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物理学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物理学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理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二〇一八年六月目录物理学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光学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1)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1)物理学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9)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40)数学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48)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7)附件1:理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创新实践学分审核与认定细则 (65)附件2:理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大纲及考核标准、评分细则 (71)附件3:理学院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细则 (74)物理学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702)一、学科概况长春理工大学物理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建校时的应用光学专业,1981年获首批光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光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自1989年以来一直为省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国防科工局评为国防特色学科,2011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2013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

学科现设有光学、超快光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与计算物理4个研究方向,拥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德国洪堡学者、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人才,拥有高能固体激光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吉林省飞秒激光研究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吉林省固体激光技术与应用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吉林省纳米光子学与纳米技术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吉林省纳米材料生物传感与检测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吉林省超快非线性成丝光学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吉林省新型固体激光器及应用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吉林省激光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高校创新团队、吉林省光谱探测技术及应用高校创新团队、吉林省高强度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高校创新团队等多支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研团队,建有纳米生物光子学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吉林省固体激光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纳米光子学与生物光子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纳米光子学与生物光子学研究中心、吉林省超快光学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光谱探测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高等学校光电子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吉林省激光技术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国际纳米光子学与生物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学科支撑平台。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2)一、学科概况西北师范大学的物理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建设专业,甘肃省重点学科;具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博士点。

建立了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近物所联合建立了极端环境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

学科点凝聚了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

具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领军人才5人,省科技创新人才4人,留学回国人员20 余人。

在原子分子物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方向形成了明显特色与优势,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年科研经费近一千万元;每年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在Phys. Rev.系列等标志性刊物上的论文数逐年增加。

研究成果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2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7项。

研究生招生规模、培养质量、对外影响稳步提升,与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在近几年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上,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被评为A级,物理学一级学科被评价为B+级。

本学科涵盖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5个二级学科。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是热爱祖国、学风良好、治学严谨、身心健康,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技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独立从事与物理学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1.非线性物理2.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3. 原子结构与原子碰撞4. 强激光场中的原子分子物理5. 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6. 大气环境中的原子分子过程7. 团簇的结构与性质8. 功能薄膜材料结构与物性9. 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2)一、学科概况西北师范大学的物理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建设专业,甘肃省重点学科;具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博士点。

建立了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近物所联合建立了极端环境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

学科点凝聚了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

具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领军人才5人,省科技创新人才4人,留学回国人员20 余人。

在原子分子物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方向形成了明显特色与优势,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年科研经费近一千万元;每年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在Phys. Rev.系列等标志性刊物上的论文数逐年增加。

研究成果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2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7项。

研究生招生规模、培养质量、对外影响稳步提升,与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在近几年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上,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被评为A级,物理学一级学科被评价为B+级。

本学科涵盖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5个二级学科。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是热爱祖国、学风良好、治学严谨、身心健康,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技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独立从事与物理学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1.非线性物理2.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3. 原子结构与原子碰撞4. 强激光场中的原子分子物理5. 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6. 大气环境中的原子分子过程7. 团簇的结构与性质8. 功能薄膜材料结构与物性9. 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资料讲解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资料讲解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资料讲解一、培养目标1.掌握高等数学、数学分析、微积分、代数与几何等基础数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2.具备系统的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数学前沿和国内外学术动态;3.具备从事数学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5.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国外的学术论文和著作。

二、培养过程1.学科基础课程学习:数学博士研究生需要系统学习高等数学、数学分析、微积分、代数与几何等基础数学学科的课程,掌握数学基础理论和数学研究方法。

2.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数学博士研究生需要在培养计划规定的时间内修完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数学分析、概率论、偏微分方程等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3.科研项目参与:数学博士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与导师和研究团队共同开展研究工作,通过实践锻炼独立科研能力。

4.独立科研:数学博士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环节是独立科研,研究生需要完成独立的科研项目,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需要选择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得出科研成果。

三、培养要求1.学术要求:数学博士研究生需要具备系统的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前沿理论和研究方向。

此外,研究生还需要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提出创新性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总之,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讲解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数学专业人才。

通过学科基础课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科研项目参与和独立科研等环节的培养,数学博士研究生将具备系统的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数学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具备组织、管理和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能力,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数学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具备深厚的数学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科前沿知识;2.具备扎实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开展独立深入的原创性数学教育研究;3.熟悉高校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及其实施环境;4.具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能力;5.具备系统的高等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和操作技能;6.具备高校数学教育课程中各类教材、教法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编写和实施能力。

二、培养方式和培养期限1.学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

2.导师:每位研究生配备一名主导师和一到两名副导师,导师须具备数学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并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成果。

3.培养计划: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明确研究方向和要求。

4.培养环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论文撰写、学术交流、教学实践等。

三、培养内容1.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应完成一定数量的学分要求,同时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学术报告等活动,拓宽学术视野。

2.学术研究:研究生需参与课题研究,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工作,完成学术论文,向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成果。

3.学术交流: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动,发表学术报告,并与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4.教学实践:研究生应参与高校的本科生数学教学实践,亲身体验教学过程,并积累教学经验。

四、培养考核与发展1.培养考核: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进行周期性的学习进展考核、研究工作评估和中期答辩等,以确保研究生按时完成培养计划。

2.学位论文要求: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具有科学研究创新性的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五、总结数学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注重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特定的培养方式、内容和考核,确保研究生具备深厚的数学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科前沿知识,具备扎实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工作。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701,授理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从事数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人才。

2.掌握坚实宽广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国际前沿课题及其发展动态。

3.在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受到科研全过程的训练,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本学科相关领域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达到学校要求。

4.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和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具备用外文独立撰写学术论文以及在国际会议上用外文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三、学习年限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生、直攻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 学分。

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5)预期成果;(6)主要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清华大学数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数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数学一、适用学科数学(Mathematics),一级学科,理学门类,学科代码:070100本方案适用于以下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二、培养目标培养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愿为祖国的科教事业贡献力量的一流数学人才。

使得学生遵循学术规范,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并在数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问题上做出原创性工作。

三、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

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二级学科(或交叉领域)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建立规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制度,按期检查培养环节的完成情况。

3、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专题讨论班和国内外学术会议,选择数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四、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1、普博生普博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不少于22,其中必修环节7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10。

课程设置见附录一。

2、直博生直博生(包括提前攻博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不少于42,其中必修环节7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30。

课程设置见附录一。

五、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须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内确定导师,确定导师以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综述、选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

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

修改后的课程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系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2、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或相关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完成论文选题、撰写选题报告并举行选题报告会。

选题报告的具体时间由导师自行决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日期一般不少于一年。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院物理学博士培养方案物理学院旨在培养有扎实物理学基础,并在物理学及相关领域做出高水平基础研究或应用开发研究工作的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

研究生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拓宽基础和解决问题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并直接影响撰写的学位论文质量。

因此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物理基础研究并适应人才培养需要,以及适应当前信息时代要求的高基础和应用型人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实验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国际、国内前沿研究的发展动态。

具有独立进行本专业相关前沿课题研究工作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和比较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意义,或者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需达到规定的要求。

二、学科介绍: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自设六个二级学科专业1、理论物理研究方向本专业的重点科研方向为:(1)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2)计算物理(3)原子核理论与统计物理(4)粒子理论和量子场论(粒子理论主要研究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

本专业的研究一般采用量子场论计算粒子实验和自然界的各类粒子物理过程。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标准模型,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暗物质理论,中微子物理,对撞机物理,早期宇宙等。

)(5)非线性物理和量子混沌(6)软凝聚态与生物物理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凝聚态理论是理论物理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研究分支,主要研究量子多体系统的宏观与微观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凝聚态理论的研究成果与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件密切相关,在当今高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该方向具体研究内容有:研究高温超导体、非常规超导体、强关联电子系统的物理特性及其微观机理,探索处理量子多体系统的新概念和新方法;用非平衡态统计理论研究纳米尺度下电子的输运特性,探索新奇量子效应,为设计新型功能性量子器件提供物理基础;探寻新型拓扑非平庸效应。

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数学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掌握本学科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专业某些方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在数学科学研究方面做出具有创造性的成果,成为数学科学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二级学科与研究方向I.基础数学专业1. 函数空间与算子理论2. 拓扑学3. 调和分析4. 代数学5. 几何分析6. 动力系统II.应用数学专业7. 小波分析与应用8. 优化理论与应用III.计算数学专业9. 数值代数10. 计算物理三、招生对象已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应届硕士毕业生、在职人员或具有同等学历的、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且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4年。

主要培养其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完成博士毕业论文。

对于某种特殊情况,经导师和院系(所)同意,研究生学院批准的,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 年。

延长学习期间不参加学校奖助学金评定。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专业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最低要求20 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至少10 学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 学分),外国语(2 学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6-8 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定;学位论文6 学分;其他环节4 学分,包括完成开题报告(1 学分),作学术报告(2 学分,至少2 次),听取学术报告(1 学分,至少5 次)。

本专业博士生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博士生在海外访学每3个月可以获得1学分,期间完成的选修课程可以申请获得相应学分。

六、培养方式1.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内和导师共同制定博士生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应根据博士生培养目标、要求及博士生的特点来制定,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设置、科学研究计划等。

物理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系统的物理学理论和实验技能,具备深入研究物理学领域前沿问题的能力。

2.培养具备科学研究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培养具备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具备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

4.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伦理意识,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道德素养。

5.培养具备良好的科研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具备科学研究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二、培养内容1.物理学基础知识研究生入学前要求具备物理学基础知识,包括物理学基础理论、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等。

2.专业课程学习研究生阶段需要修读一定的专业课程,内容包括应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前沿技术与研究进展、专业实验技能培养等。

3.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4.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手段,通过组织院内外学术报告会、学术讨论会、学术会议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培养要求1.学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

2.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一定的专业课程学习,并取得一定的学分。

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设置。

3.科研训练博士研究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并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

4.学术交流博士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等。

四、学位授予五、总结物理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物理研究人才。

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的组合,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我国应用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14.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14.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0701)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数学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数学学科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数学及相关学科创新性研究及广阔国际视野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国际化信息化时代要求的,能从事数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数学传播与研究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遵纪守法,学风严谨,热爱数学,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 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而且具有主持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二、研究方向1.基础数学(1)代数学:本方向主要研究群、环、模、代数等运算系统的结构,以及它们的以线性形式、组合形式等形式出现的表示论性质;研究它们在数学各方向、在信息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技术领域的代数形式和它们的应用。

(2)几何学:本方向主要研究黎曼流形的几何与分析,内容包括Kahler流形、Lie群与黎曼对称空间、Spin流形的曲率和拓扑性质、Laplace算子与Dirac算子的谱性质、调和映射与次椭圆调和映射的性质、Yang-Mills场理论、Seiberg-Witten 理论等。

(3)微分方程:本方向主要研究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主要侧重于研究非线性椭圆问题的多解及其性态、非线性抛物问题的解及其性态和有很强物理背景的Navier-Stokes 方程、Euler方程以及与化学反应和生物衍变有关的反应扩散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及其性态等问题;同时,对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分支理论以及动力系统也将进行探讨。

(4)函数论:本方向主要研究定义在各种域上取值为实值或复值的一般函数性质,以及各种函数类之间变换(算子)的性质,同时也研究这些内容和方法的抽象理论(如泛函分析理论等);其研究结果和方法将应用于解决物理、工程等学科所提出的各种线性和非线性的解析问题。

数学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2Z1)一、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是:1.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 系统掌握理论物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国际、国内前沿研究课题的发展动态;掌握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研究工作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具备从事高等学校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的能力。

3.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4. 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5. 身心健康。

二、培养年限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5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

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审批程序批准,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的培养年限最长可延至6年。

三、研究方向数学物理,该方向为物理学一级学科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

四、培养方式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制。

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

为有利于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博采众长,提倡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成立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名单在学院备案。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2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的个人特点拟定博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要对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工作等项的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与时间安排。

培养计划可在执行中逐步完善。

五、课程设置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至少修满1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4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原则上设置专业必修课2门,选修课2-4门。

学分的计算一般为每学期的周学时数(每学期按18周计)。

详见各方向课程设置表。

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数学(070100)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数学(070100)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数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掌握数学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把握相关方向的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数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能力,具有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解决重要应用问题的能力。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熟练的专业写作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三、培养方向(一)基础数学(070101)1、代数学;2、数论及其应用;3、复分析及其应用;4、泛函分析5、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6、调和分析及其应用;7、随机分析(二)应用数学(070104)1、小波分析及其应用;2、统计学习理论;3、符号计算与自动推理;4、偏微分方程数值解;5、计算流体力学;6、信息处理中的数学理论方法;7、理论计算机科学8、系统与控制9、金融数学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根据人才培养和发展需要,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跨学科培养、国际联合培养及校所联合培养等模式。

实行导师或联合导师负责制,负责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遵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本学科直接攻博研究生学制为4年;其它类型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在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依据培养方案,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鼓励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开始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博士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年。

五、知识和能力结构数学学科是描述科学的语言和科学发展的基础,逻辑性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

数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生物数学、数学物理等领域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或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学位获得者有能力承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或企事业单位的研发和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基础数学(学科代码:070101)1)代数学 2)数论3)代数几何与代数拓扑 4)分析学与应用分析学5)动力系统6)非线性偏微分方程7)数学物理8)微分几何与几何分析2.计算数学(学科代码:070102)1)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2)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3)计算流体4)符号计算5)计算机图形学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代码:070103)1)数理统计2)随机分析3)应用概率4)金融风险分析4.应用数学(学科代码:070104)1)组合数学与图论2)组合网络3)编码、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4)应用泛函分析5)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6)可积系统5.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代码:070105)1)运筹优化6.生物数学(学科代码:070120 )7.数学物理(学科代码:0701A1)三、培养模式、成绩及学分要求1.硕士培养模式。

通过硕士研究生招生统考或免试推荐等形式,取得我校硕士研究生资格者,基本学习年限为2-3年,最短学习年限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三年制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时,取得的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7学分,硕士基础课不少于12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

二年制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7学分,硕士基础课不少于12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

2.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

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在读硕士研究生完成硕士阶段基本学习任务,通过博士生资格考核,可以取得博士生资格。

硕博连读生取得博士生资格后,基本学习年限为3-4年,最短学习年限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物理学一级学科(0702)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在各个科研环节接受专门训练,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或者自主完成导师安排的科研工作,取得一定量的科研成果,毕业论文达到理学博士学位论文水平。

具体要求如下:1.了解国内外物理学研究历史、现状和可能的发展方向;2.能用一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和论文写作;3.系统掌握所选择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4.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5. 具有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技管理或者综合发展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理论物理(1)夸克物质物理:夸克物质的硬探针信号、夸克物质的退禁闭相变,手征相变、色超导相变、夸克物质的耗散性质和集体效应、核环境中的微扰QCD理论、有限温度场论等。

(2)高能碰撞唯象学:高能强子-强子和核-核碰撞机制、QGP相变动力学、相变过程的逐事件关联与起伏、多奇异数重子的椭圆流、以及粒子产生模型和机制的研究。

(3)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的相变动力学、复杂网络的统计性质、人类动力系统的标度律。

(4)生物物理:基于生物分子(DNA、RNA、蛋白质等)之间的相互作用,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中的物理规律。

在生物物理理论方向,开展基因表达动力学及调控网络理论,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机理,蛋白质结构预测及分子动力学等研究。

在分子生物物理实验方向,利用生物分子实验平台,开展miRNA与mRNA相互作用机制和miRNA在生物分子信号通路中的调控等研究。

(5)统计物理:非线性系统中噪声与噪声关联随机动力学理论,噪声关联在一些物理系统中产生的新效应。

神经电生理现象中离子通道及其随机理论,细胞钙离子通道动力学及钙信号通路随机统计理论,可激发介质中的螺旋波的噪声效应。

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1)粒子物理: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物质的最深层次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紧密结合能量前沿、亮度前沿和宇宙前沿的实验进展,系统开展重味物理、CP对称性破缺、中微子质量起源机制和暗物质模型及其探测等方面的研究。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数学一、适用学科数学Mathematics,一级学科,理学门类,学科代码:070100本方案适用于以下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二、培养目标培养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愿为祖国的科教事业贡献力量的一流数学人才;使得学生遵循学术规范,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并在数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问题上做出原创性工作;三、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二级学科或交叉领域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2、建立规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制度,按期检查培养环节的完成情况;3、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专题讨论班和国内外学术会议,选择数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四、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1、普博生普博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不少于22,其中必修环节7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10;课程设置见附录一;2、直博生直博生包括提前攻博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不少于42,其中必修环节7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30;课程设置见附录一;五、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须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内确定导师,确定导师以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综述、选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修改后的课程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系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2、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或相关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完成论文选题、撰写选题报告并举行选题报告会;选题报告的具体时间由导师自行决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日期一般不少于一年;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选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选题报告会应以学术活动方式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并由以博士生导师至少3名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选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选题报告会时间确定后应提前三天张贴“公告”;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选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应及时以书面形式交系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3、资格考试博士生入学两年内必须通过至少三门资格考试课程,其中基础数学专业的博士生至少通过两门基础数学类课程另一门可任选,应用数学专业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和控制论的博士生至少通过一门基础数学类课程另两门可任选;两年内未通过三门资格考试课程者将被取消博士生资格;1普博生考试科目:分析、代数、几何、高等概率论、计算数学、运筹学、偏微分方程、高等统计共8门;考试安排:每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5月份和9-10月份;具体时间由系研究生主管部门提前通知;时间限制:2年内必须通过所有3门考试;自入学起1年内通过全部3门考试者可以3年毕业;自入学起2年内通过全部3门考试者须至少4年毕业;与课程的关系:对应的博士生基础课程与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密切相关,但课程考核与资格考试相互独立;2直博生考试科目:分析、代数、几何、高等概率论、计算数学、运筹学、偏微分方程、高等统计共8门;考试安排:每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5月份和9-10月份;具体时间由系研究生主管部门提前通知;时间限制:自入学起2年内必须通过全部3门考试;与课程的关系:对应的博士生基础课程与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密切相关,但课程考核与资格考试相互独立;3提前攻博生A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是,已修的课程和已完成的培养环节成绩优良;B课程要求:与直博生要求相同;C资格考试:考试科目:分析、代数、几何,高等概率论、计算数学、运筹学、偏微分方程、高等统计共8门;考试安排:每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5月份和9-10月份;具体时间由系研究生主管部门提前通知;时间限制:每门考试每位学生最多可以参加两次,自硕士入学起3年内必须通过全部3门考试;与课程的关系:对应的博士生基础课程与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密切相关,但课程考核与资格考试相互独立;4、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定期参加课题组的学术研讨会,每学期平均必须参加不少于8次一级或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活动,2次由本人在课题组讨论班或学术报告会上做报告;每次学术活动后填写“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表”,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三个月交研究生管理部门记载成绩;博士生完成规定的学术报告并取得要求的学术活动学分是申请答辩的条件之一;5、论文中期检查在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各二级学科应组织考查小组3—5人组成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6、最终学术报告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最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做一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具体要求见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7、社会实践按照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执行;8、教学助理博士生包括普博生、直博生、提前攻博生就读期间至少完成一学期的助教工作15小时/每周;六、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1、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2、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3、学位论文工作时间按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执行;4、学位论文可以用中文或者用英文撰写,必须提供中文和英文摘要;七、申请博士学位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须至少发表包括正式接受发表1篇SCI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如无上述论文成果,可以申请对博士论文进行国际同行隐名评议以确认是否可以免去上述的论文发表要求;具体标准和方式参见附录二;附录一:一、普博生的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221、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90680032 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1学分在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平台课程”中任选一门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10学分1基础理论课至少3学分泛函分析II 4学分考试偏微分方程II 4学分考试调和分析引论4学分考试非线性泛函分析4学分考试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4学分考试动力系统4学分考试高等数值分析4学分考试偏微分方程数值解4学分考试大规模科学计算70420023 3学分考试有限元方法Ⅱ3学分考试差分方法3学分考试算法分析与设计4学分考试现代优化方法4学分考试应用随机过程4学分考试概率论Ⅱ4学分考试应用统计3学分考试高等统计4学分考试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3学分考试随机过程4学分考试数理逻辑70420284 4学分考试计算机推理3学分考试抽象代数II 4学分考试代数数论4学分考试代数几何4学分考试群表示理论4学分考试代数表示论4学分考试李群和李代数4学分考试代数表示论II 4学分考试代数几何II 4学分考试代数数论II 4学分考试交换代数与同调代数4学分考试微分几何I—微分流形4学分考试代数拓扑4学分考试微分拓扑4学分考试黎曼曲面4学分考试代数编码理论3学分考试分析学4学分考试矩阵计算4学分考试数学规划II 4学分考试计算复杂性理论4学分考试算子代数基础4学分考试模形式及其应用4学分考试对策论及其应用4学分考试组合优化3学分考试网络优化3学分考试随机分析4学分考试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开设的数学类研究生学位课程可以作为本系学位课程,最多2门;2专业课至少7学分,可用基础理论课代替复分析II 奇点理论3学分4学分考试考试数学物理3学分考试分形几何3学分考试调和分析II 3学分考试调和分析III 4学分考试几何测度论3学分考试遍历论高等概率3学分4学分考试考试孤立子与可积系统3学分考试可积系统理论3学分考试偏微分方程专题3学分考试非线性双曲偏微分方程 3学分考试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2学分考试统计力学的数学方法生物信息学中的数学方法3学分4学分考试考试李群及其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3学分考试常微分方程专题3学分考试动力系统专题动力系统基础3学分4学分考试考试多层规划4学分考试常微分方程II 3学分考试随机算法3学分考试无界区域上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及应用4学分考试位势理论与边界元方法80420243 3学分考试数据库管理系统3学分考试支持向量机3学分考试蒙特卡罗方法3学分考试代数几何3 4学分考试代数数论3 4学分考试表示论专题4学分考试无限维李代数4学分考试微分几何II—黎曼几何4学分考试几何分析4学分考试微分几何III—复几何微分几何IV-辛几何4学分4学分考试考试纤维丛与示性类4学分考试李群4学分考试几何专题4学分考试不确定规划4学分考试不确定系统3学分考试量子群70420214 4学分考试科学计算专题I 2学分考查科学计算专题II 2学分考查应用统计专题I 2学分考查应用统计专题II 2学分考查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所需要的内容指定的其它一门3或4学分课程;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学生还可选修以下课程:系统生物学的数学方法 2学分考查流体力学 4学分考试固体力学 4学分考试理论生物学 3学分考查非平衡态热力学 3学分考查高等量子力学 4学分考试理论化学物理 3学分考试3、必修环节7学分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99990041 1学分考查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2学分考查资格考试99990061 1学分考试社会实践1学分考查教学实践2学分考查4、补修课对于跨学科考取或学历中有空缺的博士生,应补修相应的基础理论或专业基础课程;1对于跨学科考取的博士生,导师应对补修本科或硕士课程提出具体要求;2凡在本门学科上欠缺硕士层次业务基础的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两门以上硕士学位课程;缺少本科学历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生应补修5门含本科以上课程考试;3补修课只计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4为确保培养质量,该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应取上限;二、直博生提前攻博生的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直博生包括提前攻博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总学分不少于42,其中公共必修学分6,学科专业课程29,必修环节学分7,考试学分不少于30;课程设置如下:1、公共必修课程≥6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3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 60680021 1学分考试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90680032 2学分考试2第一外国语2学分博士生英语 90640012 2学分考试或其它语种3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1学分在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平台课程”中任选一门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29学分1基础理论课至少15学分泛函分析II 4学分考试偏微分方程II 4学分考试调和分析引论3学分考试非线性泛函分析4学分考试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4学分考试动力系统4学分考试高等数值分析4学分考试偏微分方程数值解4学分考试大规模科学计算3学分考试有限元方法Ⅱ3学分考试差分方法3学分考试算法分析与设计4学分考试现代优化方法4学分考试应用随机过程4学分考试概率论Ⅱ4学分考试应用统计3学分考试高等统计4学分考试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3学分考试随机过程4学分考试数理逻辑4学分考试计算机推理3学分考试抽象代数II 4学分考试代数数论4学分考试代数几何4学分考试群表示理论4学分考试代数表示论4学分考试李群和李代数4学分考试代数表示论II 4学分考试代数几何II 4学分考试代数数论II 4学分考试交换代数与同调代数4学分考试微分几何I—微分流形4学分考试代数拓扑4学分考试微分拓扑4学分考试黎曼曲面4学分考试代数编码理论3学分考试分析学4学分考试矩阵计算4学分考试数学规划II 4学分考试计算复杂性理论4学分考试算子代数基础4学分考试模形式及其应用4学分考试对策论及其应用4学分考试组合优化3学分考试网络优化3学分考试随机分析4学分考试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开设的数学类研究生学位课程可以作为本系学位课程,最多2门;2专业课至少14学分,其中考试学分至少9学分,可用基础理论课代替复分析II 奇点理论3学分4学分考试考试数学物理3学分考试分形几何3学分考试调和分析II 调和分析III 3学分4学分考试考试几何测度论3学分考试遍历论高等概率3学分4学分考试考试孤立子与可积系统3学分考试可积系统理论3学分考试偏微分方程专题3学分考试非线性双曲偏微分方程 3学分考试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 2学分考试统计力学的数学方法生物信息学中的数学方法3学分4学分考试考试李群及其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3学分考试常微分方程专题3学分考试动力系统专题动力系统基础3学分4学分考试考试多层规划4学分考试常微分方程II3学分考试随机算法3学分考试无界区域上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及应用4学分考试位势理论与边界元方法804202433学分考试数据库管理系统3学分考试支持向量机3学分考试蒙特卡罗方法3学分考试代数几何34学分考试代数数论34学分考试无限维李代数4学分考试表示论专题4学分考试微分几何II—黎曼几何4学分考试几何分析4学分考试微分几何III—复几何4学分考试微分几何IV-辛几何4学分考试纤维丛与示性类4学分考试李群4学分考试几何专题4学分考试不确定规划4学分考试不确定系统3学分考试量子群704202144学分考试科学计算专题I2学分考查科学计算专题II2学分考查应用统计专题I2学分考查应用统计专题II2学分考查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所需要的内容指定的其它一门3或4学分课程;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的学生还可选修以下课程:系统生物学的数学方法 2学分考查流体力学 4学分考试固体力学 4学分考试理论生物学 3学分考查非平衡态热力学 3学分考查高等量子力学 4学分考试理论化学物理 3学分考试3、必修环节7学分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99990041 1学分考查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2学分考查资格考试99990061 1学分考试社会实践1学分考查教学实践2学分考查4、自学课程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制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5、补修课对于跨学科考取或学历中有空缺的博士生,应补修相应的基础理论或专业基础课程;1对于跨学科考取的博士生,导师应对补修本科或硕士课程提出具体要求;2补修课只计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3为确保培养质量,该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应取上限;附录二:关于论文成果的通用原则,见清华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基本要求;相关补充如下:1、在无发表论文成果情况下,学位分委员会将组织委员会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隐名国际评议,如果评议认为博士学位论文达到北美排名前50位大学数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则可免去论文发表的要求;2、论文作者身份的认定办法: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a 博士生为第一作者;b 博士生为居导师后的第二作者;c 对于按照国际惯例以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的论文,须经学位分委员会指定两位委员审核认定该论文与毕业论文是密切相关的;。

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数学(070100)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数学(070100)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数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掌握数学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把握相关方向的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数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能力,具有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解决重要应用问题的能力。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熟练的专业写作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三、培养方向(一)基础数学(070101)1、代数学;2、数论及其应用;3、复分析及其应用;4、泛函分析5、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6、调和分析及其应用;7、随机分析(二)应用数学(070104)1、小波分析及其应用;2、统计学习理论;3、符号计算与自动推理;4、偏微分方程数值解;5、计算流体力学;6、信息处理中的数学理论方法;7、理论计算机科学8、系统与控制9、金融数学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根据人才培养和发展需要,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跨学科培养、国际联合培养及校所联合培养等模式。

实行导师或联合导师负责制,负责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遵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本学科直接攻博研究生学制为4年;其它类型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在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依据培养方案,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鼓励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开始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博士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年。

五、知识和能力结构数学学科是描述科学的语言和科学发展的基础,逻辑性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一、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是:
.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系统掌握理论物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国际、国内前沿研究课题的发展动态;掌握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研究工作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具备从事高等学校本科、研究生教案工作的能力。

.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 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 身心健康。

二、培养年限
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不超过年。

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审批程序批准,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的培养年限最长可延至年。

三、研究方向
数学物理,该方向为物理学一级学科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

四、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制。

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

为有利于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博采众长,提倡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成立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名单在学院备案。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的个人特点拟定博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要对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工作等项的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与时间安排。

培养计划可在执行中逐步完善。

五、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至少修满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必修环节学分。

原则上设置专业必修课门,选修课门。

学分的计算一般为每学期的周学时数(每学期按周计)。

详见各方向课程设置表。

六、学分分配
.学位课(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时,学分。

()第一外国语,学时,学分。

()专业必修课(门,按方向设置),学分。

.选修课(门),学分。

.必修环节(学分)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学分。

学位课为考试课程,选修课为考查课程。

课程学习一般在第一学年完成。

导师还可根据研究工作需要和研究生的学科基础指定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

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在本一级学科内参加次以上的学术研讨活动,记学分;学术研讨活动中至少做两次学术报告(其中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记学分。

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将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及学术报告交学院保管,并记相应学分。

七、博士资格考试和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需参加资格考试,没有通过资格考试者,不能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后,应对博士研究生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对其科学道德、思想修养、学习成绩、研究能力等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考察,对其中不合格者,取消博士生资格,按有关规定进行淘汰、分流。

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入学后第三学期末。

八、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研究生工作进度情况决定,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末完成,最迟于第三学期开学后两个月内完成。

在导师指导下,博士研究生经过充分调研与论证,独立地做出开题报告。

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

开题报告经导师审阅后,需公开答辩,接受检查,
并获认可。

由包括导师在内的人组成考核小组,对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进行审核,着重审核论文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可行性。

对有争议的选题应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学位论文撰写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依据。

学位论文撰写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规范仔细执行。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前沿性和创造性,应以作者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为主体,反映作者已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本学科上已掌握了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博士研究生至少要用一年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按河南师范大学相关规定执行。

附:数学物理方向课程设置表
数学物理方向博士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偏微分方程
总学时:学分: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单位: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郭宗明, 马力等
内容概要:()二阶椭圆方程;()线性发展方程;()变分法;()非变分技巧;()方程,系统的守恒律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 . ,,.
.. ,,,
.张恭庆,临界点理论及其应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案方式:讲授为主,结合自学与讨论。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泛函分析
总学时:学分: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单位: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郭宗明,马力等
内容概要:() 变换和微分方程;() 谱表示;() 遍历理论和扩散理论;() 发展方程的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