的文章,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对国家发展的见解。
他倡导改革开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除了以上两个期刊,李鸿章还曾在《申报》、《大公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过
文章,内容涉及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
他的文章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看,李鸿章在不同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涵盖了政治、外交、科学技术、经
济发展等多个领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的关切和思考。
他的思想和观点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期刊上的发表文章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思想文化的重要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报关系的考察 自 然意 义重大。
“ 画报小说 ” 在论述摄影 画报与现代通俗小说生产 的关系时 , 不能 不首 先提 到 球 场上底 蔷薇 , 这是一 部 非常有 趣 的作品 , “ 集 画报” 之大 成 , 可称为 “ 画报 小说” 作 。 者不但与 时俱进 , 直接把 风 行一 时的时 尚画报写入小 说, 画报还具 有塑造人物 、 推动情 节的重要功能 , 更重
种种原因, 画报 上的通俗小说未 能得到专门研究 , 而是 混同于 一般的报刊研究 。 现代照相铜版 画报作为一种特 殊载体 , 与其他报刊有显著区别, 主要体现 在摄影 图片 即视觉形象首次 占据主导地位 , 它给读者带来全新 的阅 读体验的同时, 也深刻影响了现代通俗文学的生产。 尤为值得注意 的是 , 上世纪三 四十年代 , 通俗文学
的考察 ,可以进一步细
关键词 : 北 洋 画报 、现 代 通 俗 小说 、 刘云 若
北洋 画报 》 ( 以下简称 北 画》)在中 国现代 画报 史上 占有重要地 位 。12 年7 日至 13 年7 9 9 6 月7 9 7 月2 日,( ( 北画 共 出版18 期 , 5 7 是北方出版时间最长 和出版 期数 最多的综合 性独 立画报 , 堪称 北派 摄影 画报的代 表, 与上海 良友 构成现代画报的南北双峰。 北 画》 共连 载过 八部 长篇通俗 小说 , 中四部为社 会言情小 其 说 , 整体质量较高。 北画》在创刊号上推 出 “ 晴雨 且 喜 轩 主” 梅健 庵的长 篇小说 津桥蝶 影录》, 了天津通 开 俗社会言情小说采 用现实题材、 反映都 市生活的先 例。 之 后 连 载 的 吴 秋 尘 ( 酸 们 的 故 事 》、 薰 风 《 场 上 ( 穷 李 球 底 蔷薇》、 刘云若 换巢鸾凤》都是沿 着这一 题材继续 开掘。 本文 将以北 画上的通俗 社会言情小说 为考察对 象, 探讨摄影画报与现代通俗小说生产的关系。 研 究界早 已注意到近现 代通俗小说创作与报纸 期 刊的密切 关系 , 在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 的 “ 味” 津 小说作 家及评论者 笔下, 民国时期的天津通俗 文学作品甚至被 直接称 为 “ 人小说” 特 别是最 近几年 , 报 。 由于通俗文学 研 究的升温 , 通俗作家与现代报刊出版 的关系得到进 一 步梳理 和讨论 , 涌现出许多有价 值的成果 。 是 , 但 由于
3 / 现代 中文学刊 4
要 的是 , 为作 者提 供 了观 看 都 市、想象都 市 的独 特 它 方式, 甚至 小说 在 整体上与 画报具 有同构 性 , 者 可 读 以把 整 部小 说看 作 一本大 型画报 。 实上 , 事 关于 报刊 版式 对文学结 构的影响 , 克卢汉已经提示 我们 :“ 麦 报 纸 的版式 即它的结 构 特征 ,自然 被波德 莱尔 之后 的诗 人接 受 过 来 , 以唤 起一种 无 所不包 的 知觉 。……报 纸 曾经较早地给艺术 和诗歌 的象征主 义和超现 实主义 以 启示 , 何人读 福楼拜 和兰 波的作 品都可 以发现 这种 任 影响 。 如果 当做 报纸形 态去看, 乔伊斯 的小说 尤利西 斯 》和艾 略特 四重奏》比之前的任 何诗 歌都更容易赏 析。 勇在论 述 “ 尚杂志 与海派文学 的生产 ” , ”张 时 时 认为时 尚画报 的照片或新 闻拼 贴、 品插 图等为新感觉 作 派作 家提 供了灵感, 为他们结 构 小说的重要 形式 。 成 2 因此, 所谓 “ 画报小说”, 不仅就 题材内容而言, 更是指 摄影画报在通俗社会言情小说中所起 的结 构性功能, 以 及对小说形态的深刻影响。 《 场 上底 蔷 薇 讲述 的是纨 绔 少 年 吕小 恭和 球 女大 学生 伍梨琳 的爱 情纠 葛 , 以及他们 各 自的社会遭 遇与学校生活。 天津闺秀伍梨琳是北京燕西大学学生 , 她 周末 回家, 结识 了秦小姐 , 回校 时顺便带她去北京游 玩, 在火车上遇 到同学吕小芳 的哥哥 吕小恭 , 因反感吕 小恭的纠缠不休 , 梨琳大大 戏弄 了他一番。吕小恭 感 伍 情严重受挫 , 向其 他女性 , 转 但均 以失败而 告终。因妹 妹 吕小芳的关系, 他参与了燕西大学与其宿敌震东女子 大 学 的篮球 比赛 , 担任计 时员, 急中生智, 解 了燕 并 化 西女队的危局 , 最终取得胜 利 。 这一举动赢得伍梨琳 的 好感 , 在后 者的主动下, 两人很快恋爱 、 婚, 结 故事就结 束在 婚礼之上 。 小说 在伍梨琳 出场之前, 先通 过众人之 口点明她 的公众人物 身份 一~ 画报封面女郎, 并为男女 主人 公的相识埋 下了伏 笔 :“ 你再 买几张 画报的 话, 尤
《 北洋画报》与现代通俗小说 的生产
◎ 陈 艳 ( 中国现代文学馆 )
内容提要 :
摄 影画报作为现代通俗 小说的独特载体 ,深刻影 响了后者 的生产和传播 。天津 北洋画报 》作 为北方 “ 开 风气之风” 的重要 画报 ,其连 载的长篇 通俗 社会言情 小说与画报本 身具有互动乃 至互文的关系。而对 这一关 系
的 中心从南到北 , 由上海向平津辐射,“ 北派”通俗小说 后来居上, 入现代通俗文学发展的新高潮。 进 在这股 潮 流中, 画报越来越成为主流的发表 园地。 90 月6 13 年7 日, 刘云若 主编的 天津商报 图画周刊 》创干 , U 以长 篇社会 言情小说 ( ( 红杏 出墙记 号召读者。 天津 商报 图画周 刊》 完全模仿 北画》, 可惜格调不 高, 类似于上海小报 型 画报 , 与北画不 可同 日而语 , 唯有 刘云若加 盟, 通俗 小说连 载一 开始就夺人耳 目, 大受读 者追捧。 战爆发 抗 后, 画报更是成为平津通俗小说 的主要发 表阵地 , 中 其 比较重要的有 《 三六九 画报 、 天风 画报 》、 立言 画 报 、《 一四七画报 、 星期六 画报 》 等等 , 均有重要 的 北 派作品连载 。 可以说三四十年代平津 画报培养 了 一批 著名的通俗作家, 对于北派通俗文学 的发展功不可没 。 这 种不 同于以往报刊杂志 的新型大众媒体, 对现代通俗 小说的生产及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而 ( 北画》作为这 历史链条 的源头之一 , 对其通俗社会言情小说连载 与
双刊2 第 总l) 月 0 1 第期 1 期( 6 2 年
Bm nh y N . , 0 2 S m N . 6 i o t l O 1 2 1 u O 1
l ・ { j r
J
J u n l f M d r h n s t d e o r a o o e n C i e e S u i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