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教案第二章(2)单纯形法

合集下载

管理运筹学 第2章 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

管理运筹学 第2章  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
产,已知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设备台时及A、B两种 原材料的消耗,以及资源的限制如下表所示:
甲 乙 设备 1 1 原料A 2 1 原料B 0 1 单件利润 50(元/件) 100(元/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资源限制 300台时 400千克 250千克
问:工厂应分别生产多少个产品甲、乙才能使工厂获利最多?
设生产甲产品x1个,生产乙产品x2个
j 1
n
n aij x j (或 , )bi (i 1, 2, , m) s.t. j 1 x 0( j 1, 2, , n) j
n j 1 n p j x j (或 , )b s.t. j 1 x 0( j 1, 2, , n) j
x2 B
C z=27500=50x1+100x2 z=20000=50x1+100x2 D z=0=50x1+100x2 E
A
z=10000=50x1+100x2
x1
图2-2
解的几种可能结果
唯一最优解解 无穷多个最优解 无界解(可行域无界,常为模型遗漏了某些 必要的约束条件) 无可行解(可行域为空集,约束条件自相矛 盾,资源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2) MinZ Max(Z ) 3 y1 5 x2 y2 y3
(3) 3 y1 2 x2 y2 y3 6
3 y1 2 x2 y2 y3 6
(4)在第一、第三约束左端加上松弛变量 x4,x6≥0 ,在第二约束左端减去剩余变量 x5≥0
解:
2x1+x2=400 x2=250
100
100 200 300
x2≤250

运筹学单纯形法

运筹学单纯形法
加松弛变量Xs
AX+IXs=b
X≥0
X,Xs≥0
-x1+x2+4x3≤2 (引入松弛变量x4) -x1+x2+4x3+x4=2 松弛变量的意义:未被充分利用(剩余)的资源, 松弛变量的价格系数是0(c4=0)。
(3) -x1+x2+4x3≥2 (引入剩余变量x5) -x1+x2+4x3-x5=2 剩余变量的意义:超用的资源(c5=0)
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2.2 单纯形法
2.2.1 线性规划模型的标准形式
一、标准型要求:
(1)目标最大化(max) (2)约束是“=”约束 (3)右端项非负 (4)所有变量非负 标准型
二、非标准型化为标准型
(1) min CX
加负号
max(-CX)
min z=2x1+4x2 (令z’=-z) max z’=-2x1-4x2 (2) AX≤b
例2:将下面的线性规-x1,x3=x3’-x3”,增加松弛变量x4, 增加剩余变量x5。
(4) xj≤0
( 令 xj’= -xj )
x j ’≥ 0
(5) xj为自由变量
( 令xj=xj’-xj’’ )
xj’≥0, xj’’≥0
例1:在煤电油例中,其线性规划模型为: maxz = 7x1+12x2 9x1+ 4x2≤360 4x1+ 5x2≤200 s.t. 3x1+10x2≤300 x1,x2≥0 化标准型:增加松弛变量x3、x4、x5 maxz = 7x1+12x2+0x3+0x4+0x5 9x1+ 4x2 +x3 =360 +x4 =200 s.t. 4x1+ 5x2 3x1+10x2 +x5 =300 x1,…,x5≥0

运筹学第2章 单纯形法

运筹学第2章 单纯形法

所有检验数 j 0 ,则这个基本可行解是最优解。
n
z z0 j x j
j m 1
m
j ciaij c j =CTBa j c j
i 1
m
m
z0 c j x j = cibi =CBT b
j 1
i 1
✓对于求目标函数最小值的情况,只需 σj≤0
0
XB
b
x1
-1 x5 0
0
0 x4 3
1
-3 0
0
00
x2
x3
x4
0
-2 0
2
-2 1
0 10
-1 bi/aik
x5
1
0
0
29 2020/3/4
2、无界解
在求目标函数最大值的问题中,所谓无界解是指在约束条件 下目标函数值可以取任意的大。
•存在着一个小于零的检验数,并且该列的系数向量的每个元素 都小于或等于零,则此线性规划问题是无界的,一般地说此类
2x1 x2 x3 x5 2
s.t. x1 2x2
x4
3

x1,
x2 , x3, x4 , x5 0
✓添加人工变量x5来人为的创造一个单位矩阵作为基 ✓M叫做罚因子,任意大的数。 ✓人工变量只能取零值。必须把x5从基变量中换出去,否 则无解。
cj
3
2
00
CB XB
2020/3/4
14
(2)出基变量和主元的确定——最小比值规则
min

bi aik
aik

0


bl alk
确定出基变量的方法:把已确定的入基变量在各约束方程中的正的系数

运筹学02-单纯形法

运筹学02-单纯形法

反之,若经过迭代,不能把人工变量都变
为非基变量,则表明原LP问题无可行解。
19
第2章
单纯形法
2.3 人工变量法
2.3.1 大M法
在原问题的目标函数中添上全部人工变量,并令其系数 都为-M,
而M是一个充分大的正数。即
max z = c1x1 + c2x2 + c3x3 + … + cnxn – M( xn+1 + xn+2 +…+ xn+m )
思路:由一个基本可行解转化为另一个基本可行解。 等价改写为 目标方程 max z max z = 3x1+5x2 z -3x1 -5x2 = 0 z -3x1 -5x2 x1 +x3 x1 +x3 = 8 2x2 +x4 2x2 +x4 = 12 s.t. s.t. 3x1+4x2 +x5 3x1 + 4x2 +x5 = 36 x1 , x2 ,x3,x4,x5 x1 , x2 ,x3,x4,x5 ≥ 0
以主列中正值元素为分母,同行右端常数为分子,求比值;
6
第2章
单纯形法
2.1 单纯形法的基本思想
(Ⅰ)
用换基运算 将X0 转化为 另一个基本 可行解 X1。
z- 3x1 -5x2 = 0 0 换基运算—— x1 +x3 = 8 ① 方程组的初等变换 目的是把主列变为 22x2 +x4 = 12 ② 单位向量:主元变 3x1 + 4x2 +x5 = 36 ③ 为1,其余变为0。 X0 = ( 0, 0, 8, 12, 36 )T z0 = 0
⑴ 当前基:m阶排列阵

第2章 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2)

第2章  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2)

max z = 20 x1 + 30 x2 3 x1 + 10 x2 ≤ 150, x1 ≤ 30, x1 + x2 ≥ 40, x1 , x2 ≥ 0.

max z = 20 x1 + 30 x2 − Mx6 3x1 + 10 x2 + x3 = 150, x1 + x4 = 30, x1 + x2 − x5 + x6 = 40, xi ≥ 0, i = 1, 2,..., 6





4
要注意到人工变量是与松弛、剩余变量不同的。 松弛变量、剩余变量它们可以取零值,也可以取 正值,而人工变量只能取零值。一旦人工变量取 正值,那么有人工变量的约束方程和原始的约束 方程就不等价了,这样所求得的解就不是原线性 规划的解了。为了竭尽全力地要求人工变量为零, 我们规定人工变量在目标函数中的系数为-M, M 这里M为任意大的数。这样为了使目标函数实现 最大就必须把人工变量从基变量中换出。如果一 直到最后,人工变量仍不能从基变量中换出,也 就是说人工变量仍不为零,则该问题无可行解。 以下讨论如何解含有人工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
• 由于不存在单位矩阵,在第1,2个约束条件加上 一个人工变量x6,x7,并在目标函数中加上-Mx6Mx7得到的线性规划问题:
max f ' = −2 x1 − 3 x2 + 0 x3 + 0 x4 + 0 x5 − Mx6 − Mx7
x1 + x 2 − x 3 + x 6 = 3 5 0, x1 − x 4 + x 7 = 1 2 5, 2 x1 + x 2 + x 5 = 6 0 0, x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0 .

运筹学第2章单纯形法

运筹学第2章单纯形法
==8 ==6
① ② ③
-2X4+X5 =12
得到新的基本可行解 X1 =(0,6,8,0,12)T
(1)、决定进基变量:1=--3, X1进基 (2)、决定离基变量:最小比值规则来确定主 元与离基变量.
则Xl为进基变量。 MIN(8/1,-,12/3)=12/3 此时可以确定X5为离基变量
Z
X(0) =(0, 0, 10, 15 )T
Z0 =0
Z-30X1-20X2 =0 选中X1从0↗,X2 =0 X3=10-(-X1 )0
X4=15-(-3X1 )0 求X1, X1→+ ,Z→+
2.2.3 单纯形法计算之例
2-3 人工变量法 (Artificial Variable)
+1/2X4
+X5 =42 =6
X3 +2/3X4 -1/3X5 =4
X2 +1/2X4
X1 -2/3X4+1/3X5=4 令X4 =X5 =0 X =(4, 6, 4, 0, 0)T Z =42
。此时4=1/2,
Z值不 再增大了,X值是最优基本解
5
=1,
* T * 即:X =(4,6) ,Z =42
检验数
当目标方程中基变量系数全为0时,非基 变量的系数可以作为检验当前的基本可 行解是否最优的标志,称之为检验数。
(2)、判定解是否最优 Z-3X1-5X2 =0 当X1从0↗或X2从0↗ Z从0↗ ∴ X0 不是最优解
(3)、由一个基可行解→另一个基可行解。 ∵ -5<-3 选X2从0↗,X1 =0 X3 =8 X4 =12-2X2 0 X2 12/2
N
沿边界找新 的基本可行解
结束

运筹学第二章单纯形法

运筹学第二章单纯形法

方法前提:模型化为标准型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
第二章 线性规划
例:1 Max Z=7 x1 +12x2 9 x1 +4x2≤360 2. 确定一基可行解 令 B=(P3,P4,P5),得: x3 =360- 9 x1 -4x2 x4 =200- 4 x1 -5x2 x5 =300- 3 x1 -10x2 (1)
1 1
1 0 1 0 1 1 ,B b , 0 1 0 1 3 3
1
相应于基B 的基本解为X (0,0,1,3) , 是基本可行解。 1 2 1 2 7 5 5 5 5 1 5 1 2 B ,B ,B b , 2 1 2 1 1 3 2 - 1 - - - 5 5 5 5 5 7 1 相应于基B 的基本解为X ( ,- ,0,0) , 不是基本可行解。 5 5 /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x1 2 x2 2 x3 x4 8 2 x x x x5 x6 4 1 2 3 x3 x7 2 x1 xi 0(i 1,2,3,4,5,6,7)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Maxz 4 x1 3 x2 2 x3 x1 2 x2 2 x3 x4 8 2 x x x x5 4 1 2 3 x3 2 x1 xi 0(i 1,2,3,4,5)
正,目标函数有改进的可能 /
s.t.
4x1 +5x2
3 x1 +10x2 x1 ,…,x5≥0
+x4
= 200
+x5 = 300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第二章 线性规划

数学建模 - 第二章 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

数学建模 - 第二章 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
p j a1 j , a2 j ,, amj 为A的第j列向量
T
max s.t.
p
j 1
n
j
xj b
x0
13
§2 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max s.t.
z cx Ax b x0
(1) (2) (3)
定义1 在LP 问题中,凡满足约束条件(2)、(3)的 解 x = (x1,x2,…,xn)T 称为LP 问题的可行解, 所有可行解的集合称为可行解集(或可行域)。 记作 D={ x | Ax = b ,x≥0 }。 定义2 设LP问题的可行域为D,若存在x*∈D,使得 对任意的x∈D 都有c x*≥c x,则称x*为LP 问题
设 xj 没有非负约束,若 xj ≤0,可令 xj = - xj’ ,
则 xj’ ≥0;
又若 xj 为自由变量,即 xj 可为任意实数,
可令 xj = xj’ - xj’’,且 xj’ , xj’’ ≥0
11
第二章
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
max z’= x1-2x2+3x4- 3x5 s.t. x1+x2+x4-x5+x6=7 x1-x2+x4-x5-x7=2 3x1-x2-2x4+2x5=5 x1,x2,x4,x5,x6,x7≥0
x2
2x1 x2 2
x1 4x2 4
max z = 2x1 + 2x2 s.t. 2x1 – x2 ≥ 2 -x1 + 4x2≤ 4 x1,x2 ≥ 0
Note:
可行域为无界区域,
目标函数值可无限
增大,即解无界。
(1,0)
O
A
x1
称为无最优解。

运筹学 教案

运筹学 教案

《运筹学》课程教案2019-2020( 1 )学期授课教师: xxx授课专业:物流管理授课班级: xxxxx周学时: 3授课周数: 16xxxxxxxxxxx系第 一 章 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运筹学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课前预习教材内容 教学重 点难点教学重点:线性规划的图解法 教学难点: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教学内容第一章 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1.1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1.1.1问题的提出1.1.2线性规划的一般数学模型 1.2线性规划的图解法1.2.1图解法的基本步骤适用于求解两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 例4 利用例1说明图解法的主要步骤。

例1的数学模型为s.t.线性规划图解法的基本步骤:(1)建立以x 1,x 2为坐标轴的直角坐标系,画出线性规划 问题的可行域。

(2)求目标函数 Z=C 1x 1+C 2x 2 的梯度▽Z =(c 1,c 2)。

(3)任取等值线 C 1x 1+C 2x 2=Z 0, 沿梯度▽Z 正方向平移, (若是极小化问题,则沿负梯度方向-▽Z 平移), 求等直线将离未离可行域时与可行域的交点。

121212112maxZ 5x 2x 30x 2 0x 160 5x x 15 x 4x 0, x 0=++≤⎧⎪+≤⎪⎨≤⎪⎪≥≥⎩第 二 章 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对于单纯形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解决简单的关于单纯形法的问题。

教学重 点难点教学重点:单纯形法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表格单纯形法教学内容第二章 单纯形法2.1单纯形法的一般原理Dantzig 的单纯形法把寻优的目标集中在所有基本可行解(即可行域顶点)中。

其基本思路是从一个初始的基本可行解出发,寻找一条达到最优基本可行解的最佳途径。

单纯形法的一般步骤如下:(1)寻找一个初始的基本可行解。

(2)检查现行的基本可行解是否最优,如果为最优, 则停止迭代,已找到最优解,否则转一步。

《运筹学》教案.doc

《运筹学》教案.doc

《运筹学》教案(2014 年2 月)授课班级:2010级农林经济管理教材:《运筹学》,熊伟,机械工业出版社学分:4学分学时:64学时教学过程1.运筹学与线性规划基本概念(10分钟)2.应用模型举例(60分钟)生产计划问题、人员安排问题、合理用料问题、配料问题、投资问题教学过程3•线性规划的一般模型(10分钟)4.课堂练习(10分钟)5.课堂小结(5分钟)6.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 引例:(P41)两个模型的对应关系:(20分钟) 2. 线性规划的规范形式(10分钟) 3. 对偶模型(5分钟)4. 对称型对偶关系的一般形式(5分钟)5. 对称型对偶关系的一般形式(三个特点)(10分钟)非对称型对偶关系 对于非对称型且具有对偶关系的两个PL 问题,总结得出:定理:互为对偶的两个PL 问题,如果原问题中第k 个约束条件 是等式,则它的对偶规划中的第k 个变量无非负限制,反之亦然.线性规划的原始问题和对偶问题的对应关系可归纳为下表5.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性质1】(对称性)对偶问题的对偶是原问题。

(5分钟)【性质2】(弱对偶性)设F、r分别为LP(max)与DP (min)的可行解,则CX°<Y°b(10分钟)由性质2可得到下面几个推论:推论1:的任一可行解的目标值是(龙)的最优值下界;(龙)任一可行解的目标是(2乃的最优值的上界;推论2:在互为对偶的两个问题中,若一个问题具有无界解,则另一个问题无可行解;推论3:若原问题可行且另一个问题不可行,则原问题具有无界解。

【性质3](最优性)设F与尸分别是(2P)与(莎)的可行解,则F、尸是JLP)与(矿)的最优解当且仅当C X0 =卩呢(10分钟)【性质4】(对偶性)若互为对偶的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有优解,则另一个也有最优解,且最优值相同。

(20分钟)教学过程由性质4还可推出另一结论:若(2P)与(矿)都有可行解,则两者都有最优解;若一个问题无最优解,则另一问题也无最优解。

3运筹学第二章单纯形法及进一步讨论

3运筹学第二章单纯形法及进一步讨论
X=(b1,b2, …,bm,0,…,0)T
6 运筹学基础
(3)人工变量法
当所有约束条件都是“≥”形式的不等式或等式
约束时,如果不存在单位矩阵,就采用人工变量法:
①对不等式约束左端减去一个非负的剩余变量,再 加上一个非负的人工变量; ②对等式约束左端再加上一个非负的人工变量。 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单位矩阵,即总能得到一 个初始可行基。
3.6
(3)人工变量法
以xn+1, … ﹐ xn+m为基变量,可得到一个单位矩阵
1 0 0 0 1 0 B 0 0 1
令 x1 = x2 = … = xn = 0,可得(2.6)式的一个初始基可 行解 X(0) = ( 0,0, … ,0,b1,b2, … , bm )T
x2 b2 a2,m 1 xm 1 a2, n xn xm bm am ,m 1 xm 1 am,n xn
3.4
令xm+1= … = xn=0 则 xi = bi
( i=1,2,…m)
又因bi≥0 (标准型中规定),则得一初始基可行解
j m 1
c
n
j
z j x j
再令
j cj z j

Z z0
j m 1
14
j m 1,, n
dx
j
n
j
3.8
运筹学基础
假设X(0)=( b1′, b2′, …, bm′, 0, …, 0)T 是一个基可 行解,则有下列判断定理: 1. 最优解:如果对一切 j=m+1,…,n 有 σj≤0,则 X(0)为最优解(注意,这里是针对目标函数求极大而 言的)。 2. 无穷多最优解:如果对一切 j=m+1,…,n 有 σj≤0,又存在 σm+k=0,则线性规划问题有无穷多最 优解。

运筹学单纯形法讲解

运筹学单纯形法讲解

运筹学单纯形法讲解一、单纯形法基本概念在运筹学中,单纯形法是一种在给定点搜索可行解集合的一种技术。

设有m个点x、 y、 z分布在两点P、 Q,它们是相互独立的,这样的点组成了单纯形。

单纯形是可以用于求解最优化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对象,因而又称为对象或对象群。

由单纯形求出的最优解就叫做单纯形的最优解。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用来求最优解的都是单纯形。

二、单纯形法适用条件和范围在运筹学中,单纯形法常用于求解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整数规划等,还可以求解网络的流量、质量等。

但当运输问题用单纯形法求解时,解不存在,无最优解,也无单纯形。

非线性规划只能得到对象最优解。

三、单纯形法具体步骤和算法介绍1、明确问题的目标。

2、计算出所有解,按确定的先后顺序排列。

3、计算出各解在横坐标上的相对位置,即计算每个解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再根据此距离大小,取其中的最小值作为该点的最优解。

四、单纯形法的误差和精度1、明确问题的目标。

一般在最优化问题中,用最小值对准目标是最理想的,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人们往往要求越多越好,甚至有时只要求几个较小的值。

但要注意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也要尽可能减少计算过程中的误差。

2、计算出所有解,按确定的先后顺序排列。

首先,找出最优解,再在这个最优解附近寻找另外的比最优解更好的最优解,直到所有点都达到满意的精度。

这种方法称为“穷举法”。

穷举法通常用于没有更好的方法时,常用于工程实际中。

3、计算出各解在横坐标上的相对位置,即计算每个解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再根据此距离大小,取其中的最小值作为该点的最优解。

4、单纯形法的误差:由于人们认识上的错误或操作不当造成的,如排除法的计算次数与数据采集次数之比,以及采样值的平均数与真值之比,与取值的个数有关,与取值的精度也有关,必须合理确定取值范围。

5、单纯形法的精度:根据问题的规模,计算数据量和计算次数,反复调整取值点,改进计算方法,从而得到尽可能高的精度。

单纯形法的精度可达0.01或0.05。

运筹学第2讲:图解法及单纯形法基本概念

运筹学第2讲:图解法及单纯形法基本概念

z = x1 + x2
3
可行域
x1 - 3x2 = 3 x1
1 1 3 6
运筹学
第2讲:图解法及单纯形法基本概念
无 可 行 解
例5: max z = x1 + x2 s.t. x1 + x2 ≤ 2,2x1 + 2x2 ≥ 6 x1 , x2 ≥ 0
x2 3 x1 + x2 =2 2 2x1 + 2x2 =6
rA=m
与P3, P4, P5相对应的三个变量x3, x4, x5是基变量 XB = [x3, x4, x5]T是基变矢 x1, x2是非基变量 , XN = [x1, x2]T是非基变矢 令XN = [x1, x2]T = [0, 0]T , 得到XB = [x3, x4, x5]T = [8, 12, 36]T
XB ' T 则 X ' 0, 6,8, 0,12 为基解 , 也是基可行解 X N '
对应的可行基为P’ = (P2, P3, P5),
此时,z = 30
运筹学
P5,则
P’’ = (P1, P2, P3) = 1 0 1
则模型的系数矩阵为
1 0 1 0 0 0 2 0 1 0 3 4 0 0 1
A
n=5, m=3, rA=3
运筹学
第2讲:图解法及单纯形法基本概念
(1) 令P = (P3, P4, P5) = 1
0 ,r =3= P 0 1 0 0 0 1 P是一个基 , P3, P4, P5是三个基向量 0
三、单纯形法的几个基本概念
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最优值 (P11) 基(阵)(P14) 基向量、基变量、基变矢、非基变量、非基变矢(P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1.若线性规划问题存在可行域,则其可行域: 若线性规划问题存在可行域,则其可行域: 若线性规划问题存在可行域 D = { X ⁄ AX = b , X ≥ 0 } ,是凸集。 是凸集。 引理1: 引理 :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 X 为基可行解 的充要条件是 X 的正分量所对应的系数列向量 是线性无关的。 是线性无关的。 Th2 线性规划问题的基可行解对应于可行域的 顶点。 顶点。
4
总之, 总之,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只须在可行域的 顶点上去找,亦即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 顶点上去找,亦即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可以归 结为求达到最大值的基本可行解. 结为求达到最大值的基本可行解.但基本可行解 m 较大时, 可能最多有 Cn 个,当m,n较大时,用穷举法来 , 较大时 比较目标函数,确定最大值是十分困难的, 比较目标函数,确定最大值是十分困难的,有时 甚至是行不通的.由美国数学家G. . 甚至是行不通的.由美国数学家 .B.Dantzig( 丹捷格)提出的单纯形法方便有效地解决了一般 丹捷格 提出的单纯形法方便有效地解决了一般 线性规划寻找最优解的方法.半个世纪以来, 线性规划寻找最优解的方法.半个世纪以来,单 纯形法仍然是具有权威性的算法
3
Th 若线性规划问题存在可行解 则一定存在基 若线性规划问题存在可行解,则一定存在基 可行解。 可行解。 Th3 若线性规划问题存在最优解 则一定可以 若线性规划问题存在最优解,则一定可以 在可行域顶点上达到。 在可行域顶点上达到。 各定理证明详见P15-16 注:各定理证明详见
根据以上讨论得到如下的结论: 根据以上讨论得到如下的结论: 线性规划问题的所有可行解的集合一般 是凸集, 可以是有界的, 是凸集,它可以是有界的,也可以是无界的 区域;仅有有限个顶点。 区域;仅有有限个顶点。线性规划问题的每 一个基可行解对应于可行域的一个顶点。 一个基可行解对应于可行域的一个顶点。若 线性规划问题有最优解, 线性规划问题有最优解,必定可在某顶点处 取到。 取到。
作基变换, 入基, 出基 出基, 为一新基, 作基变换,令P1入基,P3出基,B1=(p1,p4)为一新基, 入基 为一新基 对增广矩阵用初等行变换求基本解: 对增广矩阵用初等行变换求基本解:
7
4 2 1 0 400 (Ab = ) 2 4 0 1 500
a⑵-1/2*⑴ ⑴*1/4 ⑵ ⑴
用非基变量表示基变量,其形式为: 用非基变量表示基变量,其形式为:
xi = bi −
j = m +1
∑a
n
ij
xj
i = 1,2,L m
(A)
令非基变量x 令非基变量 m+1=xm+2=…xn=0,得到基本可行解: … ,得到基本可行解: X=(x1,x2,…xm,0,0,…0)’=(b1,b2,…,bm,0,0…0)’
基本解间转换情况与例子
LP问题基本解的转换,可通过更换LP的基得以体 问题基本解的转换,可通过更换 的基得以体 问题基本解的转换 从一个基换到另一个基, 现,从一个基换到另一个基,可以一次更换一个或多 个基向量(对应更换基变量), ),但一次更换一个基向 个基向量(对应更换基变量),但一次更换一个基向 基变量)的变换最为简单。其根本点在于在n-m 量(基变量)的变换最为简单。其根本点在于在 个非基变量中确定一个入基变量,再从原来的m个基 个非基变量中确定一个入基变量,再从原来的 个基 6
11
2.3.2 最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检验与解的判定
式代入目标函数中, 将(A)式代入目标函数中,消去目标函数中基变 式代入目标函数中 用非基变量表示目标函数得: 量,用非基变量表示目标函数得:
z= = = =
∑c x
i =1 m i i =1 m i
m
i
+ −
j = m +1 n
∑c
j = m +1
n
j
xj xj)+
1 1 / 2 1 / 4 0 100 0 3 − 1 / 2 1 300
令非基变量x2=x3=0得新的基本解 得新的基本解x=(100,0,0,300)’, 令非基变量 得新的基本解 , 为基本可行解,对应目标函数值为10000比前一个基 为基本可行解,对应目标函数值为 比前一个基 本解的目标函数值有改进。 本解的目标函数值有改进。 但若选择P2入基 入基, 出基 出基, 但若选择 入基,P3出基,将会得到一个非可 行的基本解。 行的基本解。
9
2.3.1 初始基本可行解的确定
1、对于全为≤约束的 问题,在引入松驰变量标准 、对于全为 约束的 问题, 约束的LP问题 化之后,显然,引入的松驰变量即为一组初始基变量, 化之后,显然,引入的松驰变量即为一组初始基变量, 并能能马上得到一初始的基本可行解, 并能能马上得到一初始的基本可行解,但实际工作中 这种情况不常见。 这种情况不常见。 2、对于无基变量的等式约束方程,可以人为引入一 、对于无基变量的等式约束方程, 个基变量x 从而找到变化后的LP问题的初始基本 个基变量 n+i,从而找到变化后的 问题的初始基本 可行解。但要在目标函数中引入一个惩罚性价格系数: 可行解。但要在目标函数中引入一个惩罚性价格系数: -Mxn+i 使之在进行基变量时尽快被换出并使之与原约 束等价。 束等价。 总之,我们认为可以找到LP问题的一个初始基本可 总之,我们认为可以找到 问题的一个初始基本可 行解。并将其约束方程组中初始基向量化为单位矩阵, 行解。并将其约束方程组中初始基向量化为单位矩阵, 并不妨设其恰好为前m个向量 个向量。 并不妨设其恰好为前 个向量。 问题的约束方程可化为如下形式: 即LP问题的约束方程可化为如下形式: 问题的约束方程可化为如下形式 10
5
2.3 单纯形算法
单纯形算法的基本思路是: 根据问题的标准型, 单纯形算法的基本思路是 根据问题的标准型 行域中某个基可行解(顶点 顶点)( 从可 行域中某个基可行解 顶点 (常称为初始基本 可行解)开始,转换到另一个基可行解 顶点),并使得 转换到另一个基可行解(顶点 可行解)开始 转换到另一个基可行解 顶点 并使得 每次的转换,目标函数值均有所改善 目标函数值均有所改善,最终达到最大值 每次的转换 目标函数值均有所改善 最终达到最大值 时就得到最优解。 时就得到最优解。
标准型: 标准型:
MaxZ = 100x1 + 80x2 = 400 4x1 + 2x2 + x3 + x4 = 500 2x1 + 4x2 x , x ,x ,x ≥0 1 2 3 4
4 2 1 0 A= 2 4 0 1
B=(p3,p4)为一基,基本解为 为一基, 为一基 x=(0,0,400,500)’,亦为基本可行解。 ,亦为基本可行解。

z = z0 +
j = m +1
∑σ . x
j
n
j
σ j ≤ 0, j = m + 1, m + 2,L n则
z = z0 +
13
j = m +1
∑σ . x
j
n
j
≤ z0
故基本可行解是可行解中使目标函数达最大值z0 故基本可行解是可行解中使目标函数达最大值 的解,即为LP问题的最优解 问题的最优解。 的解,即为 问题的最优解。
(1)最优解的判别定理: 最优解的判别定理: 最优解的判别定理
1、若为对应于基B的一个基本可行解,其所有非基变 、若为对应于基 的一个基本可行解 的一个基本可行解, 量的检验系数 σ j ≤0,则该基本可行解为 问题的最优 ,则该基本可行解为LP问题的最优 解。 的计算公式及以后在单纯形表中的计算方法。 注意 σ j的计算公式及以后在单纯形表中的计算方法。 2、无穷多最优解的判别定理:若为对应于基B的一 、无穷多最优解的判别定理:若为对应于基 的一 个基本可行解, 个基本可行解,其所有非基变量的检验系数 σ j ≤0, , 又存在某个非基变量的检验系数 σ j =0,则该 问题 ,则该LP问题 有无穷多最优解。 有无穷多最优解。
变量中确定一个为调出变量。对于新的基,可在原 变量中确定一个为调出变量。对于新的基, 有的求解基础上通过矩阵的初等变换求得变换后的 新基本解。 新基本解。 问题: 例:LP问题: 问题
Max Z = 100 x1 + 80 x2 4 x1 + 2 x2 ≤ 400 2 x1 + 4 x2 ≤ 500 x ,x ≥0 1 2
∑ c (b ∑cb
i =1 m i i
i
∑a
ij
j = m +1 n
∑c
n
j
xj )x j
+ +
j = m +1

n
n
cjx j −
j = m +1
∑ (∑ c a
i =1 i
m
ij
∑cb
i =1 i
i
j = m +1

( c j − ∑ c i a ij ) x j
i =1
12
m
记 σ j = c j − ∑ ci aij
8
因此,要想通过基变换,获得改进的基本可行解, 因此,要想通过基变换,获得改进的基本可行解, 入基变量的确定与出基变量的确定都应遵循一定的原 则,入基变量的确定应使变换后的基本可行解对应的 目标函数有所改进, 目标函数有所改进,而出基变量的确定应保证新的基 本解仍是可行的。这就是单纯形算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解仍是可行的。这就是单纯形算的重要内容之一。 上述迭代算法应解决的基本问题: 上述迭代算法应解决的基本问题: (1)如何得到一个初始的基本可行解; )如何得到一个初始的基本可行解; (2)如何判断当前基本可行解是否为是优解及 )如何判断当前基本可行解是否为是优解及LP 问题无最优解; 问题无最优解; (3)若对(2)无肯定结论,如何寻找一个使目标 )若对( )无肯定结论, 函数提到改进的新的基本可行解,即进行基变换, 函数提到改进的新的基本可行解,即进行基变换, 按什么原则确定调入与调出变量; 按什么原则确定调入与调出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