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绪论一、什么是史学史?●历史:广义,一切事物以往发展的过程(包括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狭义,指人类社会发展史(客观)。

●历史学:研究人类往事的学问,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

●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由低级向高级演进,揭示规律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

●帮助我们有选择的阅读古书。

●帮助我们收集史料。

●批判的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史学史的内容:史学思想、史学著作、史书体裁和史学方法、修史制度。

四、中国史学发展分期立足社会性质、社会制度变迁,可将中国史学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史学、奴隶社会史学、封建社会史学、近代及当代史学。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史学发展还可细化为如下十个阶段。

①史学的产生:远古、夏、商、周(春秋和战国)②封建史学的奠定:秦、汉③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④封建史学的成熟:唐⑤封建史学的繁荣:宋辽金元⑥封建史学的衰微:明⑦封建史学的终结:清朝前期⑧救亡图变的清朝后期史学:清朝中晚期⑨近现代史学:新文化运动——建国(1919-1949)⑩现当代史学:建国后——今(1949-今)五、中国史学史的特点1.源远流长。

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开始至今未曾中断过。

2.具有修史的优良传统。

从古代到今天,官方、民间都重视修史。

3.修史机构制度健全(兰台东观-修史局-史馆-翰林院)4.史学遗产丰富。

史学著作浩如瀚海汗牛充栋。

据估计有七八万种5.史学著作题材丰富多样6.具有强烈的资治育人、社会教化、经世致用功能7.封建政府强烈干预、控制。

在封建社会,史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受政府管制第一章先秦史学(史学的产生)第一节、原始的历史意识和商周史官一、原始的历史意识●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等手段记述历史,在这过程中产生原始意识。

●文字产生以前:形成文字记载的传说。

●传说分类:自然环境,与自然界作斗争,部落战争。

○1对英雄崇拜。

○2对生产重视。

○3对自然神化。

二、商周史官1、商史的特殊性(1)史书名称特殊,如“史”、“尹”、“册”。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2、属辞比事:《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反映之一是“属辞比事”。

“比事”,就是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要编年纪事,按年、时、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属辞”,则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的锤炼。

3、《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删定。

它上起唐尧(《尧典》),下讫春秋前期秦穆公伐郑(《秦誓》),长达1300多年。

共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58篇,主要记叙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它按鲁国十二公的时间次第编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3年)。

传统的说法是左丘明,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最后写定当在战国中叶。

为我们保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史料。

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

开创文史结合的先例,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

5、《竹书纪年》:晋国时出土于战国魏墓中,是战国中叶魏国人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通史著作。

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迄于战国中叶。

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此书对于订正《史记》为代表的其他文献的某些错误,弥补其他书记载的缺漏,具有重要价值。

6、《国语》:记录春秋历史的国别体史书。

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史学史,是指史学发展的客观过程。

中国在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因铸或刻在青铜器上,故后人称之为金文。

商周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从发展走向鼎盛的阶段。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的统一,标志着封建制的社会形态在全国的确立,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

(秦朝的“焚书坑儒”政策对史学的发展造成了眼中的阻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发展阶段。

(世家地主被门阀地主取代)隋唐时期,门阀地主仍然在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1840年前)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

清代后期(1840-1911),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国时期(1912-1949)史学的近代性质更加突出,我们也把它称作中国近代后期史学。

《尚书》是一部记载统治者施政言论和行为的史料汇编,是真正意义上的史书。

古文25篇,现已认定是伪书。

有今文28篇是可信的。

《尚书》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章,基本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诰。

反映了当时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是研究商、周社会的基本史料。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周易》本是占卜之书。

现在的《周易》包括西周时期成书的《易经》和战国时期成书的《易传》两个部分。

孔子《春秋》:春秋晚年,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私人讲学和私人撰述之局,这是孔子的创造,也是社会变化的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又有很深的文化修养。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改写的一部史书,也称《春秋经》。

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

主要记述鲁国及其邻国的一些军政大事,也记载水旱灾害等自然界变异的情况。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史事,记事简略,一般在年月日之下只记事目,不记事件详细和原因结果。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史学的特点、成就和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史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史概述:介绍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

2. 先秦史学:讲述先秦时期史学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3. 秦汉史学:讲述秦汉时期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史记》和《汉书》的编纂。

4. 魏晋南北朝史学: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繁荣和特点,包括《三国志》和《晋书》的编纂。

5. 隋唐五代史学:讲述隋唐五代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影响。

6. 宋辽金元史学:讲述宋辽金元时期史学的繁荣和特点,包括《资治通鉴》的编纂。

7. 明清史学:讲述明清时期史学的衰落和转型,包括《明史》和《清史稿》的编纂。

8. 中国近代史学:讲述中国近代史学的兴起和发展,包括梁启超、章太炎等史学家的影响。

9. 现当代史学:讲述中国现当代史学的发展和趋势。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史学特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史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史学的特点和影响。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他们对史学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史学史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史学史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不期的主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理解中国史学的特点和演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史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夏商周时期的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秦汉时期的史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特点,主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如《三国志》、《史通》等。

3. 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介绍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繁荣,主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如《隋书》、《通典》等。

4. 宋代时期的史学:介绍宋代时期的史学特点,主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如《资治通鉴》、《宋史》等。

5. 元明清时期的史学:介绍元明清时期的史学发展,主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如《元史》、《明史》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对每个时期的史学特点、主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演变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史学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史学研究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史学家和史学著作,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史学的特点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中国史学史的相关教材或教参,以便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作业等,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

2. 期中考试:设置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中国史学的掌握程度。

4. 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论文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学派思想的演变和贡献的学科。

通过对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为我们掌握中国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提供全面的资料。

本文将从史学概述、古代史学、近现代史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修订,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份准确、简要且易于理解的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一、史学概述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系统化的学科,其起步较晚。

古代史学主要表现为纪传体、编年体和史论体等形式,而近现代史学则更加注重批判性和科学性。

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学派,如经院史学、科技史学、社会史学等。

二、古代史学古代史学的发展有赖于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的贡献。

例如,孔子提出了"治史之道,必读鲁论"的观点,注重通过史事和史料来洞悉历史的变迁。

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是古代史学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以编年体、纪传体和论述体相结合的方式,成为了后来中国史学的典范。

另外,汉代的班固、魏晋的范晔等人也对古代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近现代史学近现代史学的发展与中国的社会现状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在清朝末年,中国学者逐渐接触到西方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并开始对中国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

清末维新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于近现代史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学者开始重视历史学的科学性和批判性。

近现代重要的史学家如梁启超、胡适和陈寅恪等,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新学派、新史学等,都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史学研究方法中国史学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包括文字史料、考古发掘出的实物、民间传说等。

史学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史料,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此外,史学研究还可以借助其他学科,如统计学、地理学和人类学等,以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五、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中国史学在当代继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史学研究成果。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史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史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历史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先秦时期的史学研究3. 秦汉时期的史学研究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研究5. 隋唐宋元时期的史学研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比较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二课时:先秦时期的史学研究3. 第三课时:秦汉时期的史学研究4. 第四课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研究5. 第五课时:隋唐宋元时期的史学研究六、教学内容:1. 明清时期的史学研究2. 近现代史学的转型与发展3. 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4. 当代中国史学的现状与趋势5. 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展望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近现代以及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的理解。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清时期、近现代以及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比较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明清时期的史学研究2. 第七课时:近现代史学的转型与发展3. 第八课时: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4. 第九课时:当代中国史学的现状与趋势5. 第十课时: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展望十、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历史”涵义有二: ①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客观历史,即历 史本身)。 ②人们记载和编写的历史(主观历史,即 历史学,简称“史学”)。
二)史学、史学史、史学意识
1.史学 中国史学起源很早,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 史记载。 史学一词最早见于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勒设 “史学祭酒”,是掌管历史的官。“祭酒”, 本义指老者、长者,转意为功高者。“史学祭 酒”即史官中的领头人物。 南朝刘宋义帝设了四学:儒、玄、史、文,著 名史学家何承天主管史学,后改为四科。唐初, 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唐,史学成为科 举取士的名目。其范畴和内涵日益丰富。
5.史学评论
也叫史学批评,是指人们对史家、史著和 史学现象、史学思想的评论。对促进史学 的发展进步十分重要,是史学发展的内在 动因之一。 【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白云《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 】
6.史官制度 史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学现象,夏 商以来就有了史官,周时分工已很明确, 唐朝开始设史馆。史官制度对中国史学发 展有很大关系。 中国史官制度包括:史官设置、史馆机构、 官方的修史政策和规定、官方的史学活动 和具体措施等。 【金毓黼《中国史学史》考史官详尽;牛 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乔治 忠《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王记录 《清代史馆与清代政治》 】
中国古代史学史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 ☆中国史学史,就是中国史学发生、 发展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 律的一门科学。 ☆中国史学史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 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走过了近90年 的历程。
导 论
一、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国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 三、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 四、学习和研究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3. 理解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3. 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特点、阶段、人物、发展脉络等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入理解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史学史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进行史学研究,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2. 参考文献:相关研究中国史学史的论文、专著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考试成绩:学生的笔试、口试等考试成绩3. 实践评价:学生史学研究实践的成果评价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进度安排:课时1-4: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课时5-8: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课时9-12: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课时13-16: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课时17-20:案例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课时21-24:讨论:中国史学史的某些问题课时25-28:实践活动:史学研究实践七、教学活动1. 课时1-4:通过讲授法,介绍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

2. 课时5-8:通过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介绍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贡献。

3. 课时9-12:通过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讲述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理解史学史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与发展1.1 史学的定义与功能解释史学的概念探讨史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发展与作用1.2 中国史学的起源介绍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分析《春秋》和《史记》对中国史学的影响1.3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中国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史学的特点与演变探讨中国史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与变革第二章:中国古代史学的传承与创新2.1 先秦时期的史学分析《春秋》和《左传》等史书的编纂与影响探讨诸子百家对史学的贡献2.2 汉代史学的发展介绍《史记》和《汉书》的编纂背景与特点分析东汉时期的史学创新与传承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探讨史书编纂与史学研究的变革介绍《三国志》和《晋书》等史书的编纂与影响第三章:中国史学的中世纪发展3.1 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分析《隋书》和《资治通鉴》的编纂与意义探讨唐代史学的繁荣与传承3.2 宋元时期的史学介绍《宋史》和《元史》的编纂背景与特点分析宋元时期史学研究的成就与局限3.3 明清时期的史学探讨《明史》和《清史稿》的编纂过程与价值介绍明清时期史学研究的特点与影响第四章:中国史学的近现代转型4.1 近现代史学的背景与挑战分析近现代社会变革对史学的冲击探讨近现代史学面临的理论与方法论挑战4.2 近现代史学的创新与转型介绍梁启超、王国维等近现代史学家的重要贡献分析近现代史学在研究方法、理论与编纂方面的变革4.3 当代史学的挑战与发展探讨当代史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当代史学的未来发展机遇与方向第五章:中国史学的重要领域与研究方法5.1 政治史与经济史研究分析政治史与经济史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介绍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案例5.2 社会史与文化史研究探讨社会史与文化史在中国史学中的重要性与意义分析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案例5.3 区域史与比较史研究介绍区域史与比较史在中国史学中的应用与价值探讨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案例第六章:中国史学的重要流派与学派6.1 儒家史观与史学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史学的的影响探讨儒家史观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6.2 道家史观与史学介绍道家思想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分析道家史观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特点6.3 其他学派与史学探讨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派对史学的贡献分析这些学派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第七章:中国史学的资料与文献7.1 历史文献的分类与特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种类与特点分析不同文献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价值7.2 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探讨中国古代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方法介绍现代史学资料整理与研究技术的进步7.3 文献资料的利用与批判分析如何利用和批判历史文献探讨文献资料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重要性第八章:中国史学的教育与传承8.1 史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古代的史学教育制度分析近现代史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8.2 史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探讨史学教育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影响分析史学教育对历史传承的贡献8.3 史学传承与现代社会探讨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史学教育在培养历史传承人才中的重要性第九章:中国史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9.1 中国史学的国际传播分析中国史学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探讨中国史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地位9.2 国际合作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介绍国际间史学合作的重要项目与成果分析国际合作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意义9.3 面对全球化的中国史学探讨全球化对中国史学的挑战与机遇展望中国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方向第十章: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10.1 面对新时代的史学挑战分析新时代对中国史学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史学发展与创新10.2 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介绍新时代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分析这些创新对中国史学的贡献10.3 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展望展望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前景探讨中国史学在新时代的作用与意义重点解析中国史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先秦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世纪以及近现代史学的特点与演变中国古代史学的传承与创新,包括《春秋》、《史记》等史书的编纂与影响中国史学的重要流派与学派,如儒家、道家等史观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历史文献的分类与特点,以及文献资料的利用与批判史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史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面对新时代的史学挑战与未来发展展望。

中国史学史历史学考研题库

中国史学史历史学考研题库

中国史学史历史学考研题库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历史学发展脉络的学科,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掌握其基础知识和重要理论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在考研题库中出现的题目类型和内容。

# 中国史学史考研题库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人是()A. 司马迁B. 班固C. 司马光D. 刘向2. 《史记》的作者是()A. 司马迁B. 司马光C. 班固D. 刘向3. 以下哪部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史学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 《资治通鉴》B. 《汉书》C. 《史记》D. 《三国志》二、填空题1. 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_和近代史学。

2.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______所著,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3. 史学研究方法中的“二重证据法”是由______提出的。

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三大特点。

2. 论述《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描述中国古代史学与西方史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差异。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史学史在近现代的转型及其原因。

2. 分析中国古代史学与现代史学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3. 探讨中国史学史研究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1. 以《资治通鉴》为例,分析中国古代史学家如何通过编纂通史来反映历史发展的规律。

2. 选取一位中国古代史学家,分析其史学思想和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通过以上题库的练习,考生可以系统地复习和掌握中国史学史的基础知识,加深对史学发展脉络的理解,为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考生还应关注史学理论的前沿动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中国史学史》课件

《中国史学史》课件

历史研究中的“文化热”
01
历史研究中的“文化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历史研究
中出现了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02
“文化热”的影响
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深化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促进了跨学
科的研究合作。
03
“文化热”的局限性
有时过于强调文化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
详细描述
刘知几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史通》是中 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对之前的史书进行了系统的 分析和评价。他提出了史书编写的原则和方法,强调 史论的重要性,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总结词
编年体通史巨著,对后世影响巨大
详细描述
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它详细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 史。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不仅注重史实的准确性,还强 调史论的重要性,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一部具有极高 价值的史学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总结词
清代史学以考据为主,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 述和分析。
详细描述
清代史学以官方修史为主要形式,修有《明史》、《清史稿》等重要史书。同时,清代 学者注重考据和校勘,对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考量和评估。在研究方法上, 清代史学开始引入了西方的一些学术思想和理论,如实证主义等,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改
胡适与《中国哲学史大纲》
总结词
首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详细描述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史著作。该 著作采用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对中 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一、引言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的学科,它对于理解中国史学的演进过程和掌握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通过梳理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代表性学派,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史学史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和核心理论,并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中国史学史的起源与形成中国史学史的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历史学研究主要以编纂史书为主,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

尽管古代史书在体例、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们奠定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史学研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一直与政治相联系,史学的发展与王朝更迭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1. 儒家史学:儒家史学是中国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史学史的黄金时代。

儒家史学强调经世致用和立德修身,注重历史的道德教化作用。

代表性学派有宋代的司马光、赵炯等。

2. 史学理论创新:明清时期,中国史学出现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如章学诚的历史动态观、王夫之的历史唯物主义等。

这一时期的史学注重历史研究的实证和理论分析,对史学方法和史学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西方史学的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科学的传入,西方史学的影响开始显现。

李约瑟、高华等学者先后将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

4. 当代史学发展:1949年以后,中国史学面临新的历史条件和研究任务。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理论发展的需要,中国史学经历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争论和思想解放的洗礼。

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为代表的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史学史的核心理论与方法1. 史学的价值与目的:中国史学一直强调历史的价值与目的,认为历史是为人民服务的。

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史学的价值和目的有所变化。

比如古代儒家史学强调历史的道德教化作用,而当代史学更注重历史研究的实证和科学性。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目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目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目一、简答题1.请简述中国史学史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2.请简要描述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

3.请概述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传统和特点。

二、论述题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成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中国史学史的起源与演进中国史学史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编纂工作。

从古代的编史企图到明清时期的史论著述,中国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同时,史学的演进也与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变迁密切相关。

2. 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传统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传统鲜明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独特的特点。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史学史注重道德和伦理的思辨,强调历史的启示和教化功能。

传统的史学史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重视经典文献的研究,并强调历史文化的“正统性”。

3. 中国史学史的学术特点中国史学史除了传统的学术特点外,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其中包括对史学范式的反思与批判,对西方史学理论的接纳与转化,以及对中国史学史的系统性研究和理论化的追求。

同时,中国史学史还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多维度研究,如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4. 中国史学史的现状与未来当前,中国史学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内学术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未来,中国史学史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古籍文献,加强对西方史学理论的学习和吸收,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中国史学史的发展。

三、综述题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史学理论和历史写作等方面。

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编纂和史家著述,经过明清时期的史学观念整理和理论研究,最终形成了系统化的史学史学科。

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传统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注重道德教化和经典文献的研究。

受到近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史学史逐渐接纳了一些西方史学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转化和创新。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简称“史学”,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学科。

它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研究,例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等。

以下是史学的主要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1. 先秦时期的史学先秦时期的史学主要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典籍和纪传体史书。

代表作有 史记》、 尚书》、 春秋》等。

其中, 史记》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正史,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宝库和典范,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代的史学汉代的史学以编纂正史为主要特点。

代表作有 汉书》、 后汉书》、 续汉书》等,它们通过纪传体的叙述方式,详实地记录了汉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

3. 魏晋南北朝的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主要流派是史论派和志怪派。

其中,史论派主要研究史书的编纂方法和规范,代表性作品有 史通》、 太史公世家》等;志怪派则主要研究神怪、异闻等非正史的志书,代表作有 南怀瑾集》等。

4. 唐代的史学唐代以来,史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代表作有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等。

其中, 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许多史学家都把它看作是中国史学的终极目标。

5. 宋代的史学宋代的史学主要特点是注重政治史的研究。

代表作有 宋史》、 续资治通鉴》等。

其中, 宋史》是中国史学的又一部经典之作。

6. 明清时期的史学明清时期的史学主要特点是注重士大夫文化和思想的研究。

代表作有 明史》、 清史稿》等。

其中, 清史稿》是中国史学的最后一部正史,也是中国史学的集大成之作。

以上就是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

通过对中国史学史的复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中国史学史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史学发展历程、史学家及其学术思想、史学流派和学术成就等内容。

中国史学史教案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史学史的演变过程和学术特点,培养学生对史学发展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特点;3. 熟悉中国史学史的代表性学者和其学术思想;4. 培养学生对史学研究的兴趣和理解能力;5. 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3. 中国史学史的学术特点:史学思想的转变和学术成就;4. 中国史学史的代表性学者和其学术思想:如司马迁、范文澜、陈寅恪等;5. 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介绍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史学史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成就;3. 课外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史学史著作,加深对史学史的理解;4. 课堂互动:学生就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争议和学术价值展开讨论。

四、教学过程1. 第一节课:介绍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史学史的学术意义;2. 第二节课: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史学学派的形成和学术成就;3. 第三节课:学习中国史学史的代表性学者和其学术思想,学生学习司马迁、范文澜、陈寅恪等学者的学术成就;4. 第四节课:学习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学生学习史学史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价值;5. 第五节课:学生就学习史学史的学术争议和学术价值展开讨论,学生学习史学史的学术争议和学术价值。

五、学习评估学生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争议和学术价值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A2. 《史记》的作者是谁?A. 司马光B. 司马迁C. 班固D. 刘向答案:B3. 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A. 《春秋》B. 《左传》C. 《资治通鉴》D. 《史记》答案:A4. “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A. 《明史》B. 《宋史》C. 《元史》D. 《清史稿》5. “春秋笔法”是指什么?A. 以春秋时期的史书为蓝本B. 以春秋时期的史书为研究对象C. 以简练的文笔记录历史D. 以春秋时期的史书为编纂方法答案:C6.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哪部作品的评价?A. 《史记》B. 《汉书》C. 《三国志》D. 《后汉书》答案:A7. “史官文化”在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A. 记录历史B. 编纂史书C. 传承文化D. 以上都是答案:D8. “史官”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答案:B9. 以下哪位史学家提出了“史实”与“史论”的区分?B. 班固C. 刘知几D. 司马光答案:C10. “史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二十四史”?A. 《史记》B. 《汉书》C. 《资治通鉴》D. 《明史》答案:ABD2. 中国古代史学的三大流派是?A. 编年体B. 纪传体C. 纪事本末体D. 通史体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人物?A. 司马迁B. 班固D. 刘知几答案:ABD4. “史书”的编纂原则包括?A. 真实性B. 客观性C. 系统性D. 可读性答案:ABC5. 下列哪些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功能?A. 记录历史B. 教育后人C. 政治工具D. 文化传承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的,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但中国史学家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却由来已久。

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2.《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五经”之一的典籍。

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

春秋时,丰富的历史资料,写作技术的成熟。

“礼崩乐坏”,使传统的“学在官府”制度瓦解,学术下移,私人修史成为可能。

孔子忧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主要史学贡献:(1)《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其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人,西晋史学家。

从小好学,然好色薄行,不得为嗣。

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

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

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

《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

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重要作用。

4.《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是指《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三家为司马迁《史记》所做的注解。

《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

不仅攻驳裴骃旧注,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史记正义》既为《史记》原文作注,同时也为《集解》和《索隐》作注。

《集解》、《索隐》、《正义》,依次相注,关系紧密。

三家注对于研究《史记》具有重要作用。

5.《汉纪》是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而成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

共30卷,起于刘邦之兴,迄于王莽之败,以班彪著《王命论》、班固撰《汉书》结尾。

(1)以《汉书》的“本纪”为纲,将《汉书》“传、志、表”的主要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11个“帝纪”各年之下。

《后汉书》评价为“辞约事详”。

(2)《汉纪》除引用《汉书》各“本纪”“赞”外,还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史论30多条,总结西汉历史经验教训,以供借鉴。

范晔肯定其“论辩多美”。

(3)《汉纪》在《左传》编年体的基础上,新创立“连类列举”的方法,在有关史事之下记载与之有重要联系的人物和制度。

既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又保持了编年体记述历史发展轨迹清楚的特点。

这样使编年体更加成熟。

唐代刘知几论极力推崇《汉书》《汉纪》,认为“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6.《三国志》裴松之注由于陈寿《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他“上搜旧闻,傍摭遗逸”,“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

内容主要有“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综其大致约有六端: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四)特点与价值第一,裴松之注将前人注解经史的“笺注名物,训释文义”方法,改变为广采博引文献以“补缺、纠谬”,开创了经史注释的新方法。

第二,裴松之注引书二百多种,有32万字,“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四库全书总目·三国志提要》),有保存文献之功。

第三,裴松之注虽存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的弊端,但所载材料被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

”7.史馆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正式设立史馆,并移至“禁中”门下省,“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宰相负责监修,称“监修国史”;专职修史,称“史馆修撰”;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以卑品有史才,称“直史馆”。

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

8.《史通》《史通》是唐朝的刘知几著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今本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

内篇主要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及史书编撰方法的得失。

外篇13卷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正史源流、评论史家和历史著作的得失。

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提出了“史才三长论”;倡导秉笔直书并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史通》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其史学思想丰富了我国的史学园地;提出史学理论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9.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宋仁宗时中进士,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为官,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编纂。

《资治通鉴》材料丰富、考证精详,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突出体现了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宋哲宗即位,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

数月后去世。

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1)突出史学的资政的作用(2)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3)反对神鬼怪异之说,重于人事(4)强调维护礼制,宣扬“尊君”的英雄史观。

10.郑樵郑樵(1104-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人。

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世称夹漈先生。

《通志》为其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仿《史记》而作。

(1)“纪传”并不是简单抄袭旧史(2)二十略相当于正史中的书、志,具有开创价值。

(1)反对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探究古今历史之变。

(2)崇尚实学,反对理学家空谈义理的风气,主张不仅注意考证前人之说,不轻信盲从,而且注重从实践中求得真知。

(3)批判神权主义郑樵把阴阳五行的灾异说斥之为“妖学”、“欺天之学”(4)反对任情褒贬的“春秋笔法”,要求恢复历史真相11.史学四长史学四长是指历史研究中史学研究者所要具备的四种素质,即史才、史学、史识及史德。

唐史学家刘知几把才、学、识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并确定为史家素养的最高标准,对促进史家的自身修养和史学进步都有积极作用,在我国史学批判史上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认为《史通》“才学识三长”还不够,应增补一个“史德”。

所谓“史德”,即“著述者之心术”。

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

12、清代三大史学通考是指乾嘉时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三部史学著作。

《十七史商榷》100卷。

十七史,包括《史记》以下十三种史著,加上《南史》《北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实共19部。

主要内容文字校勘、典制考证、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多能发前人所未发。

《廿二史考异》100卷,“二十二史”指”二十四史”中除《旧五代史》《明史》之外的二十二史。

内容:①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

②厘正史书所载史实之失误。

③考辨后人妄改与伪托。

④补阙及训释。

⑤阐发史家作史之旨意。

三、赵翼著作有《廿二史札记》36卷(1)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

(2)指出各史材料的来源。

(3)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是本书的重点。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

历史意识的产生标志着史学的起源2.简要论述《春秋》的史学贡献。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离娄下》)《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属辞:孔子修《春秋》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3.简要论述《左传》的史学贡献。

《左传》的史学贡献第一,《左传》以编年为主,兼有他体。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记事简单,如同大事记。

《左传》在编年记事的总格局中,也集中记载历史事件的原委,或集中记述人物的经历,弥补了史事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

第二,《左传》记事的范围更广泛。

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第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

书中有“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约80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后来《史记》“太史公曰”,《汉书》“赞曰”等无不受其影响。

第四,《左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特别高扬“民本”思想,《左传》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重视周礼,善于用“礼”法来裁断历史,所以东汉郑玄《六艺论》认为“《左传》善于礼,《公羊》善于谶,《穀梁》善于经4.简要评价“班马异同”。

第一,《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但《汉书》是在通识指导下写成的断代史,书中《食货》等志,《匈奴》《西域》等传,都突破汉代的断限,叙述历史的源流,将历史的断面与历史的连续性结合起来。

第二,《史记》是”通古今之变”,《汉书》强调汉朝的正统,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第三,《史记》“圆而神”,体例灵活;《汉书》“方以智”,体例严整。

《史记》“本纪”写法不一,体例繁杂。

《汉书》改为以帝王为中心的大事记,确立以一帝一纪的基本模式。

《汉书》“十志”,改进《史记》“八书”,在记述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多创新,具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将《史记》“世家”并入“列传”,简化了纪传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